论英汉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_第1页
论英汉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_第2页
论英汉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_第3页
论英汉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_第4页
论英汉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英汉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通过培养不同的文化知识,学生可以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障碍,成功地进行语言交流。然而,大部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张天虹,2002;李兰梅,2003;廉运杰,2005;周丽红,2006;杨述伊,2006;杨国超,2007;杜芳,2008;王少杰,2008;成昭伟,2009;胡二娟,2010;杨成青,2010;李孝敏2010)都集中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忽略了翻译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翻译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吕俊,侯向群,2001:2)翻译活动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使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是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一项重要方法。一、语言的文化特性从符号学的视角看,语言是一种的符号系统(刘润清,2002:76),体现了使用这一语言民族的世界观、哲学观、道德观、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特征存在差异。语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本身。文化是语言交际的背景,对话语的产生、连贯以及表达方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话语直接受交往双方内化于意识形态中的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支配。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它还是一种受制于社会文化因素制约的民族间的交际行为。(谢天振,2008:9)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王佐良,1989:18)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意识,有其独特的内涵。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是指译者需要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文化的差异跟语言的差异一样,都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所以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包括三个方面:(1)对原语文化的意识;(2)对译入语文化的意识;(3)对自己采取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做出解释的能力。在翻译实践中对语义的准确把握、句型的选择、语篇的调整,都需要对两种文化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全面性和充分性。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同语言一样,是能够在翻译教学中习得的。翻译教学中文化障碍的成因有双重性:(1)缺乏对外国文化和文化差异的了解;(2)母语文化的影响和误导。翻译教学一般重视的是单词的使用、语法、句子的结构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与翻译技巧的使用,有时甚至导致为使用技巧而使用技巧的现象。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选择翻译策略及正确地运用翻译技巧。三、培养跨文化意识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谭载喜,1999:11)在翻译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要以文化主线来引导翻译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以翻译技巧或语言的层面为主线。翻译教学中语言文化对比分析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手段,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比使学生发现本国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语言文化对比是客观的,不能偏好于某一种文化而贬低另一种。(一)词汇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反映文化特质最为直接的是词汇。不同文化的差异在词汇层面上表现的最为突出最为复杂。词汇本身的产生、词义延伸和新陈代谢,提供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信息。译者虽然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则是两种文化。因此,从词汇对比翻译来培养跨文化意识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GeofferyLeech(伍谦光,1988:133)将词汇的意义分为七种类型:即①概念意义;②内涵意义;③社会意义;④情感意义;⑤反映意义;⑥搭配意义;⑦主题意义。②③④⑤⑥可用联想意义概括,与词汇所在的语言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的民族有许多共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对某些事物会有同样的感受从而使不同语言中有些词汇与习语的意义基本相同。这也是不同民族可以交流的基础。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语言的词汇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词语的不同文化涵义给翻译工作带来了障碍,使译者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E.A.Nida(1993)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致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语言中除去一部分核心词汇以外,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属“文化词汇”(culturally-loadedwords)。文化的差异可以在分析两种语言词汇的对应关系过程得到体现。源语与目标语词义之间关系大致有四种情况。1.“5”词汇源语中的指称对象在目标语文化中不存在或者与目标语文化中的可比对象有明显不同。(1)英语词汇有某种文化意义,但汉语的对应词无特定的文化意义,形成词汇空缺。如“Adam’sapple”(喉结,直译为亚当的苹果)、“Achilles’heel”(阿基里斯的脚后跟,其含义是致命的弱点)等词语以《圣经》以及古希腊罗马神话为文化背景。“fireplace”,“pudding”,“sandwich”,“Hippe”和“punk”等均是西方生活中所特有的词汇。(2)汉语词汇有某种文化意义,但英语的对应词无特定的文化意义。比如,汉语中“粽子”,“衙门”等等。2.“汉语”的表达方式有时英语词的涵义范围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较大,如英语“uncle,aunt,cousin”等亲属称谓。而汉语中的“说”,在英文中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如:“speak,say,talk,murmur,mumble,exclaim,announce,shout,retort”等。另外,英语中的“weekend”与汉语中原来的“周末”不等值。在中国,“drugstore”里一般仅售药剂,而在美国则可以买食物、饮料等东西。3.审美取向体现了民族间的文化不同在源语与目标语的许多常用词中,有许多基本意义相同,但社会意义、情感意义、搭配意义、联想意义或引申意义等附加意义却因文化因素差异而不相同,反映了民族间的审美取向、风俗差异。(1)“国内”企业的词语“历史”,分别以“合成”压力和长度等形式来划分“白象”(whiteelephant)在英语中的语用意义是“昂贵而无用的东西”,这一短语有其文化背景,而英语中“pine”(松)与“crane)(鹤),在汉语里比喻“长寿”。“松”又可喻“坚忍不拔”的精神,它们在英文中却没有文化意义。(2)凸显出的形象色彩不同英汉词汇中有关颜色、动植物、吉庆语与忌讳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就能够凸显出形象色彩的不同。植物(thelaststraw)、动物(snake,mouse,dragon)、颜色(white,red,blue)等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会有不同的意象与象征意义。(3)“peasan”与汉语中“农民”的内涵对比词语的感情色彩与价值取向,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勤劳、朴实”,毫无贬义。再如,英文中的“propaganda”与汉语的词汇“宣传”,“individualism”与“个人主义”都是属此类情况。4.培养跨文化意识汉语中“挂羊头卖狗肉”,英美人却说“cryupwineandsellvinegar”。“健壮”(壮如牛)与“asstrongasahorse”,“虎胆英雄”与“asbraveasalion”及“笨得像猪”与“asstupidasagoose”都属同类的例子。词汇对比翻译教学中,为了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学材料要能系统涵盖以下方面的文化差异:1.生存环境(地理、生产、生活条件);2.神话、传说、寓言故事;3.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4.文学经典;5.宗教信仰;6.语用文化心理(颜色、动植物情感不同,价值取向差异);7.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从而保证文化教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二)文化心理的表现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包惠南,2001)不同语言的句法特征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心理,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与世界观。在英汉句子的互译过程中,可以通过两种语言句法的差异所表现的文化差异对比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1.语言的逻辑分析性ertwell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在中西文化中各自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英语民族侧重逻辑分析思维,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侧重整体与重形象思维。这些思维模式的差异会在英汉句子结构上有所体现。英语是焦点式的,以句子的结构形式为中心,语法具有外显性(overtness),句法有形合性(hypotaxis)特征,表现了该民族的逻辑分析性思维。形态上汉语是散点式的,以话题为中心,语法有隐含性(covertness),句法属意合性(parataxis)体现整体性思维。比较以下的两个句子: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英语句子中,“If”从句的使用让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表明了西方人擅长的逻辑思维。在汉译中,句子间未使用连接手段,逻辑关系没英语明显,核心在于“意”,以整体的悟性和“约定俗成”的语用规则决定句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Theysaythemomentumofhistorywaseverthus:theempire,longdivided,mustunite;longunited,mustdivide.2.从客观主义与客观视角的角度比较句法折射出不同民族对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比较下列句式与句子:AmericaneducationowesagreatdebttoThomasJefferson.托马斯·杰佛逊对美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Agoodideaoccurredtoher.英语句子趋向于使用客观视角,重物称,反映了英美文化注重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是其民族客体意识强的体现。而汉语趋向于使用主观视角,重人称。儒家文化崇尚“天人合一”,把自然与人看成是一个整体,因此汉民族一般对思维的主体和客体不加区分。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句子常以有生命的名词作主语。3.调整语言的可接受性英语句子常将句子语义重心放在句首,即先表明观点或结论,然后再叙述原因、条件、事实等;汉语句子则常常将句子语义重心放在句末,即先讲事实、原因,然后给出态度或结果。这是汉英句子结构另一个明显区别。因此,在进行两种语言转换时,必须按照目标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改变句子重心的位置,如:Thereisnoagreementwhethermethodologyreferstotheconceptspeculiartohistoricalworkingeneralortotheresearchtechniquesappropriatetothevariousbranchesofhistoricalinquiry.方法论究竟是指一般历史研究中独有的概念,还是指历史研究中适合各个分支的研究方法,人们对此还没有一致意见。在翻译的语言转换过程中,因为句法特点的不同,译者必须调整语序以适应目标读者的思维习惯,增加译文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句子重心的转换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印象,增强了跨文化意识。(三)语篇性western标准语篇组织规律与其特定的思维模式紧密相关(贾玉新,1997:391),思维方式也决定了语篇模式。作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过程中语篇模式的调整反映了思维方式的转换,以实现目标语的语篇性(textuality)标准:即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语境性(situational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Beaugrande&Dressler,1981:3)。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连淑能,2002:41),所以,在语篇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英汉语篇模式的对比与调整,可以加强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与敏感性。1.语言上的逻辑关系英语语篇表现了英语民族理性思维特征。英语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严密的形式逻辑与16至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英语用遣造句与谋篇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形合法(hypotaxis),注重形式呼应,让读者和听者分析其中的意义和关系,所以句子之间常用关联词语,为显性衔接(explicitcohesion)。要正确理解语意,必须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汉语语篇表现了中国人的悟性思维习惯。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谋篇的最大特点也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经常只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间的关系(reader-responsibility)。我伸手去接包袱,我一点也不怕,我理直气壮,我明明知道他故意作难,正想把包袱接过来就走。猜得对对的,他并不把包袱真给我。(萧红:《当铺》)Iwasawarethathewasouttomakethingsdifficultforme.Therefore,boldandconfident,Ireachedoutmyhandforthebundle.But,justasIhadbeendoublysure,hesimplywouldn’tletgoofit.(张培基译)(转引自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原来的连贯性因“在英译中平添两个连接词(therefore和but),使逻辑关系显性化”(李运兴,2001:194)。这种从隐性到显性的连贯性转变,体现了两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即从悟性到理性的转换。2.着手于个人的家英语的语篇结构特点是:段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十分强调段落的一致性和主题句”(李运兴,2001:211),段与段之间有着清晰的连接。这体现英语民族语直线性的语篇思维模式。汉语的语篇思维模式是迁回式的,文章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讲究的是“起、承、转、合”(魏在江,2007:102)。汉语的篇章结构没有英语那样严密的逻辑性,段落里不一定有中心句,段落之间是靠意义联系,只要话题相关,就可以构成一个段落(篇章)。这体现中国人的环形思维模式。对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差异的认识,对于翻译过程中语篇结构的调整来加强译文的可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人对于家的诸多注中间,有一个注很重,是“有男有女则为家”。男人和女人才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摆设。关于家居,没有最好这一说。自己觉得好,就是货真价实的好。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家。最害怕统一的风格,现在的房子都大同小异,先天已经不足,如果大家再按照统一的式样,装饰自己的家,结果个人的家成了集体的家,想到了就觉得煞风景。(叶兆言:《家》)Ourancestorshaveannotated“home”inmanyadifferentway.Thefollowingcarriesmuchweight:Theunionofamanandawomanmakesahome.Itisthemanandwifethatconstitutesthecenterpieceofahome.Astowhatkindofresidenceisthebest,noonehasthefinalsay.Therealbestoneistheonethattheownerfavours.Housesofdiffe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