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练习:1.2六国论(鲁人版4)含答案_第1页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1.2六国论(鲁人版4)含答案_第2页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1.2六国论(鲁人版4)含答案_第3页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1.2六国论(鲁人版4)含答案_第4页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1.2六国论(鲁人版4)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六国论(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B.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C.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jí)解析A项“暴”应读为“pù”;B项“为”应读为“wéi”;D项“洎”应读为“jì"。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解析B项应是“清楚”之意。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⑤可谓智力孤危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思厥先祖父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⑥ B.①⑤⑦ C.②③⑤ D.①③⑥解析①到……;②旧事,前例;⑤智谋力量;⑦祖辈父辈;⑧那实际上。答案A4.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3分)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③⑤解析②第一人称;④第二人称;⑥没有人称代词.答案C5.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句读之不知②惟弈秋之为听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皆不可限以时月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利是图⑧吞舟是漏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解析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答案C6.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相同的一项是()(3分)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解析例句与D项都是介词“比”。答案D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7~9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始速祸焉”两句中的“与”“速”的意思是()(3分)A.参加招致 B.结交加速C.交好招致 D.同加速解析注意对“速”的翻译,招致。答案C8.选出对下面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①洎牧以谗诛②诚不得已A。eq\b\lc\{\rc\(\a\vs4\al\co1(①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赵王杀死。,②真正是不得已的事。))B.eq\b\lc\{\rc\(\a\vs4\al\co1(①等到李牧因为进谗言而被赵王杀死.,②真正是不得已的事.))C.eq\b\lc\{\rc\(\a\vs4\al\co1(①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赵王杀死。,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D。eq\b\lc\{\rc\(\a\vs4\al\co1(①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赵王杀死。,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解析“洎"是“等到”;“以”是“因为";“谗"是“谗言”;“诚"是“确实”。答案C9.分别选出对下面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3分)A.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几乎将要消灭的时候。B.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将要消灭他们的时候。C.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D.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他们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3分)A.那么恐怕秦国的人连吃饭也不安稳了。B.那么恐怕秦国人吞掉六国也难以下咽了。C.那么恐怕秦国人即使被喂养也吃不安稳了。D.那么恐怕秦国人白给他吃也难以下咽了。解析(1)根据语意确定翻译。(2)此为意译,四项比较得出。答案(1)C(2)A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①,而蔽山东②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④,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山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⑤之以蔽⑥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⑦二国委⑧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⑨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栾城集》,有删节)【注】①冲:交通要道.②山东:战国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六国和秦国分别处于山东、山西。③范雎(jū):战国时魏人,后入秦为相.④刚、寿:分别在现在的山东兖州、东平附近。⑤藉:践踏,这里指依靠.⑥蔽:挡住,这里指掩护。⑦以:拿出.⑧委:舍弃。⑨疆埸(yì):边界。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郊:城外.B.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委:舍弃。C.韩魏不能独当秦 当:抵挡。D.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阴:暗中。解析A项“郊”指国土,不是指“城外”.答案A1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eq\b\lc\{\rc\(\a\vs4\al\co1(以五倍之地,以攻山西千里之秦))B.eq\b\lc\{\rc\(\a\vs4\al\co1(而不免于灭亡,而见利之浅))C。eq\b\lc\{\rc\(\a\vs4\al\co1(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且不知天下之势))D。eq\b\lc\{\rc\(\a\vs4\al\co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解析C项均为“的”;A项前为“凭借",后为“来”;B项前为“却”,后为“而且";D项前为“替",后为“认为”.答案C12.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B.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C.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D.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解析A项中的“山西”指殽山以西;B项中的“休息”在文中是休养生息的意思;D项中的“出身”指挺身而出。答案C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都是史论,本意都不是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 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山东各国 的交通要道.C.在作者看来,六国如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共存了.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增强了文章论 辩的力量。解析B项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山东各国的交通要道,还在于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韩、魏如果从背后乘机攻打,就非常危险了。答案B14.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8分)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A.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或整合文意,表述为:六国不免于灭亡,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秦国有了韩国和魏国,就像人有了心腹大患一样.(2)舍弃小小的韩国与魏国,(让他们)来抵挡虎狼一般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并且投向秦国呢?【参考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地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地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殽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橫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