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百岁老人状况及长寿原因_第1页
巴马百岁老人状况及长寿原因_第2页
巴马百岁老人状况及长寿原因_第3页
巴马百岁老人状况及长寿原因_第4页
巴马百岁老人状况及长寿原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马百岁老人状况及长寿原因探讨徐勤1[提要]通过对广西巴马百岁老人的普查,本文阐述了百岁老人的年龄可信性和长寿现状。对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巴马百岁老人的长寿原因并没有什么奥秘,而是包括生活方式、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在1991年日本东京国际自然医学年会上被确认为世界第五长寿乡,那里聚集着众多的百岁老人。为什么说巴马是一个长寿乡?百岁老人有何特征?什么原因促成那里的人长寿?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与广西老龄委员会合作,对巴马百岁老人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1.调查概要1.1调查时点,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调查从1994年5月10日至6月18日进行。调查对象为1994年5月1日年满百岁的所有老人及部分90岁以上老人。调查采用问卷式,由调查员入户登记。在调查的标准时点,巴马县的百岁老人共有73名,完成调查问卷69份,占总数的94.5%。有4人因故未完成调查。在被访老人中,27.5%的人全部自答,46.4%的人部分自答,21%的人全部代答。1.2调查内容个人问卷包括:①老人的基本人口特征;②婚姻、生育、家庭;③劳动、生活习惯;④心理、健康状况;⑤访问观察;⑧食物构成等6个方面的内容。1.3年龄的判断本次调查的百岁老人,是在1990年人口普查基础上确定的。所有老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990年时为100岁以上,到1994年尚存活的老人;另一部分是1994年新进入百岁组的老人。百岁老人的数目及人名单由广西老龄委员会及巴马县老龄委员会经自治区及县人口普查办核查后提供。文化落后地区年龄的准确性常常令人怀疑。专家们认为,在文化落后地区,长寿者的年龄缺乏可靠的依据。为此,我们专门询问了当地的居民。巴马人的年龄记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孩子出生后,家长要请当地识字的风水先生将其出生日期记下:年、月、日、时辰各用两个字组成的字号,共八个宇,故称“生辰八字”。我们走访了几个村,村民们为我们找到很旧的生辰八字本,上面按家庭成员的出生顺序依次排列,相当于一个家谱。解放后,有了户口簿,生辰八字便被淘汰。另一种年龄记忆法是排辈法。村里人按辈份统一排列。年龄间隔固定,新增一代人口,辈份逐级递增。一旦记住年轻者的年龄,便可推算出年长者的年龄。当某人去世,即使不知道他的确切年龄,只要知道了他(她)的辈份,查他相邻同辈人的年龄,其年龄便可大致得出,相差不会很大。当地的史料也有长寿的记载。清嘉庆15年(1810年),嘉庆皇帝闻宜山(与巴马相邻的县)有一瑶族老人名篮祥,高寿142岁,便赠诗一首:“星孤昭瑞应交南,陆地神仙纪姓篮。百岁春秋冊年度,四朝雨露一身覃……”①当地官员将赠诗刻于碑上,至今此碑尚在。尽管142岁的高龄在当前看来难以置信,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长寿者存在。1徐勤,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巴马百岁老人的基本状况基本特征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巴马县百岁老人为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百万分之294.5,名列全国首位。国内外学者多次考察表明,从1960年至今,巴马县百岁老人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见表1.2)。表11990年巴马县及有关省、自治区百岁老人比较(1/百万)广西巴马县广东省海南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国294.510.212.820.521.941.05.9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表21960-1991年巴马县历次百岁老人调查统计年调查者百岁(人)占总人口比例(1/10万)90岁以上(人)最高年龄1960黄克林等2818.62061201979曾育生、黄克林3013.12441171982广西人口普查办公室5020.52791251991森下敬一6729.9--127资料来源:黄克林,《世界第五长寿乡—广西巴马长寿因素分析》、《广西抗衰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南宁,1992,第17页。文化水平。巴马在历史上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老人未受过教育,除1名百岁老人识字外,其余均是文盲。地区分布及出生地。全县12个乡、镇均有90岁以上的老人及百岁老人。其中,有4位百岁老人住在巴马镇。85.6%的百岁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不仅如此,老人的父母一生主要生活在巴马县的占92.8%。那些非巴马籍老人的出生地也大都在邻县,多数人是因婚嫁而迁入巴马的,而多数在巴马住了60年以上。民族。巴马县共有13个民族,其中壮族占68.2%,瑶族占17.4%,汉族占14.3%,其它10个少数民族占0.1%。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的比例,瑶族最高,为79.4人,壮族其次,为19.6人;汉族第三,为15.6人②在本次调查中,仍有这种趋势。历史上的三国、唐朝时期,一些人因躲避战乱、饥荒、灾害或政治迫害,从江浙、山东、两广等内地逃至于此。其中不少人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形成远血缘关系结合,这无疑在遗传上产生一定的优势。婚姻、生育与家庭婚姻状况。在所调查的百岁老人中,全部有婚姻史,无离婚现象,66人丧偶,配偶尚在的有3人。结过一次婚的有53人,结过两次婚的有16人(其中男性6人,女性10人)。女性的再婚比例(23%)与男性(24%)相差无几。巴马百岁老人的初婚、初育年龄均较高。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2.9岁,最低10岁,最高达到43岁。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7.8岁。有3个女性老人未生育过子女。在生育过于女的女性老人中,初婚与初育的间隔普遍较长。54%的生育妇女在婚后5年内生育第一胎;38%的人在婚后5〜19年内生育第一胎;有2人的生育间隔超过20年。巴马地区有早恋、晚婚、晚育的民俗。当地青年恋爱社交自由。15、16岁便可找异性朋友,在生产与生活中互帮互助,长期保持恋爱关系。经爱情的时间考验之后,约20多岁,才正式结婚。婚后有人要在娘家住几年,一直到生育后再离开,从而推迟了生育年龄。生育状况。在生育过于女的女性老人中,平均生育子女数为5.88人,现存活子女平均为3.20人,平均死亡2.68人,占平均生育子女数的46%。可见在旧社会当地婴幼儿的死亡率是很高的。生育最后一个子女时的平均年龄,女性为46.3岁,男性为50.9岁。最高年龄女性达到59岁,男性达到71岁(见表3)。家族史。许多长寿研究表明,在长寿者中;有家族长寿史现象。为此,本次调查专门考察了百岁老人的上一辈、上上一辈及同辈亲属的年龄。前文提到,百岁老人中,有3位的配偶尚在。其中,一位105岁男性老人的配偶为96岁,一位103岁的男性老人配偶为102岁;另一位102岁的男性老人的配偶为92岁,夫妻两人共同达到如此高的年龄实属罕见。大概这也正是由于巴马县百岁老人众多才产生的现象。百岁老人中,配偶去世的女性有42人,男性25人。其中,配偶去世时在70岁以上者,女性占57%,男性为43%,80岁以上者,女性占27%,男性为36%(见表4)。在百岁老人中,约有1/3的人配偶也达到了80岁以上的高龄。在百岁老人上一代或上上一代人中,有明确去世年龄者55人,其中60岁以上者43人,占78%;70岁以上者33人,占60%;80岁以上者18人,占33%,4人在90岁以上,100岁以下;超过百岁者有1人。11个百岁老人尚有兄弟姐妹,共12个,其中70〜79岁4人,80〜89岁2人,90〜99岁5人,百岁以上3人。表3百岁老人生育最后一个子女时的年龄分布性别45岁以下45-4950-5455-5960-6465+男639321女141510200资料来源:1994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与广西老龄委员会对广西巴马百岁老人调查。表4百岁老人配偶去世时的年龄性别60岁以下60-6970-7980-8990岁以上合计男9426324女134136642资料来源:1994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与广西老龄委员会对广西巴马百岁老人调查。以上数据显示:在百岁老人的家庭中,存在家族长寿史现象,同时还表明,在巴马地区的历史上,至少在本世纪上半叶,确有长寿者存在。另一方面,从百岁老人的上一代、上上一代年龄我们发现,巴马百岁老人增多是解放以后的现象,这无疑是社会进步对长寿的积极影响。家庭。百岁老人现有后代以4、5代为主,其中3代血缘家庭占26%,4代血缘家庭占69%,5代血缘家庭占5%。老人家庭户的平均规模为5〜6人,明显高于全县的平均户规模(4.2人)。其中,1人户5个,占7.2%;3~5人户25个,占36.2%;6人户、7人户、8人及以上户分别有16个、11个、12个,6人以上户占56.5%;7人以上户占33.7%;8人及以上户占17.4%。家庭户内代数以3代(包括隔代)为主,占60.3%,4代户占23.5%。百岁老人家庭户内代数不及血缘家庭的代数多,这一现象与老人的居住方式有关。按照中国的传统,父母多与儿子一起居住,在儿子家中,更多的则是与最小的儿子一起居住。在本次调查中,有一个以上儿子的老人有28人,其中与大儿子一起居住的仅占36%。这种居住方式显然降低了家庭户内的代际数。形体与健康老人的形体普遍适中。男性老人的身高在165厘米以下的居多,占64%,女性老人的身高在150厘米以下的占多数,达到61.4%。男性老人的体重多为36〜45公斤,占60%;女性老人的体重以31~40公斤的居多,占68.2%。从外观看,巴马百岁老人属于轻瘦型。但多数老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驼背现象,这是骨质疏松的症状。在吃饭、入厕等日常活动方面老年人基本能自理,较少需要别人提供帮助的,视为比较健康。在百岁老人中,自评健康状况好或较好的占36.8%,一般的占43.5%。曾受过较大身体损伤的不足10%。老人中,视力和听力仍然较好的分别占到21.7%和36.2%。26%的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较好。52%的人语言能力较好。55.1%的人牙齿较全,24.6%的人还有几颗牙,牙齿全部掉光的占20.3%。调查显示,百岁老人的语言保持能力最高,牙齿其次,听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衰退明显,视力是衰退最快的一个功能。老人入厕时,完全自理的,占绝大多数(91.3%)。部分自理的占7.3%,只有1人(1.5%)完全需要别人帮助。有62人入厕时采用蹲式,占回答者的96.9%,这显示出老人们到了百岁的极高年龄还保持有较好的腰、腿力量,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老人的机体状况。据以往的检查,长寿老人的皮下脂肪适中,平均脉搏正常,为72次左右,总胆固醇正常。当地老人所患疾病与大城市不同。1990年有关部门对老人进行过体检,老人中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病率很低,只占4.3%,而慢性支气管炎较为多见③劳动百岁老人终生从事劳动的时间较长。90%以上的老人在10岁以前就开始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60%的人进入老年期(60岁)后,每天仍从事8小时以上的生产劳动,40%的人在10小时以上。在18岁以前,年均劳动天数在500天以上者占63.8%,成年期(18〜59岁)这一比例上升到95.7%,老年前期(60—89岁)为60.9%,长寿期(90岁以上)还占23.1%。在巴马,60~70岁的年轻老人还算壮劳力,80〜90岁老人算半劳力,90岁以上的老人才退出生产劳动。本次调查的百岁老人中,停止有收入劳动的年龄集中在70~89岁,占71%,70岁以下者占8%,90岁及以上者占21%。巴马老人把劳动当作生命的价值,认为活着就要劳动。因此,只要身体允许,即使到了高龄,不能到田间劳动,也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本次调查的老人中,仍从事家务劳动的占一半(51%)。3.长寿原因探讨人具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特征与生存方式决定了人类长寿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内在原因指个体的因素,包括生理上的遗传因素以及非生理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主要是指生活方式,如饮食起居、卫生习惯、运动,劳动、闲暇生活,人际交往、情绪等等,它决定着人的身体状况以及精神状况。人体状况的实质是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功能。外在原因指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一种是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空气、温度、湿度等;另一种是社会环境,这是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社会环境从性质上划分,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人文方面等;从地域上分,包括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国家环境或民族环境(见下图)。图影响寿命的因素结构长寿因素•内因(个体)•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饮食起居、劳动、卫生习惯、运动、闲暇生活、社会交往、情绪•遗传因素•外因(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按性质分:政治、经济、人文•按区域分:家庭、社区、国家或民族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长寿的原因很多,什么因素对长寿起关键性影响呢?下面我们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与心理几个主要方面考察巴马百岁老人长寿的因素。3.1自然环境巴马县位于广西的西北部,北纬23。51’〜24。25‘,东经106。51’〜107。33县城距广西省府南宁251公里。属于山地丘陵地带。平均海拔在400〜600米。负氧离子多,空气清新。巴马人多居住在山区、河谷、林区。居住分散,无噪音。巴马地处亚热带,植物生长茂盛,—四季常青,有利于保护视力。植物种类多达2000种以上。温度适宜,日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降水量和水力资源丰富。饮水都是相当程度的硬水,含有大量多种微量元素,具有高锰、低铜、低镉的特点。雨热同季,春凉秋爽,夏天无酷暑,冬暖无严寒。平均气温为20°C,最高36°C,最低5°C。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巴马人长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封闭、落后、平静是巴马县历史上的社会特征。这3个特征从正负两方面推动当地人活到高龄。巴马县因山峦重叠,交通不便,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封闭式保护区。历史上无大规模的战乱,生活比较安定。和平的生活为老人长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封闭的生活环境也抵御了一些传染病的侵入。当地的史料记载,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病很少发生。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泛开展了卫生防疫工作,消灭了天花,霍乱等恶性传染病,控制和基本消灭了疟疾和麻风病。1979年,巴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男64岁,女66.4岁。巴马县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地方,农业人口占96%,以种植业为主。由于多山,交通不发达,限制了当地工业的发展,避免了工业污染。然而,落后的经济却使当地人有限地使用化肥,而长期使用农家肥,减少于农作物的化学污染,从而使“土壤—农作物—人类”这一生态学的生命链得以保持,以支撑着长寿者的生命。巴马县虽然经济文化落后,但却有着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人际交往纯朴,家庭和睦,邻里互相关心,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老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温馨良好的环境中,这无疑也有利于长寿。生活方式有规律的生活,适当、合理的饮食是巴马百岁老人生活方式的特点。长期有规律的活动。巴马百岁老人从事生产劳动的年龄低,停止劳动的年龄高,几乎是终生劳动。他们退出生产领域有一个从整劳力到半劳力,从半劳力到家务劳动的劳动量递减过程。这一过程恰好与人逐渐衰老的过程相吻合。巴马老人一辈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极有规律,生活节奏长期稳定,这种行为方式与生理机能自然规律的同一性,延长了机体的寿命,因此长寿也就是自然的了。长寿老人大多住在半山腰,出门要上下坡,长期的登高运动无形中使腿部的肌肉和体力得到锻炼。同时,这对保持心、肺功能,也有积极的作用。丰富、适度、合理的饮食。巴马人的主食以玉米,大米和薯类等杂粮为主,而且习惯于吃粗加工的粮食。营养丰富的豆类,也是餐桌上常有的食物。巴马盛产各种蔬菜和水果,当地人的四季均可吃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体内的维生素得到保持。巴马人的肉、蛋,奶类食物的摄取量很低,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的摄取量少。食用油以粗加工成豆浆状的“火麻油”为主。经测定,火麻油中含有大量有利于延缓衰老的维生素E。巴马属于封闭性地区,历史上商品经济极不发达,食盐运输困难且价格昂贵。因买不起食盐,当地人养成了淡食的习惯,清淡少盐意味摄入钠少,这有利于保持正常的心血管功能。旧社会巴马人生活艰苦,许多百岁老人年轻时有不同的饥饿史。至今,他们还保持不吃饱的习惯,吃饭以7~8成饱为度。故多数人体形清瘦,没有“现代病”。不吸烟的老人占多数(80%以上)。64%的老人不饮酒。即使饮酒,也多是20度以下的自酿米酒。巴马人的饮食特点有“五低”(低热量、低脂肪、低动物蛋白、低盐、低糖)和“两高(高维生素、高纤维)之说。营养摄取水平与他们的新陈代谢相平衡。饮食方法对减少巴马人患心脑血管等老年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平静的心理,豁达的人生观、温和的性格,也是促成巴马人长寿的积极因素。巴马老人基本上都心胸开阔,没有什么精神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