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龙泉育才学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反思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AAS)反思学校昆明龙泉育才学校授课人骆阳授课时间2018年10月21日12.2.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反思龙泉育才学校骆阳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角边角”和“角角边”两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其应用。2、内容解析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只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并且能灵活的加以运用,才能学好等腰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内容,同时为今后研究轴对称、旋转等全等变换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也由于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全等三角形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之一。本章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出现证明和证明格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推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定理内容的规范化书写,并在练习题中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几种判定方法,是作为基本事实提出来的,通过画图和实验,让学生确信其正确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第三课时,主要探究利用“角边角”和“角角边”两种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以及简单应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不仅是“全等三角形”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探索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方法,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感悟三角形全等的数学本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运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等,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角边角”和“角角边”两个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会归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的关于“两角一边”的判定方法;(2)会用“ASA”、“AAS”判别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2、目标解析目标(1)的具体要求是:通过有关的证明及应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分别从题设或结论出发,寻找论证思路,学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角边角”“角角边”两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会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目标(2)的具体要求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再进行验证归纳,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习题变式,会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探究本课的两个判定方法,使学生经历“实践——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边边边”和“边角边”判定之后,继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他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探究的思路,也经历过一些探究的过程:动手实践、观察猜想、归纳总结、巩固应用等。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尚浅,他们在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和合情推理方面还存在欠缺。2、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前面的研究方法。由于本节课所探究的两种判定方法,其图形不易辨别,那么,学生如何分析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清晰地表达数学思考的过程,也是教师应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为了更直观、形象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以观察发现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系列例题变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利用普米电子白板和《几何画板》软件,结合操作测量,充分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数学语言表达和证明三角形全等;(2)分清“ASA”、“AAS”判别方法的区别,避免在证明过程中用错或标错原由。四、教学反思本节课较多的用了多媒体,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本堂课的教学是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的,本人认为这样处理教材的好处是:1、让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思考、推理论证,自己发现ASA和AAS的识别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数学学习不再单调枯燥,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注入。使学生在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由于是在动手操作中学到新知识,学生乐于学,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每个判定定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相应的练习或联系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树立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的观念,提高学习兴趣。这种从形象到抽象,一般到特殊的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符合课改的要求。在传统教材中《全等三角形》是按排在《尺规作图》之后,另外,教师利用《尺规作图法》来解释,也不易于学生理解,因为《尺规作图》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新教材却把《全等三角形》按排在《尺规作图》之前,显然不适合用《尺规作图法》来解释,而通过实验的方法巧妙地避开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困境,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3、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在实验的过程中给予了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拓展了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空间,初步感知了ASA,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课改中所倡导的。4、通过学生的活动实践探究,我发现小组活动有如下的优点:(1)小组活动课从课桌椅的布置和学生的座位安排来看,改变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唯诺诺”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同学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同学感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气氛,让师生在较随和的气氛中传授和接受知识。(2)有利于体现小组成员之间的集体智慧,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让大家都参与,使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有利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培养在学生交流中寻求帮助,既坚持自己观点、又听取别人建议。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这对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大有益处的。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具有上述的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客观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成了主角,困难学生成了配角,这可能导致小组成员间不团结,困难学生渐渐产生自卑感,导致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更大,加剧了两极分化;也可能出现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好学生怕该小组的名次落后,往往抢答,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本人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采用以下方法:(1)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小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2)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5、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是不够认真、细致;对待练习题的处理处理时间略显仓促,没有给足够的时间思考;对第二个教学难点:分清“AS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教学总结10篇
- 最美中学生主题演讲稿(11篇)
- 金融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34篇)
- 幼儿园自检自查报告
- 考试作弊的批评通报(3篇)
- 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二7类选择题技法专项训练技法1排除法含答案
-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横山中学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十一月物理测试卷
-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压缩语段与扩展语句(新高考专用)含解析
- 2024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中华商业文化》第五章
- (完整版)华为虚拟化技术方案
- 3dMAX菜单中英文对照表(完整版)
- 分析化学期中试卷
- 企业供应链保障措施怎么写
- 大学生安全教育(综合篇)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 初中英语-现在进行时 过去进行时(含练习)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业体验及其他活动5.创建我们自己的“银行”(如阅读、道德、环保)》优质课教案-10
- 人 大 代 表 履 职 档 案
- C25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使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