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阅读专题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练习四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8分)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子罕》)②哀公问:“弟子就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还太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③子曰:“如我数年,近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1)请解释“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2分)(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对于“过”有哪些认识,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你的启示,(6分)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志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17、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分)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思考:孔子在谈到孝道时还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请就此谈谈你对孝的看法。北京市朝阳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3.(10分)阅读下面《论语》,完成下列各题。①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②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②道:引导。(1)“劳”有“劳累(A)”和“忧虑(B)”的意思,①句中“劳而不怨”的“劳”的意思应该是A还是B。(请把答案填涂到答题卡相应位置)。(2)翻译③和④句的“不敬,何以别乎”与“民德归厚”。(3)综合①②句,简述孔子在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并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综合①③④句,简述选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哪些内容。北京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3.(10分)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史记•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传习录》)【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北京市16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3.(12分)《论语》阅读与理解。A组:①子曰:“,鲜矣仁。”(《论语•学而》)②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B组:①子曰:“君子,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②子曰:“君子,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以上是《论语》中有关“仁”和“君子”的两组语录,横线处均是耳熟能详的成语,请根据原文将其填写完整,并结合两组语录简析孔子对“仁”和“君子”分别有怎样的思考。论语(红楼梦)阅读专题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练习四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8分)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子罕》)②哀公问:“弟子就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还太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③子曰:“如我数年,近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1)请解释“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2分)(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对于“过”有哪些认识,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你的启示,(6分)12.答案要点(1)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2分)(2)孔子认为: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断学习经典,可以不犯大错.(3分)启示:启示1分,举例1分,分析1分。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志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17、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分)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思考:孔子在谈到孝道时还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请就此谈谈你对孝的看法。17.中华民族自古以“孝”而闻名天下。“孝”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优良品质。但孔子提倡的孝道中也有缺乏平等民主思想的地方。当今的人们不必迂腐地固守形式,而应在继承孔子的思想主体部分的基础上,辩证地接受他孝道思想的精华。【译文】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冒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评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若有过失,子女当然要尽量设法劝谏,希望父母避免陷入不义的处境,从而达到无过的境界。劝谏父母时,子女的态度要恭敬和顺,言辞要委婉含蓄,讲究说话的技巧,让父母欣然省悟,从而避免犯错,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假使父母不接受劝谏,父子没有达成共识,子女也千万不要气馁,更不宜怒气凌人,唐突双亲--因为规谏父母,完全是本着一腔孝敬之心哪!此时子女应该以无比的耐心,换一种方式或说法去说服父母。总之,在任何情况下,都别唐突父母,甚至触怒父母,更别违反孝敬父母的本心。微写作、大写作(略)北京市朝阳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3.(10分)阅读下面《论语》,完成下列各题。①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②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②道:引导。(1)“劳”有“劳累(A)”和“忧虑(B)”的意思,①句中“劳而不怨”的“劳”的意思应该是A还是B。(请把答案填涂到答题卡相应位置)。(2)翻译③和④句的“不敬,何以别乎”与“民德归厚”。(3)综合①②句,简述孔子在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并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综合①③④句,简述选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哪些内容。3.【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理解。(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及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劳而不怨”的意思是“(替他们父母)忧虑而不怨恨”。“劳”的意思是:忧虑。故选B。(2)“敬”,孝敬;“何以”,用什么、怎么;“别”,区别。译文: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归”,趋向;“厚”,忠厚。译文: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3)材料一,在孔子看来,做子女的侍奉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做子女的对于父母的要求也不能一味地服从,否则就是愚孝。对的,我们当然要听,可是不对的地方,我们就得婉转地提出来,不过得注意下技巧,不能直言规劝。若是他们能够知错改错,自是再好不过。可是,他们若是一时难以接受,也不能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观点,否则就是忤逆的表现。材料二,孔子谈的是交友之道:要忠言直告又要恰当地引导,不宜强加于人。即使是忠言善语,不被朋友接受,也不要去强加于人,否则自讨没趣。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在进行劝告时,要用委婉的方式,注意劝告的技巧,如果你的劝告他人不听从,那么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心怀怨恨。(4)材料一的意思是父母有过错的话,我们应该柔声下气去给他劝谏,跟他讲道理,你不能够粗暴、不能够板起面孔。如果见到父母不能听受你的劝告,还是执意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你要恭敬,必须要尊敬他,不可以跟他闹翻脸。可见“孝”表现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要恭敬。材料二根据“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可从两方面概括:赡养父母时不仅物质上满足,更要发自内心的恭敬。材料三“慎终”“追远”意思是认真办理父母丧事,追怀、祭祀历代祖先,儒家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认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也就是“孝”还体现在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答案:(1)B(2)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3)共同原则:劝告他人时,要用委婉、恰当的方式,如果别人不听从,仍然尊重对方,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我的看法是:很赞成孔子的观点,我们对父母、朋友可以提出建议,要注意提建议的方式方法,用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建议。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建议强加到他人身上。(4)①对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即使不被采纳也要恭敬,虽然忧愁,但不冒犯怨恨;②赡养父母时不仅物质上满足,更要发自内心的恭敬;③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并发自内心的追念。参考译文:①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②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③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北京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3.(10分)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史记•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传习录》)【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3.【分析】(1)本题考查对语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应有见题拆题的能力,分析两种解读的内涵和表达观点,找出不同之处。(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观点的解析能力。考生应结合语句以及自己对君子的理解,综合分析作答。(3)本题考查考生开放性解读观点能力。考生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选择观点,并从已有资料中归纳其合理性。【解答】(1)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可知读音应该是chēng,“称”是“称述、称道”的意思。王阳明的解读是“‘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可知读音应该是chèn,“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的意思是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才德,君子就会感到羞耻,再结合前文“为学大病在好名”可知,“疾没世而名不称”的意思是“君子担心死后自己的名声与品德不相符”,因此,“称”的意思是“符合”。(2)王阳明的解读是“‘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的意思是“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才德,君子就会感到羞耻”,再结合前文“为学大病在好名”可知,“疾没世而名不称”的意思是“君子担心死后自己的名声与品德不相符”(3)考生可以根据对材料的理解,选择对杨或者对王的解读。若选择杨的观点,可根据“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进行展开,因为自己的学术水平不足,没有给后代带来贡献,说明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的意思。若选择王的观点,可以从第二句的“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出发,因为君子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所以自己的名声大小无足轻重,而如果自己名声在外,“吾道不行矣”,也不能给后世帮助,含恨一生。所以君子应名副其实。答案:(1)杨:读音:chēng。称:称述、称道。王:读音:chèn。称:符合。(2)君子担心死的时候自己的实际能力与名声不相匹配。(3)赞同王阳明的观点:依据孔子“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可知,孔子在这里不担忧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而是担心自己的才能不足。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君子担心死后自己的名声与品德不相符。”②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③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用什么贡献给社会留下好名声呢?④王阳明说:“做学问,最大的病患是贪求虚名。……(孔子说:)‘君子担心死后自己的名声与品德不相符’,‘称’字读四声,也就是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才德,君子就会感到羞耻的意思啊!”【点评】文言文的观点分析题要结合句子本身意思,字字落实,然后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认识,分析引用,得出结论。北京市16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3.(12分)《论语》阅读与理解。A组:①子曰:“,鲜矣仁。”(《论语•学而》)②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药品送货员职责合同
- 2024年简化版机顶盒服务协议标准文本一
- 2024年租赁期满续约合同内容详解
- 2024年电气维修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股东会决议合同
- 2024年资金协调借款协议
- 2024年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与舆论引导合同
- 2024年度二手钢材销售与售后服务一体化合同范本3篇
- 2024影视作品版权购买与分成合同
- 2024年环保型门面房租赁及运营管理合同3篇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期末模考考试题
- 工程进度管理制度
- BB/T 0045-2021纸浆模塑制品工业品包装
- 《信息检索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 连退生产过程操作优化-质量预报监测及诊断
- 梅毒专题知识培训
- 小说阅读抓住矛盾冲突参考资料课件
- 简约企业报刊报纸设计排版word模板
-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登记表
- 大班科学活动 有害的噪音
- 建筑施工成品保护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