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学前课程_第1页
第六章-学前课程_第2页
第六章-学前课程_第3页
第六章-学前课程_第4页
第六章-学前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学前课程某幼儿园的一项关于“生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的结题报告中这样写到他们构建课程的依据:“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瑞吉欧项目教学理论——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蒙台梭利课程中的工作——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制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的依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上述情况?学前课程是什么?其不同于学校课程的特点何在?学前课程构建时应该考虑哪些基本问题?作为一些优秀经典的学前课程模式其独特之处与本土文化背景如何?在借鉴吸收时要关注什么?本章将与你一起进入学前课程的领域,共同探讨学前课程的特性,领略当今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几种经典学前课程模式与方案,回顾我国学前课程变革的历程,更好地把握学前课程的几种课程形态。问题情境:目录第一节学前课程的含义与特点第二节学前课程的几种主要模式第三节我国学前课程的变革与实践第一节学前课程的含义与特点一、课程的词源分析及含义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当代比较常见的关于课程的定义:课程即学习的科目和教材;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课程即教学计划;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二、学前课程的内涵对于学前课程的界定主要有三种类型:学科倾向的界定活动倾向的界定经验倾向的界定三、学前课程的特点(一)学前课程的基础性基础性,是从学前课程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角度而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三、学前课程的特点(二)学前课程的全面性全面性是从学前课程的目标角度而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三、学前课程的特点(三)学前课程的生活性生活性是从学前课程的内容角度而言。学前课程必然带有浓厚的生活特征,课程内容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实施更要贯穿于儿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所以生活性就是学前课程的一个重要特性。三、学前课程的特点(四)学前课程的活动性活动性是从学前课程的实施角度而言。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三、学前课程的特点(五)学前课程的整合性整合性是从学前课程的组织角度而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学前课程相对划分为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三、学前课程的特点(六)学前课程的潜在性潜在性是从学前课程对学前儿童的影响而言的。学前课程总是蕴涵在环境、材料、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儿童,影响儿童的发展的。第二节学前课程的几种主要模式一、五指活动课程方案与模式(一)五指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五指活动课程是由陈鹤琴(1892-1982年)创编的。“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的方法论一、五指活动课程方案与模式(二)五指活动课程方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动中,并采用单元制,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元进行教学”。课程组织课程的编制与实施该课程基本反映了陈鹤琴早期“做中学”的生活教育观。二、幼稚园行为课程方案与模式(一)行为课程的目标幼稚园行为课程是由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张雪门(1891-1973年)创编的。“幼稚园课程的目的,在于联络孩子们的旧观念,以引起其新观念,更谋其旧经验的打破,新经验的建设”。二、幼稚园行为课程方案与模式(二)行为课程的内容在行为课程的内容方面,张雪门使用了“教材”一词。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儿童的自然环境儿童的社会环境二、幼稚园行为课程方案与模式(三)行为课程的组织整体的。偏重于儿童个体的发育。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二、幼稚园行为课程方案与模式(四)行为课程的实施确立了运用“设计教学法”来拟订行为课程计划,并采用“单元教学”来进行,具体包括:动机目的活动活动过程工具及材料三、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及方案(一)蒙台梭利课程的理论基础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

,1870-1952),世界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课程思想是与其儿童观、教育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儿童观吸收力的心智——儿童发展的内在冲动力阶段性——儿童成长发展的特点敏感期——儿童发展的特殊能力工作——儿童发展的主要方式三、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及方案(一)蒙台梭利课程的理论基础教育观自由教育有准备的环境总之,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中,自由、工作、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活动营造的主要支柱。三、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及方案(二)蒙台梭利课程方案课程目标:协助儿童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课程内容: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科学教育三、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及方案(三)对蒙台梭利课程方案的评价孤立的感官训练。对创造力的忽视。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儿童实际的生活经验。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模式及方案(一)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理论基础及发展30多年发展历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1年之前。出版了第一本介绍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著作《认知中心课程》。第二阶段,1971-1979年。第二本著作《活动中的儿童》出版,第一次把儿童的主动学习与儿童发展作为课程的核心思想。第三阶段,1979年以后至今。出版了一系列的关于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著作,尤其是1995年的《儿童的教育》。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模式及方案(二)课程目标海伊斯科普课程最初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具体反映在儿童认知能力的5类49条关键经验中。这些关键经验并不是课程的目标,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营养”,是教师努力促使儿童获得的重要的学习经验,也是给教师实施课程提供的一种提示物。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模式及方案(三)课程内容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内容是围绕关键经验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主动学习”已成为课程实施的一个基础,同时,具体化了“主动学习”的要素,主要包括:材料操作选择儿童的语言表达来自成人的支持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模式及方案(四)课程组织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组织是具体落实在一日活动安排中的,在安排时让10类58条关键经验反复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活动中,以滋润儿童能力的主动发展。具体的活动类型:兴趣区(自选)活动小组活动团体活动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模式及方案(五)课程的实施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实施是通过每日的例行活动来完成的,主要是由计划—操作—回忆三个环节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计划时间操作活动时间整理和打扫时间回忆时间海伊斯科普课程强调儿童通过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与认识,与其他课程方案相比有自己显著的特点。海伊斯科普课程也有其局限性。五、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与课程方案(一)课程目标瑞吉欧·艾米莉亚(ReggioEmilia)学前教育体系创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是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在此环境中的每一位儿童、家庭及教师们都感到自在。”五、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与课程方案(二)课程内容瑞吉欧没有明确规定好的课程内容,更没有预先设计好的教育活动方案。瑞吉欧课程的主题来自于儿童的生活中,课程以解决问题为取向。五、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与课程方案(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以“项目活动(ProjectApproach)”或“项目工作(ProjectWork)”的方式展开,项目活动是瑞吉欧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特色。瑞吉欧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弹性计划小组活动合作教学纪录的支持视觉与图像语言的运用第三节我国学前课程的变革与实践一、百年来我国学前课程变革的基本历程与特点(一)学前课程变革的基本历程从20世纪初至今,我国学前课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其中有三次较大的学前课程变革:学习、模仿日本模式的清末民初学前课程(1903-1918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学前课程本土化、科学化的探索变革(1919-1948年)20世纪50年代借鉴苏联经验的新中国学前课程变革(1949-1965年)学前课程的灾难化发展(1966-1975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前课程的进一步变革与完善(1976年至今)一、百年来我国学前课程变革的基本历程与特点(二)学前课程变革的基本特点变革的主线:教育文化的引进和本土化。变革的脉络:受各种教育流派的影响,与世界教育的发展一脉相承。变革的内在倾向: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二、我国学前课程变革中的课程形态(一)学科课程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期间表现最为明显,而且至今仍然对我国的学前课程有很大的影响。所谓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在今天的学科课程中已融入了新的思想与理念,进一步优化了相关学科的内在结构。二、我国学前课程变革中的课程形态(二)领域课程领域课程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仍然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领域课程就是“围绕一个所选择的组织核心而将分支学科组织为一个新的课程整体,而且被整合的每一门学科都将失去其独立性”。当前我国的学前领域课程中,部分领域还存在内部各部分明显割裂,如何克服它是今后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二、我国学前课程变革中的课程形态(三)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形态在我国20世纪20-40年代就曾出现并实施,80年代中期再次回归,及至当前仍然是我国学前课程领域的主要课程形态。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虽然综合课程相对于分科课程,但综合课程并不排斥或有意破坏知识的系统性。关键概念课程学前课程学前课程模式五指活动课程幼稚园行为课程蒙台梭利课程关键概念HIGH/SCOPE课程瑞吉欧课程学科课程领域课程综合课程单元中心课程基本要点学前课程我国学前课程变革我国学前课程变革特点问题与思考什么是学前课程?课程改革中学前课程的实质有哪些变化?学前课程的特质表现在哪些方面?五指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其课程的基本内容如何?幼稚园行为课程实施的主要步骤有哪些?简述蒙台梭利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HIGH/SCOPE课程方案有何特点?瑞吉欧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百年来学前课程的变革历程及基本特点是什么?做中学访谈几位幼儿园园长或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