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产承包体制改革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_第1页
从联产承包体制改革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_第2页
从联产承包体制改革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_第3页
从联产承包体制改革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_第4页
从联产承包体制改革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联产承包体制改革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转型和体制上进行的。在过去的14年中,改革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从1978年至1984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新构造农村经济的微观组织。这主要是通过承包形式,实现集体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摆脱人民公社体制对农村现有生产的束缚,确立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从1985年到现在,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农村经济结构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贸经济一体化转轨。这主要通过创建、完善制度体系,巩固、规范已有的责任制;重新调配农村现有生产力要素,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形成以村、乡企业为依托的农、工、商、贸经济一体化组织。要顺利地完成改革第二阶段的任务,尚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集体经济到底还存不在在?如果存在,它的存在形式是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其公有化程度将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上述问题是刻不容缓,应予回答的呢?因为,近年来有些报刊杂志上不断出现“空壳”理论的说法,即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集体经济抑或弱化,抑或解体,实际上大多数社队集体已有名无实,呈现空壳状态。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上述问题,那么在第二阶段建制、转轨的工作中,就会迷失方向,心虚气短、失去主动性、创造性,成为群众运动的尾巴。1991年夏初,我们在望城县高塘村进行了深入地实地考察,对于这个问题的谈谈个人看法。(一)高塘集体资产的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塘人从“守着黄土地讨生活”的传统生存方式中解脱出来,走上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光明大道。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粮食连续十二年丰收,亩产已超过吨粮。村级企业蓬勃发展,现有企、事业单位七个;产值由1987年的57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1600万元,是改革前的28倍;年实现利、税各逾百万。集体经济兴旺发达,公益事业蒸蒸日上,村民生活显著提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从改革前后集体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的对比中,反映出集体经济的实力,不论就其价值总量,还是实物构成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截至1978年,集体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为72万元,其实物构成基本上属于农用生产资料(诸如耕畜、农机具、仓库、加工作坊等),1982年上半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用生产资料一次性作价到户,如果到此打住,那么集体经济基础可以说基本瓦解。但是,高塘人必竟是有远见的,从1984年到1986年,他们前后耗时两年,花大力气建立起《分户包干投资往来帐》详尽地记载集体财产的去向,并追回借款,至此高塘村价值七十多万元的财产,作为集体经济的实物存在形式已不复存在,但它们却以货币形式保存下来。承包过程中,由于有的资产折价偏低,财产部分流失,实际价值不足72万元。通过9年改革,到1990年底,高塘村集体固定资产总值登上历史最高峰、达到980万元,为改革前29年总积累的13.6倍,其实物构成基本转化为企业用生产资料。全村六个工商企业,其中仅湘江印刷厂固定资产高达600万元,这在一般的村级企业中亦不常见,该厂拥有500多名工人,厂房面积11500平米,装备有八十年代先进水平的电脑激光照排系统,成为国家印刷行业认定的企业。这些年来,高塘村集体固定资产以年均24%强的速度递增。事实证明:高塘村在改革中,集体经济不仅没有解体、弱化,相反在更大规模上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它无疑代表着我国农村未来之希望。研究高塘模式、就是要研究在坚持实行承包制的前提下,集体经济如何找到新的载体,实现转形,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问题。(二)从企业自身角度统计分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转形问题,就是集体经济存在形式的转化问题。随着农村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和经营的发展,农村集体拥有的资产逐步由传统的农用生产资料转化为工业、商业用生产资料。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载体逐步地由农业资产转化为企业资产,这是转形的根本特点。集体经济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用基本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它包括城镇工商业和农业中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改革为集体经济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多种选择空间开展多种经营,农民办商店,开工厂,集体经济的物质载体既可仍保持传统的农业资产形式,也可部分转换为全新的工、商企业资产形式。判断一个经济组织所有制的性质,从而进一步判断其生产关系的总体性质,应当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后三者概括为经营管理权)这个根本点出发,联系生产组织中人与人所处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以及由上述两方面所决定的产品的分配方式进行方析。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对高塘企业的所有制及生产关系总体性质作如下分析。1.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看,高塘企业的原始投资来源于全体村民。高塘企业的最初资金来源于三条渠道,第一、原社队集体固定资产折价基金。即此文前面提到的价值约七十万元的资金。第二、国家征购土地基金。第三、全体村民集资。其中第一项,是企业最大项的创业投资,后两项补充资金也是全村人民共同的财产,高塘村1990年拥有价值980万元的固定资产,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成长起来的。2.从生产资料的经营管理权来看,高塘企业基本上交给村民有偿使用。企业承包集团与职工基本上来源于本村,从1978年至1990年,全村有1007人由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人口,转业率达74%。企业实行承包后,并来改变企业所有制的性质,只是以承包形式实现两权分离,所有权仍归村集体代表全体村民共同所有,经营管理权归承包集团与职工不同程度的分担,村、企业级共负盈亏,共担风险。3.从生产组织中人们的地位与相互关系来看,首先,企业与其外部从事农业、养植业、副业的群体是一种相互依有的关系。企业为农业人口缴纳农业税,提供发展生产必须的各项资金;农业人口则替代企业职工完成本应当由他们承担的国家指令性统派购任务,并提供企业职工必须的口粮。从企业内部来看,承包集团与工人的关系仍是分工协作的关系。承包集团不可能鲸吞所有企业利润,而只限于根据国家大政策增加职务补贴和风险收入。工人则凭借劳劫者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与劳劫态度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工资之外辅以奖金。4.从企业利润的分配关系来看,高塘企业创造的纯利润在村级范围内进行两级分配。从1988年起,企业采用了3年期限的承包责任制,承包基数按上年实现的产值、利税加递增率计算,基数利润与超额利润按不同的比例在企业与村之间分配。以超额利润的分配为例,国家以所得税形式获30%的利润,村集体以所有者的身份获30%上缴利润,剩下40%纯利按四、六开在职工与企业中分配,职工获四成收入,六成由企业留作生产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和奖金。仅此一项,村上每年从企业获得10多万元的收入。企业接纳这一分配方案本身,就是对企业村属性质的认同。5.从企业利润的最终用途来看,高塘企业是造福全村的企业。从1982年至1990年,高塘运用企业上缴利润,完成了几项大工程。首先,巩固了集体经济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采用大型机械化施工拓宽加固江堤;修筑水泥灌溉网;铺设公路;兴建方便人民生活的村办商场、医疗站与设备齐全的标准化小学。其次维持村、组二级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免除了向农民的各项摊派。第三、大力发展公益事业。高塘公益事业名目繁多,且受益面达100%。令城里人也羡慕不已。除平均每户从进入企业的职工处获得1195元的年收入之外,还有现役军人生活补助、民办教师工资补助、老党员生活补助,五保护生活、医疗、丧葬保障、村民医疗补助、奖学金制度、职工义务教育培训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1989年起开始实现年终分红制度,即全体村民从企业盈利中分红,目前数量虽然有限(人平15元)但它却从根本上肯定了企业生产资料的村属性质。分析表明,像高塘村这样的村办企业,从投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企业内外部人与人的关系及相互地位、分配方式与利润最终用途多角度透视,有充分理由认定它不属于企业职工“小集体”所有,而属于全体村民“大集体”所有。企业的村属性质从根本上证明了它不是集体经济的异体,而是与过去社队集体一脉相承,并获得了新的载体,取得了新的存在形式,实现了由农业资产向企业资产的转化,并由此获得无限发展的生机。(三)从生产组织形式看,两者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区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集体经济转形的量变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质变,其表现为:较低层次的村民小组(相当于过去的生产队)所拥有的资产比重下降。不少村组,通过承包,事实上已不再拥有农业资产,而原农业资产的价值形式又没有或未能独立转化,成为村小组所有的企业资产,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较高层次的村(相当于过去的大队)则通过集资兴办村级企业的方式,无形中将小组拥有的货币资产集中、升级,收归村委会代表全体村民共同所有,从而,使村级拥有资产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并日益显示出由村集体资产取村小组资产而代之的趋势。导致集体经经升级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升级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的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包括采用何种生产组织形式及其级别,换言之,就一般情况而言,代表着较高层次的生产关系的生产组织能够容纳较高水平的生产力;而较低层次的生产组织则不具备相应的承载能力。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一直比较低,经过十年的改革和商业经济的推广,应该看到生产力已经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具体地说,在资金、技术、人财、设备、信息诸多方面,村民小组都感到力不从心。与之相对应,村级生产组的包容量更大,承载力更强,它可以在短期内集中兴办企业所需要的固定资产与流劫资金,拥有各类型能工巧匠和经营管理人才,即使是商品信息与政策信息也较之村民小组灵通得多,凡此种种,都促成村级成为农村企业最基层的单位。村属企业的产生,是集体经济升级的契机,有了这一转化形式,集体经济才得以实现自身的升级,因此农村经济借助转办企业实现升级,乃是农村经济实力增长的必然结果。其次,商品经济在农村的深入发展是升级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承包前,以行政区社为依托的社队集体总是呈封闭型块状发展的。它们往往以社区行政首脑机关所在地为中心,一个公社,一个大队、一个生产队各领风骚。商品经经在农村的深入发展,则要求打破这种封闭隔离状态,使生产组织呈幅射状发展,形成产、供、销、人、才、物多方位的专业化协作网络,网络型经济组织向四面八方伸展的臂膀势必龟裂原社区块块的界定,使之扩张到村,而后乡,乃至更广阔的领域。现阶段这种网络型经济组织具有两个特点:第一、组织结构由幅射中心与外围组成。幅射中心的构造较之过去社队集体紧密得多,它不单纯是集体劳动、年终分配这般低级的组织,而是在固定、细致分工的基础上,按照严格地工序和劳劫组织进行生产,并在各项经济责任执行考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配。而组织外围部分较之过去的社队则史为松散。各类型专业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属于整个组织结构的半紧密层,维系着它们与组织核心的纽带,是共同承担的责任和彼此牵连的利益。象高塘村这种以企业为核心,以十儿个村民小组为组织外围,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组织,就是这种类型的网络型经济组织。第二、组织范围不同程度地拓宽并相互渗透。新型的农、工、商联合公司必然不同程度地冲破社、队集体狭窄的天地,由村组扩展到村,在村的基础上又形成乡、镇为核心的更高级的网络型组织。各组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形式密如蛛网的经济联系。商业经济在农村的辐射发展,促进了农村集体由村民小组向村级的升级。(四)要大力推行农业为农业、工、商为一体化经济的过渡的道路高塘模式,本质上是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集体经济组织的转形、升级为契机,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经济一体化组织过渡的模式,是实现农村经济工业化、商品化的摸式,这个模式,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推广价值,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我认为,回答是肯定的,其理由如下:首先,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四十余年的经验教训来看,走单纯种植业、养植业求发展的道路,是非常困难的。农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过大,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0.4%,人均耕地0.1公顷,约世界人平耕地面积占有量0.367公顷的三分之一,要养活11.3亿人口,本身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建国三十多年来大多数农民一直未能彻底摆脱贫困状态,究其原因,除了体制方面的问题之外,经营内容过于单一是不可否认的因素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新构造农村经济的微观组织,将大量潜在的过剩农业劳劫力从旧有的生产组织和单一的经营方式下解脱出来,让他们腾出手来,放手开展多种经营,大胆开辟生产门路,走以工补农,以商养农,以工商盈利启动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资型经营过渡的道路,才使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从根本上解决了衣食温饱家题。其次,从世界范围来看,不管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本质上就是不断地降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道路。例如欧洲十五世纪才出现现代工业的雏形一手工业工场,而日本在民治维新之前也还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国,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其统治地位之后,才一步步发展成工业国。目前,世界上许多与我国相似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发展的道路本质上也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道路。诚然,我国现阶段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对农业大国、主体经济应当怎样认识,是不是如有些同志认为的那样:农业大国就非要大多数人口从事耕作?其实,主体经济并不是根据主体投入量的大小来定义,而是根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来定义的,换言之,并不是每个国家农业投入的人、才、物力越多,产量就一定越多,归根结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靠的是科学技术的提高、推广与普及,靠的是农业机械化获得最终的实现。相反,农村潜在过剩人口如苦不能积极疏导,妥当安排,就会成为农业机械化最大的障碍,而发展村,乡企业,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倒流,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根本的解决办法。第三、从我国农村目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