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低年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_第1页
小学科学低年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_第2页
小学科学低年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_第3页
小学科学低年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_第4页
小学科学低年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应“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这种高层次的思维要求,也被称为高阶思维,包括分析思维、评价思维和创造思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属于刚刚起步,在科学课程学习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记忆、理解,达到应用水平,这和我们追求的高阶思维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低年级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的思维刚刚萌芽,教师可以引导其向高阶思维进步,让他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为发展高阶思维注入动力,但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捉摸不定,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思维导图是一种图文并茂的思考工具,它能够将思维的拓展和走向可视化。它既符合认知发展规律,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一片阔土,又神奇的将学生的思维动态跃然纸上,将学生的所思所想反馈给教师,教师得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适时推动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一、启发思考,学会思维方法如何启发学生思考?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跳跃,又怎样了解学生思考的进程?思维导图既能呈现思维脉络,显现出学生思维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和难点,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根据学情的差异性,有机地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模型,合理预设和调整课堂教学,推动学生思维能力阶梯式上升。1.拓宽学生发散思维的广度。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爱问。爱问,说明他们有开动脑筋进行浅显的思考。但他们刚接触小学科学这门课,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思考的持续性和专注力不够,时常因为没有耐心,遇到困难就放弃思考,如此就很难引导学生思维向高阶发展。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展开一张思维导图,营造轻松开放的讨论氛围,由浅入深,一步一个台阶,再引导学生不满足于单一的答案,发散思维,共同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在《动物·人》一课中,有一个交流讨论的话题:人和黑猩猩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个问题需要充分调动发散思维,答案琳琅满目。传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们往往很快陷入瓶颈,原因是思考没有方向,得出两三个结论后就开始迷失,而思维导图非常适合在教学活动中,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思维导图,将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四个字:衣食住行,形成四个一级分支。学生很容易说出大猩猩靠皮毛取暖,人类取暖有衣服;二者都需要吃食物;大猩猩住森林,人类住房屋;二者都可以直立行走等。思维导图为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学生对话题越来越感兴趣,意犹未尽。教师再建立几个一级分支,道德、智力、体育、审美、劳动。学生们又可以说出大猩猩品德靠本能,人类的意志力更高;大猩猩有一定的智力,懂得使用工具,但人类掌握更多的技能,还有语言和文字;大猩猩力气和速度比人类强,但射箭和打篮球不如人类等,可谓脑洞大开,灵感如涌泉。2.推进学生发散思维的深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能力有一定基础,懂得有目的、有方向的思考问题,发散思维渐趋成熟。教师应该适时推动学生思维进一步完善,让思维像树枝一样向外蔓延,从具象能力到抽象思维齐头并进,将思维推向更深层次,加快思维能力的系统性发展。执教《四季的天气》时,先准备一个气泡图,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尽可能多的描述秋天的语句。如“树叶黄了、苹果成熟了、比较干燥……”。发散思维过后,引导学生们从众多个体中提取共性,帮助学生完成分类。例如,将“比较干燥、雨水少了”描述的是秋天“降水”这个气候特点。从而增加了“降水、物候、气温”这些描述天气的科学概念词,让学生学会用科学语言描述天气。这是一个复杂的抽象思维过程,但利用思维导图,仅仅是一级的气泡图变成了二级的逻辑图,思维层级增加了,学生们一目了然,思维的深度也由此增加。二、指引表达,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让学生的思维外显化。低年级学生表现欲强,希望得到老师认可和表扬。学生课堂上语言表达主要体现在发问和回答,但表达比较随意,教师可以借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有逻辑性的表达,培养先思考再说的习惯。1.化难为易,合理分析。低年级学生的课堂发言,多是心直口快,思考的成分少,深入思考的更少。低年级学生有猜想的能力,然而具有科学思维的猜想不是乱猜,是经过大脑分析后有依据的猜想。低年级学生能完成简单的分析猜想,但遇到复杂一点的情况,就很难理清头绪。利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轻松引导学生分析、假设,一步步完成合理的猜想。图1雪地里脚印的思维导图《做个小侦探》中有个环节是“雪地上动物的脚印,发生了什么事情?”如何引导学生将看到的脚印和已有经验建立联系、打破分析困局呢?构建以“脚印”为中心主题,列出与脚印相关的因素:大小、形状、朝向、距离和种类等,作为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学生思考有了方向,通过脚印的大小和形状,猜测出两种动物品种;确定了动物,接下来要分析合理的情境。从脚印朝向分析动物的行走轨迹,从脚印的距离判断动物行走的速度,从种类的变化猜想事情的新发展。这个案例利用思维导图来做指引,在学生毫无头绪中化难为易。先拿出某一个因素,让学生由点出发,往下分析探讨,有理有据,最终多点成面,共同完成了一次高效高质的分析猜想。2.分享交流,合理评价。杜威曾说“如果没有对一个观念细致、深入、全面地合理思考,就不要下判断。”可见,经过合理的分析,进行的评价才有价值。教师要推动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评价思维,培养他们主动寻找证据的意识,发现错误,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反复假设、论证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改变,逐渐条理清晰。执教《自制指南针》时,如果根据教材活动安排,给出材料,让学生按着书本上的步骤动手制作一个指南针。这样的教学活动强化了学生对指南针的记忆和理解,但对思维能力要求不高,无法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教师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向学生介绍指南针的原理后,让学生成立小组讨论,列出自制指南针所需的材料。有一组列出的材料是钢针、小圆盘。其他小组提出钢针没有磁性,不会指方向。又有同学指出,钢针放在圆盘内不会转动,问题出在哪?这时进入第二阶段,小组讨论自制指南针成功的条件,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边引导边梳理,最终得出成功的要点是钢针带磁性了吗?钢针转动了吗?第三阶段开始,重新讨论自制指南针所需材料。讨论中出现了很多想法,根据导图中成功要点,经过不断的验证修正,最终加上了磁铁、方块泡沫、水等材料。就这样通过思维碰撞,最终敲定材料,再按照教材的步骤做,清晰明了。图2《自制指南针》材料选择思维导图三、赋予创造空间,提升思维水平创造性思维是高阶思维的核心,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由发散思维、概括能力、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共同参与后的成果,它要求学生的思维自由开放,想象力丰富多彩,体现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并且解决问题。1.打破思维“框架”,解锁想象空间。学生在思维训练初始阶段,以机械记忆为主,理解记忆为辅。小有所成阶段,在教师的指引下,可以沿着既定的思维导图脉络,思维的触手探得更广、更远,可以在思维过程中反复分析论证总结,得出科学的结论。而创造性思维和传统思维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独立自主性。一般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或多或少都受到教师的帮助,接收到相关线索或者方向,思维就像活水入渠,奔腾入海,做到这种程度也相当不错。而创造性思维要求给予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消除固有思维支脉,将自主思考权完整的赋予学生,此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思维导图上的“引路人”,而是服务者和记录者。执教《形形色色的动物》中“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环节,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第一个任务是:小组成员列举出任何能想到的特征,先行记录下来。第二个任务是:让小组内部讨论,对记录的每一个特征进行分析、抽象总结、继而分类,或用树状、或用气泡以及流程图,描绘出属于小组成员的思维导图,建构他们心目中“动物的共同特征”的概念。和平时的思维导图不同,此时看到的思维导图成果,可能面目全非,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错漏百出,费时费力却和课堂计划大相径庭。但从长远而言,在创作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不断锻炼自己的高阶思维能力,结果是大大提高了思维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思维天赋。2.融入自主探究,创造性解决问题。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低年级学生都是生活的热爱者、观察者、制造者,教师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在低年级小学科学课后,安排有一定数量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自主探究内容思想放飞、形式不限、时间自由、结论多样,源自现实,服务生活,我们可以促使它成为创造性思维萌芽发展的温床。但经常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们重视,主要因为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成效不好,不及预期。难点在于: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有很强的自主性和拓展性,学生倘若没有家长的指导便毫无头绪,不知道从何下手,一旦受挫不知道如何排除困难,自主探究寸步难行;在家长指导之下,学生又很难在自主探究环节发挥主导作用。在如此境地之下,课外自主探究活动的执行率和效果大打折扣,解决难点要帮助学生找到一套做得到、有效果的自主探究模式。思维导图非常适用于低年级学生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它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探究课题的逻辑,从多方位反映各个事物的内在特征和因果联系,教师应充分利用各项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将思维导图贯穿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创造性解决问题,实现思维水平质的提升。在《制作风向标》课外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出一个能够有效测量风向的风向标。虽然课本中给了多个提示,例如需要做一个箭头,选用吸管、带橡皮头的铅笔、硬纸片,用电风扇演示等,但二年级学生动手的时候,多数仍然无从下手,无法发现课文中的关键提示和制作风向标存在何种关联。此时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首先学生明白风向标的原理:风吹到风向标,让风向标转动后停止,最终指针可以指明风向。通过原理倒推出所需条件,要有风、要有一个风向标、要能随风转动、需要标明方向。可以将这四个因素作为一级分支,分别解决问题,于是形成二级分支,难点在于第二、第三要点。通过观察风向标图案,罗列出风向标的各种构成零部件,形成第三分支,即指针、支架、底座等,反复猜想、验证、改进,得出第四分支,即用吸管做指针、硬纸片做箭头箭尾、用铅笔做支架、用泡沫垫或沙盘做底座。而随风转动,参考常见的风车玩具,联想到用大头针连接吸管和铅笔头上的橡皮擦。学生小组边绘制思维导图,边动手制作,思维先行,实践验证,进而反馈调整,将原本复杂的工程变为思路清晰的科学探究活动。总之,思维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