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建筑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建筑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建筑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建筑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害怕输在起点就害怕输在转折点PAGE2转折号(中国)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71—2229建筑行业分析报告摘要: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贝聿铭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的全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其光辉的一页。”————雨果关键词:建筑;艺术;建材;城市;智能;设计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建筑行业概况 31.概念 32.业态分类 33.行业现状及约素 54.行业的未来发趋势 55.行业前景 7二.行业政策法规及行为管理模式 71.国内对行业的管理性政策法规、行业促进政策等 82.国内行业管理、促进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83.成功的建筑行业案例分析 10三.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13四.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6五.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9六.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1七.行业薪酬概况 23八.行业人才 241.人才需求 242.人才结构 25九.建筑业著名设计事务所 26十.结论性断语 29一.建筑行业概况1.概念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广义上来讲,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在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范畴里,建筑是指兴建建筑物或发展基建的过程。要成功地完成每个建筑项目,有效的计划是必需的,无论设计以致完成整个建筑项目都需要充分考虑到整个建筑项目可能会带来的环境冲击、建立建筑日程安排表、财政上的安排、建筑安全、建筑材料的运输和运用、工程上的延误、准备投标文件等等。建筑简介[建筑的本义]①修建(房屋、道路、桥梁等):桥梁铁路这座礼堂~得非常坚固

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②建筑物:古老的~

上层~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窑洞,水塔,寺庙等等。广义上来讲,景观,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讲,动物有意识建造的巢穴也可算作建筑。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建筑构成三要素: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形象。建筑行业就是一个围绕建筑的设计、施工、装修、管理而展开的行业,包括建筑业本身及与之相关的装潢、装修等等。城市建筑城市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建筑不仅仅只是一个供人们住宿休息,娱乐消遣的人工作品,它从很大的方面上与我们的经济,文化,生活相关联。在今天,城市建筑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文化,散播着生活的韵味,不断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和安宁的精神家园。现在国家处于建设阶段,建筑行业的发展来势迅猛,如火如荼,遍及全国各个区域,建筑风格新颖多样,尤其是一些公共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结构彰显出城市特有的个性与风采,也因此而成为了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物,成为了该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象征,也为市民提供了审美的空间,创造了畅想的载体。2.业态分类智能建筑行业1、智能建筑行业的定义中国智能建筑,智能建筑行业,智能家居,智能化建筑,建筑智能化,国际智能建筑,建筑设计,系统集成,监控系统,智能建筑,建筑工程,智能化工程,弱电,智能建筑资讯,智能建筑资料,智能建筑产品,智能建筑行业动态,智能建筑供求信息,智能建筑价格情报,智能建筑展会信息,行业招聘,信息化,系统集成,布线,安防,总包,综合布线全新智能建筑行业。2、智能建筑行业标准在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的规划和设计中主要使用这两套标准作为设计依据。其中,智能化标准侧重于:以建筑物为平台,强调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建筑结构的配合和协调,如:CA通讯传输智能、BA智能楼宇、FA消防智能、SA安保智能、OA办公智能等,在技术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监控技术应用、自动化技术应用等。数字化标准侧重于:以数字化信息集成为平台,强调楼宇物业与设施管理、一卡通综合服务、业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网络融合、功能协同,如:综合信息集成系统、楼宇物业与设施管理系统(IPMS)、楼宇管理系统(BMS)、综合安防管理系统(SMS)、“一卡通”管理系统(ICMS)等,在技术应用方面主要涉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信息集成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应用等。

修订版的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对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原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对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自动化设备BA、办公自动化OA及通信网络系统CA,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按照上海市的定义,智能家居“是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通信和系统集成技术建立的家庭信息化平台,它通过家庭网络将与家居设备和系统互联并统一管理,以提供一个舒适、便利、安全、节能和环保的家居生活环境”。由于历史和部门协调的原因,两套标准的名词、概念、系统内涵可能需要进一步标准化,避免在工程实践和国际交流中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加大社会沟通成本。比如:BAS与BMS、SAS与SMS。作为系统性标准,定性太多、定量指标几乎没有,作为教科书或职称论文尚可,但是作为指导智能建筑这个新兴产业整个行业的技术管理标准,同志仍需努力!3.开放标准智能建筑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和机房工程。原来的安防、消防、楼宇自控、电话/电视/计算机、网络统统收入囊中,包括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建筑电气等技术领域,涵盖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办公、商业、文化、媒体、体育、医院、学校、交通和住宅等民用工业建筑等智能化系统的工程设计。GB50339已经有2007年06月送审稿。国家标准的频繁升级,将导致建筑、信息产业、广电、公安、消防等行业电气电子工程/产品目录、统计口径的频繁变更,导致图书、教材、培训班、宣贯班和IB应用软件的空前繁荣。可惜它只是推荐性国标,如果是强制性国标就好了。建筑节能,是指民用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新型的节能电力电气设备和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用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通道等电力电气设备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建筑节能服务行业,是指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以降低其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为目的,提供服务与管理的经济活动的相关主体总和。其要点如下,一是以建筑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的降低作为相关的经济活动,它有别于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二是这种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建筑能源消耗的统计、监测、诊断、改造方案设计融资实施、节能运行和管理、节能技术服务、节能量交易等;三是从事这种经济活动的相关主体,具有社会公益性、商品性双重特征。3.行业现状及制约因素设计不到位,建筑设计院专业配套,人才济济,但主要集中于建筑、结构、水、电、暖五个专业,能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缺少。系统集成商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大大多于建筑设计院,且大多对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技术比较了解,对设备产品也比较熟悉。问题在于这部分人员走出校门后未经设计培训,对建筑设计不够了解,施工图设计质量较差。而且由于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水、电、暖各专业均由设计院设计,系统集成商只搞智能化设计,与各专业配合困难。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依据主要是国家现行标准规范和建设单位的投资情况、功能需求。目前国内关于智能化系统技术的规范很多,但我认为这些规范功能论述较多,做什么谈得较多,但怎么做不够具体。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手头缺少一本类似《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这样一册工具书。有关部门规定,建筑设计施工图必须经具有审图资格的审图公司审查,经审查合格才能取得施工许可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经审图公司审查的极少,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方面部分工程项目在土建施工开始后才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由系统集成商设计的工程项目施工图更不会送审;部分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如果送审也由于审图公司未配备相应智能化设计审图人员以致走过场。施工图设计质量未得到有效监督。建筑设计一般有三个阶段:方案设计、初步和施工图设计。前两个阶段一般要经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组织的评审。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未与建筑设计一道委托,以致滞后未参加评审。部分工程项目智能化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但由于参加评审者为有关主管部门,如规划、建设、环保、消防、交通、市政、电力等,连电信、广电部门也未参与,以致智能化部分无人评审。4.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一)中国智能建筑未来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已由国务院颁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要求建立公共机构建筑负责人全面负责制。与以往不同的是,《条例》明确规定,公共机构节能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直接与公共机构负责人考核评价挂钩。强制性建筑节能指标的设立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将有利于建筑节能措施的落实和完善。《条例》要求公共机构建立建筑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出具年度能源消费报告,并进行能源审计。一系列措施将使公共机构建筑能耗管理公开化、透明化,促进公共机构建筑的节能化改造,降低公共机构建筑能耗水平。实践表明,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应已经开始带动其他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浪潮。新建建筑智能化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为行业增长奠定空间,预计未来3-5年增速有望超过20%。中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行业市场规模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2006年达到238.5亿元,而整个“十一五”期间智能建筑总投资额增速不低于20%,2010年智能建筑市场容量超过500亿元。智能建筑行业未来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伴随着建筑智能化和建筑节能业务的迅猛发展,智能建筑和建筑节能行业增长将显著快于GDP增速。(二)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分析智能化建筑在我国兴起不过十多年时间,它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作为一种新事物、新技术,它一直处于不断的飞跃与变化之中。按照老眼光,人们很少把建筑这样的典型传统行业与信息化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的建筑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的要素。国内已建成超过千座的智能化建筑,用于建筑智能化的投资比重从最初占建筑总投资的5%增长到现在的10%,甚至个别典型项目达到15%左右的份量。智能建筑也由发展初期的独立系统逐步向综合平台控制迈进,国内目前已出现了北京中关村数字园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化工程等一批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同步的智能建筑群,还有的地方建成了集办公、居住、商用、厂房等多种建筑物群为一体的数字化街区,使单体的智能建筑走向建筑群的智能化、数字化。回顾智能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是一个由独立体系向综合体系过渡的过程,是由高成本向低成本转化的过程,是由复杂化向简约化迈进的过程。1、独立系统造成信息孤岛现象智能建筑系统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当前智能建筑涉及到的不同子系统已达二十多个,包括楼宇自控、安防系统、消防报警系统、门禁系统、公共广播等等,而这些系统在智能化初期基本都是单独建设,采取相对独立的技术路线、系统设备和控制软件。这样使软硬件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运行与实际管理之间相互分割,造成资源浪费,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难以适应客户综合监控与集中管理的要求。由于各个系统的进货渠道不同,设备型号不统一,所以维护成本较高,更换配件困难,不少系统使用过新鲜期后,就被束之高阁,成为对外宣传时的一种摆设,丧失了其本来的作用。更有一些开发商为了制造卖点,不考虑项目的特点及用户的实际需求,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智能化设施,反而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例如,设置外窗红外保护装置,在使用中需要布防及撤防操作,对于别墅等不是经常有人居住的项目非常适合,而对于一般公寓、老年公寓等项目就不一定适合,操作不慎将引起误报,反而增添了许多麻烦。2、集成管理是智能化成熟期的表现智能建筑系统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标准化和模块化,这是实现不同生产厂家产品互相兼容、具有互换性和互操作性的重要保证。产品的标准化和模块化使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也为建立各个智能系统的综合管理平台提供了可行的基础。于是,具有统一软件平台,以信息管理为基础,以整合应用为目的的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IBMS)应运而生。智能集成管理系统就是把不同功能、不同技术、不同厂商、不同要求、不同操作平台,不同接口的不同设施和系统,用统一的系统平台连接起来,协同动作,实现一体化智能管理。国内著名智能厂商正是基于智能建筑整合应用市场的发展态势,推出了IBS智能建筑信息管理平台产品,它是建筑智能化行业趋势与先进的IT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产物。以IBS智能建筑集成管理平台为例,它具备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三)立体绿化智能建筑是未来智能的发展趋势席卷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居住建筑绿色概念的兴起提供了背景,同时绿色居住建筑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节。在当今的住宅设计中,生态居住区的提法已逐渐成为房地产业的一大卖点,它似乎能满足人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特别是各种具有异国风情的居住区更是被炒得火热,不可否认,这样的主题口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也不否认这也是消费者精神方面的某种向往。不难看出,无论住区冠以什么样的主题,它都要以人为本,以人亲近大自然为出发点。任何的主题都是以绿化为基础,只有绿色才是永远的主题。由于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未来的住宅建筑能得以智能化,居住小区环境应该以智能化技术达到绿化理念,同时智能化技术本身也应是符合绿化理念的,那么,未来的住宅小区将是以高科技技术控制下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建筑群体,住区绿化将是智能立体绿化。住宅小区的智能立体绿化应将居住小区的内环境与外环境通过智能化设计集成,如利用先进的IC卡技术,小区设备自控系统、小区管理服务智能系统、小区公共交换网(CATV)互联网(Intercet)系统、通讯系统、小区综合布线系统以及家庭智能化系统等,来实现从家庭到小区的整个智能化过程。从而使居住小区的立体绿化通过智能系统来真正实现其防尘、灭菌、降噪、改善气候、美化环境的作用。在未来居住区,电脑智能化系统控制着建筑技术功能,包括内部气温的调节、供暖、防晒、照明,装在墙上和屋顶的太阳能提供植物和人们的部分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耗,最大限度地发挥住宅的生态效应。可见,利用智能系统来构筑未来的立体绿化生态住宅,倡导一种绿色建筑文化,住宅建筑才能真正成为具有一定自控能力的绿色建筑。5.行业前景在这些计划的刺激下,201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再创历史新高,实现总产值7.59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建筑业增加值22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2663亿元,增长2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697亿元,增长23.9%,产值利润率达到创纪录的3.51%,行业盈利能力逐步增强。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速,从而提升建筑行业的景气。经济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短期难以改变,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占到GDP的比重为7.89%创下历史新高,从投资主体来看,2010年,地方政府投资欲望强于中央政府,近期如海南国际旅游岛、安徽城市带、重庆两江新区和湖北“十二万亿”投资等多个区域振兴规划陆续出台,地方政府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角,中央项目投资增速的回落更多的反应了中央政府为防止过快增长而有意控制投资节奏。从长远来看,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也预示了建筑业更广阔的市场即将到来。据预测,2011年至2020年,中国建筑业将增长130%。其中,2018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占全球建筑业总产值的19.1%。智能建筑市场前景广阔,在2020年前,中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至少是1.5万亿。我国建筑节能蓝图蕴含着对节能材料和技术数万亿元的商机。二.行业政策法规及行为管理模式1.国内对行业的管理性政策法规、行业促进政策等建筑能耗占中国总能耗较大比例,2008年建筑能源消耗已经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7.5%。且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建筑耗能呈急剧上扬趋势。中国目前正处于建设鼎盛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而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据建设部测算,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2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将占总能耗的40%,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建筑节能服务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按照中国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国建筑节能的目标为实现节约标准煤1.0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4亿多吨;建设节能建筑的总面积累计要超过21.46亿平方米,其中,新建建筑达到15.92亿平方米,既有建筑改造达到5.54亿平方米(数据来源:建设部政策司调研数据)。2008年10月1日,《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建筑节能的法律框架已基本构建起来,两《条例》比过去的法规更全面和注重执行。同时,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已经承担了起草《加快建立节能服务体系,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指导意见》的任务。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节能服务产业将走向投资多元化,将会有来自各方面的投资主体进入节能服务市场,包括金融担保、金融租赁、银行、基金、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等。中国现有建筑节能法规体系如下:*2000年,《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针对北方城市住宅的采暖提出节能设计要求。*2008年4月,《节约能源法》实施,单列了关于建筑节能的章节,提出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主体及责任,建筑工程的全过程应符合节能标准,房地产销售应反映建筑节能信息等多项要求。*2008年10月,《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实施,新建建筑节能从规划、设计、建设、竣工验收、销售和保修六个环节予以规定。*2008年10月,《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实施,旨在健全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制度和节能措施。2.国内行业管理、促进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分析1)完善服务市场规则目前,建筑节能市场体系刚刚开始萌芽,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各种市场主体陆续出现,有关的市场规则亟待完善。目前对于节能服务企业和第三方认证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都没有规定市场准入的条件,对节能设备和技术服务要求等也缺少明确的法规要求,很容易导致节能服务市场良莠不分、能效评价缺乏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应该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市场规则,建立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准入和清出机制,明确节能服务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并从健全信用体系、严格质量监督体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等方面着手,实施规范化动态管理,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从而保障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健康稳定发展。2)建立技术支持体系EMC模式的依据是能效可计量且计量清晰,这就要求对建筑能效进行测评和标识,这也是推进建筑节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能效测评和标识,可以为节能服务市场的供需双方提供认定的节能服务效益和结果;可以检验新建建筑是否达到节能标准;可以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节能服务企业建设高效的节能建筑;可以为消费者购房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帮助消费者购买高能效建筑;还可为兑现节能激励政策措施提供衡量指标。3)积极财税政策在建筑节能市场发展初期,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节能项目进行扶持,可以起到明显的引导作用。政府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贷款贴息两种形式。直接补贴政策适合于政府认定的节能示范项目和节能研发、能源审计项目等。对消费市场实行补贴,可以刺激更多的消费者选择节能住宅,从而拉动消费需求;对开发商和建筑企业采用财政补贴,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增加节能建筑的价格竞争力。政府通过向建筑节能投资主体提供贷款贴息,以少量的财政支出引导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向节能领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贴息政策作为一种间接投资引导机制,不仅风险低,还可以避免或减少财政投资对社会资金的“挤出效应”,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贴息对象包括:开发企业、节能服务机构、购房者;贴息比例可根据建筑所达到的节能标准划分不同等级。目前,国家已连续两年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财政补贴,并出台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贷款贴息的规定,地方应尽快出台相对应的补贴政策与之对接。同时应调整节能服务企业的税收制度,减轻其税负。4)宽松金融政策由于节能设备投资、运营、管理的一切投资都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所以雄厚的资金支持或畅通的融资渠道是他们存活的必要条件。但我国节能服务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信用度不高,企业掌握的优质资产不多,抵押能力受限,同时多数建筑节能项目回收期长、风险大,不符合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经营原则,节能项目总体效益再好也难以获得商业金融机构的青睐。建议赋予银行一定的利率自主权,允许银行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贷款收取高于一般建设项目的利率,以此来平衡其给节能项目放款所承担的高风险。其次,建立建筑节能融资平台。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专门的绿色建筑基金或建筑节能基金。基金通过提供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节能服务企业以融资支持;通过宣传、贷款风险补偿等方式提高商业银行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认识和放贷积极性,进而增强节能服务企业的融资能力。基金的主要来源渠道除了财政预算列支外,还应吸纳社会资金和国际上的政策性贷款,如:国债资金、国际投资、墙改基金、能源消费税、超额电费加价等等。5)综合政策制定节能改造计划。针对政府机构对能源消耗缺乏成本压力,对实施建筑节能动力不足的问题,应该对政府机构办公建筑的节能潜力进行评估,提出节能改造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对具有节能改造价值的项目制定强制性的改造计划,并将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列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实施相应的奖惩。在我国现行政府机构财务管理制度下,节能服务公司不能与政府机构分享节能效益,导致节能服务公司难以为政府机构实施节能项目。应对现行地方财政体制进行改革,鼓励政府机构采购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并且在不增加能源费用的前提下与节能服务公司分享节能效益;允许节能改造费用视同能源费用列入政府机构的预算和采购。改革能耗价格机制。建立建筑能耗定额制度,特别是对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按照建筑面积限定每年的能耗定额指标,对于超出定额部分累进加倍收取电费,增加其经营成本,以经济手段激发商业企业进行节能改造的欲望。

增收的电费列入绿色建筑基金或建筑节能基金,用于奖励超低能耗建筑或绿色建筑。3.成功的建筑行业案例分析企业介绍: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於1979年开始於香港从事建筑业务,为一间采用纵向综合业务模式的建筑企业,主要从事楼宇建筑及土木工程,同时包括地基工程、地盘勘测、机电工程、高速公路及桥梁工程、混凝土生产、混凝土预制件等周边业务。2005年7月,公司於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中国建筑是香港大型建筑商之一,持有五个由工务局发出的最高等级的C牌建造执照,可竞投标额不受限制的公共楼宇建筑、海港工程、道路与渠务、地盘开拓及水务工程。公司亦被纳入第二组打桩类别专业承建商名册,是香港房屋委员会最大NW2承建商之一。成就三十年来,中国建筑以卓越及优质的管理参与建筑行业,一直发挥建造高质素、技术性工程的核心专长。在香港、中国内地、澳门先後承建了逾600项工程,累积了丰富及多方面的经验及能力,包括房屋工程如公营房屋、私人住宅楼宇、商业、工业、医疗机构、教育文化设施、酒店、公共建设(包括香港新机场客运大楼);土木工程如土地平整、公路、桥梁、填海、隧道等;以及打桩、机电工程等。近年来,集团充分发挥香港市场的成熟经验,成功稳固了澳门市场的占有率,拓展了中国内地、阿联酋和印度的业务,倾力打造港澳、内地及海外三大区域平台。理念公司致力追求严谨的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管理,是香港最早获得ISO9001、ISO14001及OHSAS18001国际标准认证的承建商之一。多年来屡获殊荣,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建造业安全奖励计划(公营楼宇地盘)金奖、公德地盘奖、最低意外率承建商、安全管理体系铜奖及香港十大最佳承建商等,并荣获多项建造经理奖。环保方面,公司曾获颁香港工业奖之工业贸易品质奖、香港环保企业奖之环保建筑承建商金奖及商界环保协会环保成就优异证书等。中国建筑拥有先进的技术、管理、计划和协调能力,并锐意持续研发崭新的建筑技术和方法,配合中央采购及分配系统等,积极优化施工程式,提高成本效益,为长远发展注下良好优势。目前,公司之建筑业务主要透过两间附属公司-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及中国建筑有限公司营运。公司是扎根香港的最大型建筑公司之一,主要于香港从事楼宇建筑及土木工程。于香港建筑业公司拥有逾二十年的经验。企业宗旨:服务社会、振兴中华、福利员工核心价值观:诚信、创新、务实、求精,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企业精神:真诚团结、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严格苛求、自觉奉献外资企业近年来,一些外资企业进入了中国建筑节能市场。松下电工、ABB、西门子、霍尼韦尔、施奈德、江森自控、开利和特灵等,已经在中国针对自身产品提供节能服务,包括合同能源管理服务。2009年2月,西门子与上海中信泰富广场签订了一项节能改造合同,由中信泰富出资,西门子公司保证在未来6年内每年至少节能168万千瓦时,合人民币139万元。特灵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商用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供应商之一,目前已再国内完成深圳香格里拉饭店、北京凯宾斯基饭店和多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陶氏、巴斯夫等化工企业在中国也推出了节能建材产品。代表性企业介绍江森自控公司是一家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世界性跨国公司,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生产商和工程承建商,可为建筑物提供节能、环境控制、防火、保安、自动化管理系统及工业控制设备,并可为各种建筑物提供从设计、产品制造、系统安装调试、维修到物业管理的全过程优质服务。江森自控率先将智能建筑和弱电总承包引进中国。江森自控国际公司在香港设立了亚太区的总部,并在中国内地先后开设了上海、深圳和北京三家分公司,及广州、武汉、成都等十几家办事处和代理。目前,江森自控是承接中国智能建筑工程最多的公司之一,在楼宇自动化管理领域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3.中外企业优劣势对比*目前,在建筑节能产品领域,外资企业凭借其高端产品领先,但在节能服务领域,由于市场需求尚未形成规模,加上外资企业由于缺乏本地经验,外资企业并无明显优势。*跨国企业往往拥有多个产品线,能同时提供针对不同能源的各类解决方案,而国内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大多比较单一。如:西门子楼宇科技集团负责楼宇节能、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和工业系统及技术服务集团负责工业与公用设施节能、西门子欧司朗集团负责照明领域的节能。*一些国内能源供应企业开始进入节能服务行业,它们在能源供应方面的垄断优势将有助于其业务发展,而外资企业则很难与其竞争。2008年12月,上海申能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其母公司同时也控股上海申能集团拥有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液化天然气公司和上海申能房地产公司等。*未来建筑节能市场会不断细化,行业标准会逐步提高,对中国企业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机遇与挑战1.面临的机遇a)政府推动建筑节能1)建筑业受政策影响较大,政府能够实施有效干预目前政府对全国各地的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给予补贴,以期引导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中央高层会议也传达出将加强建筑节能推广力度的正面信息.2)建筑能耗的标准规范不断出台,逐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2006年,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2008年6月修订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3)为了实现节能目标,政府不断出台各项政策措施2005年,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启动,通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十一五”期间,预计可实现节能2.4亿吨标准煤。2006年,从2006年开始,中国实行GDP能耗公报制度问世,并首次公布了2005年分地区的单位GDP能耗情况。2007年,2007年,国家对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9个重点耗能行业组织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4)目前建设部正在研究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初步思路是用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建筑节能工作,建立奖惩结合的财税政策体系,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节采取不同的收费、税收和补贴措施。b)国际组织积极帮助中国开展建筑节能1)世界银行/GEF(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分两期进行,支持中国开展节能。项目一期主要是建立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在中国示范基于市场经济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建立国家节能信息传播中心。项目一期开始于1998年,结束于2006年建,立了三个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累积为405家客户实施475个节能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3.3亿元人民币,通过实施这些项目,3家示范节能服务公司获得净收益4.8亿人民币。项目二期主要是建立EMC技术支持和技术体制,成立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简称EMCA);建立EMC商业贷款担保资金,实施EMC贷款担保计划。项目二期目前正在进行中,资金支持力度较大,担保专项资金规模为2200万美元,是由全球环境基金提供的专门用于必需的担保风险补偿的赠款。2)全球清洁发展机制(CDM)在中国发展良好,潜力巨大,可以助力拓展建筑节能市场。CDM在中国的实施情况良好。目前,中国至少有2000个CDM项目,其中联合国已经认证的达到了500多个,占世界上此类交易的57%。2.面临的挑战a)节能受益主体不明确,节能缺乏积极性对于已有建筑,一个项目可能涉及许多不同的建筑物拥有者,很难达成一致。并且楼宇越高档,能源成本占总运营成本的比例越小,其使用者的节能激励反而更小。对于新建建筑,建成即出售,建设者不承担能耗成本,许多建筑采用出租的方式,所有者又将能耗成本转嫁给承租者,而承租期限往往较短,缺乏节能改造的动力。在节能服务购买决策过程中,物业的能源管理部门虽然有节能的体验和意识,但缺乏实施节能的动力。因为物业按合同收取报酬,运行能耗的多少与他们的收人无关,而与直接利益挂钩的业主或用户则因为个体分散、所得利益不统一,从而对节能缺乏主动性。b)公众缺乏了解,市场需求不足根据建设部2006年的调查显示,有81.4%比例的群众对建筑节能不甚了解,其中在夏热冬暖地区(主要是南方空调高能耗区)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90%。建筑建设者和所有者通常过高估计建筑节能给建筑工程或是节能改造带来的成本,建筑节能有时会采用其它替代途径实现,例如物业管理优化等。c)项目周期长,企业融资困难目前,中国90%的国内商业银行都要求贷款项目要具备现金担保和抵押担保,从而导致那些致力于能效提升的项目虽然市场潜力巨大,却出现投资乏人问津的局面。虽然最近两年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措施,但国内的银行大多没有专注于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往往很难通过复杂的审查,比如缺乏担保,或者缺乏足够的现金流支撑。d)缺乏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目前,中国现在缺乏科学统一适用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无法对建筑能耗进行准确判断,也无法检验实施建筑节能项目后的效果,影响了建筑节能的市场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中国先后多次出台建筑节能推广方面的法规,但由于标准偏低,特别是缺少技术细节以及可操作的标准,使得执行不力。三、行业生命周期分析(一)建筑业构筑文化品牌基于中国目前企业决策者的实际状况,许多企业决策者在经营管理上拥有成功心得的同时,也存在大量的不解和困惑,因此销售员若能与客户在经营管理上进行畅快的沟通,针对客户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和未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就必然会增加客户的“好感”,提高建筑企业的品牌美誉度。另外,在销售达成后,如果销售员能够有意识的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抓住机会或寻找机会向客户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样不仅可以增进与客户的关系,而且能够进一步提升建筑企业的品牌形象。(二)打造建筑业强势品牌建筑企业塑造品牌的关键是做公关,而不是做广告。这一点已经逐渐得到许多建筑企业的共识。创造并发布新闻又是建筑企业公关活动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因此,创造合适的新闻就自然成了品牌塑造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从建筑企业的角度来说,什么样的新闻才是合适的新闻呢,对建筑企业品牌有帮助同时又对社会有益的新闻才能称作合适的新闻。以下,将简单阐释一个品牌创造合适新闻的四个要素:识社会发展之“势”、识行业发展之“势”、识企业发展之“势”、识大众兴趣之“势”。第一,识社会发展之“势”。社会发展之“势”,顾名思义,指一个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创造新闻必须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如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以人为本,或者说越来越充满人文关怀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创造新闻还必须注意结合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焦点,比如,关心弱势群体、民工工资、工地安全问题等等,新闻的创造最好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并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培养与形成,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反之,新闻即使能够发表出来,也是“负面新闻”,对品牌伤害很大。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识中国申奥之“势”,农夫山泉赞助北京申奥活动相关新闻;识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之“势”,潮峰钢构赞助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大赛相关新闻,识社会焦点及关爱生命之“势”,SARS期间娃哈哈等众多公司的捐赠活动相关新闻等等,举不胜举,都值得大家借鉴。第二,识行业发展之“势”。识行业发展之“势”,即:认清一个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相对于社会发展之“势”来说,这一点对于企业的作用更加直接,因为一个企业的新闻如果挖掘或顺应其所处行业发展之“势”,那么其不仅容易在相关媒体上发表,而且很容易得到广泛传播。例如,富亚老总喝涂料相关新闻,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潮峰钢构在深刻洞察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创作出指导行业发展的新闻,分析指出行业已经进入全面洗牌阶段,并指出了应对洗牌的组合策略等等,在被数百家媒体转载的同时,也为其他同行企业认清行业发展趋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第三,识企业发展之“势”。识企业发展之“势”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因为,一个企业的新闻主要还是为企业的品牌服务,只有认清企业发展之“势”,即:企业发展远景和战略战术,企业创造的新闻才能推动品牌发展,促进企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我有个观点叫“品牌即人品”,即:品牌在体现人的劳动成果的同时,还集中展现着品牌塑造者的综合品质,甚至可以更直接的说,品牌是其全体品牌塑造人员人品的直接展现。举例来说,如果消费者买了某个品牌的空调,发现空调质量很差,售后服务质量也很差,那么我们基本可以断言,其品牌塑造人员的人品基本上与空调在一个档次上,因为,有什么样的品牌塑造人员,基本上就决定了其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建筑企业同样如此。而且,通过分析一个品牌发展过程中的新闻状况,基本可以了解品牌拥有者的人品状况。这样说的目的是表明,一个品牌要创造合适的新闻就务必识企业发展之“势”,不可违背企业实际状况和发展远景,否则一旦品牌成长到一定程度后,“爆炸式”的暴露出一些问题,品牌的生存和发展都会出现危机,例如众多不断死亡的保健品品牌,都应该引起大家的深思。正面的例子也有很多,如联想收购IBM公司PC业务的相关新闻,万科王石卸任前后的相关新闻、长虹倪润峰退位引发的相关新闻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品牌的发展。第四,识大众兴趣之“势”。识大众兴趣之“势”是指新闻内容必须符合大众或广大消费者的兴趣发展态势以及某个阶段的兴趣重点,并且新闻内容能够给大众暗示:××品牌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潜在的利益。这样就能切实提高品牌在社会大众或消费者心中的知名度、美誉度,甚至可以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关于这方面的新闻很多,如,奥克斯空调“9•11反恐”(反对空调的价格恐怖)活动的相关新闻,价格屠夫格兰仕每一次大规模降价引爆的相关新闻等等,就非常清晰的告诉消费者:奥克斯空调价格不存在恐怖,格兰仕产品价格公道,童叟无欺等等。这些新闻的创造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容易激起他们的购买欲,也值得大家在创造新闻时学习和借鉴。最后,一言以蔽之,准确的认清四“势”,品牌塑造人员才能创造出合适的新闻,以推动建筑企业品牌的健康持续发展。(三)建筑企业品牌塑造“三步走”第一步:精准的进行品牌定位建筑企业要塑造品牌就必须给品牌一个合理、明确、独具个性的品牌定位。全国建筑业企业大约有五万个,如果建筑企业没有自己明确的、独具个性的品牌定位,人云亦云,便很难在这个行业内发出自己的“声音”来。“话语即权利”是个真理,“声音即权利”对于品牌来说同样是个真理。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声音”,就会一步步被其它建筑品牌的“声音”淹没,淹没的结果只能是企业市场份额逐年降低,并渐渐退出建筑市场。品牌定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是企业领导者主观上的某个想法,它需要结合企业现状和企业战略远景、行业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来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如果一个现在没有建筑总承包资质的企业,把自己定位成中国建筑行业的领导者显然是不合实际的。比较合理的做法是认真分析自身的设计水平、设备条件、施工实力等,然后仔细研究本地区实力与自己相当的企业,找出自己与他们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最后辅以SWOT分析、人性品牌分析(又称“四境界”分析,即:产品境界分析,人性境界分析,需求境界分析,品牌境界分析)等分析工具,系统的加以分析,确定自己的合理定位。此外,建筑企业在定位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存在即合理”,也就是说,任何建筑企业只要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就必然有与其相适应的定位存在,因此建筑企业的决策者要有信心找到自己企业的合理定位以推动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二步:精细的进行品牌传播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做品牌;另一方面,由于信息过剩,社会处于注意力紧缺时代,大量资金投入下去之后,品牌却未见明显的起色,品牌传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粗犷的品牌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合建筑企业塑造品牌的需求,换句话说,建筑企业要成功塑造品牌,其品牌传播就必须精细化。第三步:在持之以恒中进行“品牌微调”建筑企业塑造一个强势品牌要比引进一套先进的设计软件困难得多,它需要建筑企业的决策者在战略上深谋远虑,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并在企业自身状况和企业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进行必要的“品牌微调”,让品牌始终能够引领建筑企业的发展。可以说,唯有这样,建筑企业才能借助品牌来一步步掌控市场主动权,成就一个卓越的品牌。例如,2001年左右,一家上海的企业收到一封来自英国某建筑公司的商业信函。信函中提醒该企业,其所拥有的一幢由该公司承建的物业已逾80年历史,并详细列举业主在物业维护中应该注意的若干事项。此事曾在中国商界掀起轩然大波。我们首先应该佩服这家英国公司透过80年剧变仍然承担商业责任的诚信精神,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这家英国公司对于品牌塑造工作上的持之以恒。许多品牌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其目标受众诉说自己的技术能力、职业精神或专业传统,比如杜邦、IBM、宝洁等等,这对其在获取新顾客时常常有很强的竞争力(不论是新生的顾客群还是品牌延伸而来的新顾客),因为这些品牌单刀直入地承诺了产品对客户的价值。但是客户群一旦形成以后,如何维系客户群却是个极大的挑战。对于这种偏重于理性诉求的品牌而言,一成不变的冰冷诉求容易使客户感到僵硬和缺少亲和力,这常常成为客户流失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因此,建筑企业应该从中英国这家建筑公司汲取营养,采用一些能够让顾客感动的策略来持之以恒的塑造品牌。顺便提一下,任何一家强盛的大企业,他们成长壮大的历史无不与其持之以恒的品牌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日本企业在世界的快速成长就是极好的佐证。比如SONY(索尼),20世纪50年代还不过是一个生产电子晶体管的小企业,自盛田昭夫提出“我们要有自己的品牌”开始,SONY便应运而生,并执着地坚持塑造品牌,不断创新,不断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最终铸就了一个世界级的品牌。再如,新加坡虎豹兄弟有限公司,持之以恒的专营万金油,年销售量达200亿瓶,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知晓和使用。这些企业尽管不是建筑企业,但其塑造品牌的策略同样值得建筑企业学习。综上所述,我简单阐释了建筑企业在明确三个品牌观念基础上,塑造品牌所需要的“三步走”。当然,除了本文提及的策略之外,建筑企业在品牌塑造过程中还有许多其它工作要做,比如,导入CIS、出版公司报纸和杂志等内部刊物等具体事务。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无论建筑企业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怎么走”,建筑企业品牌塑造的关键都是依靠高素质的人,因为,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人,才能有高质量的工程和服务,才能制定并实施符合建筑企业发展的品牌战略,才能有高品位的企业,进而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提高竞争力,真正铸造出卓越的建筑品牌。(四)使用品牌战略需提高认识因受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建筑企业决策者可能对品牌存在一些误解,因此,为了有效的塑造建筑企业品牌,建筑企业决策者需要确立正确的品牌观。第一,“树品牌”不等于“做广告”。有些建筑企业的决策者认为,塑造品牌就是做广告,于是企业就不停的做广告,其结果是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但提高的不是在目标消费群体之中,而是在大部分与建筑消费无关的群体之中。而且,即便针对目标消费群体,通过广告轰炸提高了品牌知名度,也并不能证明是品牌塑造的成功。实际上,广告更多的是建筑企业进行品牌维护工作的必要手段。建筑企业塑造品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广告,但又不能只有广告。换句话说,除了做广告,建筑企业仍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以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第二,“树品牌”切忌盲目跟风。由于中国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系统的理论可供参考,所以许多企业不仅塑造品牌的方式盲目跟风,连做广告也盲目跟风,致使大量的广告费“打水漂”不说,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塑造进程。第三,品牌塑造不只是营销管理的组成部分,而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品牌塑造和管理;品牌塑造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营销、广告、传播,而是由内往外的企业综合力量的持续传递,它应包含建筑企业的一切内外行动因素;而且品牌塑造是协调与平衡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看法、具体做法和客户看法的管理工具和商业系统,能帮助建筑企业定位的落实、控制、持续、平衡与发展,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行业市场结构分析(一)各地区建筑业发展差异加大,竞争日益激烈,强者恒强我国建筑业仍存在发展不均衡、各地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如江苏、浙江、山东、北京等地建筑业总产值持续稳定增长,而甘肃、西藏等地总产值增长缓慢。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排名前六位的地区仍然是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和广东,分别为10181.30亿元、9350.97亿元、4578.31亿元、4059.76亿元、3827.84亿元和3666.71亿元。与2008年不同的是,北京由排名第六跃升为第四,广东由排名第四变为第六。这六个省市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47.01%(与上年的48.5%相比略有下降)。其中,排在首位的江苏省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0亿元大关,紧随其后的浙江省建筑业总产值也逼近10000亿元。两省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25.7%,即全国建筑业四分之一的产值由这两个建筑强省完成,体现了建筑业激烈市场竞争中强者恒强的特点。建筑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的省还有河南、湖北、辽宁、四川,这四省在2008年的产值均为2000多亿元。紧随上述十省市的是湖南、河北、陕西、安徽、福建五省,他们的总产值均超过2000亿元,其中,陕西省产值增长较大,比上年同期增长40.1%。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前15位的省市也是2008年建筑业总产值的前15位,也显示出强者恒强的特点。这些建筑强省(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从2000年以来,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和广东这六省市始终排在前六位。其中,前两位始终是江苏和浙江,并与排在其后的山东、北京等省市建筑业总产值差距逐渐拉大。其中,2000年~2006年浙江建筑业总产值均高于江苏,而2007~2009三年,江苏省建筑业总产值则超过浙江省,逐渐拉大差距,2009年更以830.33亿元之差领先。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划分,从2000年以来,东部地区建筑业总产值始终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60%以上,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建筑业总产值相差不大,各在20%上下。为提高产业整体规模经济水平,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应鼓励东部地区的骨干建筑业企业与中西部地区建筑业企业开展联合、联营活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协助中西部地区开展建筑劳务输出活动,帮助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培育建筑市场,完善机制,促进中西部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建筑市场分布相对集中大规模投资对工程建设产生强劲支持,受固定资产投资地区分布影响,建筑市场分布也相对集中。200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前10位的省市中,除河北和安徽外,其他8省市建筑业总产值均排名在前10位。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是江苏、山东(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18598.70亿元和18392.01亿元)两省建筑业产值分列第一和第三。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上海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不高,但建筑业总产值排名在第4位和第5位,说明这两市完成产值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外省市完成的,企业对外拓展能力较强。河北、安徽、内蒙古、江西等省区虽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但本省建筑业总产值并不高,说明这些省区开放度较高,外省市施工队伍进入较多。(三)建筑业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强的发展潜力2009年,全国建筑业新签合同额为84898.61亿元。居前8位的地区是江苏、浙江、北京、广东、山东、上海、四川和河南。与2008年相比,前8位中江苏、浙江位置互换,北京、上海位置互换,北京由第6位升至第3位,上海由第3位降至第6位。四川由第10位跃升到第7位,湖北由第7位降至第9位,其他省位置不变。前6位省市新签合同额达39742.97亿元,约为全国新签合同额的47%。其中,江苏和浙江仍然保持排名前两位,两省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分别达到10190.14亿元和9802.25亿元,占全国的23.5%。北京2009年新签合同额达5636亿元,跃居第三。建筑业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强的发展潜力。(四)建筑业从业人数多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2009年,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的省份共13个,与2008年持平;13个省份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8.5%。其中有四个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分别是:江苏、浙江、山东、四川,建筑业从业人员分别为560.96万人、477.9万人、286.46万人和217.82万人,排第五至第十三位的是河南、广东、安徽、湖北、辽宁、湖南、福建、河北和重庆。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最高的地区集中在特大城市。2009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仍然是上海、天津和北京,分别为340948元/人、325246元/人和249693元/人。陕西、山西和广东分列第四、第五和第六,分别为223008元/人、218438元/人和212859元/人。2009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较大的省份有西藏、重庆、吉林、河北、黑龙江,分别提高49%、33.9%、33%、29%和27.3%。值得关注的是,湖北省2009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幅度降低,由2008年的193189元/人降低到2009年的158872元/人,降低17.8%。江苏省2009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也小幅下降,由2008年的174742元/人降低为168468元/人。建筑业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的13个省份中,仅有广东、浙江、河北、湖南四个省的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8万元/人,多数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多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值。因此,建筑业仍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存在着效率低下、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五)建筑市场更为开放,跨省施工强者更强2009年,各地区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469.94亿元,比2008年增加5563.34亿元,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占当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29.6%。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居于前三位的是浙江、江苏和北京,分别达到4322.93亿元、3521.01亿元和2375.03亿元。这三个省市跨省完成的建筑业产值占全国跨省完成建筑业产值的45.5%。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和湖北,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均在1100亿元左右。2009年“外向度”(跨省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占本省、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排名前五位的地区是北京、浙江、山西、福建和陕西,分别达到58.5%、46.2%、44.7%、38%和35.2%,对外拓展业务力度较大。(六)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的建筑业企业200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593.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排名前六位的是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四川和河北。这六个省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占全国各地区对外承包工程全部营业额的49%。200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759亿美元,比2008年新签合同额763.3亿美元略有降低。新签合同额排名前六位的是上海、山东、广东、湖北、江苏和四川,其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占全国的57.2%。统计数据显示,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的建筑业企业,四川、湖北、河北等省对外开拓能力在逐步加强。五、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的增加值也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左右增长到7.0%以上。但随着建筑业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施工企业数量的逐年增多,行业过度竞争现象已十分普遍,这种无效竞争必须引起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1、建筑行业过度竞争的表现形式国内建筑市场的过度竞争现象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份额争夺白热化:一个市场上哪怕仅有四、五百万元工作量的工程项目,都将会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建筑承包商参与报名。在删除少数诚信度不好、经济实力及施工能力不足的企业后,还是难以确定投标入围企业。在此情况下,只好采取抓阄或摇号的办法,随机抽取几家企业参与投标。因此,投标评标过程是确定承包权花落谁家的关键阶段。(2)产品价格竞争惨烈化:中国建筑业2003年的产值利润利率为2.3%,2004年为2.2%,而2005年作为建筑大省的江苏省,其产值利润率则不足2%。这一组数据充分表明,为了争夺施工经营承包权,企业不惜在产品承包价格上展上恶性竞争,导致行业产值利润率逐年下降。(3)不规范的市场要求导致竞争无序化:有的业主不管工程大小,结构难易、层次高低,都指明要一级以上企业参与投标,要一级建造师、一级项目经理承担施工任务,结果抹杀了差别化竞争,使高低资质、大小企业同时涌向一个工程项目,造成了市场的无序化竞争,加重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同时,派生出施工方无资质挂靠有资质,低资质挂靠高资质,建造师(项目经理)资格证书出借等诸多违法违规行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建筑市场的不规范运行。2、建筑行业过度竞争形成的原因(1)特定国情决定了建筑行业必然走上过度竞争的行列。改革开放20多年来,建筑市场施工力量需求日益增长。由于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文化、技术要求不算太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首选投身于建筑业。到2005年底,全国建筑企业已发展到8万多家,比2003年增加了9.5%,建筑从业人员达到3500万人,比2003年增长了5.9%。(2)人为因素加剧了建筑行业的过度竞争:A、不顾国情,盲目推行最低价中标。在我国建筑工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其配套的其他法律保证制度都尚未完善和健全的条件下,急功近利,推行建设工程最低价中标制度,结果把建筑施工企业的法定利润部分或全部压缩给了业主。而不少建筑施工企业保本或亏损经营,行业利润水平降到了冰点。而在低供给条件下施工的建筑产品也留下了工程质量隐患。B、制度不配套,分配不公平。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对业主、对施工企业本来应该是好事,可以节约投资成本,可以较为公正地计算工程造价。但建筑工人的劳动定额工资仍在采用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的劳动定额工资,如此降低了工程造价,但同时也降低了建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降低了劳动生产率。C、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推行若干土政策,加剧过度竞争。近年来,建筑市场上刮起一股“保证金”风,如企业注册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工程创优保证金、工程进度保证金等等,基本上是各地方建筑市场自行出台的“新政”。其结果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盈利率,枯竭了施工企业经营活力,已成为进一步加剧过度竞争的黑色漩涡。(3)产业集中度偏低,实力雄厚的企业偏少,也是建筑市场过度竞争的内在原因。过度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和产品的无差别化。我国建筑业的产业集中度只有4.5%,而日本的各产业集中度均在60%以上,美国的汽车产业集中度甚至高达97%。产业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成正比关系,即市场份额每增长10%,则利润率可提高2-3%。很显然,相反的结果是利润率下降,我国建筑业就是充分的例证。3、消除过度竞争的对策建议(1)建筑业宜采取适度垄断的措施。国家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实施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措施。其一,要重视资质资源的整合。不要无止尽地审批太多过烂的特级、一级资质企业,建筑业相对发达的省、市、区可适当放宽,但不宜过宽,要通过逐步提高市场准入门坎,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其二,要重视差别化竞争的引导。既要重视区域建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又不能不顾及区域建筑业生产力的实际差距。其三,要重视产业配套体系的建设。鼓励发展专业技术企业和劳务企业,做专做强。其四,要重视降低建筑企业退出市场的门坎。(2)建筑业应进一步强化法规建设。《建筑法》的修改一定要把市场各方主体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衡量,决不可顾此失彼、厚此薄彼;要建立《反过度竞争法》,以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各类建筑施工企业的不同盈利水平,保证产业市场利润率逐步回升;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牵头争取《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劳动法》等法规结合我国建筑市场的实际作适当修订,以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和建筑职工享受公平的社会待遇,享受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成果。(3)进一步强化建筑市场的整规和监督。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行政执法督查力度,以《行政许可法》为武器,清废各地先后出台的各类土法规、土政策,做到政令统一,反对政出多门。特别应注重督查新的乱收费项目,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维护建筑施工企业的合法权利。(4)鼓励企业加大推进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创新的投入力度。企业的赢利中要有明确的百分比要求,投入充足的资金用于企业技术进步、新生产工具购置,以及研究开发市场份额、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张产业规模等工作中去,特别要着力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和企业运行机制的创新,以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六、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国建筑节能的市场潜在规模巨大。目前中国城乡既有建筑总面积约400亿平方米,并以每年2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长,而且在现存40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95%以上未进行任何节能处理,若对其中仅三分之一的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按每平方米100多元计算,就有至少1.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赛迪传媒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2007年建筑节能服务市场规模为24.9亿(EMC为5.51亿),其后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EMC平均年增长61%),将在20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年均50%以上的增长。预计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4亿,是2005年的8.45倍。而建筑领域EMC在整体市场中的比例将不断上升,从2005年的17.49%上升到38.74%,比例增长一倍以上。国内外发展现状节能业务在美国开展比较成熟,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能源服务经验,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政府鼓励、建筑业主主动、企业运作为主的格局。政府通过颁布节能标准和法令、推行节能标识、提供节能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方式,形成建筑节能法制和经济环境。建筑业主为执行节能标准和法令,需要寻求节能服务,以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费用支出。由此,创造了庞大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节能服务企业依靠专业化服务,帮助建筑业主实现节能目标,分享建筑节能的收益。中国涉及建筑节能的法律条文较少,难于操作,政府在建筑节能方面办事效率较低,影响企业进行建筑节能的热情。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也涉及到建筑节能,但相关条文少,内容原则化,实践中难于操作。中国70%的节能服务项目都集中在工业生产领域,公用、民用、商用节能项目的比例小,而后者恰恰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市场。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如美国等,在公用、民用、商用节能领域的投资较高。从市场的绝对规模看,由于中国起步较晚,整体节能服务市场规模较小,加上工业节能市场占比高,建筑节能市场的规模远远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中国建筑节能潜力巨大,但是节能服务企业却很少,市场处于萌芽新兴阶段,技术应用和服务体制不完善。国内建筑节能行业技术消化能力较弱,新技术、新材料、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实施节能战略以来,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内开展了众多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在通风技术、遮阳技术、太阳能技术、中水系统技术、地源热泵技术、节能墙体材料、节能门窗和供热制冷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但新技术新产品在实践中推广应用率极低,研究开发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节能服务企业技术消化能力较弱,在配套技术、施工、使用过程中出现施工工艺不成熟、节能产品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太阳能、地热、风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刚刚提上日程,利用比例很低。在中国,建筑节能的主导是政府,虽然建筑节能行为带给社会丰厚的公共利益,但实施建筑节能的企业得到的报酬偏低,导致节能投资收益外部化,企业缺少足够的动力去进行建筑节能。预计未来我国建筑业仍将保持持续增长1、利好因素为未来建筑业发展创造空间(1)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高水平。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发挥着拉动GDP的主力作用。2008年1-8月份全国城镇固定资产完成8.49万亿元,同比增长27.4%,1-9月同比增长27%。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发展的实际投资持续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即国家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9万亿美元,银行储蓄稳步上升,存款余额高达20万亿元,外贸盈利不断增加,再加上财政收入的增长:2008年9月底财政收入比2007年同期增收1万亿元,增长25.8%,应该说国力大大增强。这四大块保证了国家投资所需资金,这就给未来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空间。(2)建筑业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市场有上升空间2008年以来,东部地区房地产市场普遍不景气,另外,奥运会以后北京城区建筑市场要受到很大影响,由于国际大气候等原因,广东等南方市场也可能有所萎缩。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仍然出现了2008年1-8月份全国房地产投资高达1.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1%这个不可思议的数字。实际上,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近几年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虚高,房价理性下调是必然的。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由于原来房价基数比较低,所以仍然有上升空间,建筑业也有进一步发展的有利趋势。(3)外资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转移,为建筑企业带来商机中国的北京、上海、无锡、杭州、重庆和武汉等都是跨国大企业较为活跃的城市。现在这些城市除了工业产品价格上涨以外,地价也在上涨,所以外商更愿意转移到中国的二线城市去。实际上许多外资企业采取的策略是把区域总部设在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而把工厂、加工基地设在成本较低的二线城市。原因很简单:一是地价低,二是人工工资低,三是税收优惠。由此可见我国建筑企业也要采取“一手抓一线,一手开辟二线”的策略,一线市场的机遇不能放过,同时密切关注二线城市建筑市场动向,外企将其工厂、加工基地向二线城市转移,必须建造厂房、办公楼和宿舍,对建筑企业来说都是商机。(4)灾后重建市场巨大汶川地震后各地援建的活动板房毕竟是过渡性的,四川省在今后几年要新建450万套房屋和数千所医疗机构,所需资金巨大。我国将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约1万亿元资金用于灾后重建——资金有保证,灾后重建市场将成为整个建筑行业关注的重点。(5)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也为建筑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我国当前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大。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非常必要的,要达到新农村的要求,就有许多建筑项目要完成,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到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项目建设,很多都离不开建筑业。这些“农”头项目,总量需18万亿元资金,尽管目前还有大量缺口,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及各类社会资金都向建设新农村注入的话,建筑业企业完全有可能大有作为。七、行业薪酬概况通过对建筑从业者工作年限和薪资的对比发现,工作年限和薪资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薪资也随之增加。刚入行的建筑行业职场新人薪资主要集中在3000元以下的区间,具有行业经验和积累4年以上的从业者,薪资主要集中在5000元以上,6年以上行业经验的职场人士则集中在万元以上。设计师、土建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机会多空间大从统计数据来看,建筑师/建筑设计师、土建工程师、结构工程师岗位人才比重最大,在各个薪酬区间数量众多,明显多于其他岗位,建筑行业对这3个岗位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最大的,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空间也相比更大。暖通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规划设计师未来发展空间也很大。建筑行业从业者中,月薪3000元到5000元占比重最大,为28%,其次是月薪5000元到8000元占到24%,有近一成在8000元至10000元之间,另有14%的受访者月薪10000元以上。就职位薪酬水平而言,房地产企业项目经理的薪酬中位数为24万元,而建筑企业项目经理的薪酬中位数为10万元;房地产企业专业工程师的年薪中位数为8万-10万元,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年薪中位数为4万-5万元,设计公司的一般设计人员年薪中位数为7万-12万元;预算造价人员的薪酬水平差异也较大,房地产的预算人员年薪中位数为9万元,建筑企业的预算人员年薪中位数为4万-6万元,工程咨询公司的预算造价人员年薪水平为8万-12万元。八、行业人才1.人才需求工程建设具有周期长、实践性强、管理跨度大、责任要求高的特点,无论是房地产、建筑设计还是建筑施工需要的专业人才都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做支撑,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在校学到了相关理论知识,缺少的就是实践经验。虽然大学生走进社会,进入企事业单位会有一段学习、实践的时间和过程,但在校期间的实习经验决定着进入情况的快慢,更决定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另外,建筑类专业一般为五年制,比一般的专业长一年时间,从大学课程设置上就给实习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和机会,给学生实习创造了时间条件。而大学生对实习的看法和做法是不同的,一部分学生把实习当作课程的一部分,没有特殊对待,到实习单位走过场所、混事、混日子,或是不积极寻找实习的地方,到毕业了还停留在理论上,还是一个只知道理论的“知识分子”。通过实践证明:实习经验的多少、实习经历的好坏,对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他们尽早走入社会有很重要的作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李云飞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他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在班级和年级属于中上等水平,但没有特殊的专长和特长。他从大一开始就注重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大一暑期到长沙一家咨询机构做兼职销售;大二暑期和寒假到长沙市建筑工程公司做施工员;大三寒暑假又到北京一家民营设计院做结构设计实习;大四时用足了学校给的半年实习时间,通过应聘到上海一家国营院做结构设计;到05年毕业时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仅设计作品就厚厚的一本。凭着他简历中多家工作单位的实践经历和建筑作品,很多单位都对他表示出了好感和青睐,来自北京某大型设计院的总建筑师看了他的简历并听完他的介绍后,当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