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学习生活的,两篇散文,都是经典名篇,是很典型的叙事散文,可以把经典诵读与培养语文素养结合起来,在默读的基础上,了解、掌握文章内容,感受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体悟童真、童趣、友谊和博爱。一篇文言文,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十二章》中蕴含着做人、处事、学习、修养等多方面的道理,很值得每一个人去体悟、反思自己,提升自我,这也是选文的意义所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两个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色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记叙性散文,讲述了海伦凯勒在七岁时得到莎莉文老师爱的教育而重获“光明”的故事。课文展现的人文内涵丰富,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让人记忆深刻。而且这篇课文的语言清新朴实,表达上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和情感的提升方面,都能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十二则》是从《论语》中挑选出的名言警句,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含义丰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育、思想很有启迪作用。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谈的是学习态度,劝诫人们对学习要乐在其中等。十二则语录,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语言凝练,千古流传,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是七年级学生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是引领学生体会先哲语录的深刻含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学习习惯处于养成阶段,而且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对于课文内容能够理清思路。他们在小学接触过关于鲁迅与海伦凯勒的故事,他们也友美好的童年,但他们对盲聋孩子的世界没有切身体会,也很难理解他们处于黑暗中的心情。另外,他们对于文本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七年级的学生对文笔优美华丽的文章容易认同、喜欢,对文辞冲淡而意蕴深沉的文章却缺乏深入理解、反复品味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能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悟。课标依据: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们要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在教学中,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继续开放课堂,给学生较为宽松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学目标:

语文素养: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识记并理解本单元涉及到的生字词;了解并掌握鲁迅与《朝花夕拾》、海伦凯勒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孔子与《论语》等作家、作品有关文学知识;学会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口气读完,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会大概复述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悟思考标题、开头、结尾与文段中的关键语句的作用。

人文素养:在默读中感受流畅文笔下的童真、童趣与追光精神,体悟先哲的学习态度、方法与为人处世的品格,用文笔抒写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口气读完,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会大概复述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悟思考标题、开头、结尾与文段中的关键语句的作用。难点:字斟句酌,品味语言特色,在默读中体悟思考标题、开头、结尾与文段中的关键语句的作用。教法设计:讲授法,导读法,谈论法。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单元设计:

基本理念:依然以大单元教学理念为基础,以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将三大任务群阅读与本单元的具体篇目结合起来,整合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本语文要素,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内容整合:在课前预习上,继续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明确学生语文课前任务:字词、作者作品文学文化知识、、文体知识、基本内容与作者的基本情感。教学时,利用一节课,帮助学生将本单元中所有篇目中的这些基本语文要素整理、概括到位。亦可以按部就班,逐课进行,毕竟,七年级学生刚上初中,直接以全新的大单元教学进行,学生不一定能顺利接受。以上两种方式,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而定。

2、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之上,将三大任务群阅读与本单元的具体篇目结合起来,整合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本语文要素,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把文学作品的鉴赏与群文阅读贯穿其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从课内到课外,丰富学生的语文世界。补充篇目:《自述苦学》(白居易)、《楚人学舟》(刘元卿)、《纪昌学射》(《列子》)、《王冕僧寺夜读》(宋濂)、《骑驴觅诗》(李商隐)、《朝花夕拾》(鲁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要求学生课外朗读、阅读,并用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言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分课时教学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教学目标语文素养: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自主学习、识记、理解两篇文章中的生字词;了解鲁迅与《朝花夕拾》、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有关文学知识;掌握默读要领,加快阅读速度,每分钟达到500字;从题目、开头、衔接语段、结尾、重点语句方面概括情节与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写法,学会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领会课文安排材料的写法;结合作者写作动机,体悟课文主题中的“乐”与“勤”;会举一反三,拓展阅读《朝花夕拾》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有针对性写出体悟。人文素养:了解作者的生活的经历,感受两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情趣。教学重点:掌握默读要领并熟练运用;学习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教学难点:结合作者创作动机,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主题。教学方法:大单元组合法;朗读法;导读法;品评法。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课时:3-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自主交流;默读训练一、新课导入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撒一年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了解他们童年的记忆。二、自主交流自学情况(一)第三单元生字、新词掌握指名(或全体)学生朗读每篇散文课后生字;有选择地根据语境解释其中几个词语;全体学生正确、规范书写词语。(二)关于两篇散文的作者,指名学生课堂展示,其他同学补充,师生共同了解。(可以借鉴《绩优学案》上的补充资料)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的影响,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以此来改变国民的精神。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鲁迅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2、《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她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5种语言。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二、默读训练,概括情节与主要内容(一)关于默读老师讲解:默读就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口气读完,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一般速度为每分钟500--550字为宜)默读之后完成任务:把握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此基础上概括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果),把握文章额基本结构。(二)学生按照以上指导,自主默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再塑生命的的人》。(三)指名学生课课堂展示默读成果,其他同学发表不同意见,师生评价,追求更优化的成果。三、作业设计基础性:1、识记、积累两篇文章中的生字词;积累两篇文章的文学文化知识。提升性:默读《阿长与山海经》、《“笨头笨脑”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概括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部分的结构顺序、内容与主题。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披文入情。1、指名学生说说鲁迅与《朝花夕拾》的文学知识,再指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课堂展示。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自告奋勇读课文,女同学读百草园部分(第二段),男同学读三味书屋部分(书屋陈设一段)。要求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读出形象感、情趣感。其余同学点评。三、合作探究,深度学习。1、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可以捕捉哪些信息?(自主思考,课堂交流,老师点拨)“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2、默读课文,理清结构。找出写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3、精读、赏析课文第一部分(1)读课文第1自然段。这段话交代了什么内容?交代了回忆百草园的缘由。(2)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所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3)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a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很多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b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菜畦、石井栏。c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如此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上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去探索它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了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他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d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鲁迅先生用色彩绚丽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椹、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妙。e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活泼多姿。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结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f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心重、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此才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g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4、读第3~6自然段。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5、第7、8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6、第8自然段写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第8自然段写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我”已经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了。7、读第9自然段。“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8、“Ade,我们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四、课堂练习,反馈提升1、综合这节课学习,猜测一下,作者离开百草园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呢?2、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第二段的写作顺序与好处,组内评价。五、作业设计借鉴第二段的写作,以“我的乐园”为核心,写一段描写,可以从顺序、层次、修辞、语言等方面综合运用,写出自己的“乐”。一类学生200字以上;二类学生130字以上;三类学生80字以上。第三课时一、问题导入,温故知新。问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乐什么?课文第一部分写百草园,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行文充溢了生机和活力。“我”慢慢地长大了,“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心中充满了依恋、无奈、迷茫;接着写“我”被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二、合作交流,理解第二部分(学生尽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交流,课堂发言,师生评价,达成共识)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孔子牌位、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2、“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3、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文中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写出了五个方面的乐趣: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4、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虫的问题?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5、“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6、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厌恶感,更没有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7、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三、探究写法,积累方法学生再次快速默读两部分内容,说说自己发现的写作方法。对比手法。百草园描写生机盎然,色彩斑斓,充满童趣,事情也具有神秘色彩,充满快乐。但三味书屋的描写陈旧、光线暗淡,所读的书籍艰涩难懂。这样写作,富有变化,作者的情感变化俱在其中了。四、课堂反馈,能力提升。1、学生概括这篇散文的主题。2、课后第四题五、作业设计基础性:1、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再写一个句子。2、文中具体都写了哪些事件,请分别用几个词语概括,这些事件对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提升性:《绩优学案》P58—59第6—10题。拓展性:课外阅读《朝花夕拾》,选择其中的两三篇,结合先生的写作背景,联系自我,写出读书体悟。(不少于80字)板书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三味书屋赏美好景物看陈腐摆设听神秘故事读枯燥书籍对比鲜明捕觅食之鸟捉蝇喂蚂蚁自由快乐郁闷无聊教后反思第四课时一、温故知新,情境导入师:我们刚跟着鲁迅的脚步,参观了他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明白了孩子的童真。今天,我们将走进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世界。她是一个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的孩子,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痛苦的深渊。但她顽强地生活了下来,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后又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生存的勇气。同学们,这一奇迹的创造,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她能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莉文女士。相机板书,再塑生命的人2、指名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自主学习,课堂交流,师生评价。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以下自主学习任务。1、复述课文内容:要求用自己的话,能够引用原文的尽量引用原文,能概括主要事迹。2、本文主要写了老师的哪些事迹,请同学们作出概括:主要写了三件事:(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2)老师教“我”认识和理解大自然。(3)老师教“我”理解“爱”的含义。四、合作探究,精读文本,深度学习。(老师出示部分探究题目,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交流,师生评价)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water”——“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3、作者为什么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无法用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从此,她坠入了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还是海伦首次获得的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满深情地说:“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4、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5、概括莎莉文老师的形象。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6、海伦·凯勒的成功得力于老师的教诲,但她本人的努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请再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作者本人语言、心理和动作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1)她是一个求知欲极强、悟性极高、感情丰富的孩子。“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doll)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2)在学习过程中,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着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着事物。这样,她能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7、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入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五、探究写法,积累方法。1、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本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海伦艰辛而又愉快的生活、学习经历。但中间又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和感情强烈的直接抒情。2、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本文的语言优美而精妙,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深沉。作者用饱蘸感情之笔来写莎莉文老师,写她的教育对“我”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六、素养提升,课堂小结。1、学生概括课文主题。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2、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阅读体悟。七、作业设计基础性:海伦凯勒的成功,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呢?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很多,请你再列举出一两个典型的例子来。提升性:1、你的好朋友小明从小腿部残疾,上了七年级,意志消沉,逐渐有了辍学的念头,请你劝说一下他。拓展性: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下一周的语文课后服务时间,进行读书体悟交流。(提前写好交流材料)《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二、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曾子(zē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2.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3.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三、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交流点拨】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交流点拨】“单”变“双”。如:学——学习朋——朋友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子曰(先生,指孔子)(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6)不逾矩(越过,超过)(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11)饭疏食饮水(吃)(12)曲肱而枕之(胳膊)(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15)博学而笃志(纯一,专一)2.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有”同“又”)3.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吃)4.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5.一词多义而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可以为师矣(做)6.语气词(1)传不习乎(相当于“吗”)(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三)重点句子的翻译。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交流点拨】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交流点拨】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交流点拨】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交流点拨】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交流点拨】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志向专一,能恳切地提问,从身边的事情出发思考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四、拓展延伸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解释加点的词。(1)诲女知之乎(教导)(2)是知也(通“智”,聪明)(3)其恕乎(大概)2.翻译这两则《论语》。【交流】(1)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