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10《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10《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10《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10《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0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

3.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学习用观察记录的方法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从中寻找答案吧。

2.揭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品读感悟:

(一)阅读第一部分,小组交流、讨论:(1)说说爬山虎生长在哪里?(2)从下面这些词语或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满”“占了一大片地方"。(3)这段话中反复出现了“墙”表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说说爬山虎生长在哪里?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2.从下面这些词语或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满"“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多而盛。

3.这段话中反复出现了“墙"表明了什么?

暗示爬山虎是一种善于攀爬的植物。

4.猜测一下爬山虎还会爬到哪里?

墙壁、花盆、岩石、屋顶……

(二)阅读第2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叶?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绿得那么新鲜绿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又多又密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美

在动态之中,让人仿佛感受到风的轻柔,叶子娇嫩,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三)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从第3、4、5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1.交流、回答: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茎位置

像蜗牛的触角样子

嫩红颜色

2.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3.爬山虎的脚还像什么?请你用一句或几句话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像吸盘,又像卷卷的头发,还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4.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触着墙——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拉一把——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5.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

爬山虎的脚贴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触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巴在墙上。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第二个,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6.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不能换成“一步一步"。

“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7.从叶圣陶爷爷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你能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叶圣陶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恰当。

8.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爬山虎的脚和墙之间有什么关系?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爬山虎的脚对墙有依赖关系。

9.课文是介绍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描写它的叶子?

首先叶和脚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叶不可能脱离脚单独存在,脚也不会脱离叶单独存在,两者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另外,欣赏完爬山虎的叶子,会激起我们强烈的探究兴趣。爬山虎的叶子这么美?它的脚会是什么样子呢?

10.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首尾照应关系。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

11.概括课文的主题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拓展阅读

牵牛花

叶圣陶

①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水门汀地没法下种,种在十来个瓦盆里。泥是今年又明年反复用着的,无从取得新的泥来加入,曾与铁路轨道旁种地的那个北方人商量,愿出钱向他买一点儿,他不肯。

②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

③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是把瓦盆摆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光景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而且,这就将有一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

④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功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⑤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⑥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有时认着墙上斑剥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剥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⑦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原载《北斗》创刊号,1931年9月20日)

课堂练习: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触:A.接触;碰;撞B.触动;感动

1.看了《西游记》,我感触很深。()

2.他不小心触了电。()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二、按要求写句子。

1.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改写成比喻句)

2.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改为反问句)

课堂练习:(答案)

一、1.B

2.A

3.A

二、1.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课堂小结: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要像叶圣陶爷爷那样留心并细致入微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叶圣陶的其他文学作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鲜绿排列均匀好看

位置样子颜色

怎么爬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的萎了

变化

触着墙的牢固

【课后反思】

在这篇课文中,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让学生找到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的语句,然后圈画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这几个词作者用得非常精准,但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