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市石马坪石墓石墓发掘简报_第1页
甘肃天水市石马坪石墓石墓发掘简报_第2页
甘肃天水市石马坪石墓石墓发掘简报_第3页
甘肃天水市石马坪石墓石墓发掘简报_第4页
甘肃天水市石马坪石墓石墓发掘简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天水市石马坪石墓石墓发掘简报

1982年6月,天水市建成石马坪,发现古墓,市政府文化中心立即对古墓进行了清理。该墓位于天水市石马坪文山顶,距市区约1公里,墓向正北。一、乐伎、神兽床及其他贵族文化之间的结合该墓为竖井单室砖墓,墓顶距地表6.6米。墓门高1.58米,用长方形砖人字交叉封门。墓道平行砖砌,长4、宽1.3、高1.9米。上呈拱形券顶。墓室平面呈正方形,通高3.44、长宽均4.2米,四壁略向外弧。墓室用长45、宽20、厚7厘米的长方形绳纹砖错缝平砌26层(图一)。在壁高二米处开始向内斗合叠砌为穹窿顶。顶高1.44米,用长、宽各25厘米的小方砖错缝叠砌,顶尖用两块方砖叠压。墓底用方砖齐线平铺二层,纵横各16行。铺地砖下垫沙土一层,厚约1厘米。沙土下有木炭一层,厚约2厘米。由于墓两侧被雨水冲淹,使室内填满淤泥。墓室正中距东、西壁各0.90米、距南壁0.34米处置一屏风式石棺床(图二一七;图八,1)。棺床上有残存木棺痕和人骨痕迹。棺床为沙页岩,较酥软。通高1.23、宽1.15、长2.18米。由大小不等的17方画像石和8方素面石条组成床座、床板和屏风。其中由8方高33厘米,长短不等的素面石条和2方画像石组成长方形的床座。正面床座由2方画像石拼成,通高31厘米,右侧一石长1.25米,左侧一方长0.6米。凹雕六组壸门,分上下两层。上层壶门为圜底莲瓣形,内有六个男性乐伎(图二,13),均头戴束发冠,身着圆领紧袖左衽绯衣,两肩垂带交叉飘起,从左到右为执笙俑、执铜钹俑,弹半梨形曲项琵琶俑、吹洞箫俑、手击腰鼓俑,另一乐伎双手弹奏竖箜篌。下层壶门内与乐伎上下对称雕刻六个神兽,两臂生翼,反掌托举。这一组床下须弥座以减地凹刻之手法饰以蓝底,乐伎和神兽饰以红,黄两彩,浮表贴金,整个场面生动活泼。床板由长51.5—59、宽115、厚9厘米的四块石条拼成,各拼缝间均有子母扣相接。正面床沿镌刻连珠忍冬纹(图二,12),并饰以金彩。其余三面距床沿边4厘米处镌刻成深3、宽4厘米的凹槽(图六)。屏风由11方高均87、宽30—46厘米的彩绘画像石组成,床左右首各3方,正面5方。11方画像石的底部镶嵌在床板边沿的凹槽内(图七)。屏风背面各画像石相互拼缝之间上下各有长8、宽3—4、深1厘米的凹槽一个(图五)。凹槽内有木钉铆接痕迹。屏风采用平地减底的雕刻技法,雕工精湛,内容丰富,有反映主人狩猎、宴饮、出行、泛舟等生活画面和亭台楼阁、水榭花园等建筑。部分画像石饰以红彩,外施贴金,十分华丽。屏风1高87、宽38厘米。位于石床右侧第一合。此图以山涧浮桥,林谷村野为背景,上首山崖上站一身背背篓的男子,似为农夫。浮桥边一骑马男子仰首面向山上农人,似在询问什么。下首山林之侧一方形单层古塔建筑,砖石基座,踏步台阶,塔身像亭子,顶上有覆钵宝珠刹。塔内一挺胸凸腹,身着紧身衣的男子坐在束腰圆凳上,手执牛角杯正在饮酒,脚下跪一小侍(图版柒,2;图三,1)。屏风2高87、宽30厘米。位于石床右侧第二合。上端一轮满月高照,月下火山、星云围绕,满月两侧各一玉兔执玉杵捣药。中部一河桥,桥边嘉禾丰生,一青鸟在旁昂首鸣叫。河岸边芭蕉、棕树和山石、芝草等高低参差,疏密任意,呈现出花好月明的林苑春光之夜景(图版柒,6;图三,2)。屏风3高87、宽33厘米。位于石床右侧第三合。左有一高大的方形楼阁建筑,楼前连理树、山石相互掩映,楼阁中一中年妇女侧身坐在窗前,旁边坐一小儿,似在眺望风和日暖的大好景色(图版柒,1;图三,3)。屏风4高87、宽40厘米。石床正面第一合。此画像石因岩石剥落严重,画面较为模糊。右侧一木构建筑的城门楼半隐半现,左侧一拱桥,周围花草树木相映,一马车好似刚从城内走出,车旁一男子,和马车同向城门反方向而去,好似出外春游(图版柒,4;图二,4)。屏风5高87、宽43厘米。即石床正面第二合。整个画面为一曲尺形的花径长廊(空廊),从空廊中可将左右两侧景致一眼尽收。右边为荷花水池,池内鱼跃花香。左边树木花草与假山石墩等物相互衬托,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幽雅深邃之感(图版柒,5;图二,5)。屏风6高87、宽46厘米。石床正面第三合。此图以一对夫妇宴饮为主要内容。河岸和拱桥边有一歇山式厅堂建筑,补间铺作为人字拱,正脊上有鸱吻,筒瓦屋脊饰以金彩。厅堂陈设凹形连榻,下部饰以莲瓣形壶门。榻中间置一低案,上盛放杯盘食品。床榻中央盘腿坐一肥胖男人,床边垂足坐一女子,似为夫妇,两人捧杯对饮。另一女子右手提一酒壶站在床边,似为侍女。此画像石通体饰以红彩,贴金,色彩保护完好(图版捌,5;图二,6)。屏风7高87、宽41厘米。排列石床正面第四合。此图以郊外山林水涧为背景,路边拱桥凉亭陪衬。大路上四匹马前后错落不齐,正在争上河桥。前一匹马上乘坐一人,身着圆领紧袖长袍。随后马上乘坐同样服饰的人,高鼻深目,左手提钩,右手反掌前伸,回头向后边骑马人作请让姿势。后两匹马只现出马头和前蹄,似为出行图(图版捌,2;图二,7)。屏风8高87、宽39.5厘米。床正面第五合。这是一幅水榭建筑图。水榭下部采用了临水木柱、枋、斗拱等“跗柱”基座。水榭与转角走廊以木柱相连,廊顶为入字形坡簷。水榭屋角起翘有举折,墙壁上开长窗,珠帘卷起。右侧一连理树与屋簷齐。水榭下花卉草木疏密得当(图版捌,3;图二,8)。屏风9高87、宽33厘米。石床左侧第三合。画面以酿造劳动场面为主体,中部有两个兽头,口中流淌美酒。兽头下两个大瓮正在盛接。两瓮中间一人左手执一瓶,俯首观看瓮中酒是否接满,准备用瓶继续盛接。下端一人双膝跪坐,身边放一瓶瓮之器,左手捧碗酣饮。另一人双手抱一大瓶,一边走一边将嘴接在瓶口上品尝。又一人坐在石头边歇息。上首三人坐在台上,右侧一人头发卷曲披肩齐,突眼高鼻,大腹便便,仰靠坐在台上。中间一束发人仍为高鼻深目。左边一人微矮,似为贵族阶级在察看酒坊作业(图版捌,1;图三,9)。屏风10高87、宽31.5厘米。石床左侧第二合。整个画面以水为中心,风平浪静,上首红日高照,云气环绕。右侧一水榭建筑在水中半隐半现,水榭长窗上珠帘卷起。河水左侧为山石林木和半隐的悬崖。水中一短装束腰打扮的人撑蒿划一小舟从水榭前经过(图版柒,3;图三,10)。屏风11高87、宽37.5厘米。石床左侧第一合。该画以狩猎为主要内容,山林沟壑为背景,上首一身着甲胄,外披披风,头戴盔,手提戟的人骑马在山林中寻觅猎物,似为主人。中部右侧一虎从山下张口扑击山上之人,左侧一身着紧袖短装打扮的人在山上拉开弓箭射击猛虎。下端左侧一鹿从山谷下仓惶逃窜,并回头张望追赶之人。右侧一紧袖束装男子在山谷口拉弓射箭追赶逃跑之鹿(图版捌,4;图三,11)。床正面左右两脚下各有一镇墓兽(图二;图五;图八,1),两兽均作狮面,颈部和两胁鬃毛竖起,昂首蹲坐,前后爪撑在石墩上,后背凿成平面,支撑在床板左右两脚下。右兽通高55厘米,张口獠牙。左兽通高54.5厘米,闭口凝视。床上及床下附近遗存器物有坐部乐伎俑、鸡首瓶、烛台、金钗、石枕、铜镜等物。二、金织物盘待坐部乐伎俑5件。蛇纹岩。位于床前右左两侧(图二;图八,1、2)。通高32—33厘米,头戴平顶交角头巾,二角系前额,二角系脑后,身着圆领紧袖左衽长袍,腰束缂带。深目浓眉,高鼻鼓腮,似为胡人。床右侧乐伎一吹横笛(图九,1),一执贝蠡(图九,2),一吹排箫(图九,3);左侧乐伎一执笙(图九,4),一弹琵琶(图九,5)。鸡首瓶1件。绿黄色釉陶。通高8.8、口径2.6、底径3.1厘米。盘口,细颈,颈上有四道黑绿色的弦纹。圆肩,鼓腹,腹底部一圈堆贴纹。肩部一侧为环耳,相对一侧为鋬,鸡首紧连盘口(图—〇,3;图一一,2)。烛台1件。绿黄色釉陶。喇叭形圈足已残。残高23.8、口径4.6厘米。直口,圆形灯轴,烛台上下两层,距圈足6.8厘米处有一直径16.4厘米的大盘,边沿饰一圈乳钉纹。距大盘13.4厘米处有一小盘,直径10.6厘米。两盘之间台轴有数道凸弦纹(图一〇,1;图—一,1)。金钗1件。通长14厘米,重39.7克,含金量97.7。双杈状,根粗尖细,素面无纹(图一一,3)。石枕1件。蛇纹岩。长方形,素面。长14.5、宽8.6、两端高6.2、中间高5.4厘米(图一〇,2)。铜镜1件。直径14.5、厚1厘米,素面,圆纽。内区主纹浮雕两瑞兽相峙,外区为三角锯齿纹、波浪纹。内外区之间饰辐射纹和乳钉纹(图一一,4)。墓志1件。长、宽各43、厚4.5厘米,纵横各刻方格9行,志文不清,隐约可见硃砂痕迹。三、产国品质和乐伎俑的应当从一般石棺床中表现出来屏风式石棺床虽在史籍中可见记载,但出土实物为数不多。1957年,西安郭家滩隋姬墓出土一副石棺床①1,床上有木棺,床前有蹲狮,但无屏风,像天水市石马坪出土的屏风石棺床在目前考古发掘中实属罕见。该床屏风画以山水花草、亭榭楼阁为主要背景,主人的出行、狩猎、宴饮、泛舟场面都是围绕这一主要背景进行活动,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绘画是隋唐绘画艺术的特征之。虽然其山水的画法还没有摆脱六朝时期一那种“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的呆板手法,但在刻画人物构图上却采取了隋唐时期写实的特征。因此人物的活动与山水的衬托布局恰当,层次分明。屏风画中的林苑建筑也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如第三合(图三,3)屏风画中的楼阁和第六合(图二,6)屏风中的庭堂建筑,屋檐下饰一斗三升柱头铺作,补间铺作人字拱,这种典型的初唐营造特征与敦煌431窟初唐壁画中的楼阁建筑相同。第一合屏风画中的正方形单层古塔与河北房山县云居寺唐代小塔相似②2。这种方形单层古塔也是唐代最普遍的建塔形式之一。从隋唐到五代,席地而坐与使用床(榻)的习惯广泛存在,床(榻)下部有些还用壶门作装饰。另一方面,垂足而坐的习惯在隋唐时期从上层阶级逐步普及全国。第六合屏风画中夫妇坐在床(榻)上宴饮,像这样的凹形连榻,在敦煌360窟唐代壁画中可见到。这幅宴饮图正是此一时期家具陈设与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屏风画中的男女人物和乐伎俑的服装均为紧身圆领,窄袖束腰左衽长袍。《唐书·五行志》云:“天宝初,贵族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元稹《法曲》中曰:“女为胡妇学胡装,伎进胡音务胡乐”。屏风画中的人物打扮充分反映了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后,文化交流得到了发展,因此在盛唐前不仅受西域影响的胡服盛极一时,而且胡人胡乐也相当普遍,屏风画中的披发男子(图三,9)正如《太平御览》中所载的“龟兹国男女皆剪发垂于颈,唯王不剪发”。乐伎俑的服饰打扮也和《旧唐书·音乐志》中“龟兹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袴”的记载相证相映。《新唐书·礼乐志》曰:“唐承袭隋的九部乐,太宗十四年(公元640年)增为十部,玄宗时又分为坐立两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堂上坐奏谓之坐部。坐部伎有六部,其中除《燕乐》和《龙池乐》而外,其余《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小破阵乐》等四部全用龟兹乐”。从乐伎俑和须弥座中的乐伎所执乐器看,吹乐有笙、箫、贝蠡、排箫、横笛等,弹乐有竖箜篌、琵琶,打击乐有铜钹、腰鼓等。根据《旧唐书·音乐志》“龟兹乐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横笛一、箫一、腰鼓一、铜钹一、贝一、筚篥一”等记载,以上两组乐器均应为龟兹乐。该墓虽不十分庞大,但其结构严谨,为四方形单室砖墓,四壁外弧,具有初唐墓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