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确思维的培养
近年来,我不断阅读过关于模糊理论和模糊语言的讨论,尤其是在《诗朗诵》一文中,他将模糊理论引入到语言研究中,并寻求解决语言识别这一古老问题的新方法。我受到了启发。但又觉得把问题追到语言层次还不够,追到思维层次即引入模糊思维学才能进一步说明问题(季先生在较早的一篇文章中谈到“模糊的思维方式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①,后来未见进一步发挥)。现将拙见整理成文,以就教于季先生和学界各位专家。模糊思维是一种思维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划分为精确思维和模糊思维两类,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谈论模糊思维,不能不涉及精确思维。一些著名学者不接受模糊思维这个概念。如大力提倡研究思维科学的钱学森先生就说过:“我觉得从思维科学的观点上看,是从模糊到清楚,要着重在这个过程上。我也说带讽刺的话,有人提出模糊思维,我说那是思维的模糊,你糊涂到底,那叫什么思维。思维最后是要清晰才行嘛!”②这是一种误解。凡思维都是人脑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主观活动,以便透过现象把握思维客体的本质,使认识清晰化。但不同的思维形式,如精确思维或模糊思维,所追求的清晰化的含义、方式、程度有所不同。正如模糊数学不是要把数学搞得模模糊糊一样,模糊思维也不是要把思维搞得模模糊糊。思维清晰性有不同的含义和标准。所谓精确思维,就是以消除一切模糊性、实现对象描述精确化为目标而运作的思维活动。它所追求的已不是一般的清晰化,而是精确化。充分发展了的精确思维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严格的逻辑性:精确定义的概念,完全确定(非此即彼)的判断,严格遵循二值逻辑规则的推理论证。二是表述的数学化、定量化:获取精确的数据资料,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运用精确的算法,求得精确的数量结果。三是真理判决的实验化:设计可严格控制的实验,测记可精确观测的数据资料,以检验思维成果的真实性。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所追求的主要是这种思维方式。所谓模糊思维,是在保留反映对象本质的模糊性前提下运作的思维活动,或者说是以把握事物的模糊性为目标而运作的思维活动。消除模糊性与把握模糊性是性质不同的两码事,清晰性不等于精确性,它是一个模糊概念,事物不是要么清晰、要么不清晰两种情形,而是有不同清晰程度的区别。模糊思维不追求精确化,而是力求透过模糊现象把握模糊事物的本质,使思维达到清晰化。精确虽然也有程度之别,但可以用误差概念定量地刻划,可以讲精度如何。清晰则不同,不可能也不需要定量化描述,不可能也不需要提出类似于误差的定量概念来衡量清晰程度。误差是精确科学的概念,不是模糊学的概念。现实世界普遍存在模糊性,但有等级层次的不同。相应地,模糊思维也有不同的层次或类别。最轻微的是那些在思维过程的一定阶段、甚至在起点就可以消除的模糊性。这是精确思维处理的对象。除了学生解数学题之外,人们实际进行的精确思维在起始阶段面对的多半是不精确的数据资料,只能提出一些模糊的估计、猜想、假定,运用一些尚未精确定义的概念和命题。这样的思维活动具有明显的模糊性,有人把它也称为模糊思维,未尝不可。在这种意义上,模糊思维是精确思维之母。但由于思维活动的目标是消除模糊性,就思维全过程看,它本质上是精确思维,前引钱学森先生的议论就是以这种思维方式为背景提出来的,强调的是思维结果的精确化。就精确思维而言,他的说法完全正确;若推广到一切思维形态,便值得商榷了。在稍高的层次上,我们遇到的是模糊数学处理的模糊性。它们多半是扎德所说的第一类语言变量,如身高、年龄、距离等,存在可以精确计算的基本变量。思维对这类模糊性的把握归结为确定事物类属的不同程度,给事物以富有弹性的分类。用取数值隶属度的模糊集合描述这类对象,按照模糊数学的方法分析计算,在尽量提取对象的模糊信息之后,于思维过程的最后环节上通过取截集而化为精确集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维结果的精确化。但本质上这是一种模糊思维。其一,整个思维过程是以把握模糊性为目标而运作的。其二,最后得到的截集虽然是精确集合,但所描述的却是充分吸取了模糊信息的对象特征,元素的隶属度和截集的置信水平都不讲精确度。用截集表示的概念,包含着承认事物自身同一的相对性或内在差异性,即模糊性。其三,在取截集后,往往要再还原为模糊语言值或模糊指令(如模糊控制中的处理),方算作思维过程的最后完成。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思维活动所面对的大量模糊对象不能使用这种方式处理,因为它们是用札德所谓的第二类语言变量(如美丑、善恶等,不存在可以测量计算的基本变量)表述的,甚至是用那些很难归结为语言变量(如动词弄、闹、搞等,以及某些其他词类)的语词表述的。这是更高层次的模糊性。抽象思维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只能按模糊逻辑的规则进行。这种模糊概念一般不能以取数值隶属度的模糊集合表示,至多可以用取语言隶属度(基本属于、部分属于等)的模糊集合表示,定义概念不用精确语言,甚至允许一定程度的循环定义③。推理规则是不严格的、近似的、模糊的,允许有逻辑跳跃。思维的结果给出的是模糊的断定,即包含不确定性的断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量使用这种思维方式。但目前的模糊数学还不可能为这种模糊性提供近似的定量描述。形象思维也有精确与模糊之分。几何学家和工程师的思维方式是精确形象思维的典型,文艺家的思维方式是模糊形象思维的典型。文学家借助自然语言和文字这种信息载体进行的思维活动,只能是一种模糊思维,其模糊性与上述模糊抽象思维大体处于同一层次,甚至还要强些,至少目前还无法用模糊数学对它们作近似的描述。文艺家运用模糊思维进行创作也以追求清晰化为目标,但这里的清晰化表现为形象的鲜明化、生动化、典型化,而不是精确化。实现这“三化”无需也不能以消除一切模糊性为条件;相反,只有充分而恰当地利用模糊性才行。精确化伴随非生动化,要使描写生动起来,离不开模糊思维和模糊语言。无论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能够借助语言进行思维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还不是最高层次的模糊性。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维活动,即意会思维,才是最高层次的模糊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世界最深层次的模糊性。意会思维是直接从大脑神经网络的生化运动层次突现到意识层次的东西,它的信息载体(如我们头脑中记住的物体形象的载体)应是一种介于生化信号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东西,目前还不大清楚。意会思维的特点是一片浑沌、一片模糊、一片朦胧,区分隶属程度的办法无助于把握这种模糊性,也无法确定有意义的隶属度。意会思维通常以无意识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当受到某种外部或内部信息的激励时,就会突然“置亮”其中某一点,但常常是模糊得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意会到它的存在;或者虽可用语言表达,但有强烈的模糊性,只能使用模糊语言,且稍纵即逝,通常只有一小部分被记录下来。正是这种思维与作诗和参禅有密切关系。扩大的可能性是诗、写境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概念中也没有明确界限,这也是相对于旅游、文学、理性两诗人创作诗词的思维过程只能是模糊思维,不可能也不必要运用精确思维。首先,每一首诗词的创作过程都是作家在受到强烈的感情驱动下开始的,这种感情驱动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人的感情是高度模糊的,本质上不能作形式化数量化描述。诗人的感情较常人更丰富、敏锐、奇特,同样的自然或社会现象,一般人无动于衷,诗人往往激动不已,敏感地抓住其中的审美信息,或发现与自己感情轨迹的交点,必欲借写诗、填词、作曲得以宣泄而后快。这样的思维活动只能是模糊的。从作诗的起点到终点,诗人的感情越来越浓重、深刻、清晰,但不是精确化,模糊性始终存在着。说白了,人们在作诗的运思过程中不可能也不应当以消除感情的模糊性为目标,因为以消除感情模糊性为目标的运思过程达到的必然结果是把情感因素排除于思维之外,排除了情感因素的思维成果便不再是文艺作品了。按照王国维的理论,诗词以境界为本,气质、兴趣、神韵为末(《人间词话》)。这些评价诗词的品质指标无一不是模糊的,依据札德的理论,它们都是模糊性更强的二级语言变量。王国维本人对这种模糊性有很深的理解。他把境界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心外之境与心内之境,境界又有大与小、阔与窄、优与劣之分,都是模糊类别,不存在明确界限。在分出造境与写境的概念后,王氏立即指出“二者颇难分别”④,即界限模糊不清,所谓无我之境,实为或浅或深地把我隐去而创造的境界,仍然是以情观物,与有我之境无明确界限。可以断言,倘若王国维的时代已有模糊理论,他必定以之作为境界论的科学依据。诗人在诗词中造境或写境的思维活动不可能是精确的,《人间词话》已有许多论述,只是没有使用“模糊的”这个词。例如,造境须“合乎”“自然”,写境须“邻于”“理想”,有我之境须“以我观物”、“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无我之境须“以物观物”、“人唯以静中得之”,以及据内心喜怒哀乐“写真景物、真感情”所造成的境界,“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等,都是模糊提法,只能通过模糊思维去运作,用模糊语言描绘出来。每个有诗词功底的人只要遵循这些模糊提法去构思并用恰当的语言加以表达,必能造、写出不错的境界来。所有这些概念都无法给以精确界定,更无法用精确的算法把它们算出来。翻遍《人间词话》,也无一处提及需用精确方法建构境界。用科学或哲学研究的方式不可能造出文艺作品的境界、神韵、气质来,这个常人都知晓的道理,一代大师王国维岂能不晓得?诗词中的炼词、炼句被称为“诗眼”、“词眼”,有“联系、振动全篇”⑤的作用,对于形成诗词境界的重要性是人所公认的。王国维尤其强调这一点,有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名句(《人间词话》,第5页)。这多少有些类似于哲学抽象思维中“抓住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的论断。诗人殚思竭虑地锤炼“诗眼”或“词眼”的过程,都是以模糊语言为物质外壳进行的模糊思维。张先在“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中著的“弄”字,王安石在“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著的“绿”字,就是典型,足以证明模糊思维在这方面独具的有效性。这些炼字用精确思维和精确语言是无论如何也炼不出来的。恰如刘熙载所说:“所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艺概·文概》)。往活处炼就是使景物和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鲜明、生动、典型。借助精确语言进行的精确思维只能往死处炼。《三国演义》用“卧蚕眉”这个模糊用语,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关云长的形象,透视出他的大丈夫气概。如果改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就必须建立眉毛边界曲线的数学表达式,确定眉毛密度和高度的分布函数,得到的是一篇大块数学论文,却无法使读者获得关云长的任何形象。由此可以断言: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塑造出来的只能是没有形象的人物;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绘自然景色之美,描绘出来的只能是没有美感的抽象客体。谁也无法用抽象符号、数字和公式进行文学创作,乃是文艺学的一条公理。电脑可以借助数字符号对形象信息作编码、处理、传送、解码,人脑则不行,因为二者的运行机理有质的不同。诗眼和词眼都是模糊语词,只有运用模糊思维搜索出意会思维中最精彩而又最捉摸不定的东西,推敲锤炼出最恰当的模糊语词,才能造成真正的诗眼。可能有人以为此说过分武断,杜甫的《月夜》似乎即一例: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评家认为此诗的诗眼是“只独看”,有道理。乍看上去,这个诗眼没有什么模糊性。但若放在全诗中细读,不难领悟杜妻独自赏月的心态是恍惚朦胧的,即模糊的,与科学家观察月球获取科研信息的心态截然不同。杜妻由闺中看月而启动的思维活动是模糊的,同一时间杜甫在长安看月时启动的思维活动也是模糊的,都不追求精确化,但情感形象是清晰动人的。这又一次表明,模糊和清晰是可以相容的。按照我的理解,王国维“著一炼字,境界全出”的名论,讲的有点过头。“全”基本属于精确思维的用词,而仅靠炼字不可能使诗的境界完全呈现出来。这也类似于如果仅仅抓住主要矛盾而对其他矛盾弃之不顾,就不可能解决矛盾一样。每一首诗或词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境界是该系统的整体突现性。作者只有把作品视为一个整体去构思运思、谴词造句,方能造成它的境界。而上一段的分析表明,把全诗当作一个系统,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炼字和炼句:炼字之为炼,是以整首诗为依托的。离开原诗,“闹”字、“弄”字、“绿”字便全无诗意可言,王国维的论断有违系统原理。诗人创作中的模糊思维不仅表现于选择模糊语词,还可以通过其他语言手段来实现。上例已经有所涉及。我们再来看张继的名诗《夜泊枫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典型的模糊词为“满天”、“渔火”和“愁”,其次还有“月落”、“夜半”和“眠”,至少占全诗一半的词汇“枫桥”、“乌啼”、“江枫”、“姑苏”、“寒山寺”、“钟声”、“客船”等无模糊性可言。“城外”本为模糊词,但具体到寒山寺与姑苏城而言,并无模糊性(寒山寺对模糊集合“姑苏城外”的隶属度为1)。全诗符合七绝规范,结构没有模糊性。要说它所描绘的美好景色和抒发的真挚感情完全靠运用模糊语言,似乎有些勉强。但纵观全诗,作者仍然是运用模糊思维捕捉周围环境给他的美感:满天严霜纷坠的深沉秋夜,枫桥一带忽明忽暗的点点渔火,岸边影影绰绰的枫树,掩没于暗夜中的客船。在那个精心选定的地理环境中,诗人把暗夜、静寂、霜天、江枫、渔火、钟声、客船、难眠这些因素挑选出来,没有把其中任何一项精确化的企图,只是通过一种模糊描绘,信手在自己周围织成一幅图画,就把作者在模糊思维的运作中凝聚而成的那一腔漂泊异乡的愁情完全表达出来了。夜半静寂中传来的钟声虽然清晰,但由于来自佛寺,包含神秘的宗教意味,更增添了一份模糊色彩。寒山寺这个非模糊词由于处于全诗的整体结构中,也成为产生模糊意境和情感的重要因素了。语言的结构规律即语法也有模糊性,是否符合语法不能一刀切。利用语法模糊性是诗人造境抒情的重要手段。季先生常以温庭筠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来说明模糊语言对诗词创作的重要性。他写道:“这两句诗十个字列举了六件东西,全是名词,没有一个动词。用西方的语法来衡量,连个句子都成不了,这六件各不相干的东西平铺直叙地排列在那里。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点也不清楚,换句话说就是模模糊糊。”(同注1)这主要是由语法模糊性造成的。不同词的搭配及词的顺序属于语法范畴。若把句子看作系统,语法即系统的结构。一般言语、行文中不允许的做法,即所谓“不合语法”,在诗词中往往是许可的,并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读来常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正是模糊语法的魅力。作诗填词属于形象思维,但也常有逻辑推理活动。这种推理活动也是在作者情感因素参与下进行的,只能是近似的、模糊的推理,不同于科学思维中的精确推理。李清照那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即很有代表性。由“昨夜雨疏风骤”的原因,如何推断海棠发生了的变化?侍女作出“海棠依旧”的判断,不仅在于她缺乏词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敏锐感觉,更在于她缺乏词人由于深厚的文化素养而形成的惜花珍时的精神气质和富裕悠闲生活带来的对“红颜易老”的担忧;而正是由于这些模糊因素参与了推理过程,才使李清照得到“应是绿肥红瘦”这个十分模糊又十分形象感人的断语。中国古代文论强调诗人应具有“别眼”,能够看出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写出常人看到而写不出来的东西。具有别眼就是善用模糊思维。模糊性意指事物的亦此亦彼性,即差异甚至对立的事物之间相互渗透所产生的界限不分明性。一般人往往把这些差异或对立绝对化,以截然分明的界限把它们划分开,形成某些非此即彼的定见。其实质是看不到模糊性。独具别眼的诗人却能超越这种界限,看出A与非A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发现事物固有的模糊性。再用恰当的语言描绘出来,便能使读者获得超尘脱俗的妙悟。许多名诗名句都是运用这种以发现和把握模糊性为目标而运作的思维方式才得到的。这种情形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很多的。白居易《寄韬光禅师》中的名句“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苏东坡略翻其意得到的名句“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历来被诗评家赞为妙悟之作。妙在哪里?不同的词被人创造出来,为的是区分不同的事物。在常人看来,东就是东,西就是西,上就是上,下就是下,界限分明,不得混淆。这是精确思维的特征,无法创造出诗的神韵。别眼独具的白居易和苏东坡却悟出东岭与西岭、上界与下界原本相互渗透,无法明确区分,也不必区分,他们模糊甚至取消(彻底地模糊)了东与西、南与北、前与后、上与下之间的界限,创造出新奇美妙、富有神韵的诗句。我们从此处又一次看到模糊与明晰之间的辩证关系。信识、行哲之正确性思考禅家或禅学家讲的“悟”都是指思维活动。季羡林先生已经明确指出“悟”是“一种思维活动”⑥,无需本文多言。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禅悟”是何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禅悟中没有任何精确思维。其一,禅家“悟”的过程不是严格的逻辑思维活动,南宗提倡的顿悟为非逻辑思维,自不待言;北宗提倡的渐悟无疑包含分析推理,但也绝非严格的逻辑思维,而是近似的、模糊的分析推理。其二,禅悟不能定量化、算法化,“悟”是任何高明的算法都算不出来的,“妙悟”、“彻悟”都不能作定量描述。在禅宗史上被当作“妙悟”典型的事例中,最有名的是六祖慧能那首“倩人书壁自糊涂”的偈,五祖弘忍据之认定慧能比神秀在悟性上高出许多,便把衣钵传给他。依我之愚见,如果慧能不是有意吹捧如来,他的偈语“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正表明他悟得不透,是弘忍自己搞错了。佛祖是在尘世中修行成佛的,并且始终关注着尘世,与尘世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因此,他不可能绝对一尘不染。君不见唐僧师徒四众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圣地,竟受到阿傩、伽叶索贿欺侮,悟空到如来处告状,佛祖却为他二人辩解,足证佛心也染有尘埃。真正的彻悟应是“佛性虽清净,难免惹尘埃”。“清净”是一个模糊概念,只能作程度上的区分,不存在绝对清净的佛。从慧能的诗偈看,他是误把清净当作精确概念,偏离了模糊思维规则。相比之下,神秀的诗偈“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的理解基于模糊思维,悟得更彻一些。借用模糊学的专业术语讲,禅学理论讲的“佛”是一个非正则模糊集合,为修行者追求的理想目标,现实中的佛爷没有一个是百分之百成了佛的,佛祖如来的隶属度也只能是非常非常接近于1、但小于1。修佛参禅同样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终身修练,死而后已;否则,就是佛祖如来也有退化为观音院的金池长老的危险。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作诗与参禅的共同点不但在于使用模糊语言,还在于运用模糊思维,而且两者都是高层次的模糊思维,共同的思维方式把作诗和参禅联系起来了。“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沧浪的这两句话确是“至当归一之论”,此外,既然参禅是为了悟出某些真理性认识,它原则上应是抽象思维。作诗原则上是形象思维。但在只能意会的思维状态下,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尚未明确分野,禅悟与诗悟几无明显区别。何况禅家求悟的手段主要是借助某些公案、暗示等,还搞什么棒喝,包含许多模糊形象思维的因素。这是它与作诗的另一共同点。“禅悟”是这样一种模糊思维,它试图寻觅那些用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佛教真理。这已经接近最高层次的模糊思维了。红尘中人的理性所追求的东西,是佛教力求从人心中排除的东西,理性思维往往是禅悟的极大障碍。语言文字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工具。所以,禅家力主跳出理性思维的藩篱,不要语言文字,只求通过妙悟而直指佛心。就个人而言,这可能是可行的。钱钟书先生说得好:“了悟以后,禅可不著言说,诗必托诸文字,”⑦但这种高级的模糊思维极难掌握,只有极少数悟性极好的高僧可能达到,历来大多数僧人未能成佛就是这个道理。拿本文作者来说,自信没有这种悟性,即使有“德山棒,临济喝”,怕也无法顿开茅塞。倘若能聆听生公那样的高僧说法,特别是能捧读佛教经典反复琢磨,或许可以领悟一二。禅宗创始人不懂得文字是跨越时空传递信息的有力工具。借助语言文字进行的思维虽不能直接把握佛法真谛,但对于间接引导、启发、暗示人们去接近佛法真谛却是颇为有效的。佛教宗旨不是只教少数人成佛,而是普渡众生。我猜想,禅宗在渡过自己的高峰之后终于认识到,为避免自行消亡,不得不从“不立文字”转变为“不离文字”。禅悟的奥妙来自哪里?它同样要靠发现和把握模糊性,而且是更深层次的模糊性。白居易初学禅时悟得不透,仍想明确区分浮生与做梦。鸟窠禅师为点化他而作偈云: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鸟窠禅师把来与去、生与梦之间似乎截然分明的界限大大模糊化了,甚至全然取消这些界限,终于引导诗人悟得佛法真谛。为什么要援禅入诗?从接受美学来看,诗有禅味更吸引人,使读者更易与作者思想共鸣。就诗的创作看,如果司空图“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说的有理,那么,诗人借参禅先“辨于味”,即获得妙悟,再用语言文字编码表达出来“以言诗”,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在中国历史上,儒学揭示了宇宙人生真谛的一面,从老庄到禅宗揭示了宇宙人生真谛的另一面,这后一面往往更有诗意。禅家的许多妙悟是诗家可以利用的宝贵思想资源。中国文人大多有很强的事功思想,其中多有仕途失意而又忧国忧民者。在屡遭厄运后,要更快更深地悟透人生真谛,从思想苦闷中挣脱出来,参禅大概是一条捷径。但他们是诗人而非禅客,不会以悟到为止,必要一吐为快,且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首先须“遍参诸方,以求妙悟”,然后便“信手拈出,发为言句”,这应是历代援禅入诗的杰作得以产生的通则。意会思维和模糊思维陆机在《文赋》中对文章家由物至意、再由意至言的过程的生动描述也适用于诗人的创作过程。在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和创作激情后,诗人开始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构思过程。一旦这个过程达到临界点,就会出现“情日童日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的局面,深藏于意会思维中的某些最精彩的东西就会“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诗人就思如泉涌,浮想联翩。当然,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情景,可能是“等闲拈出便超然”的潇洒吟诵,也可能是“二句三年得”的苦苦推敲。但只要有真感情,有作诗的功底,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总可以获得精彩的词句去表达常人难以言表的神韵。毋庸赘言,这里的思维活动只能是模糊思维,所用的语言只能是模糊语言。前面说过,意会思维是模糊性最强的思维形态,模糊到无需也不可能给对象以具体的分类,无法用隶属度来描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神”等,西方哲学中的“存在”等,都是反映这种模糊性的概念,即人类可能提出来的最高级的模糊概念。在“道”与“非道”、“有神”与“无神”、“存在”与“非存在”之间,无法划出可以捉摸的界限来。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关于这种模糊思维和模糊语言的本质特征的极好描绘。意会思维中大量存在的是那些不能道的“常道”和不能名的“常名”,它们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诱惑着无数大智大慧者千方百计捕捉和表达它们,而愈捕捉就愈体会到个中的玄妙难测。意会思维是多维的,言表思维是一维的。人用语言表达思维中意会到的东西,就是把多维的信息压缩、投影成一维的信息。无论手段多么科学、精确,降维压缩必然把大量信息丢掉,用一维的语言信息远不能充分表达多维的意识信息。这就是“言不尽意”的最深层次的根源。意会思维是连续的、无限的、数量极多的,作为思维信息编码符的语言却是离散的、有限的、数量很少的。给信息编码就是对信息及其所表达的事物分类,用离散的类别代表连续的事物,用有限的类别代表无限的事物,用极少的类别代表数量极多的事物,必然出现事物类属的不分明性和不同类别界限的不确定性,即札德意义上的模糊性。这样的模糊性只能通过模糊思维去把握,通过模糊语言去表达。诗是要发于外的,为了吟诵,特别是与他人交流并传之于世,必须用语言文字编码。然而,明知“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们却总是固执地去寻觅佳词丽句以表达那些“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并每每有所收获,留下无数惊风雨、泣鬼神的千古名篇。究其奥妙,就在于他们充分利用了模糊思维和模糊语言的特点和优点。我们以陶渊明的《饮酒》诗(其五)为例来说明之。陶潜在诗中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Servlet会话跟踪》课件
- 慢性护理学组培训
- 职场新人培训计划
- 护理专业的认识和看法
- 《妇产科学》课件-14.1葡萄胎
- 《妇产科学》课件-10.3子宫破裂
- 《万象城商业模式》课件
- 2-语文界的铺路者
- 《路长全品牌创新》课件
- 乘法分配律课件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材解读+解学设计课件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 电动剪刀式升降车安全培训
- IEC60335-1-2020中文版-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文翻译稿)
- 妇幼健康状况分析报告
- 有机物脱水反应的规律及类型
- 骨科患者的护理评估课件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7.1 百分数的认识 ︳青岛版 (共17张PPT)
- 云教版七年级上册劳技第一章第二节衣服的洗涤与熨烫课件
- 足球竞赛规则裁判法(共56张PPT)
- 监理平行检查记录表格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