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_第1页
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_第2页
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_第3页
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_第4页
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

在世界银行行业的竞争模式中,美国和欧洲的主要银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王晓雷,2006)。但是,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美欧主流银行也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点。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解构了全球银行产业既有的竞争格局,或者说,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导致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构(潘成夫,2008;曲凤杰,2009)。这些观点大多是基于主观判断或者个案研究,并没有全面的系统的数据支持。本文作者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的影响这一问题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然而,这类分析必须依托于全面地反映全球银行产业运行状况的数据。本文以“2009年度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1的数据为基础,根据银行产业国际竞争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检讨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的影响。一、全球银行的概念与指标研究全球银行产业的竞争格局问题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其一,全球视角,应该用全球银行产业的数据构建研究框架,而不能仅仅依据某一特定的国家,更不能仅仅依据某一特定的银行进行研究;其二,国际竞争,虽然银行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在显著提升,但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银行并不多,决定和影响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的银行更是少数,所以,研究并不需要完整的国别数据,而只需要一些主流银行的数据。我们认为,要研究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就必须研究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竞争主体问题,即什么性质的银行决定并影响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二是竞争要素问题,即哪些因素影响全球银行产业的竞争格局。美欧国家一般将银行分拆为三类:第一类是本地银行(locationbank),它们的经营范围局限于国内或者国内特定的地区,在海外没有分支机构,也基本不从事国际业务;第二类是区域银行(regionalbank),它们在海外少数几个国家有分支机构,从事部分国际业务,但业务重心仍然在国内,营业收入也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第三类是全球银行(globalbank),它们在海外多个国家拥有分支机构,从事大规模、全方位的银行业务,海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且达到一定的规模。虽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一般认为,如果一家银行在全球10个以上的国家拥有完整的银行业务、海外业务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超过10%,这家银行就堪称全球银行。全球银行还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规模庞大,肯定是超大型银行,传媒常说的金融巨头、金融航母,实际上都是全球银行,二是在业界处于领导地位,是金融创新的主力,所以也称主流银行(leadingbank)。按照这一标准,真正的全球银行很少,比如美国,联邦和地方注册的银行超过12000家,但绝大部分是本地银行和区域银行,全球银行只有十家左右。我们虽然并不完全接受美欧国家的上述标准,但我们接受全球银行的概念,并认为只有全球银行才是全球银行产业竞争的主体,决定并影响全球银行产业的竞争格局。美欧对银行的分类大致给出了全球银行的标准,但满足这些标准的全球银行还不一定具有全球竞争力,我们有必要根据银行的财务指标考察银行的全球竞争力。银行的财务指标很多,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银行的运行状况:(1)银行的“强”与“弱”。银行的强弱是指银行的实力,公认的反映银行实力的财务指标是银行的总资本(totalcapital)或者核心资本(tieronecapital),一家资本多的银行就是“强银行”,而一家资本少的银行就是“弱银行”;(2)银行的“大”与“小”。银行的大小是指银行的规模,反映银行规模的财务指标是银行的总资产(totalassets),一家总资产多的银行就是“大银行”,而一家总资产少的银行就是“小银行”;(3)银行的“好”与“坏”。反映银行好坏的指标是一系列与银行的业绩相关的指标,包括总利润(totalprofits)、净利润(netprofits)、税前利润(pre-taxprofits)、资本回报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等等,只要一家银行财务状况正常,能够实现一定规模的利润,保证股东和投资人的收益,它就是“好银行”,而一家银行如果陷入财务困境,出现亏损,股东和投资人的收益得不到保证,它就是“坏银行”,这类银行在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被称作问题银行(problembank);(4)银行的“健康”与“不健康”。反映银行健康状况的指标很多,主要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或者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不良债权率或者不良贷款率等等。一家银行如果资本充足率高而不良贷款率低,它就是一家“健康的银行”,而一家银行如果资本充足率低而不良贷款率高,它就是一家“不健康银行”。如果一家银行强而且大、既好又健康,这家银行无疑具有全球竞争力(王晓雷,2008;徐诺金,2009)。根据这些标准归纳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银行应该具备五大素质:(1)银行资产规模应该超过10000亿美元;(2)银行的核心资本应该超过1000亿美元;(3)银行的税前利润应该超过100亿美元;(4)银行的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应该高于10%;(5)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应该低于1%。虽然这是根据2006年之前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进行的归纳,但我们认为这些标准仍然基本适用。尽管也有研究机构试图利用一个综合性的指标研究银行的竞争力,但这种方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共识2。事实上,由于影响银行竞争力因素的复杂性,要研制一个单一的竞争力指数且其评价结果又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从1970年就开始研究全球银行竞争力并连续编制“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的英国《银行家》杂志从来就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而是按照不同的指标对银行进行排名。《银行家》认为,资本实力是衡量银行竞争力的第一要素,而且核心资本的重要性高于总资本,所以《银行家》将核心资本作为编制“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排名的主指标。《银行家》还认为,资产规模对于银行竞争力的作用与核心资本不相上下,所以将总资本作为编制“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的第二指标,并进行独立排名。《银行家》也认为,利润是一定时期内银行经营活动的总成果,但由于总利润和净利润都受到不同国家税收制度的影响,难以进行直接比较,所以选择了税前利润指标对银行进行排名,这样,既强调了利润的重要性,又保证了指标的可比性。至于反映银行健康状况的指标,《银行家》认为,它们只是银行资本、资产和利润的派生指标,重要性相对较弱,指标值在一般情况下又相当接近,不适宜进行排名,所以只将这些指标作为辅助指标列出,而不进行独立排名。本文只选择资本实力、资产规模和税前利润等三项指标,对比2008年和2009年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的数据,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的影响。二、核心资本发展迅速,有的改革方案出现不足核心资本是银行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普通股、有限股、储备账户的总和。对于一家银行而言,核心资本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1)它是银行比重最大和最稳定的资本形式;(2)它是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火墙;(3)它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保证。所以,分析家认为核心资本反映银行的实力。全球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核心资本都作出了特别的监管要求,比如,银行的核心资本不得低于总资本的50%,而《巴塞尔协议》更将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作为国际银行监管的第一标准。银行核心资本的扩张,主要依靠增资扩股,而银行增资扩股的能力主要取决于银行现有和预期的投资回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美欧主流银行的投资回报普遍减少,影响投资人的意愿,所以银行的融资能力下降,尤其是一些亏损的银行,还要通过收缩核心资本冲销损失。这样,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一般而言,银行的核心资本很难扩张,甚至还会减少。然而,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主流银行核心资本的冲击并不显著,大多数全球主流银行包括亏损的美欧主流银行的核心资本不仅没有下降,而且还有增长,有些银行核心资本的增速还非常大。根据《银行家》的数据,2009年度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上榜银行的核心资本达到42760亿美元,比上年39891亿美元增长了9.7%,而且,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美欧上榜银行核心资本的增速显著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比2008年度和2009年度全球核心资本前10强银行的数据,我们能够大致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全球主流银行核心资本变化的基本情况(见表1)。因为《银行家》2008年度的数据实际上是2007年年末的数据,这些数据基本上还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2009年度的数据则是2008年年末的数据,它们已经充分反映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所以,对比2008年度和2009年度全球核心资本前十强的数据,我们能够大致了解全球银行核心资本实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的变化。表1显示,全球主流银行核心资本排行榜的前十强并没有显著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1)就排名而言,2009年度的前十强与2008年度的前十强有9家相同,只有美国的富国银行替代2008年度全球排名第十的中国银行,而且,排名次序也没有太大的变化。美欧银行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降低核心资本全球排名,中国的银行也没有因为避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提高核心资本全球排名。如果仅仅从核心资本前十强的排名考察,美国主流银行的资本实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在提升,因为美国的主流银行在2008年度还只有3家进入全球前十强,但2009年度已经增加到4家,而且已经占据前三强的位置,欧洲的银行也仍然维持了2008年度的上榜银行数量,核心资本实力也没有显著的影响。其次,从核心资本规模的变动考察,2009年度也许是全球核心资本前十强银行核心资本增速最快的一年。在2008年度,全球还仅仅只有汇丰控股一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勉强超过1000亿美元,到2009年度,已经有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4家银行的核心资本超过1000亿美元。而且,全球核心资本前十强中只有英国的汇丰控股和日本的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两家银行的核心资本有所减少,其余8家都有增加,美国四大银行核心资本的增速都超过30%,富国银行的增速甚至高达135.58%,亏损最严重的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核心资本的增速也有14.64%。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度盈利最多的中国工商银行的核心资本倒是只增长12.72%,在前十强中几乎属于增速最低之列。一方面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又是银行核心资本的快速扩张,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地体现在2009年度美欧主流银行的数据中。怎么解释这一有悖常理的现象呢?问题的答案在于美欧政府。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为拯救濒于崩溃的银行体系和濒于破产的金融机构,美欧政府不惜以扩大本来已经庞大的财政赤字为代价,向金融系统特别是主要问题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其中大部分注资直接用于收购银行股权,掀起了一轮银行国有化浪潮,美欧主流银行在2009年度核心资本的增量几乎全部来源于政府。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数据,2008年美国政府向接受救助的5家美国大型银行的注资高达13060.42亿美元,平均每家银行达到260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政府对金融体系的注资超过1.72万亿英镑,主要用于向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劳埃德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注资。《银行家》的研究表明,美欧政府注资的规模已经超过银行的实际亏损,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巨额亏损的苏格兰皇家银行、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核心资本为什么还会大幅增长。另外的反证是,英国的汇丰控股没有接受政府的救助,就只能用核心资本冲抵损失,所以它的核心资本负增长,日本政府没有对金融机构给予注资,日本的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的核心资本也负增长三、全球主流银行资产规模创美欧银行总资产由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两部分构成,其中,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净额、存货、其他流动资产属于流动资产;物业设施和设备、商誉、无形资产、累计摊销、其他长期资产属于长期投资。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银行贷款,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融自由化浪潮之后,美欧银行的资产已经远远超出贷款范围,而广泛地投资于证券、期货、金融衍生产品、股权甚至大宗商品。资产规模对于银行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反映银行的市场份额,并由此决定银行的市场影响力,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市场占有率越高,竞争优势就越明显。在金融国际化、竞争全球化的背景下,资产规模的扩张是银行获得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扩大盈利空间、提升全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现代的全球银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银行规模的竞争。进入21世纪后,全球主流银行的资产规模都在显著扩张。《银行家》的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日本瑞穗金融集团的总资产还只有12594.98亿美元,排名第二的花旗集团连1万亿美元都不到,只有9022.10亿美元,但到2008年,全球已经有24家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8家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2家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排名第一的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资产甚至达到了3.5万亿美元。根据国际会计准则,银行的资产按照市场价值核算,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导致银行资产市场价值下降,因此,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银行的资产规模就应该收缩。按照美欧银行的一般做法,如果一家银行出现亏损,则它应该首先进行资产减记,然后出售资产以冲销损失。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美欧银行资产规模应该显著收缩。但是,2009年度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的数据显示,包括美欧银行在内的全球银行的资产规模并没有收缩,相反,还有一定的扩张。根据《银行家》的统计,2009年度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上榜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963950亿美元。比上年的902575亿美元增长了6.8%。从资产规模前十大银行的数据考察,全球主流银行中只有极少数出现规模不大的资产收缩,大部分银行的资产都有增长,部分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还相当显著(见表2)。表2显示,全球主流银行资产规模基本上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1)从资产规模排名考察,2009年度的前十大银行有9家与2008年度相同,只是摩根大通挤掉了2008年度排名第十的美国银行。与2008年度一样,在资产规模前十大银行中,欧洲银行占7家,显示出欧洲银行在资产规模上的优势并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下降,美国的银行仍然是2家,也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银行仍然没有一家进入资产规模前十大银行之列,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降低我国的银行在资产规模上的比较劣势;(2)从资产规模变化考察,前十大银行中只有花旗集团的资产下降超过10%,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资产下降8%,瑞银集团的资产下降6%,它们这种看似较大幅度的资产规模下降比率实际上与它们的亏损仍不相称。其他几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则不仅没有减少,还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尤其是摩根大通,它的资产规模更是逆势增长接近40%。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美欧银行的资产规模按理说应该收缩,但《银行家》的数据显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问题的答案仍然在美欧政府:(1)美欧银行大多将问题最大的资产如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及其衍生金融产品投保于保险公司,如果保险公司破产倒闭,这部分资产就会消失,但美欧政府均花巨资拯救保险公司,如美国政府就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实际上也将美国国际集团国有化,因此,也拯救了银行的这一部分资产;(2)美欧政府都拿出了大笔资金收购银行的有毒资产,而且出价还高于资产的市场价值,使得银行的资产规模没有显著地收缩。由于银行将问题资产要么转移给保险公司,要么出售给政府,因此银行可以增持优质资产,这也是美欧主流银行资产规模增长的重要原因。四、对美欧银行的影响新世纪的头几年是全球银行产业历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其根本特征就是,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银行都能够盈利,在《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上,只有极少数银行出现亏损。《银行家》的数据显示,最近十余年,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上榜银行税前利润总值的增幅都超过两位数,尤其是2003~2006年,增幅都在20%之上。虽然2007年全球银行产业的业绩已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部分影响,但2008年度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总值仍然达到7823亿美元,资本回报率仍然高达23.8%。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结束了全球银行产业的“黄金时代”。最主要的表现是,一些过去美欧银行中的盈利大户不仅停止了利润增长,还出现了巨额亏损,表3列举了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巨额亏损的前十大银行。虽然表3并没有列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全球主流银行亏损的全部数据,但仅仅根据这些数据,我们也能够得出下列结论:(1)亏损巨大。苏格兰皇家银行亏损接近600亿美元,花旗集团的亏损达到532亿美元,富国银行的亏损也差不多有500亿美元,单独一家银行出现如此巨大的亏损,在全球银行产业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2)亏损面广。亏损最大的银行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瑞士等传统美欧金融强国的银行,如果将排行榜延长,所有美欧国家都有银行出现在亏损榜单中,所以国际金融危机对美欧银行的冲击是系统性的全行业的;(3)政府救助的力度强。如果没有政府的救助,一家银行出现100甚至几百亿美元的亏损,应该只有破产倒闭,然而这些银行不仅没有倒闭,还占据全球资本实力或者资产规模排行榜的显著位置,说明美欧国家对银行的救助力度也前所未有。当然,亏损的还不止这几家银行,《银行家》的分类研究数据显示,2009年度美国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总值是-910亿美元,欧盟27国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总值是-1610亿美元,其中仅英国的上榜银行就亏损512亿美元。从资本回报率考察,美国上榜银行为-15.32%,英国的上榜银行为-10.32%。要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主流银行业绩的冲击,最好的方法还是比较2007年和2008年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的数据。《银行家》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银行1000家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总和是1150亿美元,比上年7823亿美元大幅下降85.3%,资本回报率更只有2.69%,还不及2007年23.8%的零头。对数据进行长期的比较说明,这是《银行家》编制“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39年历史上利润降幅最高和资本回报率最低的纪录。《银行家》的数据还显示,按照核心资本排名前25家银行持有全部1000家上榜银行40%的核心资本和45%的资产,但是,庞大的资本实力和资产规模并没有带来显著的利润,而是巨大的亏损,前二十五强税前利润总和是-323.7亿美元,前五强银行持有1000家上榜银行13.4%的核心资本和12.3%的资产,但它们的税前利润总和是-958.0亿美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上榜银行都在亏损,也有银行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局势下仍然实现了盈利,不过,2008年度与2009年度全球银行盈利榜单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见表4)。表4显示,虽然2008年全球税前利润前十强上榜银行也包括中国、西班牙、英国等多个国家的银行,但真正实现巨额利润且利润增长的只有中国的银行。就前十大盈利银行上榜数量而言,中国的银行占4家,遥遥领先于英国和瑞士,而历年占据这一排行榜主要位置的都是美国的银行。不仅如此,前两大盈利银行全部是中国的银行,前四大盈利银行中国占据3席,更加凸显了中国银行的业绩。就盈利规模而言,中国工商银行是2008年全球唯一一家税前利润超过200亿美元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税前利润也超过100亿美元,在全球仅有的四家税前利润超过100亿美元的银行中,中国就占有3家。更加能够显示中国的银行业绩优势的是税前利润增长率。在前十大盈利银行中,只有中国的4家银行税前利润正增长,而上榜的外国银行无一例外税前利润负增长。中国的银行税前利润不仅正增长,而且增速还非常快,中国工商银行的增速为34.60%,中国建设银行的增速为26.94%,中国农业银行的增速更是达到61.56%,中国银行的增速稍慢,但仍然是1.64%的正增长。相比之下,上榜的外国银行中表现最好的西班牙国际银行也是1.47%的负增长,英国虽然也有两家银行进入前10名,但它们的税前利润实际上都有大幅的收缩,汇丰控股的税前利润下降了61.56%,巴克莱银行的税前利润也下降了39.81%。《银行家》的数据还显示,中国上榜银行税前利润的总和达到845亿美元,意味着2008年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上榜银行税前利润总和(1150亿美元)有差不多3/4(73.48%)来源于中国的上榜银行。而且,中国上榜银行的资本回报率高达24.38%,几乎是2008年全球1000家上榜银行平均水平(2.68%)的10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上榜银行是支撑2008年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税前利润的最重要支柱,因此,《银行家》杂志对中国银行产业的总体运行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的银行超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及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GeraldineLambe,2009)。五、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是未来的常态长期以来,全球银行产业由美欧银行主导,综合考虑美欧银行的竞争优势,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全球银行产业的竞争格局。因为,美欧银行仍然既“强”且“大”,核心资本和资产规模的竞争优势仍然主要集中于美欧银行。这是支撑美欧银行全球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