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理论与创新思维,第一章导论_第1页
创造力理论与创新思维,第一章导论_第2页
创造力理论与创新思维,第一章导论_第3页
创造力理论与创新思维,第一章导论_第4页
创造力理论与创新思维,第一章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迎评促建,您我都要积极参与,都要认真对待!高校评估,同学们是最大和最终的受益者!故事:曹冲称象通过想象,把大象通过船只与石块联系一起,解决了东汉丞相悬赏的一大难题,较为准确地到了大象体重的数值,这实是难得。这其中的思维方式,是从称重量联想到和重量有关的船只的吃水深然后再细借吃水深度相同的石块代替大象重量,从而得到结果,这里是思维的逆推方法,步步相依,环相扣,其巧妙就在于利用不易被人们想到的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的哲学原理,解决了棘手的问题。创造力理论与创新思维安徽科技学院鲍步云一、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1、是生活的需要2、是工作的需要3、是学习的需要4、是发展的需要5、是竞争的需要二、它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1、告诉您每个人都有无穷的创造力2、告诉您创造力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3、告诉您如何把创造力转化为创新思维4、告诉您创新思维的一般方法和方式5、告诉您如何来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三、如何来学习好这门课程1、理论与实际联系2、探究与思考结合3、思维与知识并举四、这门的课程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章导论6第一节大脑的特点与双脑理论第二节中国人的人格特征第二章创造力理论与创新理论8第一节创造力理论的发展脉络第二节创新理论的开创与发展第三章创造力的类型与影响因素8第一节创造力的类型第二节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第四章提高创造力的方法8第一节高创造力准备过程第二节高创造力的主要方法第五章创新思维方式6第一节创新思维障碍第二节创新思维的一般方式五、这门课程还有什么学习资料[1]罗玲玲主编.创造力开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2]赵惠田,谢燮正.发明创造学教程〔M〕.沈阳:东北工学出版社,1987;[3]谢燮正,徐明泽.科技人员创造力开发〔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4]蔡惠京.吴晓红.创造力开发实用教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5]李正明.发明奇径探〔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刘思齐,刘树武编著.创造力方法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7]李嘉增.创新的魅力〔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9]张建军,韩武.创新的索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10]纪克勤.创造力开发与应用〔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11]戚昌滋,侯传绪.创造性方法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2]李嘉曾.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训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3]吴明泰.创造力—创造力开发[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1;[14]王滨.创造行为与创造技法〔M〕.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15]王登峰,方林,左衍涛.中国人人格的词汇研究.心理学报,1995,27(4):420~427;[16]王登峰,崔红.编制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理论构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6):48~54;[17]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心理学报,2003,35(1):127~136;[18]王登峰,中国人的人格.载《北大讲座》(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20~336。[19]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0]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1]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22]科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23]常修泽.现代企业创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24]傅家骥.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2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26]李京文.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第一章导论(6学时)

1、章节安排第一节大脑的特点与双脑理论第二节中国人的人格特征2、重点与难点(1)左右脑的基本功能;(2)创造过程左右协作的双脑理论;(3)中国人的人格维度;(4)中国人的人格特征。第一节大脑的特点与双脑理论

一、人类大脑的思维特点(一)左右脑的思维功能生理学等研究已经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这两个半脑虽然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但却有着不同的功能,各负其责进行某些专门活动,具有不同的思维和记忆方式。人脑的左半球倾向于符号思维及词语思维,即抽象思维;而右半球倾向于感觉意象思维,即形象思维。如表1.1所示,左半球的具体功能主要是逻辑思维、判断、言语及数学推理;而右半球则主要是梦想、感情、形象化及直感的源泉。表1.1左右脑的思维功能人脑功能左半球右半球记忆功能陈述记忆表象记忆思维功能言语表达、注意细节、抽象符号、元素分析逐次理解、阅读书写、概念序列、智力推论数字计算、结构模式、感受节奏、逻辑顺序空间知觉、注意形状、形象识别、完形模拟平行掌握、图形匹配、体感活动、理解隐喻情绪经验、开放重组、感觉旋律、直觉顿悟

人脑的左半球:擅长语言、阅读、计算、书写、分类、排列等,并主要进行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和确定时间关系,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和分析性等特点,因而被称为理性脑。右半球起主要作用方面是空间、图形、音乐、舞蹈、态度、情感、直觉、想象等,且是进行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中枢,拥有弥漫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故而被称为感性脑。案例1.1

人脑与创造:科学家们的亲身体验

1945年,一位名叫雅克·阿达马的数学家给全美国著名数学家都寄去了问卷,要求他们回答在自己的创造工作中,使用的是什么类型的思维。调查问卷经统计研究后得出的绪论是,在精确的抽象的数学科学中,真正的创新者极其信赖其视觉思维——右脑思维。最具典型意义的回答是爱因斯坦发来的,他说:“在我的思维机制中,作为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的语词似乎不起任何作用,好像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存在,即是一些符号和具有或多或少明晰程度的表象。而这些表象则是能够予以‘自由地’再生和组合的。上述心理元素是视觉型的,有的是动觉型的,惯常的语词或其他符号则只有在第二阶段,即当联想活动充分建立起来,并且能够随意再生出来的时候,才有必要把它们费劲地找出来。”化学家凯库勒关于苯和其他有机分子实际上是闭锁的链或环的著名发现,就是他在梦中看到一些蛇正在咬着自己的尾巴的结果。这个发现,曾经被称作是“预示整个有机化学领域创立的最为辉煌的一页”。在科学发现的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在创新、发现的关键时期,非逻辑思维起到最主要的作用。

(二)创造性思维以右脑思维类型为主上述爱因斯坦陈述的两个思维阶段中,第一阶段,是右脑在发挥作用,右脑的灵活性和把握复杂表象(通过感知而形成的感性形象)的能力,以及用视觉和动觉形式来突现想象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方面。在第二阶段中,只有在右脑充分调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后,左脑才参与整理和评判,这时候才费劲地运用词语把结果用概念的形式传达出。案例1.2

非逻辑思维与创造力

美国西雅图一位天才儿童教师奥尔森注意到:有创造性的儿童是依据任务的类型去使用他们的左脑或右脑。通过试验表明,天才学生遇到语言问题,他们便使用右视野(左脑),当遇到空间问题,他们便使用左视野(右脑)。而相同的测试拿到那些被划在不是数学天才或不具有高创造性的学生中去做时,发现他们对所有问题,全部使用左脑。这说明天才的、有创造性的学生有选择地使用他们相适应的一边脑,而非创造性的学生却仅仅习惯地使用着他们的左脑。据爱因斯坦自己介绍说,他的划时代的伟大发现—相对论,不是冥思苦想逻辑推理的产物。那是在一个晴朗的夏天,他躺在碧绿的山坡上休息,当他眯着眼向充满阳光的天空望去时,透过眼睫毛的阳光,变成了数不清闪闪的光束,这时爱因斯坦突发奇想,如果能像光束一样在宇宙遨游,那该是什么样的世界呢?在想象中爱因斯坦进行了横跨宇宙的游历。一个想法在他头脑中形成;“如果人以光速前进,’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他确信自己的想象是正确的。并坚信能创造一个数学公式来解决大脑在想象中已经向他展示的真理。

结论:非逻辑思维,即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根源。

(三)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联想

联想是以观察为基础,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的特点,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和思维方法。联想是一种自觉的和有目的的想象,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此想起其他事物的心理活动。联想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联想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的正确想象的必然结果。1、按主体想象事物的方式,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

A接近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接近与联系,在时间或空间上使人脑与外界刺激联系起来。

B相似联想:联想事物对大脑产生刺激后,大脑能很快做出反映,回想起与同一刺激或环境相似之经验。

C对比联想:联想起与这一刺激完全相反的经验。2、按照主体的想象状态,联想可分为无意联想、有意联想

A无意联想(voluntaryimagination),指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联想。梦是无意联想的极端形式。

B有意联想(involuntaryimagination),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按照联想所具有的创造性可以将联想分为:再造联想、创造联想。

a再造联想(reproductiveimagination),依据词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我们看地图时,可以根据地图的再造出河流湖泊、丘陵高山、铁路、公路、建筑群等。

b创造联想(creativeimagination),指在活动中,根据一定的任务,以记忆表象作材料独立地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的表象。创造联想是人类高级的一种思维活动,科学上的创造发明和文艺创作,都离不开创造联想。

联想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心理过程,它几乎表现在一切科学创造活动之中,如爱因斯坦所做的“追踪光速”、“火车实验”、“电梯实验”等各种联想实验。以至于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科学,就没有创造发明。联想能使我们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凭表象之手去触摸感觉不到的世界。因此麦金农说:“联想力是大于创造力的。”创造既需要联想力翱翔天空,又需要回到现实,脚踏实地地努力。在创造中运用联想时,那些记忆表象往往不再与产生它的客观事物相联系,这些表象重组了、抽象了、压缩了,成为创造者自己建构大厦的基本材料—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最后建成的大厦可能与产生的事物相距很远。爱因斯坦在构思广义相对论时,在头脑中联想自己乘电梯,电梯的惯性与地球的引力相当。爱因斯坦联想中使用的电梯与日常生活中的电梯相距甚远。

案例1.3

想象与创造力

敲击木酒桶,到胸腔叩诊和听诊器的发明,又是个利用联想原理展升思维联想活动而得到的结果。其事原委如下:300多年前,一位奥地利医生给一个胸腔有疾的人看病,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出听诊器和时线光透视技术,医生无法发现病在哪里,病人不治而亡。后来经尸休解剖,才知道死者的胸腔已经发化脓,而且胸腔内积了不少水。结果这位医生非常自责,决心要研究判断胸腔积水的方法,但久思不得解。恰巧,这位医生的父亲是个精明的卖酒商,父亲不仅能识别酒的好坏,而且不用开桶,只要用手指敲敲酒桶,就能估量出桶里面酒的数量。医生在他父亲敲酒捅举动的启发下想到,人的胸腔不是和酒桶有似之处吗?父亲既然通过敲酒桶发出的声响可以判断桶里有多少酒,那么,如果人的胸腔内积了水,敲起为声音也一定和正常人不一样。此后,这个医生再给病人检查胸部时,就用手敲敲听听。他通过对许多人和正常人的胸部的敲击比较,终于能从几个部位的敲击声中,诊断出胸腔是否有病?这种诊断方法就是现在医学上所称的“叩诊法”.后来,这种“叩诊法”,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861年的某一天,法国男医生雷克给一位心脏有病的贵妇看病时,为难了。正在为难之际,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在参与孩子游戏活动中的一件事情,孩子们在一棵圆木的一头用针乱划,另一头用耳朵贴近圆木能听到搔刮声,而且还很清晰。在此事的启发下,他请人拿来一张纸,把纸紧紧卷成一个圆筒,一端放在那妇人的心脏部位,另一端贴在自己的耳朵上,果然听到病人的心率声,甚至于比直接用耳朵贴着病人胸部听的效果更好。后来他就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听诊器。

总之,视觉表象(通过感知而形成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基本素材,一个人的视觉表象存储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想象力是否丰富。其次,其他类型表象的充实,决定了想象的生动和鲜明;情感介入的强弱程度,决定了想象的大胆和幽默;是否能加工图式表象和抽象表象,决定了想象水平的高低。人类智慧也是逐步发展的,幼儿加工的都是直接由感知带来的表象,达到一定年龄,才能发展到加工图式表象,最后才有抽象的结构表象加工。在创造力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年龄的层次对想象力的发展各有侧重。但也应看到,有些人因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原因,造成视觉感知表象十分贫乏,恰恰应当从头补起。生活中奇特的联想很多很多。有一则笑话:“如果大风吹起来,木桶店就会赚钱。”这是怎么进行联想的呢?当大风吹起来时→沙石就会漫天飞舞→以致瞎子增→琵琶师大赠多→越来越多的人以猫毛代替琵琶弦→猫会减少→老鼠增多→老鼠会咬破木桶→木桶需求量大增→木桶店就会赚钱。每一段联想都很合乎情理,所得结论也颇有意外的趣味性。

在创意过程中思路不畅时,这种联想会给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启示或暗示。原苏联两位心理学家哥洛可斯和斯塔林茨曾用实验证明,任何两个概念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起联想的关系。例如木头和皮球,就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可惜助联想为媒介,使它们发生联系:

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又如天空和茶:

天空→土地→水→喝→茶。这种联想是很普遍的,因为每个词语均可以同近10个词直接发生联想关系,那么第一阶段就有10次联想的机会(即有10个左右词语可供选择),第二阶段就有102次机会,第三阶段则有103次机会……第五阶段便有105次机会。●灵感

北京大学的傅世侠教授认为,灵感是人们潜心于某一问题达到癫狂着迷的程度而又无从摆脱的情况下,由于某一机遇的作用,而受到启迪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导致顿悟。在灵感产生前,所有积极的心理品质都得到调动,使问题一下子得到解决。

案例1.4

灵感与创造力

化学家申拜恩是一个怕老婆的典型,其实也是因为他妻子疼爱他,不希望他从事那些有很大危险性的化学实验。一天晚上,趁妻子出去串门的时候,申拜恩偷偷地在厨房里开始了他的火药实脸,正当他在炉子上加热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时,突然听见了妻子回来的声音,他一时心慌意乱,想及时停止实验,却不慎将装着混合酸的坩埚结打翻,申拜恩顿时手忙脚乱,抓起妻子的围裙就去擦炉子上和地板上的混合酸。尔后,他又把这个围裙挂在炉子上烘干,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裙“哗”的一声起火了。一下子就烧得一千二净,燃烧速度之快,是很罕见的。申拜恩头脑中灵感一闪,抓住这次机遇,发明了混合酸和棉布为原料的火药。

灵感有三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引发的随机性;二是显现的瞬时性;三是过程的应激性。由于这些特点,当人们产生灵感时,往往充满了激情,甚至缺乏应有的理智,就像阿基米德那样。灵感是突如其来的,并没有逻辑的一步一步推导,所以,灵感的出现,即意味着常规思维的“跳跃”,逻辑思维的“中断”。但灵感并不是神秘莫测的。周总理用八个字,很好地概括了灵感产生的认识论基础,那就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直觉、灵感的产生,都是创造经过长期观察、实验、勤学、苦想的结果,没有这个基础,灵感是不会飞进你的大脑的。科学创造中的灵感、想象往往是模糊的,如果不重视这种模糊的思维,就可能让灵感白白溜掉。●直觉

直觉是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直接把握或洞察。直觉可以是纯经验的,如人们直觉感到他是个好人或坏人,也可以是理性的,有人经常要用到理性阶段的直觉(不是灵机一动的感想)来推进科学工作。除了右脑型认知风格的人容易产生直觉外,领域技能的高低也决定了是否产生直觉。直觉是一种本能的知识或感觉的知识的一种自动加工和运用过程。案例1.5

直觉与创造力

历史上最有名的直觉飞跃之一,就是随着阿基米德的名字而诞生的浮力定律的发现,当阿基米德坐进浴盆,水平面又像曾经无数次他曾看到那样升高的时候,阿基米德立刻醒悟:上升的水就是关于金王冠问题的答案:溢出的水等于他身体浸泡的体积,这个使他长时间寝食难安的问题迎刃而解,以至于万分激动的阿基米德从浴盆里跳出来就跑到大街上喊:“我找到它啦!”

直觉的特点是:第一,非逻辑性,即快速、瞬间地直接获得,没有经过逻辑推理。第二,对结果正确性的坚定感。第三,理智性。许多科学家的直觉能力对他们的创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创造者也往往对自己的直觉抱有坚定的信念,但是这并不表明直觉必定能带来成功的创造,直觉如同灵感一样,其结果都经过逻辑的检验。

●顿悟

格式塔心理学对顿悟作了较深人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顿悟指个人对情境中相关事件上产生知觉重组的历程,亦即个人对整个情境中各元素间关系有所了解。在学习心理学中,顿悟是指在复杂事物或解决困难问题的情境下,个体对问题关键豁然贯通而得到答案的学习经验,也称阿哈经验(ahaexperience)。案例1.6顿悟与创造力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为探求化学元素之间的规律,研究和思考了很长的时间,却未取得突破。他把一切都想好了,就是排不出周期表来。为此他连续三天三夜坐在办公桌旁苦苦思索,试图将自己的成果制成周期表,可是没有成功。大概是太劳累的缘故,他便倒在桌旁呼呼大睡,想不到睡梦中各种元素在表中都按它们应占的位置排好了。一觉醒来,门捷列夫立即将梦中得到的周期表写在一张小纸上,后来发现这个周期表只有一处需要修正。有人风趣地说:“让我们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做梦吧!”

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在创造发明、进行创作或做出重大决策时,都会出现这种顿悟现象。心理学家认为,顿悟作为创造性思维,它可以产生和形成于任何科学、艺术、技术产品的思想和构思,在人类认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顿悟”。德国物理学家黑尔姆霍兹说,他的许多巧妙设想,“不是出现在精神疲惫或伏案工作的时候,而常常是在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或者是当天气晴朗缓步攀登树木葱笼的小山时。”还有些科学家的灵感和顿悟发生在病榻之上,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空间的深奥概括是在病床上想出来的。生物学家华莱士关于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观点是在他发疟疾时想到的。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如此说来,“顿悟”果真神秘而诱人,我们只要睡觉做梦、游玩散步、生病卧床,甚至抽烟、饮酒、喝咖啡就可等来“顿悟”,那该多好呀!自然那只能是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实际上,顿悟这种思维现象并不神秘,更非偶然,完全有规律可循。表面上看来,顿悟似乎是“偶然所得”,其实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由于人们长期研究、思考某一个问题,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做了无数次的实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使得大脑因疲劳而处于抑制状态,思维变得有些迟钝。这时,如果放松一下,让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把注意力转移一下,大脑就会重新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动也格外敏捷,就有可能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产生认识上的突破和飞跃。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对解决它怀有强烈的愿望,并经过锲而不舍深思熟虑的思考和探索,同时要学会放松,在紧张之余适时让大脑休整一下,悠哉游哉,一旦产生顿悟,便敏锐地捕捉到,莫让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失之交臂。○顿悟、直觉与灵感区别顿悟的前期必定有艰苦的解题或探索过程飞。直觉则不一定必须经过这样的过程。灵感一般要受到外界事物的启发,但也有从心灵内部产生的、无法说清产生途径的启迪。

顿悟一般是思维内在的活动加工过程中,(格式塔心理学家所讲的知觉重组和学习心理学所认为的个体对学习情境的认知)突然得到了结果,外在媒介的引导比较少。伴随着灵感的是极强烈的情感,因为它的产生要借助外界的启发,多少有点“天上掉馅饼”的感觉.伴随顿悟的是平静的喜悦,直觉则是完全理智的。灵感与顿悟的最主要的区别是:顿悟得到的是“是什么”的回答,包括“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是怎么一回倒事”和“是谁”,“是什么时间地点”和“是多少”;灵感得到的是“怎么办”的答案。如阿基米德得到了称王冠的方法,凯库勒知道了怎么构造他的苯环,莫扎特知道了这段曲子的音符如何排列。二、创造过程的双脑理论(一)创造性思维需要左右脑配合完成

虽然创造力来源于右脑,但创造性思维,需要左、右脑协同配合,共同工作才能最终完成。因为思想火花和直觉产生依赖右脑的思维,而要对思想火花和直觉进行分析整理则有赖于左脑的功能。左半脑符号文字逻辑言语数学能力

图1.1创造性思维与左右大脑

右半脑感觉意象梦想感情形象化直觉创造性思维

左右脑之间有胼胝把其连结起来,并相互传递信息,使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互补,相辅相成,协调统一。案例1.7

左右脑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时,其物理学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运用右脑的形象化思维;而物理学思想的整理表述所采用的精致的方程式,则显然是左脑运用的结果。

大脑左右半球的和谐和协同,是创造力能够正常发挥的基础。虽然右脑具有产生直觉、顿悟、灵感的创造性,但右脑不能对产生的思维结果进行验证,也不能把这个结果直接用来交流或输入计算机,因为右脑是非语言和非逻辑的。右脑只有通过胼胝体把信息传入左脑,然后由左脑进行下一步的检验工作,再通过左脑思维的可交流性特点,转换成能够交流或计算机能接受的逻辑语言。因此,左脑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右脑是创造的源泉,左右脑相互配合,才能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发挥出最大的创造力。(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不相关,有的则发现有高相关;有的发现创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或智力高者创造力未必高;有的发现智力低则创造力必低;还有的发现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高低随着测量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结果表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虽然创造力高的人一般也有高的智力水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如此,很多智力水平高的人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创造力。高的智力水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创造力,但却并不能保证总是如此。

非智力因素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于道德品质都是非智力因素。从狭义的角度看,常常只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心理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之内。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种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许多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某些非智力因素是高相关的。创造力高的人常常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如独立性强、自信、常常被复杂性所吸引、富有责任感、感情丰富、有决心、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小、幽默、爱自行学习、愿意尝试困难工作、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高度的独特反应、兴趣广泛、爱好沉思、不盲从,等等;而胆怯、过分的自我批评、懒惰、从众、狭隘、刻板、骄傲等许多消极个性因素则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显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仅是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个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总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以人的创造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智力因素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观察力发展中敏锐性的提高,思维力发展中探索性的培养,想象力发展中独特性与灵活性的增强等等。反之,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促进智力活动过程,它可以强化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排除种种干扰,稳定情绪,从而为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动力,为智力因素的发展创造条件。事实上,一切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高水平的和谐发展。因素可以说,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交融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所意识到的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心理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即显意识,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动则存在于心理的深层,往往意识不到,属于潜意识范畴。显意识是主体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的、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识;潜意识则是主体自身意识不到并不能加以控制的意识,它包括各种各样的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长期积累起来的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高度统一的产物。在人类整个创造活动中,总是有目的在支配着,创造的机遇总是光临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整个创造过程都由意识控制着。但是,在创造过程中,创造者长期的学习、经验的积累、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创造的强烈追求和思考,虽然没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确显示出来的结果,可它确实也会在心理深处潜意识地累积起来,积淀为创造的某种基础。可以说,在创造活动还在进行而无明确结果时,在创造的苦思冥想尚未获得某种启示而豁然顿悟之前,确实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创造成果出现时,这种潜意识状态就过渡到显意识了。可见创造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融过程。

潜意识是人类重要的信息库,人的绝大部分信息,就以这种形式深藏在潜意识的汪洋大海里。人们可以在潜意识水平上处理并理解所见到的现象,潜意识能阻碍来自客观的大多数刺激,而让少数经过选择的刺激信息进入潜意识思维过程。在显意识思维过程中不能组合加工的信息,能在潜意识思维过程中加工形成结合块。由于潜意识不像显意识那样遵循着正常的逻辑轨道,它不受人的知识经验、习惯定势的影响,可以不断地、无规则地流动、跳跃、弥漫、渗透,自由地、广泛地进行联系,而这种联系往往别出心裁,具有创造性。在创造史上由于梦幻状态中的潜意识活动而产生创造性灵感的事例是很多的。有些人在梦中之所以能产生灵感并做出创造,是由于做梦的时候,不像清醒状态那样按通常的逻辑程序思想,这就为创造者提供了思想自由驰骋的机会。在梦中,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自由地组合成各种形象,其中也许绝大多数是荒唐的,但有极少数也可能是打破了常规逻辑程序、具独创性的新的形象和信息组合,给人以有益的创造性启示。梦幻中之所以能带来创造性灵感,也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创造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从感知开始的。对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个别属性的感觉综合在一起,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对该事物的知觉,使人获得关于该事物整体性的认识。关于客观事物整体形象的知觉保留在人脑的记忆中,就形成了关于事物形象的表象。由个别事物的表象上升为一般性表象,形成概念。这里的一般性表象,即是该概念在人脑中的意象。从感知到表象、意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不可超越的感性阶段。在感性认知基础上,借助于抽象概括,将对具体事物的感性的表象上升为意象,将记忆中的形象的表象作为思维材料,以联想和想象的形式对其进行再现、分解和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就是所谓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在创造中有重要作用,它的主要形式是想象和联想。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人们凭借想象的作用,可以在头脑中“预见到”尚未产生的事物,可以进行各种文艺创作、技术革新、科学发明等创造性活动。联想作为一种形象思维方法,也是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联想能使得尚未认识的事物与已经认识了的事物相联系,从而借鉴已知事物的有关知识来认识未知的事物。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活动中,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有时表现为这样一种序列,即联想、类比、再造或创造性想象,最终建立起某种认识模型或发明新产品、新技术。

尽管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都是人们从事创造发明的思维形式和方法,但是它们本身也离不开逻辑思维的辅助和准备。所以,逻辑思维和创造发明息息相关,没有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是难以获得创造成果的;完全脱离逻辑思维仅凭“灵感”或形象思维而获得科学发现或创造发明的情况更为罕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就思维的过程来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没有一种形象思维中无逻辑思维,也没有一种逻辑思维中无形象思维。人们的思维中常常是既有知觉、表象的参与,也有概念的参与。在思维过程中往往是用词语支配知觉和表象,同时又用知觉和表象来检验词语。总之,一切创造都离不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效应。●创造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统一

创造力研究中广为使用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明确提出并予以界定的两种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从多方面、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思维方式。求同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求异思维具有三个重要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显然,求异思维的这些特征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它在创造活动中往往使人们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产生大量新奇独特的创造性设想,在创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求同思维在创造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实际上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之间有着极密切的关联,创造过程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整合过程,是两者高度协调的结果,是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循环往复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思维层层深入,副近目标,最终新的思维脱颖而出。所以说,创造力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高度统一的产物。●创造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有机结合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基于有限的数据和事实,调动一切已有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做出迅速的识别、敏税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过程。直觉思维没有经过明显的中间推理过程,就直接提出结论,它进行的模式是跳跃式的;在进行过程中,主体不能用言语将该过程和得出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述出来。而分析思维则是指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通过逐步推理得到符合逻辑的正确答案或结论的思维方式;它进行的模式是阶梯式的,步骤明确,包含着一系列严密、连续的归纳或演绎过程;在其进行过程中,主体能充分地意识到过程所包含的知识与运算,并能用言语将该过程和得出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述出来。

广义的直觉思维有两种形式,即直觉判断和顿悟(或灵感)。直觉判断是一种自觉的思维形式,也可说是逻辑判断的一种超常形式。农夫识牛、骑手相马、大夫望色诊病等,都有直觉判断的因素在内。顿悟或灵感则表现为自觉思维过程的中断,是在主体苦苦思考某个问题而理不出头绪,一时间不知所措,将问题暂放一边时却突然开窍,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超常思维形式。

在创造活动中,直觉思维在确定研究方向、选择有前途的研究课题、识别有希望的线索、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工作的可能结果、提出假设、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领悟机遇的价值、在缺乏可供推理的事实时决定行动方案、在未获得决定性佐证时提出对新发现的看法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分析思维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一是非逻辑性。直觉思维没有明确的逻辑规则,也不经过严密的推理,因而具有非逻辑性。二是直接性。直觉思维总是以跳跃的方式,径直指向最后结论,似乎不存在中间的推导过程。三是自动性。直觉思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无需主体有意识地作出努力。四是快速性。由于直觉思维以直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或其判断过程之短,短得好似闪电;或其不用推理就可得出结论,因而具有快速的特点。五是个体性。直觉思维的主体对思维过程的各种运算、心理活动没有清晰的意识、无法向他人说明,带有很大的个体性。六是坚信感。直觉思维主体在主观上对结论(无论实际上正确与否)具有一种坚信感。七是或然性。由直觉思维得出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具有或然性,需要逻辑或实践加以检验。

创造常常是在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密切配合、协同活动下进行的。一方面,是因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直觉思维是在积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进行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有助于人们触类旁通,形成深邃的直觉。而绝大多数知识经验都是人们以前分析思维活动的结果,所以直觉思维是不可能脱离开分析思维的。直觉思维的运用,与人们对各种实践方法和分析思维方法的运用是否已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有关。当人们对分析思维方法的运用已十分娴熟时,遇到问题几乎无需再作有意识的选择,就能随机应变、自然而然地采用适宜的、省去许多中间环节、步骤而迅速地得出结论。直觉思维实际上是分析思维的高度压缩、简化、自动化或内化。因此,直觉思维虽然具有非逻辑性的特点,但在本质上却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形式。另一方面,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既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创造活动过程中,两种思维必须取长补短。创造就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有机结合、协同活动的结果。●创造是左脑和右脑两半球的沟通人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是高度分化的。左半球主要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它主管着人们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功能;其操作是串行的、继时的信息处理,是收敛性的因果式的思考方式,循序渐进,合乎逻辑。而右半球则主要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它主管着人们的视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形象记忆、认识空间关系、识别几何图形、做梦、理解隐喻、发现隐蔽关系、模仿、音乐、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等,具有非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等功能;其操作是并行的、空间的信息处理,是发散性的非因果式的思考方式。

沟通两半球的机制则是胼胝体。胼胝体是由两亿条左右神经组成的“束”,大脑皮层的每一部位都有神经纤维进入胼胝体,以每秒40亿个神经冲动的速度在两半球之间传递信息。这就使得两半球总是息息相通、高度统一协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创造活动正是在这个统一的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的。斯佩里的研究表明,胼胝体“缺失”,会阻碍人脑右半球中专门化的非言语和空间定位的正常能力,同时左半球的言语和意志活动能力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斯佩里认为,左右两半球处于“共生”的整体之中,在正常状态下,它们紧密结合如同是一个单位进行工作,而不是一个开动着,另一个闲置着。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两半球在功能上不仅有分工,而且还有一定的互补能力,它们在一些具体功能上虽然存在主次之分,但都是相对而言的,而不是一种“全或无”的关系;它们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密切配合。比如言语功能,在词意和连续性方面依赖于左脑,但其声调还需要由右脑来控制。因此,左右脑就好比是个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控制系统,两半球间存在着密切的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工作关系。正是由于有胼胝体沟通左右两半球的这一联结功能,才会有大脑两半球的协同合作,才会形成既具有抽象的性质,又具有形象的特征的“顿悟”或“灵感”,才能保证人类创造得以成功。创造活动离不开左右脑两半球的沟通,它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整体功能,是整个大脑的整合作用。●创造是元认知监控的过程

元认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元认知是个体关于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知识,以及对这种认知过程的积极监控和随之发生的调节。具体地说,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因此,元认知过程实际上是指导、调节人们的认知活动,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个体对其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

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人们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元认知过程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表现在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进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或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这里,主体主动地进行自我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主体及时发现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调节,从而减少了认知活动的盲目性、冲动性,提高了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老子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认知活动中自我意识、自我监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创造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显意识与潜意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效应。那么,在实际的创造活动过程中,这些因素是如何有机结合起来的呢?这需要创造主体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对各种思维形式的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可见,创造活动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元认知的调控。大量发现、发明的创造事实表明,创造成果的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