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讲座-古典诗词鉴赏_第1页
文学讲座-古典诗词鉴赏_第2页
文学讲座-古典诗词鉴赏_第3页
文学讲座-古典诗词鉴赏_第4页
文学讲座-古典诗词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3歌词继“大风”——帝王诗词剪影帝王作诗,上古的且不说,从汉高祖起,历朝为数不少,差不多代有其人。这些人自称“上天之子”,既是江山主人,又是风骚领袖,影响着一代诗风文风。其中少数人,如曹操父子,南唐后主等,其创作成就斐然,在文学史上堪称大家。历代好文之主,可分“开国雄主”、“太平天子”及“亡国之君”三类。力拔山兮气盖世——开国雄主诗在第一章中,我们叙述过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回沛作歌的事。他的歌词很简单,就只三句。刘邦没有多少文化,但这首《大风歌》的确很有气魄,体现了一代雄主的胸襟,可谓千古绝唱。所以后代称颂帝王诗歌,多以“大风”为喻,如“歌词继《大风》”(唐宋之问句)、“仰咏《大风》诗”(唐赵彦昭句),等等。无独有偶,西楚霸王项羽,也算是秦末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与当时还是汉王的刘邦争夺天下,最后被刘邦包围在垓下。夜里,他听见四面都是楚歌声,大为吃惊,以为汉军已占领了楚地,预感到败亡就在眼前,于是悲歌一曲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歌是唱给美人虞姬的,这就是著名的“霸王别姬”。头句回首他值得骄傲的往事,第二句是写眼前的穷窘和失利。骓,是他常骑的一匹骏马。接着抒发他面对美姬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了英雄末路的悲哀。我们不以成败论歌诗,应该说这首歌也非常有个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尤其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句,一个曾不可一世的军事统帅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刘、项都是楚人,所以他们的歌都是“楚歌”,句中有语气词“兮”,就是明显的特点。相传虞姬当时曾和歌一首,则用的是五言: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历史上开国帝王中最富风雅文采的,要数曹操父子。曹操没有当过皇帝,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事实上的皇帝,只是当时三国鼎立,未能统一中国,但他开创了魏的基业,待曹丕受禅后,即追尊为魏武帝。他的儿子曹丕即魏文帝。曹丕的同胞弟弟曹植,曾封陈王。曹氏父子及他们属下的一批诗人(“建安七子”),诗歌文情并茂,慷慨激昂,悲凉苍劲,形成独特的风格,后世称作“建安风骨”。汉末,天下大乱,曹操曾与众诸侯讨董卓。后军阀混战,连年战争,蒙受深重苦难的是士兵和广大百姓。曹操对此感慨万端,在所作《蒿里行》中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幅悲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曹操最著名的诗,是他征乌桓时所写的《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有“东临碣石有遗篇”句,所谓“遗篇”,就是指这首诗。大海雄伟的气魄,正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曹操终身征战,犹如“老骥”,然而“壮心不已”,奋斗不止,表现出非凡的气魄。曹操在战争之余“横槊赋诗”,颇有文武双全的英雄气概。曹丕、曹植,都是文学史上很有名的诗人。曹丕的诗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多写爱情和离别之类题材,代表作为《燕歌行》,开七言歌行之先;他的《典论·论文》,总结了建安作家们的长短,又为文章进行分体,在文学理论方面很有建树。曹丕曾与他的弟弟曹植争夺过继承权,也就是太子的位置,曹丕取得了胜利,因此两弟兄的关系很紧张,曹丕千方百计想杀掉他这位同胞弟弟。据说曹丕做皇帝后,曾命令曹植在七步内作诗一首,要是作不出来,就要杀头(行大法),曹植应声吟道: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与“燃”相通。萁,是豆的茎杆。诗中以做豆腐时用豆杆烧汁,比喻兄弟“相煎”,十分贴切。据说曹丕听诗后很觉惭愧。因曹植七步成诗,所以当时盛传一时,人们称曹植为“绣虎”,是说他文采锦绣雄于一世,有如老虎。南朝宋的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共有才一石,曹植独得八斗,他自己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可见对他的崇敬。因此,后人常以“八斗才”称曹植,若恭维别人有才学,便说“才高八斗”。从总体来说,曹植的文学成就高于他的哥哥。曹植流传最广的作品还有《洛神赋》,传说也与曹丕这位开国皇帝有关。据说曹植曾求甄逸的女儿为妻,没有成功。甄氏女后来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袁绍败亡,被曹丕所得,立为妃,后来因郭后进谗言而死。曹操知道其中的原故,就将甄妃的遗物玉缕金带交给曹植。曹植见物,不觉泪下。回封国时,经过洛河,见河中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就是甄氏,对他说:“我本来已将心许给了王,这枕头就是我在娘家时准备的嫁妆。现在交给王,以满足从前的心愿。”说完后,人便不见了,曹植于是作了这篇赋。不过传说虽美,后人多不信,认为这赋是描写梦幻中的洛神故事,与甄妃无关。赋中以十分优美的文字,生动地塑造了洛神纯真美丽的少女形象,那缠绵的情思。婀娜的体态,读后无不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如描写洛神的一段: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风。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花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南朝时代的开国之君,尤其是齐梁君主,大都喜欢作诗,不过他们政治上既无建树,诗也多为“宫体”,不足称道。唐代,前面说过,是我国古代诗歌最发达的时代,然而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没有留下诗篇,大约不通此道,而他的儿子李世明,即唐太宗,却爱好文学。太宗虽是第二代皇帝,若论功业,他实际上也是开国之君。太宗写过不少诗,尤其喜欢与群臣唱和。最初,他受六朝诗风的影响,作的是轻浮绮丽的宫体诗。有次他叫虞世南和作,虞世南奏道:“圣上的诗固然很工,然而诗体不雅正。上面有这个爰好,下边就更甚了。臣担心这诗一传出去,天下人跟着学,把风气搞坏了,因此不敢奉诏。”太宗认为他说得有理,搪塞着说:“这是我试你的。”虞世南死后,太宗写了一首诗,叙述古今兴亡,自认为摆脱了宫体,但叹息失去了这位知音,说:“钟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如今我写的诗,给谁看呢?”于是命令褚遂良将诗在虞世南的灵座前焚烧,算是祭奠这位曾劝导过他的诗人。在今天看来,唐太宗的诗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宫体,但部份作品内容充实,确为佳作。最著名的是《帝京篇》,他在序中说这诗是“明雅志”的,即表示一切“不系之于淫放”,而潜心于“文治武功”。《帝京篇》共十首,叙述长安宫殿的宏伟,而归结于“虚心诫淫荡”,表示要“临民恩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不愧为封建时代的“明主”。当时,太宗命李百药一起作,百药的诗进呈后,太宗很称赏,说“你怎么老子还有如此雄壮的才思、新颖的诗致呢”?太宗以他的特殊地位,对唐诗的繁荣及唐代诗风的转变,有一定的影响。唐末五代,天下大乱,文化事业受到极大摧残。尤其是北方,长期被文化较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统治,几乎谈不上文学创作。最后,宋太祖赵匡胤基本统一了中国,建立宋朝。这是一个转折点,预示着中国文化在继汉唐之后,又一个繁荣的时代已经到来。宋太祖是武夫出身,得天下之初,颇轻视文人,但他后来逐渐认识到“文”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劝大臣读书,用文臣分治天下,自己也“手不释卷”,开一代风气。太祖自己也作过诗。据说他在当皇帝之前,有人咏《初日》诗,他认为言语虽工而意思浅陋,于是曾自咏一首,道: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这诗见宋人所作《庚溪诗话》,据说表明他早有“混一之志”,但诗意浅俗,算不上佳作。又据《后山诗话》,宋军在包围南唐国都金陵(今南京)时,南唐派徐铉前来,想用口舌解围。徐铉是南唐的著名学者和诗人,他知道太祖不懂文,于是在太祖面前大肆夸耀南唐后主如何博学多艺,有“圣人之能”,并当众朗诵了后主的《秋月》诗,说此诗天下传诵。太祖听罢大笑,说:“这不过是寒士的寒酸适罢工了,我可不说这些。”徐铉不服,说你不要说天话,并请太祖也吟一首看看。当时满朝文武既吃惊又害怕,面面相觑,都知道太祖不擅作诗,很是着急。太祖从容地说:“我当年从秦中归来,经过华山下,醉卧田间,醒来后正见月出,有这样两句诗: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徐铉听罢大为惊讶,只得屈服,满朝文武转惊为喜,一齐向太祖称贺。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也有开国之功,较其兄长来更重视文治。他喜欢出险韵叫臣下赋诗,弄得大臣们往往不能终篇,又特别擅长下棋,臣下弄不明白,只好“诉不晓而已”。他的诗除佛教偈颂外,流传下来的很少,恐怕也不大精通此道,如《太平兴国七年季冬大雪赐学士》,就不算高明:“轻轻相亚凝如酥,宫树花装万万株。今赐酒卿时一盏,玉堂闲话道情无?”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经过北宋时期文化的大发展,虽历靖康之乱,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已相当高,所以南宋之初,作家、诗人如林,不可与草创开国的北宋初年同日而语。高宗喜欢作诗,诗的水平也比太祖、太宗高得多。他曾观赏黄庭坚所书的唐人张志和的《渔父词》十五首,于是诗兴大发,提笔和作了十五首,宋人评论“清新简远,备《骚》《雅》之体”《庚溪诗话》。今天读来,确实写作水平不低。下引第一、二首:青草开时已过船,锦鳞跃处浪痕圆。竹叶酒,柳花毡,有意沙鸥傍我眠。扁舟小缆芦花风,四合青山暮霭中。明细火,依孤松,但愿尊中酒不空。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事,明州(今浙江宁波)的象山,有个读书人叫史本,他家种有一株木犀,忽然变成红色,而且有非同寻常的香气,于是嫁接了一枝献给高宗。高宗十分喜爱,画了一幅扇面赐给从臣,并在扇面上题诗二首,第一首是:“月宫移就日宫栽,引得轻红人面来。好向烟霄承雨露,丹心一点为君开。”此事传出去,文人雅士自然十分欣慕,争相传布扇面及题诗,又纷纷到象山接种木犀,据说一年要接数百枝,史本因此发了家。由此可见高宗的诗画,在当时颇有影响,算是一位有文采的皇帝。宋以后开国君主,文化都低,可不述。总的说来,开国君主或起于草莽,或出于兵家,而以武定天下,所谓诗赋风雅,还来不及经营,大多不足道。正如毛泽东《满江红》词所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他们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为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客观的社会基础,即便他们自己的诗作不算高明,也是值得一提的。问君能有几多愁——亡国君主诗词“宁做太平犬,不作离乱人”,这是老百姓的话。其实贵如皇帝,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于亡国君主说来,其命运恐怕还不及普通百姓,因此他们的儿女有“愿世世不生帝王家”之叹。自然,他们之所以亡国,是咎由自取,不应怨天尤人,更无可同情;只是往往累及无辜的姬妾儿女,未免可悲。如东汉灵帝,就是一个极其昏庸的君主。他为了避暑,曾修建所谓“裸游馆”。阶上铺着青苔,挖渠引来凉水,再乘船游漾在清沏的水中,选有美色的宫女划船,奏起《招商曲》以招来凉风,并自作《招商歌》,道:凉风起兮日照渠,青荷昼偃叶夜舒。惟日不足乐有余,清丝流管歌玉凫。这使我们想起汉高祖的《大风歌》,看看他的后世子孙如何不肖,也实在可叹。灵帝“乐”极悲来,由于荒淫,只活了三十四岁便死了。他的儿子刘辩继位,即汉少帝,只当了六个月皇帝,就被董卓废为弘农王。就是这个毫无权力的弘农王,董卓也不会让他做下去,派李儒送毒药,要他自杀。王不肯喝,然而到这份上,已是身不由己,不得已,只好与妻唐姬宴别,弘农王悲歌道: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藩。逆臣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王又叫唐姬起舞,姬举袖也悲歌一曲: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王兮命夭摧。死生路兮从此乖,奈我茕独兮心中哀。歌毕,弘农王对唐姬说:“你是王的妃子,一定不会再嫁给吏民为妻,自爱,从此永别了!”于是喝毒药而死,年仅18岁。刘辩夫妇生离死别的两首歌,使人想起“霸王别姬”来,只是项羽毕竟是英雄末路,要比刘辩死得轰轰烈烈得多。南朝宋、齐、梁、陈,政权屡相更迭,诗风也日下,齐、梁时所谓“宫体诗”,便是代表。“宫体诗”是梁简文帝萧纲与词臣徐陵等人相互唱和的一种诗体名,内容多是写宫廷生活,表现的则是男女情爱,词采华丽,偏重形式,因而历来就遭到严厉批评。不过据今人研究,“宫体诗”描写所谓女人“横陈”之类的,只是少数,而在诗歌艺术方面有所创新,对唐代诗歌的繁荣有一定影响。这是就艺术发展历史而言。但“宫体诗”的内容,即使是不写“横陈”,一般也带有浓厚的脂粉气,最好的也不过是征夫思妇,无论如何不值得称道。这里举陈叔宝为例。陈叔宝即陈后主,亡国于隋。他写过许多诗,曾经有集39卷,大都散佚就现存而论,主要是“宫体”。陈后主生活极度荒淫,成天与宫女狎客饮酒作乐,与他一起游玩的宫女多达数千人。后主曾造《玉树后庭花》这个新曲名,与他宠信的文学侍臣写作歌词:。运绮艳越好,极于轻荡,男女相和,是典型的“亡国之音”。陈后主的歌词是: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这类诗,自然是无聊和堕落,已无所谓“风雅”可言。陈叔宝亡国后,曾与隋文帝一起登芒山,赋诗道: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东封书”,指封禅书,是说文帝功成德厚,可以到泰山封禅,上告于天。这是典型的奴才腔调。如此活着,还不如死。唐末,昭宗经常被军阀挟持,当作政治筹码,国已不国了到哀帝时,近三百年的唐帝国便不复存在。乾宁三年(896),昭宗被李茂贞掳到华州,后又被韩建迎人郡中,郁郁不乐,因登逍遥楼,作了《菩萨蛮》词二首,第一首是:登楼遥忆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何处是英雄,迎侬归故宫。逍遥楼上,正好有太宗当年的题诗,道:“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古人评论说,两相比较,“志意不侔矣”。谁是“英雄”?太宗当年由匹马到万乘之主,不正是千古英雄吗?昭宗却指望“英雄”来解救他,将他迎回故宫,其可怜相,溢于言表,这是亡国之主的又一类型。五代末的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他是南唐的国主,亡国后降宁,封违命侯,太宗登位,改封陇西公。李煜做国主时,上承父业,国家较富裕,于是小朝廷中颇多文人.君臣以诗词相娱,算是五代时的风雅之邦。宋太祖统一中原后,必然要向南进军,小朝廷的美梦就要破灭了。在国都金陵即将被宋军攻破时,李煜填了一首《临江仙》词,日:樱桃落尽春归去,蛱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花落人散,无可奈何;烟残草迷,情绪低沉。这首词的稿本,北宋末还在,苏辙曾在后面批道:“凄凉怨慕,真亡国之音也。,’李煜随后被掳人宋,临行作《破阵子》词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阙龙楼临霄汉,玉树琼枝作烟罗。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仆,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苏轼曾说,李煜把国家送给别人,应该到九庙前痛哭之后再走,怎能挥泪对宫娥、听教坊离曲呢?由此看来,后主确实只配作一个词人。宋太祖说得好:“李煜要是用作诗的工夫治理国家,怎能被我所俘?”不过就词而论,《破阵子》词深刻而完美地表达了一个亡国之主的难言之痛,短短一阕,其内容含量可说超过一个长篇。李煜降宋后,还写出过许多杰出的篇章,表现他的故国之思,千多年来流播人口,从艺术成就而言,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如两首《忆江南》的第一首: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梦中游上苑的乐,醒来后的、“恨”,句句痛切。后主降宋后,曾给过去的宫女写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读他这些词,不仅以泪洗面,简直是以血书字了。又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亡国的滋味,自是人世间别的悲苦所无法比拟,所以“别是一般滋味”。下面这首《浪淘沙》,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可谓千古绝唱: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水已流,花已落,春已去。想要再见到江南故国,犹如天上与人间之隔,已是万万不可能了。最后,李煜作了一首《虞美人》,从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据说这天是七夕,后主命歌妓作乐,音乐声传到外面,又听说有“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句子,太宗因而大怒,派人送去“牵机药”,李煜于是被毒死。所谓“牵机药”,据说是吃后脑袋向前弯,与脚相连,像是牵机的样子,那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五代末的亡国君主,能词的还不止李煜一人,像后蜀主孟昶,也能作词,但以李煜词的艺术成就最高。对李煜词,后代读者往往体味的倒不一定是他的亡国之悲,——他的亡国,人们在千年之后并不关心,——而是他词中所表达的忧郁之情,离别之痛,相思之苦。这些人世间带有普遍性的情感,李煜在词中表达得是那么深刻而凝炼,那么强的概括性和感染力,再加上极警绝的语言,读来令人惊心动魄,因此引起各类读者的审美享受或共鸣。李煜没有治国的才能,而他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最富风雅的亡国之君,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北宋末南宋初,赵宋皇帝中也有个命运很像李后主的,那就是徽宗赵佶。前面说过,徽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末年却当了金国的俘虏。他曾写过一首《淠州作》的诗,道:投袂骶城北,西风又是秋。中原心耿耿,南渡思悠悠。尝胆期贤佐,颐情忆旧游。故宫禾黍遍,行役闵宗周。故宫”两句,是用《诗经·王风·黍离》的诗意。据说在西周灭亡后,周大夫过故周的宗庙宫室,只见长满了禾黍(庄稼),彷徨不忍去,于是作了这首诗,后来便成了感叹亡国的典故。根据诗意,徽宗的这首诗大约写在高宗南渡即位后,所以希望“贤佐”卧薪尝胆,以图光复。徽宗又曾作<在北题壁>一诗: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南唐后主有“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句,真是惊人的相似!亡国之君的感慨,大概是相同的。不过徽宗的待遇,远赶不上后主,后主还有“小楼”、“西楼”,而徽宗住房的门窗都是“破”的。他又写过《燕山亭·见杏花作》的词:裁剪冰绡,打叠数重,冷淡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雁,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和梦也,有时不做。前人评这首词“哀情哽咽,仿佛南唐后主,令人不忍多听”。试想:万水千山外的故宫,已不知在哪个方向,虽有时出现在梦里,而现在连梦也没有了,该是何等哀痛啊!南宋的亡国之君恭帝赵是被元军掳到大都(今北京),有《在燕京作》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林和靖,即林逋,字和靖,宋初诗人。他隐居西湖,梅妻鹤子,以咏梅诗著名。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昭王曾在台上放置千金,以召揽天下贤士。这里代指大都。恭帝后来果然被杀,不可能再归杭州了。通过这首诗,我们还能听到他当年那微弱而悲哀的叹息。宋以后的亡国之君,连“风雅”也没有了,如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只有上吊了事。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诗词巡礼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有大量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尤其是反映被压迫人民的愿望和呼声的作品,十分珍贵,它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这类作品中,又有许多表现热爱祖国、反抗外族统治者侵略和压迫的诗篇,表现了崇高而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闪烁着永不磨灭的光华。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组成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各民族的融合,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过程,甚至经历了尖锐激烈的斗争。在未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之前,往往一个民族的统治者凭借武力,对另一个民族进行种族压迫和奴役,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动这种民族压迫的斗争,无疑是正义的,是值得肯定的爱国主义行动;相应地,反映这类斗争的诗篇也应该肯定,这与我们今天主张各民族平等、团结并不矛盾,这个界限是必须分清的。下面,简单介绍和欣赏唐宋时代一些重要的爱国诗人、词人及其作品。国破山河在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屈原。关于屈原,在第一章介绍辞赋时已经谈过。他崇高的精神,是对祖国的无限眷念,九死而不悔。《离骚》等作品,永远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屈原之后的另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是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唐初著名诗人杜审言,所以他从小就学写诗,曾说“诗是吾家事”。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唐建国一百多年间,出现过太宗时代著名的“贞观之治”;唐高宗虽然昏庸,但大体上仍维持着“太平盛世”的格局。武则天时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然而经济却仍在发展。玄宗李隆基早年励精图治,颇有作为;但晚年信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迅速激化,到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胡人出身的军阀安禄山(其父为中亚月氏种)、史思明(突厥人)在范阳起兵,发动了灾难性的“安史之乱”。杜甫的爱国诗篇,主要是在“安史之乱”时期创作的。“安史之乱”前夕,杜甫曾到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写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的长诗,其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朽诗句,表明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战乱发生后,由于长期的和平安宁,人民不知用兵,武库里的兵器都生了锈,所以安、史的军队长驱直入,很快就攻占了唐的两个首都——洛阳、长安。长安沦陷前夕,玄宗已逃向蜀(今四川),而广大市民则被围困在城里。杜甫这时在奉先,与老百姓一起逃难,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诗篇。后来,他只身去投奔在灵武的肃宗,被叛军捉到长安。这时的长安,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繁华,简直就像座大军营。杜甫便用现实主义的诗笔,记录着敌人的罪恶、人民的苦难和呼声。在《悲陈陶》中,他写了唐军在陈涛斜(即所谓“陈陶”)“四万义军同日死”的惨败,然后说: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夷歌饮都市。都入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前两句写安,史军队的骄横残暴,后两句则说人民殷切盼望官军到来。当时肃宗正在西北一带组织军队抵抗,所以说“向北啼”。杜甫的命运和感情,完全与广大人民融为一体了。这年春天,杜甫写下了著名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在沦陷了的长安,只见满目山河依旧,而人事全非。望着那欣欣向荣的草木,感念时事的巨大变化,不觉流下悲痛的跟泪。那鸣啭着的鸟儿哪知人间事,人间的生离死别,多么令人惊心动魄啊!春天三个月里,一直是连天的战火,盼见一封家信,真抵得上万两黄金。这一切,搅得人心都要碎了,不由得频频搔首,头发白了,搔断了许多,已经梳不成一个发髻、插一根簪子了。诗人的痛苦,真是字字血泪。杜甫后来逃出重围,先到今陕西富县与家人团聚,写了著名的《羌村三首》。当时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望他,诗人于是唱道: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诗人时刻不忘人民遭受的苦难,这在古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他最可贵的品质,所以文学史说杜甫是“人民的诗人”,并不过分。不久,杜甫去灵武,到肃宗那儿投入救国战争,作了左拾遗的官。不久长安收复,杜甫因援救朋友,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期间,他写下了许许多多惊人心魄的爱国诗篇,尤其是《三吏》、《三别》最为著名,使他的创作在思想上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顶峰。如《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入,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战争带给人民苦难的深重,在这首诗中得到真实而生动的反映:这家人户共三个儿子,全部入伍,而且已战死了两个;年轻的儿媳妇,连一条完好的出门裙子都没有。在《新婚别》中,结婚刚才一天的男子也被征发;而这里,连老太婆也不放过。人民是伟大的,是他们支持了抗击安史之乱的战争,听那位老太婆的话,怎能不催人泪下!杜甫后来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带着家眷历经千难万险来到成都,过起了流浪生活。公元763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而死,手下的将领纷纷向唐军投降,历时近八年的“安史之乱”方才结束。这时,杜甫远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写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归来啼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安史之乱”以来,杜甫很难得写如此轻快的诗。是的。人民流了多少血,作出多大的牺牲,才赢得了这一天,怎能不令他狂喜到“啼泪满衣裳”呢?这自然是喜悦的泪,同时也是辛酸的泪,就让它混合在一起流吧!杜甫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诗教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民,被誉为“诗史”。书生倚剑歌激烈北宋末年,也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荒淫和昏庸,造成了“靖康之乱”(战乱发生在靖康年间,故称)。由远在今黑龙江一带的女真族建立起来的金国,入关灭掉了宋(即北宋),占领了北部中国的广大地区。战争的直接后果,是人民遭受深重的苦难,而赵宋皇族逃到江南,最后在杭州建立起一个偏安的小朝廷——历史上叫南宋。南宋时期,广大的爱国知识分子不忘恢复中原,力主抗敌,与投降派作着坚决的斗争,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形成“爱国诗派”、“爱国词派”。南宋的爱国诗派,最初以曾几、陈与义等人为代表,后来则出现了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原籍四川,迁居洛阳,高宗时官做到参知政事。他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诗学杜甫,也学得了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伤春》诗写道: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在敌人的进攻面前,南宋统治者步步退却,束手无策;后来又是逃跑(高宗从海上逃跑,所以说“穷海看飞龙”),主张妥协投降。陈与义对此极为不满,忧心如焚,自谓“霜发三千丈”(李白诗有“白发三千丈’’句)。在题作《牡丹》的诗中,他写道: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洛阳是诗人的家乡,又是盛产牡丹的地方,十年过去了,金兵还占据着洛阳,只好在异乡看牡丹,这自然引起他无限的感慨。这些诗,与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感怀时事的诗风很相近,洋溢着深厚的爱国热情。不过陈与义毕竟是官僚,不像杜甫那样接近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所以他爱国主义诗歌的成就远不及杜甫。南宋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是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亲身遭受了金统治者入侵的痛苦,父亲陆宰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又是爱国诗人曾几的学生,所以从幼年起就受到极深的爱国主义教育。29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尽管成绩很好,但因“喜论恢复”,一遭到投降派头子秦桧的忌惮恨,复试时竟被除名。后来,他到川陕宣抚使幕府中做了协助军务的小官,于是换上军装,驰骢在前线,亲自参加保卫祖国和恢复中原的斗争。这时期,他写了大量的爱国诗。另一位爱国诗人范成大镇蜀的时候,他又到成都作了帅府中的参议官。他一共在川陕一带生活了九年。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陈与义等爱国诗人与陆游显然不同,“他们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并没有投身在灾难里、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的壮志和弘愿;只束手无策地叹息或者伸手求助地呼吁,并没有说自己也要来动手,要‘从戎’,要‘上马击贼’,能够‘慷慨欲忘身’,愿意‘拥马横戈’、‘手枭逆贼清旧京’。这就是陆游的特点,他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并且声明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宋诗选》)这就是说,陆游的爱国热忱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表现在诗篇里,而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亲自上前线。显然,在国难当头的年月里,他的精神更为可贵,是国家所最需要的。陆游一生写了上万首诗,保存到现在的还有九千多首,是我国诗人中写诗最多的。他不仅写诗数量多,而且大都质量高,处处表现了爱国、卫国的思想和决心。如写于汉中前线的《秋声》诗:入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鞲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笔力未饶弓力劲”——未饶,“不亚于”的意思;诗人要做文武双全,弓、笔两优的人,他没有一般文人士大夫对秋天的多愁善感,因为秋天正是“防秋”的季节,对于战士来说,也正是“抚剑精神生”、卫国“擒胡”的好时候,哪有闲工夫“悲秋”?诗的最后,表达了他要把敌人赶回“辽东”老家的决心。在赴范成大幕府过剑门时,陆游作了《剑门道中遇雨》诗,道: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末?细雨骑驴入剑门。一个刚从前线下来的战士兼诗人,气概是何等豪迈!但由前线到后方,总觉得不是滋味,所以此后的许多诗中,他无限深情地回忆着前线的生活。《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诗,是记梦的,而梦中的一切,正是他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开玉帐。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韦长。阶前白刃明月霜,门外长戟森相向。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谁言铁衣冷彻骨,感义怀恩如挟纩。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原无恙。更呼斗酒作长歌,要使天山健儿唱。诗中表达的志气,不仅要一洗金统治者的巢穴,恢复北宋旧地,而且说到“天山”,是要尽复汉唐故地,气魄何等雄伟!但是,恢复谈何容易,到他50岁时,大业仍然未就,他不无感慨,然而豪气依然未减,《金错刀行》写道: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他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进发出如此高亢的时代最强音,像黄钟大吕一样震撼着人心。但是,南宋统治集团的懦弱无能,根本没有什么“中兴”的气象,诗人又常常感到压抑,报国无路,不时发出悲怆的歌声,不由得怀念当年坚持北伐、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如他61岁时作的著名诗篇《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关山月》一诗中,诗人对统治者的荒淫误国作了集中的、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抨击: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在《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诗中,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对于一个以身许国、志在恢复的战士,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晚年,陆游经常以壮志未遂而痛苦,几乎每事都引起他的无限感慨。在《冬夜闻角声》诗中,他说:“自怜到老怀遗恨,不向居延塞外闻。”居延塞,即居延关,在今甘肃西北方向(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汉代曾在那里建有“遮虏障”。更为可贵的,直到老年,他也不忘报国,《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轮台”,在今新疆,汉代曾在那里驻兵屯田。陆游老而不失战士本色,还在思念战斗,多么难得和崇高!直到逝世,诗人绝笔诗《示儿》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后两句是向他的儿子们说,他这一生没有能看到南北统一,死后,到官军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家祭时可不要忘了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他。平生救国、卫国的决心,不仅是“死而后已”,简直是“死而不已”。陆游死后24年,南宋与蒙古兵一起灭掉了金国,虽然远不是“九州同”,但诗人的宿愿算是部分实现了,刘克庄《端嘉杂诗》第四首说: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易箦”,指死;“小陆”,指陆游的儿子;“羞时荐”,家祭时上供品、读祭文。诗说陆游的儿子一定将官军入洛阳的消息,告诉他们的亡父了。然而,南宋统治集团在灭金后,以为万事大吉,更加荒淫败坏,看不见更为强大的敌人——元军的威胁。结果,在陆游死后69年,南宋终于被元统治者所灭。林景熙《书陆放翁书卷后》又说: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陆游的重孙们(来孙)虽然看到了“九州同”,但已不是宋而是元人的天下了,——家祭时如何向他们的先祖报告呢?这真叫人惊心动魄!历史的悲剧无情地重演着。南宋的灭亡,又造就了一批爱国诗人,最著名的,是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曾考中状元,官至宰相,但还没有正式上任,就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残酷斗争之中。最后兵败被俘,在燕京(今北京)囚禁了四年,誓死不屈,遇害。他《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是我们所熟悉的,不愧“忠肝义胆”,正气凛然;而《金陵驿》诗的悲凉沉痛,也使人一唱三叹: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时的爱国诗人,还有刘辰翁、郑思肖、汪元量、谢枋得、谢翱、林景熙,以及一大批遗民。其中郑思肖最富传奇色彩,他的名字“思肖”,就是“思赵”的意思,表示不忘故国。他喜欢画兰花,自亡国后,画兰不画土,有人问他是何缘故,他说土已被敌人挖去了。他又曾把自己题作《心史》的作品用蜡封好,装在密闭的铁匣中,沉入苏州一座佛寺的井内。明崇祯时,僧人疏浚枯井,才打捞上来,时间相距356年,然后传于世,被称为《铁函经》。在《心史》中,抒发了他对国破家亡的极大哀痛。如《中兴集》中《二砺二首》之一: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啮空林。胸中有誓深似海,肯使神州竟沉沦?诗末有自注道:“夫差败越二十年,越灭吴十年,乃伍员语。”虽然《心史》在民族问题上有一些过激的话,但作者的一腔爱国热忱,是很可贵的。汪元量也颇具传奇色彩。他号水云,原是南宋宫廷的琴师,宋亡,随三宫北上。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其中《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形象地记载了宋朝廷投降的全过程,人们称之为“诗史”。他对“满朝朱紫尽降臣”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对谢太后乞降尤表不满,有诗道:花底传筹杀六更,风吹庭燎灭还明。侍臣奏罢降元表,臣妾佥名谢道清。“杀”,意同“煞”,“杀六更”是说六更天快结束了。南宋时在五更后还有六更,天已大亮。一个琴师竟敢直斥谢太后之名,他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林景熙,号霁山,著有《白石樵唱》。他写过许多爱国诗。而《读文山集》诗的末段,很好地概括了南宋爱国知识分子壮怀激烈的共同形象: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南宋的爱国词派与爱国诗派同时存在,其中许多词人也是诗人。尖锐的民族矛盾,迫使词人们以词为武器,与投降派作斗争,同时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使苏轼开创的豪放词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思想价值,是主要写儿女情长的婉约派不可比拟的。南、北宋之交的张元干、张孝祥,都以爱国词著名,不过我们先介绍人们熟悉的岳飞《满江红》。岳飞(1103——1142),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家,青年从军,据说他母亲曾在他身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他是抗金名将,后来被投降派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直到今天,他仍被广大人民所崇敬,凡到杭州西湖之滨去拜谒过“岳王庙”的人,对这点会有很深的感受。《满江红》词是不是岳飞所作,学术界有争议,我们这里不讨论,但这首词的确写得非常好: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谈笑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作者雨后凭栏,慷慨悲歌,抒发了时不我待、报仇雪耻、光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壮志,那音调的激越,气派的宏伟,在传统文学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岳飞虽不是文士出身,但因他站在抗金战争的最前列,对广大战士和人民的苦难及愿望有深切的感受,所以能写出如此千古绝唱。张元干(1091~约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曾作坚决主张抗金的政治家李纲的行营属官。他的爱国词,以建炎三年(1129)在浙江吴兴(今湖州)舟中作的《石州慢》为代表。词的上半阕写夜里舟中所见,雨急云飞,疏柳低迷,流萤明灭,一切都是那么低沉、清绝,与当时的政治形势、作者的心绪是一致的。这里录下阕,正面表达了他对金统治者疯狂侵略的愤恨和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长庚,即太白星,古人说太白星的角动便有战争,因此这里代指各地的战火烽烟。天河,即银河,杜甫《洗兵马》有“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净甲兵长不用”的诗句。两宫,指徽宗、钦宗。当时已被金人掳到北方。“唾壶”句,用《世说新语》事。东晋末,王敦每逢酒后,就诵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诗句,同时用如意敲唾壶作节拍,壶口都被敲碎了。“龙沙”,即白龙堆沙漠,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这里代指囚禁徽宗、钦宗的地方。“欲挽天河”两句,表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然而长江对面便是边界,虽有如王敦的慷慨悲歌,但唾壶只是“空击”’而已。“空击”两字,表达了恢复未成的痛苦,也隐含了对投降派的愤恨。陆游不仅是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优秀的爱国词人。下面这首《诉衷情》,是他晚年退居山阴时写的,回忆当年在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抗御金兵时的英武气概,如今身老而壮志未酬。怎能没有万般感慨: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对于一个战士来说,还有什么比“胡未灭,鬓先秋”更加痛苦的呢?想当年作者按拍歌吟此词时,一定是老泪纵横,天地为之凄然变色。张孝祥(1132——1170),是南宋初一位豪气盖世的诗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乌江(今安徽和县)人。曾考中状元,因秦桧的儿子未能夺魁,对他怀恨在心,遂诬陷致使下狱。孝祥坚决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曾两次被落职。他著名的《六州歌头》词,被人评为“痛快淋漓,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白雨斋词话》)。词写道:长淮望断,关河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入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词的上阕写在淮河上远望时的所见和感想。淮河是当时南宋与金国的界河。放眼北望,除关河霜风、区脱(哨所)纵横外,最使词人心惊的是“名王宵猎”。名王,指金国的将帅,他们落后的游猎习气未改,竟把淮河以北的占领区变为猎场,供他们游乐。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到如此蹂躏,谁能无动于衷?于是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阕,——词人要用箭、剑去战斗,收复河山,决不能让他们横行无忌;然而“空埃蠹”——箭、剑久被尘封虫蛀,没有拼杀的机会,直使壮志销磨,岁月空老。“干羽”句以下,词人回过头来,将愤怒的笔锋指向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派:正是他们,借口“以礼服人”(干羽,是古代舞者所执,传说虞舜曾舞干羽而使敌人归顺),只见议和的“冠盖使”驰骛在路,辜负了多少“中原遗老”的心愿。词人写到此,每一个有爱国心的人读到此,怎不“有泪如倾”!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是辛弃疾(1140一1207)。弃疾字幼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年青时就参加了抗击金军的农民起义队伍,并担任“掌书记”的职务。后来起义军内部出了叛徒,杀了义军首领投降金军。辛弃疾带着身边的50多人闯进金营,生擒叛徒,然后突破金兵的包围和封锁,投归南宋。后来成就卓著的大词人,原是一位威武莫敌的英雄!然而南宋朝廷长期被主和派所把持,辛弃疾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向朝廷上了《御戎十论》(即《美芹十论》)等许多奏疏,陈述抗金的策谋和计划,却无人采纳。’虽然朝廷也给了他一些职务,但都不重要。于是,辛弃疾只好把他的满腔热血倾注在词里。如《破阵子》词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音。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吹角连营”,号角响遍了各个军营。“八百里”是牛的名字,《世说新语》载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这里说军中分吃牛肉,同时也表明营寨分布之广。“的卢”是三国时刘备的骏马名。这首词代表了辛词豪迈的风格,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可怜白发生”一句,包含了多少壮志未酬的感慨,豪迈中透露着悲壮愤激。辛弃疾优美精彩的词篇很多,如他“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0000,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锦檐(chān):漂亮的军装。燕兵,指金兵;娖(chuò):整顿;银胡0000(lu),银色的箭袋。金仆姑,箭名。词的上阕回忆当年南归之初的难忘情景:带着大部队,穿着漂亮的军服,骑着惯于冲锋陷阵的骏马,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下阕则是对衰老和冷遇的感慨:本来是向朝廷献“平戎策”的人,而今只好向邻居学种树。这与前首词中的“可怜白发生”有些相似,是对统治集团懦弱误国的不满。陆游、辛弃疾及南宋其他许多爱国诗人、词人,作品中都有类似的感慨。并非意思重复,而是爱国志士受压抑,没有用武之地,是南宋几代人的共同悲剧,他们不得不一再发出不平的呼声和沉重的叹息。下面这首《水龙吟》,是辛弃疾登建康(今南京)赏心亭时写的,同样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韫英雄泪?吴钩,是古代吴地(今江苏一带)产的宝刀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仍是抒发他一腔爱国热忱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心情,所以词末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指女子),揾英雄泪”。英雄有泪不轻弹。祖国的大好河山长期沦于敌手,血性男儿到此,怎不热泪盈面?词的下阕连用了三个典故。“休说”三句用《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西晋时吴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辞官归家。“休说”二字,表明国难当头,自己要承担起匹夫的责任,不能学张翰。“求田”三句,用三国时陈登的故事。许汜见陈登,尽问一些买房子田地的事,陈登(字元龙)听后很失望,让许汜睡下床,他自己睡上床。刘备知道这事后说:要是我,便要睡在百尺楼上,让许汜睡地下,何止是上下床之间!这里也表明作者的志向远大,为国不为身,非许汜一类庸俗之辈。“可惜”三句,则用晋代桓温的故事。桓温北伐,见他早年栽的柳树已粗到十围,叹息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说明流年易逝,深叹老大无成。辛弃疾最佩服的是三国时的孙权。孙权(字仲谋)当年据有江南东吴之地,敢于与强大的曹操抗争,所以作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词人又写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兜鍪”是头盔,这里代指战士。孙权19岁时就继承兄(孙策)大业统率东吴军队,所以说“年少万兜鍪”。曹操一次与孙权打仗,失利,但见孙权的舟船、器物和军队十分整肃,感叹地说:“生儿子要生孙仲谋这样的人!”孙权敢于“战未休”,而今统治集团却无人敢战,怎不叫辛弃疾一再发思古之幽情呢?与辛弃疾志趣相同的,是另一位爱国词人陈亮。陈亮(1143——1194),字同甫,永康(今属浙江)人,从小喜谈王霸大略、兵机利害。后多次向宋孝宗上书,极力主张抗金,同样不被采纳。晚年考中状元,又不幸早死。他的《念奴娇·登多景楼》词,与辛弃疾登赏心亭、北固楼词意境相似,也是怀古讽今的名篇: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埸。这首词通篇指斥六朝偏安江南,而王、谢两大家族,只考虑自家的私利,不顾国家大计,虽也曾在新亭流泪,像是英雄的样子,但总想凭借长江天险偷安,不管中原沦陷。只有谢安尚能进取,他的子侄们曾经破贼。不用说,指斥六朝,也就是指斥南宋统治集团。词中议论精辟,笔下若有万钧之力,是陈亮爱国词的代表作。南宋以辛弃疾为代表,形成“辛派词人”,作家作品还不少,这里不可能一一介绍。他们那些充满激情的爱国词篇,是战斗的号角,民族的呐喊,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情诗词掠影爱情诗词,在我国传统诗词(包括曲)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是历代诗人,词人和曲作家的“永恒主题”。爱情,。不仅是人类繁衍所必需,而且是高尚的精神生活,是文明的重要,不仅是爱情诗词是人们抒发“性情”的产物,是高雅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即使在封建时代,也仍然在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流传至今的大量爱情诗,思想内容大多健康,意境含蓄,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是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历来为读者所热爱。情歌与情诗我国文献记载的爱情诗,大概以《诗经》为最早。这部封建时代的“经”,并不讳言男女之事。尽管目前对《诗经》的看法还不一致,但分歧主要在它的用途和一部分诗的理解上,而对相当一部分诗,古今的看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比如《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按传统的说法,这篇表现的是“进贤人”,是“后妃的德化”,是“希望得到好女子以配君子”。在今天看来,这首诗既然收在《国风》中的《周南》,则应该是从民间采来的,就是说原本是民歌,是老百姓的情歌,所谓表现“后妃之德”之类的说法,不过是后代儒师加上去的罢了。但不管怎么说,它是反映爱情的,古人今人的看法都一样。原诗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的译文抄在下面,以便欣赏我国现存最早的这首爱情诗。水鸟儿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读罢这首诗,从它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到所反映的劳动生活。都应该是民间情歌,因为纯朴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是劳动人民的精神产物,并非“后妃”教化的结果。而统治者的绯闻丑事,《诗经》中正好也有记载。如《新台》,据传统的说法,就是讽刺卫宣公的,因为他娶了自己儿子的新娘,这事在当时就被国人传为笑话,诗人将卫宣公比作丑陋的癞蛤蟆。《诗经》中意思较明白的情歌还不少,大都收在《国风》里。如《木瓜》,余冠英《诗经选译》认为它是情歌,第一节写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余先生的译文是:“她送我木瓜,我拿佩玉来报答。不是来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又如近年有首流行歌曲引用过的《蒹葭》,见《诗经秦风》,人们较熟悉,前四句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余先生认为这也是首情歌,只是属男唱还是女唱不大清楚,他的译文是:“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他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不仅《诗经》中有情歌,《楚辞》中也有类似于情歌的作品。屈原所作《九歌》中有《云中君》、《湘君》、《湘夫人》三篇,都是祭祀时娱神的。《云中君》写云神丰隆(又叫屏翳),《湘君》、《湘夫人》分别写娥皇、女英,传说是尧的两个女儿,舜的妃子,因死于湘水,于是成了湘水的神。《云中君》中说:“望夫君兮不来,吹参差兮谁思。”“君”,古人解释为湘君,即娥皇;“参差”,即洞箫。可见云中君是在等候湘君。然而湘君最终没有赴约:“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媒劳”句,古人解释道:“是说婚姻这样的好事,如果彼此的心意不同,则媒人空有疲劳,而成不了功。”这分明是说云中君是在向湘君求婚,云中君失恋了。《湘君》一开头就描绘了一个十分美丽而满心忧郁的神女形象: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几篇虽是写神的爱情故事,我们知道,神的故事是人的故事的折射,是以人间生活为样板的。它是娱神歌,也可看作是民间情歌的翻版。汉代情歌留下来的很少。汉哀帝罢乐府,理由是“郑声淫”。想来汉乐府中应有许多情歌,可惜后来都散佚了。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中间有好几首爱情诗。如下面这首,就是反映思妇的: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葸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这位女子“千里远结婚”,而新婚不久丈夫便离家外出了,等呀等,总是迟迟不回,因而感伤自己的青春“将随秋草萎”。她丈夫为什么不归来?她只是说“执高节”——干高尚正义的事去了,大概与汉末的政治斗争、社会丧乱有关。《古诗十九首》中的另一首爱情诗,是写牛郎织女的,而诗中刻画的织女形象,也正是民间思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另外汉末《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也是写丈夫不归,她采兰蕙,采杜蘅,“终日采其华(花),日暮不盈抱。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位妻子朴素的行动,表现出她纯真的爱情,十分感人。汉末繁钦所作《定情诗》,大概是最早留下作者名的爱情诗。诗中女主人公与她所爱的男子两情相悦:“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她于是把自己所有心爱的东西都送给了他,以作定情物,包括银戒指、珍珠耳环,等等,以至自己穿的衣服。他们约好了在山间相会,但他却负心不赴约,等到太阳当顶不来,等到太阳落坡了还不来。最后,她完全失望了:“泪下如连丝。”这位私自定情的女子的真挚感情,在封建社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流传下来的爱情诗逐渐多了起来,大都是文人作品,像前面说过的曹丕,就以写爱情题材见长。但最感动人的,却要数不知作者名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首不朽的长诗,叙述汉末建安中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故事,大概是先在民间流传,再经文人加工记录而成。这诗又题作《孔雀东南飞》,因为开篇便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刘兰芝是一个勤劳、美丽、知书识礼的女子,嫁与府吏焦仲卿为妻,夫妻十分恩爱。没想到焦母却不喜欢她,逼着儿子将她遣回娘家。在那个时代,父母之命,儿子是不能违抗的,加之焦仲卿生性软弱,万般无奈,只好送兰芝出门。临别时,焦仲卿表示“誓天不相负”,兰芝则希望“不久望君来”,——他们对未来还充满着美好的幻想。然而现实却残酷无情。兰芝回到娘家后,在父母兄长的逼迫下,改嫁给太守的儿子。这天,兰芝被迎进太守家,焦仲卿也回家告别了母亲,于是惊心动魄的一幕人间爱情悲剧发生了: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庵庵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一对恩爱夫妻,就这样被封建家庭活生生毁灭了。千年之后,人们读诗至此,谁不为他们双双自杀的悲惨结局感动叹息呢?谁又不憎恨那万恶的家长婚姻制度呢?紧接着,诗歌又描写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两人化成了一对鸳鸯,又在一起相亲相爱了。在现实社会他们被强行拆散,而又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结合。这自然是梦想,却表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由此可见,爱情诗不仅仅表现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它包含了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南北朝乐府歌辞中保存了不少独具特色的情歌。如晋、宋、齐时期的吴声《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等。这些情歌大多是以女性口气唱的,如:自从别欢后,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这诗说她离别所爱的人(“欢”)后,连梳洗打扮的心情都没有了。相似的还有一首: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黄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黄檗是一种具有苦味的树,“心”是树的本株。这里以树的“苦心”代指人的苦心,形成双关语。大量用双关语、隐语,是吴歌的一个特色。又如:见娘善容媚,愿得结金兰。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两首,先是男唱,后是女答,都有织丝成“匹”的话,表面上是说织布,实际上是双关语,指“匹配”,即结合。‘‘匹’’是多义词,字面意义和诗义不同。诗中男的喜爱女方的美丽,但又担心无缘结合,而那女子却抱乐观态度。懂得双关语、隐语,才能读懂南朝民歌。如下面这首: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这里是利用同音词作隐语。“丝子”,字面上是小蚕子,实际是说“私子”。他们还没有结婚,就已经怀孩子了。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当时民间爱情生活是比较大胆的,青年男女往往不顾封建礼法的约束,而作出一些“越轨”的事来。爱情诗词与小说戏剧我国比较成熟的小说,主要产生在中唐以后,当时叫“传奇”,是“着意好奇”的意思,人们还对它存在偏见。但创作的人多了,尤其是前面说过的进士举子用小说“行卷”,渐渐也就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由“俗”到“雅”,是各体文学发展的规律。唐代传奇既因“行卷”而兴盛,士子为了表现自己的史才、诗笔、议论,自然在传奇中要大力展示他们的擅场本领——诗歌,以博得社会的声誉。于是,诗歌便在小说中扩大了它的“领地”。或者说小说因诗歌的成就而攀上台阶,走向成熟。总之,从此诗歌、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有趣的是,传奇因为要“奇”,许多都是爱情故事,所以其中的大量诗歌,又多是爱情诗。我们这里举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唐代能诗能文的元稹,写有传奇小说《莺莺传》,后代加工改编为《西厢记》,故事大家是很熟悉的。张生爱崔莺莺的美貌,但又苦于无路可通情意。于是红娘教他,说她家小姐喜爱诗文,要他作情诗挑动她的春心。张生马上写了《春词》二首送给莺莺,不久莺莺也写了一首回答他,题叫《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样,他们以诗传情,居然成功了,诗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张生又作了《会真诗》三十韵,实际上就是元稹的作品,已收在他的集子《元氏长庆集》中。故事传出去后,当时另一位著名文人杨巨源作了《崔娘诗》绝句: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北宋时,赵令畴又根据莺莺故事创作了商调《蝶恋花》词12首。他将原小说分为10段,每段作词一首,最后两首则是总括。赵又说这故事是当时士大夫的美谈,而他的这12首词,也是“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实际上他也参与了故事的再创作。如红娘传诗一段故事,词是这样写的:懊恼娇痴情未惯。不道看看,役得人肠断。万语千言都不管,兰房跬步如天远。废寝忘餐思想遍。赖有青鸾,不必凭鱼雁。密写香笺论缱绻,春词一纸芳心乱。到金代,董解元再将莺莺故事改写为诸宫调《西厢记》,为了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相区别,后人叫它为《董西厢》是现存诸宫调最完整的本子。这样,小说故事又与曲融为一体,成为戏曲了。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经过再创作,又将这故事改编为杂剧《西厢记》,作为戏剧的《西厢记》便完全成熟了。明、清人又写有《南西厢》、《翻西厢》、《续西厢》、《后西厢》等等。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后代流传最广,其中唱词的优美,真所谓脍炙人口,而元稹原小说中的一些诗,如“待月西厢下”那一首,便被他采用。从传奇小说《莺莺传》到《西厢记》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看出爱情诗词曲与小说戏剧的血肉关系。唐、宋以后的文言爱情小说,明、清时代的白话爱情小说,明、清的爱情传奇剧,都广泛地利用诗词敷演故事。古代文人都要学诗,诗又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作家们将诗词引入爱情小说戏剧,是很自然的。甚至有的小说,就是以诗为故事线索。《唐诗纪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天宝末年,由于杨贵妃姐妹专宠,其他宫人极少能见到皇帝,所以多哀怨之思。一次,有人发现从御水(宫城河)流出来的一片落叶上,题有这样一首诗: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这显然是一位曾经得宠的宫女写的,现在被冷落了,所以有“悲秋扇”的咏叹。诗人顾况听到这件事后,和了一首诗道: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中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据说当时这事传到玄宗耳里,玄宗很震惊,将不少宫女打发出宫。然而到宣宗时,又发生了宫女落叶题诗的事,被卢渥所得,诗日: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文人记载这类故事,自然是作为风流韵事加以欣赏的,其实这些诗句中包含了宫女们的多少辛酸和血泪。北宋时,刘斧撰文言小说集《青琐高议》,收有张实作的《流红记》,就是以宣宗时的那首题叶诗为线索,敷演出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流红记》将时间移到唐僖宗时,说有个叫于韦占的儒生,一次在宫城河边洗手,无意间发现了那片题诗的红叶,心想这必然是宫中美人所作,于是也采来一片红叶,题上两句,投到河水的上游,让它流入宫中。他题的两句诗是: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后来,宫中放出了3000多个宫女,让她们各自嫁人。有人作媒,将其中的韩氏介绍给于祐,两人于是结了婚。一天,韩氏在丈夫的书箱中发现了那片红叶,原来就是她作的,而且还拿出自己保存的一片题诗红叶,就是于祐占放入河中的那片。事情真是巧极了,夫妻惊叹不已,抱头痛哭了一场。著名的古典白话小说《红楼梦》,其中描写宝、黛爱情故事,也用了不少诗词。如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贾宝玉挨打后,黛玉哭肿了眼睛来看他;后来宝玉又叫晴雯去看望黛玉,顺便捎去两条旧绡子,黛玉于是动了感情,忘记了“嫌疑避讳之事”,提笔在帕子上写了绝句三首: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采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前二首写她蕴藏在内心深处的丰富感情,千言万语,集中用“泪”字来表达,真所谓“从秋流到冬,从春流到夏”。第三首仍是写“泪”,不过用了一个典故,使诗意更深化一步。传说舜南巡而死,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到湘江一带,眼泪洒在竹子上,于是变成了斑竹。因此黛玉在诗中说,她的窗户外也有许多竹子,不知道是否也变成了斑竹?曹雪芹用诗来表达林黛玉对宝玉的爱情,既符合她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又使小说含蓄而富有文彩,读者读后,文有尽而意无穷,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当然,并不是说只有爱情小说、戏剧才用诗词,非爱情类的小说、戏剧同样大量使用,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就不少。只因诗词便于抒情,所以爱情小说、戏剧中的诗词也特别优美,我们举此以见一般罢了。称量天下,管领春风——才嫒诗词一瞥女性的文学创作才能,决不比须眉——男人差。但由于我国长期的封建制度,扼杀了她们受教育和创作的权利,致使她们的智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这是很可惜的。尽管如此,历代女作家仍不乏其人,她们的名字虽大多被历史的灰尘所埋没,作品也多失传,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掩盖她们智慧的光芒,仍有一部分作品流传到今天,使我们能欣赏她们的文采风流。唐代上官婉儿有“称量天下”文章的本领。唐人又有诗赞叹女诗人薛涛道:“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是的。她们是管领春风、独擅骚雅的女人,这足以令中国妇女扬眉吐气!不让须眉的女人们妇女作诗,在古时候就有了。远的不说,收在《诗经》中的就有不少,如《草虫》,据说是一位大夫的妻子写的;《泉水》,则是一个嫁给诸侯的女子,父母死了,想回娘家去吊丧,然而未能得到夫家的同意,于是写了这首诗抒发心中的痛苦。这些解释准确与否且不说,总之《诗经》中的妇女作品不少,如《氓》等是用妇女的口气叙述的,则其作者性别,大致可以肯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载驰》,《左传·闵公二年》明确肯定是许穆夫人作的,因此,至今有人称她“是一位有识有胆的爱国诗人,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诗人。”(程俊英《诗经译注》)完全可以这样说:几千年来奉为经典的《诗经》,是男人和女人共同创作的。汉代的女诗人很多,现在有作品流传的,就有汉高祖的唐山夫人,江都王刘建的女儿乌孙公主,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时代不详的华容夫人,还有王昭君、班婕妤、赵飞燕等等。至于班昭,又称曹大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人,他哥哥班固的《汉书》没有写完就去世了,皇帝让她续写,又作有《女诫》,并且给皇后当老师。她现在虽没有诗传世,但凭她的才学,写诗恐怕不算什么难事。魏晋南北朝时代,女诗人就更多了,最为人们称道的是蔡琰。蔡琰(177——?),字文姬,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不幸在汉末军阀混战中为人所掳,成了匈奴人的妻子,后来曹操才将她赎回来。她的《悲愤诗》叙述自己的痛苦经历,十分感人,著名的《胡笳十八拍=》也有人说是她作的,后来编有诗集一卷流传。西晋的左芬,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她是大作家左思的妹妹,据说人长得并不漂亮,但是很有文才,所以晋武帝拜她为贵嫔。她的诗文现虽仅存20多篇,但原有文集四卷。女子而有集多达数卷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还是第一人。东晋太傅谢安的大哥谢奕的女儿谢道韫,也是一位有名的才女。有年冬寒,天正下雪,家人聚在一起,谢安与儿女们讲解评说文章,忽然雪下得很大,谢安脱口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二哥谢据的儿子胡儿(谢朗)接着吟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高兴得大笑不已。这事在文学史上成了著名的咏雪的典故。谢道韫后来嫁给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她曾有文集三卷,后来也失传了,现在还有诗文传世。唐代诗歌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妇女能诗,就更是常事了。下面我们举一些著名的女诗人。武则天时代的上官婉儿,是位很杰出的诗人。他是上官仪的孙女,因祖父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一家男口被杀,女的则被充人掖廷。传说婉儿的母亲郑氏怀孕时,梦见一位巨形神人给她一杆大秤,说:“拿着它,用来称量天下。”全家都觉得很奇怪。婉儿刚满月时,家人逗她:“称量天下的是不是你?”婉儿虽不能说话,却连连点头,像在答应似的。上官仪是太宗、高宗时代著名诗人,文坛领袖,所作的诗称“上官体”。婉儿在宫中也很好学,能文善诗,武后后期,已上升到掌管朝廷诰命的地位,中宗立,又拜为昭容。当时朝廷中经常举行宴会,皇帝、皇后、公主与有名的文士官僚一起赋诗,婉儿常为帝、后、公主代笔,群臣献上来的诗赋,由她评定等级,再给奖赏。有一次,唐中宗到昆明池,群臣应制作诗百多篇,于是在帐殿前扎起彩楼,中宗叫婉儿从中选一首谱曲。婉儿坐在彩楼上,不中选的诗稿便从楼上丢下去,但见纸片飞舞,大臣们各认自己的名字,拾起来揣入怀里。末了,只有沈俭期、宋之问的诗稿还没有丢下来;又过了一阵,但见一张纸飞下来了,是沈俭期的。婉儿评论道:两人的诗功力差不多,但是沈诗结句没有力气,宋诗结句劲健。沈俭期心服,不敢争,宋之问的诗便被选中。据说这就是她母亲梦中所谓的“称量天下”。上官婉儿的诗文,唐代曾编有集子流传,叫《昭容文集》,宰相张说亲自为集子作序。后来吕温作《上官昭容书楼歌》,赞叹婉儿的才华道:“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歌阑舞罢闲无事,纵恣优游弄文字……”婉儿的作品《全唐诗》收得不少,诗风与她祖父差不多,主要是写宫廷生活,十分典雅富丽,可以看出她横溢的才华。女诗人李冶,字季兰,中唐时人。她五六岁时就能作诗,又善弹琴,曾一度被召入宫中作操琴乐妓。她的作品流传很广,后人曾将其诗与薛涛诗合编为《薛涛李冶诗集》二卷。著名诗歌评论鉴赏家高仲武曾编选《中兴间气集>,口味很高,是不轻易许可人的,而独首肯她的诗,说是自鲍照以下,很少有人能和她相比,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便是五言诗中绝佳的意境。中唐著名诗人刘长卿,称她是“女中诗豪”。如她作的《三峡流泉歌>,既极三峡的磅礴气势,又极乐曲的声情之妙,确实是难得的好诗。其中一段是:三峡迢迢几千里,一时流入幽闺里。巨石崩崖指下生,飞浪远波弦中起。初疑愤怒含雷风,复似呜咽流不通。回湍曲濑意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前面我们介绍帝王诗词时,曾谈到唐德宗召贝州宋廷芬的女儿宋若昭的事。宋廷芬的儿子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