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dbb522751c964df1d8a7d7b0c46b645/3dbb522751c964df1d8a7d7b0c46b6451.gif)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dbb522751c964df1d8a7d7b0c46b645/3dbb522751c964df1d8a7d7b0c46b6452.gif)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dbb522751c964df1d8a7d7b0c46b645/3dbb522751c964df1d8a7d7b0c46b6453.gif)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dbb522751c964df1d8a7d7b0c46b645/3dbb522751c964df1d8a7d7b0c46b6454.gif)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dbb522751c964df1d8a7d7b0c46b645/3dbb522751c964df1d8a7d7b0c46b64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Part第一章01知人论世民族之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斯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16部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孔乙己等。主要作品有——2019年全国高考卷《理水》
自嘲
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诗海拾贝【赏析】这首诗表现了鲁迅对敌人的蔑视和自己要战斗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本色。颈联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句谈自己对敌斗争的态度,“俯首”句谈自己对人民的态度,作者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当然是对敌人的憎和对人民的爱。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无花的蔷薇之二》
1912年——1949年Part第二章02文本赏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2、梳理刘和珍的相关事件,概括其精神品质3、品读语言,感受鲁迅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4、面对“三一八”惨案,鲁迅的思考5、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记念刘和珍君“记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死难的革命青年的沉痛悼念,赞扬其英勇的壮举;二是对反动派的无比痛恨,揭露反动派虚伪、残酷的本性。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作者用“君”来称呼刘和珍,是对她的礼赞。“记念刘和珍君的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惨案做总结评述。解题: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jíxínɡliáochàèàopūlìnchóuchúzhǎndiéháilùzìmièdícuándànxùdàn初读文本,理清思路(1)刘和珍是谁?(2)为什么要记念她?(3)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3—5节1—2节6—7节
细读文本,概括情节一、二:悼念逝者,叙述写作缘由纪念逝者揭露敌人(政府/所谓的学者文人)警醒庸人三、四、五:回忆过往及叙述死难的经过3、追述平生事迹4、概述遇难事实5、详写遇难经过六、七:思考惨案的教训和意义6、劝戒徒手请愿7、激励奋然前行刘和珍是谁?为什么要记念她?写文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本文如果直接从第三节刘和珍的平时表现写起,把第一二节移到第五节后,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可以吗?为什么?
整体感知②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两周以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情感历程,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①变成了只为刘和珍作的文章了
,而本文思路却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不可以走进文本,初识人物1.请结合一、三、四、五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和表现。这些事迹和表现主要反映刘和珍哪些性格、品质?事迹与表现品格追求真理预定《莽原》(毅然)“风潮”领袖虑及母校(黯然)始终微笑府门前喋血(欣然)难中求助敢于反抗有远见、有责任感温和善良勇敢坚强、不畏生死从容善良走进文本,初识人物2.鲁迅对刘和珍印象如何?“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这是真的,有她的尸骸为证。”善良、温和的女青年走进文本,初识人物3.总结填空:刘和珍是一个
的青年学生。★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研读文本,走近人物1.请结合一、三、四、五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和表现。这些事迹和表现主要反映刘和珍哪些性格、品质?事迹与表现品格追求进步,渴求真理预定《莽原》(毅然)“学潮”领袖(反抗)虑及母校(黯然)始终微笑府门前喋血(欣然)难中求助嫉恶如仇,敢于反抗有远见、有责任感温和善良勇敢坚强、不畏生死从容善良1、反复、强调,突出刘和珍的温和善良的性格3、表达作者对刘和珍的敬意刘和珍君的四次微笑2、对比、衬托,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反动文人卑劣被杀害弱小pk强大
正义pk黑暗研读文本,走近人物作用细节描写
梳理事件,概括品质1、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善良、温厚的女青年事件2参加师大学潮斗争2、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3、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刘和珍君的四次微笑【补充资料】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刘和珍出生于贫民,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1923年秋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1924年11月爆发了驱逐反动校长杨荫榆的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是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感冒呕吐,手擎校旗,带领女师大的学生参加游行示威,在执政府前被军警开枪射击并棒击致死,年仅22岁。学习任务二:体味情感深入思考,探讨惨案1.看惨象(1)刘和珍等人是怎样遇难的?作者为什么“目不忍视”?大沽口事件三一八惨案背景【资料链接】
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
“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诬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噩耗传来,鲁迅万分哀痛又无比愤慨。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深入思考,探讨惨案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自愿的,突显出刘和珍的爱国,不怕牺牲,同时驳斥流言家“受人利用”说有意而为之,偷袭,可见刘和珍他们毫无提防,驳斥了执政府的“暴徒”说目不忍视的惨象深入思考,探讨惨案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有组织有预谋的一场屠杀行动,驳斥了“自我防卫”说致人于死地,凶残,卑劣到了极点目不忍视的惨象深入思考,探讨惨案1.看惨象(1)刘和珍等人是怎样遇难的?作者为什么“目不忍视”?下劣——请愿、女生、执政府前、从背部入、手枪凶残——徒手、穿心肺、穿胸、立仆虐杀——棍棒伤痕、头部胸部猛击刘和珍及两救助女伴遇害,两死一伤。(2)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详细地写惨案的细节?①表现爱国学生的英勇壮举②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暴虐深入思考,探讨惨案2.听流言(1)流言有哪些?暴徒、受人利用、莫名其妙......(2)事实上,这些青年是什么样的人?毅然——坚定追求真理,渴求进步黯然——富有斗争精神、有责任感欣然——爱国热忱、不畏生死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温和善良(3)作者为什么“耳不忍闻”?掩盖真相、推卸责任、混淆视听深入思考,探讨惨案3.析沉默“我”无话可说,民族默无声息,简要分析两种沉默包含的情感是否一样?“我”无话可说——悲哀尊敬、痛恨愤怒、失望期望交织,情太重太深而无言以对。民族默无声息——野蛮而严密的专制下害怕、淡漠、麻木
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四节:惨象VS流言进一步强调了作者无话可说的原因对偶反动派的残忍文人舆论的控制和诽谤
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第四节:惨象VS流言惨象:有形的刀枪+流言:无形的刀枪=中国式的白色恐怖默无声息的原因=惨象+流言=非人间的黑暗社会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沉默呵,沉默呵!第四节:惨象VS流言作者渴望的是爆发而不是灭亡不在沉默中爆发默无声息的原由是残暴的屠杀和高压的言论控制,这样的沉默会导致民众走向革命或者个体和民族的灭亡。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选择复句对反动派的警告对后者死的呼唤和激励无话可说?默无声息的缘由?沉默:爆发,灭亡?反动政府:残忍走狗文人:无耻白色恐怖武力镇压+思想控制物极必反警告反动派呼唤后死者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善良温和、追求真理、富有反抗和斗争精神、有责任感、勇敢坚强),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刘和珍的爱国革命精神及在其反衬下反动势力的凶残下劣,从中体悟到作者悲愤的情感基调。总结刘和珍其人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有责任,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作者还提到了哪几类人?他们在国难中有什么表现?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庸人闲人CLICKTOADDCAPTIONTEXT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奉献自己的悲哀和尊敬。痛心于“庸人”的不觉醒、不抗争,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号召“爆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爱国青年
反动势力
庸人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一曲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声唤醒庸人大众的沉重呐喊,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活动一】鲁迅的“说”与“不说”1.在第一、二节中有多处类似“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话,这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
①悲痛的悼念
②愤怒的揭露
③沉痛的总结,警醒庸人,勿忘血债【活动一】鲁迅的“说”与“不说”2.文章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该如何理解?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①更深入地体会到浓黑的悲凉“非人间”。②警告反动军阀,无话可说,并不是真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③叙述遇害经过,寄寓深沉的痛惜;反语以辛辣的讽刺把满腔的憎恨和愤怒化着愤火喷向中外反动派。④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纪念烈士感到深深愧疚。说不说痛惜赞颂爱国青年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悲愤至极,难于言说不欲敌人快意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
悲愤激励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即“悲”与“愤”,正是用这样的感情线索,作者才将众多的内容如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学习任务三:品味语言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下,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不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是解题的前提条件。(3)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针对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必备知识合作探究选择最能触动你的一段话,对它进行点评,和同学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程度副词,更加愤怒到了极点深深地体味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表示对死者的尊敬“”视触转化,表现悲凉之深合作探究“”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真正的革命者直接面对,不回避为人民的苦难而哀痛的人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的人有是非观,但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民众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残。突出她的“始终微笑”,强调了“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却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由这种极度的悲愤,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的尸骸为证。”合作探究
5.文中的“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各指什么样的人?
“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庸人”指平庸之人。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特别容易“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的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
“苟活者”是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却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他们“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他们有可能走向斗争。“苟活者”中包括“苟活到现在的“我”,这是作者的谦辞,意在突出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的光荣。
“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这种人尽管在政治上同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冷漠,冷眼旁观,甚至把烈士的鲜血当作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几乎不抱希望。体会句子含意合作探究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是什么?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1、无恶意闲人以饭后的谈资2、有恶意闲人作“流言”的种子3、徒手请愿第六节:惨案过后想到了什么?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完成下表)第六节:徒手请愿
本体
喻体对象人类历史的进步
过程
大量木材结果历史前进一小步
启示
思考1:
煤的形成付出巨大代价形成一小块煤
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徒手请愿不可取,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说明鲁迅对徒手请愿什么态度?“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鲁迅《空谈》不赞成徒手请愿。在鲁迅看来,人类前进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这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第六节:托体同山阿
作者虽然不提倡徒手请愿,但是有亲人友人的哀悼,对于烈士而言,也是一种慰藉,若生者可纪念死者,记住死者逝去的教训,烈士不算白白牺牲引用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第七节:意义就在此罢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用原文话作答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第七节:意义就在此罢主干:事实+为+明证
=事实证明了……思考2此意义:弹雨中互助事实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压抑没有消亡。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第七节:苟活者VS猛士进步青年带来的不怕牺牲的精神——希望——激励——成为猛士而猛士则会越来越坚定自己的道路想要革命,但是还未参加革命的人思考3
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第七节:说不出话为何在文章中又说了很多话?悲与愤悲愤至极,难以言说1、悲愤之情的酝酿与驱使2、赞颂爱国青年,嘲讽庸人,抨击执政府,唤醒民众3、激励后人,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中心主旨此文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述评“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手法运用全文是以作者的感情为线索,把叙述、议论、抒情有机地融合文章脉络文章内容表达方式叙述写作的缘由(1、2)悼念逝者唤醒生者烈士的印象及死难经过(3、4、5)交往始末遇害事实殉难经过死难的教训和意义(6、7)经验教训死难意义叙述为主抒情为主叙述为主夹叙夹议叙述为主议论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外包服务合同范本
- 制作沙发套合同范本
- 关于logo设计合同范本
- 2025年01月荆州市企业(含民办高校)引进人才469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01月湖北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基建与规划处校内公开招聘职员2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至2030年中国滴水防伪标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户外牌双插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高铝自流浇注料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出入证的申请书
- 2025至2030年椰奶味龙须酥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情商知识概述课件
-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
- 【64精品】国标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 XE82000--午山风电场风机定检作业指导书
- 汽车座椅骨架的焊接夹具论文说明书
- 前列腺癌临床路径(最全版)
- [重庆]房建和市政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要点
- 发电机组自动控制器
- 实习鉴定表1页
- 翻车机主要技术参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