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结合型农业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研究_第1页
农牧结合型农业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研究_第2页
农牧结合型农业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研究_第3页
农牧结合型农业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牧结合型农业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如何在成千上万的小生产基础上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值得研究和研究。安徽省亳州市发挥统的功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高效农业的做法,作出了有益的启示。一、饲养业:建饲草种,营造良性循环毫州属季风气候区,虽然气候温和,光照充足,但人多地少,且农作物产量已经不低,为使农业再上新台阶,在协调的农田生态环境基础上,利用时间差和空间差,在有限的耕地上采用间、套、混种和合理轮作技术,探索建立多层次配置多种作物共处的立体种植的新路。实行粮经、粮果、粮菜和林农、林药、林菜、林蔗、林菌等作物间复套种。十八里乡杨庙村桐药间种800亩,林下间种白芍等20多种中药材,白芍栽后套种了豌豆、花生、蔬菜、玉米等经济植物,成为错落有致的立体生态群。有的农户连续三年在300平方米的泡桐林下培植平菇,年均收益5000元左右。农牧相互结合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1978年牧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4%,农作物秸秆约有22亿吨,大部分作为薪柴烧掉,据估算若拿出一半用于饲养业,可养30万头牛、40万只羊。因此,1985年把畜牧业作为突破口,每个农户养1头牛、2头猪、3只羊(兔)、10只鸡,改单一种植型为农牧结合型。全市现有水面80万亩。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建立水陆交控系统,在河、塘、池旁种草,用草喂鱼或猪,猪粪喂鱼,用塘泥肥田,达到水陆交控互相补充。十二里乡105亩连环鱼塘,在塘边、路边种植了桑树、龙须柳、紫穗槐、侧柏和草,草和树叶喂鱼,桑喂蚕,蚕粪喂鱼,塘泥养树肥田。双沟区兴办五个鱼、鸭共养场,养鸭62000只,年产值145万元,放养鱼50万尾,效益可观。城乡交换农业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开放形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中输入各种机械、设备、电力、燃料、化肥、农药等物质,以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等形式与光热、水、气、养分等生态经济因子相结合,经过各种生物体的加工和转化,最后生产出粮、油、肉、菜、瓜果等产品。毫州城郊利用他们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交通方便,信息灵通,技术势差大等条件,根据城市人民生活的需要,生产“鲜、活、特”商品,提供牛奶、蔬菜、水果、鸡、鸭、肉、蛋等,同时组织城粪、生产资料下乡,使城乡生态经济和能量互为补充和交换。种植业为饲养业提供饲草饲料,种植业和养殖业又为加工业提供原料,使之再增值,十河乡西关村,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对副产品深加工再利用,大力发展加工业,办起了面粉厂、饲料厂、淀粉厂、养殖场、草酸厂、造纸厂等,用玉米加工成淀粉,用淀粉生产草酸,用淀粉黄浆生产蛋白粉、用玉米胚芽加工胚芽油,废渣加工成饲料,用饲料养猪,用猪粪养鱼,形成了种养加结合,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亳州25万农户,庭院占地30万亩,大部分农户都有一定面积的庭院,但杂物堆放,人居畜圈布局不合理,生态条件利用较差。1985年开始新村规划对农户庭院合理设计,巧妙布局,经过几年努力,许多区乡达到了生态型立体化多层次、高效益,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核桃林场党委书记在三分小庭院里进行立体生产,1988年饲养两头育肥猪,半分水面小池塘里养甲鱼300只,混养罗非鱼500尾,栽葡萄树100棵,还种菜、养鸡、养鸽,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食物链。这个小院1990年收入可达6000元。二、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方向。亳州生态农业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统的管理手段,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了最佳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一)粮食显著增收毫州全市有林地80万亩,植各种树木5000万株,每平方公里达22500多棵,森林覆盖率达23.4%。据估算,每年减少水土流失1500万立方米,按含有机质1%计算,每年可保15万吨肥料免被流失。相当于3000万元的投入。根据气象部门观测自1985年8700公里四级防护林网建成后,夏季最高温度由1978年的40℃,降至39℃,无霜期延长3天,林网内风速平均降低30%(3米/秒),空气湿润,干旱涝渍明显缓解,保障了农作物正常生长,粮食显著增产。1979年农业总产值9300万元,粮食28.38万吨;1984年农业总产值上升到3.53亿元,粮食44.25万吨;1989年农业总产值又上升到5.29亿元,粮食总产量升到66.40万吨。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也显著增强,如1988年黄淮区域遇到历史罕见干旱,而亳州市旱情明显低于毗邻地区。中心地带旱情轻微,当年粮食总产达62.2万吨,为1979年2.2倍。(二)乡镇网养、塘养叶片业崛起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大家畜(黄牛)增加,平均年净2万头,生猪存栏年净增4万头,羊增3.5万只,开发利用新老水面近4万亩,网养、塘养庭院养鱼业崛起。特别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尤为迅速。1979年产值仅59万元,到1989年增加到7.6亿元。随着物质的转化率提高,人民食物资源也丰富起来,1988年统计资料表明,当年肉类总产量已达21939吨,(人均19公斤),牛奶286吨,鱼2600吨,家禽230.14万只,产蛋8253吨。三、关于高效农业的建设(一)强化统的功能,完善农业总体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实施,实行统一管理,确保生态亳州市高效农业建设是在传统农业和分散经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一开始就遇到了统与分的矛盾,因此,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使农业稳定发展,必须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注意强化统的功能,完善统的层次的服务,进行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布局,统一实施,逐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下的统的功能,这里要指出的是亳州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强化统的功能,并不是搞人民公社化时统的复归,而是把该统的,需要统的统起来。(二)多部门协调思维下的学知识是多部门的基础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生态科学、系统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知识,必须解决统与分的问题,实行多部门的协调作战,要有一个强大的权力机构,集中各方面人、财、物力。为此,市委市政府成立了25人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亲自抓,各区、乡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实行领导干部承包制,划片包干,各负其责。(三)全面规划建设大型生态工程是建设高效农业的重点市委市政府为使农业稳定发展,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了一定规模的四大工程:(四)培养绿化生产企业,建立一个最其次把一些人财物力条件受限制的农户,串在组合的链条上,促使他们逐步发展成生态联户。三是区、乡、村利用现有的塘、池、河道、农场,渔场等抓好一个生态示范建设,建立一个种养加工成龙配套的模式,摸索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最佳效益的好经验,使当地群众有学习、推广的实际典型。市、区、乡、村都培养了自己的点。以点带面,出现了一些生态村、场、区域,促使低产农业向高效农业迈进。亳州市自1980年开始绿化,1984年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至目前为止,经过10年努力,已创造了一个以林网为骨架,以水网为命脉,以路网为经络的农业生态机制,建成了一个具有有序结构、最佳功能、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出现了6种优化的生产模式。(一)立体农业(二)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三)河流湖泊水陆控制(四)城乡交换类型(五)繁殖和添加的结合(六)植物生态结构及农田基本工程建设1.四级林网工程(防护林工程),共建防护林带3.5万条,把毫州210万亩耕地划成12250个方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