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魅力长存之谜_第1页
王昭君魅力长存之谜_第2页
王昭君魅力长存之谜_第3页
王昭君魅力长存之谜_第4页
王昭君魅力长存之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昭君魅力长存之谜

(一)王昭君的魅力王兆军是西汉元帝时代的一位普通人家。公元前33年,她出生并与匈奴的胡汉邪结婚。从那时起,她的名字一直保持着绿色的历史。两千多年来,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她一直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下至骚人墨客、戍边将士、羁旅行役、市井细民、思妇怨女,都曾为她的芳名事迹而牵动情愫。在民间长期流传着关于她的故事;在她的故乡到处都可以见到她的遗迹;在她出嫁的塞外,甚至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坟。围绕王昭君,历史学家们进行了无数的考证、探讨和争论;艺术家们创作了无数的绘画、雕塑、音乐、歌舞和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品;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学领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有关昭君的作品,完全可以单独编写一部“昭君文学史”.这部“文学史”,从时间跨度上来说,起自汉代王昭君出塞后不久便产生的歌舞和民间故事,然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直到社会主义时期的今天,几乎每朝每代、每个历史阶段,均有昭君文学艺术作品问世并流传.从作品体裁样式和数量来说,历代歌咏昭君的诗歌(包括词、散曲和变文、转踏等)约七百余首,小说和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近四十种,各类戏剧约三十多种,记载或评论昭君故事的历代著作达三百余种,近年来昭君形象又陆续出现在电视、电影屏幕和交响乐舞台。从昭君作品的传播和影响来说,不但汉族人民对昭君故事耳熟能详,而且各少数民族,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对她的故事也如数家珍。其它远至越南、朝鲜、日本,昭君故事久已广为人知,近年来在欧美等国也日益引起重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有一批当时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对昭君事迹表现出倾心关注,创作了大量作品,如魏晋南北朝的石崇、鲍照、庾信、梁简文帝、沈约、阴铿;隋唐的薛道衡、储光羲、沈佺期、卢照邻、骆宾王、王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司马光、曾巩、苏轼、黄庭坚、秦观、苏辙、陆游、范成大;金元的元好问、耶律楚材、王恽、刘因、关汉卿、马致远、吴昌龄、张时起、虞集、马祖常、吴师道、贡师泰、杨维桢、张养浩、张可久、高明;明代的陈宗鼎、胡文焕、陈与郊、高启、顾鼎臣、李东阳、李攀龙、何景明、汪循、吴应箕、陈子龙、魏偁屠隆、侯方域、夏完淳;清代的沈德潜、纳兰性德、朱彝尊、陆次云、袁枚、姚鼐、赵翼、褚人获、吴伟业、尤侗、薛旦、周文泉、曹雪芹、李调元;近现代的董必武、谢觉哉、郭沫若、翦伯赞、老舍、曹禺、邓拓等等。总之,在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地域,王昭君给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唤起他们广泛的关注、同情和赞美。有关昭君的作品,种类数量之多、涉及领域之广、作者层次之高,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我们不禁要问:王昭君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近年来学术界曾进行过多方探讨。有的认为昭君一生的悲惨遭遇是引起世世代代人们同情和哀悯的主要原因;有的认为昭君在历史上起过的重大作用是使她赢得后人怀恋的主要原因;还有的认为昭君形象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她出身民间,与人民群众有天然的联系,昭君的永恒生命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些意见,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力图揭开昭君魅力之谜,见仁见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都未能全面地、圆满地解答这个问题,因而也难于说服对方。我认为,对于昭君这样一位影响深远,有关作品繁多,涉及领域宽广的人物,她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世界,决不是某种单一的理由所能解释清楚的。只有按照马列主义观点,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它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立体的、动态的研究,才能够揭示其中的奥秘。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全面地看问题,而系统论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整体”和“完整性”进行探索的科学方法。系统论首先强调的就是整体性原则,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可以把以王昭君为核心的所有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成份视为一个整体,它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姑且称之为“王昭君系统”。这个系统大体上由历史学、文学、艺术、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若干子系统构成,每一个子系统又包含更小的系统,如历史学包括史籍、史论、碑铭、遗迹、出土文物等;文学包括历代诗词曲、戏剧、小说、文艺批评等;艺术包括歌舞、说唱、电影、电视、交响乐、绘画、雕塑、各种手工艺品等。各个子系统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它周围的环境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系统论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强调“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从整体中分割出来的那个部分,与在整体中发挥机能作用的同一部分,它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部分从有机整体中分离出来,而应当把它放在整个系统中进行考察,否则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瞎子摸象,陷于片面。这也正是对王昭君众说纷纭,长期难于统一的重要原因。同时,昭君系统又是动态的、开放的。它已经运动、发展了二千年,今天仍然处在运动和发展之中,甚至比封建时代更为活跃,更充满生命力。认真研究昭君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考察这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才会比较全面地揭示昭君魅力永存之谜。(二)王昭君故事的美学特征系统论不仅重视系统的整体性,而且特别重视系统整体的结构性。任何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都是指在一定层次中形成一定结构的基础上的整体性。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必要条件,要素以何种方式相互作用和联系也是构成系统不可忽视的问题,一切系统都是各种要素按照一定方式排列和组合起来的结构。因此我们研究昭君系统,首先要搞清楚构成昭君系统的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又是以何种方式组合起来的?王昭君系统的核心,是历史上的昭君其人其事。关于王昭君的事迹,《汉书》的《元帝纪》、《匈奴传》和《后汉书》的《南匈奴传》等史籍均有记载,其中以《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比较详细:“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按:昭君是出嫁,其余四女是陪嫁的侍女)。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汉书》、《后汉书》还记载,昭君出塞在当时是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元帝为此改元“竟宁”,取“边境安宁”之意;呼韩邪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取“使匈奴安宁”之意。包头还出土了“单于和亲,千秋万岁”的瓦当。在汉朝和匈奴刚刚结束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战争,初步达成和平的形势下,昭君出塞和亲就具有巩固和发展汉匈友好关系的重大意义,客观上成为一座民族友好的里程碑。此后的五、六十年间,汉匈边境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经济繁荣的和平安定局面,这也是与昭君的出塞分不开的。此后有关昭君的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基本上都以这些史实为框架进行增饰取舍。最普遍的是虚构昭君父母家世;想象入宫经过的细节;渲染在宫中的悲思愁绪;甚至虚构她与元帝的爱情;特别是虚构宫廷画师毛延寿借绘图陷害的情节,几乎被人们认为是铁定无疑的史实。对于出塞情况,也是众口纷纭,有的写为被迫;有的说是自愿;有的描写为哭泣泣;有的塑造成喜盈盈。对昭君出塞之后的情况,有的如实描绘她当阏氏,育子女;有的则处理为在胡汉交界处投江,或到匈奴后饮药而死等等。总之是展开幻想的翅膀,争奇斗胜,众采纷呈。然而,无论文学艺术家们笔下的昭君形象如何别开生面、花样翻新,只要我们把历史上存在的王昭君本事和绝大多数文艺作品的情节做一归纳,就会发现,它们主要包含着以下六个要素,这六个要素顺序分明,环环紧扣,形成“王昭君系统”的核心内容和内部结构:这六个要素是由时间的线性结构和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空间变化的立体结构相结合而构成的,即南郡(今湖北)农村→汉宫→塞外、匈奴.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昭君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即村女→宫女→阏氏。从上述王昭君系统的六个要素及其结构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从美学角度来说,王昭君做为一个审美客体,它所以是美的,首先是由于本身具有某种性质,然后才能够作用于审美主体。美的生成过程是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审美客体与能够欣赏它的主体系统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同步和耦合关系.昭君故事本身做为一个美感信息系统,具有着多种性质,例如:真实性—历史上实有其人,其事迹也基本符合史实;传奇性——可以说昭君经历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于一身,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和异域情调;动情性——昭君的遭遇容易激起人们的哀怨、悲愤、喜悦、壮烈等多种感情,而人物命运的波澜曲折最易于造成文学作品情节的戏剧性转折和感情抒发的跌宕起伏。这样,昭君故事就可以向审美主体(历代读者、作者)释放出多种不同的信息流,作用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分别刺激他们的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功能,使他们产生认同感、新鲜感和感情渲泄的快感。人类的审美尺度存在着共同性,这首先是由于人类知觉有着共同的规律,而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注意中心按事物特征进行转移的过程,任何审美对象要被人注意和欣赏,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外观特征。而昭君故事的真实性、传奇性、动情性等鲜明的特征,很容易吸引审美主体,唤起他们共同的审美认知表象,因而也容易吸引历代文学艺术家,成为他们进行创作时的选材对象。第二,从社会和人生哲理来说,做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王昭君现象凝聚着中国二千多年来广泛、丰富而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且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而使它具有了丰厚的艺术启示力。艺术启示力是一种自我抽象的能力,是唤起象征机制的能力,它能激起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引起他们的共鸣,对故事进行再创造,从而使故事进入认识和审美系统的超稳定结构,具有普遍和永恒的魅力。王昭君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理内涵,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在封建社会中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她的行为具有理解的弹性和意义的广延性,各个时代、各个阶层、各个民族的人均可从她的故事或经历的某一阶段中找到与自身心路历程的契合点,引发出种种联想和感慨,启发着人们与自身经验和情感进行平行比较,产生人生哲理的沉思。这种包蕴丰富、充满多方面哲理和启示的内涵,使昭君故事成为一座可供数千年多方位开采的“富矿”。第三,昭君故事的关键在于出塞。由于出塞,使昭君这位“良家子”无可回避地牵扯到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纠缠纷争不息的民族关系问题中。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无论是汉族王朝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无论在中原内地还是在边陲远疆,民族关系都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或敏感问题。民族间,特别是较大民族之间的或战或和,或友或敌,都能直接导致政权安危和人民苦乐。昭君出塞和亲客观上联系着当时中国最强大的两个民族——汉和匈奴,关系到它们之间的和战安危,关系到两族人民的切身利益。这个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重大事件,不仅引起当时两族朝野上下的共同关注,而且对于一个数千年来一直为民族矛盾所困扰,不断急迫地寻找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办法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总是会给人们提供种种有关民族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王昭君更成为进行民族友好教育的绝好史例。可以说,只要国家还存在,民族还存在,王昭君就一直会成为人们研究和处理民族问题时永远不会忽视的课题。第四,历史资料所记载的昭君本事,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不详细,很不清楚的史实框架。信息论有一个公式:在得到消息之前,对其内容知道得越不清楚或估计得越不正确(如昭君自请出塞的动机,出塞之后的情况等),则得到消息后所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即那么昭君本事对后人提供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这就使后人有可能、有条件进行大量的推测和想象,从而产生出花样繁多的观点和文艺作品。反之,如果历史上昭君本事的记载非常详尽,则后人所能据之进行再创造的余地就很小,也就不容易或不允许进行更多的想象和虚构。接受美学指出,作者赋于作品发挥某种功能的潜力,而读者则实现这种功能。任何功能都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必须由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实现,实现功能的过程,就是作品获得生命力的过程。这种理论要求作家不可肤浅显露,而应具有深邃意识,以便留给读者补充想象的余地和审美再创造的思维空间。而《汉书》和《后汉书》正是不自觉地实现了这一点,因而为后人留下了广阔的再创造余地。换言之,昭君史料之缺乏,正好造成了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为读者和后人提供了广阔的审美再创造空间。通过以上对昭君本事六个要素及其结构和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昭君故事不断引起人们重视的内部原因是什么。正是由于昭君本事具有上述几个方面的特征,所以它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例如:历史学家把求真放在第一位,伦理学家把求善放在第一位,文学艺术家把求美放在第一位,政治家把实用放在第一位……昭君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内都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且能够达到真,善、美、用的统一,所以她自然能引起各方面的倾心和赞美。(三)不同的社会现实对昭君形象的把握按照系统的层次性和相关性原则,客观世界是无限的,系统结构的层次也是无限的,一个系统对于更高一级的系统来说,它只是一个子系统(或要素)。那么昭君系统对于中国社会这个大系统来说,就只是一个子系统。我们应该注意研究中国社会这个母系统与,昭君子系统之间层次叠加的辩证关系。同时,任何系统都不可能是绝对封闭和静止的,它们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总是与外界其它系统进行联系或交换(物质、能量或信息等),这就要求我们把昭君系统投入到一个更大的更高层次的系统中去考察,研究被考察对象与周围系统的联系。例如对昭君系统中的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就作品而论作品,必须把这些作品放到整个中国社会现实中去,从社会、作者、作品、读者的整体关系中去考察,联系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有关的系统,从而发现其中的联系,避免简单片面的弊病.这种层次性和相关性的研究方法,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任何文学艺术作品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社会生活。王昭君其人其事所以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久盛不衰,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所决定的,汗牛充栋的昭君文学艺术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作者的作用,昭君这个历史人物固然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但是不同的作者,由于出身环境、文化教养、个人遭遇、思想水平不同,对于昭君故事便有了种种不同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又大多是与作者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的。鲁迅读《红楼梦》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西方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对昭君故事也是这样,古人曾从多种角度进行理解和探索,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当他们把自己对昭君的理解物化为文学艺术作品时,又不能不受到他的“前理解”的限制(即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它所受到的教育和思想水平等等)。这些作者从自己的前理解出发,对昭君本事中的某一要素或某几个要素感触特别深,在他所创作出的作品中进行了重点加工和使用,于是便使作品出现了不同的主题倾向。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广大妇女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或被迫入宫,或含悲远嫁,根本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玩物或礼物,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进入作者的前理解,使他对昭君的入宫(B)和出塞(D)两个要素很感兴趣,于是便有大量的同情昭君之作出现,写其思乡念亲之悲,远离故国之叹,哭哭啼啼的昭君形象被反复吟诵,构成了最早的昭君形象悲怨主题。如汉代托名昭君自作的《怨旷思惟歌》、李白的《王昭君》、杜甫的《咏怀古迹》(之三)等。又如,在封建社会中,贪官遍地,贿赂公行,欺上瞒下,压抑人材的佞臣,有眼无珠、昏庸糊涂的皇帝,几乎代有其人。这种不公正的社会现实进入作者的前理解,他便对不得见御(C),反遣出塞(D)产生共鸣。有的作者自己还有被压抑的经历,感到才高多妒,命运多蹇。于是往往借昭君故事创作出揭露社会黑暗,批判贪官污吏,指责昏君佞臣,感叹人生和命运的作品。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虚构的画师毛延寿做为靶子表达这种主题。这样的作品数量也是很多的,如李白《于阗采花》、白居易《昭君怨》、《青冢》等。到了近代,西方个性解放的民主思潮传入中国,反封建、反皇权专制,要求个性解放,摆脱三纲五常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社会现实进入作者的前理解,他们便又对昭君的自请出塞(D)表现出浓厚兴趣,从而把王昭君塑造成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这类作品以郭沫若《王昭君》为代表。更为长期和普遍的情况是,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的挑拨和利用,各民族间发生战争的事屡见不鲜,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时期,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思潮高涨。这种社会现实进入作者的头脑,他们便会对昭君出塞时的汉匈形势和出塞和亲的和平友好动机有意无意地视而不见,把昭君和亲与历史上一些屈辱的和亲、纳贡等同起来,视为民族耻辱,写入自己的作品。为了突出这种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往往又虚构出元帝与昭君的爱情等情节,虚构出汉弱匈强的时代背景,或把矛头指向执行投降妥协政策的帝王将相们。并特别强调昭君出塞是被迫的,往往把昭君处理成不与单于成亲便自杀而死(或吞药、或投江、或自缢等),以强调其民族气节。其典型代表是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但是,综观整个历史,中国境内的民族关系,其主流毕竟是和睦相处、友好交往,显示出中华民族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昭君出塞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所以昭君做为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这一根本内涵,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和一部分封建文人所理解所尊重。因而在民间文学中,昭君总是做为一个为汉匈两族人民都带来和平和幸福的女神而活在人民心中。正因为如此,人民才为她留下了那么多神奇的遗迹和坟墓。这种现象表明了人民对民族和睦、团结、友好关系的憧憬,说明昭君正是这种理想的最好寄托者。然而在封建文人中,由于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认识到这一点的毕竟是少数。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的今天,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崭新的民族关系,各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共同繁荣。两千多年前的王昭君当然不可能有今天的觉悟,但她做为一个出身民间的劳动女子,自愿请行出塞,恰恰以自己的行动谱写了民族友好的篇章,体现了人民群众要求民族友好的朴素愿望。因而成为对人民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好史例。于是,新时代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文学艺术家们纷纷把眼光投注到昭君身上,让昭君恢复本来面貌,揭示她出塞的本质内涵。于是以董必武同志《谒昭君墓》诗和曹禺同志的话剧《王昭君》为代表,一系列以歌颂民族团结友好为主题的文艺作品诞生了。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回顾历史上绝大多数昭君文学艺术作品,如果将其主题与作者和社会现实的对应关系列出如下一个表,从中可以鲜明地看出昭君文学作品系统与其它系统的相关性:通过上表不难看出,作者们根据社会现实和自己作品的主题需要,从昭君本事中有意识地重点强调若干要素,从而构成自己的作品。而每一要素,往往又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加工,从而体现出作者的不同创作动机。在昭君本事的六个要素中,F的出现频率最低,其原因在于再嫁前夫之子是一种落后的群婚制遗迹,与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不相符合,所以历代作者们不约而同地舍弃不用。而D的运用频率最高(18次),几乎每个作者和任何主题都离不开这一要素,可见出塞和亲是昭君题材历久不衰的关键。在中国的民族关系史上,“和亲”是长时期反复出现的现象,而“和亲”的对象、时代、条件、内容和后果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历来有关和亲的争论聚讼纷纭。这些争论不但牵动了古代民族关系的几乎所有方面,而且对现代和将来的民族关系问题也有多方面的启示作用。在这些争论中,王昭君是经常被举出的例证,可以说在她身上凝聚着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的民族关系的丰富内涵。经过解放后数十年的争论,大家基本都承认:昭君和亲所涵蕴的本质内容,是以民族间的和平友好代替战争和仇恨,体现着各族人民要求和睦相处的强烈愿望。可以预见,在今后一个长时期中,随着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昭君会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会被人们世世代代传颂下去。总之,王昭君就象一轮皎洁的明月,吸引着世世代代各种各样的人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找到与她联系的游丝,发出自身的感慨,得到不同的启示:从历史学角度,她是少有的杰出女性;从心理学角度,她是大喜大悲、思乡念国、感叹人生等抒情心理变化的典型;从人才学角度,她是美质多才,高洁正直而又备受压抑、打击、迫害的象征;从伦理学角度,她是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典型,勇于为国献身的代表;从政治学角度,她是批判朝政黑暗,揭露昏君佞臣,反对投降妥协政策的代表;从民族学角度,她是和亲政策成功的代表,民族友好团结愿望的化身;从民俗学角度,她是善良、勤劳、为民造福的女神。……这充分说明,王昭君系统的功能质是比较多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结构,能够吸收和满足多方面的认识和审美要求。昭君系统的上述功能质,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中国社会这个大系统的相互作用、影响而获得实现并长期维持的,昭君系统本身也随着时间、地域的不同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昭君魅力长存的奥秘,正在于昭君系统具有的多种功能质以及它们不断实现的运动之中。(四)“和为贵”的心理是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王昭君系统是在中华民族心理和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流传、演变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它放在更广泛的范畴中来考察。原型批评的理论指出:一个伟大的文学形象的产生,往往受到集体无意识的深厚影响。昭君形象久盛不衰,正是由于其中体现了某些原型,做为一种民族心理积淀,她深深触动了民族之魂。从原始人类把年青美貌的少女做为祭品献给神或大自然做为牺牲开始,中国古代神话中又不断出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故事,还有昭君的同乡屈原等先哲的出现,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顾个人的艰难困苦,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也要为全民族全人类谋福利的牺牲精神。王昭君在这种民族心理积淀的链条上又增加了新的一环,而且她本身逐渐也成为后代听歌咏和向往的这类原型之一。从这种社会环境和心理积淀来说,王昭君的魅力长存,就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一种选择和支配。古往今来无数的作家和诗人不约而同地垂青注目于昭君,并不是完全由作家们自己决定的,而是植根于一种超个人的、更为深邃的、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他们不自觉地选择了昭君,因为昭君触及了他们的民族之魂,而读者们也在读到这类作品时,触动了他们潜藏内心的集体无意识,从而获得了共鸣。我们可以说:不是诗人们创造了王昭君,而是王昭君始终吸引着诗人们。尽管昭君出塞的故事二千年来一遍又一遍地被人加以再创造,但始终是耐人咀嚼的。这种现象,正象弗莱引用罗伯特·格雷夫斯的一句诗所说的:“有一个故事,而且只有一个故事,真真值得你细细地讲述”。中华民族正是细细讲述着昭君的故事,而且是越讲越细,越讲越有滋味,并且还会继续讲下去。从女娲、精卫、鲧禹、屈原、昭君一直到现代文学中的《牧马人》一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能牵动文学艺术家们神经的主题,一个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基因,即热爱自己的祖国,即使在祖国受到过委屈和伤害(如屈原之被放、昭君之不得见御),但自己对祖国和民族的赤心却永不改变,宁愿为它牺牲、贡献,从而获得青史留名。这个基因不断繁衍,并且在每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中深深地打上它的烙印,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为了民族的、国家的利益而献身的悲剧英雄,永远能够唤起中华民族的崇高感和解脱感,这也是昭君故事魅力长存的原因之一。王昭君魅力长存的另一原因,还在于她永远能够契合中华民族憧憬各民族友好相处,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从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来说,她的前身华夏族就是由许多民族和民族集团结合而形成的。从黄帝、炎帝部落联盟到夏、商、周都在不断吸收、溶合着周边民族和民族集团,如“北狄”、“西戎”、“东夷”、“南蛮”等,从而形成了华夏民族。春秋战国至秦汉,民族的同化趋势加快,终于形成汉民族。此后汉族仍然不断吸收和同化各少数民族;与此同时,各少数民族也在吸收和同化汉族的成份。正是由于这种长期的历史现实,造成了汉族不大重视以血缘和地域来划分民族、而更强调以文明程度和思想意识来划分民族的特殊心理,并直接导致了积极要求各民族友好相处,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和为贵”心理和“世界大同”的理想。尽管各民族存在着不少矛盾、隔阂,甚至由于剥削阶级的挑拨而发生流血战争,但这种民族心理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王昭君和亲的成功,正是这种潜藏至深的民族心理的实现,于是她自然也成为这种民族心理的集中体现和民族理想的寄托。从心理学来看,中华民族是一个怀古心理特别浓厚的民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大陆性文化及其生产方式、思维习惯让人容易偏重于既往和经验;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及严酷的政治气候下的“文字狱”,令文人动笔时多所顾忌,往往用借古讽今、迂回曲折的怀古手法来托诗以讽;务实尚园、贵古贱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