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人物命运_第1页
《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人物命运_第2页
《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人物命运_第3页
《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人物命运_第4页
《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人物命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人物命运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小说。它以诗的语言为读者打开了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周汝昌先生是这部诗的主人。而这个世界得以营造形成,又端赖于书中大量诗词的极大表现力。《红楼梦》中的每一首诗词,都出于作者的苦心经营,一方面,它们与书中情节线索互为连缀,紧密相关,是故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古典诗词所特有的美学品质对文学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使书中人物形象的内在精神气质因得以完善和表现。这一点,在林黛玉所作的那些诗词,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所起到的作用上,表现得尤其典型。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中,历来很重视诗歌的“言志”。一首好的诗词,不仅要文辞雅驯,意境优美,更应确切地表达诗人的气质、理想、胸襟、怀抱等方面的深层精神内涵。《红楼梦》中的诗歌毋庸置疑地完美体现着这一精神。林黛玉其人本身即为一个诗化的存在,她的诗歌,是形成整部《红楼梦》诗化意境的一个关键,因此她名下所作的那些优美的词句,更是这部不朽名著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历来不乏对此进行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往往或更多关注于诗词塑造烘托下的林黛玉形象本身,认为“她的美是一种诗意的美,诗才是她这一生中的心灵慰藉与排遣”,林黛玉是“以诗词为心”,或专注于林黛玉形象塑造的诗化手法。本文则拟从这些诗词本身出发,对其与林黛玉这一形象的性格刻画、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关系试做分析。《红楼梦》中寄名林黛玉所作的诗词作品共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感伤身世类,如《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第二类为题咏类,如《咏白海棠》、《柳絮词》、《菊花诗》《螃蟹咏》、《五美图》等;第三类为一些杂咏,如题帕诗、灯谜诗等。除了少数应景之作外,这些诗词作品大多都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气质、精神内涵的塑造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塑造所起到的作用来看,这些作品大略可以分为如下两类:(一)表现其人物形象的内在悲剧性诗人气质;(二)表现其孤标傲世的胸襟怀抱及对俗世的疏离与逃遁。以下选取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略为阐述。一、诗三:《葬花赋诗》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写林黛玉掣得的花名签是:“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一个“愁”字,概括了这位“潇湘妃子”的个性特征。在书中第二十七回,曹雪芹言道,林黛玉往往“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泪眼,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自叹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屈,只得用话宽慰解劝。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林黛玉是“风露清愁”的潇湘妃子,然而,其“愁”何由而来?旁人一般都会以为是因她“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屈”,因而“用话宽慰解劝”,但后来大家发现,这却是林的常态,于是慢慢都习惯了。作者告诉我们,林黛玉的“清愁”,不是因父母,不是为家乡,也不仅仅是因身世之悲。其所以好端端的却自泪自叹,其中另有缘由在。林黛玉的第一次作诗,也是她以诗词进行的第一次的内心宣泄,出现在书中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前回(第二十六回)中交待,林黛玉因惦记宝玉一整天未归,晚间去怡红院探望,看到宝钗先进了怡红院。黛玉随后赶到,怡红院门已关,黛玉叩门,正赶上晴雯心情不好,没有开门,黛玉误以为宝玉还在和她怄气,联系到自己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身世,而宝玉这个平时最关心自己的人也将自己拒之门外,不由得越想越伤感,哭了一回,“值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遂有《葬花吟》之作。这首《葬花吟》是五十二句的长篇歌行,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花谢花飞花满天”到“忍踏落花来复去”,诗人看到漫天落红纷飞,心有所感,出门葬花;第二部分从“柳丝榆荚自芳菲”到“洒上空枝见血痕”,诗人葬花、自伤;第三部分从“杜鹃无语正黄昏”到“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人归去,彻夜未眠,思绪起伏。整首诗将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物内心情感的宣泄融为一体,将其内心的哀怨、孤独与伤痛表达得淋漓尽致:见花伤情,由花及人,“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美景短暂,鲜花如生命般易逝。“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此种伤痛萦回在心中难以排遣,诗人思绪起伏,难以将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生命的美好将能归寄与何处呢?“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然而,“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今日的落花尚有人收葬,得以“质本洁来还洁去”,他日自己的归宿却在何处?“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文至此,已是悲恸难当,哀婉欲绝了。下文紧接着言道:“……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值得注意的是,林黛玉这第一次内心哀恸的宣泄,缘起于与贾宝玉的误会。而林黛玉吟诗之时,曹雪芹又安排贾宝玉作为唯一的听众出场了。林、贾这两个被曹雪芹寄寓了内心最深切情感的人物形象,彼此之间有着最深切的共鸣与默契。整部《红楼梦》中,唯有贾宝玉才能最深切的感受到林黛玉心中的那种植根于心灵与精神气质最深处的生命的哀痛和悲剧感。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并非仅仅在于他能吟诗作赋,而更本质地在于指他的存在是一种“诗意的栖居”,他的存在和生命体验是富于诗意的,他的生命对于永恒和绝对的美具有超出常人的敏感与热爱。但悲剧在于,绝对、永恒是存在于时间之外的,而人仅仅是时间中的偶然存在,人的生命历程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得以展开和完成。永恒和绝对的美,对于人类来说仅仅只能是一个在心灵中才能期望的对象,仅仅是一个易碎的梦。诗人的敏感一次次伤心地感受着宇宙的悲哀:人的存在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悲剧。在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诗人往往都是悲观的、孤独的。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被曹雪芹塑造得“真可拍案叫绝,足见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舌为莲,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她是曹雪芹化用了许多传统人物身上的特点并融入了自己的美学理想、精神寄托而熔铸成的。作为书中贾宝玉最深切的精神知音,同时也是诗人曹雪芹本人诗意生命的深切寄托,林黛玉的精神性情也集中体现出了的诗意生命的悲剧特质及诗人心灵深深的悲观和孤独。因此,她的愁眉、泪眼,她的自泪自叹,根本原因只在于其敏感的诗人生命本质,幼年丧母、少年丧父、天生弱病、寄人篱下等身世遭遇也不过是具体的在世遭遇。且看贾宝玉在听到林黛玉《葬花吟》后所想到的是:“……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作为曹雪芹精神气质的代表,林、贾二人都深具诗人的悲剧生命体验,因此贾宝玉在一曲《葬花词》中听到的是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都终将无可奈何地逝去的哀歌,感受到的是“大造”、“尘网”也即在世时间的无情。正是在这一点上,林、贾二人内心的默契与共鸣,得到了心心相印的印证。林黛玉名下的此类性质的诗词,深具代表性的又有其后第四十五回中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第七十回中的《桃花行》及《唐多令·咏柳》。在这三首诗词中所表现出的,除了那些一贯深深萦绕于诗人内心无可排遣的凄婉之外,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随着小说情节发展,林黛玉的感情逐步产生的发展、变化。《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也是歌行体,可分为五节,每四句一节。诗从户外秋色、秋风、秋雨写到室内秋情、秋思、离伤。诗的第一节即紧扣“秋”,第一节“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前三句中,每句各有两个“秋”字,第二节“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中更是句句有“秋”字,而第三节“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的后面两句和第四节“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的前面两句也每句各有一个“秋”字。诗中大量“秋”字的运用如同细密的秋雨雨脚,生动地传达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据书中所言,林黛玉作这首诗是因“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诗是拟《春江花月夜》之格的《代别离》,所主要抒写的自然是离情别恨,但是,我们在其中所看到的,却并不仅限于相思离别之情。人生苦短,满世界的凄风苦雨中,谁堪为伴?谁可慰藉?诗人的“抱得秋情不忍眠”正是心中有所思量,有所期待。然而,所期待和思量的又是无可把握,无可确证的,“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如果不加深求,我们难免将其与《葬花吟》一样仅仅看作是林黛玉的伤怀之作。但是,仔细探求之下,两相比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没有《葬花吟》中的那种抑塞之气和傲视态度,所显露出更多的是苦闷、颓伤和彷徨。小说中,林黛玉在作诗之前曾和薛宝钗有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而黛玉刚写完诗搁下笔,宝玉就进来了。接下来的细节很微妙,黛玉先说宝玉像渔翁,接着就说漏了嘴,又把自己比作“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因而“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作者如此描写安排,正是在说,病中的林黛玉对温暖人情和内心知己是有着深深的渴求与期待的,然而敏感细腻的诗人天性又告诉她,风雨难测,好梦易醒,期望美好,但却因其无从把握而愈加令人惶惑。《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一诗正是林黛玉这一隐秘微妙心理的最好写照。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林黛玉共有两首诗词。第一首是《桃花行》。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从“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到“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为第一部分,“桃花桃叶乱纷纷”,帘外庭院中桃花兀自盛开,灿烂如锦,殷红若火,灿烂而美好,“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然而帘栊中的诗人却满怀心思,“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这份心中的哀愁是兀自恣意烂漫盛开的桃花所不知晓的。第二部分,从“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到最后的“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漫天桃花盛开的春景像一场美好的香甜春梦,诗人醒来后在富丽堂皇的金盆中和泪梳妆,鲜艳的胭脂让诗人联想到泪水和桃花的花瓣。诗人以泪眼观花,桃花犹自不觉,待桃花发觉之时,诗人泪已流尽,春天已逝,桃花也随之憔悴。“一声杜宇春归尽”,在杜鹃声声哀啼中,群芳散尽,“寂寞帘栊空月痕”,人去帘空,唯有月色凄冷。这首诗虽然作于春暖花开之时,却充满了哀音,“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琴戏称此诗是自己所作,宝玉不信,说“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诗作有着鲜明的林黛玉悲感哀婉的个性特征。它似乎表明,在经历过此前一连串的变故与失望的打击之后,林黛玉心中已不再有多少侥幸和期望。“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的哀婉凄绝,是《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哀音的重现,但在程度上,却是愈加浓重了。第七十回中的第二首林黛玉诗词是《唐多令·咏柳》。这首词不长,兹全录如下:“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在这首词中,我们虽然仍能看到林黛玉一贯的哀感,然而这种哀感却已趋于平静,多了一份反思和关照,因而有着一种历经伤痛的清醒感,也像是准备好了迎接最激烈的暴风骤雨来临的那种平静。“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中的“粉”和“香”一语双关,即是写柳絮随风飘舞的情形,也是在说红颜薄命的西施和关盼盼们的悲剧命运,而这也是世间那些美好事物无可奈何的命运,即使一时“逐对成球”,终还是“飘泊亦如人命薄”,“叹今生谁舍谁收”,所有人生最美好的期盼并不能最终有所归宿有所主宰,只能“空缱绻,说风流”,人生和命运只能如飘飞的柳絮一样,随风播散,“凭尔去,忍淹留”。这首词仿佛预示着,林黛玉已经清醒地看见自己人生和命运的最后悲剧结局,平静地等待着这个结局的最后来临。“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此处“众人”的话,正堪作对比。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其实时时呼吸领会生命华林中悲凉之雾的,除却宝玉之外的,正是黛玉。二、超凡脱俗,诗心浓我们前面说过: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本质地在于指他的存在是一种“诗意的栖居”,他的存在和生命体验是富于诗意的。而这就意味着,诗人的心灵与精神是与现实世界有距离的。只有与现实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诗人才能以“诗”的方式生存,因为一旦完全融入现实社会,人就会在纷纭的、转瞬即逝的日常生活中失掉“诗”的本真,所谓“诗意的栖居”正是意味着诗人不处于日常的世俗中。因此,诗人往往疏离或逃遁于这个现实世界之外,显得与周围的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在林黛玉名下所作的一些诗歌中,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这种精神气质的表现。这类诗作,典型的有《咏白海棠(其四)》、《菊花诗》中黛玉所作的《咏菊》、《问菊》、《菊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诗”中,探春偶然起了结诗社的念头,得到众人的积极响应。第一次开社,就以《咏白海棠》为题,限作七言律诗。古人说:“诗之基即人之胸襟”,相对而言,诗比词曲等其它文学样式更能展现作者的性情气质、胸襟怀抱。这次咏诗中,黛玉虽然素有捷才,但却最后一个交卷,大家都写好了后,“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这说明黛玉不是率尔应对,而是熟思后方下笔的。诗中说,白海棠是“碾冰为土玉为盆”,土与盆尚且如此,海棠花则更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它有梨花的雅洁,更有梅花的幽香,在西风中脉脉若有所待,夜色已是昏暗,却依然不肯将息,“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此处的海棠花一如杜甫《佳人》中佳人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中那朵清雅幽洁的白海棠其实就是诗人的自况,诗人的心灵也如这株白海棠一样超凡脱俗,遗世独立,在红尘之外的诗意世界中飘散着洁白的幽香。结社咏白海棠后,众人诗兴勃发,史湘云要做东道主,再邀一社作“菊花诗”。十二首《菊花诗》作将下来,李纨说:“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林黛玉所作的三首竟占完前三甲,之所以如此,正因为曹雪芹赋予了林黛玉与其笔下所咏的菊之间具有最相似的精神气质和价值体现。这三首诗,《咏菊》中说“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谁人最能知晓菊花孤傲贞洁的情操呢,大概要算隐逸世外的陶渊明吧!菊花因陶令而得高风之评,陶令因菊花而得所慰藉,菊花与陶令正是惺惺相惜。此处满怀“素怨”、“秋心”的是菊花,而更是诗人,菊花已与诗人融为一体。《问菊》则更进一步,菊不仅作为题咏之物,诗人甚而至于将其视为可共语之友。诗人独自来到东篱之下,与菊花喁喁交谈。她问道,你以孤高的品格傲视世人,隐居田园,但又有谁会与你相伴呢?你和别的花朵一样美丽,为什么却花期这么晚,不去与它们争奇斗妍呢?在这秋日清冷的园圃庭院中,你是否会感到寂寞?当大雁归去,草虫低吟之时,你是否也会为某人而相思?不要说世无知音,我和你正有着同样的寂寞,如果你能解语,何妨和我一起交谈片刻呢?其实,菊花何尝又能真的解语作答,诗人又何尝真的要菊花作答呢?林黛玉不过借此抒写内心的寂寞罢了。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曹雪芹笔下的宝、黛二人正有着共同的精神特质。正如小说第三十五回中两个婆子议论宝玉的话:“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这正是根源于内心情感丰富的诗人对现实世界感到的隔膜和疏离,从而逃遁到自然万物中去需找某种精神寄托的深刻体现。《菊梦》中,诗人伴菊睡去,醒后篱畔清冷,梦境和云伴月般依稀恍惚。逃遁于尘世之外不是因为羡慕庄子化为蝴蝶的栩栩然自得解脱,为的却是陶令盟——其实正可看作是木石前盟。“醒时幽怨同谁诉”,只有在依稀梦境中,盟誓重温,人菊相伴。人生如梦,醒来则凄清难堪,又何必醒来呢?诗中那些个断续清冷的梦境,其实质是对现实世界的拒绝与逃遁。诗人疏离于现实世界之外,活在内心构筑起来的自我精神世界中,“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这正是林黛玉的诗人天性使然,因此,林黛玉笔下《五美吟》中所吟咏的那些人物也各自率然地为自我而活。西施的美貌和她在吴越争霸历史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和贡献都逐浪而去,并不重要。世人均嘲笑东施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