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升初考前最后一课科学_第1页
2023年小升初考前最后一课科学_第2页
2023年小升初考前最后一课科学_第3页
2023年小升初考前最后一课科学_第4页
2023年小升初考前最后一课科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3"\h\z\u考前回顾 3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3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8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14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1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33宇宙中的地球 34地球系统 48人类活动与环境 50技术、工程与社会 53设计与物化 62热点题型 67一、单选题 67(一)解题策略 67(二)例题解析 68二、判断题 70(一)解题策略 70(二)例题解析 71三、实验探究题 72(一)解题策略 72(二)例题解析 73考前练习 77练习卷一 77练习卷二 84练习卷三 92考试注意要点 100考试技巧 100注意事项 101考前回顾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1.人、动物、植物、房子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的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我们称这种变化为物理变化;而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3.咬过后的苹果发黄、食物腐败、泡沫灭火器喷出泡沫、放烟花和铜狮生锈都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4.泡沫灭火器灭火时会喷射大量二氧化碳和泡沫。二氧化碳气体是由灭火器中的物质由化学变化产生的。5.烟花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点燃黑火药时,生成了气体等物质,同时发光发热,说明黑火药发生了化学变化。6.铜狮由青铜合金铸成。它暴露在空气中时,会在空气中物质的作用下产生绿色的物质,覆盖在其表面。绿色的物质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7.有些化学变化会产生气体,如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8.当白醋滴入有小苏打瓶盖中时,会冒气泡,发出“哧哧”声,有新的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其它五个瓶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9.收集产生的气体:打翻瓶盖后,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了气体,使密封袋鼓了起来。10.二氧化碳使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我们呼出的气体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11.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属于物理变化,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冷藏食物、制作碳酸饮料、灭火剂等。12.白醋浸泡过的鸡蛋壳和贝壳都会产生气体。13.小苏打和白醋的主要化学成分分别是“碳酸氢钠”(NaHCO3)与“乙酸”(CH3COOH),这两种化学物质遇到一起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在液态物质中翻腾,就会产生大量的气泡。14.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1)将一个透明玻璃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会发现玻璃杯内壁有水珠产生。(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与蜡烛火焰短暂接触,玻璃片上会留下黑色的炭黑。(3)蜡烛燃烧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15.加热白砂糖产生新物质(1)起初,白砂糖熔化,这是物理变化。(2)后来,熔化的白砂糖变黄,颜色越来越深,最后变成黑色固体并冒烟,我们还会闻到特殊的气味。黑色固体和特殊的气味都是新物质,所以加热白砂糖的变化是化学变化。16.用面粉烘制蛋糕、钢铁生锈、虾煮熟变红都有新物质产生,都属于化学变化。17.有些化学变化对人类有益,如:粮食发酵、金属冶炼等,有些化学变化对人类有害,如铁生锈、酸雨会毁坏森林,腐蚀建筑物。18.酸雨会腐蚀植物及建筑物,导致植物死亡、食物减产,古迹损毁。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酸雨落到地面,会与植物、建筑物等发生化学变化。19.很多车辆使用汽油作为燃料。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这些物质会加剧温室效应,影响人体健康,也会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危害生态环境。20.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颜色变化(铁生锈)、发光发热(蜡烛燃烧)、产生气体(白醋加入小苏打中)、产生沉淀(牛奶与可乐混合)等。有时这些现象会同时发生。21.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1)几天后,没有水的铁钉不生锈,被水完全浸没的铁钉也几乎不生锈,一半被水浸没的铁钉生锈最严重。(2)铁在水和空气共同作用下才会生锈。22.并非所有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电灯发光发热、泥水沉淀、烧开水产生气泡、红墨水在水中扩散颜色变淡等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23.阻止钢铁与水和空气接触能防止钢铁生锈,传统防锈方法:刷油漆、电镀、制成合金等。24.各种矿物、宝石是地壳经过亿万年的化学变化产生的。25.亿万年前死亡的植物大量堆积,被掩埋在底层深处,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形成的了煤。煤颜色与植物不同,它们的燃烧能力也比植物强,说明煤是新物质,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26.石油可以分离出燃油、塑料、沥青和纤维等。27.氧气占大气体积的21%,早期地球的大气中并没有氧气,经过长时间的演变,特别是绿色植物的出现,地球上的氧气才逐步增加。28.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氧气和为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质,增加了大气层的氧气含量。因此我们要保护森林。29.药品的合成,化肥的制造过程都是化学变化的过程。30.在动植物包括我们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31.食物进入人体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为人体提供能量,并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人体的一部分。32.在淀粉中滴加碘酒,会变成蓝色。米饭和馒头中的淀粉与唾液混合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有甜味的物质,滴加碘酒不再变成蓝色。米饭在我们的身体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33.人的情绪变化也与化学变化有关,如我们特别积极地做某件事时,大脑中有一种物质多巴胺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愉快,这种物质时通过化学变化产生的。34.头发是人体组织的一部分,是由细胞所组成的物质。它可以每天生长。多吃瘦肉、鱼、牛奶等可以帮助头发健康生长。35.紫甘蓝的汁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加入酸性的白醋里会变成红色,加入碱性的苏打水会变成蓝色,这是一个化学变化。36.通过化学变化,我们可以创造各种漂亮的颜色,美化我们的生活,可以生产药物,可以制造矿泉水。37.塑料制品轻便,不容易发生化学变化,是很好的材料,但如果把它们丢弃到环境中,会造成环境污染。我们应该学会回收矿泉水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8.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水酸化,破坏生态平衡。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1.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都是能量在驱动,能量是对物体运动的一种描述。相对于不同形式的运动,能量的运动形式也各不相同,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2.车的行驶需要能量,汽油为大多数汽车提供了能量,汽油这种化学物质所能提供的能量,我们称为化学能。3.要使静止的车运动起来需要能量,要使运动着的车停下来也需要能量。4.物体发生变化的时候,往往伴随着能量的转换与转移。5.我们组装的电路,电池提供的电能经过小灯泡,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在这个过程中,电能的总量与光能和热能的总量是相同的。6.能量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都可以转换成为一种新的能量形式机械能。机械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7.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8.举例说明能量之间的转化:电风扇是把电能转化成动能;电饭煲能把电能转化成热能;我们保持体温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热能;两手摩擦是机械能转化成热能;反复弯折铁丝是机械能转化成热能;平时用的,充电时是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使用时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再转化成光、声音;植物光合作用是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电动车通电后是电能转化成动能。9.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补充和消耗能量。目前一般家庭中使用最多的能量形式应该是电能。10.不同的交通工具,能量的形式和来源不同,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也会不同。11.家里日常生活所用的家用电器的来源是电能,能量形式却不同,如:电灯的能源是火力发电厂提供的电,属不可再生能源,可使用节能灯代替;平板电脑的能源是电池提供的电,属不可再生能源,节能方法是不使用时关机;太阳能热水器的能源是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12.现在大多数的小汽车、卡车、船、飞机的燃料都来源于石油这种不可再生的能源。13.一辆汽车大约只有20%的燃料用于驱动车辆,剩下的燃料主要转换成了热能和声能,散发到环境中去了。14.燃油汽车发动机排出的气体对植物、动物、建筑物危害很大,对地球的环境造成污染。15.家用的各种电器都会在说明书或铭牌上标有“功率”一项,它指的是耗电量的大小。16.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度。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符号是W。17.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指南针发生了偏转。就是这个发现,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18.奥斯特的实验说明了:通电的导线会产生磁性。19.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短暂接通一下,马上断开。20.指南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且电流越大,偏转角度也越大。21.在做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会让指针偏转的实验时,要注意:导线要拉直放在指南针上方;导线与指南针指针方向一致。在实验中,指南针的磁针变化不明显,我们可以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22.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时,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此时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23.做一个线圈的方法:用导线在手指上绕10圈左右取下,固定线圈和引出的线。24.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一个电流检测器,检测废电池还有没有电量。25.要使实验时指南针的指针偏转的角度比原来大,可以加大电流或改用圈数更多的线圈。26.磁铁也具有“能量”,从磁悬浮列车、电磁起重机,到耳机、电磁炉,到处都有磁能的影子。其实通过适当的装置,生活中的大部分磁能都可以由电能转换而来。27.把通电的线圈绕在大铁钉上,铁钉会被磁化。28.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29.电磁铁有南北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字母N表示;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字母S表示。30.我们制作铁钉电磁铁所用的导线较短,连接在电池上有点像短路连接,耗电大,电池容易发热,所以不能把它长时间连接在电池上。31.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当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当电磁铁的线圈缠绕方向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如果想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最简单的操作方法是: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32.电磁铁与磁铁的相同点: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33.电磁铁与磁铁的不同点:(1)磁铁是磁性的石头,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2)磁铁的磁性自然存在,电磁铁只有通电才有磁性。(3)磁铁的南北极不会改变,而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改变。34.在制作铁钉电磁铁实验中,如果铁钉的钉帽能吸引指南针的南极,可以判断钉帽是北极,钉尖是南极。35.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实验中用大头针的数量来测量磁性强弱,吸引的大头针数量越多,说明磁性越强。36.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电能转换为磁能,可吸起钢铁;断电时,磁能消失,钢铁就会落下。37.电磁铁不能长时间连接电池,以免电池耗电太多影响实验的公平。38.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越多,说明电磁铁的磁性越强。39.验证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表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系吗?我们的假设线圈匝数多,磁性强;线圈匝数少,磁性弱改变的条件线圈匝数改变这个条件的方法线圈20匝线圈40匝线圈60匝控制不变的条件电池数量、导线粗细、铁芯大小等实验结论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系,线圈匝数多,磁性强,线圈匝数少,磁性弱40.验证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研究计划表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系吗?我们的假设电池节数多,电流强,磁性强;电池节数少,电流弱,磁性弱改变的条件电池节数改变这个条件的方法电池1节电池2节电池3节控制不变的条件线圈圈数、导线粗细、铁芯大小等实验结论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池节数有关系,电池节数多,电流强,磁性强;电池节数少,电流弱,磁性弱41.增加线圈的匝数或者增加电池的数量,电磁铁的磁性就会增强。42.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43.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44.小电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电刷依次接触换向器的三个金属环,通过转子线圈的电流方向就会自动改变。45.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外壳内有一对永久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46.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接通电源后,电流依次流过电刷、换向器,此时线圈中有电流通过,使线圈产生磁性,这个磁性与外壳里的磁铁相互吸引或排斥,使转子不停地转动。小电动机的转子上有三片换向器,有三组线圈即三组电磁铁。47.安放转子时,“V”字形电线叉子起的是电刷的作用,转子实际上就是电磁铁。给转子线圈通上电流后,用一块磁铁靠近转子,转子才能转动起来。不用磁铁靠近转子,转子就不动是因为它们之间没有磁极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作用。我们使用的这块磁铁相当于外壳里的磁铁。48.与转子转动快慢有关的因素:(1)磁铁距线圈的远近:靠得近,转得快。(2)磁铁的数量:数量多,转得快。(3)电池数量:数量多,转得快。49.改变转子转动方向的方法:(1)改变对着转子的磁铁的磁极。(2)改变电池正负极的接法。50.家用电器中的洗衣机、电风扇、油烟机、豆浆机、电磁炉、电吹风、电剃须、电动自行车等都用到了电动机。51.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5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体内,再通过食物链将能量转移到最高等的动物体内,53.用手转动小电动机,线圈中的指南针会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小电动机发出电来了。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就应该叫发电机。54.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区别:电动机——电能转化成动能,把电转化成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发电机——动能转化成电能,能够把磁转化成电。55.各种各样的电池:干电池(普通电池和纽扣电池)——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不能储存电能,只能即时使用;蓄电池——放电时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充电时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以化学能的形式把电能储存起来。56.我们今天大力开发的新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沼气能、地热能、海洋潮汐能、核能等,除核能外都是可再生能源。电能的来源转换的能量形式输出的能量形式普通电池化学能电能光电池太阳能蓄电池化学能水力、风力发电站机械能火力发电站化学能核电站核能地热电站地热能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1.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尽管如此,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3.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的镜片叫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目前凸透镜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4.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只要具有类似放大镜镜片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5.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大镜在观察对象与人眼之间来回移动。(2)把放大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6.放大镜的作用:放大作用,聚光作用,成像作用。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计算机的屏幕,看到的线状物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的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就越大。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8.自制放大镜的材料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等都有放大功能。(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9.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了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水中的微生物等。11.显微镜的发展经历了金属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三维的原子结构图。1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13.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带我们走进微观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14.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15.两个平行组合的凸透镜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所以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位置能观察到清晰而放大的图像16.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特点:体积小、易携带、可以看不透明的物体。17.我们制作简易显微镜时,两个组合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4)调节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6)从目镜往下看,调节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尽可能地看清标本。(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18.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1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触角形状:蝗虫、蟋蟀→丝状,蝴蝶→棒状,蚕蛾→羽状,蚂蚁→膝状,天牛→鞭状。20.在放大镜下观察到蝇的眼是复眼,它是由许多小眼组成的,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根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人类研制出了“蝇眼照相机”和“蝇眼雷达”,还仿制出一种“蝇眼探测系统”,用来探测高能宇宙射线,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变。21.人们模仿苍蝇的触角,研制出“蝇式气味分析仪”,将它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密封舱里,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在空气泄露时立即发出警报。同样这种仪器也可以安装在煤矿的矿井里,监视瓦斯的浓度,当瓦斯的浓度超标时,就会报警,以便及时排除。22.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这些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科学家们受蝴蝶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对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随温度变化可调节窗的开合,保持了人造卫星内部温度的恒定,解决了航天事业中的一个大难题。23.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24.触角的形状和在身体的位置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它能感受气味、平衡身体。25.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观察前的准备: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显微镜所观察的标本必须薄而透明。26.在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细胞。27.玻片标本制作步骤:28.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步骤可分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29.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30.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了一些问题:①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看到了一个小黑点。移动载玻片,小黑点不移动;更换目镜,调节焦距后,小黑点仍不移动。由此可以判断小黑点在物镜上②从目镜往下看,黑漆漆的一片,这是因为应该对光没有对好,他应该调节反光镜对光。③调整后,小明发现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很模糊,这是因为他应该调焦没有调好,他应该调节准焦螺旋。31.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32.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33.叶表皮上的气孔帮助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许多物质,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34.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是不一样的。同一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是不一样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不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35.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简·施旺麦丹,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专门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超过10万个。36.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一般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的。37.在罗伯特·胡克第一个发现细胞后,许多学者在显微镜下观察研究了植物的茎、芽和果实,以及血液和低等动物等,发现它们都具有胡克所描述的细胞结构。随着显微镜制造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细胞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大量研究事实说明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3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3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例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40.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原生生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41.在池塘的水里可能生活的微生物有草履虫、钟形虫、喇叭虫、变形虫、单胞藻、眼虫、衣藻、团藻、硅藻、鼓藻等。42.我们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生物,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以应对周围的环境。5.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43.观察微生物: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44.在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微小的生物。如果这些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这些生物的运动速度。45.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后来许多科学家发现在空气中、土壤中、水中都生活着微生物。它们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而蘑菇、木耳、灵芝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46.微生物是也是由细胞组成(除病毒外),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需要进食或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作食物、需要呼吸、排泄废物、对外界的刺激有应激表现、有生殖现象等。47.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候,人能发现的最小的动物,就是一些很小的昆虫。48.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到了细菌、病毒和生物细胞等。49.过去,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四处肆虐,人类对此束手无策。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科学家发现疾病的元凶原来是细菌和病毒,并研制了许多对付细菌和病毒的药物和方法,使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得到遏制,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50.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种类很多,分别广泛,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51.微生物对人类来说,有利也有弊,其作用涵盖了食品、医疗、生物、环境等各个方面。人们发现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但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空气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机,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药物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勤洗手、常通风、出门戴好口罩可以预防传染病。52.观察工具的改进:7.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是第一个把微生物和疟疾联系起来的人。他利用显微镜观察研究发现,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他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他发明的巴氏消毒法拯救了牛奶、葡萄酒两大产业。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从而使千万人免于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18世纪,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接种牛痘能让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疫苗。53.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时,采用的工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用肉眼观察小昆虫,到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组织,到用光学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到用电子显微镜看到更小的病毒、原子等。54.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导致了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并研制了许多对付细菌和病毒的药物和方法。(2)利用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3)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但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4)人们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各种疫苗,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5)培育具有良好品质的动植物新品种。55.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分区域观察研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57.二歧分类法:确定一个标准,将事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由拉马克首先提出。应用二歧分类法将校园中的植物进行分类58.根据茎含木质成分的多少,分为草质茎和木质茎。①草质茎:茎中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多称“草”)②木质茎:茎秆坚硬,大部分由木质部组成。(多称“树”)59.根据植物的生存环境,可以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根据植物是否落叶,可分为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①常绿植物:樟树、桂花、杜鹃、山茶、花叶青木②落叶植物:银杏、枫香、樱花、桃花、合欢60.根据植物是否开花将植物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开花植物:常见的桃花、紫叶李、山茶、玉兰、迎春、樱花、樟树、女贞不开花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喜欢阴暗潮湿,孢子繁殖。常见的有蕨、满江红、地钱、葫芦藓、海带、紫菜等。61.动植物的关系: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动物的粪便可以给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有些动物在土壤中疏松土壤的行为有利于植物生长。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62.两株植物,一株是由另一株结出的种子或植物器官培育来的,“另一株”称为亲代,“一株”称为后代。63.可以通过实物、照片或标本来观察、比较亲代与后代植株的异同。如对比花的颜色,花瓣的数量,叶的颜色、大小与形状等。还可从果实、种子、茎比较。68.根据动物身体中是否有脊柱骨,把动物分成两大类。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身体中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昆虫等)(1)鱼类:生活在水中卵生用鰓呼吸、用鳍游泳(如泥鳅、鲨鱼)(2)两栖类:卵生,幼体在水中,用鰓呼吸;成体在陆地,用肺呼吸(蛙、蟾蜍、蝾螈、大鲵)(3)爬行类:体表有甲(鳞片),贴地爬行,用肺呼吸,卵生(鳄鱼、壁虎、蛇、龟)(4)鸟类:身体上长有羽毛、胸肌发达、身体流线型的动物。(如企鹅、鸡)(5)哺乳动物:直接生下小动物,用乳汁喂养小动物的动物。(如鲸、蝙蝠、海豚、鸭嘴兽、大象)。(6)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的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69.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70.昆明鱼化石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鱼类,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71.灭绝指某一生物物种不再存在。演化又称进化,指生物在不同时代具有差异的现象。72.化石的作用(1)复原出各种古代生物的样貌。(2)分析古代生物的生活环境。如根据猛犸象化石推测生活在比较寒冷的地区。(3)研究生物是怎样变化的,了解生物的多样性。(4)与观察到的现代生物特征进行比较,可以推测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如研究发现恐龙与鸟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73.地球上各个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互相联系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74.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持水源、土壤,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文学、美学、科研方面也有重要意义。75.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互相联系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76.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人类建立自然保护区已有百余年的历史。77.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开发、乱砍滥伐、过度捕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等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78.目前我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正在采取的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 ②建立植物种子库和花粉库。③建立动物精子库。④颁布相关法律法规。⑤保护生物多样性宣传海报。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79.世界最早的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最早的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80.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81.《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正式开始实施。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多样性日。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一种生物之所以能够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场所被称为栖息地。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2.生物的生长受到食物、温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3.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作食物链。4.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5.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有些动物既吃别的生物,自己也会被别的动物吃掉。6.我们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在捕食关系中,箭头方向从被吃者指向捕食者。7.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的生物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8.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例如,“蝉→螳螂→黄雀”不是一条食物链,因为它缺少了绿色植物(生产者)。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10.在自然界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植物叫生产者;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消费者;还有一类生物专门以动植物残骸、垃圾甚至粪便为食,它们代谢的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成为植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这类生物被称为分解者。11.大多数植物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它们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以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为原料,生产出糖类和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12.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作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作生态平衡。13.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14.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与此同时,动物也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本领。生命的延续与进化1.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不仅指形态结构,还包括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这种现象称为遗传。2.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不仅指形态结构,还包括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这种现象称为遗传。3.生物变异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另一种是由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4.采用添加化学物质,或用放射性物质照射的方法,也可以使生物产生变异。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5.植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变异。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6.人类利用植物的遗传和变异改善着人类的生活,比如杂交水稻、无籽西瓜、抗倒伏小麦等。7.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遗传的奥秘—孟德尔遗传定律。8.动物亲代与后代有相同和不同,动物的形态特征、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也有遗传变异现象,遗传变异使得动物多种多样。9.“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描述的是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描述的是变异现象。10.耳垂、发际、下颌、双眼皮这些相貌特征在生物学上又被称作性状。11.如果每个性状表现出两种特征,2个性状可以呈现2×2=4类相貌,3个性状可以呈现2×2×2=8类相貌……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为人的遗传性状组合几乎是无穷无尽。12.人的相貌特征、身高、血型、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红绿色盲、高血压、糖尿病、血友病等许多疾病都是可以遗传的。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一个球体。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地球的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3.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同时,地球还在自转。4.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岁。5.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如:地球结构模型、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等。6.我们用三色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我们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我们用橙子模拟地球自转。7.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作模型和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8.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级、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9.地球仪是为了方便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10.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11.地球上昼夜显现的产生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12.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昼夜交替原因的假说。13.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上面的四种假说,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故无法判断出哪一种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说。14.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手电筒、地球模型,其中手电筒代表太阳。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对应昼夜交替现象。15.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16.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17.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菜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锤摆,证实了地球的自转。18.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地心说”理论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19.哥白尼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理论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天体都是围绕太阳运动。哥白尼在临终前出版了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20.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21.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星星等)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要24小时。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地区早,西边地区晚。在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22.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向后运动的;坐在转椅上逆时针转动,看到周边的物体是顺时针转动的。这说明我们看到的物体“运动”与我们自身的运动方向相反(填“相同”或“相反”)。23.从地球仪上可以观察到,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根据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的事实,可以推测,地球是沿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转动的。24.根据我们看到的太阳的“转动”方向来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我们看到的太阳、月亮、星星都是自东向西(或顺时针)运动的,其实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所以,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25.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同一地点,同一物体在正午时分的影长不同,因为一年四季正午太阳位置高度不同,冬至太阳位置低,影子长;夏至太阳位置高,影子短;春分、秋分太阳位置中等,影长适中。圭表是利用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气的观测仪器。26.古人对四季日影变化的观测发现:夏短冬长,循环变化,连续测量到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或最长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一年。27.制作简易圭表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不同(太阳高度角不同)。28.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不同位置,观测影子的长度变化。圭表上的影长随手电筒的位置变化而变化,模拟夏至时影长最短;模拟冬至时影长最长;夏至→秋分→冬至,影长变长;冬至→春分→夏至,影长变短。29.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叫自转,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叫公转。30.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公转一周是一年(约365天),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31.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数倾斜的,公转时地轴倾斜的方向、角度都不变,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32.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到不同地方,会使地球上同一地点在不同的时间里迎来不同的季节。33.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方向、角度不变有关。34.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地球处于近日点的时间在每年一月初,地球处于远日点的时间在每年七月初。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亿千米。而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是1.47亿千米,是我们北半球的一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是1.52亿千米,是我们北半球的七月初。35.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同一时间内,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是夏季。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36.地球距离太阳近时,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37.从资料中找到能支持或反驳有关观点的事实和数据,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8.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产生了四季变化。39.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蝴蝶、猴子等。有些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猫头鹰、蝙蝠、老鼠等。40.有一些植物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例如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昙花、夜来香等,总是夜晚开放;合欢的叶子总是白天舒展,晚上收拢等。41.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温度的变化,不同的季节,一些动物会随生存环境的改变更换毛的颜色,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比如青蛙、刺猬、蛇;一些植物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比如枫树、杨树等。42.昼夜交替会影响生物的习性,例如猫头鹰、蝙蝠这类夜行性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而蝴蝶这类昼行性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43.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44.认识太阳(1)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所有天体质量的99.86%,正因为如此,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2)它是一颗充满活力的恒星,每时每刻都在向太空发出光和热。45.了解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1)矮行星的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围绕恒星运转,冥王星是矮行星。(2)小行星是指太阳系内的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绝大多数的小行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3)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与大气发生剧烈地摩擦,会使流星燃烧发光。(4)彗星也绕太阳公转,有的大约几十到几百年绕太阳一圈,有的绕太阳一圈需要长达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46.太阳黑子:是太阳磁场聚焦的地方。一个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与地球的大小相同。温度大约在3000~4500℃,低于太阳表面温度6000℃,所以看起来相对较暗。黑子数量平均约11年发生周期变化。活跃时的太阳黑子会对地球磁场产生的影响,造成恶劣的天气、令气候转冷,严重时还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47.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轨道上运转。48.给八颗行星排序(1)离太阳由近到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按直径从大到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体积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行星是水星。49.处理纸带:取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长纸带被平均分为48份。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50.相邻两颗行星之间的距离最大的是火星和木星。51.标记行星时用两条折痕间的距离表示10000万千米。52.平时常见的太阳系八颗行星的图片中,八颗行星的间距相差不大,实际上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差异非常大。53.八颗行星自身都不能发光,只能靠表面反射太阳光,才显得明亮。有的行星看上去比其他恒星还要亮,那是由于它们距离地球很近。54.八颗行星中,木星巨大而明亮,所以很容易被认出。用双筒望远镜观察,看起来小圆盘,周围有四颗最亮的卫星。55.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56.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太阳系中的天体都在围绕太阳运行。月亮在绕着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57.模拟三球运动:乒乓球模拟的是月球,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58.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59.模拟日食(1)用大小和颜色不同的纸片分别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2)将三张纸片摆放在一条直线上。(3)在地球纸片上打上一个观察孔,让月球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4)将月球纸片转到离地球纸片远近略有不同的两个位置上,通过观察孔观察“月球”挡住“太阳”的情况。(5)实验现象:当月球距离地球稍近时,月球会完全挡住太阳;当月球距离地球稍远时,月球不能完全挡住太阳。(6)实验结论: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并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才能挡住太阳光,形成日食。60.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分为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不是每次都会发生,日食每年最多5次,最少2次。61.金星凌日(1)金星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恰巧三者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出现金星凌日天象。(2)凌日现象发生时,地球上的人们会看到金星在太阳的圆面上缓缓移动,从太阳的东边缘进入,最后从太阳西边缘移出。(3)金星的直径和地球差不多大(比月球大得多),但凌日现象发生时,金星看上去像一个小黑点(不能像月球那样挡住太阳),这是因为金星距离地球比月球距离地球远得多。62.太阳系是由太阳、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星际物质所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的范围极其广阔,若以冥王星的轨道作为它的空间边界,那么它的空间直径长达120亿千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就运行于其中。63.在夜晚观星中,我们可以看到天空中有许多闪烁的星星。这些星星绝大多数是太阳那样的恒星,天空中众多的恒星组成了不同的星座。64.为了方便认星,人们把星星分成了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它们的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者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天空被人们划分成的不同区域就称为星座。65.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统一将全天星空划分为88个星座。66.天空中的星星虽然遥不可及,但我们可以通过建星座模型来帮助我们认识星座。用投影机的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星座模型,橡皮泥小球在屏幕上投下的影子不同。67.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也不同。68.光行走一年的距离为1光年。69.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第5课夏季星空70.夏季是观察星空的好季节,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一些星座。71.利用星座找方向:先找到北斗七星,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两颗星的连线沿勺口方向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这就是北极星。由于北极星始终在北方,所以能帮助我们在夜间辨别方向。72.根据季节和星图,可以确定星座大致在天空的位置。73.在晴朗的夜空,我们会发现一条闪亮的光带,它就是银河。银河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74.夏季星空中有三颗亮星组成了“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织女星、牛郎星。它们分别属于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浸没”在银河系中的是天鹅座。75.天蝎座是夏季南天最显眼的星座,里面亮星云集。76.在夜晚观星时,将事先制作好的活动观星盘举过头顶,并转动观星盘,让盘上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大致相同的方位,就可以根据盘中的星座来认识天上的星座了。77.星座是人类认识星空的产物,不能决定人的命运。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星空观。78.我们辨识星座的方法:①定方向;②找明显特征;③找亮星,定星座。79..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为普通的天体系统。银河系大约由2000亿到4000亿颗恒星组成。80.银河系的结构(1)银河系像一个盘子,银盘直径约10万光年。“光年”是距离单位。(2)银河系又像一个漩涡,它有多条旋臂。太阳在其中一条猎户座支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3)银河系中的天体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高速公转。81.建立银河系模型时,用米粒模拟银河系的“恒星”。模型用胶水固定米粒,银河系中天体之间的引力使“恒星”固定在银河系中。82.通过太空望远镜,人们发现银河系以外还有许多类似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恒星集团,如: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等,称为河外星系。这些星系都在高速运动着。83.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上百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通过观测分析,我们的宇宙还处于膨胀之中。84.光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30万千米。85.目前已观测到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类似的星系。它们有麦哲伦星系、仙女星系、猎犬座星系等。它们的直径、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在高速运动着。86.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1)第一阶段:古人用肉眼观测天体。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观测和记录各种天象,比如日升日落、月圆月缺、斗转星移等,并由此形成了日、月、年等时间概念。为了更好地观测,专门建立了观测、记录和研究天象的场所——天文台。(2)第二阶段:借助望远镜等工具观测。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创制了伽利略望远镜。(3)第三阶段:航天时代。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开展了200多次深空探测任务,其中月球是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球以外的天体。87.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系列探月卫星、“玉兔”号月球车、“天问”系列行星探测卫星、“祝融”号火星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88.我国首次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是乘坐“神舟五号”的杨利伟,我国首位出舱的宇航员是乘坐“神舟七号”的翟志刚。89.在物理意义上被定义为所有的空间和时间(统称为时空)及其内涵,包括各种形式的所有能量,比如电磁辐射、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等。地球系统1.自然界有许多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水空气、土地、动植物、矿物等,它们被称为自然资源。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有不同的用途,有的和物品制造有关,有的和能量利用有关,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它们。2.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和物质基础。热带雨林资源:热带雨林分布地区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海洋资源: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物产宝库,蕴藏着主富的食品、矿产、能源和药物等资源。3.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能储藏和提供各种能量的自然资源被称为能源,如木材、煤、石油等。煤、石油和天然气是远古时代生物的遗骸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经过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可燃性矿物质,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在燃烧时会转换为光能、热能或动能。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后,能释放出比煤更多的热量。4.新能源指新发现的或发现时间虽久但因技术经济条件限制而未得到广泛使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潮汐能等。为解决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常规能源终将枯竭的问题,人们正在努力开发新能源。5.常见新能源风能:风能资源总储量非常大,据估算,全球可利用的潜在风能相当于全球总能量需求的10~20倍。风能的利用主要是风力发电,即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通过增速机将旋转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地热能:地热来自地球深处,这种热能储量非常大。通过钻井,可以把这些热能从地下储层引入水池、房间、温室和发电站等。地热能是一种新的清洁能源,在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和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对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大多可直接利用。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及它们产生的废弃物提供的能量,蕴藏在薪柴、玉米、藻类、稻壳、动物粪便和生活垃圾中。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制取沼气用于燃烧、发电,还可以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质液体燃料。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十分丰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6.土地、太阳能、水、森林、地热等自然资源,在较短时间内能再生或再循环,被称为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在地下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使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被称为不可再生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7.当今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人越多,需要的资源就越多,对土地、水、矿物等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越大。自然资源面临枯竭与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8.每回收1吨废纸可以生产800千克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并减少35%的水污染。我国废纸浆消耗量已占到总纸浆消耗量的65%以上。回收铝制易拉罐造再生铝,可以比用铝矿石提炼原生铝节省95%的电力资源。废塑料经分类回收后,加工成再生料,可以用于制造各种日常用品。我国每年塑料废弃量达3000多万吨,做好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工作,就相当于提高了石油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缓解石油资源短缺的状况,促进节能减排。人类活动与环境1.生物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一个生物种群是多样性的,那么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可能就更多,这就确保了物种的延续。而某一物种的消失,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相关生物的生存。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地。土地为生物提供了约30%的栖息地。栖息地的健康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健康息息相关,也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3.除了自然灾害之外,我们的地球家园还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以及全球变暖问题。4.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5.全球变暖主要是由温室效应异常引起的,导致全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持续升高。6.全球变暖会使两极冰川加速融化,极地冰山出现龟裂,进而导致北极熊、企鹅等生物的栖息地减少;全球海平面上升,侵蚀沿海陆地,引起海水沿河道倒灌。7.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乱砍滥伐、城市过度扩张、工业污染。8.大气污染物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是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9.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也造成很大危者。酸雨可以在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通过渗入土壤及进入水体,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有毒成分溶出,从而对动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严重的酸雨会使森林衰亡和鱼类绝迹。10.大气污染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如大气中的飘尘易使呼吸系统发生病变。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11.大气污染还会产生雾霾,会使人产生呼吸道疾病;还会产生酸雨,毁坏建筑。12.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污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等。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13.污水的处理一般可以用沉淀、过滤等方法进行。淡水在自来水厂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符合使用标准。14.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燃烧含硫燃料石油、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15.固体废弃物会污染河流,使河湖内的生物死亡;会污染土壤,使植物无法生长;会污染水源,导致水源无法饮用,从而形成水源危机等。16.生活垃圾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包括食物残渣纸屑、灰土、包装物、废品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包括粉煤灰、冶炼废渣、炉渣、尾矿、工业水处理污泥、煤矸石及工业粉尘。危险废物是指易燃、易爆、腐蚀性、传染性、放射性等有毒有害废物。17.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063立方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轻度缺水国家。18.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因此我国提出“南水北调”工程。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世界水平的26%,目前中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约四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19.我们为什么担忧水资源的问题: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少且短缺;自来水来之不易,要珍惜;水被污染;我国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匀。20.正在采取的主要解决措施:水污染防治;全社会大力推进节水措施;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21.生活中,处理垃圾可以填埋、焚烧,还可以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方面来减少垃圾的产生以解决垃圾问题。22.做一个堆肥箱。我们可以将厨余垃圾掺入洗菜水或者洗拖把的水,堆积起来,表面覆盖一层土壤,让堆肥慢慢腐熟。腐熟时间一般需要1~3个月。腐熟后的垃圾可以作为家庭种植花草的底肥。23.我们同学也可以通过少买一些不必要的衣服;减少食物浪费;用布袋取代塑料袋;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等办法来减少垃圾的产生。24.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25.节约能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夏季空调调高1℃,随手关灯,用自行车、步行或坐公交代替自驾车出行等。26.地球上有些资源被消耗后不可再生,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有些资源是可以再生的,如塑料、玻璃、纸、金属等。技术、工程与社会1.在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技术。2.工具是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使用工具能使一些很费力、难做的事情变得省力、方便。3.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方法原理,可以根据技术来发明工具;技术和工具都是可以改进的。4.工具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通信工具、测量工具、机械工具、交通工具等。其中、等是通信工具;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是测量工具;螺丝刀、剪刀等是机械工具;自行车、汽车等是交通工具。5.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变化。6.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技术,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不同。在工作中要学会合理的选择,使用恰当的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的完成任务。7.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地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地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用核桃夹可以比较方便地取出完整的核桃仁。8.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刀等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人们习惯将简单机械叫工具。9.对于技术和工具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我们应当进行测试与评价。测试的方法可以是模拟测试和实际测试。在测评时,需要建立测评指标,评价的指标可以有多有少,我们可以逐步由少到多来学习。10.斜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你可以在一些工具上见到斜面的应用,比如刀、斧等;你还能在许多交通道路、房屋建筑中找到斜面,比如盘山公路、桥梁、高架桥的引桥、楼梯、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等。在水利设施上人们利用斜面和其他技术修建了运河、水坝、水渠等。11.利用斜面比直接提升物体省力,斜面都能省力。4.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省的力越少。螺丝钉的不同螺纹正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12.通过斜面将物体从高处搬运到低处时,物体可以借助自身的重力从高处沿斜面滑到低处,这个过程人不需要额外施加力。13.利用斜面滑道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刀、斧、剪刀、指甲剪等工具的刃都是斜面,使用起来省力。斜面的运用给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4.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的困难,省力的同时会费距离。15.很久以前,人类就学会利用一些自然材料如石头、木头、兽骨、植物纤维等来制造工具。16.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发明了不同的杠杆。杠杆好比是人类功能强大的机械手臂,有的像撬棍那样增大了力的作用效果,有的像打捞网那样扩展了力的作用范围,有的像锄头那样改变了力的作用方向……,在许多现代复杂机器上,你也能发现杠杆的运用。17.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18.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19.改变支点的位置,可以改变杠杆的省力情况。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20.支点位置不变,杠杆省力情况不变。支点越高,重物被撬动后移动的距离越远。21.生活中应用杠杆的地方很多,如塔吊、打捞网、挖掘机的机械臂。22.杠杆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增大力的作用效果、扩展力的作用范围、改变力的作用方向等作用。23.如图,杆秤是杠杆的应用。其中,提绳的位置就是支点,秤砣的位置就是用力点,秤盘的位置就是阻力点。24.车轮运输省力、灵活、速度快;平板运送比较费力、速度慢。25.车轮运输物品过程中产生的是滚动摩擦;平板运送物品过程中产生的则是滑动摩擦。26.像车轮这样,由半径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共同组成的装置,叫轮轴。27.同一个轮轴中,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28.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用扳手拧螺母时,手放在扳手柄越外面越省力。29.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30.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轮和轴固定的中心相当于杠杆的支点,在轮上用力的位置相当于杠杆的用力点,在轴上用力的位置相当于杠杆的阻力点。31.螺丝刀拧螺丝时的刀把相当于轮轴的轮,金属杆相当于轮轴的轴。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轮轴越省力。32.在轮轴的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能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则费力。33.生活中的轮轴:34.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利用金属材料制造工具成为可能。大多数金属不仅坚硬耐用,更难得的是它们的可塑性强。人们可以将金属熔化、拉伸、弯曲、成形和再成形,制造出复杂精密的工具,我们常用的铁制剪刀就是这样的工具。35.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36.剪刀上锋利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都是斜面的应用,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则是杠杆的应用,一把剪刀上有两个杠杆。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37.剪刀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人们通过把手控制刀刃移动的方向和开合的角度,刀刃的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可以灵活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剪切。38.人们根据需要,还巧妙地设计了剪刀的各个部分,制造了形式多样的剪刀,使剪刀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的多个领域,比如裁衣剪刀用于服装加工、理发剪用于理发、解剖剪用于医疗手术、园林剪用于园艺修剪等。39.老虎钳的结构类似于剪刀,在夹断铁丝过程中运用了斜面和杠杆能省力的原理。40.火钳也是类似于剪刀的简单机械,只是它不像一般剪刀那样有锋利的刀刃,而是有两条长长的钳臂。这样的设计可以在使用时更加安全和方便。41.剪刀在使用时,刀刃和把手绕转轴转动,可以看作杠杆。解剖剪的把手长,刀刃短,即用力点比阻力点离支点远,所以它是省力杠杆。当把手移动较长距离时,刀尖只移动一点点距离,从而使控制更加精准。42.你如何评价剪刀这种工具:方便、安全、速度快、灵活等。43.有哪些指标可以评价这种工具的优劣:可以从完成任务的时间、完成任务的难度、是否省力、是否灵活、是否安全等多个指标去评价剪刀的优劣。44.人们公认的造纸术的发明者是东汉的蔡伦。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45.除印刷术外,四大发明还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46.活字印刷包含以下步骤:检字、刷墨、拓印、晾制。47.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通过阅读书籍获取知识成为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也促使人们创造出更多新的工具和技术。48.印刷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人工拓印到用蒸汽做动力的机器印刷,从大型印刷机到家庭打印机,每一次变化,都让知识的普及和交流更为快速有效。49.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也促进了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工具的改进和新技术的涌现,也推动着印刷术不断创新发展。50.活字印刷省时、节省人力、省钱,印刷的版面工整,不会有错字;但刻字比较麻烦,油墨不容易干,涂不好容易有墨团;字是反的,排版时不好辨认。51.书籍是人类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一种工具。52.信息传播有多种途径,比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5推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不同的信息传播工具会影响到人们接收信息的效果。54.是现代人们最常用的通信工具之一,间通话和收发信息是利用电磁波传达。55.书本传播信息可以被人快速接收,但不直观,不同人理解起来会有差异。56.电脑传播的信息有视频、有声音,还可以有文字,直观性强,但看完整段视频比看完图文要花费更多的时间。57.由纸、印刷、信息结合而成的工具和技术逐渐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58.印刷革命带来了书籍报刊的大量普及,然而现在我们身处信息时代,信息交流已经越来越便捷和准确,书籍只是人类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一种工具。59.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就像一个齿轮,驱动着它们共同发展。60.住房的基本结构:框架、承重、户型、采光等。61.住房所具有的系统:供水、供电、排水、电路、煤气、供暖、网络等。62.住房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整体相互作用。如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相互关系,供电系统与家庭电路系统相互关系,电路系统与网络系统相互关系。63.住房建造的主要过程:选址、设计、建造、验收。每个阶段都很重要,需协同发挥作用,核心是设计。64.住房的结构分类标准有很多,从功能分类有卧室、起居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从高度分类有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超高层等;从楼体结构分类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框架结构、钢结构等。65.了解我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