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全元交响曲》的悲情意蕴_第1页
张可久《全元交响曲》的悲情意蕴_第2页
张可久《全元交响曲》的悲情意蕴_第3页
张可久《全元交响曲》的悲情意蕴_第4页
张可久《全元交响曲》的悲情意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可久《全元交响曲》的悲情意蕴

反复唱一首散曲,在其优雅的清词和美丽的短语之间,逐渐听到一种声音。这种声音从微妙变为巨大,穿过时间和空间,直接进入人们的灵魂。那是诗人在细雨中的呼喊。透过这被细雨浸洇的呼喊,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精神遭到恣意嘲弄和无情颠覆的元代,张可久执意坚守中深沉的苦闷和对生命的咏叹中所宣叙的悲剧意识,其作品饱含着诗人的辛酸之泪、存在之戚和人生之悲。其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悲剧意识,具有典型的传统文化特点:“中国的悲剧意识是柔性的,是内心的,是情感的,是悲诗。”(P11)其实质是显露出人的文化生存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以及面对此境生命主体的强烈困惑和突围意识。本文拟从诗意呈现、产生原因及诗性解构三个方面,对张小山作品所表现的生命悲剧意识进行文化解读。一、“归”而上之悲时人论及张可久,多停留于其曲风的典雅清丽这个层面,虽有失肤浅,却无大碍,而如果据此及小山行迹而目之为无行文人,就不免失于偏颇与误读了。我认为,无论是孤旅天涯,吟咏山水,抑或是求仙访道,把酒临梅,皆以清雅之笔出之的令曲,确是张可久含泪的微笑,其中的悲剧情怀表现如下几方面:1、去国思亲的乡愁之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抒写乡愁是最为常见的主题,屈原、王粲、庾信、张若虚、余光中等古今诗人,都为我们留下了不朽之作。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乡愁的感受和表达都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但大致说来,“乡愁是一种家国双双失落而不知道往哪儿走之时产生的一种愁绪。”(P66)细细寻绎,不难领悟,中国古代文人的乡关之思,包含着对时间、青春和人生的困感、询问、追怀与探求。比较而言,如果说羁留异乡感叹“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哀江南赋序》)的庾信,其乡愁侧重于对物质家园的怀恋,那么,张可久的乡愁,就带有明显的对于精神家园失落的悲情。关于小山作品的各种版本,对其名字向来异说纷陈,但对其籍贯为“庆元人”则完全一致,“由于从无异说,张可久为元代庆元路人当无疑问。”(P9)从隋树森所编《全元散曲》看,小山作品中提及庆元者极少,其在家乡的事迹“庆元旧志一无可证”。个中因由,清人袁陶轩曾认为小山“盖浮沉下吏,以官为家,故乡不见其踪迹矣!”(《四明近体乐府》卷七)但据杨镰先生考证,张可久几乎终其一生奔走于江浙行省东北各路,想来其踪迹所及,距其家乡并非很遥远,而写出如许之多乡愁散曲的张可久,却很难回家,就尤其发人深思。如[双调·折桂令·莲华道中]:“洗黄尘照眼沧浪,古道依依,暮色苍苍。远寺松篁,谁家桃李,旧日柴桑。红袖倚低低院墙,白莲开小小池塘。过客徜徉。题罢新诗,立尽斜阳。”在苍茫的暮色中,诗人奔走于黄尘古道,目之所及是青松翠竹,桃李柴桑,而那低矮的院墙,依墙而立的红袖女子,与碧波清涟的池塘,共同构成优美宁静的山村暮春图。目睹此景,小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乃至于心往神驰,立尽斜阳而不忍离去。此时的诗人也许会有“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之叹吧!这里不难感到小山对故乡温暖的怀恋,对异乡漂泊的凄寂的感伤。二者是对立的两极,其矛盾的冲撞在张可久的心灵中是无法缓解的。乡心愈深,乡愁愈重;而无以消释的乡愁就愈益增强其家园意识和归宿意识。显然,小山所眷慕的家园并非仅如上面所描绘的那种图景,而是更倾向于形上的精神境界。此境界究竟在哪里,会是何种景象,也许张可久自己都说不清楚,这就注定了小山在一片荒原上的踯躅、求索,这种艰难的跋涉与寻觅注定遥迢无期。2、羁旅行役的孤寂之悲。羁旅与乡愁似乎是形影相随不可须臾分离的孪生姊妹,但羁旅行役除了产生乡愁之外,还使诗人产生另外一些独特的生命体验。如果滞留他乡,归期已定,就不会产生悲剧意识;如果是孤旅天涯,杳无归期,就另当别论了。张可久即属于后者,所谓“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无奈与忧伤。功名不就,欲归不能归,欲归不敢归,即便真的要归,也会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窘迫、尴尬与狼狈。于是就只能淹留他乡,不知何时是归年,自然会产生悲剧意识。表达这种意绪之作,小山集中,俯拾皆是,如[黄钟宫·人月圆·客垂虹]:“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氵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哪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起笔写景,天光如镜,山色空氵蒙。继之以鼎足对,开列三位向隐求静之士,以达心迹。接着转写当下处境,两副鼎足对,一气贯注,浩渺时空,孤身一人,幽幽庭院,寂寂黄花,黄卷青灯,长夜苦雨,皤然白发,飒然秋风,意境萧索,其间孤独寂寞,忧愁焦虑,百感汇集,写尽客中苦况和宦游悲凉。这种生命体验,只有小山这样的人才有。3、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悲。“以儒家读书万卷”的张可久,青年时期即崭露出文学才华并表现出用世之志。然而,由于元代科举制度的长期停废,张可久“四十犹未遇”(天一阁旧藏《小山乐府》贯云石序),穷困终身,却又不像元代其他文人彻底“放倒”,否定功名之念,即便常在作品中吐露心声,抒写怨抑之情,不时也来一些疏放和旷达,可始终没有走出梦想,以一种边缘状态存在于仕与隐、官与民之间。时光的流走,使一直找不到岗位的张可久常常面对春风秋月而感叹,那种老之将至的迟暮之悲,如浓重的阴云,弥漫于诗人的心灵。如其[双调·水仙子·春晚]:“茧黄旧纸试银钩,蚁绿新泛玉舟,龙香古饼熏金兽。蔷薇小院幽。春光为我迟留。东里寻芳去,西园秉烛游。醉倚南楼。”自然之春,最易撩拨诗人的心思,而绿肥红瘦的晚春更使失意文人倍感神伤。此首小令写留春不住,秉烛夜游,韶光不再,借酒浇愁的颓放而悲沮的情愫。小山还常以闺怨题材寄予迟暮悲怀:“惜花人何处,落红春又残。倚遍危楼十二阑,弹,泪痕罗袖斑。江南岸,夕阳山外山。”(《南吕·金字经·春晚》)“倚遍危楼”令人想起辛弃疾“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那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英雄悲吟。此曲虽婉约清丽,我们不是也感受到了落魄失意的张可久,与辛稼轩具有相同的遭遇么?4、落寞穷愁的失路之悲。这是元代文人的共同遭遇,而张可久于此则有独特的体验。张养浩、贯云石、卢挚等都曾有过较为煊赫的职位,虽未见得尽展才略,也算是过了把瘾,而张可久则始终徘徊在“围城”之外,走不进去,又不愿离开,甚至不能离开,否则就不是张可久,或许就是乔吉或马致远了。那种依附感和遗弃感经常交织在一起,困扰着张可久,使其即便在纵情游赏湖山胜景之际,也有莫可名状的孤怀孤诣袭上心头。这种旷日持久的痛与小山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它时刻不忘提醒诗人无路可走的落寞穷愁。如[越调·寨儿令·湖上春晚]:“怕酒樽,歹带诗魂。帕罗轻粉香揉泪痕。细雨纷纷,绿水粼粼,湖上马蹄尘。世间有万古青春,花前换几度游人。醉煞刘伯伦,瘦损沈休文。红杏村,杜宇怨黄昏。”“怕”、“歹带”、“泪痕”、“细雨”,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于一体,读之使人感到诗人“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的悲伤。眼前美景因诗人一颗愁心的洇染,变得绿惨红愁,不堪久留。其《双调·殿前欢·客中》则更为直接地写出了志不获骋的深重悲愁:“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在张可久散曲中,我们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字眼,如:冷、寒、暗、残、空、愁、泪、醉、白发、黄昏、夜雨、杜宇、斜阳等等,在特定的时空结合部,与诗人特定的心境相遇合,从而形成颇具个性的意象。这样的意象反复呈现,为小山散曲定下了忧戚悲愁的基调和衰飒阴暗的底色。而且小山对春秋两季的景色尤多歌咏。以此观照其作品,无论是山水景色,还是风花雪月,无论是求仙访道,还是咏物怀人,都难以掩饰诗人心中的寂寞落魄之感和忧郁悲戚之情。二、悲叹与孤独情感的体现张可久作品中所表现的悲剧意识属于游子之悲。小山终生处于不辍的游走之中,为仕而游,为家而游,为生命的归宿而游。然而小山终究没有找到安排自己的地方。诚如张法先生所言:“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深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仕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P17)可以讲,张可久就是这样“欲归难归”,从而产生不可回避的生命凄怆感和空寂感。具体而言有如下数端:1、对儒家理想执著追求而不可得。儒家思想赋予中国士人超越的宗教使命感和形上的历史责任感;与此同时,个人才力的有限,社会条件的拘勒,生命时光的短暂,在中国士人肩负使命承诺责任走向理想的途中,设下种种障碍,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生命动力的重创乃至摧毁。“一方面是沉重的慨叹着人生无常,生命短促,另方面则是严肃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使命感。”(P269)这两种互为矛盾的感受在中国士人的心中,不同程度地纠缠着、冲撞着,使这些不安的灵魂发出痛苦的悲吟。张可久就这样痛苦着,呻吟着,喃喃自语着,低吟浅唱着,把追求无着的失落化作云缭雾绕的咏叹:“逐名利长安日下,望乡关倦客天涯。孤雁南来倍思家。乱山云掩翠,老树雾生花。冻吟诗骑瘦马。”(《中吕·红绣鞋·洞庭道中》)逐名利身心疲惫,望乡关远在天涯,乱山丛中,老树之下,饥寒交迫的诗人骑着瘦骨嶙峋的老马。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几乎是中国失意文人的悲剧性缩影。2、对道家境界热切向往而不能及。中国士人在“邦无道”、“道不行”、志不获骋之际,总是企慕漆园高风,在涵虚一切的大自然中瓢袂远举,去追求“与万化冥合”的“天地境界”。“这种人生态度和生命存在,应该说,便也不是一般感性的此际存在或混世的人生态度,而是具有形上超越和理性积淀的存在和态度。”(P302)张可久对这种存在一往情深,而不懈地探寻着。在其作品中,我们的确能够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形上超越和理性积淀的存在。然而对小山而言,这不过是“我欲乘风归去”的梦想情怀。张可久反复吟唱着这种梦想:“谈世事渔樵闲问,洗征尘麋鹿相亲。步入蓬莱误寻真。竹声摇翠雨,山影护苍云,神仙深处隐。”(《中吕·红绣鞋·天台桐柏山中》)这种梦想与小山相去甚远,故只能在不停的羁旅奔波中,暂时借来以慰藉自我。因为小山不能摆脱物累,实现自由和超脱,他具有强烈的家国意识,无论怎样“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最终都得收住神游之梦,面对现实。所以我们于其这种神往中,不难读出诗人的沮丧而无奈的当下处境。3、对家庭温暖深沉眷恋而不得归。传统文化赋予小山深厚的家庭伦理情感,为了家人免受冻馁之患,小山虽至暮年,仍淹留他乡,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浸润着小山散曲,使其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日常悲剧意识,掩卷而思,令人感叹唏嘘。如《南吕·四块玉》:“菊又开,人何往,夜静孤眠北窗凉。月明闲上南楼望。天一方,雁几双,书半行。”黄花遍地,秋气转凉,登楼远望,明月当空,只见一行雁字,写不成书,寄得相思一点。就这样,张可久归不得,仕不得,隐不得。不归而归,四海为家,不仕而仕,沉抑僚佐,不隐而隐,神与物游。三、“酒”“梦”:诗人含梦于酒,诗心理浓度的变化张可久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悲剧意识,给人的感觉是缠绵的,低沉的,浓重的,同时又是婉约的,充满着哀怨无奈的悲吟,而不是壮盛狞厉的嗥叫,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如果说人类的悲剧意识由暴露与弥合的两极在相反相成中存在着,那么我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则倾向于弥合这一极。这大约也是中国叙事作品总以大团圆收场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国没有悲剧”这种论调存在的根据。以此观照张可久也是成立的。小山一生虽历经忧患,却始终以典丽清新的诗笔,抒写其骚雅的情怀。虽然是元散曲曲风发展的大气候使然,但与张小山的存在状态和人生态度有着更为深刻的关系,那就是他寻找到了一系列途径来消解其悲剧意识:1、游仙访道。满怀愁绪,人间无处安排,诗人便以游仙写失意之悲,借访道寄出尘之想。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卷十二中说:“游仙诸诗嫌九州之局促,思假道于天衢,大抵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胸中之牢落,故君子有取焉。”这种精神疗法的确胜于药石,它能给痛苦的心灵开辟一方净土,使其获得暂时的“缺席”或“不在场”,这一乌托邦式“空中走廊”的构筑,使诗人卸却精神的负轭而获得解放与超然,也为诗人重新面对困境注入勇气和力量。张可久就是这样做的,它使诗人始终保持韧性的活力。如《南吕·金字经·游仙》:“桂影黄金树,帝乡白玉京。梦断钧天月正明。听,粉筝江上声。游仙兴,落花香洞庭。”诗人以绰约清灵的笔触,描写了一个迷离惝恍、如真似幻、真幻相渗的境界,读之令人生羽袂飘举之感。2、吟山咏水。如果仙与道是可游想不可目视的海市蜃楼,那么山与水则是可视可听的鲜活存在。山水小令占小山作品总数的一半,这足以说明张可久强烈的山水情怀。虽然其间不掩淡淡的清愁,但它毕竟大大地缓解了诗人在现实中作为胥吏幕僚的卑微和凄怆,而平添了指点江山的襟怀和雅致。如《普天乐·西湖即事》:“蕊珠宫,蓬莱洞。青松影里,红藕香中。千机云锦重,一片银河冻。缥缈佳人双飞凤,紫箫寒月满长空。阑干晚风,菱歌上下,渔火西东。”笔触轻灵飘逸,流美洒脱,江南才子泛舟西湖而逸兴飞的风姿,跃然纸上。事实上,张可久一旦置身于灵山秀水之间,就不再是微吏而是诗人。从其笔下汩汩流出的清词丽句,如碧雨打新荷,珠圆玉润,晶莹亮洁,令人爱赏不置。显然张可久在这种湖山游赏与吟啸徐行中得到了解脱。3、借酒浇愁。在小山集中,有四分之一的作品写到酒,诗人饮酒多为客中之饮,无论是独饮,还是聚饮,无论是主饮还是陪饮,无论是狂放地豪饮,还是幽独地呷饮,无不表现出小山饮酒的真正意绪:借酒浇愁。酒是千古不朽的诗题,酒能使人产生解放感,使人忘怀人世间的一切束缚、不幸和痛苦,进入物我浑融的境界。当然,酒的境界也辐射出现世人生的悲剧意蕴。正从这一点讲,酒与愁的二元对立与互融,便构成诗人永恒的饮酒情结。它几乎成了张小山的存在方式。“学孔子尝闻俎豆,喜严陵不事王侯。百尺云帆洞庭秋,醉呼元亮酒,懒上仲宣楼,功名不挂口。”(《中吕·红绣鞋》)诗人仿佛无时不饮,无处不饮,即便是无酒的日子,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