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词调名源流考_第1页
《水调歌头》词调名源流考_第2页
《水调歌头》词调名源流考_第3页
《水调歌头》词调名源流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词调名源流考

这句话起源于隋唐,传播到五代,创造了两宋。作为一种协律而歌的音乐文学,词的创作必须遵守一定的音律规则,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诸种不同的词调,这里所说的《水调歌头》即其中一例。据白静、刘尊明学者统计,唐宋词十大热门词调或曰十大金曲如下:其中慢词之冠《水调歌头》使用频率之高仅次于《浣溪沙》,唐宋词人对该词调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那么这一词调何以有如此魅力呢?笔者在此欲试探其缘由。一、《水调》—隋唐大曲与新腔《水调歌头》一调,有不同异名,如《元会曲》、《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之类,然众多异名中以《水调歌头》调名最为常见。《乐苑》云:“旧说《水调》、《河传》,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制,曲成奏之,声韵悲切。”一个溺于声色享乐的皇帝怎么会作出声韵悲切、凄婉哀怨的曲调呢?这无疑是一个千古之谜,然而《水调》大曲在音乐上哀怨动人的特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在唐代仍然得到了保留。据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进逼国都。唐玄宗在逃奔四川前夕,招一少年歌《水调》:“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上闻之,潸然出涕,……不待曲终而去。”李德裕的这段记载告诉我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隋曲《水调》凄婉悲切的音乐风格在唐乐中得到了很好地继承;其二,唐代《水调》不仅可以单独作为乐曲演奏,还可以填上词演唱,并且其歌词往往与音律相协,充满感伤情调。我们知道隋唐大曲一般有十一叠,其中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水调歌》即《水调》大曲的前半部分,而《水调歌头》则是整个乐曲的开头部分。《水调歌》在音乐效果上与《水调》并无二致,而且其第五叠五言,调声最为怨切,白乐天曾作《听水调》诗云:“五言一遍最殷情,调少情多似有因。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值得注意的是唐人对隋乐有继承,亦有创新,这包括音乐和歌词两个方面。白居易诗曰:“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这应该就是《水调》新腔,那么它与原曲有何差异呢?显然新腔是轻松愉悦、甜美清新的,否则白乐天断不会将其与采菱歌并举。随着乐曲风格的嬗变,歌词内容地更新乃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充满温馨气息、昂扬斗志的歌词随即不断涌现。有企望君臣遇合的,如“楚江摇曳大川冥,天阙声名发梦思。孤雁北望呈心远,不及南山献寿时。”有渲染战斗激情的,如“猛将关西意气多,能骑骏马弄琱戈。金鞍宝铰精神出,倚笛新翻水调歌。”有寄予爱情幻想的,如“双带仍分影,同心巧结香。不应须换彩,意欲媚浓妆。”……当然在唐代新腔与原调在很长时间内应该是并存的,但是新腔地日益盛行和歌词内容的日益多样化乃是不可遏阻的趋势,至宋词《水调歌头》则面目迥异于《水调》。王灼曰:“世以今曲水调歌为炀帝自制,今曲乃中吕调,而唐所谓南吕商,则今俗呼中管林钟商也。”“今世所唱中吕调水调歌,乃是以俗呼音调异名者名曲,虽首尾亦各五言两句,绝非乐天所闻之曲。”这里所说的“乐天所闻之曲”显然指的是《听水调》诗所咏之调,也就是说宋代《水调歌头》词调在音乐上与《水调》本色是截然不同的,至于它与乐天所言“新水调”之间的关系,在此我们不敢断言,但应该是沿着这一脉络发展而来的。二、“随缘自适”的瞳纹画画宋代《水调歌头》属中吕调,在音乐风格上已迥异于隋唐大曲,那么它在歌词上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这首先要从苏舜钦的“沉郁忧愤”说起。两宋词坛上填水调词者,苏舜钦应该算是较早的一位。这是一位心怀社稷的士人,可是却为权贵所忌,遭到诬陷打击,愤激之余,苏舜钦作沧浪亭,而时发愤懑于歌诗,这便有了他的这首《水调歌头·沧浪亭》: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词人通过写景、怀古、明志、抒情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表达了壮志难酬、抑郁无诉的苦闷情怀。通读全词沉郁忧愤之情弥漫全篇,难怪友人尹洙会写下和词《水调歌头·和苏子美》来宽慰他。万倾太湖上,朝暮浸寒光。吴王去後,台榭千古锁悲凉。谁信蓬山仙子,天与经纶才器,等闲厌名缰。敛翼下霄汉,雅意在沧浪。晚秋里,烟寂静,雨微凉。危亭好景,佳树修竹绕回塘。不用移舟酌酒,自有青山渌水,掩映似潇湘。莫问平生意,别有好思量。在尹洙看来,人世间的富贵名利就如那吴王台榭,只不过是历史上的一抹烟云,词中以“蓬莱仙子”比苏,谓其不屑跻身堂庙,作沧浪亭以自适,犹如蓬莱仙子般自得其乐,并对其“仙子”生活尽情畅想。如果说苏词偏重于抒发壮志难酬的入世情怀,那么尹词则侧重表达渔樵归隐的出世乐趣,然而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仕途经济是每一位读书人的梦想,尹洙的淡名薄利不过是官场倾轧中的自我安慰剂,这种隐逸自适的背后蕴藏的是不平的心声和愤懑的情怀,也就是说尹词在感情上与苏词是相通的,只不过他选择了从反面曲折隐晦地表达。苏、尹二人开创的沉郁忧愤情愫为同词调的其它词作大量沿袭,如毛并《水调歌头》(小筑百年计)、王以宁《水调歌头》(大别知我友)、王千秋《水调歌头》(壮日遇重九)、袁去华《水调歌头》(雄跨洞庭野)等等。然这并非两宋词坛上该词调的全貌,它还有由苏轼开创的“旷达超迈”一路。苏轼是一位新天下耳目的伟大词人,他的锐意创新为宋词地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且看他的两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敧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前者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于密州期间,从文本来看作者心中缠绕着两层郁结:一是个人的宦海沉浮,二是对亲人的倾心牵挂。然而对于这两点作者都能很好地加以排遣,所以他既没有作出“乘风归去”的抉择,也没有溺于“悲欢离合”的哀叹,而是标举神奇的宇宙意识,俯仰古今地变迁,感慨宇宙地流转,从而揭示“随缘自适”的睿智人生理念。后者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苏轼谪居黄州期间。词作写作者登览快哉亭所见到的山光水色,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抒情、议论,虽作于贬谪期间,却不见半点颓靡之气,全然一片超脱旷达之象。苏轼旷达超迈的词风深深地影响了两宋词坛,同时也左右了《水调歌头》词调的发展走向,在苏轼之后此词调的潇洒豪放之作屡见不鲜,如米芾《水调歌头》(砧声送风急)、张元干《水调歌头》(举手钓鳌客)、王千秋《水调歌头》(披锦泛江客)、刘之翰《水调歌头》(冷露洗金井)等等。总之,《水调歌头》一调在宋代的演变深受苏舜钦与苏轼的影响,前者为它融入了沉郁忧愤之情,后者为它注入了旷达超迈之气,后世文人填此词调往往不出这二路,并且更多地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于行藏用舍之间挣扎徘徊,张孝祥、杨严正、张元干、辛弃疾等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三、宋代嬗变对其它词调的特色以上所说乃《水调歌头》词调歌词在宋代的嬗变情况,那么从总体上考查,该词调有何区别于其它词调的特色呢?笔者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水调歌头》词调的审美特点词为艳科,这已是词学界的共识,杨海明先生曾经说过“词的发展在中唐阶段(特别在民间词中)还像一条清溪幽涧般没有染上太多的脂粉气,然而到了唐五代,它却顿时变得‘浓妆艳抹’起来,几欲形成‘渭流涨腻’(杜牧《阿房宫赋》语)式的‘情河孽海’。”93词体侧艳之特点早在《花间词》中就已基本定型,入宋之后在歌舞升平、享乐成风的社会环境里,词体的这一特点得到了继承和强化,进而形成了“以艳为美”的审美心理。然而在这一点上,《水调歌头》词调的大部分词作都体现出对传统和主流的反拨,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化的题材、个人出处、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等等,特别是出仕与归隐问题几乎是每一位染指该词调的词人都要言及的伤痛。一般认为,大量地以词描写政治性题材的作家首推苏轼,然而对于这一词调早在苏轼之前的苏舜钦、尹洙就以其来观照社会人生,探索处世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水调歌头》词调很早便具有了诗歌寄怀言志的特点,于众多词调中脱颖而出。如果说这仅仅是一二词人的心血来潮之作,或许并不稀奇,难能可贵的是苏、尹二人开创的这种关注社会人生的传统几乎为该词调的所有词作所沿袭,这在当时“情河孽海”式的两宋词坛上无疑是一个奇迹,或许这是文人们于满目莺莺燕燕中有意为文学留下的一片净土吧。在众多描写社会人生、倾吐心中郁结的水调词之外,涉及艳情描写的仅有曾布《水调歌头》(袖笼鞭敲镫)、向滈《水调歌头》(短棹舣湍石)、张元干《水调歌头》(露下菱歌远)等极少数篇目,即便是这类作品亦多能力避轻浮,尽量做到清新雅致。2.词体文学与情感疗救中国文学自古以来便有以悲为美的传统,从远古时期充满悲剧色彩的神话跨父逐日、精卫填海到《诗经》、《离骚》中的“哀音”、“苦语”,再到汉季诗人“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的嗟叹……文学史的发展为我们诠释着“诗穷而后工”的道理。杨海明先生指出:“在前代文学‘以悲为美’的基础上唐宋词又寄予了中国文学以这方面的‘再投资’。”649这就使得词成为最适宜写哀怨情愁的文体,放眼唐宋词坛,泪、愁、哀、怨、恨、叹等字眼铺天盖地,满目感伤色彩。《水调歌头》词调的另一特色便是它的大部分词作都能于文坛伤痕创作之外独树一帜。且不说苏轼那类旷达超迈、潇洒豪放的作品,就是苏舜钦之类作不平之鸣的词篇也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他们往往都能做到情感的自我节制,于失意无助中寻找精神的良药进行自我疗救,以免沦落到凄凉怨慕、无法自拔的境地。更为奇妙的是,一些很容易流于哀怨悲吟的题材一旦沾染上水调词牌的魔力,也会陡然间柳暗花明、焕然一新。贺铸《水调歌头》(南国本潇洒)发兴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