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词调三分法的出现与发展_第1页
明清词调三分法的出现与发展_第2页
明清词调三分法的出现与发展_第3页
明清词调三分法的出现与发展_第4页
明清词调三分法的出现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词调三分法的出现与发展

明末清初,语言的“三分法”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研究主题,一些人得到了支持,另一些人则受到了拒绝。然而,无论你走多远,你都会对语言的性别和单词的排列进行评论。这些观点不仅反映了明末清初语言研究的观念,也反映了明末清初语言敏感特征的深度理解。一、以编码为主的归类法所谓词调“三分法”,就是将词调划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这一做法是从张綖《诗余图谱》开始的。《诗余图谱》编成于嘉靖十五年(1536),它对于词学史的贡献有三:一是创为图谱,二是词调三分,三是分词为婉约豪放两派。尤其是将词调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的做法,经过顾从敬刊本《类编草堂诗余》的运用和传播,在后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明代,唐宋宫谱多已沦亡,明人填词亦无所皈依,因此,主要是从唐宋词体式上寻求出路。在当时,最为流行的词籍是《草堂诗余》,这样就出现了以其为基础编纂而成的词谱之作——《词学筌蹄》。《词学筌蹄》编成于弘治七年(1494),它来自《草堂诗余》,却不是对它的简单扩编,而是改“以事类为主”为“以调类为主”,在每调之前都有该调的谱式,但它在调类的排序上不是按音乐的宫调划分,而是把调名相近的归类在一起。比如:第一卷的“瑞龙吟”“水龙吟”“丹凤吟”“塞翁吟”;第二卷的“青门引”“华胥引”“梅花引”“江城梅花引”“千秋岁引”“阳关引”;第三卷的“斗百花”“蝶恋花”“雨中花”“满路花”“解语花”;第四卷的“天仙子”“江城子”“卜算子”“捣练子”“风流子”“更漏子”“何满子”;等等。这说明它虽已注意从词调的角度看问题,认为明代填词已从“以事为主”进入“以调为主”的时代,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唐宋词调的特殊性,亦即不同词调是属于不同宫调的,调名的相近并不是词调划分的根本标准,它的归类显然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嘉靖十五年(1536)编纂而成的《诗余图谱》,承袭了《词学筌蹄》以调为主的做法,但改进了它对词调归类的做法,即以字数多少作为划分词调的标准,并指出“调有定格”,字数、平仄、韵脚都有相对的规定性。《词学筌蹄》以调名为主的做法是存在问题的,亦即“盖调有定格,音不可易,而名则可易也”,而《诗余图谱》这种以字数为主的做法,较之以调名为主的归类法也更为切实可行。《诗余图谱》凡三卷,共收词调150调,以字数多少为序,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大类。卷一为“小令”65调,从[上西楼](三十六字)到[夜游宫](五十七字);卷二为“中调”49调,从[临江仙](六十字)到[鱼游春水](八十九字);卷三为“长调”36调,从[意难忘](九十二字)到[金明池](一百二十字)。这一分类法,将150调简约分为三大类,便于初习者了解和把握。(1)因此,它在当时颇受欢迎,并被补订和多次刊刻,先后有万历二十二年(1594)王象乾刻本、万历二十七年(1599)谢天瑞补遗本、万历二十九年(1601)游元泾增订本、崇祯八年(1635)毛氏汲古阁刻本,从万历二十二年到崇祯八年的40年间被刊刻过4次,实属不易。王象晋《重刻诗余图谱序》说:“万历甲午乙未间,予兄霁宇刻之上谷官署中,见者争相玩赏,竟携之去。今书簏所存,日见寥寥,迟以岁月计,当无剩本已。海虞毛子晋,博雅好古,见予校雠此编,遂请归而付之剞人,使四十年前几案间物,顿还旧观,亦一段快心事也。”202“见者争相玩赏”,说明该书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也证明它在体例上的创新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词调三分法虽为张綖所首创,但将其推广,并引起人们关注的却是顾从敬刊本《类编草堂诗余》。众所周知,《草堂诗余》在明代广为流行,曾被反复刊印,但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以前,这些刻本只是对宋编本作些修补增订的工作,在体例上基本沿袭南宋原编本以题材分类的编排法,这一基于歌唱需求编纂而成的选本,已很难适应词乐消亡之后明人填词的需求。“自明以来,(填词)遂变为文章之事,非复律吕之事。”1826南宋时代采用以题材分类的做法,是因为人们对乐谱熟稔在心,对于某词某调的平仄、协韵、字数多少,无须一一标注说明,但到了词乐已经沦亡的明代,如果不作注明,则会出现率意填词的乱象。这一情况在明代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为了保持词体自身特有的体性,就必然强调词调在平仄、协韵、字数上的相应规定性,《诗余图谱》以词调分类的编纂法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审美期待。然而,《诗余图谱》所收词调非常有限,只有区区150调,这时顾从敬顺应时势所趋,利用《诗余图谱》开创的“三分法”理论,对《草堂诗余》作了重新改编,将分类本改易为分调本。《类编草堂诗余》共四卷,卷一为“小令”46调,自[捣练子](二十七字)至[小重山](五十八字);卷二为“中调”45调,自[一剪梅](五十九字)至[夏云峰](八十字);卷三、卷四为“长调”102调,自[东风齐着力](九十二字)至[戚氏](212字),共193调443首。较之《诗余图谱》,《类编草堂诗余》不但补足了它在字数划分上的空白,而且词调也多出42调,特别是长调多出66调(小令有所减少),对张綖的“三分法”有较大的推进。《草堂诗余》本来只是一种词选,《诗余图谱》也只是一种词谱,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类编草堂诗余》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亦谱亦选的新型选本,从而形成取代《诗余图谱》的发展趋势,并风行一时。“自此书始,后来词谱,依其字数以为定式。”1824虽说《诗余图谱》于“词调三分”有开创之功,但将三分之法推而广之者,则非《类编草堂诗余》莫属。它改变了明末清初词坛的发展格局,使人们对词谱的认识,从唐宋的音乐谱时代,进入到明清的格律谱时代。赵万里先生说:“自分调本行而分类本渐微,嘉靖后所刻《草堂诗余》,如李廷机本、闵映璧本、《词苑英华》本,皆直接间接自此本出。即钱允治、卓人月、潘游龙、蒋景祁辈所著书,亦无不标小令、中调、长调之目,故欲考词集之分调本,不得不溯此本为第一矣。”19因为它影响深远,《诗余图谱》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以至于后来都以为词调“三分法”是从《类编草堂诗余》开始的。(2)二、编排体例迅速传播从严格意义上讲,顾从敬的词调“三分法”也是不尽完善的。到清初,毛先舒综合《诗余图谱》《草堂诗余》两书的划分情况,在所撰《填词名解》中明确规定:“凡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为长调。”12然而,“三分法”的理论内涵,不仅指小令、中调、长调的划分,而且还包括以字数多少为序的词集编排方式,以及它所象征的词谱由音乐谱转向格律谱的词史意义,“三分法”对后代的影响,正是从这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三分法”的出现,最直接的结果是带来词集编刻体例的变化。在宋元时期,词集的编刻目次分两种:一种是别集,有以词曲宫调分类的,如柳永《乐章集》,有以作品创作年代为序的,如辛弃疾《稼轩词》;一种是总集,有以词人年代先后为序编次的,如《花庵词选》,有以题材内容分类编次的,如《草堂诗余》。在明代,《草堂诗余》最为流行,以题材内容作为分类标准的做法也最为大家所熟悉,像董逢元《唐词纪》、陆云龙《词菁》均袭用了这一做法,徐师曾《词体明辨》以及由其而来的程明善《啸余谱》部分词调分类,也采用了此类编排法。但自从顾从敬刻本《类编草堂诗余》出来后,“三分法”的编排体例迅速传播开来。这首先表现在其后出之《草堂诗余》的编排方式上。自顾从敬刊本出后,在晚明一百多年间刊刻的《草堂诗余》有24种,其中分类本共10种,分调本则达14种,已有超过分类本之势。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分类本也明显受到顾从敬刊本的影响,比如宗文书舍刻本,表面上用的是分类法,但其词作则全部出自顾本《类编草堂诗余》。还有,在晚明出现的《草堂诗余》重编、续编、扩编本,如长湖外史《续草堂诗余》、钱允治《类编笺释续选草堂诗余》《类编笺释国朝诗余》、沈际飞《草堂诗余四集》之“正集”“续集”“余集”“新集”,其他选本如陈耀文《花草粹编》、吴承恩《花草新编》、茅映《词的》、卓人月和徐士俊《古今词统》、潘游龙《精选古今诗余醉》,均采用的是顾本“三分法”体例。当时,一些别集也开始使用“三分法”的编刻方式,如施绍莘《秋水庵花影词》、俞爰《近代乐府》、丁澎《扶荔词》,徐珂、卓人月《徐卓晤歌》等。在清初,“三分法”的影响逐步扩大,像顾璟芳等《兰皋明词汇选》、陈淏《精选国朝诗余》、邹祗谟《倚声初集》、蒋景祁《瑶华集》、张砚铭《词坛妙品》、吴绮的《选声集》《记红集》、周筼《词纬》、陆次云《见山亭古今词选》、沈时栋《古今词选》、沈谦和毛先舒《古今词选》、卓回《古今词汇》、顾彩《草堂嗣响》、曹亮武等《荆溪词初集》、戈元颖等《柳洲词选》、陆进等《西陵词选》、佟世南《东白堂词选》,无一不用“三分法”标目。可见,它在清初已成为词集编排的通行法则,影响深远。“三分法”虽然简便易行,但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即难以完整地体现出词的音乐性。毛奇龄认为,宋人填词比较重视宫调的差异,其时多以四十八调分别之,其调亦不拘短长,有属黄钟宫者,有属黄钟商者,皆不相出入,“非若今之谱诗余者,仅以小令、中调、长调分班部也”卷二,588。在他看来,今人填词以字数多少为分割点,只看重“小令、中调、长调”的部类区别,这些却并非唐宋词在音乐上的核心问题,以字数多少为分割点的“三分法”有些过于武断。朱彝尊也说:“宋人编集歌词,长者曰慢,短者曰令,初无中调、长调之目。自顾从敬编《草堂》词,以臆见分之,后遂相沿,殊属牵率。”他认为顾从敬以三分法区别部类,乃以臆见分之,比较随意,合理的做法应该是钱芳标的《词》,以字数多少作为先后顺序,不再标以小令、中调、长调之目。这一主张得到了万树的响应,他纂修的《词律》一书,即是以字数多少作为先后顺序排列的,并对毛奇龄以小令、中调、长调的字数界分标准表示不满:“愚谓此亦《草堂》所分而拘执之,所谓定例,有何所据?若以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必无是理。”9在万树的影响下,康熙四十六年(1707)编纂而成的《历代诗余》,即是以词调字数多少为序,不再特别标明“小令、中调、长调”之类目,它录自唐至明之作凡1540调9000余首,成为迄至当时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选本。“自有词选以来,可云集其大成矣。若夫诸调次第,并以字数多少为断,不沿《草堂诗余》强分小令、中调、长调之名,更一洗旧本之陋也。”1825康熙皇帝本想以“选”代“谱”,不再“另立图谱”,大约是发现《历代诗余》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次年再次启动《钦定词谱》的编纂工作,意在补足《历代诗余》“没有附录图谱而另外制作”562。《钦定词谱》在体例的编排上,也是以词调字数多少作为先后顺序的,并不强分小令、中调、长调之名,取得了恢复唐宋词原始状貌的积极效果:“所谓填词必当遵古,从其多者,从其正者,尤当从其所共用者,舍《词谱》则无所措手矣!”1474因为万氏《词律》及《钦定词谱》的出现,特别是它们在词调辑佚、校勘、考辨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得清代填词有所依归,在明末清初出现的以选代谱的现象逐步淡退,以存史和立派为宗旨的词选开始大量涌现。这一新的选词倾向是从朱彝尊《词综》开始的,它一方面改过去“以调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以词人带动作品,以作品呈现词史的变迁,达到了以词存史的目的;另一方面又通过不同风格作品的选择,以及作品入选数量的多少,表达自己的审美立场——宗尚清雅,从而张扬了浙西词派的理论主张。在朱彝尊《词综》影响下,不但有《明词综》《国朝词综》《词综补遗》等系列性选本,而且也涌现出一大批以宣扬理论主张为导向的词选,如先著《词洁》、张惠言《词选》、周济《宋四家词选》、戈载《宋七家词选》、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朱祖谋《宋词三百首》等,以选调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三分法”理论,已不再是人们热议的中心话题。三、“三分法”的提出和对前代词学发展的影响在“三分法”出现以前,人们关注较多的是诗与词的体性差异,是雅与俗的美学分野;但在“三分法”出现以后,词的音乐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中心,亦即:词乐失传以后,应该怎样保持它在文体上的音乐性?还有,小令、中调、长调在体制上有哪些不同的要求?“三分法”是建立在以调类为中心的理论基础上的。茅暎说:“词协黄钟,倘只字失律,便乖元韵。故先小令,次中调,次长调,俱输宫合度,字字相符,以定正的。”470这表明,“三分法”的出现,是为了使填词者更好地“输宫合度,字字相符”。在明代,唐宋词乐失传已成为不争之事实,更重要的是时人已不能倚声为词了。刘凤说:“词自唐始,元其变……今亦不能歌,惟曲用焉,则因所习以求声律不易耶!第所谓九宫十七调,惜知者盖寡。虽吴越之间夫人而能为曲,然夫人而不昧于所谓宫与调也。”321因为不了解唐宋宫谱,“勿论不能创调,即按谱征词,亦格格有心手不相赴之病”684,这样就有了以诗律为之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妄为自度曲的乱象。俞爰说:“今人既不解歌……多以律诗手为之,不知孰为音,孰为调,何怪乎词之亡已!”400毛奇龄说:“近人不解声律,动造新曲,曰自度曲,试问其所自度者,曲隶何律,律隶何声,声律何宫何调,而乃撊然妄作,有如是耶?”卷二,588于是,编订词谱也就势所必然,《诗余图谱》《词体明辨》《啸余谱》等相继涌现,并明确提出了协音守律的要求。《诗余图谱》“凡例”第一条曰:“词调各有定格,因其定格而填之以词,故谓之填词。今著其字数多少、平仄、韵脚,以俟作者填之,庶不至临时差误,可以协诸管弦。”472强调字数多少、平仄、韵脚,主要是为了保持唐宋词调的音乐性,俞爰也说:“词全以调为主,调全以字之音为主。音有平仄,多必不可移者,间有可移者。仄有上去入,多可移者,间有必不可移者。傥必不可移者,任意出入,则歌时有棘喉涩舌之病。”400“三分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过去《草堂诗余》以事类为中心,词调并没有凸显出来,在词乐消亡后,填词当以调类分别之,以事类为主的做法,便不能适应时势所需。“今所编以小令、中调、长调分之为类,每阕尽揭作者之意为题,各卷首列诸调之次为目录,以便观览。”尽管朱彝尊《词综》和万树《词律》对“词调三分”的做法并不认同,但是,正如蒋景祁所说,“字数多少,必加编次,而长短以序,庶便观览”2,后来编纂之词谱亦多以字数多少为序。过去,人们谈词的体性,主要着眼在诗与词的比较,到明末清初,因为“三分法”的出现,议论的话题转向对小令、中调、长调体性差异的讨论,从而将明末清初词学的理论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宋元,张炎也曾谈到大词与小词有不同的要求,沈义父也说过类似的话,指出:“作大词,先须立间架,将事与意分定了。第一要起得好,中间只铺叙,过处要清新,最紧是末句,须是有一好出场方妙。小词只要些新意,不可太高远,却易得古人句,同一要练句。”283但他们谈的比较简略,初习者也难以把握和领会,在明代,“三分法”的提出,使词调字数多少有比较明确的认定,对小令、中调、长调也就有了不同的要求。较早谈到这一话题的是俞爰,他说:“小令佳者,最为警策,令人动褰裳涉足之想。第好语往往前人说尽,当从何处生活?长调尤为亹亹,染指较难。盖意窘于侈,字贫于复,气竭于鼓,鲜不纳败。比于兵法,知难可焉。”401这里只是谈到小令、长调在前人基础上创新的难度较大,比较系统地谈到小令、中调、长调不同要求的有沈谦、李东琪、张星耀等。比如:沈谦:小调要言短意长,忌尖弱。中调要骨肉停匀,忌平板。长调要操纵自如,忌粗率。能于豪爽中,着一二精致语,绵婉中着一二激厉语,尤见错综。(《填词杂说》)李东琪:小令叙事简净,再着一二景物语,便觉笔有余闲。中调须骨肉停匀,语有尽而意无穷。长调切忌过于铺叙,其对仗处须十分警策,方能动人。设色既穷,忽转出别境,方不窘于边幅。(王又华《古今词论》转引)张星耀:短调须取意,如一丘一壑,安置得宜。其间烟云变幻,令人寻绎无穷。长调须取势,如长江大河,安流千里,遇风生澜,随势转折,而不失自然之妙。(《词论》)综合诸家所论,可以推知,小词“以含蓄为佳”,讲究言短而意长,在音乐上是“拍促激峭”,在审美上是“柔情曼声”。这些决定着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要求,亦如顾璟芳所说:“淡而艳,浅而深,近而远,方是胜场。”卷一,1先著亦有言曰:“轻而不浮,浅而不露,美而不艳,动而不流,字外盘旋,句中含吐,小词之能事毕矣。”卷一,16反之亦然,作者亦当知三忌:“一不可入渔鼓中语言,二不可涉演义家腔调,三不可像优伶开场时叙述。偶类一端,即成俗劣。”711这是从用语角度讲的,所谓“渔鼓中语言”是指其粗,所谓“演义家腔调”是指其俗,所谓“优伶开场时叙述”是指其滑。一般来说,小令篇幅较短,患于易尽,故多用转韵,“层折多端,姿态百出”,有含蓄蕴藉之美。中调呢?它介于小令与长调之间,既不能过于纤弱,也不能过于铺陈。胡应宸说:“宋梅(顾璟芳)以小令仿绝句,则中调者犹诗近体乎?修短中程,浅深合度,有和鸾节春天之音焉。”卷四,76这里“修短中程,浅深合度”,前一句讲的是它在形式上的要求,后一句讲的是它在内容上的要求。总的来说,就是要求“骨肉停匀”,“语有尽而意无穷”,切忌平板直露。至于长调,章法有类于赋法,又不能过于铺张,在上下阕相接处要留有虚空。王士祯说:“长调之妙,在于不冗不复,顿接处有游丝飏空之意。”1795这一点,通过它与小令的对比,看得尤为分明,亦即小令多柔情曼声,而长调则须慷慨淋漓,沉雄悲壮。一般来说,小令多用转韵,长调则忌转韵。李葵生说:“其不转韵,以调长,恐势散而气不贯也。”卷六,121在他们看来,长调篇幅较长,容量较大,须有气贯串其中,有气则全篇生机昂然。“长调之难于小调者,难于语气贯串,不冗不复,徘回宛转,自然成文。”725不过,毛先舒并不同意这一看法,认为长调亦不可使气:“填词长调不下于诗之歌行,长篇歌行犹可使气,长调使气便非本色,高手当以情致见佳。盖歌行如骏马蓦坡,可以一往称快;长调如娇女步春,旁去扶持,独行芳径,徒倚而前,一步一态,一态一变,虽有强力健足,无所用之。”609这也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论,具体到一些作品来讲,有时偶作翻新之处,亦体现出打破常规的奇崛之美。如吴潜之“南朝千古伤心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是“小令中调有排荡之势者”;周邦彦之“衣染莺黄”,柳永之“晚晴初”,是“长调极狎昵之情者”也。609这些也是值得肯定的,即不以一般性法则否定打破常则的特殊性,体现出古人在思维上的辩证性色彩。虽然,以上所论,看似谈的只是作法问题,但亦可以看出人们对词之体性的认识,已经进入到一个本体性的层面,亦即从文学性的角度审视词的体性特征。这正好印证了先著所说的这样一句话:“盖宋人之词,可以言音律;而今人之词,只可以言辞章。”3对于小令、长调体性认识的深入,还推动了明末清初词坛对于词史认识的变化。在晚明,云间派以五代北宋为高,故专诣小令,摒去宋调,冀复古音。邹祗谟亦谓:“小调不学花间,则当学欧、晏、秦、黄。花间绮琢处,于诗为靡,而于词则如古锦,自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