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辽宁省辽东教学共同体高一(上)联考历史试卷(10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新石器时代,我国各处的农业村落都已具相当规模,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各地。下列文化遗存,位于图中所示“中原文化区”的是()
A.仰韶文化 B.红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2.约4000~5500年前的福建县石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壶、豆等陶器与赣江、鄱阳湖流域的山背遗址同类器物相似。粤东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口岸有类似县石山文化的器物,也有良渚文化的玉琮。这体现()A.良渚文化源远流长 B.南北方文化广泛交融
C.中原文化影响深远 D.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3.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4.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A.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B.政权与神权已相互分离
C.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形成 D.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5.《孟子》说:“深耕易耨”。《韩非子》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吕氏春秋》说深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使禾、麦得到好收成。当时“深耕”得以普及的主要条件是()A.农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B.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D.二牛一人耕作法的推广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7.公元前356年进行的商鞅变法因其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且行之有效,取得了显著成效。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君主专制 B.维护井田制度 C.宣传儒家思想 D.实现富国强兵8.学者论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处理庶政……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请皇帝裁决。说明秦朝实行“帝国体制”的主要特点是()A.权力相互制衡 B.丞相专权 C.皇权至高无上 D.集体决策9.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10.汉武帝时期,盐铁富商大贾腰缠万贯,却“不佐国家之急”。于是,汉武帝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专门负责管理盐铁事宜,从此盐铁由政府专卖。据此可知,盐铁专卖措施实行的主要原因是()A.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有效维护国家统一 D.富商大贾的势力强大11.东晋建立之初,琅琊王氏当权。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恒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家族相继掌权。上述材料反映了东晋()A.地方出现众多割据政权 B.士族专权
C.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 D.国力强盛12.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A.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导致了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13.北魏孝文帝时,铸“太和五铢”并强力推行,仍只流通于京师洛阳一带;宣武帝铸“永平五铢”,京师及诸州镇也未能统一流通,民间交易必须用货币时,甚至出现“分截布帛,以济有无”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汉化改革阻碍货币流通
C.京城成为经济政治中心 D.经济发展出现地域差异14.唐代草原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天下的共主。这主要是因为唐太宗()A.知人善用,虚怀纳谏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蕃和亲,促进了藏汉的友好关系 D.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15.“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16.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邀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游牧文明重建了中原的经济基础 B.胡汉民族融合促成了大唐气象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定型 D.外来文化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2)依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士”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入大转型、大分化、大动荡时期。宗法分封体制趋于瓦解,社会阶级构成也发生巨大变化,士阶层的人数因而大增。与此同时,王官之学散于百家,学术也不再垄断于“官方”,士阶层因拥有“知识”而逐渐掌握“话语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阶层。
“士至于道”,以“道”自任,是士阶层的文化自觉。士人必须以人格独立为第一要义;对与道相违的人、事必然要批判,更要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士人对社会政治生活要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为保证道的尊严,还必须高度注重自身精神修养。以身载道、人格独立等文化符号共同构筑了传统“士文化”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高伟洁《“士至于道”与传统士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以春秋战国时期为核心的考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士”阶层崛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传统“士文化”的核心内容。19.武周时期上承太宗“贞观之治”,下启玄宗“开元盛世”,为唐朝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沿袭太宗之治,对归附的各民族君长,都加以册立、礼遇、馈赠,设羁縻府州。羁縻府州作为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贯政策,其主要特点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武周时期对羁縻府州的管理,主要通过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两种形式实现。
唐朝初期,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广泛接触,为承袭贞观遗风的武则天重用蕃将,提拔少数民族人才提供了广阔的人文条件。据马驰先生统计,“武则天当政年代,从中央到地方,蕃人出身的文武官员仅充武职的蕃将一项,就当以千计”。众少数民族将领们,以其血肉之躯,忠诚赤心,担负着内巩京师、外备征御的重要任务。
——摘编自白关峰《论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1)根据材料,指出武周时期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并概括武周经略边疆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简述武周时期经略边疆的意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到底何时进入了封建社会?
材料一:(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算法。一种,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另一种,从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即公元前365年算起;还有一种,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算起。应当说,三者都是言之有理各有依据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有的历史学家持西周封建说的观点,认为西周时期为中国标准的封建社会。原因是西周、春秋时期作为主要生产者的“民”和“庶人”是农民而不是奴隶,井田制是领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存在着迫使农民集体耕作的“公田”和按家分配的“私田”(即份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谈谈你的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另有观点予以阐释,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仰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故选A;
红山文化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排除B;
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排除C;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分布地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答案】D【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可知,不同地区的的同类器物相似,说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D项正确。
A.题干强调两处文化与珠三角遗址文化的相似性,无法说明源远流长,故排除A项。
B.广泛交融说法程度过大,故排除B项。
C.题干无法体现中原文化影响深远,故排除C项。3.【答案】B【解析】姓氏代表的是血缘,“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说明强调的是家族血缘关系。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考查知识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
宗法制定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4.【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和所学知识可知,诸侯上有很大权力,说明当时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正确;
A是直接反应,排除;
材料中未涉及到神权问题,排除B;
官僚政治体系形成于秦朝,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5.【答案】B【解析】“深耕”就是利用工具加深耕层,疏松土壤,便于耕种,能够推动“深耕”普及的主要条件在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条件就是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故选B项。
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农书是西汉晚期的《氾胜之书》,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农学研究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排除A项。
重农抑商政策属于生产关系,而“深耕”侧重强调农业技术条件,排除C项。
二牛一人耕作方法始于西汉后期,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解答本题,考生需知《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均是战国时期的著作。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6.【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反映出政治领域的变化,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故B项正确。
A项只适合春秋战国,应排除。
C项只符合西汉时期,应排除。
D项不符合秦代,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356年进行的商鞅变法因其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且行之有效,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提升秦国实力,D项正确;
君主专制此时还未出现,排除A项;
井田制度是商鞅废除的制度,排除B项;
商鞅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处理庶政……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请皇帝裁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皇帝掌握最后处理事务的权力,说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权力的制衡,故排除A;
B项材料无从体现,故排除B;
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依据材料“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请皇帝裁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9.【答案】D【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中朝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排除;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朝的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的制度,排除;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朝制度加强了皇权,促进了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的辉煌,加速西汉灭亡的说法错误,排除;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朝参与决策,削弱丞相了的权力,有利于加强皇权,此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应重点掌握中外朝制度。
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10.【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盐铁富商大贾腰缠万贯,却“不佐国家之急”,从此盐铁由政府专卖。汉武帝为增加财政收入,采取盐铁专卖的措施,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重农体现,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加强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B项错误;
维护国家统一是作用,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富商大贾势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但不是盐铁由政府专卖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代的商业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不佐国家之急”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代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11.【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颍川庾氏、谯国恒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家族相继掌权”可以看出东晋时其士族专权的特征,B项正确。
材料是强调地方出现世家大族,而不是出现割据政权,排除A项;
材料中掌握权力的大家族并非宗室诸王,排除C项;
材料不能反映东晋时期国力强盛,排除D项。
故选:B。12.【答案】D【解析】A.农民为豪强地主服务,并没有阻碍封建经济发展;
B.农民为豪强地主服务并不一定会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
C.豪强地主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往往不会加重对依附他的农民的剥削;
D.从材料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控制了大量的农民,使得豪强地主的势力不断壮大,这就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基本条件,这容易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13.【答案】B【解析】“铸‘太和五铢’并强力推行,仍只流通于京师洛阳一带;宣武帝铸‘永平五铢’,京师及诸州镇也未能统一流通,民间交易必须用货币时,甚至出现‘分截布帛,以济有无’的现象”表明汉化改革阻碍货币流通,故B正确;
AD材料未体现,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铸‘太和五铢’并强力推行,仍只流通于京师洛阳一带;宣武帝铸‘永平五铢’,京师及诸州镇也未能统一流通,民间交易必须用货币时,甚至出现‘分截布帛,以济有无’的现象”。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
知人善用,虚怀纳谏与唐太宗受到少数民族首领的尊重无关,A项错误;
唐蕃和亲,促进了藏汉的友好关系不是各少数民族首领尊重唐太宗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的是唐玄宗,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考生需要熟知唐代的民族关系。
本题主要通过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藩镇势力具有强大独立的军事实力,官吏任免不受中央节制,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A项,题干与宗法血缘无关,排除。
B项,题干为藩镇割据,并非郡国并行制。
C项,题干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关键信息“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
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本题应根据材料及唐代藩镇割据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16.【答案】B【解析】“重建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
材料信息“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体现的是民族融合,所以题干信息体现的是民族融合促成了大唐气象,B正确;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定型是在秦朝,排除C;
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结合选项内容,逐项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答案】【小题1】从宗法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制;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从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到官僚政治。【小题2】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郡县制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8.【答案】【小题1】“士”阶层崛起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和分化;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士阶层不断壮大;学术下移,不再被贵族所垄断;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上,有较为轻松的文化氛围以及各诸侯国对人才的需要。【小题2】传统“士文化”的核心内容:以道自任;拥有独立人格;拥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注重自身精神修养。【解析】(1)本题考查了“士”阶层崛起的原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传统“士文化”的核心内容,需要学生对史料进行总结和分析。
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答案】【小题1】主要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宽容开明。
主要措施:设置羁縻府州;册封、礼遇少数民族首领;重用番将,提拔少数民族人才。【小题2】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边防,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武则天和武周政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稻谷加工设备维护与管理最佳实践考核试卷
- 果蔬销售中的智能物流与仓储管理考核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外国语校2024-2025学年初三5月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期末(一模)英语试题含解析
-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无线传感器网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宿迁学院《外科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信息理论与编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二中2024-2025学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仿真模拟卷数学试题(全国)试题含解析
-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传统视觉艺术与现代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余市渝水区2025届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GB/T 3045-2024普通磨料碳化硅化学分析方法
- 人格障碍患者的护理
- 人工智能大模型
-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ⅰ)
- 1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表式(线路工程)-2024年版
- 2024年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育婴”赛项考试题库(决赛用)
- 《内在强大:应变万难的力量》记录
- TSHJX 067-2024 基于TACS的全自动运行线路综合联调技术规范
- 2024至2030年中国擦窗机器人产业竞争现状及投资决策建议报告
- 益母草颗粒的保肝作用机制
-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八章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