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必备讲义)_第1页
中兽医学(必备讲义)_第2页
中兽医学(必备讲义)_第3页
中兽医学(必备讲义)_第4页
中兽医学(必备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阅: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现代化畜牧业四大技术支柱主要是优良的品种、完善的动物营养、兽医防疫体系及家畜适宜的生活生产环境。其中前三项经过多年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卓著,惟独环境因素存在着难以避免的气候变化、畜牧场规划设计以及环境管理等人为的缺陷,以致优良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营养完善的全价饲料因环境的变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兽医防疫体系中,环境管理问题已成为各种疫病发生发展的诱因、穷于应对,难以控制。因此,良好的环境是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兽医学TraditionalChineseVeterinaryMedicine(TCVM)绪论1中兽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2中兽医学的学习意义3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4中兽医学的教学方法和要求1中兽医学的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治手段的传统兽医学2中兽医学的学习意义2.1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2.2中西兽医结合需要2.3指导个人保健2.1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A治疗学上适应现代医疗观B治疗的疾病谱广泛,方法独特,效果明显C中西医药结合,优势互补,创新潜力无穷2.2中西兽医结合需要大家畜(牛、马)疾病中药防治中小家畜(猪,羊)疾病中药防治家禽(鸡,鸭,鹅)疾病中药防治宠物(狗,猫)疾病针灸、中药防治做个合格的兽医,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中西兽医结合(于船)2.3指导个人保健SARS-中医药介入显著改善患者发热、胸闷、咳嗽、汗出、乏力等症状的严重程度症状改善时间早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较低参考文献:潘俊辉,杨辉,喻清和,王峰,邱志楠,钟淑卿,钟南山.中医药介入SARS71例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8月18日第六版3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3.1整体观念家畜本身的整体性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家畜本身的整体性脏-腑-官窍-形体-系统心-小肠-舌-脉-心系统肺-大肠-鼻-皮-肺系统动物体生理系统简表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肝系统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脾系统脾胃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肾系统肾膀胱骨耳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现代化畜牧业四大技术支柱主要是优良的品种、完善的动物营养、兽医防疫体系及家畜适宜的生活生产环境。其中前三项经过多年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卓著,惟独环境因素存在着难以避免的气候变化、畜牧场规划设计以及环境管理等人为的缺陷,以致优良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营养完善的全价饲料因环境的变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兽医防疫体系中,环境管理问题已成为各种疫病发生发展的诱因、穷于应对,难以控制。因此,良好的环境是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2辨证论治病、症、证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辨证论治辨证:对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根据证的性质制订出治则和治法。辨证论治的运用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中,可因畜种、时令、地区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相同,因而治法亦异。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因此,中(兽)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4中兽医学的教学方法和要求4.1中兽医学与西兽医学是两个不同体系的学科,不能以西兽医的标准来衡量判断中兽医科学与否,也不能硬性的对号入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2根据中兽医学的特点,在学习时要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对理、法、药、方逐步融会贯通。所以要反复学习,反复体会,力求掌握其运用规律。4.3学习中兽医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为中兽医学的理论是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所以,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临床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的体会,掌握对病证防治的实际操作技能。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这一思想(指阴阳五行学说)在它初发生的时候,我们应当说它是反迷信的,更近于科学的,在神权动摇了的时代,学者不满足于万物为神所创造的那种陈腐的观点,故而有无神论出现,有太一阴阳等新观念产生,对于这新观念,犹嫌其笼统,还要分析入微,还要更具体化一点。于是便有原始原子说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出现,万物的构造求之于这些实质的五大元素,这思想应该算是一大进步。”—郭沫若第一节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1.1什么是阴阳?最初的含义为日光的向背。加以引伸:凡光明、温暧的东西(事物)或现象─归于阳;凡黑暗、寒冷的东西(事物)或现象─归于阴。1据上进一步推演:

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事物都具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反,又相成,既相互排斥,又相到依赖,进而形成了一种相互对立统一观。为了表明这种对立统一的观念,就以阴阳来概括。

结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具有相对性,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总规律。怎样区分阴阳?表1-1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举例)属性天体空间时间季节质能温度湿度亮度重量数目事物运动状态阳日上外左快昼春夏功能温热干燥明亮轻奇火清刚动出向外升浮兴奋阴月下内右慢夜秋冬物质寒凉湿润晦暗重偶水浊柔静入向内沉降抑制凡表露于外的,热的,实的,明亮的,伸张的,开放的,向前向上的,无形的,活跃的,急速的……具有积极特性皆系阳的特征。凡收藏于内的,寒的,虚的,晦暗的,屈缩的,闭合的,向后向下的,有形的,平静的,迟缓的……具有消极特性皆系阴的特征。1.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阴阳随比较对象的改变而改变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之中还可再分阴阳阴阳的相互转化性---------阳转化为阴,阴转化为阳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1阴阳的对立制约含义: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例证:如动与静,上与下,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等。色泽明亮如橘子色,发热口渴,小便黄赤,脉数有力-阳黄(如急性黄疸性肝炎):清热利湿,茵陈蒿汤黄疸色泽暗黑似烟熏,不发热不口渴,小便不黄,脉细无力-阴黄(如慢性肝炎);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2.2阴阳的互根互用含义: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例证:如上与下,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也无所谓上等。左归丸右归丸熟地熟地山药山药山茱萸山茱萸枸杞子枸杞子川牛膝菟丝子菟丝子龟版胶鹿角胶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制附子2.3阴阳的消长平衡含义: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例证:如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由春夏,寒气渐减,温热日增,即为“阴消阳长”的过程;由秋冬,寒气渐增,温热日减,即为“阳消阴长”的过程。2.4阴阳的相互转化含义:阴阳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发展到一定阶段(“极”、“重”),必然要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例证:“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3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举例3.1生理方面3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类别动物机体部位组织结构阳上表体表背四肢外侧皮毛六腑阴下里体内腹四肢内侧筋骨五脏说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即指功能活动(阳)与营养物质(阴)的矛盾运动。阴阳平衡示意图3.2病理方面疾病发生疾病发展疾病转归疾病发生阳盛则热-实热证阴阳偏盛阴盛则寒-实寒证阳虚则寒-虚寒证阴阳偏衰阴虚则热-虚热证疾病发展阴阳互损阴阳两虚恢复“阴平阳秘”--痊愈恶化“阴阳离决”--死亡(三)诊断方面1.分析症状的阴阳属性2.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四)治疗方面1.确定治疗原则2.概括药物的性味与功能,指导临床用药1.确定治疗原则实热证—热者寒之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寒证—寒者热之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五)预防方面适应四季阴阳变化五行学说→→示相生……示相克五行生克规律示意图1.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2.1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2.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方法:①取象比类法: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某种事物与五行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归属②间接推演络绎1、“取类比象”直接归类法东方为日出之地,具有生发、生长特性——木南方气候炎热,具有炎热、火性——火西部为日落之处,具有肃杀之气——金北方气候寒冷虫类蛰伏,具有寒凉、静藏之性——水中原地带气候适中长养万物,具有土的性质——土2、间接推演络绎法如:1、春属木,而春季多风,故风也属木。肝属木,中医学认为肝胆互为表里,肝开窍与目,其华在爪,主筋,故与肝密切联系的胆、目、爪、筋也属于木。2、夏属火,而夏季暑热,故暑也属火。心属火,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开窍与舌,其华在面,主脉,故与心密切联系的小肠、舌、面、脉也属于火。3、长夏属土,而长夏潮湿,故湿也属土。脾属土,中医学认为脾与胃互为表里,脾开窍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故与脾密切联系的胃、口、唇、肌肉也属于土。4、秋季属金,而秋季干燥,故燥也属金。肺属金,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开窍与鼻,其华在皮毛,故与肺密切联系的大肠、鼻、皮毛也属于金。5、冬季属水,而冬季寒冷,故寒冷也属水。肾属水,中医学认为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开窍与耳,其华在发,主骨,故与肾密切联系的膀胱、头发、骨骼也属于水。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举例)五行畜体自然界五脏五腑五体五窍五季五化五味五气木肝胆筋目春生酸风火心小肠脉舌夏长苦暑土脾胃肌肉口长夏化甘湿金肺大肠皮毛鼻秋收辛燥水肾膀胱骨耳冬藏咸寒2.3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有相互协调的一面。规律(五行相生次序图):木(生)火(生)土(生)金(生)水五行母子关系示意图(举例)(生我)(我生)木火土(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五行相克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和制约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相拮抗的一面。规律(五行相克次序图):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五行所胜、所不胜关系示意图(举例)(克我)(我克)水火金(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五行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规律: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太过----克者太过如:木旺乘土引起相乘的原因不及----被克者太弱如:土虚木乘同:次序相同相克与相乘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异相乘----异常、病理五行相侮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规律:相侮次序与相克相反。太过----被克者太过如:木旺侮金引起相侮的原因不及----克者太弱如:金虚木侮同:均为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后出现的异常相克现象,皆因太过相乘与相侮的异同不及引起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异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五行相乘相侮示意3.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举例3.1生理方面①按五行的特性来分别脏腑器官的属性②以五脏生克制化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资生和制约的关系木—曲直、条达、向上、向外、生长、舒展肝—条达、舒畅—主疏泄,恶抑郁遏制火—温热、炎上、蒸腾、热烈心—禀阳气土—敦厚、生化万物脾—运化水谷、气血生化源泉金—清肃、收敛肺—肃降水—润下、寒凉、下行、闭藏肾—主水、藏精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肝藏血济心之阴血(木生火)心阳温煦有助脾之运化(火生土)脾运化精微上输于肺(土生金)肺金肃降以助肾主水、纳气(金生水)肾藏精滋养肝之阴血(水生木)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肝疏泄助脾之运化(木克土)脾健运止肾水泛滥(土克水)肾水上乘防心火亢盛(水克火)心阳温煦防肺金清肃太过(火克金)肺金清肃防肝升发太过(金克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举例)五行畜体自然界五脏五腑五体五窍五季五化五味五气木肝胆筋目春生酸风火心小肠脉舌夏长苦暑土脾胃肌肉口长夏化甘湿金肺大肠皮毛鼻秋收辛燥水肾膀胱骨耳冬藏咸寒应当指出的是,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以五行的特性及其生克规律来论述的。然而五脏的功能是多样的,其相互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五行的特性并不能说明五脏的所有功能,而五行的生克关系也难以完全解释五脏间复杂的生理关系。因此,在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时,不能囿于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理论。3.2病理方面五脏病变时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解释。①母病及子②子病犯母③相乘为病④相侮为病3.3治疗方面①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A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举例):培土生金法B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治则:抑强扶弱治法(举例):抑木扶土法②控制疾病的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第二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藏象的概念中医学对脏腑的划分及脏腑功能特点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教材P22页7行)。脏腑—内脏的总称。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中医脏器的名称虽与西医基本相同,但其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中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数个脏腑之中。中医的脏和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而西医对脏器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第二节心心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解剖之心居于胸腔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心为君主之官心的主体功能:一、心主血脉二、心藏神心的联属功能:①开窍于舌②在体合脉③其华在面④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一、心主血脉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教材P22页倒11行)。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A心气充沛B血液充盈C脉管通畅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心主血脉功能正常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心气衰竭:血行停止,心脏搏动消失,生命终心火旺:面色舌红,脉数,心胸烦热心血虚:面色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常觉心悸、心慌心脉瘀阻:面色、舌色较暗,舌有瘀斑,脉涩或结、代脉,胸前区常闷痛二、心藏神神: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体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活动的功能(教材P22页倒5行)。“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藏神的概念内涵病理生理学中医所谓的心解剖学归类标记标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思辩心藏神:中医将现代医学中脑的功能主要归属于心,而分属于五脏。人体精神活动的调节是以心脑为主的,多脏腑相互协调的共同作用。(二)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生理方面1.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2.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任物者谓之心”“五志唯心所使也”“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病理方面心本身阴阳气血失调、火热、痰饮、瘀血等病理因素心藏神功能失调1.心主宰脏腑形窍功能失调“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治疗方面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养心血、清心火、活血化瘀、祛痰开窍三、心与体窍液的关系(一)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二)心开窍于舌(三)心在液为汗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华---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生理: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面部红润而有光泽病理:心的气血不足→面色淡白;心的血脉瘀阻→面色青紫或晦暗2、在窍为舌舌---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生理:心气通于舌→舌能知五味,活动自如。病理:心火上炎→舌生疮糜烂心血不足→舌色淡而无光心血瘀阻→舌色青紫3、在液为汗汗---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气化,从皮肤汗孔(玄府)排出的液体。生理:心神调控汗液的分泌和排泄。病理:心阳虚自汗,心阴虚盗汗。治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从现代医学而言,汗主要是水和无机盐,属水电解质体系。在临床可见,对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最为敏感的就是心脏。严重者常可导致心律不齐,心率失常,心悸等。水电解质平衡是维持心脏正常机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备注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第三节肺肺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解剖肺位于胸腔,位置最高,又称“华盖”

肺五行属金。

肺为相傅之官

肺的主体功能:一、主气,司呼吸二、主宣发和肃降三、通调水道

肺的联属功能:①开窍于鼻②在体合皮③其华在毛④在液为涕

肺与大肠相表里一、肺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主一身之气: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气的生成(宗气)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异常:呼吸不畅,呼吸异常,咳嗽气喘,气虚、甚至呼吸停止生命告终。二、肺主宣发和肃降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卫气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卫气宣发---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清肃通降的作用。病理:肺失宣发→胸闷,鼻塞,无汗,皮肤水肿。肺失肃降→咳喘气逆,小便不利、面目水肿。三、肺通调水道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教材P24页17行)。《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失宣降:A失于宣散:无汗,皮肤水肿B失于肃降:小便不利,水肿四、肺与体窍液的关系(一)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二)肺开窍于鼻(三)肺在液为涕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指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生理:(1)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2)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病理:肺气亏虚→皮肤疏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毫毛枯萎。2、在窍为鼻鼻---司嗅觉、通气。生理:肺之精气上通于鼻→嗅觉灵敏,通气畅顺。病理:肺失宣肃→鼻塞流涕,嗅觉失灵。3、在液为涕涕---鼻粘膜的分泌液。生理: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病理:肺阴不足→鼻干肺寒→鼻流清涕肺热→鼻流黄浊涕从上述肺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的肺,主要指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和肺),但与体液调节,血液循环有一定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呼吸系统疾病大多宜从肺治;一部分体液和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及一部分皮肤病,也和肺有关,有时要考虑用治肺的方法进行治疗。第四节脾脾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解剖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五行属土。脾为仓廪之官脾的主体功能:一、脾主运化二、脾主升清三、脾主统血脾的联属功能:①在体合肌肉主四肢②开窍于口③其华在唇④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例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一、脾主运化脾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及水湿的功能(教材P25页12行)。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对精微物质的转运输布作用。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调:腹胀、食欲不振(纳呆)、便溏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运化水液功能失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生湿、脾虚水肿、脾为生痰之源(湿、痰、饮、水肿)二、脾主升清脾主升清—脾气上升,并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脾主升清亦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脾不升清:A.神疲乏力、头晕目眩B.腹胀、泄泻、脱肛C.内脏下垂(子宫、胃、肾)三、脾主统血脾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教材P25倒9行)。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脾不统血:各种出血。以气虚不能摄血的肌衄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为脾不统血。四、脾与体窍液的关系(一)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二)脾开窍于口(三)脾在液为涎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生理: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脾气健运→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病理:脾气虚→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生理:脾之精气通于口→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病理: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或口味甜腻,嗜异味;口唇淡白无华。3、在液为涎涎---为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有润泽口腔,保护口腔粘膜的作用。生理:脾气和调→口腔润泽、吞咽顺畅。病理:脾气不和(不摄)→涎液化生异常增多→口角流涎脾精不足→涎液化生减少→口干舌燥从上述生理和病理看来,中医的脾具有消化和调节体液,管理血行等作用,与西医的脾基本不同。而中医的肠胃和西医的肠胃基本相同。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的疾患主要应从脾胃来治疗,同时应顾及肾肝(先天与后天关系)。出血疾患和水肿、呼吸道疾病,有时也可以用治脾的方法来治疗。第五节肝肝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解剖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五行属木

肝为将军之官

肝的主体功能:一、肝藏血二、肝主疏泄

肝的联属功能:①开窍于目②在体合③其华在爪④在液为泪

肝与胆相表里一、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作用。肝有“血之府库”之称。《素问.五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人静卧时,肝脏可增加血流25%,整个肝脏系统包括静脉系统可贮存全身血容量的55%。】肝调节血量主要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需求增加:机体剧烈活动、情绪激动、外界气候温度的变化防止出血:肝藏血有助于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逸于脉外而发生出血。肝不藏血:出血:吐血、衄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血虚: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月经量少,甚至闭经。脾不统血与肝不藏血出血机制之辨析1脾不统血之出血患者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腹胀纳呆、大便溏泄、舌淡脉虚等症状,以及出血色淡、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等特点。又由于脾气以升为主,故脾气虚者常常不能升清,极易虚陷而下,故临床中又以下部出血多见,如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等。因脾外合肌肉,故亦常常见到肌衄之病证。当然临床中也有时会出现鼻衄、吐血及齿衄等上部出血。治疗应以健脾、补气、摄血为法,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甚者投以参附汤、独参汤。2肝不藏血之出血在出现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眩晕震颤、卒然昏仆等病证的同时,往往伴有咯血、吐血、衄血等脉络破损的体内出血。这种肝气上逆、血随气逆的出血,血色鲜红,量多势涌,且以上部出血为多见。其病机属实,故治以清肝、平肝、止血为法,诸如治疗咯血的犀角地黄汤、泻白散,治疗吐血的龙胆泻肝汤,治疗衄血的栀子清肝汤等,均为临床加减配伍的常用方剂。二、肝主疏泄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教材P26页倒6行)。《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失疏泄:A胀痛胁下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B气滞血瘀证,胸胁、少腹、乳房胀痛,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甚则形成癥积肿块;肝气盛,血液妄行,逸于脉外,发生诸衄、吐血、下血,女子月经先期或崩中漏下等证C疏泄不及: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沉默寡言,喜太息。疏泄太过:急躁易怒D水肿,胸水,腹水三、肝与体窍液的关系(一)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二)肝开窍于目(三)肝在液为泪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爪为筋之余”生理:肝之气血养筋;肝血充足→筋膜柔韧有力病理:肝血不足→筋膜拘紧,关节屈伸不利;或筋膜萎弱,肢体运动无力。2、在窍为目生理:肝之精气上通于目→视觉灵敏、视物清晰。病理:肝之阴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肝火上炎→目赤肿痛3、在液为泪泪---泪腺的分泌液,具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生理:肝气血调和→泪液分泌正常,目有所养。病理: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两目干涩肝经湿热→泪液分泌异常:迎风流泪、目眵增多。备注:从上述肝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讲的肝在分泌和贮藏胆汁方面,与西医的肝胆基本相同。但在精神情志、主筋、藏血等方面,与西医的肝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脑、脊髓、植物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生殖等系统有关。第六节肾肾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解剖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肾五行属水

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2.肾主水;3.肾主纳气

肾的联属关系:1.在体合骨,生髓主骨通于脑,其华在发2.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3.在液为唾

肾与膀胱相表里含义:肾具有封藏精气的作用。广义:泛指一切精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如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等)。精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肾藏精,精化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天癸: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功能的作用。【天癸:促性腺激素;①卵泡刺激素(FSH)②黄体生成素(LH)】肾藏精功能失调:肾不主生长发育:婴幼儿生长发育不良或迟缓;成人早衰。肾不主生殖: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机能减退;男女不育症。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关系肾精肾气肾阴肾阳肾阴:具有滋润、濡养的功能;为一身阴液的根本,又称元阴、真阴或真水。肾阳:具有温煦、推动的功能;为一身阳气的根本,又称元阳、真阳或真火。肾阴虚: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失眠多梦,遗精早泄,咽干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肾阳虚: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阳萎,妇女宫寒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浮肿尿少。含义:肾在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升清降浊的作用。肾主水功能失调:小便清长,尿频,夜尿多,或浮肿,尿少。含义:肾对肺吸入的清气(空气),有收纳、吸引的作用,从而使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的生理特性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肾主纳气功能失调: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肾不纳气)1.肾生髓,主骨,通于脑,其华在发2.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1、生髓,主骨,通于脑,其华在发生理:肾精生髓以充养骨骼、牙齿,头发。“齿为骨之余”。髓聚而成脑,故脑称“髓海”。肾精充足→骨髓充盛,骨骼健壮;髓海充满,思维敏捷;头发润泽。病理:肾精不足→骨髓空虚,小儿牙齿生长迟缓,骨骼发育不良或成人牙齿早脱、骨脆易折;思维迟钝,痴呆;头发变白、枯萎脱落。2、在窍为耳及二阴耳---主司听觉。生理:肾中精气上通于耳→听觉灵敏、聪慧。病理:肾精亏损→耳鸣、耳聋。二阴---指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主司二便。生理:肾中精气充足→二阴得养,二便通调。病理:肾中精气不足→尿频,尿失禁,或尿少、尿闭;大便秘结,大便失禁,久泄脱肛。3、在液为唾唾---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舌下分泌而出,能滋润口腔,滋养肾精。病理:肾精不足→唾液分泌减少:口燥咽干,吞咽梗阻。久唾多唾→耗伤肾精【附】命门命门是指生命之门,有生命的关键之意。现代的中医理论一般认为:命门之火相当于肾阳,命门之水相当于肾阴,古代医家之所以要特别提出“命门”,是为了强调肾中精气是人体生命之源,肾阴和肾阳是调节人体全身阴阳的枢纽。第七节六腑概述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以传化饮食和水液为主要功能,以“泻而不藏”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胆功能失调: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胆汁外溢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黄疸等。《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又称胃脘。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临床强调“保胃气”。胃功能失调: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或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胃的通降相对脾的升清而言,则是降浊。胃的通降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中水液量的多少与尿量有关,“小肠主液”。临床应用:“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小肠功能失调:腹胀,腹痛,呕吐,便秘;便溏,小便短少,泄泻等。《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生理功能:传导、排泄糟粕胃的降浊肺的肃降大肠的传导排泄肾的气化大肠功能失调:便秘或泄泻《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膀胱功能失调:遗尿,甚至小便失禁;尿痛,淋涩,排尿不畅,甚至癃闭。《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膈以上为上焦(心肺),膈至脐为中焦(脾胃、肝胆),脐以下为下焦(肾、膀胱、大肠、小肠等)。第三章气血津液概述气、血、津液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既是动物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为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和能量。所以,气、血、津液也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第一节气气的概念气是构成动物体的最基本物质气一元论气是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形体、机能、精神概念:气是构成动物体和维持其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教材P37页倒9行)。气的运动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升,气自下而上的运动,如脾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于肺为升。降,气自上而下的运动,如胃将腐熟后的食物下传小肠为降。出,是指气由内向外的运动,如肺呼出浊气为出。入,是指气由外向内的运动,如肺吸入清气为入。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关键。脏腑气机升降中以肺脾肾为重要,特别是肾。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激发和促进动物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及排泄。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动物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津液等。气化作用气化——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实质:新陈代谢,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过程。气化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营养作用气的分类A先天之精气B水谷之精气C自然界之清气分布与功能A.元气: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具有推动动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B.宗气: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动物体的视听音动等机能相关。C.卫气:运行于脉外。温养脏腑组织;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抗御外邪。D.营气:运行于脉内。化生血液;营养全身。第二节血血的生成血的循行血的功能一、营养二、滋润血的功能失调: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惊悸,失眠,多梦或烦躁,恍惚,甚至昏迷等。第三节津液一、津液的概念津液是动物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病理:伤津和脱液二、津液的生成《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三、津液的功能1、滋润和濡养作用2、化生血液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4、排泄代谢产物5、运载全身之气第四节气血津液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对血B.气能行血气为血之帅临床应用:①血虚时,补血+补气;②血瘀时,活血+行气③气虚出血时,补气+止血血与津液的关系血对气血为气之母病理:大出血时,气随血脱气与津液的关系临床应用:①津液不足时,滋阴+补气;②水液停滞时,利水+行气③气虚津液流失时,补气+固津津液对气津能载气病理:津液大量丢失时,气随津脱(“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气血津液关系示意图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生气E血能载气F气能生津G气能行津H气能摄津I津能载气津血同源第四章病因学说

TheoryofEtiology概述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推求病因。辨证求因后进而审因论治。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内经》、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朱丹溪、王清任等。中医病因:1.六淫2.疠气3.七情4.饮食5.劳逸6.痰饮7.瘀血8.结石西医病因:1.生物病原:如细菌、病毒、真菌等。2.物理因素:如噪音、高温、气压、放射线等。3.化学因素:如化学药品、污染、毒物等。4.营养因素:如偏食、营养不良等。5.精神因素:如情绪、心理等。6.遗传因素:如遗传病等。第一节六淫一六淫的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区域性4兼挟性5转化性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一)风邪1风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A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B风性善行而数变C风性主动D风为百病之长(二)暑邪1基本概念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A炎热阳热证高热、烦渴、面红、脉洪大B升散伤津耗气口渴多饮,气短乏力。C多夹湿湿暑夹杂证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苔黄腻中暑救治?大中等家畜:急救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急救:1)将患畜移至通风荫凉处,保持安静。2)以新涉冷水淋头或灌肠。3)针刺耳尖、尾尖,严重时直接放血。对症治疗:草药:冰糖草、火炭母、布渣叶饲喂方剂:百虎汤(P311),香薷散(P320)单方巧治:西瓜、苦瓜、冬瓜捣汁取水,胃管灌服。家禽:驱赶至通风荫凉处,绿豆冰糖水喂服。(三)湿邪1湿邪的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A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脾阳B湿性重浊C湿性黏滞D湿性趋下,易袭阴位致病特点阴邪阻遏气机,损伤脾阳见脘腹胀满,食欲减退粘症状的粘滞性分泌物和排泄物多滞涩不畅滞病程的缠绵性湿疹、湿疮、湿温病程多较长或反复发作重沉重感头重身困,四肢发沉,关节重着疼痛浊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小便混浊,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面垢眵多趋伤及人体下部,症状多见于下部。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水肿下肢溃疡下(四)燥邪1燥邪的基本概念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A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皮肤干涩甚则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秘结B易伤肺阴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痰中带血(五)寒邪1寒邪的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B寒性凝滞C寒性收引致病特点: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伤寒:恶寒、无汗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伴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B寒性凝滞气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产生疼痛(六)火邪1基本概念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火、热的异同联系:本质均为阳盛,均为外感六淫,致病基本相同。区别:热邪致病多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发热;火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2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A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B火热易扰心神C火热易伤津耗气D火热易生风动血E火邪易致疮痈为阳邪发为实热性病证高热、烦渴、汗出、脉洪。性趋上侵害人体上部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肿痛。易扰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心神重者狂躁不安,神昏、谵语易生风热极生风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动血迫血妄行吐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第二节疠气的概念一、疠气的基本概念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二、疠气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1)气候因素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洪涝、湿雾瘴气、地震等;(2)环境因素环境卫生不良,如水源、空气污染、食物污染等(3)预防措施不当若预防隔离工作不力,也往往会使疫病发生或流行;(4)社会因素若战乱不停,社会动荡,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极度贫困,则疫病不断发生和流行。第三节饮食失宜饮食失宜:A饮食不节B饮食不洁C饮食偏嗜一饮食不节气血亏虚脏腑失养,功能衰退,全身虚弱过饥正气虚弱易感外邪而生病胃腑失养胃部不适,胃脘疼痛饮食积滞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泄泻,厌食,纳呆过饱脾胃久伤或营养过剩消渴、肥胖食积日久脾胃受损聚湿、化热、生痰二饮食不洁饮食胃肠功能紊乱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痢下脓血不洁肠寄生虫病腹痛时作、面黄肌瘦、嗜食异物食物中毒轻:脘腹疼痛、呕吐腹泻重:神智昏迷、死亡三饮食偏嗜寒热偏寒:损伤脾胃阳气致寒湿内生偏嗜偏热:胃肠积热酿成痔疮等(二)五味偏嗜酸-----肝苦-----心甘-----脾辛-----肺咸-----肾五味与五脏各有一定的亲和性,长期嗜好某种性味的食物,可导致本脏的功能失调,也可破坏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第四节劳逸失度过劳:A劳力过度B劳神过度C房劳过度劳力耗气(脾肺之气)少气懒言、体倦神疲、喘息汗出。过度形体损伤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劳神耗伤心血、损伤心神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过度损伤脾气、脾失健运纳呆、腹胀、便溏。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二过逸过逸:A安逸少动,气机不畅B阳气不振,正气虚弱C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而致神气衰弱第五节病理产物一痰饮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又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在临床上是通过其所表现的症状特点来确定。(一)痰饮的形成病因病机外感六淫肺失宣降脾失健运外感六淫脏腑功能失调肾阳不足肝失疏泄饮食不节三焦水道不利(二)痰饮的致病特点A阻滞气血运行B影响水液代谢C易于蒙蔽心神D致病广泛变幻多端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流于经络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或形成瘰疠痰核,阴疽流注。痰饮阻肺胸闷气短,咳嗽痰鸣。痰饮停胃恶心呕吐痰浊阻痹心脉胸闷心痛2.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一旦形成之后,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痰湿困脾水湿不运痰饮阻肺宣降失职,水液不布痰饮停滞下焦影响肾、膀胱的气化功能,水液停蓄。3.易于蒙蔽心神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或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饮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而致多种疾病。由于其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在临床上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表现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二瘀血瘀血是血液停积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又称“恶血”、“衃血”、“蓄血”、“败血”、“污血”等。A离经之血停积体内的病理产物导致新的病变B血运不畅而阻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瘀血和血瘀的区别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概念。瘀血是能继发新病变的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三)瘀血的致病特点1易于阻滞气机2影响血脉运行瘀血形成后,无论瘀滞于脉内,还是留积于脉外,均会影响心、肝、脉等脏腑的功能,导致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失常。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久瘀之人,常可表现出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等失濡失养的临床特征。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病位固定:局部刺痛,固定不移,或徵瘕肿块形成而久不消散等。病证繁:瘀阻于心:胸闷心痛瘀阻于肺:胸痛、气促、咳血第五章中药与方剂基础知识第一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一)四气(性)1.药物四气的概念药物具有的寒、凉、温、热四种性质。平性药:药物的药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平缓,称为“平性”。2.如何判断药物四气?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具有寒凉的性质;治疗寒性病证的药物,具有温热的性质。(二)五味1、药物五味的概念2、药物五味的作用1.药物五味的概念药物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药味。2.五味的作用酸味:收敛、固涩,治疗虚汗、久泻久痢。苦味:泻火、泻下、降逆、燥湿,治疗热性病、大便秘结、气逆咳喘、湿阻中焦。甘味:补养、缓和,治疗虚证或调和药性。辛味:发散、行气、行血,治疗外感表证以及气滞、血瘀等。咸味:软坚、散结、泻下,治疗大便秘结、痞块。二、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概念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上行发散,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二)如何判断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升降浮沉与药物炮制的关系生用主升,熟用主降(麻黄);酒制能升(川芎);姜汁炒则散(竹茹);醋炒则收敛(延胡索);盐水炒则下行(杜仲)。4.与药物配伍的关系升浮药物在大队沉降药物中,能随之下降;沉降药物在大队升浮药物中,能随之上升。特殊:桔梗专能载药上行,牛膝专能引药下行。三、归经1、归经的概念中药对脏腑、经络选择性作用的现象。四、毒性纠正中药无毒的模糊认识!有的中药本身具有剧毒;有的中药在不合理应用时,亦可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害。第二节配伍禁忌一、配伍1、配伍概念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2、药性七情单行: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同类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直接协同)。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不同类药物配合应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功效(间接协同)。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因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二、禁忌(一)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备注:乌头(喙)、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党参、沙参、玄参、紫参、苦参、丹参、细辛、芍药;葱(反)—蜂蜜。(二)十九畏1、人参畏五灵脂2、官桂畏赤石脂第三节药物的剂量原则:1)在一个处方中君药的用量可稍大,其余药物可低于君药;2)一般非毒性药剂量可稍大,毒性,峻烈药剂量宜小;3)对病情重而体质强壮者药量可稍大,体质虚弱、老、幼患者剂量宜小。推荐剂量:中等家畜10g(佐使)-20g(臣)-40g(君),总量200g以下。家禽总量2g/kg体重第四节方剂的组成一、组成原则1、君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2、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一是治疗兼证或次要证候;二是制约君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4、使药:一是引导方中各药直达病情所在;二是调和诸药。麻黄汤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君药桂枝(发汗助麻黄解表)-----------------臣药杏仁(止咳平喘,治疗次要的兼证)--佐药甘草(调和麻黄、桂枝辛温之性)------使药二、加减变化1、药味加减方剂名称药物、用量与配伍功用主治病证君臣佐使小承气汤大黄12g枳实3枚厚朴6g泻热通便实热便秘厚朴三物汤厚朴24g枳实5枚大黄12g行气消胀气滞腹胀平胃散(P339),原方主治寒湿困脾,临床以食欲减退、肚腹胀满、腹泻、嗳气、呕吐、舌苔白腻而厚为辨证要点。兼见食物积滞不消化,加“焦三仙”,以运化草料;兼见脾虚泄泻,加四君子汤,以补脾止泻。2、药量加减3、剂型更换一般注射剂、汤剂和散剂作用较快,药力较峻,适用于病情较重或较急者;丸剂作用较慢,药力较缓,适用于病情较轻或较缓者。第六章常用治法、药物与方剂第一节解表法及其药物、方剂一、解表药(一)定义(二)解表药的作用和适应证(三)常用解表药(四)解表药的作用原理(一)定义“解表”∶解除表证(恶寒发热同时并见为主要特点的病证)。“解表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二)解表药的作用和适应证⒈主要特点--辛散辛--发散。发散表邪,解除表证。⒉主要作用--发汗发汗------表邪随汗解------表证自除↓↓↓(微微汗出)(汗出热退)(头身轻快)⒊主要适应证∶----邪在表的病证(表证)⑴外感疾病;⑵水肿、疮疡初期,见有表证者;⑶麻疹将透未透时,或透发不畅者。(三)常用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表寒证(寒重热轻,全身酸痛)2、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表热证(热重寒轻,咽痛)1、发散风寒药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临床以怕风怕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为辨证要点。属于本类药物中常用的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生姜等。麻黄(Mahuang)功效主治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宣肺平喘风寒咳喘;肺热咳喘利水消肿水肿兼有表证【配伍应用】1发汗解表。“发汗第一药”。常与桂枝相须为用,用于风寒表实证,如麻黄汤(P304)。2宣肺平喘。用于风寒咳嗽气喘,如麻黄汤;用于肺热咳嗽气喘,如麻杏石甘汤(P325)。3利水消肿。用于兼有表证的水肿,常与白术、生姜、生甘草等同用。桂枝(Guizhi)功效主治发汗解表风寒表实;风寒表虚温通经络风寒湿痹温阳利水脾肾阳虚水肿【配伍应用】1发汗解表,作用较麻黄和缓。用于风寒表实无汗,如麻黄汤;风寒表虚有汗,如桂枝汤(P305)。2温通经络。用于风湿痹证,如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生姜、甘草、大枣)。3温阳利水。用于脾肾阳虚的水肿,如五苓散(P336)。荆芥(Jingjie)功效主治祛风解表风寒表证;风热表证祛风透疹麻疹;风疹【配伍应用】1祛风解表。药性平和。用于风寒表证,如荆防败毒散(P305);用于风热表证,如银翘散(P306)。2祛风透疹。用治麻疹透发不畅,以及风疹瘙痒等,常与防风、蝉蜕、薄荷等同用。防风(Fangfeng)功效主治祛风解表通治多种风证【配伍应用】祛风解表。“风药中之润剂”,治风通用之品。用于风寒表证,如荆防败毒散(P305);用于风热表证,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柴胡等同用;风湿痹痛,常与羌活、独活等同用;风疹瘙痒,常与荆芥、蝉蜕、薄荷等同用;用于破伤风,常与天南星、白附子、天麻等同用。生姜(Shengjiang)功效主治发表散寒外感风寒(轻证)温胃止呕胃寒呕吐;可配伍治疗多种呕吐解毒半夏、南星中毒;鱼、蟹中毒【配伍应用】1发表散寒。用于风寒轻证。2温胃止呕。“呕家圣药”。善于治疗胃寒呕吐,随不同配伍可用于多种呕吐,胃寒呕吐,生姜+半夏;胃热呕吐,生姜+黄连、竹茹;胃虚呕吐,生姜+人参、代赭石。3解毒。用于药物(如生半夏、生南星)中毒,食物(鱼、螃蟹)中毒。发散风寒药作用比较共同点∶⑴性味∶辛温⑵作用∶发散风寒(发汗解肌)⑶主治∶感冒风寒--表寒证。不同点∶⑴发汗力的强弱不同∶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生姜强弱⑵功能和主治病证不同∶麻黄∶宣肺平喘--咳喘证。利水消肿--实证水肿。桂枝∶温通经脉–风湿痹证。助阳化气–脾肾阳虚的水肿。荆芥、防风∶祛风解表,药性平和,表寒表热证均可用。祛风透疹–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生姜∶温胃止呕–胃寒呕吐,可配伍治疗多种呕吐。解毒–半夏、天南星中毒;鱼、蟹中毒。2、发散风热药适用于风热表证和温病初起阶段。临床以发热重,怕风怕寒轻,有汗,口渴,鼻流粘涕,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等为辨证要点。属于本类药物中常用的有:薄荷、菊花、桑叶、柴胡、升麻。薄荷(Bohe)功效主治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清肝明目肝火上炎;肝经风热清利咽喉热性咽喉肿痛【配伍应用】1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和温病初起,常与其它辛凉解表药和清热药同用,如银翘散。2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或肝经风热上攻所致的眼睛红肿疼痛、怕光、流泪、生眼屎,常配伍柴胡、龙胆草、青葙子、木贼草等。3清利咽喉。用于风热上扰的咽喉肿痛,常配合桔梗、玄参、甘草等,如“金嗓子喉宝”,“草珊瑚含片”等。菊花(Juhua)野菊花功效主治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清肝明目肝经风热;肝火上炎清热解毒热性疮痈肿毒【配伍应用】1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常与桑叶、夏枯草等同用,如夏桑菊冲剂等。2清肝明目。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引起的眼睛红肿疼痛,常与桑叶、夏枯草、蝉蜕等同用。3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等证,既可内服,又可外敷,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生甘草等同用。柴胡(Chaihu)功效主治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舒肝解郁肝郁气滞诸证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诸证【配伍应用】1疏散风热。本品退热作用较好,可单用,或与黄芩、葛根等同用。2舒肝解郁。用治肝郁气滞的胸胁胀痛,乳房胀痛等证,如逍遥散(P322)。3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如补中益气汤(P354)。发散风热药作用比较共同点∶⑴性味∶辛凉⑵功用∶发散风热(解热、解毒作用)⑶主治∶外感风热(表热证)薄荷、菊花、桑叶--侧重于清头面部的风热病证;(含头、眼、咽等)柴胡、升麻--侧重于清解全身性热证;升提中气----中气下陷证。(四)解表药的作用原理∶皮肤血管扩张体表循环增加解表药的挥发油成分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支气管粘膜充血镇痛作用解除头痛、身痛、关节肌肉疼痛“散寒止痛”“通络”二、解表方银翘散(P306)【组成】银花连翘君药薄荷牛蒡子臣药荆芥穗淡豆豉芦根淡竹叶佐药桔梗----宣肺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药性使药【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卓。【应用】常用于治疗各种家畜的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也用于治疗流感、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及某些感染性疾病初期而见有表热证者。本方防治禽霍乱有效。发热甚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热;津伤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玄参、生地、麦冬生津止渴;咽喉肿痛甚者,加马勃、山豆根、射干、板蓝根以利咽消肿;痈疮初起,有风热表证者,应酌加紫花地丁、蒲公英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体内抗病毒实验,用甲型流感病毒H3N2株感染小鼠,感染前3天,给予本药1.5g/kg/天,观察感染后1周内对照组与给药组小鼠的死亡数。结果,给药组21只小鼠死亡2只,对照组22只小鼠死亡19只。表明本方有较好的体内抗病毒作用。银翘上感颗粒对流感病毒抑制作用的测定分组鸡胚GMTP正常对照90病毒对照9316病毒唑对照9试验A组1∶2(226mg/ml)91∶4(133mg/ml)92691∶8(56.5mg/ml)9316试验B组原液(452mg/ml)91∶2(226mg/ml)91261∶4(113mg/ml)91861∶8(56.5mg/ml)9200银翘解毒片长期毒性实验研究方法:将银翘解毒片制成水溶液,每日以含生药量13g/kg、26g/kg、65g/kg3个不同剂量连续灌胃10周。观察一般情况、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组织学指标变化,停药两周后观察恢复期变化。结果:银翘解毒片中、高剂量组及空白组部分大鼠脾组织有轻微充血,其余各组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大鼠长期服用各剂量银翘解毒片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三、使用解表方药的注意事项1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不要用量过大。2入汤剂不宜久煎。3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皮肤汗孔开张,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皮肤汗孔闭合,不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重;同样,北方严寒地区用量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第二节清热法及其药物、方剂一、“热”的概念⒈从症状⒉从病变的部位、性质⒊清热药定义⒈从症状来看,⑴发热、体温升高⑵“热象”、体温不高的一些“热象”。例如∶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五心烦热,(五心∶手心、足心、心窝部);舌质红、舌苔黄,脉数。⒉从病变的部位、性质来看,表热——解表退热(辛凉解表)气分热盛——清气分热热入营血——清热凉血里热火热毒证——清热解毒湿热内蕴——清热燥湿暑热炎天——清热解暑⒊清热药定义“清热”∶清解里热“清热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用于∶热病、瘟疫、痈疮肿毒、湿热、暑热等各种里热证。二、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二)清热凉血药(三)清热燥湿药(四)清热解毒药(五)清热解暑药(一)清热泻火药适用于气分实热证。以高热、口渴、多汗、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数等为辨证要点。常用药物有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淡竹叶、芦根等。石膏(Shigao)功效主治清热泻火肺胃实热收敛生肌(煅,外用)疮疡;湿疹;烫伤【配伍应用】1.清热泻火本品大寒,具有强大的清热泻火作用。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如白虎汤。用治邪热郁肺,气急喘促、咳嗽、发热口渴等症,如麻杏石甘汤。用治胃热唇疮、牙齿肿痛,常与黄连等配伍。2.收敛生肌用治疮疡溃烂久不收口,以及湿疹,水火烫伤等,常与黄柏、青黛等研粉外用。知母(Zhimu)功效主治清热泻火肺胃实热滋阴润燥阴虚发热;肺燥咳嗽【配伍应用】1.清热泻火用治肺胃实热证,如白虎汤。2.滋阴润燥治疗阴虚发热,如知柏地黄汤;治疗肺燥咳嗽,配沙参、麦冬、川贝等。栀子(Zhizi)功效主治清热泻火通泄三焦火热清热利湿湿热黄疸【配伍应用】1.清热泻火本品清泄三焦火邪,用治火毒炽盛,如黄连解毒汤。2.清热利湿用治湿热黄疸,如茵陈蒿汤。共同点∶⑴性味∶甘寒、苦寒⑵功用∶清热泻火“火”--热之极。“泻火”表示清热作用较强;“性上炎”--“泻火”主要针对上半身的“热象”。⑶主治∶①热病,里热炽盛阶段----气分证②脏腑火热证----肝火、胃火、肺热不同点∶⑴石膏知母--清气分热石膏--清热作用强,清热兼能护津除烦知母--兼能润燥,实热、虚热均可用⑵栀子--通泄三焦火,清热利湿夏枯草--清泻肝火,兼散郁结淡竹叶--清心火,利尿芦根--清热生津(二)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清血分实热。临床以发热、皮下淤点淤癍、实质器官出血等为辨证要点。属于本类药物中常用的有生地、牡丹皮、白茅根。生地(Shengdi)功效主治清热凉血温热病热入营血;热性出血养阴生津阴虚;热性病伤阴【配伍应用】1.清热凉血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如犀角地黄汤。2.养阴生津治热病后期,低热不退或慢性病阴虚内热,如青蒿鳖甲汤。牡丹皮(Mudanpi)功效主治清热凉血温热病热入营血;热性出血活血化瘀血瘀证【配伍应用】1.清热凉血治温热病热入血分,常与赤芍、生地配用;治阴虚发热,与青蒿、鳖甲配用。2.活血化瘀治瘀血阻滞,跌打损伤等症,常与赤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