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教学设计21_第1页
《总复习》教学设计21_第2页
《总复习》教学设计21_第3页
《总复习》教学设计21_第4页
《总复习》教学设计2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总复习》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是对本册所学的有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数学广角等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全面复习。共分为四部分: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加减法,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数学广角。主要是通过练习来回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复习时,即要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更牢固的掌握。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知识领域的角度回顾梳理知识,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3.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三、教学重点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2.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各部分间的关系。3.初步认识三角形,能根据内角及三边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深入理解图形运动的两种形式:平移和轴对称。5.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四、教学难点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2.能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及三边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能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五、课时安排:4课时1.数与代数………………1课时2.数与代数………………1课时3.图形与几何……………1课时4.统计与数学广角………1课时《总复习》思维导图第1课时数与代数(1)——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109页1题及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第6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运算的顺序,巩固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2.复习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会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简算。3.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梳理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重点难点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乘法分配律、减法以及除法的运算性质,会运用定律与性质进行简算。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习题。师:想一想,刚才计算时运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学情预设】预设1:有四则运算。预设2:还用到了运算定律。2.解释课题。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关于“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的知识。[板书课题:数与代数(1)——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二、知识梳理,形成网络1.四则运算的复习。(1)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及其关系。①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解决问题导入:课件呈现一组信息。师:你能从中选择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减法计算的呢?学生自主活动,完成任务后反馈交流。【学情预设】预设1:加法问题。四(1)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这个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教师追问: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理由:算这个班共有多少人,就是将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预设2:减法问题。四(1)班共有学生40人,男生有22人,女生有多少人?四(1)班共有学生40人,女生有18人,男生有多少人?教师追问:解决这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理由:已知四(1)班的总人数和其中一部分的人数,要计算另一部分的人数,可用减法计算。]师:通过这个例题我们知道,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这就是加法和减法的意义。②关系梳理。师: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我们回顾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也再次体会了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你能结合上面的运算,表示出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吗?学生尝试完成(有困难的可与同桌合作完成),集体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复习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其关系。①乘法和除法的意义。课件出示信息:师:从这三个信息中选择两个信息,根据这两个信息你可以提出用什么运算解决的问题?【学情预设】预设1:四(1)班有40人,上学期每人读了10本课外书,一共读了多少本?(用乘法计算)预设2:四(1)班有40人,上学期一共读了400本课外书,平均每人读了多少本?(用除法计算)预设3:四(1)班的学生上学期一共读了400本课外书,平均每人读了10本,四(1)班共有多少人?(用除法计算)师:同桌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这就是乘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这就是除法的意义。②关系梳理。师:请你结合上面的计算,整理出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吧!小组交流,集体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整理四则运算的知识。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②有关0的运算:一个数加上或者减去0,结果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学情预设】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一定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但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够强,理解、表达能力有限,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帮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2.运算定律的复习。师:我们学习过哪几个运算定律和性质?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学生自主讨论,回顾整理。学生自主完成讨论后反馈交流,教师适时补充整理(如果有学生写得比较完整,可直接用学生写的材料)。组织学生结合字母表达式,说说定律的含义,逐步完善下表。师小结:计算时,根据算式的具体特征,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学情预设】学生对单个的运算定律掌握得非常清楚,但一旦这么多的运算定律在一起,就容易混淆。另外,学生在运算律的选择上也会出现问题,教师应加以引导。三、知识应用,能力拓展1.教科书P109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讨论。(2)全班交流订正。

2.教科书P111“练习二十五”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汇报,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3.教科书P111“练习二十五”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交换检查纠错。【学情预设】少数学生可能出现列综合算式时漏掉括号的情况,教师要结合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加以引导。4.教科书P112“练习二十五”第6题。(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订正,若有典型错误,引导学生及时讨论纠错。四、课堂小结,深化认识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关系以及运算定律等内容。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以致用,温故知新。通过一组计算,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后面的整理复习奠定基础。教学中,不管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反馈时,教师注意抓住运算意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来重点讨论整理。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在整理时,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四则运算中,加法是基础,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除法又是乘法的逆运算等关系。这个过程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合作完成,既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建立,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采用边回顾边整理的方式进行,以表格的方式整理知识点,比较简洁,同时通过小组探究以及个人的思考与归纳,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再现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练习是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反馈,有助于教师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找出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第2课时数与代数(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109第2题,P111~115“练习二十五”第1、4、5、7、16、19、21题。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正确读写小数、改写小数及比较小数的大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掌握移动小数点使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改写名数,会正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掌握小数的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抽象概括、自主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1、整理和复习与小数有关的知识。2、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复习小数的意义、性质1.知识导入。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把你想到的知识和同桌说一说。再打开书浏览一下,看还有什么知识你印象已经不太深刻了。2.学生汇报,师生修改完善,交流纠正,优化再建,形成知识结构图。(1)小数的意义: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2)小数的数位顺序表:(3)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注意:化简小数时只能去掉小数末尾的“0”,其他数位上的“0”不能去掉;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虽然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计数单位发生了变化。(4)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小数部分。(5)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6)单位换算: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时要除以进率,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时要乘进率。

(7)小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注意:求近似数用“≈”连接,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用“=”连接。教师板书:3.巩固练习:教科书P112“练习二十五”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填空。(2)指名汇报,集体订正。(3)课件出示补充练习。二、复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整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师:你能整理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点吗?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整理。集体汇报,师生一起梳理知识。【学情预设】预设1: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1)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低位算起,按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3)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时,一般要把末尾的“0”去掉。预设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和减法,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预设3: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教师板书:2.巩固练习:教科书P111“练习二十五”第4题。(1)学生独立解答。(2)同桌互相提问并分别解答出来。(3)同桌互相检查计算结果。三、比较小数和整数的异同师:小数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师生共同完成教科书P109第2题的表格的填写。全班交流,整理完善。四、知识应用,能力拓展1.教科书P111“练习二十五”第1题。(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2)集中订正,学生说说用了哪两种方法验算。2.教科书P112“练习二十五”第7题。(1)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求总成绩。(2)学生独立计算填表,并把总成绩排一排。(3)集体交流汇报。【学情预设】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的难点,部分学生能正确计算出成绩,但不会根据数据判断,给出正确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时间少的接力赛成绩好。3.教科书P115“练习二十五”第19题。(1)仔细观察,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思考:李逸只有15元,她选择两本书的总价钱有什么要求?张波付给售货员16元,说明他的两本书的总价钱与16元有什么关系?与15元呢?(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中交流。【学情预设】李逸买的两本书的总价钱必须少于或等于15元;张波买的两本书的总价钱不超过16元就可以了,可以多于15元。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耐心引导,逐步完善。

4.教科书P115“练习二十五”第21题。(1)学生独立尝试解答。(2)交流讨论解题方法。五、课堂小结师:今天的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小数内容的复习,要出数系的扩展与整数学习方法的迁移。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点,学会反思,再次向书本学习,帮助学生构建有关小数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纳整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同桌互说后让他们再自主浏览教科书,查漏补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及求近似数是难点,练习中适当补充了名数互化的知识,突破难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回顾的环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复习的好习惯。在完成小数、整数比较的表格时,可先由学生自己填写,然后交流完善。教学时不出示表格,由学生自创整理方式,再交流完善。练习既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际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又适当分层,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在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第三课时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110第3题,P112~115“练习二十五”第8、9、10、11、12、13、18题。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多边形内角和以及三角形的不同分类等知识,加深对等腰、等边三角形的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比较、概括、类比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2.经历由物体到对应视图,由视图想象物体形状的过程,能够灵活、正确地转换,发展推理、想象的能力和空间观念。进一步认识平移、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识别平移、轴对称图形,能够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利用平移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想象能力。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重点重难点1.回顾和整理图形的特征,巩固视图及图形的运动等知识。2.正确、灵活地解决与图形相关的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谈话导入1.提出问题。师:这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和“图形与几何”有关的内容?在哪个单元学的呢?【学情预设】第二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第五单元学习了三角形,第七单元学习了图形的运动。师:通过这几个单元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知识呢?【学情预设】预设1:我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预设2:我会给三角形分类。预设3:我会画轴对称图形……2.师:大家说得不够完善,今天我们就来进行系统的复习。(板书课题:图形与几何)二、复习三角形1.梳理知识。师:回忆一下,三角形这一单元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把三角形的知识整理记录下来。教师提示:可以是表格,可以是文字,也可以画图,或者是其他能够整理出知识结构的任何方法。小组汇报,共同回顾,集体整理。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自己记住的知识,可能整理得不够完整,条理也可能不够清晰。另外,各个小组的整理方式、架构水平、表述能力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参差不齐的学习现状,要注意,更要利用。2.应用知识。(1)教科书P110第3题。①学生独立完成表格。②指名汇报,让5名同学回答,分别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区别又是什么。(2)教科书P112“练习二十五”第8题。①引导学生复习平角的概念、长方形内各角的特征等知识。②学生独立完成。③集体交流汇报。(3)教科书P112“练习二十五”第9题。①师:同学们可以通过想一想或画一画,得到另一边的长度。②学生尝试后汇报。③利用学生举出的长度,推理出最长多少厘米,最短多少厘米。(10厘米,4厘米)(4)教科书P112“练习二十五”第10题。①小组合作数一数,注意数的时候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将锐角、直角、钝角分别用不同的标记记上,再填空。②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边用展示台展示,边描出相应角和三角形。(5)教科书P115“练习二十五”第18题。①学生动手画一画。②同桌交换检查订正。三、复习观察物体师:同学们,苏轼写过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学情预设】学生讲出大意就行,教师也可补充解释。师:是的,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看,常常呈现不同的形象。在数学上也是一样,看这幅图。(完成教科书P113“练习二十五”第11题)你会根据要求连一连吗?(1)全班反馈,指名回答怎样连线,是怎么知道的。(2)小结:根据物体能画出从三个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形,根据三个方向的观察图会摆出物体。四、复习图形的运动1.梳理知识。(1)师: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什么性质?你能举例说明吗?【学情预设】预设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预设2: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预设3:比如圆、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都是轴对称图形。(2)师: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呢?【学情预设】找点——量距离——找对应点——连接。(3)师:你能说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吗?平移有什么特点?【学情预设】预设1:升国旗、汽车行驶、电梯升降等都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预设2: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2.应用知识。(1)教科书P113“练习二十五”第12题。①学生自主完成。②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反馈时先展示不对的图形,引导大家一起观察、思考,请其他同学指出错误的原因,随后呈现正确的结果。③师:画平移的图形有什么好的方法?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学情预设】选点——移点——连点成线。注意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不是图形间的距离。(2)教科书P113“练习二十五”第13题。①小组讨论后独立解答。②汇报面积是多少,用了什么方法。五、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复习和整理了哪些方面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师生谈话,引导学生将本学期学习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引发思考,学生眼前和大脑中会出现图形,既能让学生进入复习的状态,又能引出零散的知识。本环节让学生先说后整理,小组共同完成,互相取长补短,最后让学生展示出让人一目了然的结构图、结构表。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通过练习,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回忆学过的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结合本册教科书学习的重点,使学生在对三角形的整理回顾中,抓住边与角两种图形的要素,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全面地整理与复习,系统地整理和应用,达到知识再现和再利用的要求。本环节讲练结合,有的放矢,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第四课时统计与数学广角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110第4题,P113~115“练习二十五”第14、15、17、20题。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认识、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进一步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增强应用意识。3.经历整理知识、反思学习、自我评价的过程,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重点重难点1、深刻理解平均数,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2、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答方法。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开门见山,导入复习师:这学期“统计与概率”和“数学广角”部分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的收获。【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统计与概率”部分学习了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与它们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统计与数学广角)二、复习平均数1.回顾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师:怎样求平均数?【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到“移多补少”“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学情预设】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区分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2.课件出示教科书P113“练习二十五”第14题。(1)师:怎样理解“平均水深”?所有的地方都是吗?可以结合平均数的知识想一想。(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相互说一说。(3)全班交流汇报。【学情预设】他说得不对,因为平均水深,有的地方会比深,有的地方会比浅,所以身高的李兵要下河游泳可能会有危险。(4)师小结: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不能代表总体中的个例,所以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地对待。3.课件出示教科书P115“练习二十五”第17题。(1)小组讨论后组内交流。(2)指名汇报,说说你的理由。【学情预设】她的成绩是171cm,用5次的平均成绩不合适,因为跳远成绩是取跳得最好的那一次成绩。三、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1.回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师:这个学期我们还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你知道哪些知识呢?【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到“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2.课件出示教科书P114“练习二十五”第15题。(1)指名说说从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2)学生在教科书上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3)指名回答题目中的2个问题。特别是第(2)题,尽可能多地让不同学生发表意见。3.比较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差异。师:结合上题说说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哪些注意点,和统计表比有什么好处。【学情预设】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注意图例,画出的条形要与图例一致。和统计表比,“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更直观、清楚,易于比较。“统计”在本册教科书中的主要内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往往是两幅相关联的单式条形图的“合并”,看似容易,实际并不易,特别是教科书中要求学生完整绘图,教师要及时指导。4.教科书P110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订正。四、复习“鸡兔同笼”1.回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师:还记得怎样解答“鸡兔同笼”问题吗?【学情预设】我会用列表法、假设法、抬脚法等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15“练习二十五”第20题。(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3)指名汇报方法。【学情预设】如果报名同学参加的都是艺术类。①总人数:3×9=27(人)②总人数差:37-27=10(人)③一组人数差:5-3=2(人)④科技类组数:10÷2=5(组)⑤科技类人数:5×5=25(人)⑥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