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话的几个口语常用词
本文讨论了广州方言中的一些常见口语:(1)黄和刘;(2)点;(3)边缘、椅子和胡同;(4)c、h、c。本文所用广州话声韵调系统据陈慧英、白宛如1958。文中例句引自陈慧英、白宛如1958,陈慧英1985,高华年1984。陈慧英1985文中例句未记音,引用时请白宛如先生记音,特在此表示感谢。“物”是疑问词问事物的误读广州话的“乜”,是上阴入调,表疑问。可以用来问事物,也可用来问原因。问原因时,“乜”可以单用,也可以在前面加上介词“做、因、为”而成为“做乜、因乜、为乜”。“乜”的疑问用法举例如下:你讲得好好,你重会讲啲乜嘢添呢你说得很好,你还会说点儿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个“乜”实际上就是“物”。试从声音上,意义上说明如下。从声音上看,“乜”是上阴入,“物”是阳入(又称下入),虽然声母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其实,这个“乜”可以看作是高平变调,是“物”的高平变音。陈慧英、白宛如(1958,13页)谈到,“大部分阴平字可以读高平变调,有一部分阳平字和个别阴上、阳上、上入的字也可以读高平变调”。她们没把阳入字读高平变调的情况包括进去。但我们知道,“乜野什么”也可说成“咩野”或(陈慧英、白宛如,1958,93页)。可以假设,这个“咩”是由“乜”变来,由于语音感染作用,失落-t尾,元音由b变为s,声调由短调5变为长调55。“咩”在“咩野”中正是高平变调。元音比要前些高些,可能是曾带-t尾的痕迹。从意义上说,“物”用作疑问词问事物,犹如北京话的“什么”来自“什物”。拙作《释“什么”》(张惠英,1982,303页)曾指出,今北京话“什么”,不止声音上和“什物”的合音一致,而且,“‘什物’原指各种东西,和疑问词问什么东西,意义上有所关联,因而也就有可能演变为疑问词”。广州话的疑问词“乜”从“物”变来,跟北京话的“什么”从“什物”变来,两者可以互相印证。崇明话的疑问词就是“何物”结合成词,也可提供参考(张惠英,1984)。罗杰瑞(JerryNorman)在近著Chinese(1988)第5.3节论及“什么”的语源时也说到:由表示东西的词,发展为疑问词问什么,在现代意大利语中也见到这种情况,意大利语cosa原指东西,也用作疑问词“什么”。他还接着指出,闽语中也有这种情况,如厦门话和建瓯话都表示东西,而潮州话的就用作疑问词问什么了。1广东雷州半岛的遂溪话,问什么的疑问词就和“物、後”完全同音。余霭芹(AnneO.Yue-Hashimoto,1985,152页)就写作“物”字外加方框。遂溪话“物”作疑问词的用例如:汝讨物啊你要什么呢?是物缘故是什么缘故?(以上引自344页)可见,由表“物”这个词,演变为问什么,可以认为是语言发展中的常见现象。曾子凡(1984,292页)还记载了“乜乜物物”、“又乜又物”两条词。“乜乜物物”是这个那个的意思。“又乜又物”是又说这个又说那个的意思。显然,在这两个词中,“乜”和“物”意思相同,来历相同,只是字音不同,可以看作是同一个字的又音重叠。在许多闽语方言中常见这种构词现象,李熙泰(1981)就提供了很多厦门话的这种例子。例如(290页):“和”有两读。指搅拌使混合的意思。是温和的意思。①和解;②和缓平静。“加”有两读。①强加于人;②数之总和。是增添意。①再加点儿;②多余的。“把”有两读。是紧紧抓住不放。是失而复得。①挡住;②看守。所以,有理由把广州话的“乜”和“物”也看作是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两者声调上的差异正用来作为区别词性的一种手段。而“咩”则是“乜”失落-t尾的一个变音。明确了广州话的疑问词“乜”就是“物”之后,再看客家话的疑问词“□個什么”(海陆,引自桥本万太郎1972,104页),就知道是“物個”的连音变化而致,“物”的韵尾是受后字“個”的声母k-所影响,而变成-k。客家话的另一个疑问词“蛮人谁”(引自黄雪贞1983,298页,桥本万太郎1972,104页),实际上就是“物人,”的连音变化。一字一字慢慢说的时候则是“物個人谁”。遂溪话的“底物”广州话的疑问词“点”,用来问怎样、怎么样,可以单用,也可以合成“点样”。用来问原因时,则说“点解”。例如:“底”用作疑问词,在古文献和今方言中都能见到。《乐府诗集》,卷四四《子夜四时歌(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其中的“底为”就是为什么。今江苏璨阳话、金坛话都用“底”问什么(赵元任,1928,100页)。这个“底”在方言中也有变读的情况,如江苏宜兴话读同“店”(赵元任,1928,100页),赵氏特别注明是“底音异”,就是说是“底”的音变。江苏丹阳话问原因时说“做的告”。吕叔湘先生指出,“‘的告’大概来源于中古时期的‘底个”(吕叔湘,1980,244页)。所以,广州话的“点”大概就是“底物”的合音词。“底”用作疑问词的例子如上所述,“物”在广州话及闽语方言中都有用作疑问词的现象(参第壹节“乜”),而“底”和“物”相合在音义上都能说得过去。在别的方言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广东遂溪话问谁的疑问词或(余霭芹,1985,157页),大概就是“底农”的合音。因为遂溪话有个疑问词,阴平调,余霭芹(163页)写作“哪”外加框框,组成“~个哪个、~边哪边、~时什么时候”等词。这个当是“底”。今遂溪话“底”虽读为,阴上调,但古蟹摄四等齐韵端组字“提、啼、堤、体”就读[韵,其中“啼”就有两读(余霭芹159,163页)。所以遂溪话疑问词“底”读韵是符合语音演变规律的。读作阴平调,是阴上调“底”的连读变调,这和遂溪话乃至其他一些闽南话的连调规则相符。遂溪话“农人”音,如“别农别人、农农人人、农家人家”等(余霭芹157,343页)。“底[t]、农”两音相合,正是(阴上调)。这个疑问词又音(阳去调),是由阴平调的疑问词后跟阳平调“农”字时,前字阴平调变读为阳去调33而致,这和遂溪话及闽南话如厦门方言的连调规则一致。遂溪话“穿鞋”连读时,前字“穿”由阴平调变读为阳去调(余霭芹18页),福建永春话问谁的疑问词(引自林连通1988,76页),也是“底农”的合音,读的是阳平调,和后字“农”的声调一致。所以,“底物”合音为“点”,“底农”合音为属于同类现象。闽南话作疑问词,是异形字,还是同一动物,一种融合广州话“边”,又用作疑问词,问人、问事物、问处所。例如:显然,这个“便”就是“边”的音变。“边”(阴平调)和“便”(阳去调)在声调上的差异,正好用来区别作为疑问词和处所词的不同用法。“边、便”和“個、嗰”、“物、乜”一样,都是用声调上的不同来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词性、不同用法。我们注意到,在“侧边旁边儿”这个词中,依然是个“边”来表示处所(引自陈慧英、白宛如1958,64页),可以看作处所词“边”还没有完全蜕变为“便”的一点痕迹。我们还要指出,粤语用处所词“边”作疑问词,类似的现象还可以从其他方言得到旁证。闽南话用处所词“道”作疑问词,来问处所。“边、道”这对表处所的同义词,分别在粤、闽方言中演变为疑问词,给我们提供了互相参照的根据。关于闽南话问处所的疑问词,张振兴(1983,146页)指出:“问处所用‘□’和‘□落’。‘□’也有人写作‘底’或‘佗’,都是借音字。”这个问处所的疑问词,读作,则和“捣、朵”同音,是阴上调。读作,和“道、舵”同音,是阳去调。读作,音同“着~火”,是阳入调。如果只凭闽南话,就很难确定这个疑问词的来源。很巧,广州话中也有一个表处所的,和“度、道”同音,阳去调。陈慧英、白宛如(1958,94页)写作“道”:“边道”,问什么地方。高华年(1984,122页)写作“喥”,曾子凡(1984,300页)写作“度”:通过闽、粤语的比较,可以推测闽南话的疑问词就是“道”。这样既和粤语音合,也和闽南话音合。如果作“度(或喥)”,就和闽南话音不合,因为闽南话“度”和“舵、道”不同音。在意思上,“边、道”都可表处所,是一对同义词,粤语用“边”作疑问词,闽南话用“道”作疑问词问处所,两者正互相对应。闽南话这个疑问词除了单说以外,也可和“落”结合为双音节疑问词或,也是问处所。这个“落”也有表处所的古义,如“聚落、部落、村落”。所以,在“道落”这个双音节疑问词中,“道、落”是同义并列。关于闽南话疑问词“道”的几种不同读法,试解释如下:和“道”音完全相合,可以看作是本音。可能是受“落”的影响而致。是一种感染作用而读成阳入调。(见张振兴1983,47页“□何也,~落:何处”)可能是失落喉塞音韵尾而致,因而读同阴上调。是阴平调。可能是阴上调的连读变调。符合闽南话阴上调变读阴平调的连读变调规则。量词“”的使用广州话的指示词“嗰”,用作远指,和近指词“呢”或相对。例如:呢个大,嗰个细,呢两个边一个好一啲呢这个大,那个小,这两个哪一个好一点儿呢?“個”用作指示词,字又写作“箇”,书面常见。如《北齐书·徐之才传》:“箇人讳底?”《李太白诗》卷八《秋浦歌》(之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在宋元以后的白话作品中,也能见到。如影印明万历本《金瓶梅词话》一回2页下:诗人评此二君评到個去处,说刘、项者,固当世之英雄,不免为二妇人以屈其志气。其中的“個去处”就是这个地方。在冯梦龙的《山歌》(中华书局1960)中,更是寻常习见。例如:箇班说话这种话。(81页上)箇本大明律那本大明律。(11页上)当然,这些书面用例,因为缺乏近指远指的对比语境,所以很难断定是近指还是远指。赵元任(1928,98—100页)的调查材料说明,江浙很多地方把这个叫做“葛葛”,那个说成“过葛”或“葛葛”。这“葛、过”都是“個”的音变。今上海崇明话,浙江杭州话,把这个说成“结個”或“菊個”,是“個個”的颚化,用来和远指的“個個”相区别。所以,广州话的远指词“嗰”实即“個”,在古文献及其他方言口语中都能得到印证。“嗰”读高升变调,则是用来区别于用作量词的“個”。“個”之用作指示词,有它一定的道理。原来,粤语、吴语的量词,单独置于名词前时,都兼有指示词的作用。由于量词“個”在粤语、吴语中比别的量词用得广,用得多,所以这个“個”就身兼两职,既是量词,又是指示词。关于粤语量词的这一特殊用法,高华年(1984,125页)就指出:“在当面指人、物或现象时,广州方言的量词可以直接放在名词的前面,这个量词就带有指示代词的意思,它没有远指或近指的区别”。黎纬杰(1988,72页)也指出了这一特点。举例如下:坡树光劣脱,落晒啲树叶这(或那)棵树光秃秃的,树叶都掉光了。吴语的量词也有这一特点。许宝华、汤珍珠(1988,407页)指出:“量词单独前置于名词,兼有指示代词的作用”。例如:讲起张照片末,想想好笑说起这(那)张照片啊,想想好笑。粤语、吴语量词的这种特殊用法,正好揭示了“個”这个最常用的量词,兼用作指示词的演变痕迹,或说发展线索。广州话的“嘅”,用在人称代词、动词或名词性成分之后,表示领属、所有。例如:呢本书係佢嘅,嗰本书係佢哥哥嘅这是他的书,那一本是他哥哥的。今年呀,係廿零年未有过嘅好时年今年呀,是二十多年来没有过的丰收年。这个“嘅”,实际上也是“個”的音变。声调保持阴去调,但元音变了。吴语的这个助词“個”,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后用来描写、修饰后面的名词,例如:人家個爱物儿你就要。(三十一回6页下)等着咱家個人儿去却不好(五十八回18页下)《金瓶梅词话》中这种表领属的助词“個”,有十例左右,并非偶见。所以,广州话的领属助词“嘅”实即“個”,大概不成问题。“嘅”的元音不同于“個”,可以看作是用来区别词性的一种手段。用作指代词写作“嗰”,用作领属助词写作‘‘嘅”。值得注意的是,“個”既用作量词又用作领属助词,并不是一个孤立现象。在粤语、吴语中,其他一些量词,在人称代词后,都兼表领属、指示的作用;还可以在处所词后,兼表限定和指示的作用。粤语的例子可以参见黎纬杰(1988),这里摘引如下:你棚牙几齐整你这口牙多整齐。我本唔好,借你本睇下我这本(书)不好,借你那本看看。你嗰间好,我间唔好你那间(屋子)好,我这间不好。曾子凡(1984,291页)还记有用复数量词“啲”来表领属的例子:佢啲嘢喉度他的一些东西在这儿。伊双鞋子落脱最希奇勒他那双鞋丢了,是最奇怪了。侬件衣裳着子好看,我件裁得勿好你那件衣服穿了好看,我那件裁得不好。我们看到,粤语、吴语量词的这些特殊用例,遥相呼应,非常相似。这些量词在译成北京话时,虽然绝大多数用“这、那”来译,但它们和前面的人称代词是一种领属关系,和前面的处所词则是被限定的关系。上举“前便道桥”,黎纬,杰就译成“前边的桥”。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结构中的量词虽然常用“这、那”去译,但强调的并非指示作用。吴语“我隻脚”指的不是我这只脚(以区别于我那只脚);“伊双鞋子”指的不是他那双鞋(以区别于他这双鞋);“侬件衣裳”指的不是你那件衣裳(以区别于你这件衣裳),例中“侬件”是区别于“我件”而言;“前头埭房子”指的不是前头那行房子(以区别于前头这行房子),例中“前头埭”是区别于“后头埭”而言。可见,在吴、粤方言里量词兼表领属、指示作用时,其指示作用不如领属作用来得突出。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個”作为表领属关系的助词,可能是量词在人称代词后兼表指示、领属这两种功能时,表领属的功能越来越突出的结果。广州话的“嘅”也可作句末语气助词。例如:我係前年嚟北京嘅我是前年到的北京唔係咁样做,係要咐样做概不是那么做,是要这么做的。上述三句中的“嘅”,都表示肯定的语气。笔者认为,句末语气助词“嘅”也是“個”字。所以,广州话的句末语气助词“嘅”,也是“個”的音变。需要指出的是,广州话指示词“嗰”、量词“個”、助词“嘅”,虽然来源一致,但声音各异。而吴语只是指示词“個”音变为“革”(或作“格、葛”等),而量词“個”、助词“個”则读同音,这正好用来比照方言间的同源异读。广州话的“”,也是句末语气助词。例如:这样,“”并非单纯是句末语气助词,而是和“嘅”一样,既是句末语气助词,又是表领属关系的助词。大概是“個”的又一种音变。高华年(1984,202页)认为“‘’是由‘嘅呀’变来的()。”曾子凡.(1984,285页)认为“”是“嘅吖()”的合音。崇明方言也有个轻声的句末助词,音同“架”的浊音轻声。例如:弗是我個,是伊個不是我的,是他的。可见,崇明话的这个,就是表领属的助词“個”处于疑问句末时才出现的变体,和广州话中处于句末的领属助词“”也正相应。所以广州话的“”也是“個”。“这”是由“什物”而来的“个物”据陈慧英(1985,297-304页)所说,广州话的“咐”和“噉”在意义方面有同有异。两者都有指示代词的作用,但“咐”指代性状、程度,表示这么、那么的意思。如:嗰個嘢欢双眼好似灯笼咁大那个家伙的眼睛像灯笼那么大。你把嘴好似刀咐利你的嘴巴像刀子那么快(比喻说话利害)。“噉”用来指代方式,表示这样、那样的意思,例如:上述“瞰”的三个用例中,前二例都表示这样(做)、那样(做)的意思,指代方式。最后一例“瞰”用作比况,修饰名词,表示“似……这样(那样)的”意思。本文无意进一步探讨“咐、瞰”的异同,现在要讨论的是“咐、噉”的语源。我们认为,“咐、噉”可能是“個物”的合音形式。从语音上看,“個”是果摄一等阴去字,和“物”的声母结合为,读同咸摄一等字“甘、敢”的阴去调,声韵调都符合。“噉”读的是阴上调,看起来在声调上不协。其实,“噉”读的是高升变调(同阴上调),因为广州话所有阴去字都可以读高升变调,所以“瞰”的高升变调和阴去调并无冲突。而“咐、瞰”在声调上的差异,正好说明了两者在实际口语中某些用法上的不同,也就是说是区别语法功能的一种手段。从意义上看,我们上文已指出,“個”在广州话及其他方言,乃至古籍中,都有指示词的用法。如同普通话的“什么”由“什物”变来,加以类推,“这么”就是由“这物”结合而成(“这”的语源另详)。所以“个物”合成“咁、噉”,也有这么、那么的意思。吴语作品中,这个连词常写作“格末”,如丁是娥口述的泸剧《朱小天》(《传统剧目汇编·泸剧第一集》):妻:(白)寿倒寿虽然浮夸,规矩还懂,格末侬坐在阿里那么你坐在哪里?(80页)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又作“故末”、“价末”。例如:[小红道]耐自家去想想看,耐一直下来,东去叫个局,西去叫个局,我阿曾说歇俭一句闲话嗄?耐第歇倒要瞒我哉你这时候倒要瞒我了,故末为舍呢那么为什么呢?(四回11页)莲生道:“耐也吃点,倪我们一淘吃;耐鸚吃末,也勘去弄哉。”小红道:“价末耐说唑那么你说呀。”(四回12页)我们看到,吴语的“革末(格末、故末、价末)”都是“个物”的音变。它的连词用法,和广州话“噉”的连词用法是一致的。例如:你应承咗勒,瞰就一言为定啦你答应了,那就一言为定吧。买唔到飞机票,噉就买火车票啦买不到飞机票,那就买火车票吧。如果听日唔落雨,噉我哋听日就起程如果明天不下雨,那末我们明天就起程。咁你几时起程去北京呀那么你什么时候动身到北京去呀?你静鸡鸡匿埋写乜你静悄悄地躲着写什么?琴日你地同巨讲乜啦昨天你们跟他讲什么?乜你欢喜得咐交关呀为什么你高兴得这样厉害?做乜你有病唔去滕下为什么有病不找医生看看?因乜今日咐恂豆呀为什么今天这样无精打彩呀?为乜呢度唔起屋为什么这儿不盖房子?汝农物候□来啊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做物无得呢为什么不行呢?(以上引自357页)是物事是什么事情?你哋点了解到群众有啲咁嘅要求你们怎样了解到群众有一些这样的要求?你点样学会揸车你怎么样学会驾驶汽车的呀?点解琴晚开会你唔讲嘢呀为什么昨天晚上开会你不讲话呀?这个“点”大概就是“底物”的合音词。边个呀?我係老三谁呀?我是老三。今朝边位知醒先今天早上哪一位先睡醒?阿五妹至欢喜边只猫仔阿五妹最喜欢哪一只小猫?边啲嘢係佢哋哪些东西是他们的呀?海皮边度海岸(或河岸)在哪儿?“边”用作疑问词,是由表处所的意思引申而来。这和粤语“物”演变为疑问词“乜”的道理相类似。由于“边”已用作疑问词,原有的表处所的意思就由“便”来担当。例如:左便~左手便左边儿右便~右手便右边儿呢啲屋有嗰啲屋好这些房子不如那些房子好。拧嗰一本俾我把那一本拿给我!係(响)嗰道,唔(响)呢道在那儿,不在这儿。这个“嗰”可以看作是“個”的音变。广州话“個”是阴去调。而“嗰”表面上看是阴上调,实际上是高升变调。陈慧英、白宛如(1958,13页)指出,“阴去、中入和全部阳调(包括阳入)的字都可以读高升变调”。这个高升变调,和阴上调的调值相同,所以在语音上易于说明,不成问题。也就是说,“嗰”是阴去调的“個”读高升变调来的。箇件好东西那件好东西。(50页下)個房成窦老鼠里(匿)喥这(或那)个屋子整窝老鼠躲在那儿。边個将個皮喼抄到立立乱谁把这(或那)个皮箱子翻得乱七八糟?曾子凡(1984,291页)引有表复数的量词“啲”用作指示词的例子:(呢)啲嘢好饮这些东西好喝。(嗰)啲人走晒勒那些人全走了。块黑板挂勒啥地方好这(那)块黑板挂在哪儿好?只录音机啥人拿去勒这(那)个录音机谁拿去了?件衣裳真好看这(那)件衣服真好看。广州嘅生果大把广州的水果很多。吴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器人课程主题课程设计
- 绿建筑复合风管施工创新方案
- 地方国企职工安置与社会保障方案
- 2024年合作共建协议:工程项目的联建条款
- 机器人大专课程设计
- 本科建筑电气课程设计
- 本科中药制作课程设计
- 本地水车施工方案
- 2024至2030年移动翻转式黑板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木格栅施工方案
- 万盛关于成立医疗设备公司组建方案(参考模板)
- 停线管理规定
-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阅读题及答案(一)
- 大型展会对城市会展业发展影响文献综述会展专业
- 乡镇结核病防治工作职责
- 机组启动试运行工作报告
- 礼仪队工作计划三篇
- 互补输出级介绍
- 中波广播发送系统概述
- (完整版)管道代号对照
- 市森林消防(防汛)专业队管理制度森林防火扑火队管理制度.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