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藩与儒学_第1页
张道藩与儒学_第2页
张道藩与儒学_第3页
张道藩与儒学_第4页
张道藩与儒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道藩与儒学陈奇陈奇,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贵州贵阳,550001)摘要:张道藩出身于世代尊孔读经、科举入仕的书香门第,成年以前10余年间接受的主要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教育。后来虽然长期留学英法,深受西方文化熏染,但是,在他的的知识结构进而意识深处都重重地存留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印记并深刻地影响到他的人生。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以及儒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放弃了自己所钟爱的绘画专业,投身民主革命,并几乎献出生命;儒家的“夷夏之辨”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为他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中坚守民族大义的重要的思想源泉;而儒家维护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更成为他晚年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重要的精神源泉。关键词:张道藩;儒家文化;治国平天下;爱国主义;大一统ZhangDaofanandConfucianism12ChenQi1ChenYu2(1.ProfessoroftheCollegeofHistoryandPoliticalScienceGuizhouNormalUniversity,Guiyng,Guizhou,550001;2.HangzhouNormal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2)Abstract:Borninatraditionalscholarlyfamily,ZhangDaofanwasnurturedwithtraditionalcultureespeciallyConfucianismbeforehewasanaudult.ThoughhehadstudiedinBritainandFranceformanyyears,receivingwesternculture,thetraditionalConfucianisminhisknowledgestructurewasunchangableandinfluencial.Undertheinfluenceofwesterndemocraticideologyandtheconfuciansenseofsocialresponsibility,Zhanggaveuphisbelovedpaintingandjoindthedemocraticrevolution.TheconfucianYi-xiaDistinctionandhisstrongloveforthecountrywereanimportantideologysourceforhimintheAnti-JapaneseWar,andtheconfucianideologyofaunitedempirebecamethespiritualsourceofhisadherenceto"OneChina"principleandagainst"IndependentTaiwan".

Keywords:ZhangDaofan;Confucianism;Governingthecountry;patriotism;aunitedempire张道藩出身于世代尊孔读经、科举入仕的书香门第,成年以前 10余年间接受的主要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教育。后来虽然长期留学英法,深受西方文化熏染,但是, 在他的知识结构进而意识深处都重重地存留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印记并深刻地影响到他的人生。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以及儒家治国平天下、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使他放弃了自己所钟爱的绘画专业,投身民主革命,并几乎献出生命;儒家的“夷夏之辨”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为他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中坚守民族大义的重要的思想源泉;而儒家维护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 更成为他晚年坚持一个中国、 反对台独的重要的精神源泉。书香门第的家庭背景以及成年以前长期接受的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教育, 在张道藩的知识结构进而意识深处都重重地烙上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印记。1897年,即清光绪二十三年,张道藩出生于贵州盘县一个书香门第。七世祖张崇高,贡生。①八世祖张继曾,举人;张继志,贡生;张继周、张继魁、张继勋,秀才。计 1个举人,1个贡生,3个生员,合计5人科举中式。九世祖张友闵、张友孟、张友程、张友棠、张友梅,贡生;张友卜,秀才,乡试副榜;张友夔、张佩绅、张友枢、张友端,秀才。计 5个贡生,1个副榜,4个生员,合计10人科举中式。至十世祖,即张道藩父辈一代,历史已进入清末,仍出了一位举人张希白。九世祖张友程即张道藩祖父,在成为秀才之后,在 12年一次的考选中出类拔萃,得以贡入国子监为生员,亦即拔贡、贡生。②父亲张家凤虽然“没有得到过甚么功名”,亦“曾苦读”,后来“教出了许多有成就的学生。”张氏三个大宅院的三重大门上,“挂着六块’进士’、四块’文魁’的匾额”;大院坝“左右两边排着七八对桅杆,那都是祖先们得过进士举人功名的标记, 至于族人当年先后中文武秀才或武举人那就更多了。”③“进士”、“文魁”的匾额、桅杆,既是家族昔日科场辉煌的象征,也寄托着这个家族《诗》《书》传家、科场及第的企盼。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学, 因而读书人研习的也主要是儒家典籍、 儒家学说,书香门第之书香,主要的也是儒家典籍之香、儒家学说之香。 1840年,即道光二十年,张道藩七世祖张崇高撰修家谱,所订“士崇孝友、家道克昌、正心明德、永绍书香” ④16字世序,正是这个书香门第的写照。先辈潜心苦读、科举中式的垂范,悠久的儒家文化沉淀,不仅给盘县张氏家族留下了“永绍书香”的优良传统,而且将诸如“士崇孝友”、“正心明德”一类儒家理念潜移默化, 渗透到张氏族人的日常习俗之中。 文人学士自不待言,就是目不识丁的女性也是如此。张道藩回忆,母亲对于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类宽仁忠厚之道也甚为理解:“穷孩子常常受穷气,我有时忿忿不平,不免见于形色。母亲查觉了就婉言劝告:’我虽然没有读过圣贤书,也常常听你舅父讲过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加在别人身上①②③④①②③④以上参见《盘县张氏宗谱》,1998年印本,第17〜36页。张道藩:《酸辣苦甜的回味》,台北:《传记文学》第1卷第6期,1962年张崇高:《序》,《盘县张氏宗谱》,1998年印本,卷首。

的道理。譬如我们今天穷,人家都看不起我们;又如你父亲老实,人家都欺负他。我们受人家这种看待,我们心里是怎样的痛苦!你将来长大了,要是有一碗饭吃,千万不可以看不起穷人,更不可做一个欺善怕恶的势利小人! ’”“母亲这番话对我的影响很深,我一直都身体力行,所以从来没有看不起穷朋友,也绝不做一个势利小人” 。①张道藩出生以及自幼生活、成长的就是这样一个洋溢着儒学气息的家族、家庭,饱读《诗》 《书》的父亲成为了他最初的启蒙导师。据张道儒《张道藩生平纪年》载, 5岁②父亲就开始教他读古诗,6岁时已能背诵100多首;父亲也是他的私塾老师之一。 ③“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幼时自然免不了一脑子的读书、求功名和做官的想法。” ④后来接受了新学,读孔孟书、科举致仕的想法自然没有了,但是,来自家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儒家意识的熏染却是不可能完全磨灭的, 并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人生。1903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张道藩7岁,开始就读崇山私塾,塾师就是他的父亲; 8岁,入读荷姑的私塾,“照当时的规矩”点了香烛,先向孔圣人的牌位跪拜”; ⑤10岁,从骆金昌塾师读;11岁,入秀才伍光表的私塾,读“四书”, ⑥同时读了一些新学书籍;12岁,入读父亲开办的私塾;13〜14岁,入读任雨苍主持的的私塾。 至1910年,即宣统二年,他在私塾呆了整整7年。20世纪初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但在僻远地区,青少年受教育的场所一般还是私塾。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 他们的知识结构,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史知识。私塾或为地方、宗族捐助钱财聘塾师所设,或为塾师私人所设,富贵之家子弟则聘请塾师在家教读。始教《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目的是识字、习字,学诗、作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虽系识字读本,但贯穿的是儒家的忠孝仁义之类观念。继读“四书”、“五经”,兼读古文,开始学习作文。儒学是私塾教育的核心。张道藩回忆:“我在十四岁以前读的书就是《千字文》、《龙文鞭影》、《千家诗》、《幼学琼林》、《对子书》、《四书》、《诗经》等书。当时的老师只教学生们读而不讲。” ⑦1910年,即宣统二年,张道藩考入盘县高级小学堂。小学堂是清末废科举以后设立的新式学堂,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音乐、图画、体操等新学课程,但读经依然是学堂的重要课程。民国初年下令废止读经,但袁世凯当政时期,又一度恢复尊孔读经。张道藩回忆:“课程中有读经讲经,才有老师给我讲解《孟子》和《诗经》。此外还有一门功课叫做‘修身’,,教科书是‘诸暨蔡元培’著的《中学修身》 。这一本书和我以前所读旧书,以及我所受的家庭教育,使我对于中国固有的道德伦理观念 (譬如忠孝等)有了很多的认识,也对我一生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影响。从好一方面说,是给我打好了一些中国固有文化的底子。从坏的一方面说使我后来对于西洋文化很感觉不容易接受。” ⑧1914年高小毕业,⑨学校要学生“到孔庙去向孔圣人三跪九叩首”游泮池,春秋两季的祭祀也得参加行礼”。 “我们毕业的同学,认为民国已经成立了三年, 不应该再仿照满清时代的旧例,表示抗议。学校以张道藩口述,赵友培执笔:《文坛先进张道藩》,台北:重光文艺岀版社1975年版,第3页。本文张道藩年龄,依其本人及亲友文字,均按虚岁计。参见张道儒《张道藩生平纪年》,《张道藩与家乡》,北京:团结岀版社 2009年版,第201页④⑤⑥⑦⑧⑨张道藩:《酸辣苦甜的回味》,台北:《传记文学》第1④⑤⑥⑦⑧⑨张道藩口述,赵友培执笔:《文坛先进张道藩》,台北:重光文艺岀版社1975年版,第4页。参见张道藩口述,赵友培执笔: 《文坛先进张道藩》,台北:重光文艺岀版社1975年版,第5页。张道藩:《酸辣苦甜的回味》,台北:《传记文学》第1卷第6期,1962年。张道藩:《酸辣苦甜的回味》,台北:《传记文学》第1卷第6期,1962年。“照当时的学制高小四年毕业。等于现在高级小学二年加上初中二年。 ”(张道藩:《酸辣苦甜的回味》台北:《传记文学》第1卷第6期,1962年。)

不发毕业文凭为威胁,家长也不满意我们的态度,结果我们只好委曲求全。张道藩“后天受传统的中国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甚深” 。②家庭文化传统以及18岁以前所接受的长达11年的教育,在张道藩的知识结构进而意识深处都重重地烙上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印记并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人生。传统儒家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张道藩的人生。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以及儒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使他放弃了自己所钟爱的绘画专业, 投身民主革命,并几乎献出生命;儒家的“夷夏之辨”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为他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中坚守民族大义的重要的思想源泉; 而儒家维护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 更成为他晚年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重要的精神源泉。在接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教育的同时, 张道藩也接受了一些诸如新式地理、 历史知识的教育。其后,从家族中留学日本的长辈那里以及民国初年的报刊书籍中增加了新知识, 知道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洪宪帝制,并于 1916年夏天经由七叔张家俊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同年,由任国会议员的五叔张希白带至北方,入天津南开学校就读。 1919年,19岁的张道藩赴法勤工俭学,相继入伦敦大学美术部思乃德学院、法国国立最高美术专门学校习绘画,作品入选法国国家沙龙美术展览会;翻译西方美术名作《近代欧洲绘画》;游历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至 1926年回国,前后7年,深受西方文化熏染。他说,所以选择习美术,是因为“听说像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那种学问渊博、道德高尚的人,还免不了受武人、官僚政客的气”,因而出国以后“不但不学准备做官的学科,连哲学和教育学都不愿学,就是怕卷入政治圈子里去,受那些官僚政客和军阀的气,因而学了与人无争的美术”。③他7年苦心攻读的专业有着美好的前程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在美术方面也已有一定的造诣,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沿着艺术的道路走下去。 20世纪初年,列强交逼,国家孱弱,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儒学治国平天下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熏染,使张道藩最终还是选择了政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④男儿生于寰宇之间,当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宏大抱负,⑤心系天下,以国家民族为己任。 1916年,他随五叔远赴北方求学,临行父亲勉励他:“我家仅有你一个男孩,照常情而论,怎么舍得你远远离开。 但是现在国事艰难,青年人应该有四海为家的壮志;我不愿因为父子的私情,妨碍你的前途。你在外边务须敦品励学,力求上进,将来于公要对国家有所贡献,于私要做张氏子弟的模范。” “这一番至情至理的话,句句流入我的肺腑。”⑥张道藩说,民国成立以后他“最崇拜的伟大人物是国父孙中山先生”,最敬佩的是梁启超、蔡锷、唐继尧、黎元洪、黄兴。对于家族中加入了同盟会的叔叔张家瑞也“非常地感到骄傲”。 ⑦他所崇拜、敬佩、感到骄傲的这些人物,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存继者和光大者。 在这些先驱者的推动下,发生了辛亥革命,张道藩口述,赵友培执笔:《文坛先进张道藩》,台北:重光文艺岀版社1975年版,第11页余井塘:《代序》,《文坛先进张道藩》,台北:重光文艺岀版社1975年版,卷首张道藩口述,赵友培执笔:《文坛先进张道藩》,台北:重光文艺岀版社1975年版,第41〜42页《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古籍岀版社 1980年版,第1414页。黄宗羲等:《横渠学案》上,⑥张道藩口述,赵友培执笔:《宋元学案》第1黄宗羲等:《横渠学案》上,⑥张道藩口述,赵友培执笔:《宋元学案》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64页。《文坛先进张道藩》,台北:重光文艺岀版社1975年版,第18页⑦张道藩:《酸辣苦甜的回味》台北:《传记文学》第1卷第6期,1962年推翻了清朝统治。但是,辛亥革命“不彻底,仅仅在名义上转移了政权,对社会并未发生多大的影响。”①“为了拯救军阀铁蹄下被践踏的同胞,为了挽救我们危亡的国家 ”我们奋斗牺牲的时候到了!”②正是在这些伟大人物及其精神的感召、启迪之下,正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留学期间,张道藩还是加入了国民党;甫一归国, 即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北伐运动,与李一之等赴军阀周西成主政的贵州开展党务, 配合北伐。结果被拘捕,受尽酷刑;李一之惨遭活埋,他一度被绑缚刑场;历尽艰险,得以逃回广州。投身民主革命的张道藩,几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儒家的“华夷之辨”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为张道藩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中坚守民族大义的重要的思想源泉。在儒家文化中,华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轩辕黄帝是这个民族传说中的先祖, 尧、舜、禹是传说中的治理这个民族的圣人,黄帝、尧、舜、禹是华夏民族的代表和象征,中国是这个族群民族的、地域的共有国家,儒家文化是华夏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同周边蛮、夷、戎、狄即“四夷”比较,华夏民族有着高度发达的灿烂的文明。为保卫华夏文明,必须严“华夷之辨”,“内夏外夷”,防止“以夷变夏”;推广华夏文明于“四夷”,“进夷为夏”,最终实现内外合一,天下大同。如果发生了夷狄犯华的事件,华夏民族就要奋起攘夷,捍卫华夏文明,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王夫之成为千古传颂的英雄和气节之士, 其意义即在于此。“华夷之辨”成为历史上儒家文化中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华夏民族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 民族融合不断扩大,华夏民族演变为汉民族;到了近代,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历史上的华夏与“四夷”融合而形成为中华民族,“华夷之辨”演变为中华民族与周边民族以至西方民族的区异, 成为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的话语。 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张道藩创作话剧《最后关头》、《杀敌报国》,揭露日本这个昔日的“倭寇”数祖忘宗、恩将仇报的“小人”嘴脸,揭露侵略者占我河山、虐我民庶、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罪行,号召民众“绍轩”、“绍尧”、“绍禹”,觉醒奋起,坚定信心,誓死抗击, “醒华”、“卫华”,“振华”、“建华”,“靖国”、“安国”。③面对凶残的侵略者,不是麻木、苟且,不是胆怯、退缩,更不是投降、卖国,而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众志成城、决战决胜。正是这种炽热的爱国主义和舍生忘死、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数千年延绵而立于不败之地, 才得以形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④儒家维护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更成为张道藩晚年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重要的精神源泉。 1962年,张道藩在台湾主持盘县《张氏宗谱》的修订,记载盘县张氏家族血脉相存、子孙繁衍的历史,训诫在台湾的、在海外的张氏家族子孙后代,他们的根在中国,在大陆、在贵州、在盘县,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张氏的血液,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他自书明志: “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是吾人的志愿。”⑤忠、孝是儒家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伦理原则和政治原则。张道藩继承、改造儒家的忠、孝伦理,将对封建专制君主个人之忠改造为对中华民族地域载体的中国国家张道藩口述,赵友培执笔:《文坛先进张道藩》,台北:重光文艺岀版社1975年版,第11页。张道藩:《密电码》,南京:《文艺月刊》第10卷第4、5期,民国25年。参见张道藩:《最后关头》、《杀敌报国》,《张道藩先生文集》第 3辑第273〜357、375〜385页,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版。《董仲舒传》,《汉书》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23页。《张道藩书》,《文坛先进张道藩》,台北:重光文艺岀版社1975年版,卷首。之忠,将对血亲个人之孝改造为对中华民族之孝, 赋予了传统的忠、孝观念以新的、时代的意义。勿庸讳言,作为国民党的高层人物,张道藩的“国” 、张道藩的忠,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