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宋代理学家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中国文化中的“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读了上面的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把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子曰:“举国上下交争利,则国之殆矣。”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义则富,无义则贫。”——墨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有许多关于“利”与“义”的名言。读了上面几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议论文。要求:明确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义。对于“义”和“利”的关系,你是怎样看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1.例文:明义利之辨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是义与利。义与利本是同源之水,若取之得法,如鱼与熊掌,亦可兼得。然而,金钱的潮流滚滚而来,我们被五彩的霓虹迷乱了眼睛,丢失了正义的指南针,陷入欲念的无穷泥潭之中,难以自拔。唯有明义利之辨,追寻义与利的和谐统一,才能冲破金钱诱惑的无底深渊,才能绽放正义的无穷光辉!能明义利之辨者,古人有之。迂腐的儒生高居于庙堂,不识民生疾苦,空谈正义而摒弃利益;肮脏的小人为金钱所困,不识礼仪道德,追求利益而抛却正义。然而,学富五车不能满足物质的需要,家财万贯不能填补精神的渴求。唯有明辨义与利,才能实现正义与利益的完美融合,走到完美高尚的新境界。昔陶朱公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天下,成为一代富豪,却亦能舍却万贯家财,扶危济困,终成一代豪侠,为世人所敬仰。而晋之石崇富甲天下,沉香铺地,龙涎照明,可谓人间极乐。然而树大招风,无尽的财富最终成了恐怖的祸患,身败名裂,尸骨不存。义利合一,才能不被祸患的沟壑吞并,使财富的涌流为自己造福。如若不然,必将招致无穷的灾祸,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得安宁。明义利之辨,让金钱凭借正义的力量,铸造出内心的安逸和物质的富足。明义利之辨,必先修身正心。颜回居于陋巷之中,箪食瓢饮,亦能自得其乐。梭罗居于湖畔之上,一泓净水,便是心灵充实的源泉,陶潜居于东篱之间,浊酒一杯,便能幻化出无穷的诗意。我们虽居于尘世樊笼,不能在世外桃源中自得其乐,但亦能修身正心,脱俗于尘网之中,做都市中的隐者。然而野马若无缰绳的羁绊,终究会走失方向。单纯凭借人们心灵的自觉便想走到义利合一的境界,只能是痴人说梦。明定律例,让不义之利无处可图,让义利合一有了制度的保障方为治世之术。在当前这个浮躁的社会,基本上各行各业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媒体记者为了追求最大的点击率,收视率,不惜侵犯他人的隐私,工厂商店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不惜造假卖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在这种利和义不能得兼的情况下,难道就不能学学那些舍利而取义的榜样吗?明义利之辨,非空谈可得之。明辨大道,行于自身。从自己做起,让义利和谐统一,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思辨型材料作文,首先要弄清楚两则名言的意思,分析孔子和程颢对于“义”“利”的观点有何不同。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反对的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要求君子“见得思义”。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而取义。儒家旗帜鲜明地倡导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无疑,孔子的观点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尤其是对青少年“义利观”的养成都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意思是“一个人行了义,就会得到利,相反,出了利也会得到义。天下之事,只有义和利这两个方面”。程颢实际上是为我们提出了正确的义利观,要以义求利,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见利害义。这个思想在本质上与孔子思想是一致的。无论是义还是利,如果以自私的角度出发,那么即使是义,也是不义,比如子贡让而止善;即使无利,也是不义,比如公仪休家种白菜;相反如果以社会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即使取利,也是义;如子路受利而劝德,真可谓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由此可见,只要是以“社会价值”为起点,为初心,所言所行能一以贯之,就是最好的义利并举!【立意】1.义利并举,善莫大焉;2.劝“义”不应否“利”;3.必要时要舍“利”取“义”。【素材】1.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26年的历史,从创业之初就提出了“济世”“养生”的经营宗旨,“在赚钱与济世养生这二者之间,始终把济世养生放在第一位,为济世养生而制药卖药”。在义与利的关系上,重义在先,通过义而获利。他们注重信誉,注重商德。因此,在制药中,坚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百年下来,依然受到世人追捧,是块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2.义利冲突,舍利取义。义、利难免有冲突之时,此时关键就在坚守正义,舍去不正当利益,有更高远的追求。因为义在追逐自由,庄子不屑楚国相位,甘愿“曳尾于涂”。因为义能普度众生,释迦摩尼放弃王位,宣讲佛法,造化众生。而反观今日社会,许多贪官就是因为不正当的灰色收入,在义的红线之前不能守住底线,最终只得泯去大好前途,于狱中度过余生,岂不悲哉?因此,我们作为明日祖国之栋梁更应坚持正义,狠刹不正义之风。3.利与义并非完全对立,有义的人往往会获得更大、更长久的利益。先义后利,利益也将随之而来。著名美国制药公司默沙东曾经用几乎免费的一美元价格将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给中国,使中国成千上万人受益;默沙东也曾无偿提供伊维素给非洲等贫困地区治疗河盲症,直至病毒消失。这些舍利取义的行为,并没有导致公司的经济下滑,反而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各国由于默沙东的善举,纷纷为他敞开贸易的大门,这给默沙东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舍利取义,利益也将随之而来。2.例文:利和义得理性抉择千余年前,先贤们便对利与义展开过探讨。时至今日人们对利与义的看法仍各执己见。在日常生活中,总会碰到义与利的矛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需要做出抉择、进行取舍。面对这种人性考试,每个人会交出不同的答卷。有的人见利忘义,有的人舍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于是,真金闪亮,草木现形,而我们要分清义利,做有义之人。丘吉尔曾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民间也流传着“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类俗语,这些话仿佛都在说服人们——在这个物质化的社会,利益高于一切。的确,任何一个人都渴望追求利益,追求物质的好的生活,这是人的本性。但我想说的是:利与义并非完全对立,有义的人往往会获得更大、更长久的利益。先义后利,利益也将随之而来。著名美国制药公司默沙东曾经用几乎免费的一美元价格将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给中国,使中国成千上万人受益;默沙东也曾无偿提供伊维素给非洲等贫困地区治疗河盲症,直至病毒消失。这些舍利取义的行为,并没有导致公司的经济下滑,反而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各国由于默沙东的善举,纷纷为他敞开贸易的大门,这给默沙东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舍利取义,利益也将随之而来。在当前这个浮躁的社会,基本上各行各业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媒体记者为了追求最大的点击率,收视率,不惜侵犯他人的隐私,工厂商店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不惜造假卖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在这种利和义不能得兼的情况下,难道就不能学学那些舍利而取义的榜样吗?钱学森淡然面对荣誉、地位、金钱,将一生交给了最爱的祖国,他一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北京同仁堂从创业之初就提出了“济世”、“养生”的经营宗旨,“在赚钱与济世养生这二者之间,始终把济世养生放在第一位,为济世养生而制药卖药。面对敌人的威迫利诱,文天祥不为所动,慷慨赴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利”字旁边一把刀,当利和义不能得兼的时候。我们不要因为利变成贪婪的饿狼。别“让”利割伤我们自己!义利关系不容小觑。我们要分清义利,做有义之人。【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审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本句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孟子说,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类人;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求利的,是跖一类人。要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就在利和善之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意思是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义与利本是同源之水,若取之得法,如鱼与熊掌,亦可兼得。唯有明义利之辨,追寻义与利的和谐统一,才能冲破金钱诱惑的无底深渊,才能绽放正义的无穷光辉。围绕义和利来作文。【立意】义利之辨;义利观;重义轻利;待人也宽,责己也严;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选择义。【素材】1.明义利之辨,必先修身正心。颜回居于陋巷之中,箪食瓢饮,亦能自得其乐。梭罗居于湖畔之上,一泓净水,便是心灵充实的源泉,陶潜居于东篱之间,浊酒一杯,便能幻化出无穷的诗意。我们虽居于尘世樊笼,不能在世外桃源中自得其乐,但亦能修身正心,脱俗于尘网之中,做都市中的隐者。然而野马若无缰绳的羁绊,终究会走失方向。单纯凭借人们心灵的自觉便想走到义利合一的境界,只能是痴人说梦。明定律例,让不义之利无处可图,让义利合一有了制度的保障方为治世之术。2.昔陶朱公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天下,成为一代富豪,却亦能舍却万贯家财,扶危济困,终成一代豪侠,为世人所敬仰。而晋之石崇富甲天下,沉香铺地,龙涎照明,可谓人间极乐。然而树大招风,无尽的财富最终成了恐怖的祸患,身败名裂,尸骨不存。义利合一,才能不被祸患的沟壑吞并,使财富的涌流为自己造福。如若不然,必将招致无穷的灾祸,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得安宁。明义利之辨,让金钱凭借正义的力量,铸造出内心的安逸和物质的富足。3.能明义利之辨者,古人有之。迂腐的儒生高居于庙堂,不识民生疾苦,空谈正义而摒弃利益;肮脏的小人为金钱所困,不识礼仪道德,追求利益而抛却正义。然而,学富五车不能满足物质的需要,家财万贯不能填补精神的渴求。唯有明辨义与利,才能实现正义与利益的完美融合,走到完美高尚的新境界。【结构】标题切合题意,《利和义得理性抉择》,首段联系现实,得出观点,“有的人见利忘义,有的人舍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于是,真金闪亮,草木现形,而我们要分清义利,做有义之人”。第二段围绕“利与义并非完全对立,有义的人往往会获得更大、更长久的利益”论述;第三段提出疑问,“在这种利和义不能得兼的情况下,难道就不能学学那些舍利而取义的榜样吗”,对比论证。最后强调“义利关系不容小觑。我们要分清义利,做有义之人”。3.例文:义与利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大多是这样的说法,君子重义不见利、施恩不图报、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在义与利的交锋中,咱们民族一贯视义为荣,瞅利为耻。也正因为此,历朝历代涌现了不计其数的大爱无私之人,他们以自己的光风霁月般的义举绚烂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空,凭自己的拯弱扶贫的精神温暖了千千万万颗悲冷的心灵。这些不计回报的馈赠,这些挺身而出的义举让我们活着有意义、有方向、有力量。但是现在的世界,很多人奉行的是利益至上,而我们怎么对待义与利呢?义与利的关系,自古以来,备受争议。人们都不断地思考着,想要找出一个支点,来平衡两者的关系。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圣人孔子早已将这一利义观纳入君子之风,让弟子们好好继承发扬。“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面对义,孟子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至于远不及生的利,则更不必言之了。《吕氏春秋》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孟尝君,可谓逐利的一把好手。一次他派门客冯谖替他去讨债。临行前,冯谖问他是否需要带些东西回来,孟尝君随口说,你看我缺什么就带什么吧。冯谖到了地方,将契据烧毁,并假托孟尝君之命,将债款赏赐给了百姓。次日,他回齐向孟尝君交差,孟尝君倍感意外。冯谖说:“我为您买了义。您只有一块封邑,却渔利百姓,我将债全部放还,这就是我为您买的义。”次年,孟尝君因不受赏识而被贬回封地。离地百里,便见百姓上前相迎,不禁感叹:“先生替我买的义,真是重于利百倍啊!”以此可见,信义的价值之深。不过,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是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才“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曾说过“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由此可见,义与利也并不是一定要站在对立面上。并不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就一定能体现大义,而腰缠万贯也不一定就是耻辱。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是完全值得提倡的,也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被活活饿死纵然值得敬佩,但现世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心中的大义。义与利本就是一朵双生花,在面对取舍时,希望你能舍利取义,但更希望你能“利义双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通读材料,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第一句,“举国上下交争利,则国之殆矣”,意思是全国上下都争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第二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第三句“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意思是有义就富裕,没有义就贫穷;第四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天下人吵吵嚷嚷,嘈杂喧闹,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来;天下人碰碰撞撞,拥挤奔忙,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往。这四句都谈到了“利”与“义”,“利”——利润,好处(对私,小我);利者,主要指实际利益。“义”——道义,正义(对公,大我);义者,即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之下所持的道义。“利”与“义”本身无褒贬,但对待“利”与“义”的立场态度,特别是在“利”与“义”发生矛盾时的倚重取舍,不仅体现一个人的“利”“义”观,而且也能反映人品、觉悟境界和人生态度。由此,在社会道德中,“利”“义”观通常更为人们所看重,而在“利”与“义”的矛盾面前能否心端行正,则是识辨一个人正直与否、高尚与否、担当与否的“试金石”。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做人做事道义为先,“重义轻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也是古人眼中的君子人格。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荀子强调“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孟子则倡导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要“舍生而取义”。这种“利”“义”观,历来为世人所推崇,成为熔铸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重要基石,由此造就了一大批为了大德大义,而不惜以身赴死、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马克思言:“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从来都不否定人们对正当利益包括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坚决反对的是“非正义的剥削”“冷冰冰的利己主义的算计”,坚决反对功利之心当头、个人利益至上和拜金主义当道。参考立意:1.谈谈“利”和“义”的辩证关系;2.为人处世不能只看重利益,更要看重道义;3.理智对待“利”和“义”;4.追求义与利的统一。行文结构:开篇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提出问题“我们怎么对待义与利呢”;接着通过引用和孟尝君的例子阐述“在面对取舍时,我们能舍利取义”;接着引用朱熹和董仲舒的名句阐述“义与利也并不是一定要站在对立面上”,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是完全值得提倡的;结尾点明两者的关系,“义与利本就是一朵双生花,在面对取舍时,希望你能舍利取义,但更希望你能‘利义双收’。”素材: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付出的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2.舍小利,取大义,可实现人生价值。正如臧克家诗中所说:“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这“有的人”便是愿意放弃个人利益,保全大局利益的君子。解放军空军飞行员李剑英在执行运输军用装备的任务中,遭遇飞行故障,无法下降,但机下是居住着百姓的村庄,身为人民的保卫者,他毅然放弃弃机逃生的机会,避免了机上军备可能坠落爆炸给人民安全造成的巨大损失,坚持最后驾驶飞机至耗完原油在无人区坠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才得以保全,但李剑英却魂归蓝天。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大义的内涵,大义在于着眼于集体利益,优先顾全大局。大利在先,小利在后,便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义体现。3.舍大义,取小利的行为则是人生的污点,是为人们所谴责的行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存在着一些有偏差的义利观导向,诸如弃学生生命于不顾的“范跑跑”和视病人生命如草的“医跑跑”,他们在紧急关头都只求个人安全,冷漠的忽视他人的生命利益,事后还大义凛然地庆幸自己的作为,最后终是受到社会各方批评,被人们所指责。所以这种只顾个人利益而忽视甚至蔑视他人利益的行为是有偏差的,其人生价值是轻如鸿毛的,精神灵魂是污浊的,是为他人与社会所反感的。4.大义应还有王茂华火场救人的勇气,有金晶稳保圣火的无畏,有沈浩爱民如己的无私,有德兰修女一生奉献他人的伟大。这些大义者便是社会的骄傲,是人们应追求的道德模范。大义与利益应有机统一,重视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才能成就大义人生。正是由于人人追求大义,社会方能和谐发展。【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1.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2.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3.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4.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5.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6.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4.例文:义利之辨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是义与利。义与利本是同源之水,若取之得法,如鱼与熊掌,亦可兼得。然而,金钱的潮流滚滚而来,我们被五彩的霓虹迷乱了眼睛,丢失了正义的指南针,陷入欲念的无穷泥潭之中,难以自拔。唯有明义利之辨,追寻义与利的和谐统一,才能冲破金钱诱惑的无底深渊,才能绽放正义的无穷光辉!能明义利之辨者,古人有之。迂腐的儒生高居于庙堂,不识民生疾苦,空谈正义而摒弃利益;肮脏的小人为金钱所困,不识礼仪道德,追求利益而抛却正义。然而,学富五车不能满足物质的需要,家财万贯不能填补精神的渴求。义与利二者已不可视为必然的矛盾,不能见利忘义,也不可能尊义而贬利,义利不可偏废,可有先后,应先义而后利。唯有明辨义与利,才能实现正义与利益的完美融合,走到完美高尚的新境界。昔陶朱公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天下,成为一代富豪,却亦能舍却万贯家财,扶危济困,终成一代豪侠,为世人所敬仰。而晋之石崇富甲天下,沉香铺地,龙涎照明,可谓人间极乐。然而树大招风,无尽的财富最终成了恐怖的祸患,身败名裂,尸骨不存。义利合一,才能不被祸患的沟壑吞并,使财富的涌流为自己造福。如若不然,必将招致无穷的灾祸,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得安宁。明义利之辨,让金钱凭借正义的力量,铸造出内心的安逸和物质的富足。明义利之辨,必先修身正心。颜回居于陋巷之中,一箪食,一瓢饮,亦能自得其乐。梭罗居于湖畔之上,一泓净水,扁舟游江湖,便是心灵充实的源泉,陶潜居于东篱之间,浊酒一杯,悠然见南山,便能幻化出无穷的诗意。我们虽居于尘世樊笼,不能在世外桃源中自得其乐,但亦能修身正心,脱俗于尘网之中,做都市中的隐者。然而野马若无缰绳的羁绊,终究会走失方向。单纯凭借人们心灵的自觉便想走到义利合一的境界,只能是痴人说梦。明定律例,让不义之利无处可图,让义利合一有了制度的保障方为治世之术。明义利之辨,非空谈可得之。明辨大道,行于自身。从自己做起,让义利和谐统一,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立意。读懂材料是重要前提。必须全面理解材料,不可抓住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重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理清其逻辑关系。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审题】写好“义”与“利”,先理清这两个概念。利:利润,好处(对私,小我)利者,“生人之用曰利”,主要指实际利益。义:道义,正义(对公,大我)义者,“事之所宜也”,即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之下所持道义。本题三段材料可分为三个写作角度,材料一论述君子与小人的义利价值观,重义轻利。材料二强调思想要以利益为前提。材料三辩证看待如家的义利观。这三个角度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参考,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也可以另有发挥。只要是谈论“义”和“利”的关系即可。义利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可以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得出自己的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可以理解为社会国家的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理解为个人需要具备的义。【立意】1.义为体,利为用2.义与利不是绝对的矛盾3.先义者,利必随之4.见利忘义等于自取灭亡5.义者,利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