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模型设计 开题报告_第1页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模型设计 开题报告_第2页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模型设计 开题报告_第3页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模型设计 开题报告_第4页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模型设计 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基于含糊综合评判法的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模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规定开题报告既是规范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又是完毕高质量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确保。为了使这项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特制订本规定。一、选题根据1.论文(设计)题目及研究领域;2.论文(设计)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3.现在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二、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1.重点解决的问题;2.拟开展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论文写作大纲或设计思路);3.本论文(设计)预期获得的成果。三、论文(设计)工作安排1.拟采用的重要研究办法(技术路线或设计参数);2.论文(设计)进度计划。四、文献查阅及文献综述学生应根据所在学院及指导教师的规定阅读一定量的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综合,形成文献综述。必要时应在调研、实验或实习的基础上递交有关的报告。综述或报告作为开题报告的一部分附在背面,规定思路清晰,文理通顺,较全方面地反映出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或前期工作基础。五、其它规定1.开题报告应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始后的前四周内完毕;2.开题报告必须经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3.开题报告不合格或没有做开题报告的学生,须重做或补做合格后,方能继续论文(设计)工作,否则不允许参加答辩;4.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允许更换论文题目或指导教师;5.开题报告的内容,规定打印并装订成册(部分专业可根据需要手写在统一纸张上,但封面需按统一格式打印)。一、选题根据1.论文(设计)题目基于含糊综合评判法的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模型设计2.研究领域物流工程3.论文(设计)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顾客的盼望值不停提高,顾客规定更加好的质量、更大的柔性、更多的选择和更低的价格。在这种状况下,公司为了保持其竞争力,必须不停地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改善产品质量、减少生产成本、缩短交货周期。但要达成这些目的,公司仅依靠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规定以协同的方式把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有效的整合起来,在协调个体绩效的基础上使供应链整体绩效达成最优。基于此,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备受公司界的广泛重视,供应链管理现正成为公司合作竞争、不停增强参入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建立在市场机遇基础上,由多个各有特长的公司构成的供应链模式,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竞争力的公司运作模式。在这种供应链的环境下,产业竞争的特性不再是公司与公司,或者说产品与产品,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种软弱无力的链接可能破坏整条链的竞争力。供应链中组员运用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联合起来完毕整个产品的从开发、设计到制造和销售的全过程。资源共享,风险共担,通过合作来强化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显然,在这个过程中,供应链中合作组员的对的选择对提高公司的总体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供应商是整个供应链的“源头”,对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是供应链合作关系运行的基础。供应商在交货、产品质量、提前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等方面都影响着制造商的成功与否,同时,供应商所供产品价格和质量也决定着最后消费品的价格和质量,进一步决定了最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且对供应链的各构成部分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公司越来越专注于本身的核心业务,从而使其在某些专业技术领域更多地依赖供应商。由此能够看出如何科学地对供应商进行考核评价并做出对的的选择,主动地与优秀的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形成双赢的局面,已成为公司提高竞争优势的核心。中国公司长久以来受计划经济物资流通的影响,没有建立规范的供应商考核评价体系。现在公司的考核原则多集中在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价格、柔性、交货准时性、提前期和批量等方面,没有形成一种全方面的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供应商做出全方面、具体、客观的评价。因此,在庞杂供应体系中,采用当代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建立一套能全方面、科学评价供应商的定量化模型含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整个供应链成功构建和运转中选择抱负的合作伙伴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上述分析,在供应链环境下,如何通过科学而有效的办法对供应商考核评价,并选择适宜的供应商作为战略性的合作伙伴,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建立起有效的供应商指标体系对供应商进行科学全方面地分析和评价,是一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供应链环境下公司对供应商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试图建立一套基于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较为完整的供应商考核指标体系,并运用一套实用的供应商考核办法,选出最适合公司的供应商作为公司的合作伙伴,以达成公司强强联合,提高整个供应链竞争能力,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目的。概括起来本文研究含有下列几方面的意义:(l)有助于选择适宜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通过对供应商的全方面考核能够选择一种优秀的供应商,由于它的产品质优价廉,服务态度好、沟通有效,有长久的发展战略,因而在满足采购商正常生产的状况下同时减少了采购成本,最后提高了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能力;(2)有助于解决长久困扰公司成本支出和运作效率的库存问题。随着准时制造(JIT)和全方面质量管理(TQM)理念的广泛采用,通过与优秀的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能够解决过多的库存或库存局限性问题。过多的库存将严重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率,占用公司仓库和不得不付出昂贵的利息,而库存短缺则会造成整个合同不能准时交货,并有可能失去重要客户;(3)有助于减少公司的成本(涉及运输成本、采购成本),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建立一种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揭示新的竞争条件下的供应商评价的特点,较为全方面地探讨影响双方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公司进行供应商评价及其选择提供新的有益的参考。供应商考核的重要目的是确保供应商供应的质量,同时在供应商之间比较,方便继续同优秀的供应商进行合作,而裁减绩效差的供应商。通过供应商的考核也能够理解供应存在的局限性之处,并将其反馈给供应商,增进供应商改善其业绩,为后来更加好的完毕供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4.现在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1)国外研究现状对供应商评价指标进行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6年Dickson的工作。他整顿出23项评价供应商的准则,依次为价格、准时送货、质量、装备与能力、地理位置、技术能力、管理与组织、行业名誉与地位、金融地位、历史绩效、维修服务、态度、包装能力、运作控制、培训协助、程序正当、劳务关系统计、通讯系统、互惠安排、印象、交易的迫切性、以往的贸易量和担保与赔偿等。随即Dickson向美国经理协会的273位采购经理与采购代理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成果,对23项评价供应商的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认为价格、质量、准时送货、装备与能力、技术能力、金融地位、历史绩效、程序正当、通讯系统、担保与赔偿是考核供应商最重要的准则。他的研究论文发表后来,世界制造业的制造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大批量制造方式日益成熟,顾客对产品的规定从单纯强调价格低廉逐步转变为综合考虑产品质量、交易便利性、多样化、个性化等内容。制造公司的战略重点从成本控制转变为质量控制、时间控制。在此基础上,先后出现了全方面质量管理(TMQ),先进制造技术(AMT),柔性制造方式(FMS),精简制造方式(LM),敏捷制造方式(AMS)等多个新型的制造方式,这些新的制造方式也影响了选择供应商的准则。从Dickson之后的研究中能够发现,他们的选择指标与Dickson给出的选择准则差别并不大,从中能够发现诸多供应商选择过程中共性的指标。在评价供应商时终究要考虑哪些因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从Dickson提出了以质量、交货期和历史绩效为最重要因素的供应商评价23条准则后来,许多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许多成果,比较有影响的有:Lehmann和Oshaughnessy(1974)提出的绩效、经济、整体、适合、遵法等五项评价指标。Cadditk和Dale(1987)提出涉及质量、生产计划与管理系统的有效性、整体历史绩效、采购项目及价格等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Hatheran(1988)通过对制药业的一项调查成果显示,有8项指标经惯用于供应商评价,按次序依次是质量、价格、服务、技术能力、财务能力、地理位置、信誉度和沟通。Eliram(1990)提出公司在进行供应商评价时,除了要考虑如成本、质量、交货期等普通的量化的研究原则之外,还应考虑某些如管理相容性、目的一致性等所谓的软性指标。Weber(1991)等人则对Dickson提出23项供应商评价准则之后的有关研究文献(共74篇)做了一种统计分析,对准则的重要性重新进行了排序,他们发现,价格是讨论得最多的一项准则,接下来依次是交货、质量、生产设施/生产能力、地理位置、技术能力、管理和组织等,其它的因素则极少提及。Symtka和Clemens(1993)提出用风险、公司战略目的、成本三项重要指标来进行供应商评价。Johnson(1995)考察了现在供应商的战略、文化、过程和技术四个方面的状况,拟定了17个筛选供应商的准则。他认为,时间、质量、成本、服务构成了影响供应商众多因素中最为核心的因素。Patton(1996)则认为价格、质量、交货期、销售增援、设备与技术、订货情形、以及财务状况等7项因素都是供应商评价的要点。Tagaras和Lee(19%)提出的评价原则则有成本(包含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交货期、以及进料品质。此后,Teber、Current和Benton综述了74篇有关供应商选择的文献。他们发现,净价是讨论最多的一项准则,接下来依次是交货、质量、生产设施/生产能力、地理位置、技术能力、管理和组织等,其它的因素则极少提及。Verma和Pullman(199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尽管供应商表面上都宣称最为重视产品的质量,但在实际采购过程当中,他们却更看重价格和配送状况。Yahya和Kingsman(1999)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16位富有经验的采购精英和采购经理的调查,得到了涉及质量、响应、交货、纪律性、财务、管理、技术能力以及设施等指标在内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及对应的权重。近来的某些文献提到供应总成本、科研与产品开发、协调运作合同、外部环境等因素也应当考虑在内。Bhote()提出应评定供应商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生产系统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产品开发的合作程度、产品开发周期等指标。Cole()则强调衡量供应商产品设计能力、研发能力以及整个技术创新环境等指标的重要性。Eliram()建议考虑供应商所采用的制造设备的技术水准和供应商的发展速度。Lamming()则认为新的供应商评价应关注于“关系评价”,即一种有关合作的一切方面综合评价,并且供应商评价应当是一种双向的评价。(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方面,自从上世纪90年代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入中国后来,引发了学术界和公司界广泛的关注。我国学者也开始对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进行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停进一步,对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范畴也在不停扩大。湛述勇、陈荣秋(1995)在对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和几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汽车工业中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关系的现状,对比了该关系与JIT环境下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关系的差别并分析了因素。提出对供应商的评价应根据供应商在质量、交货期、批量柔性、交货期与价格的权衡、价格与批量的权衡、多样性等方面的水平,而不能仅仅根据价格进行评价。同济大学霍佳震于1999年提出针对以零售商为核心的不同产品类型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对以零售商为核心的供应链下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做了大量研究,根据制造商产品的类型以及合作期限的长短,提出了四种类型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短期效率型、短期创新型、长久效率型和长久创新型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马士华、林勇()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把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大部分:质量系统、公司业绩、业务构造与生产能力和公司环境。朱道立()等人对集成化管理软件ERP的供应商选择作了进一步的讨论,指出ERP供应商选择由技术特性、费用、顾客服务和供应商特性四组指标构成,并给出了各项指标的权重。邵晓峰、季建华、黄培清()对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应的研究。陈琦、安茜、张文杰()把选择供应商的准则分为任务有关性准则和伙伴有关性准则两部分。任务有关性准则重要涉及:客户观念;稳定性;变通;准时性;核心能力优势;共享有关信息能力;财务实力和含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伙伴有关性的评价准则涉及:互相信任与为对方考虑;强调长久关系;享有共同的目的;渠道观念和利益风险共享观念。高陆、童秉枢、董兴辉()提出基于含糊层次的评价办法,建立了基于公司内部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和外部竞争力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王旭平、陈傲()则构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了影响公司与供应商长久合作的因素,并把信息技术和供应商信誉作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刘志高()等,对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考核评价进行了需求分析,提出了基于Web的供应商考核评价系统的架构。卓剑、滕春贤()从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协调的角度出发,初次结合平衡计分卡的思想,提出从服务水平、公司能力、合作程度、财务能力4个层面来研究供应商绩效评价问题,并构建对应的评价指标。姜红刚()等从供应链环境下影响供应商选择因素的角度分析,提出了以公司业绩、公司生产能力、公司质量体系、公司环境为准则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陶翠()等运用供应商动态系统模型,从侧重市场反映的敏捷性、信息技术水平、公司文化、忠信度与评价办法相匹配等角度,建立了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准则。马丽()等建立了基于供应关系和物资分类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的物资分类和供应关系建立不同的供应商评价指标。综合有关研究文献能够发现,以往有关供应商评价的文章,大多数都以传统的供应商关系为基础,所提出的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买卖关系的顺利进行,极少涉及合作与共同发展问题。近来的某些文献则对这一问题引发了重视,但都局限在某一类技术能力指标上,而有关供应链环境中较为全方面的供应商评价方案的研究却非常缺少。二、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1.重点解决的问题1、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现状研究;2、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体系构建;3、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4、基于含糊综合评判法的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模型设计。2.拟开展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论文写作大纲或设计思路)第一章绪论1.1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2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现状研究1.3本文研究内容体系第二章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体系构建2.1集成化供应链有关理论2.2供应商绩效评价评价概述2.3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第三章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3.1评价指标的选用原则及其办法3.2评价指标的拟定3.3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及其计算第四章基于含糊综合评判法的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模型设计4.1含糊综合评判法概述4.2基于含糊综合评判法的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模型设计4.3实例分析结论3.本论文(设计)预期获得的成果本文通过对集成化供应链的现状研究,构建出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并对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最后采用含糊综合评判法来对某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评价,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得出对应的评价结论。三、论文(设计)工作安排1.拟采用的重要研究办法(技术路线或设计参数);本文拟采用下列研究办法来建立绩效评价体系:(1)查阅文献资料。从图书馆、互联网查阅大量资料,并对所需要的资料进行收集整顿。(2)建立统计模型。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构建绩效评价模型,通过含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3)模型分析。以含糊综合评判法为基础,模拟专家对各指标的评价,对本论文所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模拟检查,起到案例分析的作用。2.论文(设计)进度计划第1-2周:理解设计内容,查询,收集,整顿资料、翻译有关文献第3-4周:分析材料,拟定总体设计方案,撰写开题报告第5-6周: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现状研究第7-8周: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第9-10周: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第11-12周:基于含糊综合评判法的集成化供应链供应商子系统绩效评价模型设计第13-14周:完毕毕业论文的写作第15-16周:完善论文各项内容,准备答辩四、需要阅读的参考文献[1]刘慧敏,戴更新.物流公司绩效评价办法的实证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6(20):24~82[2]Thomas,Landers,MichaelH.Thevirtualwarehousingconcept[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36):1l5-125[3]范春梅,辛若朋.物流绩效评价研究现状综述[J].物流技术,,9):16~91[4]KaplanR.S,NortonD.P.Thebalancedscorecard—measuresthatdrivePerformance[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2,(2):71~79[5]程国平,刘世斌.基于服务质量的物流绩效含糊综合评价办法及应用[J].价值工程,,(7):57~60[6]张萍.第三方物流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与办法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公司,,(14):37[7]MelvynJPeters.TheuseofThird—partyLogisticServicesbyEuropeanIndustry[J].TransportLogisties1998,(3):17~18[8]雷亮.基于当代物流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与办法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5):I~5[9]CarstenHomburg.ImprovingA“vity-BasedCostingHeuristicsbyHigh—levelCostDriver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sResearch,,(157):332-343.[10]孙晓东,焦月,胡劲松.公司物流绩效评价的灰色关联抱负解法(Gc—TOPSIS)[J].第十七届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C].哈尔滨,[11]蒂莫西.M.拉塞特.战略采购管理一一与供应商的合作与竞[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一107[12]艾升东,邓旭东.基于含糊综合评判法的中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J].科学决策,,(10):48[13]孙相文.物流绩效评价办法比较[J].物流经济,,(10):62~63[14]张滢.基于熵权和灰关联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绩效评价[J].中国流通经济,,(1):20[15]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8:192,347附:文献综述或报告一、集成化供应链及其评价所谓集成化供应链,是指供应链中的各节点公司摈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在核心公司的不停推动下,通过信息技术把全部供应链组员的物流、财务、预测、计划等业务进行整合,并看作一种整体的功效过程而形成的新型供应链组织构造。集成化供应链各公司追求利益共享基础上的供应链整体优化,公司之间通过订立供应链联盟战略合同,变利益博弈为利益双赢。公司绩效评价研究理论的借鉴意义: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基于集成化供应链的公司绩效评价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日益进一步的讨论,并逐步融合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中。从这一角度来说,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公司绩效评价的自然延伸和必然规定,对其进行评价是公司绩效评价在范畴和焦点上的一次进化,含有全新的内涵和形式;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获得了一定成果:重要涉及徐贤浩、马士华等在分析现行公司绩效评价指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衡量供应链绩效时应遵照的5项基本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普通性统计指标及其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供应链委员会SCC在SCOR模型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3项指标,并给出了每一项指标的计算办法;霍佳震等人认为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应当从整体和各个公司两方面进行评价,并建立了集成化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必要性:由于研究时间较短,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践处在探索之中,使其绩效评价究处在初级阶段,存在较多缺点,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评价内涵不够清晰,造成研究中的混乱(2)评价的框架体系还不够合理,指标体系繁杂(3)评价手段研究较少,信息化水平不高,评价成本、速度不尽如人意二、公司绩效评价有关理论1、绩效评价的定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绩效的含义是成绩和效益。在科学评价方面,它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学意义:即在其本义的基础上,规定必须是由一定主体作用于一定客体之上、含有可度量性、能够体现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客观存在的成绩和效益。所谓绩效评价:即运用数量统计和运筹学办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特定主体在一定的期间内做出的效益和成绩,做出客观、公正和精确的综合评判。公司绩效就是指公司经营成果,即指经济实体一定时期内运用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成果。普通体现为效果和效率两个方面。公司绩效评价指的是为了实现公司的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原则,采用科学的办法,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成果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2、绩效评价的构成(1)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决定着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办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公司制公司里,出资人是公司风险的承当者,对公司含有控制权和收益权,出资人的意志直接决定着公司绩效评价的内容和办法,评价指标也由出资人决定,因此,出资人就成为传统公司制公司中绩效评价研究和绩效评价的主体。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公司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个人和群体的利益也更多的受到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公司的兴衰与出资人、经营者、职工、债权人、政府等息息有关,从而一起构成了公司绩效评价的主体。(2)评价客体评价客体是指实施评价行为的对象。任何客体都是相对于拟定的主体而言的,它由主体的需要而决定。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的客体由公司有关利益方的需要所决定,如以公司法人的经营行为为评价对象,评价内容普通涉及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盈利能力、资产经营水平、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等。(3)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指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主体的需要而设计的、以指标形式体现的能反映评价对象特性的因素。如果没有反映公司经营绩效方面的指标,绩效就无从展示,评价也不可能进行,如何将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因素精确地体现在各项具体指标上,是绩效评价系统设计的重要问题。(4)评价原则评价原则是判断评价对象绩效优劣的基准。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原则是对公司经营绩效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评价原则普通根据数理统计办法经测试和调节后拟定。评价的原则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产生的,随着社会的不停进步,经济的不停发展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评价的目的、范畴和出发点也会发生变化,作为评价判断尺度的评价原则也会发生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评价原则是发展变化的。然而,在特定的时间和范畴内,评价原则必须是一定的,应含有相对的稳定性。评价原则的选择对评价结论产生深刻影响,如我们对某公司经营绩效按历史原则和按同行业原则评价,其结论可能大相径庭。(5)评价办法评价办法是获取绩效评价信息的手段。有了评价指标与评价原则,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评价办法,从而实施对评价指标和评价原则的运用,以获得物流公司绩效评价公正的评价成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办法,评价指标和评价原则就成了孤立的评价要素,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的选择1、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意义(1)减少供应链上不拟定因素,减少库存生产制造型公司的库存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制品库存,涉及车间在制品、半成品和毛坯;第二类是外购物料库存,涉及原材料、原则件和协配件;第三类是成品库存,它是公司生产的最后产品库存。形成第一类库存的重要因素是公司内部的生产与控制系统的局限性造成的,形成第二类和第三类库存的重要因素是由于供应链上各公司之间的合作存在缺点而造成的。由于供应链上各公司之间缺少合作,其需求的不拟定性将向供应链上游方向逐级放大,使得预测精确性减少,主生产计划精确度减小,原材料供应量大大超出实际需求量,这种供需的不平衡,随着生产的进行就转化成为不必要的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和成品库存,也有可能由于超越生产能力的限制而造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