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能力训测_第1页
诗歌教学能力训测_第2页
诗歌教学能力训测_第3页
诗歌教学能力训测_第4页
诗歌教学能力训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诗歌教学能力训测教学目的:1、掌握诗歌阅读和教学的基本知识。2、培养诗歌阅读和教学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培养诗歌阅读和教学的能力。参考资料: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2、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9年6月。3、于漪《可以做得更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授课内容及过程:*讲授时间:30分钟左右+教学案例观摩40分钟+讨论总结20分钟。诗歌教学是比较难,一首抒情诗往往很短,只有几句,老师分析一下意象,让学生背一下,再往下就无话可说了。还有一些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解释一下字词,疏通一下句子,让他们熟读背诵就可以了。反而把诗教得一点“诗味”都没有了。学生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读着还有点味,老师一讲反觉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了。问题在哪里呢?——老师自己不懂诗。所以,这一部分我们分两块来讲:一是诗歌阅读,二是诗歌教学。一、诗歌阅读。——诗为什么读不懂,应怎样读诗。(一)用“解释性阅读”来对待诗歌,缘木求鱼。一般来说,同学们常问的问题是“这首诗我怎么读不懂?”实际上,诗从根本上就没有人能够“读”懂,诗是“读”不懂的。——这里的“读”当然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可以称之为“解释性阅读”或“说明性阅读”,它是以接受词所传达的“概念义”为基础的阅读,也就是对一个词、一句话,你看到的是它的“概念”而不是它的“物象”。词的概念义是从多个具体的物象中概括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含义,可以说是它在最主要的承担着“交际工具”的任务。但是,在诗歌中,词最主要的使用它的“表现意”,而不使用它的“概念意”,也就是说诗人写一个词、一句话,使为了使读者能够看到、听到、感觉到这个词句所表达的物象和情境,而不是使读者仅仅“知”道。因此,诗人在写诗时,会使用各种手段阻碍你使用“概念意”解读,包括句式的特殊组合、各种修辞手法的特殊使用,这就是诗歌的“阻拒性”,以更突词句的“表现功能”,在这些障碍之下,读者不得不借助词的表现意,想象、猜测词句的所表达的内容。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不要去追问“花如何能似梦,雨怎么能如愁”,不要去钻这样的牛角尖,它会把你引上邪路——“解释”的邪路;只有敛神凝气、闭上眼睛想象这幅画面:淡淡的愁绪、哀怨的眼神、在风中悠悠荡荡飘落的花瓣、绵绵密密的细雨……——体验这种感觉,这才是“读”诗的正确道路。读诗最重要的途径是追求各个词的“表现意”,也就是围绕这些名词去“想象”、去使用各种感觉器官“体验”!“诗人是不得以才使用文字的”,如果诗人有另一种表达的工具,比文字更好用,可以使读者更真切、便捷的体验到他要传达的“形象”“情趣”“意味”,他便会丢掉文字。——文字在诗人那里只是一种特殊的手段和工具,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诗人使用文字语言不是为了“叙述、解释、说明”什么,而在于使用文字神似地再现景、物、事,并将自己难以言传的“情味”和“意味”蕴含于这种景、物、事中。例如“星空”常常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对人生、宇宙无尽地拷问与思考,往往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味。怎样表达这种“意味”呢?音乐家会将它谱成乐趣,画家把它变成一幅画,诗人则说“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世界的眼睛。”这里的文字是什么呢?它相当于音乐家使用的“乐谱”、画家使用的“彩墨”,是借以表达形象和情味的工具。(二)寻找诗歌的标准解释,徒劳无益。诗歌本来就是没有答案的,古人说“诗无达诂”“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都是这个意思。抒情诗就是这样:借助语言描摹一个画面,而这画面所传递出的情趣、意味让你咀嚼、品味不尽。诗人做事本来就是如此:在生活中发现了一景、一事、一物,发现其非常耐人咀嚼、品味,那么就使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尽可能“神形俱备”地将这“一景、一事、一物”呈现给读者,让他们也有同样或类似的感觉。也就是说,诗中的意境在其最初为“社会生活”时,就是耐人寻味、或寻味不尽的,诗人对彼景彼情都无法以“概念”言传,不得不借助文字的“表现功能”来传递这种无尽的“情味和意味”。如果读者能够将这种“意味、情味”读尽,那这首诗一般来说不能称为诗,至少不是优秀的诗。我们看《红楼梦》中黛玉是如何教香菱学诗的:(黛玉给香菱圈了一些王维的诗让她回去读,几天后。)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他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三昧”是佛教用语“Samādhi”的音译,原是佛教修行的一种方法,即止息各种杂念,使心神平定,后来转意为事物的“真谛、诀要”,是说黛玉赞香菱已得了诗的真谛、诀要。香菱所说的这一段话是用三个例子阐释,其中心意思是开首的那段话:“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也正包含了我前面所说的三层主要意思:“逼真地想”“用概念意解释是无理的,用表现意解释无不合情合理”“意无穷(口里说不出来)”。——可贵的是“口里说不出来”,这正道出了诗意味的“无尽”,如果能说出来,要么说明诗不好,要么说明并未得诗之“三昧”是假的。——诗与“标准答案”格格不入的,诗有了标准便不再是诗,为诗寻找标准答案的人一定不懂诗。总结一下:读诗是用的另一种思维方式“想象——体验——品味”,所以人们常说“品诗”;而不是我们在生活中贯用的思维方式“解释——思考——理解”,无论是谁用后一种思维都无法读懂诗。——用求真的眼光去寻美,当然是南辕北辙了。历史上不乏这样的笑话:如杨慎给杜牧改诗,说“千里莺啼绿映红”应为“十里”,因千里太远无人能听见。//杜甫诗《古柏行》中有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通过计算,在《梦溪笔谈》中对杜甫驳斥:“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这就是以科学家“求真”的眼光,来读诗人“审美”的诗篇所闹出的笑话。三国经学家王弼在《易经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这对我们的诗歌阅读来说,应是一个经典的提示,我们阅读诗就是“依言明象,体象悟意(情)”。这是阅读诗歌最基本的方法。(三)小和尚念经的朗读,于事无补。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对一首我们在小学都学过,到现在都熟能背诵,但我们却一直没有感到它的美,为什么呢?背得这样熟了,应该说不错了,为什么体会不到美呢?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我背得很熟,但只到前两天背课时,才体会到它的一点点“美”,原来只是背诵。我们前面说过,诗人使用文字,是摒弃其解释功能的,而专注于其“表现功能”,我们在前面谈到的文字的表现功能能,主要是从它的“表象功能”来说的。也就是说,用文字来表现形象,又用形象来蕴含情感意味;但文字还有另一种“表现功能”,即“表声功能”,也就是说诗人的感情不同,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语调、节奏、重音都会不同,而这些声音的变化又不是诗人刻意而为的,而是在情感的趋使下,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徐祯卿在《谈艺录》中说:“盖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就是这个道理。这与我们平时说话一样,当你愤怒时,往往节奏快、语调高、音量大;当你愁苦时,往往节奏慢,声调低缓,音量小……诗歌也是如此。所以,在把握诗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反复的诵读,使自己的节奏、语调、重音等不断地向作者靠近,那么就会一步步靠近作者写诗时的感情,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我原来并不喜欢朗读,但一些老师的实践证明:除依靠想象联想获得审美享受外,朗读确是加一条重要的获得审美享受的重要途径。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另一种“表现功能”,即“表声功能”,在声中蕴含情感。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处于一种特殊重要的地位。当这种诵读决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千人一调的毫无感情的小和尚念经式的“出声读”,它应最大限度地力求不断地靠近诗人写诗时的心情。这样才有可能通过“诵读”获得审美感受,“出声读”只能使你熟,而无法使你找到“美”。二、诗歌教学。(一)基本步骤。同“情”——体“情”——移“情”1.同“情”。《沁园春长沙》2.体“情”。领着学生再造想象。3.移“情”。引导学生反观情感,情操陶冶。(二)主要方法。1.诵读法。(1)程翔(2)形象化诵读。2.改写镜头法。魏书生《渔歌子》。3.散文描述法。韩军《登高》: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描述法应灵活多样,可以老师描述,可以学生描述,可以整体描述,可以逐句描述……4、图画辅助法。运用图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中的意境。如:于漪在《假如我教诗八首》中就安排了这样的练习:看诗作画。以“风吹草低见牛羊”。“笑问客从何处来”、“千朵万朵压枝低”等诗句为题分别作画。学生要想画好画,必须有逼真的想象。如果说前例是以画助想象,这便是以画促想象。//还有一位老师教《宿新市徐公店》,有这样一段实录:师:请你们读读诗,想一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画面上要画些什么?生1:(迅速举手发言)要画篱笆。众生:(都在点头议论)对!要画篱笆。师:篱笆要画得松一点,还是密一点?要说出理由。(学生有的皱眉,有的眨眼,有的在小声嘀咕)师2:(忽然站起来,坚定地)要画得松一点,因为诗中说,“篱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生3:(赶紧站起来)还要画小路!众生:对,必须画小路。生4:要画一条细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师:还要画些什么?(同学们按捺不住,一个个争着发言)生5:树上只画些小叶,树下要画些落花,因为是“树头花落未成阴”。生6:(马上补一句)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说明“儿童急走追黄蝶”呢?(很多同学连忙站起来纠正,“是画黄蝶,不是画蝴蝶”。)生7:“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分辨不清哪是黄蝶,哪是菜花。评:因为是作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想象。5、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与诗歌类似的虚拟情境或真实情境中去,推动学生的想象。如:于漪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就在黑板上悬挂总理的遗像,在教室四周悬挂一些白花,并播放哀乐等。渲染情境,使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除了这种虚境,还有实境,如徐志摩就曾把他的学生带出室外,到青草波上杂乱躺着,听着小桥流水,望着群莺乱飞,随他遨游诗国呢。其它还有:音乐辅助法、多媒体辅助法、改写法、模拟法、推敲法等,不再一介详述。在以后的训练中,可能穿插介绍。*教学案观摩:陈鸿鸣《沁园春长沙》(获2002年四川省赛课一等奖。)课堂问答与讨论:1.陈鸿鸣这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什么?2.如果你是这次赛课的评委会主席,如何评价这堂课的优缺得失?3.在这堂课中,你觉得哪些镜头能够刻入学生的生命,使他们终生难忘?课后练习:选一首自己读过的最喜欢的诗歌,写一篇教案,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散文教学能力训测导语:大家在中学学过的较为熟悉的几篇课文,看哪些是散文,哪些不是散文?《鱼,我所欲也》《愚公移山》《鲁迅自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白兔和月亮》它们都是散文(从古代散文和广义),它们又都不是散文(从现代狭义散文——最常说的散文定义)。一、散文及文体特点(一)散文定义。对散文的定义,古今不同。1.古代散文:是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一种文体,不讲压韵、对仗的文章,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叫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唐宋散文、明清笔记体小品,是我国古代散文成就辉煌的三个高峰。选入课本的古代散文,如先秦诸子散文,庄子的《秋水》;如唐宋散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如明清笔记小品,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等。2.现代散文。现代散文,特指五四运动以来的,融贯东西方文学理论发展起来的、用白话写作的一种文学样式。鲁迅对现代散文评价很高,认为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说明:古代散文包括非文学作品,现代散文全是文学作品。)(二)现代散文分类。现代散文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的文学样式,包括杂文、小品文、回忆录、通讯、报告文学等。如《文学与出汗》《敬业与乐业》《人生寓言》《邓稼先》《谁是最可爱的人》等,都可称作广义散文。(说明: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的文学作品,皆可称之为广义散文。)广义现代散文大致有以下几种流派:一是小品类,其奠基人是周作人。这种小品“上承晚明遗风,平淡中见其醇厚的一面”,这种作品,往往是平常生活却蕴含着浓厚的生活经验。第二类为记述类。以夏丏尊为前驱,《白马湖之冬》为他的奠基之作。这类散文,清闲透明,朴实无华。第三类为寓言类,许地山为开山人,这种散文多位学者所做,“博学沉潜”,“神韵无穷”。//第四类为抒情类,徐志摩为源头。这类散文潇洒浪漫,草木人事莫不有情,激越飘逸,旋转自如。第五类为议论类,胡适、林雨堂开风气之先,这类散文或“所议之论平易近人,于无事中娓娓道来,索引旁证,若有其事,重智慧之渲染和幽默人生之开发”;或辩论雄健,说理透彻,引经据典,以服人心。第六杂文类,鲁迅为祖师,这类散文泼辣深邃,攻势凌厉,有“投枪”和“匕首”之功能。2.狭义的现代散文:又叫“抒情散文”,指广义现代散文中间的那一部分富有文学色彩、抒情浓郁、篇幅短小的散文。(三)狭义散文特征与分类。1.特征:狭义的现代散文,即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散文。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它具有以下特点:①真。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这是散文的基本特点,是它区别于小说和戏剧的依据。散文决不仰仗虚构,哪怕是行文的细枝末节上。②情。情感浓郁,沁人心脾。这是散文的核心特征,是它区别于广义散文的依据,也是散文征服人心的依据。③小。篇幅短小,情长意远。这是散文的一项优秀品质。正如诗人勃莱克(Blake)所说:“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收藏。”散文正是如此。2.分类:狭义现代散文的核心特征是“情感浓郁”,因此我们依据作者抒情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它分为以下三类:1.记事抒情类。通过一件或几件真实的事来抒发自己的深情。如《藤野先生》《背影》《我的母亲》《爸爸的花儿落了》等等。2.写景抒情类。通过描一幅或几幅画面,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春》《济南的冬天》《荷塘月色》《雪》等。3.记物抒情类。通过记述一件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白杨礼赞》《风筝》在中学课文中前两类最为常见。二、散文教学的要点1、反复朗读,以读代讲。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是“情感浓郁”,要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不能只靠老师的讲解;必须带领学生诵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暴露作者隐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因为,情感的抒发不仅是靠字词的含义,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语言、节奏等。桐城派学者讲究“因声求气”,就是通过声音体会文章的气势、韵味和情感。北师大附中的程翔就是如此。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以下几点:(1)读出形象和感情。诵读的目的是体验作者的感情,因此在读的时候就不能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样对把握文毫无益处,只能浪费时间。在读的时候,一方面想象每句话的形象,一面体验作者的感觉,读出这种感觉。——朗读的目的就是把握情感,离开了这一点,朗读就是时间浪费。例如:《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大气)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悠然)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陶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陶醉)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新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雄壮)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清冷)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昂扬向上)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谐/优美)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宛转)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感叹)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新奇)再如《春》:……(2)多种朗读方式并用。让学生朗读,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一味地采用一种朗读方式,比如齐读,就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因此要多种方式结合。朗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范读:即教师示范朗读。一般要求有较好的朗读功底,并且备课时对文章的感情有较好的把握。范读对指导学生的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它在于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如果老师也知道朗读的重要性,就是自己读不好,不管他怎么教,学生也读不好。②仿读。也叫“跟读”。是指学生跟着录音或教师一句一句模仿。仿读要尽量模仿得像,切忌有口无心。③个读。指教师在讲读过程中,指名学生个别读书。④齐读。全班或部分同学齐声朗读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齐读与范读、个读,通称为“三读”,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为常用的三种朗读方式。⑤轮读。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学号、座次、小组等)朗读同一材料或材料和各个部分。轮读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可以增加朗读的趣味。⑥分组读。教师按班内分行编排小组,或按男女生临时化分小组,让学生分组轮流朗读。分组读以后,大家可以共同品评一下各组朗读的优劣,使朗读带有一定的比赛性质,积发学生的积极性。⑦分角色读。指导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这种朗读带有一定的表演性,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但也有一定的局限:一是要在学生把握人物的情感,并能读出文章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效,因此要有一定的准备;二是适合戏剧教学或人物多、对话多的课文。⑧自由读。给学生的充分的自由,只要求他表情朗读,其余全部不管;他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可以在过道上边走边读,可以闭着眼睛,可以捂着耳朵等等。因为学生在朗读时享有充分的自己,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表情读朗读时往往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张不开嘴,怕别人笑话,这一方式有助于学生克服心理障碍。⑨朗诵会。本来是以朗诵为主的一项课外活动,这里是把它牵移到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自由比赛朗读。一位老师上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什么都不讲,只让学生在充分准备好到讲台上一个个地模仿毛泽东的声音、声态和动作宣讲这篇文章。我们在教一些散文时,也可模仿此法。在让学生充分准备后,可以用多媒体将画面和音乐放出来,让学生朗读课文,配上“画外音”。(3)选准诵读的重点。针对一篇散文,不宜平均用力,要选准重点。对能够突出作者情感的段落要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反复诵读。文章要求背诵的段落,通常是诵读的重点。(4)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诵读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当学生对朗读没有信息的时候,往往使用自己的惯用的“童声读”,以免自己“东施效颦”,出丑卖乖。因此,老师在最初指导学生朗读要有耐心,要循序渐进。一般来问,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听——跟——读——评。诵读适用于各种各类散文的教学。2、区分散文不同类型,有的放矢。是“写景抒情”的,还是“托物言情”的,还是“叙事记人”的?不同类型的散文,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不同。(1)“写景抒情”的散文,就要引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意境”之美,从而感受到景中之情。如在教《春》的时候,大家惯用的手法就是将它分解成几幅“画面”,但遗憾的是在分解以后,就转入了对文章的肢解,而不真正地带领学生欣赏这些画面。正确的做法是带领学生通过想象,在眼前展现这些画面的形象、色彩,进入这些画面去体验。如在教“春草图”的时候,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来——再让学生想像自己进入了自己所画的“春草图”,看到了嫩绿的小草,闻到了青草的味,触到了小草的柔软和春风的爽凉……——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想象和感触到的写出来,读出来。(2)“托物言情”的散文。如初中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