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587-2021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规程_第1页
DL/T 5587-2021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规程_第2页
DL/T 5587-2021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规程_第3页
DL/T 5587-2021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规程_第4页
DL/T 5587-2021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9.240

P62

备案号:J2888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5872021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规程

Codefordesignofdistribution

automationsystem专用

人人文库

07012021发布0107202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规程

Codefordesignofdistribution

automationsystem

DL/T5587—2021

主编部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专用

批准部门:国家能源局

施行日期:2021年7月1日

人人文库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21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规程

DL/T5587—2021专用

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址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号国宏大厦座层

:11C3

邮政编码电话发行部

:100038:(010)63906433()

北京市科星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印张千字

850mm×1168mm1/321.62537

年月第版年月第次印刷

202161202161

印数册

1—3000

统一书号

:155182·0837

定价元

人人文库:28.00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侵权举报电话

:(010)63906404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本社出版部调换

国家能源局

公告

2021年第1号

国家能源局批准《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综合设计规范》

等320项能源行业标准(附件1)、《Carbonsteelandlowalloy

steelforpressurizedwaterreactornuclearpower专用plants-Part7:

Class1,2,3plates》等113项能源行业标准外文版(附件2)、《水电

工程水生生态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等5项能源行业标准修改通

知单(附件3),现予以发布。

附件:1.行业标准目录

2.行业标准外文版目录

3.行业标准修改通知单

国家能源局

2021年1月7日

附件:

人人文库行业标准目录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采标号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日期

……

配电自动化

DL/T中国计划

220系统设计规2021-01-072021-07-01

5587-2021出版社

……

前言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3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

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3〕235号)的要求,标准编制

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和国际相关技术

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缩略语,基本规定,系统总体

架构,配电主站,配电子站,配电终端,馈线自动化,通信系统,安全

防护,配电设备,辅助系统等。

本标准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由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提出专用,由

能源行业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由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

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电力规划设计

标准化管理中心(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65号,邮政编码:

100120,邮箱:bz_zhongxin@)。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

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

人人文库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

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王海华孙浩张磊李志铿

张岚冷华朱吉然王根华

王晓虎李嘉逸张胜飞唐海国

龚汉阳

·1·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黄晓莉王永福熊煌张伟

陶文伟董宁王治华杨海州

周明方李洪卫凌万水周文俊

张伟储真荣黄贻煜谢玉和

唐振宁李儒志马麟杨然静

刘开华

专用

人人文库

·2·

目次

1总则…………………(1)

2缩略语……………………(2)

3基本规定…………………(3)

4系统总体架构……………(5)

4.1系统架构………………(5)

4.2设计原则………………(6)

4.3系统总体性能要求………(7)

配电主站…………………专用()

59

5.1系统功能………………(9)

5.2硬件设备选型及配置……(10)

5.3软件配置………………(11)

6配电子站…………………(12)

6.1配置原则………………(12)

6.2设计要求………………(12)

7配电终端…………………(14)

7.1馈线终端、站所终端……(14)

7.2配变终端………………(15)

8馈线自动化人人文库………………(18)

8.1主要方式………………(18)

8.2设计要求………………(18)

9通信系统…………………(20)

9.1总体架构………………(20)

9.2技术选用原则……………(20)

9.3配置原则………………(21)

·1·

9.4通信性能指标……………(22)

10安全防护…………………(23)

11配电设备…………………(24)

12辅助系统…………………(26)

12.1电源……………………(26)

12.2对时……………………(27)

12.3防雷接地………………(27)

12.4环境……………………(28)

附录A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典型配置图…(29)

本标准用词说明………………(30)

引用标准名录…………………(31)

附:条文说明…………………专用(33)

人人文库

·2·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Abbreviations……………(2)

3Basicrequirements………(3)

4Overallarchitectureofthesystem……(5)

4.1Systemarchitecture……(5)

4.2Designdiscipline………(6)

4.3Overallsystemperformancerequirements…(7)

……………专用()

5Masterstation9

5.1Systemfunction…………(9)

5.2Hardwareselectionandconfiguration……(10)

5.3Softwareconfiguration…………………(11)

6Slavestation………………(12)

6.1Configurationprinciple…………………(12)

6.2Technicalrequirementsfordesigning……(12)

7Remoteterminalunitofdistributionautomation……(14)

7.1Feederterminalunit,distributionterminalunit……………(14)

7.2Transformerterminalunit………………(15)

8Feederautomation人人文库………(18)

8.1Mainschemes…………(18)

8.2Technicalrequirementsfordesigning……(18)

9Communicationsystem…………………(20)

9.1Overallarchitecture……(20)

9.2Principlesfortechnologyselection………(20)

9.3Configurationprinciples…………………(21)

·3·

9.4Performanceindices……(22)

10Safetyprotection………(23)

11Powerdistributionequipment…………(24)

12Auxiliarysystem………(26)

12.1Powersupply…………(26)

12.2Timesynchronization…………………(27)

12.3Lightningprotectionandgrounding……(27)

12.4Environmentalscience…………………(28)

AppendixATypicalconfigurationdiagramfor

distributionautomationmasterstation

system………(29)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30)

……专用()

Listofquotedstandards31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33)

人人文库

·4·

1总则

1.0.1为规范和统一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标准,更好地指导各地

区配电自动化建设工作,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改造

工作。

1.0.3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专用

人人文库

·1·

2缩略语

APNAccessPointName接入点名称

DTUDistributionTerminalUnit站所终端

EPONEthernetPassiveOpticalNetwork以太网无源光网络

FTUFeederTerminalUnit馈线终端

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

GPONGigabit-CapablePassiveOptical吉比特无源光网络

Network

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专用

OBDOpticalBranchingDevice光分路器

OLTOpticalLineTerminal光线路终端

ONUOpticalNetworkUnit光网络单元

PMSProductionManagementSystem生产管理系统

PONPassiveOpticalNetwork无源光网络

P&PPlugandPlay即插即用

SCADA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数据采集与监控

Acquisition

TTUTransformerTerminalUnit配变终端

VPNVirtualPrivateNetwork人人文库虚拟专用网络

·2·

3基本规定

3.0.1系统设计应面向配电网调度和生产指挥,与配电网调度运

行和生产管理体制相适应,实现对配电网的监视和控制,并满足与

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交互、共享和综合应用需求。系统应采用先

进、成熟的技术,力求经济实用。

3.0.2系统设计必须执行国家经济建设方针和各项技术经济政

策。从电力系统特点和运行实际出发,应满足可靠性、实用性和经

济性的要求。

3.0.3系统设计应结合配电网区域类别、规划目标专用、负荷密度、网

架结构、设备现状、现场环境及通信条件的基础,合理选择配电自

动化实现方式及系统功能要求、配电终端类型及其功能配置等。

3.0.4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应以配电网系统规划设计为依据,并

在配电网调度运行管理体制、管理范围划分原则明确的前提下进

行;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配电网一次设备基础和通信资源,合理开

展一次设备的配套建设改造,结合配电自动化业务发展需求和通

信技术发展趋势,统一规划设计、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

3.0.5系统设计应以现状为基础,并满足未来5年~10年发展

需求。

3.0.6对运行时间超过人人文库10年且已不满足运行需要的配电主站系

统,可在充分利用现有系统资源基础上按新建主站标准建设。

3.0.7配电自动化系统应支持分布式能源接入与控制、配电网自

愈、互动化应用等智能电网的扩展需求。

3.0.8配电自动化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及可适应性,所使

用的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设备应具备设备对等通信及实现即插即

用(P&P)的要求,并且保证不同厂家的终端设备能够实现互联、

·3·

互换及互操作,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设备之间应能通过相互通信

实现故障快速定位、隔离及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并将处理结果上

报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配电网通信系统及其通信协议编写应能

为配电自动化智能终端实现上述功能提供支持。

3.0.9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应符合《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

护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4号)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

求和国家信息安全的相关条例与规定。

3.0.10配电网通信系统应与配电自动化业务同步规划和建设,

在满足配电自动化通道需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配用电综合业务

的通道需求,通信网络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

前”的原则。

3.0.11配电网通信系统是电力通信网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骨

干通信网和终端通信接入网。骨干通信网应充分利用现有电网光专用

纤通信网络资源,终端通信接入网建设应综合考虑配电信息传送

通道需求采用适宜的通信技术。

3.0.12配电网通信系统设计应考虑业务通道的可用性、可靠性、

安全性,可采用多网络、多链路、多路径的组织方式。

人人文库

·4·

4系统总体架构

4.1系统架构

4.1.1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独立系统建设时主要由配电主站、配

电子站(可选)、配电终端和通信通道组成。系统根据配电终端接

入规模或通信通道的组织架构,宜采用两层(即主站层—终端层)

结构,必要时可采用三层(主站层—子站层—终端层)结构。配电

自动化系统如图4.1.1所示。

外专用

部上一级调度配电GIS生产管理......营销管理

系自动化系统系统系统信息系统

信息交换

主配电主站

站配电自动化系统

骨干通信网

站(可选)配电子站......配电子站

层人人文库

终端通信终端通信

接入网接入网

端FTUTTUFTUDTUDTUFTUDTU

配电柱上

柱上......柱上环网环网......开闭

开关变压器开关柜柜开关所

图4.1.1配电自动化系统示意图

·5·

1配电主站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及存储、人机联系和各种应

用功能;

2配电子站分为通信汇集型子站和监控功能型子站。通信

汇集型子站负责所连接配电终端的信息汇集与处理;监控功能型

子站除具备通信汇集型子站的功能外,还具备当地监控和区域故

障处理等功能;

3配电终端主要采集配电网实时运行数据、检测、识别故障、

开关设备等运行工况,进行处理及分析,通过有线/无线通信等手

段,上传信息、接收控制命令等,实现电源的不间断性供电;主要实

现对中压配电网上开闭所、环网柜、柱上开关、配电变压器等一次

设备的实时监控;

4通信通道是连接配电主站、配电子站和配电终端之间实现

信息传输的通信系统。专用

4.1.2配电自动化系统应通过与其他相关应用系统(外部系统)

互连,实现数据共享和功能扩展。

4.1.3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对象应依据一次设备及配电自动

化的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各类信息应根据实时性及网络安全性要

求进行分层或分流处理。

4.1.4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扩展、综合性应用或互动化应用,

宜与其他相关系统通过进行数据共享和信息整合来实现。

4.2设计原则

4.2.1配电主站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人人文库:

1区、县级供电公司宜采用远程工作站方式实现对本地配电

网络的监控,大型区、县供电公司根据需要可单独建设配电主站;

2配电主站应按照配电网规模及发展需求建设配电主站支

撑平台及配电SCADA、馈线自动化等功能,根据各自地区不同特

点配电主站支撑平台可选择与调度系统采用一体化支撑平台;

3配电主站应采用基于冗余的开放式分布应用环境,整个软

·6·

硬件体系结构应满足冗余性和模块化要求;主站关键设备及软件

应用服务应冗余配置;

4应按照配电自动化覆盖范围及发展需求,合理规划配电主

站的数据接入容量和处理能力,并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容;

5系统应实现与调度自动化、计量自动化、配网GIS、配网

PMS、营销管理等系统的信息共享和应用集成。

4.2.2配电子站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配电子站是主站与终端之间的中间层设备,应根据配电自

动化系统分层结构的情况选用;

2应根据数据采集监控需求、通信架构及馈线自动化模式

等,合理选用通信汇集型子站或监控功能型子站。

4.2.3配电终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专用

1配电终端设计应以可靠、实用为基本原则,根据配电网区

域类别、线路类型、开关设备条件、通信条件及监控需求,合理配置

配电终端设备;

2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区域可适量配置带遥控功能的

终端。

4.3系统总体性能要求

4.3.1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性能及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3.1的

规定。

表4.3.1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性能及技术指标

人人文库内容指标

遥测综合误差≤1.5%

模拟量

遥测合格率≥98%

状态量遥信动作正确率(年)≥99%

遥控正确率≥99.99%

遥控

遥控拒动率≤2%

·7·

续表4.3.1

内容指标

开关量变位传递到主站<30s(各种通信方式)

遥控完成时间<5s

双机热备用切换时间<20s

站内事件分辨率(站内单个远方终端)<10ms

系统响应时间重要模拟量越死区传递时间<15s

画面调用时间<3s

事故画面推出时间<10s

信息交互速率≥500kB/s

信息交互接口并发连接数≥5个

故障区段自动隔离专用<1min

故障处理时间非故障区段自动恢复送电<2min

系统并发处理馈线故障个数≥10个

子站、远方终端平均无故障时间>2年

系统主站设备可用率≥99.9%

人人文库

·8·

5配电主站

5.1系统功能

5.1.1配电主站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事件

顺序记录、事故追忆/回放、系统时间同步、控制与操作、防误闭锁、

故障定位、配电终端在线管理和配电通信网络工况监视、与相关系

统互联、网络拓扑着色等。

5.1.2配电主站宜根据配调职责范围及实际和运行管理需求实

现下列扩展功能:

1馈线故障处理:与配电终端配合,实现故障的自动隔离和专用

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2与其他应用系统互联及互动化应用:通过系统间互联,整

合相关信息,扩展综合性应用;

3配电网分析应用:网络拓扑分析、状态估计、潮流计算、合

环分析、负荷转供、负荷预测等;

4智能化功能:配电网自愈(快速仿真、预警分析)、计及分布

式电源/储能装置的运行控制及应用、经济优化运行以及与其他智

能应用系统的互动等。

5.1.3系统应实现支持多系统间的业务流转和功能集成,完成配

电自动化系统与其他相关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人人文库。信息交互宜

遵循现行行业标准《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的系统接口》

DL/T1080的标准构架和接口方式。

5.1.4信息交互应满足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采取安全隔

离措施,确保各系统及其信息的安全性。

5.1.5信息交互宜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OA),在实现各系统之

间信息交换的基础上,对跨系统业务流程的综合应用提供服务和

·9·

支持。接口标准宜遵循现行行业标准《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

管理的系统接口》DL/T1080中信息交换模型(IEM)的要求。

5.1.6配电自动化系统和相关应用系统在信息交互时宜采用统

一的设备命名和模型规范,确保各应用系统对同一个对象描述的

一致性。应具备由配网GIS系统导入配网设备参数、模型参数、

网络拓扑、电气图形等能力,确保设备参数模型的唯一性和网络拓

扑的正确性。

5.2硬件设备选型及配置

5.2.1配电主站硬件主要包括以下设备类型:服务器、工作站(含

远程工作站)、网络设备、外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安全防护设备、

时钟同步装置等。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典型配置图参见本标准附

录A。专用

5.2.2系统硬件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通用的计算机等硬

件设备,并采用机架式安装,关键设备应配置双路独立电源,满足

性能稳定、维护方便和灵活可扩的要求。新建计算机系统应选用

成熟的主机系统和配套设备,并应具有良好的可扩性、可维护性、

兼容性及较高的可靠性和性能价格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选

用安全自主可控产品。

5.2.3配电主站硬件配置应遵循冗余化配置原则,整个系统宜采

用双重化网络结构,主要设备应采用双机、双网冗余配置,满足可

靠性和系统性能指标要求。

5.2.4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应与配电主站人人文库

的功能以及所管辖范围的配电网规模相适应。应根据设计水平年

配电主站的功能,并考虑运行10年内发展的需要,按下列条件确

定计算机系统的规模:

1数据采集与监控对象的容量;

2配电子站、配电终端的类型及数量;

3与相关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类型及数量;

·01·

4外部设备的类型及数量;

5通道数量及传送速率;

6计算机中央处理单元(CPU)负荷率的估算条件和具体

要求。

5.2.5在电力系统正常情况下,任意5min内,计算机CPU平均

负荷率应小于30%,硬盘备用空间应大于或等于20%。

5.2.6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任意5min内,网络平均负载率应小

于20%。当双网以分流方式运行时,每一网络的负载率应小于

15%,单网运行情况下网络负载率不超过30%。

5.2.7在确定计算机内、外存容量时,应考虑在满足设计水平年

要求的基础上留有一定的备用容量,以利于系统的扩充。

5.2.8主站系统应配置具有工频频差、时差测量部件并能与标准

时间进行对时的标准时钟设备。主站系统时间与标准时间误差不专用

应大于1ms。

5.2.9根据配电子站、配电终端的信息传送方式对通道的要求,

应配置必要的通信接口,并提出对通道数量、质量的要求。

5.3软件配置

5.3.1系统应配备系统软件、支持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

件应采用商业化并稳定运行的最新版本。系统宜采用通过国家指

定部门检测认证安全加固的操作系统。应采用符合标准的统一支

撑平台、具有统一风格的人机界面。

5.3.2系统应配置技术成熟人人文库、符合标准的模块化结构的应用软

件。应用软件的设计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宜满足国家有关标准。

应使用标准的软件编程接口,提高应用软件与硬件系统的独立性。

5.3.3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各类软件应选用安全自主可控的

产品。

·11·

6配电子站

6.1配置原则

6.1.1通信汇集型子站应汇集配电终端上传信息并转发至配电

主站,将主站的控制、对时等命令下发至配电终端,异常情况时在

当地告警或向配电主站发出告警信息等功能。

6.1.2监控功能型子站应具备通信汇集型子站的基本功能。在

所辖区域内的配电线路发生故障时,应具备故障区域自动判断、隔

离的能力,并能将处理情况上传至配电主站,可根据现场通信、终

端条件选配自动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的能力。专用

6.1.3应根据配电网结构、通信方式、终端数量等实际情况和需

求,合理选择配电子站。对于为了实现所辖终端信息的汇集、处理

与转发的情况,可配置通信汇集型子站;对于为了实现所辖区域内

配电线路故障的就地集中处理,可配置监控功能型子站。

6.2设计要求

6.2.1配电子站可实现所辖终端数据的汇集、处理与转发,接收

事件顺序记录并向上级主站传送,具备所辖终端通信状态监视与

上报功能,具有当地及远程维护(包括参数配置、工况显示、系统诊

断等)、软硬件自诊断人人文库、通道监视及程序自恢复功能。

6.2.2配电子站应具备对时功能,接收主站或其他时间同步装置

(北斗和GPS等)的对时命令,与系统时钟保持同步,并可对所辖

终端进行对时。

6.2.3配电子站可实现信息存贮及召唤配电终端中历史数据的

功能,具有打印制表功能及人机交互(显示通信报文、显示实时数

据、模拟调试功能、下发控制命令、修改子站时间、显示和修改配

·21·

置)的能力。

6.2.4配电子站与主站之间的通信规约应支持现行行业标准《远

动设备及系统》DL/T634第5-101部分、第5-104部分或《变电站

通信网络和系统》DL/T860。应提供异步RS232/RS485通信接

口,并具备2个以上以太网通信接口。

6.2.5配电子站可配置后备电源,并可在主电源失电时自动

投入。

6.2.6配电子站应具有明显的装置电源、通信、遥信等状态指示。

专用

人人文库

·31·

7配电终端

7.1馈线终端、站所终端

7.1.1馈线终端、站所终端分类及应用场景应符合下列规定:

1馈线终端、站所终端根据功能配置均可分为“两遥”型和

“三遥”型,“两遥”型可简化配置为具备通信功能的故障指示器;

2馈线终端主要应用场景为柱上开关、开关柜等;

3站所终端主要应用场景为开关站、环网单元、配电室等。

7.1.2馈线终端、站所终端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和选配功能,可根

据实际运行需求选择相应的功能配置。专用

1馈线终端、站所终端基本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备模拟量和状态量数据采集、处理及远传功能,“三遥”

型终端还应具备接收并执行遥控及复归指令的功能;

2)故障检测、判别、信息上送及指示;

3)热插拔、自测试、自诊断、自恢复;

4)当地维护、远方维护;

5)事件顺序记录、历史数据、主站下发信息当地存储;

6)具备串行口和网络接口通信功能,通信规约支持现行行

业标准《远动设备及系统》DL/T634第5-101部分、第

5-104人人文库部分或《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860;

7)具备对时功能,接收主站或其他时间同步装置(北斗和

GPS等)的对时命令,与系统时钟保持同步;

8)后备电源智能管理。

2馈线终端、站所终端选配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开关两侧相位及电压差,支持解合环;

2)故障方向检测;

·41·

3)继电保护和重合闸;

4)支持就地式馈线自动化;

5)支持现行行业标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860

对配电自动化扩展的相关应用。

7.1.3馈线终端、站所终端性能指标应符合表7.1.3的规定。

表7.1.3馈线终端、站所终端性能指标

内容指标

(1)遥测综合误差≤1.5%

模拟量

(2)遥测合格率≥98%

(1)遥信正确率(年)≥99.9%

开关量

(2)事件分辨率<10ms

(1)遥控正确率99.99%

遥控专用

(2)遥控拒动率≤2%

平均无故障时间>2年

7.1.4馈线终端、站所终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结合配电网区域类别、规划目标、负荷密度、网架结

构、设备现状、现场环境及通信条件,合理选用“三遥”“两遥”型

终端;

2终端电源宜采用站用变压器或电源型PT供电,并自带

DC24V/48V后备电源和电源管理设备;宜采用馈线终端、后备电

源(含蓄电池或其他储能设备)、通信设备混合组箱(柜)模式,结构

型式应满足现场安装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要求人人文库;

3二次接口宜采用航空插头,控制输出采用无源接点;

4采用无线通信方式时,终端宜内置无线通信模块。

7.2配变终端

7.2.1配变终端分类及应用场景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功能配置分为基本型和扩展型,扩展型应在基本型的

·51·

基础上,根据配电自动化系统具体的SCADA设计方案,扩展相应

功能;

2终端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柱上变压器、箱式变压器、户内变

压器等。

7.2.2配变终端功能主要包括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可根据实际

运行需求,选用相应功能配置。

1配变终端基本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备模拟量、状态量信息的采集与上送功能,对于模拟量

信息,还应具备计算功能;

2)具备整点数据上传、支持实时召唤以及越限信息实时上

传等功能;

3)支持3次~13次谐波分量计算、三相不平衡度的分析

计算;专用

4)抄收台区电能表的数据,并可对电量数据进行存储和

远传;

5)具备越限、断相、失压、三相不平衡、停电等告警功能;

6)具备电压监测功能,统计电压合格率;

7)热插拔、自测试、自诊断、自恢复;

8)当地维护、远方维护;

9)事件顺序记录、历史数据、主站下发信息当地存储;

10)具备串行口或以太网通信接口,通信规约支持现行行业

标准《远动设备及系统》DL/T634第5-101部分、

人人文库第5-104部分或《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860;

11)具备对时功能,接收主站或其他时间同步装置(北斗和

GPS等)的对时命令,与系统时钟保持同步。

2配变终端扩展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功补偿设备控制功能;

2)独立的控制输出接点;

3)有载调压功能;

·61·

4)积累电能量;

5)故障检测功能;

6)采集高压侧的数据。

7.2.3配变终端性能指标应符合表7.2.3的规定。

表7.2.3配变终端性能指标

内容指标

(1)遥测综合误差≤1.5%

模拟量

(2)遥测合格率≥98%

(1)遥信正确率(年)≥99%

状态量

(2)事件分辨率<10ms

(1)遥控正确率99.99%

遥控

(2)遥控拒动率专用≤2%

平均无故障时间>2年

7.2.4配变终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终端宜按配电变压器单独配置;

2终端电源宜采用交流380V/220V,电源由配电变压器低

压侧提供;终端宜采用壁挂式或机柜式,结构型式应满足现场安装

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要求;

3二次接口宜采用航空插头连接方式,控制信号输出应采用

无源接点;

4无功补偿控制输出宜采用无源接点或通信接口方式,接点

容量应满足开关控制回路要求人人文库,通信接口宜采用串行通信口;

5采用无线通信方式时,终端宜内置无线通信模块。

·71·

8馈线自动化

8.1主要方式

8.1.1馈线自动化建设模式可分为集中式馈线自动化和就地式

馈线自动化两种模式。

8.1.2集中式馈线自动化是通过配电主站与配电终端相互配合,

实现配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和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的馈

线自动化处理模式。可分为全自动和半自动两种实现方式,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全自动方式:配电主站通过快速收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信专用

息,判断配电网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识别、定位,通过主站自动

遥控完成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2半自动方式:配电主站通过收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信息,

判断配电网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识别、定位,通过人工遥控完

成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8.1.3就地式馈线自动化是不依赖配电自动化主站,通过终端相

互通信、逻辑配合或时序配合,完成故障区域定位、隔离及非故障

区域恢复供电的馈线自动化处理模式。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分为智

能分布式和重合器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智能分布式人人文库:通过配电终端的相互配合,实现故障隔离和非故

障区域恢复供电,并可根据需要将故障处理的结果上报给配电主站;

2重合器方式:在故障发生时,通过线路开关间的逻辑配合,利

用重合器实现线路故障的就地识别、隔离和非故障线路恢复供电。

8.2设计要求

8.2.1应综合考虑供电可靠性要求、网架结构、一次设备现状及

·81·

通信条件等情况,合理选择馈线自动化建设模式。

8.2.2对于主站与终端之间具备可靠通信条件,且开关满足遥控

功能的区域,可采用集中式全自动或半自动方式。

8.2.3对于电缆环网等一次网架结构成熟稳定,开关设备具备电

动操动机构,且配电终端之间具备对等通信条件的配电线路,可采

用就地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

8.2.4对于配电主站与配电终端不具备通信通道或通信通道性

能不满足遥控要求的架空配电线路,可采用就地重合器方式馈线

自动化。

8.2.5配置断路器的用户馈出线及分支馈出线可采用电流级差

保护方式建设,防止用户故障及分支故障影响主干线路供电可

靠性。

8.2.6对供电可靠性要求一般的配电线路应以实现故障快速定专用

位和故障信息自动远传功能为主。

8.2.7馈线自动化性能指标应符合表8.2.7的规定。

表8.2.7馈线自动化性能指标

系统并发处理馈线故障个数≥10个

中半自动方式故障识别时间≤3min

馈式

线全自动方式故障识别、隔离及恢复时间≤3min

动系统并发处理馈线故障个数≥10个

化就

地智能分布式故障识别、隔离及恢复时间≤3min

人人文库重合器方式故障识别、隔离及恢复时间≤6min

·91·

9通信系统

9.1总体架构

9.1.1配电网通信系统应由配电终端(子站)到主站之间的通信

线路及通信设备等通信实体组成,具有多业务承载、信息传送、网

络管理等功能。

9.1.2配电网通信系统宜采用骨干通信网和终端通信接入网的

分层网络架构,骨干通信网实现终端通信接入网业务的汇接,并将

其数据汇聚后上传至主站,终端通信接入网是骨干通信网络的延专用

伸,连接配电终端与骨干通信网。

9.2技术选用原则

9.2.1配电网通信系统应根据业务需求、供电负荷密度、地域特

点、建设周期及投资效益等,因地制宜选择通信技术和组网方式,

满足业务覆盖、数据传输及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的要求,确

保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

9.2.2终端通信接入网应根据不同区域供电可靠性要求及配电

自动化应用程度选择适宜的通信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供电负荷可靠性要求高人人文库、配电自动化应用程度高的区域宜

采用光纤通信技术组网,在光纤敷设困难的地方可选择光纤通信

与载波通信或无线通信融合技术;

2供电负荷可靠性要求较高、配电自动化应用程度较高的区

域宜采用光纤通信与无线通信融合技术组网;

3供电负荷可靠性要求一般、配电自动化应用程度低的区域

可采用无线通信技术。

·02·

9.3配置原则

9.3.1配网光纤通信技术宜采用xPON(包含EPON和GPON)

或工业以太网技术。

9.3.2工业以太网技术组网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骨干层设备宜设置在变电站,配置三层路由功能的以太网

交换机。接入层设备设置在开关站、配电房、户外开关箱、环网柜

等配电网节点,宜配置工业级别的以太网交换机。

2接入层的交换机宜具备2条不同方向的上联链路,接入骨

干层两个不同汇聚节点。

9.3.3xPON技术可采用EPON或GPON技术,配置应符合下

列规定:

1OLT宜设置在变电站作为汇聚节点,ONU专用宜靠近配电终

端放置,OBD宜安装在光缆交接箱、光纤配线架、光纤接头盒中,

或随ONU集中部署;

2xPON宜选用星形、链形等接入形式灵活组网,采用星形

组网方式时分光级数一般不宜超过3级,采用链形组网方式时分

光级数一般不宜超过8级;

3xPON网络应支持双PON口保护功能,宜采用手拉手双

PON口组网模式,对于承载可靠性要求较高的配电自动化三遥业

务时,ONU设备应具有双PON接口双MAC,并支持业务的双

PON口保护;

4xPON人人文库系统设计时应保留光功率裕量,OLT设备应预留

一定的端口备用。

9.3.4中压载波通信技术配置应符合下列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