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与养性:审辨孔孟之道_第1页
修身与养性:审辨孔孟之道_第2页
修身与养性:审辨孔孟之道_第3页
修身与养性:审辨孔孟之道_第4页
修身与养性:审辨孔孟之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修身与养性:审辨“孔孟之道”——《〈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设计理念】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的落实为统领,围绕六家言说的方式、内容、理趣等方面作教学设计,通过自主阅读、比较鉴赏、情境设置、合作探究、写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实现对先秦诸子文章的鉴赏与思想的传承。在具体设计上,以大单元教学为理念,做到单篇教学与群文教学相结合,突出任务驱动学习的特点。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在通读单篇的基础上,高质量地完成整单元的群文阅读任务,真正做到有“单”有“群”,“单”“群”结合,“群”而更“深”,“同”且存“异”。【单元素养目标】1.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2.读懂六篇经典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学习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简约或恣肆、墨家或朴拙或繁复的言说方式,结合现实生活,学习古人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精神。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适当扩大阅读面,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培养文言语感,探索文言文学习规律,提高语文读写水平。4.既要认识中华民族先秦原典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营养,涵泳心灵,养育人格,又要使其转化成为人为事的准则,如培养善良的人格,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等。【专题释析】本专题以精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主,辅以联读《孟子·公孙丑上》等,管中窥豹,梳理“孔孟之道”的核心理念“仁“,并进一步探讨”仁“与”礼“的关系,尝试辨析孔孟”仁学“思想的差异。【情境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每个人安身立命之宝。学习先秦诸子散文,汲取他们的智慧,不仅有助于寻找文化之根,增强文化自信,还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平静、生活安乐。新的学期开始了,班级要举行“亮出底气,亮出组牌”活动。请在疏通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本的核心思想,比较孔孟的论说风格,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经典名言,凝练出自己的组名与大家分享,并用儒家智慧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预学任务】1.精讲《〈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疏通文言字词,掌握文章内容。2.拓展阅读《孟子·公孙丑上》,学有余力者建议阅读《论语》《孟子》等相关著作。3.借助网络等工具收集相关文献材料,了解孔孟之道的相关知识,并为“孔孟之道“写一道100字左右的解释。4.孔孟对“仁“的认识有何不同?拟写几点你的看法。【学习任务】导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的思想、学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因而常被全称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对中国悠久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讲,“孔孟之道”就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任务一:觅径文本阅读:阅读《大学之道》,结合“知识支架”,尝试合作翻译评点。知识支架:顶真,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顶真手法是古典文献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很多使用顶真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都能耳熟能详,顶真手法上通下接,结构紧密,可以使语气紧凑,语意贯通,读来给人和谐流畅之感,具有节律整齐之美。提要钩玄:《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重要思想的重要著作。《大学之道》中提出了“三纲“”八目“,请提炼课文信息。“三纲”:“八目”:小组讨论: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打开了儒学大门的钥匙。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思考二者在儒家思想中分别侧重在哪个方面?“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侧重儒学”垂世立家“的目标。也就是可以达成怎样的目标“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达到”三纲“的措施、方法,也就是如何去达成目标。拓展延伸: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向我们介绍了人生的“进修阶梯“,观察这八个条目,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哪两个方面?你认为其中最根本的是什么?为什么?包括“内修”和“外治”两个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文章认为要把”修身“作为根本,因为”修身“是联结”内修“与”外治“的枢纽,它既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又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任务小结由此可见,儒家思想非常强调个体的德行修为,因此,“修身“与”养性“是了解”孔孟之道“的途径和角度,更是理解”孔孟之道“的关键与核心。任务二:慎思诵读巩固:古人有“冷看《论语》,热读《孟子》“之说。无论是”冷读“还是”热读“,都要求我们对这些经典要字斟句酌,了解透彻,而细读、熟读正是适宜的方式,请认真诵读《〈论语〉十二章》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要钩玄:“孔孟之道“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我们以两篇文章为依据,管中窥豹洞见其精髓。以小组为单位。概括文章的观点并尝试提炼”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篇名概括观点(逐则概括)提炼思想《论语》十二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交流探讨: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呈现小组合作成果。《〈论语〉十二章》中对君子的修养有多方面的论述,有大的方面,也有小的方面也有小的细节;有外在的讲究,也有内在的要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作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仁“拓展延伸:据统计,在《〈论语〉十二章》中“仁“字出现过109次。但对”仁“的内涵有多种表述和阐释,”仁“到底是什么?请结合下面的文字进行理解并概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的内涵深厚,涉及范围广阔,并没有明确、标准的定义,往往针对不同的场合、对象有不同的说法,它可以具体到一种待人接物的道德品性,又可以发展为一种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一般而言,“仁”即“爱人”,以“孝悌”为根本,具体方法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务三:探界话题阐释:“仁”虽然是“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但却并非是唯一的思想维度。孔子很早意识到,单有道德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治国安邦、恢复周礼的目的,还必须在社会中形成一股外在的约束力,而“礼”正是这样一种能的反映“仁”的外在的“边界”厘清概念:我们对于“礼”并不陌生,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我们的日常讲究礼节礼貌,那么在“孔孟之道”中“礼”到底是什么呢?结合以下的文字进行理解并概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信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礼,是用以区别尊卑的社会制度及与相应的礼节仪式。“仁”是人格修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那么“礼”就是反映个人修养的道德规范和行业准则,是各种美德的标准和底线。“礼”不仅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是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更是治国理政的基础,让老百姓有所依从,各安其分,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梳理关系:在儒家思想中,“仁”和“礼”是两个重要的概念,两者的关系如何?结合以下的文字进行理解并概括。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礼“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礼“”乐“不能只重形式,要从内心真正的认同,只有对”仁“发自内心,才能自觉实践”礼“。”礼“是”仁“的目的和与众表现,”仁“是”礼“的根本。任务四:明辨1.同中辨异:孔子,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二者同中有异。认真研读《〈论语〉十二章》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谈谈两者在”仁“思想方面的区别。孔子提倡以“仁“为人格修养的理想目标,只是简单提出了”仁“要求;而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仁“的来源,提出了人性之所以向善的”四端说“2.活动探究:从比较的维度去探究“孔孟之道”的“仁”,或许能让我们更全面、深刻、辩证地理解“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以小组为单位,以“孔子和孟子的仁学思想的不同”为主题,每人完成一次有针对性的即席发言(学生自由发言,答案不统一)建议:搜集并整理材料摘录并理解有关语句探讨并明确角度整理并连缀成文点拨:(1)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与完善者。孔子提出了“仁”的理想,他并没有将“仁”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化为“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