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区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区开发项目背景:(一)项目名称:河南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区(二)项目地址:襄城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区北部,2006年规划建设,2008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重点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13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3平方公里。集聚区区位优势明显。G311、S238、S103三条主干道穿园区而过,紧邻平禹铁路编组站。南距漯宝铁路10公里;北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70公里;东距许平南高速公路2公里,距离港口城市连云港350公里。近年来,产业集聚区依托便捷的区位优势、优质的服务,吸引着国际、国内众多客商投资兴业。汉王鞋业、金润新动力、舒莱卫生用品、天晶能源、润通齿轮、中衡电器、超凡纺织、创佳制衣、鸿鑫服饰等企业相继入驻,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现已初步形成机电设备制造、卫生用品、服装制鞋三大主导产业。具体见附件:一、《襄城县行政区域地图》;二、《襄城县产业集群区域规划图》:(三)项目定位:河南襄城纺织工业园区拟定,将以纺织相关高科产品研发、生活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纵向”发展方向,以纺织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纺织企业相关研讨会务、展览活动等产业为“横向”延伸业务。逐步树立该纺织工业园区在河南省工业产业集群中,独树一帜的领军形象,把襄城打造成中国技术最先进的纺织产业强县。(四)申请理由:为了响应省级相关部门指示,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豫政〔2009〕78号)等相关文件要求,以及襄城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首批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的重要政府支撑条件,拥有相关支持和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大环境优惠政策,结合当前按照襄城县委提出的“调整结构、科技兴农、招商引资、工业强县”战略决策,拟定2010年至2020年,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推进襄城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作为襄城县经济重点工作计划。襄城县目前工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机遇和条件。首先我国加入WTO后,市场开放程度将会加大,中国的经济将逐步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其次,中国以其广阔的市场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对境外资本的投资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纺织业中心,一大批知名跨国企业先后到中国投资办厂,抢滩中国市场,可以预计,中国纺织工业今后将会出现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其三,河南本土有着充分的工业发展劳动力资源,能为增强河南襄城县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聚区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形成跨越式发展新机制而做出实施有效的贡献。唯此,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工业园区,建设新的工业基地,承接更多的工业投资项目,是襄城县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杭州河南商会申报承建“河南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区项目”的衷心请求。二、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一)总体思路:以襄城工业产业集群为依托,走纺织业工业产业发展之路,通过产业的聚集带来纺织人才、市场、配套产业的聚集,更重要的是带来信息的聚集;搭建发展平台,扩大纺织工业园区,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实现产业集群;以现有的纺织企业为基础,扩大生产规模与提升产业竞争力并重,提高我县纺织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二)纺织工业的发展重点及规划布局:1、以现有的纺织企业为主,优先发展纺纱、织布。2、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方式,发展服装产业。3、政府以所掌握的资源合理调节行业发展。在2010年的前两年,园区主要以发展纺织链条上的初端产业为主,形成规模聚集,2010年后两年以发展纺织链条上的终端服装产业为主。4、先完成园区扩建的配套设施建设,对有生产规模、产品技术含量高、搬迁条件成熟的企业和新建企业优先进入纺织工业园区发展,对现有企业的新上规模,规划进园区发展,逐步完成纺织工业园区建设与集群的形成。5、纺织工业园区是一个全新的建设工程,涉及到水电路讯和绿化环保等项工程,资金用量较大,初步估算所需资金908.1万元。资金的筹措方法,我们的设想是,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主要是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资方法,积极争取银行、土地、城建、水利、电力、电讯等有关部门的扶持配套。对公益事业所需资金,采取企业筹集一部分,银行贷款一部分,县上划拨一部分,争取省、市支持投资一部分,以加块工业园区建设的速度。6、预期效益分析:到2012年,纺织工业规模:80万锭,年生产纱12万吨,布3亿米,服装160万件;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工业增加值6亿元,利税2.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000人。三、关于中国纺织市场的分析:(一)国内纺织市场现状:中国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中国纺织行业自身经过多年的发展,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众多发达的产业集群地,应对市场风险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给行业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09年以来,国家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为我国纺织行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国内发展环境,使行业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困境中得到了缓解和恢复。2009年1-11月中国纺织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555,533万元,实现累计利润总额7,771,829万元;2010年1-5月我国纺织行业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98,150,896万元,实现累计利润总额4,178,454万元。由于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积极效果,形成向大企业集中、向沿海地区集中和向产业集群集中的格局。国务院于2009年4月24日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提出,2009年至2011年,我国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有八:稳定国内外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此规划可以作为促进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促进剂,有利于纺织行业战胜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其最根本、长远的意义在于促进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2010年7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东部地区通过兼并重组或新增投资等方式将纺纱、缫丝、织造、制品等部分制造环节转移到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支持有订单的纺织企业通过采购和经营合作等方式,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纺织企业合作;鼓励优势纺织企业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纺织企业的对接。(二)国内纺织市场趋势: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是伴随产业发展和商业流通体制改革而出现的。近年来,随着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专业市场也进入了整体提升的新时期,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市场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配套,形成互动。目前已形成覆盖纺织原材料、半成品(纱线)、各种纺织面料、辅料、服装、服饰、家纺等整个纺织产业链条的市场网络;从市场分布情况来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市场建设越完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市场网络最为密集,中西部地区市场正在崛起,发展潜力很大;市场辐射半径逐步扩大,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跨国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市场规模扩大,硬件水平提升。出现了一批超大规模,注重文化品位,树立品牌形象的专业市场,其硬件设施可与大型百货商场媲美。三是更加注重软件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据统计,已建市场中有61.7%注重为商户提供银行服务;有61.1%能提供餐饮服务;半数以上市场注重提供货运服务;40%以上的市场可提供商务办公服务。而新建市场不仅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还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商户得利,实现双赢。四是交易方式与国际接轨,电子商务开始起步。据调查,目前已有8%的市场提供电子商务服务。(三)河南纺织市场现状:2007河南省对9家分属3个行业类别的,纺织工业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剖析,河南省纺织行业的发展呈现七大显著特点:1、资产规模逐步壮大,经济实力有所增强。至2007年底,9家纺织工业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到234.1亿元,比上年增长8.6%,户均拥有资产26亿元,比上年增加2.1亿元;资产增长的同时资本结构不断优化,股东权益不断扩张。年末所有者权益83.8亿元,比上年增长3.8%;资本保值增值率103.8%,全年劳动生产率32.9万元/人,比上年增加5.1万元/人。纺织企业资产规模持续发展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河南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中国神马集团的主导产品尼龙66帘子布、工业丝生产规模并列世界第一,尼龙66盐规模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尼龙66工程塑料规模居于全国首位,世界第四;新乡白鹭化纤集团主导产品粘胶人造丝生产能力居亚洲第一。2、经济指标呈增长态势,企业经济效益差异较大。2007年,9家纺织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呈增长态势。9家纺织企业(集团)营业收入1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位居榜首的中国神马集团营业收入100.23亿元,占9家纺织企业(集团)营业收入的51.2%。有5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比上年少1家,其中,新乡白鹭、新野纺织两家超过20亿元,南阳纺织、洛阳白马超过10亿元。有7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实现了增长,河南嵩岳集团、河南平棉纺织较上年有所下降。9家纺织企业(集团)实现利润总额5.76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有6家利润均有增长,2家减利,1家亏损;有2家企业利润总额超过亿元。化纤纺织业受行业景气和产品价格上升影响,经济效益最好,2007年创利5.25亿元,比上年增长79.8%,其中,新乡白鹭,位居榜首,实现利润4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占9家企业利润总额的69.4%;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处于不景气状态,河南嵩岳大幅亏损(亏损1.6亿元),河南平棉实现利润0.5亿元,比上年下降67.1%;毛纺织业(河南羊洋)处于保本经营状态。9家纺织工业企业(集团)综合效益整体好于上年。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率2.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总资产报酬率4.7%,比上年提高0.4个。3、出口销售继续增长,出口创汇效益下降。2007年,9家纺织企业(集团)克服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快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不断扩大产品出口,出口销售收入、创汇能力持续增强。全年出口销售收入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为14.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7家企业有出口业务,出口销售总额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5亿元的企业有2家。出口额达3亿元的企业有2家,不足0.5亿元的企业有2家。不同企业出口销售差异较大,5家企业出口额增长,2家下降。
近两年,9家纺织企业(集团)出口销售总额呈现结构性变化,化纤纺织业出口销售总额增速高,形势乐观。2007年出口销售总额1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占9家纺织企业(集团)出口销售总额比重为70.4%,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出口销售总额位居前2位的是中国神马集团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新乡白鹭化纤集团8.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5%,2家出口销售额占9家纺织企业(集团)出口总额的70.4%。棉纺织业形势不很乐观,2007年出口销售总额8.39亿元,比上年增长5.3%,增速低于化纤纺织业。占9家纺织企业(集团)出口销售总额比重为29.6%,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9家纺织企业(集团)出口规模偏小,洛阳白马集团出口销售总额1.32亿元,比上年增长6倍多,增幅居首位;河南新野纺织集团出口销售总额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7%,河南平棉纺织出口销售总额0.49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南阳纺织集团出口销售总额0.23亿元,比上年下降79.5%。河南嵩岳集团下降16.4%。2007年,受人民币升值和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影响,纺织业出口效益下降。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下降10%~60%。2007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在10%左右,据此推算,2007年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纺织业出口利润下降50%左右。
4、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稳步增长,劳动力成本上升。至2007年底,9家纺织企业(集团)从业人员比上年下降6.2%,但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上升11.6%,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上升16%。由于行业效益不同,职工劳动报酬差异较大。其中,化纤纺织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比上年上升16.7%,毛纺织业上升13%,棉纺织业上升2.2%。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上升,使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趋势,将使河南省纺织业渐渐失去低成本的廉价劳动力优势。5、研发创新能力增强,新产品销售大幅提高。
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纺织企业集团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研发创新意识和能力都进一步增强,创新成效显著。神马集团与清华、复旦、南开等高校开展交流合作;与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尼龙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2007年神马集团共完成新产品开发和工艺改造项目69项,一批科技成果正在积极申报2007年度国家“863”计划项目、省“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申请专利17项,11项获授;新乡白鹭近年来研制出了10个品种的功能化纤维,申请国家专利30多项;新野纺织,有7个品种荣获部优、省优。南阳纺织6个产品获部优、省优,产品均达到国内国外先进水平。
随着科技新品的问世,新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增加。07年9家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2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高于营业收入增幅12个百分点,占营业收入的14.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新产品收入的不断提高,为纺织工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河南省纺织业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行业竞争力。中国神马、新乡白鹭、新野纺织、洛阳白马等企业集团分别从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引进的先进设备,南阳纺织、昌泰纺织、嵩岳集团也拥有一流的纺织技术设备,为生产一流的品牌产品提供了保障。河南纺织工业先后创出了“神马”牌帘子布、“白鹭”牌粘胶纤维、“卧龙”牌、“白马”牌棉纱和棉布、“昌泰”牌精梳纱线、“兄弟”、“三棉”、“蓝雀”、“争艳”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驰名品牌的纺织品。这些名牌产品畅销国内和欧、美、中东、日、韩、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品牌产品的带动,纺织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如中国神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世界最大帘子布、工业丝制造企业,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尼龙66盐生产企业,全国第一,世界第四工程塑料生产企业。是全国512家重点企业之一、获“2006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石油化工企业第25位、化学纤维制造业第7位。新乡白鹭化纤集团获“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国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最优500家”、“中国的脊梁――国有企业500强”。河南新野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512户重点企业之一。南阳纺织集团,河南省50家重点骨干企业,荣获“棉纺织行业排头兵企业”,河南省优秀企业,河南纺织知名企业,省产品免检企业,河南省名牌产品,2006年中国纺织服装十大品牌。安阳市昌泰纺织公司获“全国棉纺行业前五十强‘排头兵企业(集团)”称号,“河南省工业企业百强”。洛阳白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确定的运动/休闲类产品开发基地,首家获得省级技术中心认定。曾荣获《出口质量先进单位》、企业产品几度获外商赠送金牌。7、发挥棉花资源优势和骨干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区域优势和产业集群带动作用明显。河南省棉花资源较为丰富。2007年,全省棉花产量7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8%,居全国第3位。河南拥有全国优质棉重要生产基地,优质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棉花质量好,一般都在3级以上,并且周边湖北、湖南、陕西等省的棉花资源也相当丰富,为棉纺织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原材料保障。
依托河南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和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催生、延伸棉花深加工项目,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形成了南阳、新乡、许昌、安阳等纺织业优势地区,目前优势地区对河南省纺织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0%。新野、辉县、安阳、尉氏、长垣、淇县、偃师、项城和新密等县(市)纺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年销售收入均超过10亿元,纺织工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纺织业优势地区和产业集群,实现了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力促进了河南省纺织工业的发展。(四)河南纺织市场趋势:河南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中有一定的优势。河南省毗邻三大沿海城市圈,劳动力资源居全国首位,是全国重要的火电基地和棉花生产大省,在劳动力、电力、原料等要素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已成为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从劳动力和能源成本看,河南纺织业工资水平仅相当于上海、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的70%;电力供应充足,电价相当于山东的83.7%、江苏的81.3%、河北的92.3%和湖北的89.7%。综合考虑劳动力和电价两个因素,河南吨纱成本比江苏和山东等棉纺大省的平均水平低270元,10万绽棉纺企业每年可减少成本支出400万元左右。另外,河南是全国的种棉大省,是重要的棉纺基地,周口、商丘、开封、南阳等地在棉纺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2004年,河南全省棉花产量为66.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5%,居全国第三位。2005年,河南全省生产棉纱139万吨,居全国第三,生产布16亿米,居全国第八。而且,随着差别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化学纤维对棉花的替代比例将进一步上升,纺纱平均用棉将由70%下降至55%左右。这样一来,河南的棉花资源就可以支撑棉纺生产能力1200万锭。加之省外常年调入河南的棉花资源量为30万吨,就可以满足近400万锭的生产需要。与此同时,以女裤为代表的河南服装产业近三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目前,河南以郑州为中心已经形成了梦舒雅、娅丽达、逸阳、纽伦、黑贝等一批女裤品牌,其女裤企业的数量目前已经达到了500多家,而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郑州女裤每年的总产值已经达到了450亿元人民币以上,占到了全国化纤女裤的半壁江山。另外,郑州还有男裤企业100多家。2005年,河南全省的服装产量达到了2亿件。其当年纺织服装行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在全国是最快的。从商业方面看,以郑州为中心,河南省拥有一批辐射能力巨大的商贸市场,银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这个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的商贸市场,占地32万平方米,日均人流量达到20多万人次,年成交额达到100多亿元人民币。而就在银基周边,目前已形成了郑州当地最繁华的商业圈。目前,仅郑州就拥有24家批发市场、12家零售商场以及上千家的专卖店。这些市场吸引了数不清的各服装品牌的代理商、经销商,也极大地拉动了本地服装产业的发展。更为关键的是,河南纺织工业发展的内生机制不断强化。一是形成了加快发展纺织工业的共识。近年来,河南各级政府对纺织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不少市、县,尤其是南阳、许昌、周口、商丘等传统农区把纺织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吸引沿海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各地顺应纺织工业发展规律,建立工业园区,发展配套产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产业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今后5年,随着河南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民营纺织企业群体将会日益发展壮大,振兴纺织工业的微观基础将更加坚实。三是河南拥有中原工学院、郑州轻工学院、郑州纺专、郑州纺织技校等多层次的教学科研体系,能够为纺织工业发展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南拥有了一支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振兴纺织工业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正因如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河南省的纺织服装业现在已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五)河南襄城纺织市场现状与趋势解析:全省“十一五”纺织工业规划将许昌市的纺织工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在许昌市规划一个基地(化纤和终端纺织品制造基地)、两个重点企业(许昌市裕丰纺织有限公司和豫中纺织有限公司)和四个纺织集群(许昌县、长葛市、魏都区定位为棉纺织产业集群,鄢陵县定位为粘胶浆粕和棉纺织产业集群)。许昌市纺织业何以在全省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1、民营资本活跃,纺织业投资呈现多元化近年来,许昌市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民营资本,纺织业投资呈现多元化趋势,一大批新的民营纺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成投产。这些民营纺织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仅2005年就新建成了润丰、金源、红星等30家民营纺织企业,为许昌市的纺织工业发展提供了后劲支撑。2、国有企业改制生产潜能迅速释放2003年是许昌市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大批新的纺织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为全市纺织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形势严重下滑,甚至面临破产。新建企业当年没有形成生产能力,老的企业下滑倒退,这种局面使得许昌市纺织业销售收入锐减,2003年比2002年减少了近4个亿。纺织业面临重新“洗牌”。在这种背景下,2003年9月,为解决国有股权“一股独大”和股权过于分散的弊端,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原许昌豫中纺织厂进行了改制,实施国有资产退出和国有职工身份置换,变更设立为有限公司。在改制过程中,该企业实现了“国有资产不流失,所有债务不悬空,全员安置不上交”,接续了职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大保险,确保了改制三年来的平稳过渡。2005年,该企业实现产值3.2亿元,上缴国家税收16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15570万元,工业增加值3980万元,实现税收371万元,企业运营态势喜人。自2003年以来,在许昌市一系列措施的强力推动下,许昌市一些纺织企业成功改制,生产潜能迅速释放,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豫中、优标棉等一批老企业摆脱原有机制的束缚,加大技改力度,企业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纺织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2.3%,2005年同比增长44.7%。3、机遇挑战并存发展前景令人期待从总体上看,目前许昌市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内生机制已经形成,实现了民营经济主导发展的新格局。据统计,许昌市现有纺织工业企业119家,规模以上企业74家,其中纺织业101家、印染业7家、服装业11家。全市棉纺生产能力达到152万锭(含气流纺),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42.1亿元,实现利税4.4亿元,今年1—10月份,销售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47.1%,实现利税7.8亿元,同比增长63.6%。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使许昌市纺织业日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此外,许昌县尚集、魏都区民营工业园区、鄢陵县马栏镇、长葛市区纺织产业开始聚集,襄城县的纺织工业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11家,开始形成独具特色的纺织产业,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为许昌市纺织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许昌市“十一五”纺织工业发展规划》为许昌市纺织业发展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到2010年,许昌市的纺织生产能力将达460万锭,清梳联120套,织机在2万台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年均增长33.7%,力争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30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2家。近年来,许昌襄城县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坚持开发与转化互动,大力发展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走科学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打造豫中南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先后引进了6家投资均在千万元以上的纺织企业,形成了20万锭的生产规模,催生了纺织产业集群,形成了从纺到织再到制衣的完整产业链。目前,许昌襄城县建成煤焦化工、民营经济、高新技术三个工业聚集区,入驻企业达到3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涉及煤炭、化工、纺织、建材、机电、制药、食品等多个行业,打造了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襄城新的工业集群。四、纺织工业园区市场分析:(一)纺织工业园区概念: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没有高质量的工业化,就没有高水平的城市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不仅可以可以减轻城市设施建设的压力,提供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效益,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增强城市产业的支撑,而且还可以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充分利用园区基础设施齐全的优势,以项目带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使工业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产业上去,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工业园区经济的地域化和产业族群的集中化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更专业化的企业分工与协作。产业聚集形成的规模效应,使得集群企业得以共享由规模眼神的市场资源、原材料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资源等,从而降低进入很想和交易成本,提供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动力。纺织工业园区,是指将纺织相关产品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等一系列,相关工业企业相对聚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效齐全配套服务体系的工业制造生产区域。纺织工业在园区内集中布局,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有利于以较小成本、较低费用获取外部经济资源,有利于整合优化工业资源,有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纺织工业园区是城镇工业功能分区的有效形式,是城镇化发展的前进基地。据测算,工业园区每集中一个企业,可节省投资10%左右,少占土地资源15%左右。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正确引导企业行为方向,对促进工业布局合理化,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纺织市场工业园区现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政策均等或普惠的趋势更加明显。工业园区的政策优势正在逐渐的消失,一方面园区因为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已引起了资本和生产的部分外流;另一方面,由于园区长期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对优惠政策的依赖惯性仍然很大,市场意识和应对能力不强。城市整体发展的层面对园区进行布局规划。主要体现在:(1)园区布局没有和全市的产业布局很好的结合;(2)园区布局没有充分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结合。其次,单个园区的发展缺少统一规划。主要体现在:(1)基础设施的规划没有超前性,特别是水电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缺少前瞻性;(2)有些园区内没有制订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3)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工业园区由于有规划而不实施,结果造成园区内功能分布混乱的局面。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园区一个特点就是数量较多。但从规模上看,呈现出精品缺乏,一般性园区过多的现象。运行良好、建设较快、品位较高的不多。很多纺织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不能充分体现、投入产出比不能有效提高。城市园区数量多,必然造成平均规模小。造成规模小的原因主要是园区建设主体的资金不足。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无法吸引企业入园,阻碍了园区的成长。很多城市纺织工业园区由于建区条件和基础不同,发展的规模、水平极不平衡。相当部分园区的产业结构仍属于劳动密集型,整体产业结构还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雷同、层次低下、项目规模偏小、污染比较严重等普遍问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型。以区域经济特色、专业优势为基础的园区较少,综合性、一般性的园区较多。(三)纺织市场工业园区趋势:通过培育和发展一批综合性园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加快各地块状经济的发展,引导县域经济走专业化道路,为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构建打下扎实基础。现代工业园区的未来发展就是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中心城市(城镇)为依托、生产力合理布局和产业分工互动发展的竞争格局:按照“布局优化、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力壮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培植新的财源,增加就业岗位。真正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与国际接轨的前沿区。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发展规模,布局等进行宏观指导,加快推进县级重点工业园区的发展,发现和培育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园区,继续加强对全区范围内的产业研究、规模分析和地域空间布局的规划等。积极发展壮大一批强优企业,引进培育大量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园区的产业基础。同时,拉伸城镇框架,完善城镇功能,扩大城镇规模,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为鼓励和支持工业园区的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制度变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鼓励有明确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园区实行企业化运作,园区管理部门自身要淡化行政色彩,提高市场服务意识,为工业园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动力,为工业园区的全面改革创新积累经验和作出示范。这将是工业园区未来发展的趋势。五、襄城纺织工业园区具备的基础和条件:(一)政府经济规划大环境因素: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第1827号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说明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0精神,全面贯彻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国家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出台的又一重大区域性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实施《规划》,对于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简称中央10号文件)精神,加快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有效解决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部六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主动性、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1、《规划》明确了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的12项主要量化目标和一系列定性的任务要求,并提出2020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目标。中部六省要在实施方案中,对量化指标进行分年度、分地区细分,对有定性要求的工作任务,要转化为具体或量化要求,确保各项工作按期完成。确实难以量化的目标和任务,要明确工作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定期督促检查目标落实情况2、2010年是《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要把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推进《规划》实施。中部六省要加快建立保障规划实施的机制、指定完成规划实施方案,开展编制重点领域规划,组织实施好重大项目,力争在段时间内取得成效。国务院有关部分要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制定具体实施意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2020年,中部地区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与东西部合作更加紧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人口和产业承载地。(二)地域性市场成熟条件因素:早在2004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崛起中部计划。时隔六年的2010年,国家发改委连续下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已然来到。《意见》要求加快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有效解决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同时,《意见》要求中部各省在2010年12月底之前完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的具体方案,开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上报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备案。《意见》明确提出了中部地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一体化的任务目标和实施纲领。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利。《意见》指出,围绕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允许城市群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业、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先行先试。2010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复了武汉和郑州两城市2010年-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武汉被确认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而郑州也被定位于“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纵观中部六省,并未有其他城市被定位于“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或者“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因此中部地区两大中心城市格局初步形成。此前,武汉与郑州为中心城市龙头地位长期争执不下,如今有了定论,武汉成为中部龙头城市,而郑州也坐上“第二把交椅”。相比较而言,武汉的城市实力要强于郑州。2009年,郑州城市GDP为3300亿元,首次跨入“3000亿俱乐部”;而武汉2009年GDP总额达到4500亿元,要远远高于郑州。但是就湖北、河南两省实力作比较,湖北要稍逊于河南。河南2009年GDP为19367亿元,而湖北仅有12961亿元。要真正实现中部崛起,城市群的发展成为关键。《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城市圈等六大城市群,不断壮大城市群的经济实力,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把城市群建成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经济增长极。本次《意见》提出要在中部地区推动形成“两纵两横”的经济带,其中的“两横”经济带分别是指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武汉和郑州作为两个中心城市,恰好位于这两大经济带上。1998年国务院批复《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时,曾明确郑州为“陇海—兰新地带重要的中心城市”,这次上升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注定郑州将在今后的中部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早在1990年代河南学界就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念,但遗憾的是一直未有机会上升到国家战略。如今这一愿望即可达成,目前围绕郑州,上述城市已初步形成一小时经济圈。河南规划的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加上开封,形成河南城市发展的第一梯队,而许昌、焦作、新乡作为第二梯队存在。襄城县位于中原腹地,东倚伏牛山脉之首,西接黄淮平原东缘,为许昌市属县,辖6镇10乡434个行政村,面积897平方公里,耕地82.5万亩,总人口79万,有汉、回、蒙、满、瑶、壮、土、侗、彝10个民族。襄城县春秋时期称“氾邑”、“氾城”。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在汜之西北筑新城,周襄王避难曾居汜,故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属颖川郡。自唐贞观元年(627年)改属许州,后历代相沿。1949年7月隶属许昌行政区,1986年改属平顶山市,199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划归许昌市管辖。襄城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古迹名胜遍布,《史记》里“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的记载在今天首山脚下乾明寺内确有印记;奇秀幽古的紫云山风景区辖“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条河”,其更因明代户部尚书李敏在此设立紫云书院而名声大震;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规模庞大,巍巍壮观;声名远播的道教圣地柏宁岗五岳庙,香客如潮,商贾云集;“内城外廓”风格的古城建筑内矗立着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古城墙和翁城建筑,身临其境,使人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呈带状分布的汝河游览区风景秀丽,如入画中。襄城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山、一水、一庙、一寺、一古城”的五大景区格局,其发展前景极为广阔。襄城境内,北汝河、颍河等16条河流纵横交错,贯穿全境,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煤、石油等矿藏储量大而品质高。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粮、烟、蔬菜、瓜果,种类繁多,尤以烟叶种植历史久远,闻名全国,有“金襄”之称。毛泽东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临视察,赞誉、勉励有加,“烟叶王国”之美名誉满神州。襄城县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自古扼南北道路要冲,通东西舟楫之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南距煤城平项山20公里,北距古都许昌40公里,东距内陆特区城市漯河45公里,境内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发达。漯宝、平禹铁路贯穿境内,东接京广,北通陇海,西连焦枝。G311线、S329线、豫20线、S103线等国道、省道呈米字形交汇县城,许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县乡、村公路全部开通,交通便利,信息通达,投资8.2亿元的首山一矿、投资5.6亿元的襄城火电厂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全县出现了热气腾腾发展经济的大好局面,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而今,襄城县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步伐在不断加大,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区位交通的明显优势,独特优惠的投资环境,使襄城这块热土正焕发出空前的活力。六、河南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区定位:(一)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区定位阐述★定位为襄城县招商引资的政府重头工业项目:襄城县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为围绕拉动城市和第三产业发展,引进一批高科技和劳动密集型项目,积极探索“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按照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围绕确立的主导产业,襄城县在该产业集聚区谋划了机电设备制造园、服装制鞋产业园、卫生用品产业园3个集聚区内的“园中园”,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纳了一批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项目入驻园区,实施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全县的工业经济结构。2008年,襄城县城北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180个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经过一年多发展,该产业集聚区实现了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实现税收9560万元;新上千万元以上项目39个,完成投资13.1亿元,其中新开工工业项目26个,完成投资8.13亿元,新开工基础设施投资项目13个,完成投资4.15亿元从2003年到2009年,襄城县生产总值由42.2亿元增至175.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05亿元增至4.8亿元。2003年襄城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2.8亿元,2009年达到104.5亿元。工业对襄城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在2009年襄城县全县104.5亿元的工业增加值中,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据90%以上的份额。这一数字表明,在襄城县的“工业强县”之路上,产业集聚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引领作用,成为该县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一是坚持优质服务立园。组建园区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对进园落户项目全面推行实施绿色通道及代办制服务,定期召开园区工作例会、项目施工例会、业主座谈会等。全力推进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拆迁安置中的矛盾。二是走园区企业集群发展之路。在引入项目时,要改变过去无条件引进、全盘接收的招商方式,尝试进行有选择招商。同时,以实现利税增收为目标,着重引进规模大、牵动性强、技术先进的工业类项目,将同类项目引入特定的范围,促使进区企业形成集群发展之势,为工业园区持续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襄城县煤焦化产业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产业链条,企业发展形势良好,区内大部分企业已成为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河南省首批重点产业集群;襄城县民营经济聚集区招商成果显著,投资2亿元的许昌汉王鞋业有限公司已经投产,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电器制造、纺织行业也已经形成规模。三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县直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创建一流发展环境要求,进一步做好引进项目服务工作,努力营造“亲商、安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于新引进项目要促其尽早开工建设,对在建项目要抓其尽快建成投产,对已投产项目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经过园区近几年的发展,区内企业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两个聚集区内有2家许昌市大企业集团,囊括了全县8家许昌市“小巨人”企业,聚集区已经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二)地理位置优势A.位置:襄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东经113°30′,北纬33°51′,面积897平方公里。襄城县城北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北台湾城,是河南省首批175个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总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发展区、控制区面积10平方公里.纺织工业园只占地500亩。G311、S238、S103三条主干道穿园区而过,紧邻平禹铁路编组站。南距漯宝铁路10公里。北距郑州新郑机场80公里,东距许平南高速公路2公里。距离港口城市连云港350公里,西距历史名城洛阳13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集聚区内规划了服装制鞋,卫生纺织,机电设备制造三个功能性产业园,完善了园区水、电、路、热力、燃气、有线电视、宽带等基础设施。形成了“五纵五横”的路网框架。B.气候: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率为52%,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4.7%。C.区位:南距煤城平顶山20公里,北距许昌40公里,东距内陆特区城市漯河45公里。境内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漯宝、平禹铁路贯穿境内,东接京广,北通陇海,西连焦枝;县城距新郑国际机场90公里,洛阳机场150公里,南阳机场140公里;G311线、S329线、豫20线、S103线交汇县城,许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乡村公路全部开通。D.水资源:水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16条,过境水量年均达11亿立方米以上,以北汝河流量最大,年达9.47亿立方米,水质优良。地下水资源同样丰富,并有两处天然优质矿泉水,一在紫云镇紫云山蒋沟村;一在湛北乡仙翁山侯楼村,均属低钠重碳酸型水,富含游离二氧化碳、氟、铜、锌、硒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F.矿藏:襄城县处于伏牛山脉东段,县境西南部为连绵起伏的浅山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煤炭远景储量约为20亿吨左右,保有储量为14.1亿吨,质量好,分布集中。豫东低凹地带含油层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襄城县麦岭镇处该地区西部,含油层较厚。另外礓石总储量约为1.17亿立方米,是一种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红石储量约为37亿立方米,以色红、无毒、细腻、坚韧而久负盛名。G.人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质优价廉;全县有约25万高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从事纺织业的管理队伍,多年来,在各纺织企业经过实践培训的熟练工人不下2万人,月工资在800—1000元之间。七、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区功能设置:★拟定襄城纺织工业园区规划为“产、学、研”为一体的纺织产业链条锁,为崛起中原战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当今世界的经济成长中,科技立异日益主要,产学研合作是晋升自立立异能力,顺应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向的必然要求。国家“十一五”国平易近经济与社会成长规划和国家中持久科学与手艺规划纲要提出“增强自立立异能力,培植立异型国家”的成长方针,提出了培植以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连系的手艺立异系统。它与迎接高手艺的挑战和日益全球化的常识经济竞争无疑有着不成朋分的联系。美国作为最早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国家,它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成长举世瞩目,可以说恰是产学研合作的兴起带来国家的昌隆,这在今天已经是个世界现象,成功的例证触目皆是,科教兴国已成共识。尤其在美、英、德、日等发家国家,产学研一体化培植皆是经由过程政府行为加以扶持和指导,从而有用促进了这些国家的高新手艺财富化历程,敦促了国平易近经济的成长。因此,现代工业园区的规划方式已经不是单一型的生产、加工、批发、销售等营销手段为主体的运作。而是要通过与国际接轨,通过经济变化的节点上,构造适合未来发展大环境战略的机制。这就是需要一个融多方为一体的“产业、学校、科研”三方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因此,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区在围绕“产、学、研”的综合机构主体思路上,设置园区以下几个功能模块:(一)筹建“纺织产业高科技产品研发中心”:以河南轻工业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许昌市政府合作成立的“襄城纺织工业研究中心”为依托,进行发展研究工作。主要是指纺织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新流程和新方法,或对现有系统进行重大改革等研究工作;(二)筹建“工业园区纺织产品生产中心”:全套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利用企业利润进行技术改造;织造车间利用西德大园机、韩国横机生产汗布、绒布、棉毛布、罗纹布等四大类近百种面料;染整车间引进意大利预缩定型机、开幅定型机、松式烘干机,台湾液流常温和高温染色机。香港针织染整配套工艺,瑞士燃料助剂等。产品色牢度强,缩水率小。技术部门采用美国CAD服装辅助系统设计打样,年设计新款服装一千款左右,专门配有打样衣的小型染缸,随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引用日本、台湾的裁剪、缝纫设备,特别是日本电脑绣花系统和日本胶浆板式印花,增加了服装工艺,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建立高档纯棉、化纤和麻类面料的印染加工基地,引进先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后整理水平,提高产品档次,丰富品种,降低污染,加强废水污染治理。(三)筹建“纺织产业文化营销中心”:通过建立襄城纺织工业园区官方网站、襄城纺织工业园区内刊,如:《襄城纺织工业报》、《纺织园区》杂志等,以及在襄城纺织工业园区内,进行运作国家级、国际级纺织与工业相关的论坛、会议;举办与纺织产品相关的展览;开设邀请纺织行业领域的著名专家前来,为企业领导,技术工人,以及学校学生进行指导培训讲座;还可以通过产品营销会议等多种渠道,共同推广襄城纺织工业园区的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有实力,有资金的企业入驻。于此同时,纺织工业园区产品文化营销中心,还将负责以为入园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形成多个企业委托营销战略基地。从入园企业的发展规模、生产产品、销售渠道、广告模式、营销思路等相关市场公关细节上入手,了解企业,推广企业形象,帮助入园企业进行多方面的企业诊断和制定行销手段。在后期成熟阶段,将以此品牌招募全国纺织行业经营管理、市场公关、广告策划、媒体策划等高级战略人才,依托“襄城纺织工业园区纺织营销中心”品牌,进行外部拓展,打开又一个市场运作的新领域!(四)筹建“襄城纺织工业技术院校”: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经济由大变强需要一批能够与企业实质性对接的专业技能与知识人才。早在2003年开始,从中国广东沿海城市辐射“珠三角”地带,呈现出大幅度的民工锐减,技术工人难求,中国南部沿海城市的招工难,已经成了不可忽略的问题。在短短的几年内,由南粤之国,渗入到内地“长三角”经济区域,甚至连西南四川地区也出现了大面积的工业企业“民工荒(工厂蓝领技术人才)”现状。这些蓝领技术人才很多一部分,是中国经济塌陷地带的中部走出去的。如果没有中部人力资源大批的奔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两角都将显呈失控状态。“民工荒”荒的不仅仅是原始的劳动力资源,更是多元化产业下的各类专业蓝领技术工人。中国后现代工业经济发展已经与技术劳动力资源形成了对等僵持的局面。企业发展,需要则是年轻一辈的人走进来,更多的技术蓝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今天90后的新生代,大部分都走进了大学校园。大学校园的迅速膨胀,导致了中国教育的失衡,四年大学毕业后,人潮涌动的人才市场里,很多学子都是无望而归。有的学生开始重新“回炉”到技校,考取某一个技术含量的证书,如:车工、铣工、钳工、厨师、美容美发等等各行各业的技术证书,相对于其他大学毕业“面霸”生,更有生活的出路,更能快速的在这个社会上站住脚跟。此类大学生毕业后“回炉”现象也成了社会媒体报道的焦点。可以说,“民工荒”荒的不是人力,是技术人才;学生“回炉”回的不是未来,是生存法则。“技术人才缺失”是中国社会政体高速发展中,不可逆转和也不可忽视的产物,它是中国走向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升级表现。这是“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提高的缩影。因此,襄城纺织工业园区筹建“襄城纺织工业技术院校”(拟定名称),将解决中部河南本土青年求学与就业问题,且能够通过自己园区内部的相关企业的生产机制和管理机制,进行调整院校技能课程。毕业后,还可以直接签订与园区内用工合同,解决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同时,园区的“襄城纺织工业技术院校”也就是产业研发机构组成的一部分,该校将以“为中国打造专业纺织技能”为己任,为打造全球新一代纺织产业经济做有益的探索与创新。届时,学校可聘请河南知名大学院校,科研机构成员任教,分为“纺织产业工作技能职业高中型”和“纺织产业经贸专科培训大专型”,从而还能在教育产业中获得收益。(五)筹建“纺织产业会议展览中心”:筹建襄城纺织产业会议展览中心,是为了拉动纺织产业工业迅速发展,提升襄城纺织工业园区市场品牌竞争力,打开国内和国家市场,同时也是在通过不定期的举办地区、国家级与国际级会议,展现襄城区域经济的魅力,着力打造中原纺织第一强县的能力。2010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会议和展览营销”等项目,列为九个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由此看出会议和展览营销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而中国纺织行业是一个即将走向国际大产业化的行业,纺织行业的各种会议和展览在国内也是层出不穷,参差不齐。主办方和举办方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与会专家和领导不能带来实际性效应,因此对赞助方和参会方来说,便是失去了意义。倘若襄城纺织工业园区内不承建自己的会议和展览中心,一是能为入园企业服务;二是能够再次树立襄城纺织工业园区的品牌形象;三是能够通过会议和展览的市场化运作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收益:1、注册登记:会议注册登记标准分为:A全程B按天C会员D非会员E提前F老龄折扣G学生折扣会议策划者需要估算每一类别的注册人数。历史纪录对建立预算十分有用。如果你是第一次策划会议,那么你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座谈或深入调研,了解类似会议是如何估算和计算的。预算做得越现实,会议收效就越好。2、会议赞助:作为会议的合作者,政府、企业或个人都有可能以各种方式在财政上给予会议以支持。有些赞助者只是想赞助一笔经费,别无所求。有些可以赞助一次茶歇或一顿饭。赞助金额有多有少,但不管怎样都是一笔收益。3、会议广告:广告也是一个主要的会议收益来源。做广告的方法很多,可以在议事日程表中插入广告页,也可以在会场地板上印上广告标志,还可以在报到处周围插上广告旗等等。4、文件资料汇编:如果会议还出版文件资料汇编,这又能给会议带来一项额外收入。5、其他收入:有些会议组织机构会向与会者的朋友、家人和同事出售餐券,允许他们参加餐会活动。如果会议连带展览的话,展位销售也将成为会议的一大收入来源。会议的其他收入还有:A宾客游览费B体育活动费C特别出游费D偶然收入E偶尔的利息收入。八、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区目标客户及市场:根据现有产业状状,以核心技术与产品带动产业链,调整印染、后整理、针织、服装生产结构,建成以改制为保障,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商贸旅游为推动力,以针织、印染、特种纺织品企业为龙头,以出口加工为主体,争取以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工,带动国内市场开拓,进行面向大众的中低档品牌生产和销售,最终形成出口加工与国内市场并举,科、工、贸一体的新型纺织工业园区。(一)园区总量目标:组建销售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五家,成立两家上市公司;组建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五家;2006年内累计实现产值20亿元;出口创汇累计2亿美元。(二)结构调整目标:组建资产管理公司一家;行业结构比例:针织行业20%,梭织行业30%,特种纺织品20%,科技商贸咨询业30%;2006年内民营和股份制企业达100%。(三)园区内技术进步目标:组建“纺织工程研究中心”;建立省级针织行业信息网络中心,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组建企业技术中心3个;每年完成技术创新、技改项目1—2个,且新产品产值率达30%以上;80%的企业通过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九、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基础设施现状:1、项目区域地势平坦,属中部平原地带,与周边同高;2、地下没有管线、没有地下电缆、没有暗渠,没有受保护的历史文物古迹;3、地上没有居民区,没有建筑拆迁项目,没有建筑物;4、项目区域无公交系统,出行主要依靠出租车;5、项目区域没有地铁、轻轨等对交通状况有重大影响的工程;6、集聚区外才有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医院,大型购物中心,菜市场,文化活动中心,广场,绿地,公园,三公里外有银行,邮局。十、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周边环境陈述:1、治安情况:全县社会治安秩序良好;2、空气状况:全县空气状况良好;3、噪声情况:无噪声4、污染情况(化工厂、河流湖泊污染等):无;5、危险源情况(如高压线、放射性、易燃易爆物品生产或仓储基地等):无危险源;6、周边景观:有水系(柳叶江),有公园(襄城公园,曾用名氾城公园,属于新建综合性城市公园,位于城区北三环路南。项目分东西两大部分同期建设,跨柳叶江两岸,策划总用地面积26.33公顷(合395亩),总投资概算3500万元,由郑州市易地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设计。氾城公园以“水”为主题,围绕文化打造内涵丰富、文化浓厚、集“大气、秀气、灵气”于一身的“氾城之水”,同时把襄城文化融入到景区、景点之中。全园共设计景点17个,有氾城古韵、氾河泛舟、文化异彩、碧河烟雨、氾河印月、清风竹影等等,是一个集游览观赏、文化娱乐、休闲健身、防洪排涝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公园。)7、风水情况:山水皆顺,才厚官高。8、近期或规划中周边环境的主要变化,新修道路,短期无新道路拓宽、大型工厂正陆续投产(台商投资的汉王鞋业制鞋项目许昌汉王鞋业有限公司,香港满盈国际投资的舒莱卫生用品公司,想香港新美景控股的金润新动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7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项目、该项目2010年2月被河南省工信厅确定为“省级纯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化示范基地”)、大型医院、学校、新建购物中心(有上市公司瑞贝卡投资兴建的5000平方的大型购物中心)。十一、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土地使用与管理:(一)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居住用地70年,工业、文化、科技、教育、卫生项目用地50年,商业、娱乐、旅游项目用地40年。(二)为保证土地有效使用,入驻企业应按实际签订用地面积5000元/亩交纳土地使用保证金(最高不超过10万元),由管委会设专户代为管理。企业在基建工程动工后,经申请由管委会返还50%,主体厂房竣工验收后返还30%,工程全部竣工验收后返还剩余部分。(三)入区企业必须按照基础建设规划方案使用土地,要向管委会提交平面规划图及房屋效果图,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应控制在30%-40%之间;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工业项目绿化率控制在20%以内,其余土地硬化。(四)聚集区内企业不得建设民房式的厂房,鼓励使用多层标准厂房,不得擅自分割、转让房产和土地使用权,不得改变企业用地性质。(五)入区企业一般应选用透景、半透景的围墙,临路树木、绿篱、花坛、草坪等应保持整洁美观。(六)建立以下企业用地退出机制:企业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土地闲置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经管委会报县政府批准后,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同时没收土地使用保证金;聚集区内企业如出现连续停产一年以上,破产、解散、关闭等原因造成土地闲置或生产造成新的污染难以治理的,将依法予以资产重组、优化或实施关闭。十二、襄城县纺织工业园:投融资机制(一)扩大投融资公司资本注入来源,引导银行加大对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的贷款力度,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以及财政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实物资产,通过划转、授权注入投融资公司。(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吸收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若干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5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产业集聚区的投融资平台建设。(三)组织金融部门与产业集聚区企业每季度召开一次银企洽谈会,有效解决入驻企业融资难问题。十三、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区招商策略:(一)规划管理。入驻项目须符合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规划设计及建设内容符合集聚区控制性详规要求,并提交县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审批后实施。(二)入驻条件。坚持以工业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为主。积极培育服装制鞋、卫生用品、机械设备制造3大主导产业,对申请入驻的企业从规模、质量、环保、资金、市场前景等方面严格审查,经批准后方可进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须在1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在100万元/亩以上(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按国家规定执行)。鼓励省级以上高新技术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三)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或县投融资公司投资建设,达到“六通一平”(上水通、下水通、电通、电话通、宽带通、路通,场地平整)。(四)社会化服务。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开展第三方服务,实现区内职工公寓、食堂、职工培训、企业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物流等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的社会化。十四、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入驻企业优惠政策:1、一次性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可享受国家规定的最低价格。2、对入驻产业集聚区的均列为年度重点项目,优先安排争取省工业结构调整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企业自主创新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优先提供融资担保,优先给予重点服务与保护。3、对入驻产业集聚区符合主导产业和环境容量要求的项目,可简化环评审批内容,优先为符合区域污染减排控制指标要求和环境准入的项目配置环境容量指标。4、对入区的骨干企业,根据其发展需要,可在一定期限内规划预留建设用地。5、对入驻产业集聚区内的工业企业用电一律执行直供目录电价。6、对入驻产业集聚区的项目,除中央规定的收费项目外,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费用。7、进入聚集区的企业,自投产之日起前三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等额奖励给企业,第四、第五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8、对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十五、襄城县纺织工业园项目奖励政策:(一)鼓励中介机构、单位或个人招商引资1、对引进固定资产投资额1亿元以内(含1亿元)的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带动强的重大生产性项目的中介机构、单位或个人,该项目投产后,按实际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由县财政兑现给项目直接引荐者。2、对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带动强的特大生产性项目的中介机构、单位或个人,该项目投产后,按实际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予以奖励,由县财政兑现给项目直接引荐者。3、鼓励各乡(镇)、县直部门以聚集区为平台对外招商。通过招商引资,新创办的企业按照“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引资额归引资单位,该企业上缴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由县统一征收后,引进项目单位、项目所在地乡镇、集聚区管委会按70%、20%、10%的比例分成。属集聚区管委会引进的项目,由管委会和项目所在地乡镇按照70%和30%的比例分成。几个单位共同引进或特别重大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二)凡为产业集聚区争取到各类无偿资金或物资的,由受益单位按到位资金金额或物资折款额的6%奖励引资方。(三)科技人员带国家认可的高科技项目进区孵化,工业园区免费提供科研、办公用房,并给予其他政策扶持,科技人员自带高科技项目到园区内投资开发,项目投产后,从获利年度已缴纳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中领取5%的奖励,连续奖励三年;从事技术承包的科技人员,每年可以从企业实现的纯利中提取5%的报酬。(四)产业集聚区引进项目的税金地方留成分配及奖励标准,每年年底由集聚区管委会会同县财政局审核、测算后报县政府批准兑现。十六、襄城纺织工业园区组织机构:★建立襄城纺织工业园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其主要职责:一、负责制定工业园区的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包括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融资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等;二、负责制定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程序、工作制度等。三、负责做好对园区周边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引导群众树立开放意识,配合县上搞好基础建设和周边环境治理;四、负责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资金管理和论证等工作;五、负责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监督、检查工业园区的建设及政策的落实。十七、襄城县纺织工业园:管理与服务(一)区内实行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管理。企业入驻所需的立项、规划、土地、建设、电力、注册登记、资质审查等有关手续,由管委会或管委会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全程代理。(二)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项制度》(襄发〔2005〕8号文)。每一个进入聚集区的项目,管委会及引进单位全程跟踪服务,确保入驻企业与其他单位和个人“零接触”;若必须实施管理的,应先向管委会通报,由管委会协助进行。(三)严格实行检查许可证制度,产业集聚区除刑事案件和突发事件外,不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集聚区内检查、收费或从事其它活动。(四)实行集聚区统一收费制度。集聚区内企业应收费用,由相关收费部门持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按照下限收费要求到集聚区管委会核定标准后,开出票据,由管委会在集聚区非安静工作日内到企业统一代收。除税收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允许直接进入集聚区企业收费。(五)对入驻企业提供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抵押贷款的,县金融部门实行倾斜并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六)县劳动保障部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免费提供企业用工介绍和各类培训。十八、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园区建设前景分析:建设工业园区是在一定行政区域内,选择社会条件较好,交通方便,通水、通电、通邮、信息传播畅通、距县城较近,容易操作,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地方筹建的。建设工业园区,使之逐渐形成具有较强聚集、辐射、引导、带动和示范功能的区位经济发展中心。它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社会化大生产;有利于企业间的相互协作,资金、信息、技术的交流;有利于搭建企业群体生产的平台;有利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有利于节约资源、节约土地;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合理转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建设。因此,建设工业园区不但顺应发展的潮流,而且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是加强行业发展和企业集群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佳选择。十九、襄城县纺织工业园意见和建议:(一)理顺职能,科学规划建议襄城县委、县政府尽快理顺工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使园区办承担项目建设的综合协调,政策落实、规划、与建设方案审核,资金监督管理等职能。保证园区办对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按照所承担的职能,深入一线,落实专人负责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土地征用、组织协调、基础设施配套及日常管理等工作。真正发挥工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园区规划、管理、建设和招商引资的排头兵作用。(二)公开透明土地最高限价,简化办事程序建议政府出面与乡村群众协调用适宜的地价使客商接受,减少工作难度,扫除障碍,为我们杭州河南商会塔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投资环境。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园区用地要由园区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预征、统一管理,基础设施统一配套。(三)建议襄城县委、县政府本着有利于我县经济发展为前提,制定出有关规定,要求有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工业园区的工作,为我县招商引资、工业强县富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投资者引的来、留的住、能发展、有效益。(四)工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成立以来没有明确市级主管对口部门,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受到制约。建议市委、市政府明确纺织工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市级主管部门,指导和支持我们做好园区建设。(五)纺织工业园区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多方支持,建议市委、市政府把襄城县纺织工业园区建设的部分资金列入市级预算,每年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核桃深加工系列产品产业化开发可行性报告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二〇〇八年十月1.国内外核桃种植和生产消费状况世界上核桃的栽培面积较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核桃的栽培面积在170万hm2以上,年产核桃为130-150万吨。栽培面积较大的国家为中国、美国、土耳其等,年产最高的国家有美国20万吨;中国18万吨;土耳其17万吨;意大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法国3-4万吨;保加利亚、德国、匈牙利、印度、独联体在2万吨以上。我国的核桃栽培面积最大,约70万hm2以上,结果树为1.2亿株。从区域种植分布来看,我国核桃种植基本上沿长江流域的几个省份:浙江、安徽、湖南、湖北、贵州、广西、云南等,并生长在以石炭岩发育的土壤为主。产量最高的有云南(主要为铁核桃)、陕西、山西、河北、甘肃5省占全国总产的70%以上,是我国生产出口核桃的主要基地。我国年产核桃18万吨以上,人均占有0.16kg。按总产量市场销售50%份额计算,实际人均消费量为0.08kg。而工业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语文-山东省淄博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摸底质量检测试题和答案
- 幼儿园后勤个人工作总结6篇
-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减法练习题
- 《新闻采访和写作》课件
-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词语运用
- 《小讲课糖尿病》课件
- 《淘宝网用户特征》课件
- 早餐行业客服工作总结微笑服务增添早餐味道
- 《淋病医学》课件
- 泌尿科医生的工作总结
- 《XL集团破产重整方案设计》
- 智慧金融合同施工承诺书
- 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管理专家共识
- 【7道期末】安徽省安庆市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解析)
- 2024年01月22094法理学期末试题答案
- 2024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法律事务专科《民法学(1)》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学校2024-2025学年教研工作计划
- 汉字文化解密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工程经济与管理》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141)
- TBT3134-2023机车车辆驱动齿轮箱 技术要求
-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