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1页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2页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3页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4页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记忆并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作用;2、通过自主学习,编演历史剧,小组探讨等方式比较少数民族改革的异同,总结小数民族改革的一般规律;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3、从改革的背景与过程中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从而落实到当前学习中,自学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总结少数民族改革的共性规律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发生频繁激烈的战争。同时期,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南北方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大融合。2.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隋朝 隋朝(二)、自主建构领域原因内容作用前期政治无俸禄吏治黑暗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使官场风气大为好转,为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配套均田制三长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赋税的增加经济土地荒芜经济衰退均田制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巩固政权统治。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提供制度借鉴。赋税制度混乱租调制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状况,增加了政府财政税收。有利于社会安定与经济的发展。后期迁都平城保守势力强大平城---洛阳有利于减小改革的阻力,有利于胡汉民族的融合,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移风易俗北魏生产方式与文化落后,民族矛盾易服饰讲汉语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加强民族团结,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鲜卑族在汉化过程中完成了封建化。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三)编演历史剧,直观感受孝文帝改革。地点:朝堂人物:孝文帝,鲜卑贵族大臣,鲜卑百姓,汉族百姓。鲜卑贵族大臣,鲜卑百姓,汉族百姓:参见陛下孝文帝:(自豪)我族社会发展落后,统治危机严重,朕欲变鲜卑旧俗、学汉族文化。新制已推行了十余年,如今鲜卑旧俗革除,百姓富足。朕召各位前来,是想听听各位的意见,各位要直言不讳,朕赦你们无罪。鲜卑贵族:(愤怒无奈)陛下,老臣原来在平城有千座豪宅,万亩田产,众多的奴隶,生活那叫一个好,现在把都城迁到洛阳,此乃汉人居住区,让大批汉人当政,肯定会威胁俺们的统治;实行俸禄制和考核任期制,再不敢随意征税,吏治是好转了不少;今地方推行三长制,以前依附于俺们的农民现在都成为国家的编户,收入减少了大半;以前我们骑马弯弓,如今只能吟风赏月,这日子怎么过啊!唉!孝文帝:爱卿此言何意!如今都城已迁,旧俗必除,尔等务必学汉学汉俗,切不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汉族民众:(喜悦激动)启禀陛下,如今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我家分到了80亩土地,60亩露田以后还给国家,我还有20亩桑田可以传给我的儿子。我还当上了邻长,专门负责为政府检查人口,征发徭役兵役,再也不用当奴隶,向地主交税了,负担减轻了很多,日子越过越好!草民感谢陛下恩德,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鲜卑民众:(犹豫)民妇参见陛下,俺本姓候莫陈,现在姓陈,如今俺穿着宽袖长袍,讲汉语,又与汉族人成了亲家,变成了洛阳人氏,与汉人没啥区别,这心里还是别扭得很,;但是与汉人处一起后,俺发现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确实比俺们先进,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老多老多呢。总的来说俺还是支持改革的。孝文帝:看来诸位多半还是赞同改革的,朕意已决,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敢有以身试法,公然抗命者,朕必严惩,以儆效尤!你们都退下。鲜卑贵族大臣,鲜卑百姓,汉族百姓:谢陛下。二、合作探究探究一:总结少数民族改革的共性规律材料一:北魏经济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在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用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的,一开始就采用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拓跋部贵族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金朝初期全面采用辽朝的北南面官制,同时奉行两套体制,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颁行官制”,自金初以来实行二十馀年的女真勃极烈制度,“至熙宗定官制皆废”,以三省六部制取而代之……熙宗朝的汉制改革,大约持续了八、九年之久。改革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中央职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法律制度、勋爵制度、礼制、仪制、服制、历法、宗庙制度等等,除了猛安谋克制度以外,女真旧制大都已被废弃,故宋人谓金朝“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材料三、自契丹取燕蓟以北,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之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请回答: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找出孝文帝改革与后两者的不同点;从改革的背景、内容与结果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金朝辽朝改革的共同点,从而进一步总结少数民族改革的共性规律。共同点:背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落后的游牧文明与先进的农耕文明产生冲突,为稳固统治,统治者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内容: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改革措施比较全面,结果:推动了本民族的汉化与封建化进程,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不同点:孝文帝改革是全面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金与辽的改革在保留了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如金朝保留了猛安谋克制,辽采取的北南面官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共性规律: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汉化封建化,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落后地区文明总被它所征服的先进文明所同化。探究二: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谈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启示。材料一:北魏孝文拓跋宏(公元467—499年)亲政后,推行汉化改革。他先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立三长法,实行均田制;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根据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并谈谈对我国现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成功的原因: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与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高明的方法手段排除改革的阻力,如迁都洛阳,处死太子;3、措施较为全面,改革不仅进行了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行之有效。4、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5、实权派冯太后的支持。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和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要利于百姓,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要有魄力,不畏权贵,不畏旧势力,不墨守成规。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会迅速发展三、课后练习四、课堂小结请你构建一个关于本课的知识体系五、【补充知识】1.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

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北魏统治者开始参照汉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

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冯太后掌权

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影响: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

时间

471---499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2.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3.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从本质上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随着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必然随之调整;随着整个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包括制度、思想观念和某些生活习俗)必然随之改变,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马克思的观点)

第二,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4、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西晋时,北方五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内迁。

②阶级因素: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或歧视,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如西晋和前秦的民族压迫。在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促进了融合。

③经济因素: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5、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

第一,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融合加速。

第四,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唐代的民族政策,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6、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意义

①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

②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③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

④促进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是鲜卑、女真、蒙古,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原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与人口的数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或主导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