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妃宫庙_第1页
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妃宫庙_第2页
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妃宫庙_第3页
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妃宫庙_第4页
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妃宫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妃宫庙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今天,北京似乎没有海神天后(母亲)的信仰的痕迹。但是历史上的北京是否有妈祖信仰传播呢?答案是肯定的。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国都,它同样见证过妈祖信仰在京师的传播和兴盛,但官方和民间信仰的原因各不相同。鉴于目前尚未见到该专题论著,故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调查史料,对北京历史上的妈祖信仰作初步综合考述。一、治“天妃宫”自宋以后,妈祖信仰受到历代朝廷的重视。北京虽然远离大海,但至少自元泰定年间大都就有海神天妃祠庙的建置,其建造缘由主要为护卫漕运。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元代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佚》中的“祠庙·仪祭”是目前所见最早关于元代北京天妃祭祀的记载,略云:幽州镇山、海漕天妃……未时遣使致祭,先用雅乐,而后用俗乐。天妃,姓林氏,兴化军莆田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异,有殊相,能知人祸福,拯人急患难,室居三十年而捐世,邑人祠之,灵应。自宋绍兴廿年封“灵德夫人”,历封。至景定间,加封“灵惠溥济嘉应善庆妃”。宝祐间,仍封。神之父母姊兄以及神佐,皆有锡命。迨我元累封,加“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庙额。兴化莆田庙额“顺济”。天历二年改曰“灵慈”。神父:兴化路佑德厢。神父名孚,宋仕福建总管,至都巡公,封“积庆侯”。神母:王氏,宋封“显庆夫人”。神姊:大娘、十九娘、廿娘、廿一娘,俱自昔敕封;廿三娘,宋宝祐间封“慈惠夫人”。神兄:洪毅1,未封神佐。额名顺济庙。佐神朱大夫,名先,宋宝祐封“灵威侯”,加封“灵威嘉祐侯”。(P60-61)按熊梦祥(1299-1390),字自得,江西丰城人,至元间乡贡,至正元年(1341)以茂才异等荐为庐山白鹿洞书院山长,授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以老疾归。他在出任崇文监丞期间,接触了大量内府藏书和文献资料并周览了析津地区(今北京)所属的山川名胜,故能撰写出北京地区的第一部翔实地方志《析津志》,惜此书后来散佚。1983年北京图书馆善本组从《永乐大典》等古籍中辑成《析津志辑佚》一书。熊的这段记载,让我们不但得知妈祖在元代之祭祀时刻、使用音乐以及封号、庙额,而且也得知妈祖父母、五位姐姐以及佐神朱先亦皆有封号。这些记载为他书所罕见,“神姊”记载为他书所未见。元代,朝廷开通京师漕运,从江南海运漕米到直沽(今天津),再由白河至通州,最后经通惠河运到大都(北京)。漕船能直达大通桥下,为祈保漕船运粮平安,元泰定三年(1326),官府于直沽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口西岸皆建天妃宫,故学者推断,北京大通桥边的天妃宫亦应建于此时。(P24)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丘濬(1419-1495)撰写的《重修京都天妃宫碑记》亦载:“……京师旧有庙,在都城之巽隅大通桥之西。景泰辛未,主持道士丘然源援南京例,请升为宫,然规制仍存其旧,弗称宫之名也。成化庚子,然源乃募材鸠工,拓大而一新之。”“景泰辛未”即1451年。这座天妃宫在明嘉靖间张爵所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亦有记载:“出朝阳门关沿河往南有天妃宫。”清代于敏中等编《日下旧闻考》引用这条资料并加“臣等谨案:天妃宫,今存。其地名大桥北西河沿,邱濬碑文亦存。”可见该宫及碑刻在乾隆晚期(1776-1795)尚存。据考,明代的“都城巽隅大通桥”,即今北京站东街原东便门外通惠河上的大通桥,为元代漕运的终点。20世纪80年代,其桥与闸仍在,后因修路拆去。(P23)由丘濬之碑又可知,北京的官建妈祖庙宇原称天妃庙,景泰二年重修后,始升格为天妃宫,它与南京天妃宫同为朝廷祠祀庙宇,体现朝廷对天妃护漕神功的褒扬。历史上,在北京郊县也有几座妈祖庙。据乾隆《直隶通州志·建置·坛庙》记载,京东通州就建有两座天妃宫:“一在州城北门内,始建无考,明崇祯十三年修建;一在州北门。”通州(今通州区)的这两座天妃宫史料很少,但都建于明代,且与漕运有关。地处北京东北部的怀柔县(今怀柔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开通了由通州到密云城西的漕运。从此漕粮可经怀柔罗山一带运达京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石刻拓片资源库”收录一通清人刘密正所撰《天妃宫重造碑》,该碑风化严重,已难通读。但仍透露一些重要信息,文谓“盖闻神威赫奕,千秋肃毖祀之。瞻庙貌巍峨,万世□□,□德之重,是以圣朝鼎建,山川群后效灵,海晏河清,岳渎诸神受职。吾郡娘娘宫,创自前朝,旧□□无□降太乙之坛,金阙瑶台翠伏……大清乾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夏月。”该碑额刻楷书“万古流芳”,碑石原存北京怀柔天妃宫遗址,国家图书馆今存拓片。从残存文字可知,碑文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而“吾郡娘娘宫,创自前朝”,无疑说明该宫创建于明朝。此外碑文证明明代南方民间称天妃为娘妈,北方则称娘娘。碑文署款为住持僧人,还有处士等“布施”者姓名近40人。可见该重建的天妃宫由僧人住持,且属民间自发修建。是一座由官建转变为民间庙祀的妈祖庙。这与怀柔在清代漕运地位的降低是相一致的。清代北京唯一一座不是因漕运需要的官建妈祖庙是位于东四牌楼马大人胡同的天后宫,该宫为清将福康安破擒台湾林爽文回来后为报答神恩而建。清李鼎元《使琉球记》载:“嘉庆五年(庚申)正月(戊寅)元旦日(甲寅)五更,恭诣乾清宫门朝贺。旋诣东四牌楼马大人胡同天后宫进香——祠为故大学士福公康安建。贝子破擒台匪林塽文,归舟时将抵岸而风息,舟人下椗待风,贝子喝令起之,否且行诛;椗起舟走,忽触礁,舟人惊惶,分无生理。忽见红灯自远飞来触舟,舟旋瞥眼间已入厦门口。祠之建,以报恩也。正殿为天后塑像,后殿为三官神像,西为关帝神像。余进香,心为之动。窃谓贝子建此祠,未尽善也。凡天下受敕封为正神者,率褒及其父母;况天后由孝女成神,后殿不祀其父母而祀三官,失其本矣——毋亦以天后父母未经受本朝封典,故不祀邪?果尔,何不吁请褒封乎!是贝子之疏也。此行仗神默佑,归定吁请褒封,崇祀后殿,以妥神孝酬灵贶。”李鼎元是一位笃信妈祖神力的官员,当他接受册封琉球任务后,未出京城即前往东四牌楼马大人胡同天后宫进香以祈平安,并为后人留下该天妃宫鼎建因由。清道光《彰化县志》卷十二收有《敕建天后宫碑记》,略曰:台湾僻处海东,自康熙壬戌隶入版图,商贾贸易,横洋来往,咸赖神庥佑济。乾隆五十一年冬,逆匪林爽文作乱,滋蔓鸱张。我皇上特命协办大学士嘉勇公福康安为将军,统率巴图鲁数百员、劲旅十余万,于五十二年十月杪由崇武放洋。时际北风盛发,□侍洪波浩涌,三军联樯数百艘,漫海东来,一日齐登鹿仔港口岸。继而粮饷、军装,分驰文报,舳舻罗织,均保无虞。维时嘉义一带,匪徒猖獗,突闻貔貅数万、锱重千艘,如期并集,群丑寒心,知有神助;故军威大振,所向披靡,克日擒渠毁巢,收复全台。虽曰将士用命,凡此亦皆仰赖天后昭明有赫、护国庇民之功,威灵显著者也。将军奉天子命,崇德报功,就鹿择地,建造庙宇,以奉祀焉……该碑文作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碑原在台湾彰化鹿港新祖宫,后佚失,现立于该宫之碑系据《彰化县志》所载重镌。碑中谓“德明额受将军委任,经营匪懈”,故可能是德明额所作。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石刻拓片资料库”亦收录此件碑文,并附注碑存北京市东城区育群胡同。可见福康安当时应是在台湾彰化和北京两处建庙,故此碑会出现于两地。关于马大人胡同天妃宫,在光绪间蒙古族巴哩克杏芬女史(1874-1897)所作的《京师地名对》(1902年出版)“天地总类”中尚有“天妃宫,地藏寺”对句,并有原注云:“天妃宫,东四牌楼北马大人胡同”;“地藏寺,广渠门内东南角”。可见该宫清末民初尚存在。二、漳河市社会图书馆明中叶后,随着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发展,福建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很多府、州、县都在京设立同乡会馆。据胡春焕、白鹤群《北京的会馆》一书统计,不包括台湾会馆,明清以来福建在京设立的会馆有:省馆2所,府馆11所,州馆2所,县馆11所,另有议而未建成的福宁会馆。李景铭《闽中会馆志》指出:“闽中会馆多创于明代,最远者为正德年间。”明清的会馆几乎都供奉神灵,以作为会馆生存的精神支柱,形成了宫馆一体的独特形式。而福建的会馆除了供奉常见的城隍、文昌帝君、财神等以外,奉祀天后妈祖则比他处会馆普遍得多。林国平据《闽中会馆志》记载指出“在北京的闽中会馆中供奉妈祖神像或神牌的至少有5座”。笔者则认为至少有6座。现考述如下:1.莆阳会馆:创建于明朝,原在高家寨,习称旧馆。光绪间坍坏后出售,御史江春霖等人发起创置新馆。据涂庆澜《荔隐居楹联偶存·会馆》载:“(光绪)己丑年在贾家胡同建有莆阳新馆,前后三进,各四间排,后进为景贤堂,祀文昌、天后及四乡贤。神龛前,余各制有联及大门、屏门等处,岁悬桃符,焕然一新……”按涂庆澜(1839-1912),字海屏,莆田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他是参加置建莆阳会馆的当事人之一,因此该馆创建真实年份为光绪十五年(1889)而不是一般所传的十六年。址在今北京宣武区贾家胡同35号。至于《林则徐日记》所记他于嘉庆间住过的莆阳会馆,则是指位于今福州馆前街的高家寨莆阳旧馆。我们已不知道莆阳旧馆神祇的供奉详况,但莆阳新馆则明确记载在第三进的“景贤堂”中供奉天后。涂庆澜还为天后神龛题写了对联:“神力云帆济沧海,帝京香火似湄洲。可见,当时会馆中的妈祖香火是十分旺盛。2.福州会馆:老馆原在宣武区虎坊桥南下洼子,始建于明代。嘉庆十一年(1819)刑部尚书福州螺洲人陈若霖欲告老还乡,“舍宅为馆”,于是有了新馆,后历有扩建和重修。福州新馆在正殿供奉妈祖,其天后神像安放于嘉庆二十一年。考《林则徐日记》“嘉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壬寅(1816年2月13日)”记:“早晨,赴福州旧馆,移奉文昌帝君、武圣、天后神座安供福州新馆,午后设供,在馆中晚饭罢回寓。”(P84)可见,新馆的天后神像移奉自老馆,主持人为林则徐。林此后又多次至该馆天后前“恭诣行香”。新馆至1941年“神龛及塑像犹存”。另大殿前还有一个铁鼎炉,铸刻阳文曰:“同治甲戌会试”,“万年清轮同人叩献谢。”按“万年清轮”乃福州马尾船政局所造的第一艘轮船,同治甲戌年(1874)首次“护送举子来津”,此炉是赴京举子为叩谢妈祖庇佑所敬献;又神殿前,悬有铜磬,则为光绪间公车同人所献。(P414)3.延邵会馆:位于崇文门外缨子胡同,始创于乾隆四年(1739)。道光十六年(1836)光泽人上官懋本在《延邵纸商会馆碑》文中介绍说:“延、邵二郡纸商,每岁由闽航海,荷神庇,得顺抵天津。既在帡幪之中,宜隆享祀之报。乾隆四年,乃佥谋于崇文门外缨子胡同,合建会馆,以祀天后。”(P99)该馆为闽北延平、邵武二府纸商所合建,故又称“纸商会馆”。会馆正殿为天后殿,大殿檐下悬挂“敕封天上圣母”直匾。殿前高悬的“海邦仰圣”团龙金字匾,为乾隆经筵讲官、吏部尚书漳浦人蔡新所题。殿前有楹联云:“荼壁药房,环佩九天来姽婳;蕙蒸兰藉,馨香万里驻连蜷。”戏台前也有“安澜永庆”、“裕国佑民”、“响遏流云”、“赏心悦目”等题匾。戏台也有柱联云:“疏缓节兮安歌,水肥帆饱恩波远;陈瑟竽以浩倡,楚尾吴头利泽长。(P150)每年纸商多于十月入京售纸,例必演戏娱神,酬祭妈祖。4.漳州会馆:漳州在京有三座会馆,其中东馆创建于明代,址在冰窖胡同。顺治辛丑年苏明作《建置会馆序》云:“吾漳旧有会馆,在内城西南,祀吾郡城隍之神,以主其福。”尚未见载奉祀妈祖。但至迟在此后,会馆已供奉妈祖神像。嘉庆进士福州人梁章钜《归田琐记》卷4“洪文襄公”条载,明末降清大臣南安人洪承畴就曾“到漳馆天后神座前拈香”。当时漳州会馆是“馆役洁整神龛,洒扫庭院,具茶以待……五六辈者竭蹶步随,甫入馆门,见公拈香已毕,请诸位登堂叙话”,颇有受宠若惊之感。这尊洪承畴上过香的妈祖神像,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因漳州东馆租给他人,才被移到漳州西馆供奉。李景铭感叹说:“岂意累代受封之天上圣母,昔受洪阁老蜡烛藏香展拜者,今竟移居他所。”(《闽中会馆志·漳州会馆》)5.建宁会馆:康熙甲戌年(1694)赵俞撰《建宁会馆碑记》云:“故明时天下府州县例立会馆在京师,而吾郡旧在粉房街,本朝定鼎后为势家所占。”可见该馆创建于明代,址在粉房街。乾隆二十年《重修建宁会馆碑记》又载:“康熙乙巳(1665),少司寇山公郑老先生以旧馆入内城颇远,集金售得北城灵中坊琉璃厂西十间房,洪氏业。”(《闽中会馆志》卷3)址在今宣武区柳巷内。建宁会馆后院正殿供奉天后。神龛内竖“天上圣母”神牌,上书妈祖封号。每年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化日,乡人必聚集会馆,举行隆重祭祀仪式。直到1941年,尽管会馆已衰落,但祭祀妈祖活动仍未停止。6.汀州会馆:位于北京前门外长巷二条东北,分南北两馆,隔街相对,总面积达二千多平方米。会馆始建于万历十五年(1587),一说始建于弘治年间(1488-1505)(P555)。其先建之北馆内有6个院落,13个厅堂。正院天后宫,雕刻精致。殿中祀妈祖神像,上悬“德配坤元”和“慈恩广被”两块匾额。神殿有楹联二副,一为乾隆进士永定人廖瑛题:“酬尚义之功,北阙盍簪,风雨攸宁歆俎豆;丽同人之泽。南天连袂,梓桑必敬集冠裳。”另一联为同治三年宁化伊秉绶之孙伊绍鉴题:“湄岛慈云瞻日下,鄞江福耀丽天中。”殿前走廊还有光绪间江苏漕运京局总办道员上杭人邓心茂题联句:“渤海靖鲸鲵,万廪千仓遵职贡;舟车驰水陆,南征北运仗神威。”(P3-6)以上除延邵会馆是商人同业会馆,其他几乎主要是为举子服务的“文人试馆”,但他们都供奉天后妈祖,这一方面是因为福建举子入京会试也往往乘船北上,需祈求妈祖护航;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妈祖是福建女神,更容易得到闽中会馆各界乡人的认同,能更好地起到联络乡谊、团结互助的积极作用。北京的会馆奉祀天后,其实他省亦有,如北京的广州仙城会馆同样是“虔祀关帝,天后,财神诸神,”限于篇幅,他处会馆之妈祖信仰兹不赘举。三、天国朝及天园时代《大清一统志·淮安府》载:“惠济祠,在清河县旧治东旧新庄闸口。明正德三年建,祀天妃。嘉靖初赐额‘惠济’,本朝雍正二年重修……”按惠济祠位于今淮阴码头镇北1公里处,亦称“铁鼓祠”,俗称“奶奶庙”。新庄闸后亦因此改称天妃闸。清康熙帝曾多次南巡抵淮安清口天妃庙,视察天妃闸等运河水利设施,并颁赐御书宸翰。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建行宫于祠左,仿内府坛庙修葺,并题额曰“惠济祠”。可见惠济祠在康熙、乾隆二帝心目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每年都要祭祀。惠济祠后来也传建北京2。清代皇家御园里建供奉天后的惠济祠是从嘉庆帝开始的。《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一书所收第57件档案《著百龄赴清江浦将天后等神牌封号字样详缮陈奏事上谕,嘉庆十七年六月初八日》载:“朕敬礼神祇,为民祈福,大内及御园多有供奉诸神祠宇,每遇祈报,就近瞻礼,以伸诚敬,惟水府诸神,如天后、河神,向无祠位,几遇发香申敬之时,皆系望空展礼,遥抒虔悃,因念神祇灵爽,随方普照,有感皆通。目下大河为东南利赖,民命攸关。朕宵旰勤思,克求贶佑,以冀安澜顺轨,永庇民生。今拟于御园内添建祠宇,著百龄亲赴清江浦,于崇祀各神如天后、惠济龙神素昭灵应载在祀典者,将神牌封号字样,敬谨详缮,遇便陈奏,俟庙宇落成,照式虔造供奉,以迓神庥。”(P206-207)嘉庆十七年(1812)八月初四日,两江总督百龄“遵旨查明清江崇祀水府诸祠规制”后,“制开单绘图具奏”,把所查具体情况一一“附报呈览”。(P208)可见在北京御园议建奉祀天后、河神的祠宇始于嘉庆十七年。当时议建奉祀天后的惠济祠和奉祀河神的河神庙是完全仿照江苏清江浦的式样。嘉庆倡建的惠济祠、河神庙最终奠基于圆明三园之一的绮春园最西南。它们开建于嘉庆十八年(1813),竣工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建成后的惠济祠、河神庙为一组小型道观。两个小院并排而建,东为惠济祠、西为河神庙。(P176)惠济祠正殿三间,檐下悬挂嘉庆御书“宅神天沼”、“德施功溥”二块殿额(《大清一统志·京师·惠济祠》)。殿内神龛供天后神牌,刻“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天后神位”,这24字封号正是百龄从清江浦惠济祠抄录的乾隆五十三年的妈祖封号。本年七月十一日嘉庆帝谕旨:“朕前因廑念河防,不能亲诣神祠吁祝,特于御园内仿照江南规制,建立惠济祠、河神庙二所,岁时升香展礼。自兹以后,连岁普庆安澜,仰庇灵庥,实深虔感。因思清漪园、静明园两处龙神庙,均有春秋致祭典礼,御园惠济祠、河神庙,显应尤昭,允宜特奉明禋,以光祀典。著于每岁春秋二季,一体致祭。届期奏派管理圆明园大臣一员,肃恭将事。即自本年秋季为始。钦此!”(P216-217)在《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圆明园卷二·河神庙事宜》中还记载:“嘉庆二十二年七月,奉旨:惠济祠、河神庙,春秋祭祀,应奏乐章。著傅知太常寺转傅乐部署史二名前来,将致祭龙神应奏何乐,教习中和乐学熟,临期即著中和乐预备。钦此!”(P1053)可见御园祭祀妈祖与河神,对乐章的要求亦颇严格。《事宜》又载:“是月(八月)太常寺奏准,园内每岁春秋二季,致祭惠济祠、河神庙,恭设祭品、祭器,至期由运料门外派拨园户抬至祭所,祭毕仍著园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