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南北曲_第1页
《红楼梦》中的南北曲_第2页
《红楼梦》中的南北曲_第3页
《红楼梦》中的南北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中的南北曲

散曲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晚期,是诗歌之后的一种新的诗歌风格。散曲勃兴于元代,繁盛于明代,衰颓于清代。本来在元明时代社会上广为传唱的散曲,到了清代就只成为文人笔下的案头文字了。整个清代流传下来的散曲作品,据今人所撰《全清散曲》统计,大约有340多位作者,近5000首曲词1。作为案头文字的清代散曲,自有它一定的文学价值。虽然清代散曲的文学艺术成就比不上唐诗、宋词、元曲,但是谁也不能否定它们也是一笔可观的文学遗产。在清代散曲作家中,有一些还是相当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小说家、诗人。众所周知的小说家曹雪芹就是清代散曲作者之一。他的散曲作品就见于他的小说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所作的散曲有北曲,也有南曲,还有南北合曲。其北曲作品有[仙吕·点绛唇]《耍的猴儿谜》一首2,[仙吕·寄生草]《解偈》一首3,南曲失牌名五首4,南北曲合套自度曲一首5。由于小说《红楼梦》影响很大,社会上的“红楼热”波及到方方面面:小说界的续书一而再,再而三,二三百年间不绝;各种戏曲、说唱,依据《红楼梦》改编的作品几乎难以计数;文学界评论的文章和吟咏《红楼梦》的诗词作品可以说成百上千。在这其间,散曲作者也不甘落后,曾加入到对《红楼梦》的歌唱行列,并对曹雪芹在该书中所作的散曲,特别是那首自度套曲一再“和作”。虽然在热烈的“红楼大合唱”中散曲界作者的声音相当微弱,以至当今相当红火的“红学”研究界几乎不屑一顾,但笔者以为对散曲领域的“红楼反响”还是不应当遗忘的。散曲毕竟是古典文学一个独立的领域,它说明《红楼梦》对在当时已近衰微的这一文学样式也曾有所刺激和影响,从而可进一步说明《红楼梦》的震撼力是怎样地广大。以散曲歌咏《红楼梦》者有范日觐、严廷中、徐沅清、杨恩寿、晏岘孙、张墨林等人。范日觐所作为南曲[黄钟·画眉序]套曲,题为《红楼梦题词》。该作以十一只曲子联缀抒发了作者对《红楼梦》一书的深刻感受。曲调委婉悲凉,特别表达了作者对贾宝玉不幸遭遇深深的同情。曲词开篇当头就问:“这是甚来由,把锦片姻缘彻底丢?蓦分开玉镜,擘破金瓯。说仙宫不是人间,这病骨那禁春后。眼中心上谁能够,几度花边回首?”作者既感叹宝玉与黛玉的无缘,两人情深却不能结合,道:“心事付东流,只剩湘江月依旧。正撩人天气,情绪悠悠。葬薄命夜雨桃花,积血泪春风红豆”;又感叹宝玉和黛玉“既不是生前配偶,怎天北地南,偏生邂逅?”作者大声质问:“这是谁之咎?勾怎勾?收怎收?”他只能深怀遗憾道:“恨未酬,心未休”,并进而道:“世间何处不红楼,这样相思怎罢休?那顽石如何不点头!”由《红楼》悲剧而联系到现实社会,人间爱情的悲剧又有多少,“世间何处不红楼”,让人不能不深思,不能不想几个为什么。范日觐以其敏感的心灵,细心的体味,可以说读懂了《红楼》。当日曹雪芹作《红楼梦》曾道“谁解其中味?”我想范日觐可谓解味者之一吧。范日觐约生于1777年左右,为江苏如皋人。其父范驹(1757—1789)是当时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子。工诗词,善散曲杂剧,曾得乾隆赏识。可惜才而不寿,著有《染月山房全集》。范日觐为范驹的次子,继承了乃父的才学,著作有《岳班集》。严廷中(1795—1864),云南宜良人。曾任山东几个县的县丞、知县,官至两淮盐运司经历,为当时知名度甚高的才子,诗人和曲家。他在扬州开春草诗社,大江南北唱和者达千百人。善词曲,作有杂剧《秋声谱》、《铅山梦》等多种,人谓“置之金元诸家中可以无愧”。著作有多种诗集、词集、曲集、文集。曲作多清丽缠绵。他所作北曲小令[双调·沉醉东风]《红楼梦》两首,其曲词道:“动春心一般病症,卖春情各种聪明。唤乳名,游幻境,却恍惚枕边低应。不须埋怨姓花人,早有个凤儿春影。”“论温柔可卿无两,赛风情凤姐无双。雨云端,风月帐,好风流荣宁淫榜。醉眠芍药残香,这一霎无人花放。”曲词选取书中一些艳情内容,表达了他对《红楼梦》的认识:该书是一部咏歌情爱的缠绵之作。大概由于作者风流倜傥,自身就多有艳事,所以他看《红楼梦》也只是体味到书中写情爱的缠绵一面。徐沅清是天津人,曾作有《癯鸥戏墨》。他所作关于《红楼梦》的散曲为南曲[商调·梧桐树],曲前有说明道:“就怡红公子梦中所见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诸人,各缀以《桃花扇》曲文二句,又集曲文总咏之。”其曲词曰:“黑甜共一乡,悬出风流榜。扇底桃花,会算糊涂帐。花林粉阵仙模样,平章风月休成谎。燕恼莺嗔,无主春飘荡,都题在宫纱扇上。”《红楼梦》中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册,以及聆听“红楼梦曲”,这些情节的描写用意是很深的,也是曹雪芹的精心设计。徐沅清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更感到《红楼梦》的用心与《桃花扇》颇有相似之处,故而他以《桃花扇》曲词来吟咏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其所谓“燕恼莺嗔,无主春飘荡”正是已深刻体会到《红楼梦》所写宝玉梦游情节在全书中的重要意义,体会到《红楼梦》乃是一部大悲剧。徐沅清可谓曹雪芹的又一个知音。晏岘孙、张墨林、杨恩寿等人都是对《红楼梦》中一个极为感人的情节——黛玉葬花,咏叹不已。晏岘孙(1895—?)是江苏仪征人,张墨林(1896—?)是江苏昆山人,他们各写有一套南曲歌颂“黛玉葬花”事。晏作为[正宫·锦缠道]套曲,张作为[商调·逍遥乐]套曲。两套曲皆就黛玉葬花抒发了他们对黛玉的同情和怜惜之意。不同的是晏作多侧重对葬花本事的叙说,套曲曲曲皆从葬花的景象描写出发,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令人感受葬花者的悲哀。如[雁过声]曲:“徜徉,轻松土壤,好教你魂归大荒。美人堪比花模样,甚凄凉对,一春来花事匆忙。风光,断人肠!多情无福卿原枉,怎怪痴痴萦梦想。”而张作多侧重体味黛玉这个人物情感的抒发,他的曲作仿佛是黛玉的又一篇“葬花词”。因是想象黛玉葬花之意,用第一人称写来,其作比晏作就要更加缠绵恻。其曲道:[逍遥乐]人比花先病,春去春来总愁境,潇湘风雨暗心惊。阶前堕叶,枝上啼莺,怎不关情![金络索]冲寒破晓行,片片飞花影。几度思量,满目伤心景。伊谁解此情?叹孤伶!把花影侬身细品评。落花无主怜同命,一缕芳魂唤不应。何堪听,东风又起惜飘零。护花铃空系春城,却猜不透东皇性。[梧桐半折芙蓉花]空枝无限情,难续花儿命。有个愁人,兀把雕栏凭。且筑佳城,只恐魂难醒,轻劫无端堕一层。听数声啼宇,也是苦伤情。相伴着芳魂唤醒,顷刻荣枯付冥冥。而今后,无影形,一任凄清,早迷了归途径。[梧桐五更]空留一片情,珍重残花命。无限春愁,只有侬心领。半生幽怨三分病,紧锁眉尖痛不胜,芳魂已歇难追省。珠泪纷纷,怜煞你红颜薄命。[梧桐树]从今休说情,往事思量定。误我聪明,冤业终归尽。将花比我须回首,哭向埋香上行。我亦漂萍,到底花犹幸,还有我心香一瓣将花敬。[尾声]潇湘馆内少人行,落花风定凄清景,可怜我何事伤心别后情!虽然此作比起曹雪芹的“葬花词”要逊色的多,但是作者竭力体味曹作之意,道出黛玉心中的悲伤,抒发其内心的悲苦,应当说张墨林还是抓住了原作的主旨。“黛玉葬花”曾被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歌咏,戏曲、曲艺都曾出现一些名作,甚至绘画作品也以其为主题作画。著名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杨恩寿(1834—1891)在他所作的南北曲合套《题林黛玉葬花图》就从对图画的歌咏,表达了他对“黛玉葬花”的认识和评价。他所作曲为同题两套。其第一套是以“生”的角度,抒发了对“葬花人”的相思之情以及相思之苦。第二套则以“旦”的角度写其深情相待。两曲都是借题发挥,融合了作者自己某些生活感受。这两套散曲可以说是《红楼梦》作品的社会反响,是范日觐曲作所说“世间何处不红楼”的明证。其套曲中所唱:“则乘我破青衫酒痕尚留,苦离情未丢;激西风败枝如吼,寒塘里荷花开瘦;把墨丸细揉,把霜毫细抽。写不出万般,写不出万种闲愁。几时才闭了歌喉,辞了舞袖,伴我这冷书生作一个素心友?”显然像这样的曲词,它所咏歌的内容已超出“黛玉葬花”本事的范围,而是讲述作者自己的生活感受了。作者不过是借题画图讲述他由“黛玉葬花”图勾起的他的一段“红楼事”的情思,因而发诸为曲罢了。《红楼梦》中的“红楼梦曲”在全书中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又是那整座“红楼”建构的蓝图,是曹雪芹的精心杰作。在书中曹雪芹即称之为“警幻仙曲”,道那曲作“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那套散曲的曲牌和全套结构皆是由曹雪芹自创,也就是说那是一套曹雪芹的自度曲。由于其创制的成功,除了在改编《红楼梦》的多种戏曲中该曲作得以传唱,在散曲界它也成为一首名套,被人们当作一种固定的套数结构加以模仿。首先是《续红楼梦》的作者甘肃陇西人秦子忱。他不满意《红楼梦》的悲剧结局,续作三十卷,力图使宝玉、黛玉、宝钗都“婚姻遂愿”。在其作末尾仿《红楼梦曲》也作了十几只曲子。但他所作不是套曲,而是把整套《红楼梦曲》一首首分开,都加以改作,一是内容与曹雪芹原作唱反调;二是把曹雪芹的自度曲全改为传统的曲牌。也就是说秦子忱所作虽是由《红楼梦》引申而来,但在思想意旨和歌唱形式上都与曹雪芹原作大相径庭,是曹雪芹原作的反动。比如曹作[收尾·飞鸟各投林]总括全曲,同时也暗示全书的悲剧结局,道:“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是秦作以北曲[双调·离亭宴带歇指煞]为曲牌,以《拟改飞鸟各投林》为题,唱道:“从今后,痴情幽怨各相捐,人间天上皆如愿,完结了三生公案。死去的又还魂,在生的享富贵,有情的成姻眷。把宿债尽皆偿,看天道何曾远,方始信报应昭然。请看他黄泉路巧相逢,青埂峰奇遇合,太虚境庆团圆。螽斯欣蛰蛰,瓜瓞庆绵绵。我将那旧谱新翻,编一套《续红楼》,任他人笑掉了颔。”在秦子忱笔下,死去的人全复活,都团圆,家业繁盛,人丁兴旺,实际是“鬼话连篇”,所以难怪人们称他的续作为“鬼红楼”。又有四川眉山人刘子充(1866—?)完全依照《红楼梦曲》“曲牌”作有《六十七岁自寿曲》套曲,但只是形式模仿,内容叙说他自己的人生感受,已与《红楼梦》无什么相干。不过它却说明曹雪芹所创制的曲套形式,在散曲界曾产生有一定的影响。总之,《红楼梦》诞生以后在社会引起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