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_第1页
浅谈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_第2页
浅谈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_第3页
浅谈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_第4页
浅谈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参与了马来西亚。根据汉代的地理记录,在《汉书地理志》中,南阳部落记载的“赤土国”和“丹丹国”属于今天的马来西亚。唐代,中国僧人前往印度求经,此处是必经之地。宋代,前往马来西亚的中国人逐渐增多。元明两代,中外贸易繁盛,定居于该地的中国人更是屡见不鲜。至清代,尤其是1786年英国人莱特占领槟城以后,为了发展该地经济,大力开发矿产资源,鼓励外国劳工迁入,中国人更是纷纷南渡此地谋生,华侨大量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妈祖信仰也随之传播到马来西亚。一天上圣母宫与海南馆马来西亚华侨以福建人和广东人为主。1641年荷兰殖民者占领马六甲以后,任命福建漳州籍华侨商人郑芳扬为甲必丹,管理华侨聚居的中国村,并利用华侨来发展当地经济,使得华侨人口逐渐增加。1673年,在郑芳扬及其继任者李为经的倡导下,福建华侨在马六甲集资兴建了青云亭,作为福建同乡聚会、祭祀的场所。青云亭正殿供奉观音,右奉祀妈祖,左供奉关帝。这是目前所知最早供奉有妈祖的庙宇。此后,各地的妈祖庙(妈祖为主神)及供奉妈祖的寺庙(妈祖为陪神)便陆续出现。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马六甲华侨蔡士章捐资在该地创建宝山亭,“此庙告成之后,华侨念蔡氏之功劳,立一禄位于亭之右。今该亭所祀之神,右为蔡士章,中为三宝公,左为天上圣母。”清嘉庆六年(1801年),福建华侨在马六甲创建福建会馆,内设天福宫供奉妈祖。1930年,马六甲林氏宗亲创设九龙堂,内中也奉祀妈祖。1971年,福建兴化人在马六甲创建兴安会馆天后宫,供奉妈祖。据云:“在新、马二国,哪里有兴安会馆,哪里有福建莆仙人聚会的地方,哪里就有天后宫。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属下的27个兴安会馆,个个会馆的最高一层总有一个富丽堂皇的天后宫,毕恭毕敬地供奉着天上圣母。”马六甲没有独立的妈祖庙,但奉祀妈祖的庙宇与会馆,还有清华宫、琼州会馆、西河堂、马六甲永春会馆等。1800年,福建华侨与广东华侨联合创建了广福宫(俗称观音亭),主祀观音,配祀天后圣母、注生娘娘、金花夫人、关圣帝君与大伯公等。19世纪中叶前后,槟城华侨在义兴街海记栈对面建造了天后宫,供奉妈祖。1895年,把义兴街庙址出售,在现址建筑了琼州馆。然而,天后宫与该馆仍是二位一体,故《琼州馆迁建碑记》云:“尝思圣母之德,上护国家,下扶士庶,五湖共沐鸿恩,四海咸沾骏泽,其功至大者,莫若此也……故此爰众公论,择地重建,即兹造庙崇祀,立像报恩……”1911年所立《重建捐缘碑》载:“不佞周衡山邀建琼州会馆于槟城,崇奉天后元君,并祀水尾圣娘、昭应祠兄弟公,皆海国灵神,至今弥加显赫……”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该宫的香火非常旺盛,每年庆祝天后诞辰的盛况,与庆祝观音诞辰、九皇爷诞辰比较起来毫不逊色。座落于顶日落洞海边的天上圣母宫已有100多年历史,主祀妈祖,陪祀有大伯公、水仙王爷等。平日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地前往顶礼膜拜。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前后,都举行隆重庆典,并演戏酬谢慈恩。传说清雍正五年(1727年),福建六甲乡人林伯显乘舟南渡,被飓风飘至吉兰丹万捷(Banchot)海岸,幸得平安。他遂携带随身的妈祖神像登岸,乘坐小舟到大港顶古舍(Kusiai)附近村落,辟地垦荒,种植粮食,并与该地巫人(即马来人)建立友好关系,得以定居下来。不久,他就在革地牙(Keteitch)附近约六英里处的刺仔脚督公村(TokongMch)建成一座小庙,奉祀妈祖。林伯显逝世后,附近华侨继承其遗志,把小庙扩建为圣春宫,称为“大妈庙”。后来,唐人坡华人因要溯江到大妈庙焚香膜拜甚为不便,乃在唐人坡建造镇兴宫,依照圣春宫妈祖神像另塑金身奉祀。同时,也与圣春宫一样,供奉林伯显神位。据传,1880年,吉兰丹苏丹摩哈默曾因妈祖灵应,乃制大鼓一面赠送镇兴宫。鼓上铭文云:“咭兰丹国大王四丹恩惠大鼓/天伏上圣母灵感/光绪庚辰年梅月谷旦”(按:“/”表示行与行之间隔)。此鼓现在还悬挂在镇兴宫殿前右首。这表明了妈祖信仰已经逐渐浸透到当地马来族人民中间;同时,它也是马华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沙捞越古晋市区虽然不大,但奉祀妈祖为主神的社团却有五个之多,即亚答街天后庙、兴安会馆天后宫、明达华天后宫、中央路天后宫和西河林氏公会天后宫。亚答街旧天后庙已有100多年历史,因年久失修,破损不堪,于1987年5月拆除旧庙,7月敦请本州副首席部长丹斯里拿督阿玛沈庆鸿为新庙主持奠基,1990年举行落成揭幕开光。1973年,丹斯里拿督黄文彬捐资在新尧湾水月宫旁边建造义文宫,主祀福德正神,陪祀三山国王和天后圣母。有100多年历史的沙捞越河口摩拉德(MuraTeras,后改称“青山”)半山腰的青山岩,正殿前台神坛上供奉妈祖与千里眼、顺风耳;正殿神龛奉祀释迦牟尼、药师如来与阿弥陀如来三尊佛祖。1974年,沙捞越河边的民达华渔村在本地与新、马及沙巴等地善信赞助下,耗资五万元建造了鳌东宫,供奉玄天上帝、天上圣母、玄坛元帅等八尊神像。1984年,该村又建成了天后宫,大殿正堂是“天上圣母”神龛,左是“柳圣侯”神龛,右是“金圣侯”神龛;同年11月5日,沙捞越州政府副首席部长丹斯里拿督沈庆鸿主持了落成庆典仪式。1981年,琼州籍华侨华人开始在吉隆坡惹兰赛卜都路建造天后宫,耗资700多万马币,历时五年,至1985年峻工。该宫占地10华亩,由很多宫殿组成。虽然这是全马来西亚最年轻的一座天后宫,但宏伟的规模、壮丽的建筑则居全马之冠。据载,吉隆坡一区,差不多有10间华人寺庙崇祀妈祖。此外,柔佛、彭亨、丁加奴各地也建有天后宫。雪兰莪虽然开发较迟,但妈祖的香火也非常普遍。西马各地华人渔村也大都建有妈祖庙,香火历久不衰。二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的发挥人们进行信仰(宗拜)活动的社会根源,就是对客观世界和个人前途感到迷茫和忧虑,希望神明能够指点迷津,以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也是这样,即他们是在谋求生存发展过程中传播妈祖信仰的。因此,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形成发展,便与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从而体现了他们妈祖信仰的特点。(一)相关:琼州馆的建造背景早期华侨出国,因为信仰妈祖等神明保佑,在跨洋过海到达侨居地之后,便搭盖简单房屋(以后便逐渐发展为庙宇),奉祀妈祖等神明,一来感谢其庇佑之恩典,二来祈求继续庇佑他们在侨居地生存发展。由于华侨出国大多单身只影,这一供奉神明的地方,便成了他们联络感情、商讨事务的场所。同时,由于华侨初到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困难重重。因此,必须同心协力,守望相助,共同奋斗,才能在当地站稳脚跟,以求得进一步发展。于是,以地缘为纽带的同乡会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亲会便应运而生。这样,庙宇的建造和会馆的组织便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这一方面,在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传播过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琼崖会馆创建于1962年,至20世纪70年代仍是该镇的重要建筑物之一。据20世纪60年代李亦园教授实地调查获知,“原有之琼崖会馆系就旧有之妈祖宫借用,现新建之大楼底层正厅,仍奉妈祖,并且香火旺盛,为所有会馆之冠。”笔者以为,这必定是因为海南华侨移居麻坡不久即建造妈祖宫,奉祀妈祖,祈求保佑,并常于宫中联络感情,聚会议事,因此,当他们感到必须成立会馆而又暂时没有财力建造会所时,就先借用妈祖宫了。另外,霹雳太平琼州会馆也是如此。据载:1869年,海南籍乡亲在太平市立炉拜神,此为该会之前身。1881年,陈道山、邢尚义等发起创建会所(即今方便所),成立太平琼州会馆,旨在联络乡人,敦睦乡谊。1925年采用总理制,推选何敦锦为总理。1927年设方便所,收容老弱病死及急待救济之乡亲。1929年,李运生等发动募捐,置房三间,出让一间,出租一间。1932年建成新会所,名为琼州会所,前厅供奉天后元君等神位。虽然此段文字开始没有说“立炉拜神”之“神”是何神明,但我们从“1932年建成新会所”后“前厅供奉天后元君等神位”,不难明白该神当是天后元君,这从麻坡琼崖会馆的情况可以得到佐证。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妈祖庙也是太平琼州会馆的前身。类似情况,沙捞越古晋海南会馆“前身为兴建于1885年的天后庙”;双溪大年琼州会馆“前身为1912所创立的双溪大年天后宫”;瓜拉丁加奴(即丁加奴首府)在100多年前只是建造一座供奉天后圣母和给海南新客临时歇脚的茅舍,后来才由海南运去建筑器材,并聘请海南名师巧匠,建造起二幢宫殿式的琼州会馆。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由此可见,马来西亚一些会馆是由妈祖庙发展而成的。另外,还有一些会馆(又称“馆宇”或“会所”)在创建以后即开始供奉妈祖(但这并不能否定此前在其它地方供奉妈祖)。沙捞越琼州会馆于清光绪乙酉年(1885年)建成,“颜曰:琼南会馆,崇祀天后圣娘。”沙巴山打根海南会馆前身为琼州会馆,成立于1902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期间,馆宇被炸毁,会务停顿;1947年、1958年先后重建馆宇。1987年决定购置远景花园A座三楼及四楼各两个相联单位为馆宇,三楼作会所,四楼为天后宫,供奉妈祖。1989年4月29日,举行新会所开幕及天后宫开光典礼。1925年,林迁藻、黎成凤、粱生潮等人发起在沙巴亚庇创建海南会馆,1927年建成一座两层半馆宇,会馆正式成立;馆内供奉天后圣母诸神位。太平兴安会馆初名为“福兴仙馆”,1899年成立后,即筹款在太平市区建造单层房屋五间为会所,内设会馆与崇圣宫,供奉妈祖、观音诸神。除此之外,淡马鲁海南会馆、三合港琼州会馆、令金海南会馆等也均属这一种情况。综上所述,可见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与会馆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现出妈祖与会馆同处一所的情形。(二)青溪亭主为祖事信仰的需要祖先崇拜,是中国一种文化传统。随着华侨出国,这种传统也传播到海外。祖先崇拜的具体形态,就是安置祖先灵位及祭祀祖先活动。由于早期出国华侨大都是单身汉,因此,当某一个人去世以后,其他在世的人们便必须为他解决埋葬与祭祀等问题。由是,一些同乡会、宗亲会等组织便也具有这种功能。他们创建坟场、设立祠庙、组成有关团体来开展这些活动。这样,海外华侨既崇拜妈祖等神明又崇拜祖先,因而便把两者结合起来,即在一座寺庙中既供奉祖先神位又供奉妈祖等神明。这种情况在马来西亚体现得非常明显。上述创建于1673年的马六甲青云亭,除供奉观音、妈祖等神明外,“主要活动为办理华人丧葬和清明祭祀,创办义学及慈善机构——同善堂。”它设有三宝山和日落洞山二座冢山供华人埋葬先人。其时,丧葬、祭祀及膜拜神明在该地华侨的活动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呷国青云亭条规簿》规定,对于“犯我华人之例”者的处罚主要是:“一、革出华人之籍,不准入亭拜神;二、如有风水在三宝井山,不准伊葬之,或其亲戚俱不得葬。当在风水部批明,将其风水归入充公,以为众人应用;三、在新冢山日落洞,或不得准他进葬,或其家人童子均不准葬。”因此,几任青云亭亭主都为冢山的建造、保护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亭主陈敏政暨诸耆老”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同立《梁薛陈陈四亭主及陈副亭主功德碑》载:“先亭主美吉梁公,握斯亭之篆,当政府控地之年,欲颓毁斯亭墙垣,而公极力挽回,使百年古刹至今犹存。继而庸役欲凿及三宝山公冢,公独躬亲喝止。外方骷髅,赖以无伤。继斯任者薛君文舟……后巨川陈公复掌斯亭厥职,独割日落洞山地,充作公冢;俾羁旅征人,埋骨有土。捐馆后,宪章陈公承其业,为亭之主席。适国家议掘三宝山冢地,公赴政府再三婉商,陈及华人埋葬迁移利害,复出资买山,俾政府作挖土之需,而斯山遂以保全……而今陈君温源居斯亭副席,继先代宗风,因其亭中诸事咸备,惟日落洞冢山历年已久,满目荆榛,而且行径崎岖,营葬者难以跋涉,故出为倡首,修道路,伐荆林,奈所捐无几,公愿输己资,凑足万数,备存生息,以充该山之费。”因而该亭即“为四公安奉牌位,并为陈君温源恭进长生禄位,配入青云亭内,与列位先甲同龛。”由此可见,青云亭中不仅奉祀妈祖、观音等神明,而且也供奉大量祖先牌位。可以设想,由于青云亭于17~20世纪初在马六甲华人社会的重要地位,因而随着华人大量前往该处祭祀祖先,必定也会推动妈祖、观音等信仰的进一步传播。当然,他们平时前往膜拜妈祖等神明,必定也有助于对祖先的怀念,从而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故国情怀。在宝山亭中,蔡士章于公元1801年所立之碑文云:“宝山亭之建,所以奠幽冥而重祭祀者也。”可见创建宝山亭的目的,主要也是为了祖先崇拜之需的。丁加奴琼州会馆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成新馆天后宫,并从秦盛号移去天后圣母供奉。自此之后,会务逐渐发展,乡侨更加团结。后来,由于华侨人数日增,客逝异地者苦无葬地,林天行、林天佳、吴声秀等人遂集资向马来人花亚吧购置一片山地为义山;1929年政府又拨给义山旁一片旷地,连前之地面积共达八亩,以供华侨丧葬之需,名之曰“雪泥亭”。此外,马六甲福建会馆、淡边海南会馆、关丹海南会馆、居銮海南会馆、麻坡海南会馆、三合港琼州会馆、槟榔屿琼州会馆等也均供奉妈祖,同时又设置供华侨丧葬之需的义山或供先人牌位的厅堂。妈祖信仰与祖先崇拜的密切关系于此可见一斑。(三)水尾圣婆即共建各国的法除福建华侨华人以外,海南华侨华人同样是非常崇信妈祖的。何以如此呢?有学者这样认为:“琼籍人士之所以虔诚敬妈祖,是因为海南岛居南海中,飓风之患,几乎史不绝书。海南岛沿海的居民又多以捕鱼为业,渔船在海中遇到狂风恶浪,认为惟有祈求妈祖保佑。所以琼州各县都建有天后宫,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创立琼州会馆并兼天后宫。”海南人开始移居马来西亚大约是在1819年新加坡开埠前后。他们散居马来西亚各州,而以西马的丁加奴、槟榔屿和东马的沙巴较为集中。海南华侨除信奉妈祖外,还信奉水尾圣娘,因而经常既供奉妈祖也奉祀水尾圣娘。关于水尾圣娘的来历有两种说法。据供奉水尾圣娘的新加坡庙祝介绍,有一位渔民在海滨下网捕鱼,每次均捞起同一块木头。于是,他便许愿说,如果给他捕到鱼,就要把这块木头当作神灵来膜拜。此话一出,果然捞起了一大网鱼。他为了实践诺言,就把这块木头雕刻成神像,虔诚地奉祀起来。后来,滨海渔民也都供奉此神。此即是水尾圣娘。另一种说法,水尾圣娘是海南文昌县一位美丽而善良的姑娘,逝世之后,就成为当地人民的保护神。海南华侨华人对水尾圣娘是非常虔信的。据《登嘉楼(按:即丁加奴)琼州会馆馆史》载:“有一帆船由故乡航海而来,不幸于毛剪港破舟,先侨遂于破舟中拾得水尾圣娘,携回登坡,奉置舍中,供为正神,名之曰水尾后庙,亦曰琼州会馆。从此以后,专人奉祀,香火不绝……光绪念一年(按:即二十一年)春吉日,迁水尾圣娘于新馆天后宫中,并由秦盛号迁来天后圣母,同时奉忠义神于左侧,再由故乡携来海外孤魂神牌及百有八兄弟神牌奉于右侧,从此神欣人乐,聚会有所,乡侨团结之心益增巩固。”槟城琼州会馆天后宫奉祀妈祖、水尾圣娘与108兄弟公(按:即昭应祠兄弟公)的情况已如上述,恕不多赘。上述”百有八兄弟神牌”即108兄弟公,也是海南华侨华人所信奉的神灵。据传,他们是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为越南国王所误杀的108位琼籍乡民。他们蒙难之后,时常显灵于汪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