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礼治思想_第1页
论荀子的礼治思想_第2页
论荀子的礼治思想_第3页
论荀子的礼治思想_第4页
论荀子的礼治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荀子的礼治思想

先秦时期,荀子被充分地运用于儒家的礼治思想中。不仅如此,荀子的礼治思想,对于传统来说,是一次带有革命性的质的飞跃,带有浓重的叛逆色彩。一、“乐合同,礼观也”,要求“部分不越分”,其又是“第一人”今存《荀子》32篇,乃经过刘向所厘定。几乎每篇都涉及到礼的问题,《礼论》更是专门之作。礼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概言之,修身、治国、平天下。荀子不止一次地强调“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见《荀子》之《强国》、《天论》等篇。以下只注篇名)。这两句可说是互文见义。隆礼者亦爱民,重法者亦尊贤。荀子认为,自然的人类群体是漫无秩序的、杂乱无伦的,人性是恶的、私己损人的。养生的物资有限,人的欲望无穷,于是争夺厮杀之事便不断发生,从而导致社会大乱,这就需要纳之于礼的正轨。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王制》)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富国》)天下害生纵欲,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富国》)这几段文字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制礼的目的在于消弭人群之争乱,而归于有序相待。人安其分,各得其宜,则社会安定,天下治平。分,包括名分职位和物质利益分配。圣明之君王,管分之枢要,能够公平合理地给社会每个成员“定分”。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穀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荣辱》)这里,荀子指出了天子、诸侯、士大夫、官人百吏以至庶人据礼所定的“分”——名分职位与物质分配。人不越分,自然“群居和一”,实现和谐互济的“至平”世界。有差等乃是为了齐一,所谓“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所谓“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乐论》)者是。依礼制定的等级是分明的,贵贱贤不肖各有其不同的“分”,其间的关系是:贱必事贵,不肖必事贤,上必爱下,下必尊上。荀子强调:“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仲尼》)人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必招致“三不祥”,进而导致“三必穷”,“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以为下则必灭”(《非相》)。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划分贵与贱的标准是什么?周代沿袭的世卿世禄制,乃以出身不同而划分贵与贱。天子、诸侯等贵族的子孙,虽狂愚不肖,仍然世袭权位,享有爵禄;出身卑贱的人,纵有贤德美才,也难有禄位。“贤者”不贤,“智者”不智,愚不肖尸位素餐,才德之士被弃诸草野,这种不合理的社会机制由来已非一日。荀子既肯定社会群体必须有等级之分,有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与孟子同),物质分配多寡应有差别;同时,他又鲜明地反对世卿世禄制,他要用他的礼治思想和政治主张来一个彻底的颠倒。不论何人,出身如何寒微,只要他具备天子、诸侯、士大夫的德和才,便应为天子、诸侯、士大夫。反之,不论何人,出身如何高显,只要他不具备应有的德和才,便应为庶人平民。这种可贵的礼治思想,蕴含着可贵的民主性的光芒,熠耀千古,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桀纣之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非相》)。“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汤武者,民之父母也;桀纣者,民之怨贼也。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君,而以汤武为弑,然则是诛民之父母而师民之怨贼也,不祥莫大焉。”(《正论》)国君暴虐无道,理应受诛,孟子说:“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荀子在这方面与孟子的观点并无二致。姜太公不过是一渔父,但有治国之大才,周文王“举是子而用之”,“举天下之大道,立天下之大功”,“夫文王非无贵戚也,非无子弟也,非无便嬖也,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岂私之也哉。”(《君道》)显然,太公这样的贤哲,是应该为诸侯、公卿的。如果文王不才,则太公为天子也是合乎荀子礼治思想的。“无德不贵,无能不官”(《王制》)乃是“王者之论”的主纲。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缪。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王制》)上贤禄天下,次贤禄一国,下贤禄田邑,愿悫之民完衣食。(《正论》)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各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其宜,事变得其应,慎、墨不得进其谈,惠施、邓析不敢窜其察,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儒效》)匹夫隆之(指礼——笔者按),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赋》)这些光辉的论述,再也明白不过地表达了他的礼治观点。所以他把“以族论罪,以世举贤”(《君子》)视为乱世悖礼之举:“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德虽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论罪也。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以族论罪,以世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同上)荀子览察春秋战国以来社会颠倒混乱的现象,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道不得行,托意于述作,“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呼贤哉!宜为帝王。”(《尧问》)观其《赋》篇所附《佹诗》:“天地易位,四时易乡”,“仁人绌约,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谗人服矣”,“以盲为明,以聋为聪”,可知其礼治思想亦是有所感而发。但在那个时代,荀子的礼治思想也仅仅是一种理想而已。圣君贤相有几人?二、从“礼义”看社会的人之性恶礼,既规定了依据德才为尺度而划分的不同等级,同时也明确了等级之间的关系。这关系包含了伦理与法制两重属性。君对臣,臣对君,父对子,子对父,这上上下下之间的关系,都有个礼法在。礼以节人,乐以发和,礼乐对人性具有改造、感化作用。乐,作为礼的辅助手段,同样是要影响人的自然属性。荀子认为,改造和感化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们安于定分和确立等级间的正确关系之关键所在。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性恶》)礼,对于改造人性而归于善,使之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具有任何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宗师孔子提倡仁道,向往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而是推己及人,施及人之亲、人之子的大同之世,正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但这人相爱助、谦让互利的大同之世,经由什么道路去实现呢?荀子作出的明确回答是“礼”。礼,足以导人性于善——化恶而为善,正如枸木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待砻厉然后利一样。有了善心,则爱人之心油然而生,这爱人之心便是“仁”;不靠“礼”,这“仁”是不能产生的。礼义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性恶》)。礼义法度,是“圣人”制作的。“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性恶》)荀子指出礼义和法度是相因而生的,法度之制定,盖源于礼义。礼义定分,规定人的等级,要靠法度去体现。难者诘问:“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荀子的回答是,“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性恶》)。既然断定人之性恶,“圣人”也不应例外,何以“圣人”独能制作导人于善、化解性恶的礼义法度?原来,在群而无分的情况下,必致争,争必乱,乱则有可能导致群的解体和灭亡,圣人有见于此,乃起而制定礼义法度,使群而无分变为群而有分,维护了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先天的人性之善恶并不起什么作用,起作用的是乃是群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荀子认为导人于善,首先要敦厚人性,敦厚人性在于尽礼,特别是丧礼。《礼论》一篇主要是谈丧礼。“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康有为释云:“圣人于鬼神死生之故,知之既深矣。然鸟兽失群,犹有啁啾之顷,何况至文明之人而置之?故不欺死者之无知,不忘祖宗之已远,事死如生,事亡犹存,厚之至也。”(《论语注》)可知丧礼之旨在于厚德。厚于其亲,便不会凉薄于疏;重于送死,便不会轻于养生。人性的改造靠礼制的教化,从恶走向善,从不仁走向仁。礼,是人为的,即“伪”,“性伪合而天下治”(《礼论》)。孝亲之旨,在于敦厚人性。人性敦厚,自然“群居和一”;“群居而无乱”(《礼论》),于是乎天下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社会上每一个人皆存仁爱之心,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大同至治境界。这“仁”字要通过“礼”去达到。在《劝学》中,荀子反复强调学者必须认真地学礼,“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说明了荀子是何等重视礼对人的修养的作用。礼贵实践,不能实践,则虽诵读《诗》、《书》烂熟,亦复何用?践礼,这是达到仁义的经纬蹊径,舍此别无他途。“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大略》)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就在于能否实践礼义,对此,《不苟》篇论之甚详,不赘。《君道》指出,为人君,为人臣,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兄,为人弟,为人夫,为人妻,皆须“审之礼”。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正确关系和感情,都要靠礼去维持和加强。“古者先王审礼以方皇周浃于天下,动无不当也。”“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闵,明达周(周原作用,据王念孙说改——笔者按)天地理万变而不疑,血气和平,志意广大,行义塞于天地之间,仁知之极也。夫是之谓圣人审之礼也。”审之礼,便须认识礼之本原。《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这里所说的事之、尊之、隆之,皆所以厚人性,明人伦,而不忘其本。天无不覆,地无不载,仁厚之至矣。先祖、君师,泽及后世,德被万民,仁厚之至矣。导民于仁厚之途,礼之所以设也。荀子认为,礼治既然可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安定,则自然国富而兵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富国》)荀子的科学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他已经预见到谷物生产,可以“出实百倍”,并且“不时焚烧”。今天世界上个别发达国家,也往往把谷物倾倒在海洋之中,那是为了大资本家的利益,与荀子所说,形似而实不同。荀子所云礼与法往往又是同一概念。节用以“礼”,取于民以“法”,这“法”也是“礼”。以礼,便能节用裕民,达到“富国”之目的。国富则兵强,兵强自然也是靠的“礼”。荀子指出兵弱有五种原因:“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富国》)。虽有五因,实际上“不隆礼”是主因。礼,规定了人际的正确关系,国君隆礼,自然爱民;礼,不容伪诈,隆礼,自然已诺必信;礼,要求赏罚分明,隆礼,自然信赏必罚;礼,决定了贤能在位,以礼,自然将率(帅)称职。所以“礼”对于强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曰:“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议兵》)道,即礼(《天论》“故道无不明”,杨倞注:“道,礼也。”)。礼,乃通向仁义之蹊径。有礼之师,即仁义之师。仁义之师,所以“禁暴除害”,“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议兵》),无敌于天下。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议兵》)。仁义之师,似柔而实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此谓“以德兼人”,“以德兼人者王”(《议兵》)。老子所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兵法所云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谋攻》),其精神与《荀子·议兵》是相通的。兼人者,未必能巩固,“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荀子指出,“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议兵》)。可知兼人与服人,使兼并之地“坚凝”,仍须以“礼”,礼之作用,岂不大哉!“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其效是“城郭不待饰而固,兵刃不待陵而劲,敌国不待服而诎,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谓至平”(俱见《君道》)。这至平之世的最高境界,自然靠礼治去实现。所以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强国》)。失去礼,犹失去国之命。政治措施,也应据礼而定,依礼推行,礼与政是密切相关的:“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大略》)《强国》指出:“人之所好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道也者何也?曰:礼让忠信是也。”《礼论》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是礼之所起也。”可知荀子所谓“礼”,实包含“义”在内。其所谓“道”,虽指“礼让忠信“,实际是以“礼”为之首。曰让、曰忠、曰信,即自礼出。《天论》“道无不明,外内异表”句,杨倞注:“道,礼也。”郝懿行补注:“外内皆谓礼也。礼有内心,有外心:竹箭有筠,礼之外心也;松柏有心,礼之内心也。”《大略》则云:“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仁非其里而虚之,非礼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礼(原作义,据卢文弨说改——笔者按)也。”可见抽去礼,则仁义忠信等等亦不复存在。礼之涵量如此广阔,礼之地位如此重要,所以一切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全要用“礼”这个客观标准去衡量,合之则是,违之则非: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大略》)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王霸》)道者,古今之正权也。离道而内自择,则不知祸福之所托。(《正名》)自然,这里的“道”也是指“礼”。既然一切取决于礼,必然导致这样的结论:“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大略》)三、从道不从君礼,决定了天子国君必须由具备出类拔萃的帝王德才的人去践位,这对治国平天下至关紧要,其表率作用,自不容忽视。孔子答季康子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荀子继承了这种观点,并加以强调:“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槃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君道》)因此,国君的“修身”是“为国”的先决条件,身修而后国治。修身之道就是践礼。礼,规定了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君取人,不能背离这个原则。“其取人有道,其用人有法。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故卑不得以临尊,轻不得以县重,愚不得以谋知。”(《君道》)文王取太公,便是国君择贤的一个光辉榜样。明于礼,则国君取用之臣是“圣臣”、“功臣”,而不是“篡臣”、“态臣”(《臣道》)。能否取人以礼,用人唯贤,是关乎国家治乱安危存亡的首要问题。荀子对各种臣下的不同质象作了严格的区分: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所尊厚也,……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臣道》)这里鲜明地指出,国君必须任用“社稷之臣”,为之辅佐,方能致国家于安定富强的境地。社稷之臣循礼而行,从道而为,从国家的安危大局出发,不计个人私利,乃至必要时牺牲个人的一切,所以才能格君心之非,矫君行之过。国君所取都是这样的社稷之臣,国家焉得不治?天下焉得不平?这“从道不从君”的思想,与荀子反对世卿世禄的观点,是同样可贵的。赵翼《廿二史札记·各史例目·异同》有云:“古书凡记事、立论及解经者,皆谓之‘传’”。此言不妄。《臣道》两处有“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之言,其一冠以“传曰”二字,与上引《臣道》之言同。这实际上也是荀子自己的立论,而非引之古传。先秦之作,每以“传曰”以证己说,托之于“传”而已。《礼记·中庸》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郑玄注:“言为政在人,政由礼也。”孔颖达疏:“言三百三千之礼,必待贤人然后施行其事。”说明了政由礼而行,而礼仪三千,则必待贤人而后行。可知礼仪是附着于礼分、礼制之上的。荀子的礼治思想自然以定分为核心,所以对于礼仪不作过多的论述。《礼论》所说的“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睪芷,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都属于仪饰,重在一个“养”字。《大略》所说的“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军旅,饰威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