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以德抗位精神的形成_第1页
《孟子》中以德抗位精神的形成_第2页
《孟子》中以德抗位精神的形成_第3页
《孟子》中以德抗位精神的形成_第4页
《孟子》中以德抗位精神的形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中以德抗位精神的形成

一、独立精神方面“道德与尊严”的精神并不是孟子的第一个野心。这一精神在以前的儒家流派中得到了体现。这种精神传统到孟子时,被他赋予了更加鲜明的意义。春秋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处于贵族地位的“士”丧失了经济上的优势,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王朝和诸侯官吏,而必须通过文化的保存、传播和阐发来谋生,所以“仕”的产生,也形成了一个“士阶层”。在当时,“士”为了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也丧失了作为“士”的原则和理想,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转为专制政权的附庸。14因此,在为“仕”方面,孔子提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以不放弃士人的价值原则为条件来出仕为官,参与政事。孔子还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视为官从政者的德操资格。他的这种注重德行和操守的思想给曾子提出“士要抗节守道,不降其志的”独立精神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和“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吾以吾义。”(《孟子·公孙丑下》)他这种“义士”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子思和孟子,这也为孟子提出以德抗位奠定了基础。在子思的立身行事中,这种“义士”的独立人格和以德抗位精神更加明显。子思在与鲁穆公的交游过程中,“不悦,可去也”,若君有“不义而加诸己,弗受也”,活脱脱就是曾子言论的翻版。在出土的郭店楚简上,《鲁穆公问子思》可以肯定是子思一系篇章: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可为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交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其文虽短,然颇能彰显子思藐视权位、重德轻爵的思想和气象。子思的“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表现了一种高风傲骨。这也表明了子思也是提倡这种“以德抗位”精神的。在《孔丛子·抗志》中记载了子思与卫君的一段话:卫君曰:“夫道大而难明、非吾所能也,今欲学术何如?”子思曰:“君无然也,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术者劳而无功。古之笃道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动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怨之,故明于死生之分,通于利害之变,虽以天下易其胫毛,无所概于志矣。是以与圣人居,使穷士忘其贫贱,使王公简其富贵,君无然也。”卫君曰:“善。”文中“古之笃道君子,”的操守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气概非常相似,可见子思的这种高傲独立的精神对孟子的“以德抗位”是有一定影响的。从孔子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到曾子的“抗节守道,不降其志”,再到子思的“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最后到孟子的“以德抗位”,这种精神虽然没有直接的传承,但是有间接的联系,也正是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使得孟子的“以德抗位”更加独立和明显。无论是在文本还是在理论上,作者和学者对“以德抗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定义,但是根据《孟子》文本,可以归纳为孟子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涵养和主题品质,他的理想人格就是具有大丈夫人格和仁义精神,这种人格和精神在君权利禄面前是傲然独立的。也正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要求,孟子才提出这样的理想人格。“以德抗位”中最重要的是德,只有君臣有德,为仕有德,才能建立以诚相待、以礼相待的平等的人格基础,大丈夫理想人格和仁义也正是源于这种人性之间的平等。二、尊贤尚贤的理想理想“以德抗位”在《孟子》中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是最为突出的还是他所极力提倡的大丈夫人格理想、以德服人、仁义精神和尊贤用贤。本文就这四点来浅谈《孟子》中的“以德抗位”的精神的体现。(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越界以治也”,提出了“注意使“大丈夫人格”是在曾子和子思的思想基础之上提出的,这进一步明确了当时为“仕”时所应该遵从的原则。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士人已丧失了原先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因此孟子提出“大丈夫”人格,来匡正和发扬士人为“仕”的原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弟子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可称为大丈夫,但是孟子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公孙衍、张仪只是为权而仕,这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准则,怎么能称为大丈夫呢?真正的大丈夫就应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不仅是在表面上提出为大丈夫的条件,也是一个人内心修养的条件。孟子又进一步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如果能推行自己的理想政治,就去实现自己的美政;如果不能实现,也必须保持自己的德行与操守,不能在功名利禄中迷失自己。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进一步说明了这种独立的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加彻底地说明了孟子心中“大丈夫”人格的标准,这与子思的“屈己以富贵,不如抗志以贫贱;屈己则制于人,抗志则不愧于道”是非常相似的,在《孟子》中,大丈夫人格还有多处体现,如: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下》)“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滕文公上》)“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这句话更具体地表明了孟子的“以德抗位”。只有拥有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不会忘记自己的操守和信仰。(二)孟人曰:“子路也,故吾吾也。”前面提出,曾子和子思都是在仁义上表现出了“以德抗位”的精神,而孟子也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观点。在《孟子》中也可以看出,“以德服人”也是“以德抗位”的一个重要方面。“仁”、“义”是孟子道德的核心,孟子也是在这样的角度去宣扬自己的观点。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公孙丑上》)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下》)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尽心上》)“以德行仁者王”、“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孟子希望和引导君主治国时以德为主,与人为善。因此,“仁”也成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无论是做人、治国,他都是把德放在第一位,只有以德服人,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这也是孟子“以德抗位”的思想。以德服人不仅是对君主的要求,也是对臣子的要求。“德”没有上下之分、主仆之分,有的只是以诚相待,以礼相待,因为只有在这种对等的人格基础之上,才能使“德”真正发挥其作用。(三)以义治理生命义作为君臣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应尽的责任来说,也是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在《孟子》书中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视义,在文中他把义提升到与仁对等的地位,认为义是人心固有的善端,和“仁、礼、智”一道构成了当时士人所应该遵从的准则,也是为仕为臣的要求。孟子曰:“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万章下》)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孟子曰:“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公孙丑上》)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确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义和利,这也正是孟子所提倡的“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在孟子看来,义是当时君子、士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可见孟子对君主治国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治理国家不应该只看到利益,要是君主都这么贪财,那臣子和百姓就没有榜样可效法了。因此,仁义是治国之本。孟子还提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下》)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贯彻始终,但义始终是有德之人的行为准则,也可以看作人们道德标准的底线。“舍生取义”又把“义”提高了一层。能够把生命放弃的义,那也便是孟子一直追求的,即为君、为臣、为士的人格、气节,为了这些,人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和其他任何东西。有了“义”,人们的行为就有了标准、规范,就有了选择,就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苟取、不苟得,不为了生命和口腹之欲而无所顾忌,置人格尊严而不顾。“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尽心上》)这句话,把“义”放到了一个没有君臣之分、贵贱之分的层面上,有的只是一个做人应该有的准则。“义”是每一个人所应该有的,在“义”的面前人格是平等的,这也正是孟子“以德抗位”精神中更重要的,或者更高层面人格平等的体现。从《孟子》中看出,孟子的“义”是敬重生命的绝对命令和当然之则,而“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更是道出孟子对“义”的重视。而“虽褐宽博,吾不惴焉”更加具体地说出“义”没有等级之分、没有富贵之分、没有爵位之分,而是志士仁人在追求理想人格时所必备的一种精神。在《孟子》中,这种“义”层层递进,正体现出孟子坚持自己认为应该坚守的节操和应该主持的正义,把生死置于度外,仗义直言的侠士魄力。(四)以德治国,兴贤为先儒家有尊贤的思想,孔子的“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便可看出尊贤的端倪,但这尊贤的思想到子思才更明显地体现出来。郭店简《缁衣》云:“大人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教此以失,民此以烦。”这里所说的“亲贤”的主张,即表达了尚贤的思想。《孟子》中也提到了“尊贤用贤”的主张。孟子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舆?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梁惠王下》)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公孙丑上》)孟子曰:“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告子下》)孟子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告子下》)这些都可说明孟子在治国策略中是重视贤能的,明君只有拥有贤才才能使国家安稳、富强。“不信任贤,则国空虚。”因为只有贤能的人才会更加珍惜德才,才能传播道义,这也是以德治国的体现,也是孟子理想的体现。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不畏权势,以德抗位”,这也是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把“以德服人”放在“以德抗位”的一方面来说,是因为《孟子》中的“德”包括“仁、义、善”,孟子认为只有德行完美的人才不会被权贵和爵位所击倒。“仁义精神”和“尊贤用贤”也更进一步说明了“德”对做人为事的重要性。总体来看,孟子的“以德抗位”就是要求君子和士人在功名利禄面前不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做人准则,也要求君主要以德治国、以礼待人,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富强、百姓安乐。三、孟子的人性观《孟子》中“以德抗位”是基于“德”,而孟子所认为的德,即根于人心的善念。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但他把“仁义”看成一体,“义”是人生的道德底线,“仁”是人生的最高道德标准。“德”的最低标准和最高准则体现出人生道德修养的一个过程。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仁”,那他就是战无不胜的,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人无敌于天下”(《尽心》下)。在这个过程中,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肯定也是这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人性就是在这一层一层的基础上提高,逐渐形成具有仁义精神和大丈夫人格的理想人格。因此,对人性本善的肯定是“以德抗位”精神的命脉所系。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下》)孟子相信“人性本善”,善便可以知“仁义礼智”,这是人类美德的基础,这也是治理好国家、处理好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基础。“舜,人也;我,亦人也。”(《离娄上》),这在客观上肯定了人的本质生而平等,只要潜心修养,存心养性,就可以体会到仁德这至高的道德境界所给予人的快乐。孟子所提倡的就是仁义而“王”。尧舜之为圣王,不在于他们拥有权力和地位,而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