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存在命题的哲学反思_第1页
上帝存在命题的哲学反思_第2页
上帝存在命题的哲学反思_第3页
上帝存在命题的哲学反思_第4页
上帝存在命题的哲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帝存在命题的哲学反思

一、问题的解构主义上帝的存在是否被讨论贯穿了人类的文化史。这个问题浸染着殉道者鲜血和宗教战争中的刀光剑影,使我们今天仍然依稀可见绞刑架晃动的绳索和闻到火刑柱发出的糊焦味。在400年前讨论这个问题足以使人们成为烈士。到了现代,传统的上帝正在遭到解构。学术界公开地否认上帝存在,就是这个现象本身足以体现理性对宗教的胜利。但是,上帝并非简单地存在着或者消失。关于这个形而上的问题的争论是宗教、哲学、科学都无法绕过去的问题,这个争论集中地体现了人文科学的智慧和虚无世界对物质世界的巨大影响。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第四场第五幕中说,“此无大于有(thisnothingismorethanmatter)”,即表明了前人认识到无大于有,虚重于实,形而上重于形而下的问题,注意到看似虚无缥缈的问题比实实在在的物体往往有更多的重要性。同理,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看似虚无缥缈,却在人文科学领域内激荡起无穷的回音。本文就试图用解构主义的立场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解构主义被人们称为文学评论中的“败家子”,它的主题总是“质疑所有的‘深层模块’,消灭世界和自我的中心,拒绝优越论者美学和实验性的形式主义,瓦解所有的散漫的界限,消灭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间、艺术和商品之间的边界,抵抗意义和阐释”。它摧毁一切的做法虽然不讨人喜欢,但是它捣毁一切的技术手法,即把能指和所指割裂开来的做法却非常值得借鉴。如果用它来研究哲学中一个最困扰人类的问题——上帝是否存在,就好像用解构主义的无坚不摧的长矛去攻击上帝存在与否问题的无法捣毁的盾牌,一定会碰撞出有趣的火花。二、上帝道德教育的存在是一个人类首先,本文将概略地介绍一下西方哲学家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问题辩论的主要论点。“他的认识论要求他首先要证明上帝存在”,所以他的论点几乎囊括支持上帝存在的全部论点,我们都可以在《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哲学的追求》一书中看到。他主要从宇宙论(cosmologicalArgument)的角度认为上帝是创造万物的第一原因;从目的论(teleologicalargument)、从人设计艺术品的角度认为不完美的东西只能被更完美的事物所设计,所以宇宙一定是一个超级智慧的设计师设计而成;从本体论(ontologicalargument)角度认为一个不完美的生物不可能想象一个完美事物,所以上帝存在。还有康德从道德论的角度(argumentfrommorality)认为上帝必须存在而且成为惩恶扬善的最终判决者。圣·汤玛斯从理性主义的角度(classicalrationalisticargument)根据不言自明的真理来辨称上帝存在。这些辩论在历史上都遭到了强烈的抨击。在抨击上帝存在的辩论中,哲学家们通过提出例外和悖论的做法来辩驳。他们的主要立场有:如罪恶论者(problemofevil)认为因为罪恶存在,所以上帝不完美,不存在;矛盾派(problemofcontradiction)用罗素悖论法(类似于理发师悖论:理发师宣布自己只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说,上帝不能创造一块自己举不起的石头。这些著名的论战都是站在人的有限智力的角度,用人的逻辑来推测无限的宇宙,企图用矛盾律来让上帝显得自相矛盾而不攻自破。而罗素则从进化论和人文精神的角度来提出反对宗教论点。解构主义的阵营中没有罗素的身影,但罗素却在远离文论的战场——哲学高地上进行着同样解构上帝的工作。在《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一文中,他比较系统地否认上帝存在:上帝不是宇宙存在的第一起因;上帝不是一种自然法则,而是一种人类法则;也没有上帝在数百万年前就有意地设计了世界;并不是没有神的存在,就没有办法决定人类道德上的对错;上帝并非是纠正不公的惟一裁判,这种想法只表明了人类没有安全感,需要一个照顾自己的兄长;耶稣的个性有缺陷,他不是最好最聪明的人;耶稣的教义有缺陷;耶稣的道德不好,因为他相信地狱;耶稣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凡是不听自己教义的人都让他们进地狱,而且,“只有残忍的人才能够发明地狱,居然不给人悔过自新的机会;”上帝是人类一种非理性的情感因素的结果,而教会就凭借这点生存;人类情感的每一小点进步,刑法的每一点改进,每一步减少战争的努力,每一步对有色人种的待遇改善,每一次减轻奴隶制的努力,每一个道德的进步都遭受到世界上有组织的教会的反对;教会用了一套狭隘的道德观念来阻碍了社会进程,约束了人类的幸福;恐惧是宗教的基础;我们应该拿出勇气来面对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一个美好的世界需要勇气、善意和知识”。存在主义对上帝问题的追问却演化成立场截然相悖的三个分支。一般地说,存在主义中分两支: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在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中,尼采以“上帝死了”这样的惊世骇俗的论断推倒了基督教苦心经营道德体系的参照系,使人类的精神领域成为一片没有路标没有终极目的的荒原。没有上帝的约束,人类彻底自由了。但这种自由非常尴尬,站在没有路标的荒原上,人类不知何去何从。正如福尔斯所说:“人类漂流在无穷无尽的时间之海上”,萨特也意识到人类被判自由,自由成了人类最严厉的惩罚。在彻底的虚无和尴尬的自由的夹缝里,调和派诞生了。后现代主义运动里的存在主义哲理作家约翰·福尔斯企图避免有神论的盲目乐观和无神论的尴尬自由,企图调和上帝存在或者是不存在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论,企图超越二元论发现一个不管事的上帝。他认为,第一,上帝存在着却不干预人类的事情,“正如我们看到两个人打架却不干预,事实上,你以不干预的方法干预了。上帝亦是如此。”(23)第二,上帝以无为的方式管理着,“以不管理的方式管理着”(19),对个体的生灭无动于衷。福尔斯深受中国老子哲学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的影响,认为上帝即是一个无为而无不为的典型。第三,上帝是一种场景(situation),既不是一个有本体的存在(entity),也不是非本体的存在(non-entity),它只是一个场景,人类不能通过上帝是什么来定义上帝,只能通过上帝不是什么来定义它。上帝即是“非”(whatisnot)。(23)福尔斯的论点企图超越二元论,但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为我们认识上帝开辟了第三条道路。福尔斯的“上帝”颇类似老子的“道”,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上帝的道化,上帝已经溢出了人格神存在与否的争论,变成了一种既存在又虚无的在场。中国的“道”大致有三种解释:1.道是物质实体的有,是宇宙最初未分化的混成之物,能化生万物,类似于物理学上的“场”。2.道是无,是无形无象无具体事物规定性的无的存在,亦可称为“无极”。3.道是理,是宇宙法则的存在。比照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的上帝与老子的“道”的内在的相似性。弗洛姆从规范人本主义的角度分析了人的上帝之爱的发展过程。“上帝代表着最高价值。……正是人类自身价值的凝结。”人类对上帝的塑造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把自己种的产品变成神,用陶瓷、金、银制成的偶像崇拜阶段……人们把自己的能力和技巧表现在他们制成的东西上,以异化的形式崇拜自己的力量和能力”;(53)第二阶段是拟人化的神崇拜阶段,人类先后按照阴性、阳性的特点来塑造神。另一方面,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理想塑造神。于是神经历了一个象征母性无条件的爱的阶段和象征父亲有条件、有原则的爱的神的阶段;第三阶段,人类把“上帝从父亲的形象改造成自己的原则——正义、真理、博爱……它成了各种现象的纷繁复杂性后面的统一原则的象征,成了人类精神种子开出的花朵的象征。上帝不可能有名字。”(57)上帝于是在弗洛姆那里就变成了一套原则。弗洛姆认为“上帝这一概念只是一个有条件的历史概念——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会随着一定的历史条件消亡。”(60)在信息社会里,上帝也似乎信息化了。神学吸取了科学概念和表达方式,上帝被认为是信息的传输者,传输的是逻各斯。剑桥生物化学家皮考克(ArthurPeacocke)在《创造与科学世界》一书中探讨了上帝作为信息传递者的模式。他认为圣灵和逻各斯最适合表达神圣的内在性。“《圣经》思想中的逻各斯类似于信息概念……是普遍的理性原则。是信息从上帝向世界的传递。”上帝的意图之一不仅仅是创造聪明的信息处理者,更要创造一个爱与回应的人格,来回应上帝所要求的理性与爱。三、上帝eid—解构主义者的立场以上对上帝存在的探讨和质疑都是相当严肃认真的,而解构主义却带着快乐的游戏精神来挑战权威。解构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从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来分析意义产生与解体的。如果把上帝一词当成一个概念,研究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则上帝变成了一个语言的幻象,它的意义将从语言上解体。解构主义旗下囊括了众多现代派的思想如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拉康的心理分析等等,我们将一一陈述。从结构主义的立场看,概念是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结合。能指即发音,所指即具体的物。如上帝这个概念,有发音,却无具体的指向,我们不知道上帝具体指向什么,它是一个没有所指的能指,它变成了一个符号链,指向无穷和虚无。基督教的高明之处,就是塑造了一个人们可以在发音时心理可以同时指向的“三位一体”的上帝,尽管人们无法想象圣灵、圣子、圣父如何密不可分地既融合又独立。但对非基督教的人们来说,上帝究竟指向何种存在依然是个谜。上帝究竟是圣经中的上帝还是佛经中的如来,还是可兰经中的安拉还是各种小宗教的主神我们不可能用一个“上帝”指称个体的东西,把所有的东西都指称完。如果用上帝这个词可以指称很多不同的东西,那么,苹果也可以叫做上帝,台灯也可以叫做上帝于是,上帝既是个有限的所指,又是个无限的所指。这是一个语言上无法解决的悖论。《圣经》(启示录:21节)是说上帝是“Alpha和Omega,是开始和结束”,它指向的是无限的时间、空间和事物。这大大超越了人类有限智力的认识能力,至少成为语言无法解决的问题。人类若要在无限性中寻找存在的意义,最后只可能走向上帝或道,若要在有限性和有死亡的局限性和偶然性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则会走向存在主义。罗兰·巴特会认为宇宙就像洋葱头,只有无边无际的一层一层地剥离下去,没有中心,没有边际,圣经只是一个路标,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无边无际的宏大文本,上帝根本就不存在。尼采认为,上帝死了,原因是上帝只是一个“当权派制造出来的傀儡,一个利益集团发言人,一只优质的传声筒,体现着当权派在幕后的‘权利意志’所谓的真实的上帝和真理,只是一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的权力集团的意识形态的某种表达而已。”尼采的残酷之处在于他粉碎了人类永存的希望。人渴望永恒,不管是在天堂中还是地狱中。人具有这种盲目的无理性意志,可塑性和柔韧性,可以在任何艰苦环境下熬磨。尼采把人的命运从无限的上帝手中夺过来交给有限的超人,很难说是理性的进步还是退步。福柯信奉权力。权力规定了人的意义的体系。“人文科学是伴随着权力的机制一道产生的”。“权力从不停止它对真理的讯问、审计和登记:它把它的追求制度化、职业化、并加以奖励。归根到底,我们必须生产真理,就如同我们必须生产财富,甚至可以说我们必须生产真理,为的就是生产财富。换句话说,我们受真理支配,因为真理制定法律,真理生产真实的话语,这种话语至少是部分地在权力的效应的基础上裁决、发送和扩展。最后,我们被裁决,被审判,被分类,被注定要在某种模式中生存和死亡,作为承载权力的特定效应的真实的话语的一种功能。”用福柯的思维方式来阐释上帝,我们第一就会追问:是谁假定了一神论作为宇宙的起源是谁假定了第一原因是权力。世界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的并不重要,主要看谁掌握了话语霸权,并用权力来推行自己的意义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帝是权力的象征,是权力化了的意义体系。杀戮无神论者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如《圣经》所说存在着一个愤怒的上帝,而是因为无神论者丧失了话语霸权。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灵魂人物。德里达反对二分法(binaryopposition)的不是—就是(eitheror),企图抹平二者之间的不平衡状态(one-sidedness)。他创造出一个既是这又是那(bothand)的中间声音(middlevoice),来抹平对立双方的区别。它既是这又是那;既是生又是死;既是瞬时在场,又是立刻缺场;既是现在,又是过去,又是将来;既是自身,又是他者,它的意义永远随着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它没有结点(closure),没有中心(center),只有不断的变化。他把这个概念叫做延异(differance)。所以,上帝只是一个“延异”。上帝的概念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理解上帝。所以,上帝只是一个人类语义场中的概念,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亘古不变的宇宙概念,也就是说,宇宙中并不是真正地存在着一个上帝。只是因为先有了人类,才有了上帝,上帝只存在于人类的语义场中,只是人类假设的一个中心,一个用来指示无限的参照物。按照德里达质疑“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存在”理论,人们总是侧重某种核心概念,而忽略或漠视与之对立的观念,例如,“在存在与虚无的对立中,侧重存在,在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中侧重真理,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中侧重主体,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中侧重理性,在意义与无意义的对立中侧重意义,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对立中侧重意识,在源与流的对立中侧重源,在中心与边缘的对立中侧重中心,在在场与缺场的对立中侧重在场,在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中侧重自我,在善与恶的对立中侧重善,在男与女的对立中侧重男,在内容与形式的对立中侧重内容等等”。(21)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即假定了事物存在的二元性甚至多元性。按照这种思维推理,我们总是强调了文化中的在场而忽视了缺场,强调存在中的在场而忽视了虚无中的在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论有一个缺场的虚无中的上帝与在场的上帝相对呢如果上帝的缺场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这岂不又反证了一神论本身的谬误由于我们文化的偏颇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我们不难发现人类规定的意义范畴内的真理,却很难发现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之外的真理。同时,德里达借助了索叙尔的能指和所指,割裂他们的关系,而且,比拉康的“漂浮的能指”更进一步,指出根本就没有“所指”,所指逐渐消亡,意义只是一连串的“能指”在运作,上帝这个“能指”像“被窃的信”一样,人们不知道被窃的信件内容,但是它却产生了一连串的新文本。同理,上帝也是一个“能指”,没有人知道它的具体内容,没有所指,但是,却衍生出了无数的所指,就好像一个没有实体的概念不断地产生新的概念,上帝的意义就在人们自己不断制造的概念中,而不是说上帝真正地存在着。上帝只是一连串人类自己制造的概念的集合。新历史主义认为,没有真实的、客观的、整体性的、连续的历史,“历史不过是主导意识从自身利益出发强加于历史的神话而已”。(27)《圣经》就只是主导的利益集团的宣传守则而已,他们虚构了一个上帝作为他们利益的发言人。不然,人们怎么会说,上帝总是站在强者一边呢种种从语言角度的分析表明,上帝是不存在的。上帝只是语言上的幻象,一种权利话语,一种权威的声音,一种群体约定俗成的阐释世界的方式和人类的意义之网,它不允许个人轻易改变这种阐释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