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位制下的社会与公平正义_第1页
官位制下的社会与公平正义_第2页
官位制下的社会与公平正义_第3页
官位制下的社会与公平正义_第4页
官位制下的社会与公平正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官位制下的社会与公平正义

什么是“官方标准”?通常,它指的是根据“员工规模和官阶”,或基于官阶来衡量员工社会、政治地位和个人价值的机制或做法。本来,国家行政系统,按照“设官而治”、“官阶有别”的特点,实行行政级别制,不同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权力、责任,享受着不同的待遇,这在社会主义时期只要规定得合理恰当,是不会遭到人们非议的。其他系统,在一时未及制定出科学管理体制与办法的情况下,为了管理方便,暂时参照一下“官本位”制也未尝不可。但是发展到“官本位”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无处不发生影响,成了一种强劲的概念、通用的公式,就是一个问题了。如云南某寺院,连和尚都有“处级和尚”、“局级和尚”。这就不能不使人啼笑皆非。至于老年人现在“望子当官”;青年人寒喧常问“你是哪一级干部”,或者“你的职别、工资相当于哪一级”;孩子们在一起比爸爸官职的大小和所乘小车的豪华程度,甚至他们立志长大了要做大官、坐“皇冠”、乘“奔驰”。那就不是一笑可了了。尽管社会上不断有人呼吁要“淡化”、“净化”做官心理,然而事实上却“淡”不下来,“净”化不了,反而有日趋“浓化”、“强化”之势。官风之盛,官气之重是建国以来所未有。就连原来一些自鸣清高,对“仕途”淡漠,甚至“嗤之以鼻”的文人雅士,也不甘寂寞,走上了追逐官运的大道。“生命在于运动,当官在于活动。”有的人发挥金钱的妙用,有的人借助于高档商品的诱力,有的人求助于特殊关系的阶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不同渠道,运用不同手段,为攫取官位而奔忙。人们对官位何以如此厚爱?“官本位”时时在现身说法:万般皆下品,唯有官位高。官的价值不仅大于非官的价值,而且远远大于一切“相当于”某官级别的某职称的价值。官与“相当于”官的级别名虽相当,实不相当,彼此工资虽相同,但使用价值大不相同。而与官价级别相连带享受的住房、坐车、医疗等待遇以及社会地位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在“官本位”制度下,、“官”是最尊贵的,一切要以“官”为本位,以“官”相比照。比如副教授,解放后的起始工资原为149.5元,而今因为副教授相当于县处级干部,而县处级干部起始工资现为122元,因此副教授的起始工资参照“县处级”也应降为122元。这看似公平合理,实际上大家都清楚。以用车而言,普通县处长,公事私事用车,易如反掌;而饮誉中外的朱光潜教授,连生病要车都难以如愿,何况平时用车?更何况一般副教授。尽管县处级干部和副教授各有标准,都要“考核”,但从两者取得任职资格的难易来说,前者易碰到一路绿灯,后者常遇重重关卡;前者数年较易得,后者一生费功夫。所以,由科技、高校部门流向机关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设想,如果让“重长轻家,厚长薄家”的现象继续蔓延,让“长易家难”的现象继续存在,让人们当官心理、求官欲望继续强化,让人才流动的闸门大开而少控制的诘,那滚滚而来的人才洪流必然要冲垮党政机关的大堤,出现机构林立,官满成患的局面。“官本位”现象的强化“官本位”现象之所以存在、不断蔓延和强化,原因是复杂的。当前来说,小生产方式的存在、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封建文化的残余、旧的当官观念和对“官”的习惯看法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在诸因素中,应该说,现存体制和制度上的缺陷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官本位”明显强化的现象,也是近几年来的事。众所周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下,各种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都是党政机关的附属物,都由党政机关以行政手段进行直接管理。同时各级各类干部,也都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由各级党委及其有关部门用“统包统配”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并且,与此相适应逐步形成了种种以党政机关和党政“官员”划线的“官本位”制度。这样,同一水平线上的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的级别,只能低于党政主管机关的级别;各行各业的干部,都用“官”级实行划分,或者与“官”的级别相比照。待遇当然不能超过处在同一级别的官员。某一单位是什么级别,相应的要派同级的“官”去当头头。单位的级别一旦上升,大小干部或者头头们的级别也随之“水涨船高”。专业职称本是按德才学识评定的,它与“官”并无必然的联系,也应以不联系为好。但制度偏规定:讲师的工资(最低档)相当于副处级工资(最低档),享受副处级待遇;副教授工资相当于正县级工资,享受正县级待遇……这样一联系,“官本位”自然格外突出。何况“相当于”实际并不相当,享受的待遇也并不能真正兑现。这是“官本位”现象得以强化的一个根本原因。我国目前干部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对“官本位”的强化也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在选用干部上实行的是“任命制”,有人称之为“点将制”。这种制度选拔任用什么样的干部往往取决于决定政策的领导者个人的好恶、亲疏与品质。“民主推荐”往往流于形式。实践表明,这种由领导选拔干部的做法不是科学的方法,它客观上造成下级对上级的吹拍迎合,给那些善于吹拍逢迎者以可乘之机。正如有的知识分子所说:“我们埋头一辈子,不如人家忙上一阵子”。有些知识分子不大安心于自己的工作,而向往党政机关,这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在干部的任免、升降上没有过硬的“政绩”标准,而专业人员的职称晋升却有着学历、工作年限、科研成果、外语水平等一系列条条杠杠的要求,这也是许多人乐于从政的原因之一。人们从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只要你一旦当上“官”,只要你没有重大的政治错误和犯罪事实,一般是不会被罢官的。政绩平平和“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干部,顶多是“易地而官”,或者到下属单位去任职,但仍保留其原来级别,政治物质待遇丝毫无损。这样的“太平官”、“保险官”、“舒适官”谁不愿当?官的特权地位造成的某些人身依附关系,对人们产生追求官运心理和官本位现象也明显地起着强化作用。在我国确实有不少父母官、家长官,他们对下属几乎拥有除了生杀予夺之权以外的一切权力。从工作安排,到入党、提干、晋级,从家人的生老病死,到其子女的就业,以及其它福利项目,哪一项都维系在领导身上。领导得利我受益,领导受罚我受损。这种以长官利益、长官意志为依据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人身依附关系,怎能不使人对官产生敬畏心理?目前,不够理想的工资制度,对“当官心理”、“官本位”现象同样起着强化作用。文革以前于部一直是按24级的等第领取工资的。其它系统各有自己的工资级别。那时“官本位”思想并不强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理顺工资关系和聘定技术专业职称后的工资兑现,使工资待遇与官阶紧密挂钩,与“官职”相对照,客观上强化着“官本位”制度与官本位思想,压抑着知识分子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据调查,在一些发达国家,科技人员的工资不仅可以达到而且可以超过政府官员的工资。这自然就不易产生强化当官心理的消极作用。照实说来,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恐怕还是那些官阶实际存在的种种特权和实惠,对诱发当官心理和强化“官本位”最为强烈,最为有效。比如,有的官有免费出国“考察”的权利;有的官有免费乘高级豪华轿车的权利(不仅“官”本人有这种特权,连官的妻子、孩子、大姑、小姨也都有搭这种“便车”的方便;而且谁搭的便车愈高级豪华,谁的身价就愈高);有的官有经商和变相经商的权利;有的官有成年累月陪客赴宴的权利(他们忙于迎来送往,常常活跃在酒席之间);有的官能搞到“内销价”、“出厂价”、“优惠价”等价廉物美的中高档产品;有的官能享受“试用”、“试穿”、“试尝”诸种新产品的权利;还有些官有使下级迅速晋升致富和免遭厄运,或使之欲走不能,留下受气等权利。凡此种种,怎能不使人对“官”垂涎三尺,求官若渴呢?人们只要有朝一日荣升,便可终生享用,全家得福。这恐怕是“官本位”经久不衰的一个秘密吧。“官本位”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第一,它不利于机构改革的进行。为什么有些地方机构改革的结果是部门越改越多,机关越改越大,官员也越简越多?说到底,是“官本位”在作怪。第二,它不利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与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灵魂,应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意识。它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国家主人翁价值,努力把自己置身于知政、议政、参政的境地。而“官本位”制度的推行是不能达此目的的。它只会强化“长官意志”和助长奴隶精神。而长官意志和奴隶精神是与社会主义民主、与人民当家作主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第三,它不利于培养专业人才,不利于调动各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四化建设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据调查,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校无心做学问,抱着“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能官则灵”的信条对待学习。他们感到黑路(博士学位)太艰难,黄路(经商)有风险,红路(从政)最保险。因此他们走出校门不愿搞专业,忙着换门庭。认为只要进了机关门,犹如入龙门;搞专业可能一辈子出不了成果,进机关不可能一辈子当不了官。可见,“官本位”客观上在呼唤在校大学生和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以官为准,向官看齐。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来看,“官本位”必然要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四化建社。从长远观点来看,必然会使我们国家更加落后于世界发达的国家。第四,不利于端正党风和纯洁社会风气。既然“官本位”在客观上容易强化当官者的优越感和特殊化,那么不言而喻,在实践上必然助长那种“省上干部忙出国,地市干部忙吃喝,乡镇干部忙赌博”的歪风的盛行;既然“官本位”客观上起着强化“求官者”的当官欲望,那么不言而喻,在实践上必然会使那些意识不好,品质不纯而又对官“望眼欲穿”、梦寐以求的人,要巧用各种手段,动用各种关系,削尖脑袋“脱颖而出”,爬上“官位”。结果,党内腐败现象就会愈演愈烈,不能绝迹,社会风气也不可能纯正起来。树立和健全干部队伍,实行民意测验的制度,这也是重点一,改革干部制度,动摇“官本位”的基础,铲除产生“官本位”的土壤。首先要改革选拔干部的制度,变领导“点将式”的以“人”选人的制度和实际存在的“终身制”,为公开竞争、考试择优、以“制”选人的考位制。这种改变对减少以不正当手段谋官和当官后谋私现象,无疑是一个有效措施。其次要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制。现行干部制度,实际上是能“上”不能“下”。致使群众称我们的干部为铁打的官,躺在红色保险柜中的官。这样的官,人们何乐而不为?如果能建立起正常的行之有效的“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改变人们对干部“下”的不正常看法,改变干部队伍中经常产生的“拒下”心理,同时也可使那些一心追求一劳永逸的“铁交椅”的人,望官止步。这对淡化当官心理肯定也是有益的。再次,切实扩大民主民权,实行干部定期评议制,使民意在干部的任免、升降、奖惩上起到关键作用。从理论上讲,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干部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应该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实践中,由于干部们考察、任免、升降、奖惩往往决定于个别领导的认识或心意,因而不少干部只是在书面上、口头上讲对人民负责,而在实际上只搞对上级负责,只要能得到上级欢心,就不计一切后果。如果我们不搞长官意志而搞尊重民意,实行上级定期到下面举行民意测验,并将结果公之于众,实行人民群众定期评议干部制度,并以此做为考核干部的权威鉴定,做为干部任免、升降、奖惩的根本依据,实践将会证明,这对那些门可罗雀、无所事事的闲官;不办实事,专司划圈的懒官;碌碌无为、没有政绩的庸官;不为民办事,整天忙吃喝的昏官;以及见利忘义,鱼肉人民的贪官,无疑是一个有效的紧箍咒,而对那些意识不良、品质不纯,一味追求官运者无疑又是一帖清醒解毒剂。再其次,严格规定党政官员的责、权、利,取消其实际存在的超出工作之外的一切特权和优厚物质待遇。同时从严处治一切为政不廉的官员,在给他们以应有的党政纪律处分和绳之以法的同时,要没收他们的一切非法所得,决不能让其“检讨一阵子,享受一辈子”,也不允许再重蹈“法外开恩”,用党票与官职抵罪的糊涂做法。二,健全监察机关,强化其权力,从制度上削弱“官本位”的影响。列宁主张监察机关要有最高的权威和最大限度的独立性,它不应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成为各级党委的助手或附属品,它们在行使自己的职权的过程中,必须得到党法上的切实保障。列宁的主张是正确的。让党政监察机关接受同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它的能量和效益必然要受到限制。如果让监察部门受双重领导——上级党政部门和上级监察部门的领导,它的工作或少受牵制,查处和打击歪风邪气才会雷厉风行,坚决有力。这对清除“官本位”的消极影响无疑是很起作用的。三,进行配套改革,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让从事每一种职业的人都有充分施展自己才能和平等接受某种领导职务的机遇。目前在起用人才方面,封闭式、神秘化的倾向还没有完全消除,透明度还很不够,“伯乐相马”式的领导任命,唯上而行事,人为性与随意性较大;任用方式上偏重于委任制,注重任用程序的权威性,使得起用人才的通道过于单一和狭窄,许多能人志士没有机会展现他们的聪明才干。要通过深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为各种人才在不同岗位上充分显示他们的才能创造公开、平等、竞争的条件和机遇。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各行各业相对独立,各具特色、有利竞争、鼓励冒尖的工资福利制度,并完全与“官阶”的工资“脱离关系”,且允许那些对人类进步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等专业人才,以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大贡献的各界劳动模范的工资赶上或超过政府官员的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