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的哲学思考_第1页
内圣外王的哲学思考_第2页
内圣外王的哲学思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圣外王的哲学思考

“内圣外王”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哲学主题,也是长期讨论的哲学问题。对此命题,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作了深刻研究后认为:“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圣人,专凭其是圣人,最宜于作王。如果圣人最宜于作王,而哲学所讲的,就是内圣外王之道。”(1)可以说,“内圣外王之道”是冯友兰对理想政治的追求。所谓“内圣”,主要是从人内在的心性道德修养而言的,而“外王”是从人的社会功用而言的。它使人由“内在”而走向了“外在”,人之存在,不能专属沉迷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求内心的和平与幸福,而应坚实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切实地承担社会的责任。因此,冯先生认为“内圣外王”学不仅具有独特的人格意义,而且还具有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的含义,体现了既内在又超越之精神。内圣外王的使命担当精神“内圣外王”这一概念最早源自道家的庄子,庄子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2)此一道,即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虽然这一命题最早由庄子提出,但却成为了儒家哲学不能绕过的话语。孔子讲“学而优则仕”。实则讲的也是“内圣外王”之学,这里的学,不仅是简简单单的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加强道德伦理的训练,“仕”之过程也不能单调表述为做官,应是人由内心走向外在,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之表现。孟子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公孙丑》上《孟子》卷3页)“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所谓人性皆善,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若此四“端”能扩而充之,则为圣人。孟子的人性皆善是其推行仁政之根据,亦是其“外王”说的基础和出发点。孟子之“内圣外王”学是自内而向外的,首先注重内在德性与境界的培育,然后把内在德性、境界同外在事功密切结合起来。在孟子的时代,儒家的“内圣外王”说在理论上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表达与系统的论述。但是,随着孟子政治抱负的失败,使孟子后期学说逐步走向了内在心性培育,重“内圣”而轻“外王”使“内圣外王”学开始走向分裂。自秦汉经隋唐,随着谶纬、经学,空谈之风之玄学的呈现,外来佛教对儒学的冲击,儒学逐步走向凋零。经韩愈、李翱的努力,儒学逐步走出低落之颓势,至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热衷于心性之学,主张“尊德性”,认为研究学问须剥离“外王”学,方显独立、纯粹之价值。这样,儒家的“内圣”则被放大,“外王”的事功精神则被忽视。自明后,虽有黄宗羲、王夫之等儒学异端看到了宋明理学之重心性铸炼而轻了解和认识事物之缺陷,并开始揭露封建社会所谓“君”和“名教”的本质冲决儒家传统网罗,但他们实际痛恨的是“外王”腐朽,并非“内圣”之政治理想。到现代新儒家的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励等人,他们参照西方民主和科学精神,从西方新实用主义和康德的道德哲学入手,寻找中国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契合点。努力使“内圣”与“外王”统一起来,并赋予“外王”新的内涵。但他们并没有超越“内圣———外王”,“外王———内圣”的传统思维模式。在这一点上,冯友兰先生作了独立的研究。首先,冯先生虽亦认为“内圣”者最适宜为“王”,但不把“内圣”直接看成“外王”的前提,也不把“外王”看成“内圣”的必然结果。为使“内圣外王”达成共通。冯先生根据其新理学构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先生根据人“觉解”之不同,把人的境界划分为四个境界,即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先生认为,人如果达到了“天地境界”,就进入了“圣域”,成为圣人,所行所思皆“不逾矩”,就能够认识理、气观念,游心于“物之初”,认识道体、大全观念,游心于“有之全”。有了“天地境界”,能做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承担社会责任时,能彰显“外王”的担当精神。其次,冯友兰先生并不拘于传统儒家所谓的“仁政”、“德政”、“王道”、“霸道”之辩论,而是根据时代特点,赋予“外王”学新的内涵。他认为,若要从中国传统的“内圣”开出“新外王”,就必须使主体的道德心一面暂时隐蔽起来,由德行主体转为知性主体,从而开出科学,转出“有对”的政治主体,从而开出民主政治。同时,“内圣”者走向“外王”时仍需现代民主政治中的法律的约束,不能专凭个体良知行事。如果“内圣”者缺少约束,将会走向精神的独裁主义。“内圣外王”是其理想目标“国圣”的“王圣”儒家“内圣外王”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但“内圣外王”学在演变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异化与分离。即是“内圣”有时被无限张扬,而有时“外王”一面又被格外重视。冯友兰说:“中国传统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很像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照柏拉图所说,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当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世界‘转’入永恒的理的世界。柏拉图和中国哲学家所说的,都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但照柏拉图所说,哲学家一旦为王,就是违反了他的意志,换言之,这是被逼的,他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3)“内圣”和“外王”在实践中常常是分离的。他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为实际的政治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4),遵照中国的学术传统,就是有机会,中国的“圣人”也未必会去现实世界中担当起所谓王的责任。所以,“内圣”者,不必既能“外王”,“外王”者,不必既是“内圣”,两者并不是互为充分和必要条件。“内圣”和“外王”的分裂,在“统治”上,导致了“以力服人”的“霸道”出现。对此,冯友兰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为王,而是王者必定是圣人。这样一来,‘圣王’实际上就变成了‘王圣’。”(5)这同“内圣外王”精神内核和理想追求是相违背的。“内圣外王”这一理想落在政客手中时,他们表面上是在维护儒家的传统精神,实际上却从内部腐蚀了儒家文化。它不但没有使儒家传统中的内圣外王中的仁爱、宽容的精神得到彰显,反而使儒家的道德文化成为压制人性,催生奴性的工具。对于此种状况,冯先生也采取了批判态度。中心哲学—冯友兰对中国儒家哲学中“内圣外王”学的现代价值探讨冯友兰认为,既然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单是要获得这种认识,而且要养成这种人格。在此,冯友兰引用了金岳霖的话说“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行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永远行动着,或者尝试着行动。……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箴言;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6)从以上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皈依之地。它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实现中人的道德价值和社会尊严的学问。由此可见“内圣外王”学在冯先生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充分体现了冯先生一以贯之的哲学精神,即哲学并不是单纯的思辨的学问,而是要把哲学的原则落实到解决人生、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实践中。其目的是为了着力开发传统“内圣外王”学中合理和有永久价值的因素。就此,冯友兰先生在其《新理学》一书中提到,任何社会中,皆有共相与殊相之分。“殊相”随世道的变迁而流变,但共相却永存于世道之中,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冯先生称其为不变的道德,就是儒家传统中的“仁、义、礼、智、信”。当然,在现代社会的历史境遇中,我们剥离掉这一道德标准中的历史局限部分,挖掘其中蕴含仁爱、责任、守若、道义和对智慧的追思这一部分,这些不变的道德标准在新时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它对人追求至善,爱人如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