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络实验中的经络_第1页
论经络实验中的经络_第2页
论经络实验中的经络_第3页
论经络实验中的经络_第4页
论经络实验中的经络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经络实验中的经络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通过忽视智慧的生活体验,内观和反观,可以达到或意识到生命的存在状态,以及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这种认知方法类似于古代的解剖、推测生理病理,形成了中医经络理论的传统理论。而现代的经络实验要将这一类通过直觉、体验、感悟等非线性思维的所得结果纳入分析推理式的线性思考,难免扞格不入,然而似乎极少有人之议论及此也。笔者认为,揭示经脉的存在状态,对照其与经络实验之间由于认知生命的方式不同所致的差异,甚有益于经脉的研究。1“治神”与“神之”古代道家哲学相信,在思维的主体与客体对立的关系之外,还存在着主体客体不曾分离,混沌未判的更为原初的思维形式。在这种思维境域里,物我冥然契合,天人淆然为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我是天地的一部分,万物是我的延伸,在《素问·上古天真论》里所称的那些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能“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其实是一种对自身心境与物相契达于某种境域的表述。这是只具主客分离意识的现代人很难想象的。用心物合一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心境会变得平和宁静,中医谓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用心物合一的方式来认知世界则有所谓“格物”的方法。《礼记·大学》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感通也”(《字汇·木部》),即于物上体悟冥会,因感而通,因感而致,因感而知。在这种认知形式中,养心——庄子叫做“心斋”,中医称为“治神”——是格物致知的必修功课,当身心处于极度的虚静状态,则能离形去知,消解生理的欲望,摆脱知识的活动,“堕肢体,黜聪明”(《庄子》),达于“坐忘”“无己”“丧我”之境,当此之时,坐忘者失去了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没有感性与理性的冲突和概念知识活动,“剩下的便是虚而待物的,亦即是徇耳目内通的纯知觉活动”44,物我两忘,虚静之心,自然而明,所谓“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庄子·天地》),能于观照中洞悉事物的本质。这种认知方式也是近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热议话题。深受中国老子哲学影响的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1889—1966年)就认为,在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本源的世界。即是说,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与对象的客观这个世界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本源世界,这个主客合一的世界不是用概念引导,而是以一种生存方式,在这种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是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的关系,而是一个叫做“缘在”的关系,即人这个存在者与一个叫做“世界”的存在者“并列存在”,在根本处分不清你我界限的构成“缘式”的关系,这种状态能直观地“显现”出存在的“本真状态”。对此,研究海德格尔的中国学者认为“心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境域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澄明’。这一澄明之光是使一切事物得以显现的前提和基础”。心物一元亦为传统中医的认知方式之一,主客合一的思维最近于道,与道相通,即所谓“道在于一”(《素问·玉版论要》),心智在“一”的状态能够认知人体生理,这是因为与坐忘相伴的反视、内观等纯意识活动极容易内化为对于自身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这样的状态下,心智融入于生命,而生命的本真状态则会以“澄明”的形式显现出来。《素问·八正神明论》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正是对这种形式的真实写照;古代哲学家把这种主客合一的“缘式”关系称为“冥”,冥者,心物契合为一,冥然无迹之谓也。郭象注《庄子》曰:“无所藏而都任之,则与物无不冥,与化无不一”(《大宗师注》)。台湾学者徐复观49解释道:“所谓冥,乃相合而无相合之迹的意思”。而中医所谓“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素问·八正神明论》)即谓在冥契状态下经脉能显现出本真状态。据此可见,在古代那些“上工”的意识里,经脉乃是心神向躯干、肢体呈现出线路、分布、走向、主病等诸多方面的投射,而形神相合,营卫流行,不将不迎是其本然状态。2“小周天”,无所不为人所执,也无其“三不”法国科学家克洛德·贝尔纳13说:“观察是一种用于搜集事实的研究方法,而实验则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手段,它应用事实并使事实成为实验方法的依据和标准”。我们似乎一直认为,古代典籍记叙的经脉现象是源于观察所得的“经验事实”,现代经络实验则建立于这些“事实”之上,但似乎很少考虑过,在经脉记叙中有不少内容是通过内观反视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其不确定性很难直接成为实验医学意义上的“依据和标准”。实验医学认为,观察(observation)“是指已经看到的事实”56,而李时珍却说“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奇经八脉考》),“观察”和“照察”是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前者是主客对立之分析辨别,后者乃心物合一之反照体察,由于认知方式的异质性,能于“照察”中“看见”的东西常常为实验医学的观察之所无,或者说,生命体验是实验观察难以企及的境域。例如,战国初期的《行气玉佩铭》曰:“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后世称这段记述为气功的“小周天”,认为与任督二脉的存在有关,此处内观反照之破除我执,尽显任督之神气本真,却很难被实验观察者所获得和认识。又如南朝·梁·刘勰所著之《文心雕龙·养气》曰:“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也谈到认识卫气与“胎息”、养气、行气等“照察”的方法有关,以这类形式存在的生理现象亦同样难以被实验医学所验证和了解。据此可见,所谓冥契内视的生命体验,很大部分与“行气”有关。呼吸乃气行出入的门户,“行气”则是将注意力专注于呼吸,端坐、凝神、调息,用心灵去体验“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灵枢·五味》),这就是内观反视之所得。如体验呼吸运动的同时感受到动脉的搏动,大约就会认为其间存在因果关系,一如《灵枢·动输》所云:“胃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这种体验是十二经脉循环、营气或曰经气日行五十周于身的起始点,更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生会》)一类重要理论的基础。“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素问·八正神明论》),冥契中少不了心智所起的作用。古人主张心物一元,主张道通为一,但绝不意味着在他们那里不存在分析辨别的思维模式,相反,主客二元当为主要的思维方式,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否则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将无法想象,中医学的理论建立也无从说起。不过,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自从人类开始思考,主客分离的思维方式也就同时存在,在中医古籍里存在着大量关于经脉的搏动、循行、分布、主病的记录,其中不少就是对客观事件的忠实描述,只是在这些描述中掺入了不少心物一元的成分,如在经脉的循行和走向之中就既有能被看到、触及到的“经之动脉”,又有冥会之中的行气体验,加以形神契合的心灵力量,其复杂状态使得实验医学的线性思考难以承受。当然,这并不是说经脉研究不能引入实验手段,而是说实验科学立足于事实,“只有事实才能评判我们的观念,而且唤起我们实验的要求”56,但实验医学所借助的观察、推理、假说等手段只能搜罗、撷取到与其观念相符合的部分事实,即古代经脉中那些与形态有关的内容,而常常忽视了经脉中最具生命气息的部分,而这些更有价值的事实却无法纳入实验医学的框架。比如,从中医经脉的存在状态上看,经脉以神气为本根,线路、分布、走向为标末,实验医学舍本逐末,其结果自然难被传统中医所接受,何况,“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素问·五常政大论》),如果神气分离,经脉将不复存在。这大约是经络研究难有重大突破的原因之一吧。3没有揭示“经”的“说明部分”湖北学者严健民认为,经脉不应称为经络,今天经络的称法不符合“秦汉经脉本来面目”,这种称法是“学者们的一个疏忽”,是对古代典籍的“曲解”。笔者认为,古籍所称的经脉,有“经之动脉”“脉动”“脉气”“动气”的意思,形气合一之旨在焉,《灵枢·经脉》命名之义亦在焉,而经络之说给人一种平直的印象,缺乏经脉一词具有的生命气息。现代中医理论和实验医学选择“经络”一词似非“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凸现出今天在经脉的学习和研究方面具有的形态学倾向。在众多经络实验理论中,以黄龙祥教授的“经络学说的理论结构”最具代表性,他认为,古代典籍有关经脉的记述可以分为“描述”和“说明”两个部分。其中“描述部分”包括经脉病候、十二经标本、早期经脉循行特征、络脉等内容,是古代经络学说所揭示出的“经验的事实”,可以归纳为“体表与体表相关”“体表与内脏相关”“体表—内脏—体表相关”等3个方面。由于这些内容具有“直接可观察到的结果,既可以被确证,也可以被证伪,因而是一个科学命题”,并且能够由此“提炼”出一个“经络的科学内涵”。而“说明部分”则包括“古人描述的经络的循行方向、循行路线及分支等等”,并且断言,这一部分“对今天的实验研究来讲已不重要”。毫无疑问,这是根据实验医学的原则和方法制定出的研究方案,但是,施之于中医的经脉研究则多少有些方凿圆枘。这是因为在中医看来,古代典籍所载的“描述部分”和“说明部分”都同等重要,其中除了对于经脉现象的记叙之外,还包含了更为重要的内容,即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尤其包含了形神统一的存在状态。如果经络实验只承认病候、标本、早期经脉循行特征、络脉等部分为“经验的事实”,将其纳入实验的研究范围,而将与之契合无间的部分,如经气之循环周流、卫气之移徙循行等部分弃之不顾,那么,经络实验所“提炼”出来的“科学内涵”与中医经脉实际的存在状态相去会甚为遥远,这种忽视活体生命现象割裂中医理论的方法似在重蹈曾经有过的在解剖上寻找经络的覆辙。事实表明,如果经络实验忽视了古籍中的“说明部分”往往会使研究入于迷途而不自知。例如循经感传现象是经络实验研究中最具形态意义的部分,而且,我们似乎一直相信针刺产生的感传是在循经而行,多年来学者们通过各种实验认为,感传的“纵行连线恰好就是经络线”,而且,对于循经感传的路线方向、宽度、回流、趋病性和受阻滞情况等方面均有大量实验,其结论似乎都是“既可以被确证,也可以被证伪”的不争事实。但是,最近有研究发现,由针刺诱导所产生的酸、胀、沉重感和针刺引发的传导感却与卫气关系密切,而卫气既可与脉并行,又因其性之“慓疾滑利”,常常不循经脉之道。这一发现使得循经感传实验在“循经”方面大打折扣,因为“要想区别卫气轨迹与经脉轨迹以及审视这些轨迹对于《灵枢·经脉》的影响,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作为此项研究焦点的卫气显然属于被经络实验排斥在外的“说明部分”。又如,在《内经》所载之经脉长度与营气流注的研究方面,有学者企图从呼吸次数、脉动次数、心跳频率、心脉符合度、血流速度等现代医学的指标上予以验证,结果无功而返,其后又欲设计实验,进行“重新评价,并通过慎重验证”。近年研究发现“经脉长度与营气流注是一套希冀与天道发生感应联系的数术演绎”,而数术是无法验证的,“正如无法测算九天之高和九地之深一样”。因此,采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经脉长度与营气流注无异乎缘木而求鱼,是永远没有结果的。显然,以数术构建的营气流注同样属于“说明部分”,但其对于经络实验所起到的修正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未能弄清古代经脉的存在状态之前就断言这些部分“对今天的实验研究来讲已不重要”,则多少失之轻率;而中医对于营气卫气的认识,以及在营卫之气与经脉的关系之上都不难窥见心物一元的成分。中医认为,经脉形神兼备,“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淮南子·原道训》),如果经络实验所要揭示的正是中医认识和理解的经脉存在状态,那么,对于古籍所载的“说明部分”,实验者的态度不是背离,而是接近,不是弃之,而是沟通,我们正需要运用这些理论来反思多年的实验,修正实验设计,检验实验结果,使之成为经络研究不致误入迷途的保障。不过,这种研究所要求的多学科多因素综合性活体考察恰恰是实验医学难以应付的局面。4中医对心灵体验的认识不足从经脉的存在状态上考察,中医的经脉是一个形神相合的整体,其中既有心物一元的因素又有主客二元的分析,前者常被经络实验研究所忽视,因而也就忽视经脉的存在状态:即于内观反视中,心神向经行线路、分布、方向上的反映和投射。在心物一元的认知方式中,有不少纯属与生命现象有关的心灵体验,如卫气行于脉外,其特性“慓疾滑利”即为一例,它无从观察和分析,只有直觉和感悟,其所体验之行气、感应在中医皆为经脉之存在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