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中西历争中的平气注历与定气注历之争_第1页
清初中西历争中的平气注历与定气注历之争_第2页
清初中西历争中的平气注历与定气注历之争_第3页
清初中西历争中的平气注历与定气注历之争_第4页
清初中西历争中的平气注历与定气注历之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初中西历争中的平气注历与定气注历之争

唐初,我国的预算方法中存在了气气的规律,并通过平面气记录了气,从而实现了预测值、朔日、交叉等精确计算。西方天文历术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其中平气注历与定气注历的争论是清初中西历争的焦点问题之一。西方传教士借此宣扬新法优于古法,而保守天文学家也借此攻击西历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置闰方式。关于这一问题陈展云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曾撰写论文《旧历改用定气后在置闰上出现的问题》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定气”注历对置闰造成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案;[1]此外黄一农先生有多篇论文涉及此事[2-5],但偏重于整体历史事件的梳理,对于平气、定气之争在清初历争中所起的作用,重视程度尚有不足;近来王广超的论文《明清之际定气注历之转变》[5],梳理了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由平气注历到定气注历的历史过程,但对于南怀仁与杨光先的争论尚有进一步发掘的必要。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平气、定气之争在清初历争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比较南怀仁、杨光先等清初士人对这一问题的争论,认为南、杨二人之争是以夺取钦天监控制权为目的,二人所论皆有避重就轻、混淆视听之处,最后得出平气、定气之争的主要矛盾在于社会文化方面。一西法与定气注历明末,中国《大统历》年久失修,屡出差错,汤若望(Johan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年)等传教士利用这一机会,积极参与朝廷修历,借以间接传教。崇祯二年(1629年),徐光启(1562—1633)受命成立历局,率同一些传教士以及汉人编订《崇祯历书》[6]325,但未及颁行,明王朝已经灭亡。虽然新历未能颁行,但平气、定气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出现,据《明史·历志一》所载:“帝以测验月食,但十五日雨水,而天经以十三日为雨水,令再奏明。”[7]541李天经则以定气注历更合于天为理由作出回复:“论节气有二法,一为平节气,一为定节气。……而太阳行六十度为雨水。新法所推十三日卯初二刻八分者此也。太阳之行有盈有缩,非用法加减之,必不合天,安得平分岁实为节气乎?以春分证之,其理更明。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夫十四日昼夜已平分,则新法推十四日春分为合天,而旧法推十六日者,后天二日矣。知春分,则秋分及各节气可知,而无疑于雨水矣。”[7]541李天经主张定气注历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定气注历可使历法中的节气日与太阳黄道行度完全相符。入清以后,汤若望将《崇祯历书》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献于清廷,并成功获得钦天监的领导权,自顺治元年(1644年)起正式用西法为清政府编订历法。而把平气注历改为定气注历正是汤若望借以显示西法优于古法的重要案例。随着西法的正式启用,保守人士与传教士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平气、定气之争也就成了双方相互攻击的焦点问题之一。当时对西法攻击最为激烈、影响最大的当属杨光先。从顺治十六年到十七年(1659—1660年),杨光先多次上书攻击传教士及西洋历算,但由于顺治帝与传教士的良好关系皆未获准[8],其上书内容多以宗教方面为主,对西方天文历法的攻击主要体现在《摘谬十论》中,该书著于顺治十六年五月,书中与定气注历有关的内容主要为二谬、三谬、四谬和九谬:二谬一月有三节气之新:按历法每月一节气,一中气,此定法也,亦定理也。顺治三年十一月大,癸卯。初一日癸卯卯初一刻大雪,十一月节。十五日丁巳亥正初刻冬至,十一月节。三十日壬申未初一刻小寒,十二月节。此是一月之内有两月之节气矣。自开天辟地至今,未闻有此法也。[9]43中国古代平节气是把一个回归年的时间平分为二十四份,每份15.2185天,而每个朔望月都是29.53天,所以每个月通常都是一节气,一中气。一旦某月内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则通过闰月来调整。但使用定气之后,每节气的时间参差不齐,就有可能出现一月内三节气的情况,杨光先正是站在中国传统平节气的立场上指责西历为错误。三谬二至二分长短之新:按,至分之数,时刻均齐,无长短不一之差。冬至至夏至,古法一百八十二日七时半弱,新法一百八十二日二时;夏至至冬至,古法一百八十二日七时半弱,新法一百八十三日一时弱。是夏至至冬至长十一时,而冬至至夏至短十一时矣。[9]45在杨光先看来,二分、二至的时间间隔自古以来都是相等的,而西法采用定气,进而导致二分、二至时间间隔不等,似乎显得不可思议。那么,杨光先为何一定要以古法为是、以西法为非呢?采用新法定气注历最多使春分、雨水等节气改变一两天,又有何重大影响,使得杨氏争执不休?这两个问题可以一并回答。在杨氏看来,节气时间的确定事关重大,因为中国的各种典礼多依赖于节气的时间,节气时间不准确直接影响国家大典。最让杨氏难以接受的是,这些典礼乃是古代先贤所遗留,理应用古代先贤之法计算,才能显示中国之正统。但现在要用“偏邦”的历法计算中国的节气,那古代先贤们往哪里摆?这无疑是对上天和天子的侮慢,如其所言:《礼经》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关于典礼,何等重大。兹以偏邦之新法,淆乱上国之礼经,慢天帝而亵天子,莫此为甚焉![9]45杨光先明白,要想击败新法,仅凭旧法更符合中国的传统习惯是不够的,西法最大的优势有两点:1符合实际观测;2.理论完善,易知其所以然之理。所以必须从理论与技术层次说明新法的错误。新法定气注历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杨氏的四谬、九谬主要从这一点入手指责西法存在理论上的错误:四谬夏至太阳行迟之新:太阳之行,原无迟疾,一昼实行一度。夏至太阳躔申宫参八度,参八出寅宫入戌宫,昼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弱,故昼长;夜行地下度一百四十六度强,故夜短。苟因夏至之昼长,而谓太阳之行迟;则夏至之夜短,太阳应行疾矣。迟于昼,而疾于夜,有是理乎?……新法以夏至太阳之行迟,故将立秋压在后一日三时;以冬至太阳之行疾,故将立春攒在前一日六时。立夏立冬莫不皆差一日七八时,总因不明太阳之行,误之也。[9]45此论是杨氏为了驳斥西法太阳运动不均匀性而作,分析文中内容可以发现杨氏对太阳运动的认识有误。在杨氏看来“太阳之行,原无迟疾,一昼实行一度”,所以认为平气就是太阳运动的真实体现,既合于传统又合于天象,而传教士所言的太阳运动不均匀是错误的。在他看来,西人根据夏至时白昼时间较长,所以提出“夏至行迟”,但“迟于昼”,必“疾于夜”,并不能说明太阳在全天内运行较慢。杨光先所论混淆了周日运动与周年运动,这暴露了他不懂西方天文历法的事实。实际上,早在北齐时代,北齐张子信就已提出太阳运动不均匀性,隋唐时更广泛应用于天文历法中,可见杨氏连中国传统天文学也不甚了解。至于“九谬”则更属无稽之谈:九谬黄道算节气之新:按,节气当从赤道十二宫均分,每一节气该一十五日二时五刻一十七秒七十微八十三。今新法以黄道阔狭之宫算节气,故有十六日、十五日、十四日一节气之差,所以四立二分皆错日,二至错时。[9]46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平节气是平分太阳运行黄道一周的时间,定节气是平分黄道一周的度数,而杨氏认为节气应平分赤道十二宫,可说是一个的“误谬”。杨光先之论可能来源于中国儒学的天左旋之说1,杨光先这样的学者在中国为数不少,正所谓历法有“历家之历”与“儒家之历”之分,王锡阐曾言:“至宋而历分两途,有儒家之历,有历家之历,儒者不知历数而援虚理以立其说,术士不知历理而定法以验天,天经地纬躔离达合之原,概未有得也。”[10]杨氏之论正是典型的“援虚理以立其说”。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二月,杨光先又上书《正国体呈稿》指责传教士在华种种行为皆为了传播邪教,其中定气注历方面除上述内容外,又加上了定气注历会破坏中国传统的置闰方式,出现一年两闰的情况。他言道:新法于十八年闰七月十四日酉时正初刻交白露,八月节十四日以前作七月用,十四日以后作八月用,此有节气而无中气之为闰,此法之正也。忽又于十二月十五日申时正三刻交立春正月节,此月有节气而无中气,正与闰七月之正法同是一岁而有两闰月之法矣。同一法也,而有闰有不闰,何以杜天下后世之口乎!且顺治十八年实闰十月,而新法谬闰七月,此不知其凭合理以推也。[9]37中国在隋唐时期已经有定气算法,但历代都不以之注历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定气注历会使传统“无中置闰”的原则发生变化,出现一年内两个“无中之月”的情形。杨光先正是抓住了这一要害,力陈西法的错误,此次言辞更为激烈:《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新法之干于《政典》多矣。此俶扰天纪之罪二也。[9]37但此次上奏的结果与以前一样,还是以“礼科未准”而告终。直到顺治帝去世,鳌拜等顾命大臣掌权。杨光先利用这一时机,于康熙三年到康熙四年(1664—1665年)再度连番上书攻击西历,列举西法种种谬误,定气注历也是其中主要内容,此次更从实际观测方面指责汤若望所推节气时刻未按古法“飞灰侯气”2验证,乃仅凭一己之力推算而成,与天象不合。[3]当时掌权的顾命大臣并不通晓历法,对汤若望敷衍“飞灰侯气”之事甚为不满,批注曰:如此言之,并未核实立春时分者显见。每当具报节气,宜报当年之丰欠,民生之休戚,此事事关重大。成若先期起管,其立春时分春气已应情形,又何以为凭验?应对此事穷诘,再复核议奏。[11]汤若望伪造侯气一事因发生在康熙四年大赦之前而免罪。但令杨光先也始料不及的是,导致汤若望等人入狱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历法的不准确,而是和硕荣亲王安葬日期的选择上。[12]至此杨光先正式掌握了钦天监的控制权,尽废西历算法,各种历法项目皆以大统、回回之法推算。杨氏所主张的平气注历,最大的优点是与古代先贤方法一致,符合中国传统,不会产生社会文化方面的碰撞。缺点是平气注历不能对应太阳在黄道上的真位置,在实际测算方面无明显作用。同时朝廷的态度却很明确,历法应以测验为准,力求符合天象,杨光先执掌钦天监后,马上就开始直面这一现实。为此,他试图以古代“飞灰侯气”之法测验节气,但此法缺乏科学根据,根本不可能成功。只得于康熙七年(1668年)上疏推诿:“律管尺寸,载在《史记》,而用法失传。今访求能侯气者,尚未能致。臣病风痹,未能管理。”[13]10023朝廷以“光先职监正,不当自诿”[13]10023驳回。二时间、事件的争论自康熙四年(1665年)南怀仁获赦后,即开始对杨光先的“十谬”进行逐项辩解,著成一书名为《不得已辩》又名《历法不得已辩》。1对于杨光先提出二、三、四、九谬,南怀仁均给予辩解,其内容较为相似,仅录核心内容如下:“新法分天十二宫,每宫三十度。太阳从交宫至十五度之行为中气,从十五度至三十度之行为节气,每一宫之三十度,共有二气。冬至前后月大尽,太阳因在疾限,行三十度有余,所以是月内,即全有一中气一节气之度数,又有次月气交接之分度。每年如此,何独丙戌年哉?……而光先妄言每月一节气,一中气,此何据之定法定理乎?惟拘泥平分节气之法,此旧法之所以大错也。……要知某月内,果否有三节气,用仪器测验。历书先定某节气之日正午时,太阳果躔某节气,或高度或纬度,观表影便了然。虽新法不言,天代为言之矣。[9]105南怀仁之前,汤若望也有类似论述:或问新法节气与旧法有差至二日者太远,若此未解也。晓之曰,旧法平节气非天上真节气也。……又旧法平节气限定十五日一见,每月准有二节。今新法节气即依日度盈缩以定,则不但十五日一见,亦有十六日一见者,如夏至前后诸节是也;亦有十四日一见者,如冬至前后诸节是也;而惟十四日一见者或至一月三见者有之。凡此皆于旧历则远,于天行则合,岂得合天弗从而从旧乎?[15]汤、南二人都对定气与平气的差别作了解释,只是在“历狱”背景下,南怀仁语气更为激烈。二人同时指出了节气之争的核心问题———排算节气是要“合天”还是“从旧”?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主的国家里,这个问题显得尤为尖锐。历朝历代的历法改革中,“合天”还是“从旧”之间的争论屡见不鲜,孰胜孰负主要取决于时代背景以及统治者的抉择。满清以异族入主中原,一方面需要维护儒学正统,另一方面更需要精确的历法显示政权在“上天”面前的合法性。南怀仁抓住这一需求,在文中反复提出,节气时刻可通过仪器检测来验证,正所谓“虽新法不言,天代为言之”。事实上,南怀仁在这场争论中取得胜利,也正是通过实测而得。康熙七年(1668年)南怀仁上疏参劾杨光先、吴明煊等人所造历法中颇多谬误,《清史稿·杨光先传》中记录了这一事件:南怀仁疏劾明煊造康熙八年七政民历于是年十二月置闰,应在康熙九年正月,又一岁两春分,两秋分,种种舛误,下议政王等会议。……八年,上遣大学士图海等二十人会监正马祜测验立春、雨水两节气及太阴、火、木二星躔度,南怀仁言悉应,明煊悉不应。[13]10023南怀仁所参的事件中,置闰问题、两春分、两秋分都是平气、定气的差别所导致。特别是两春分、两秋分问题,在吴明煊的历法中实际只有平春分一处注为春分,定春分之日注的是昼夜各五十刻。南怀仁故意混淆概念,指责其为两春分、两秋分,此举纯粹是为了借此打击钦天监中的保守势力。但吴明煊的辩解却极不得当,自称两春分其一为黄道之春分,其一为赤道之春分,更给南怀仁以口实。[16]最终南怀仁凭借赌测节气日日影取胜,杨光先等被罢官议罪,西法遂获得钦天监中的主导地位。对于杨光先所提出的顺治十八年(1661年)“一年两闰”的情况,南怀仁也作出了辩解:光先云,辛丑岁十二月无中气,正与闰七月之法同,是一年而有两闰月之法云云。十二月有中气,八月无中气,有本年之诸历可考,不辩自明。但闰月之正法,以次月之合朔为主。太阳交本月之中气若交在次月合朔之前,则本月无闰;交在次月合朔之后,则本月为闰。今太阳交八月中气在次月合朔之后,则本月为闰。七月至十二月,太阳交中气在次月合朔之前,故此月不可以为闰十一月。此最易明者,特光先未之知耳。[9]170南怀仁称新法中采用的置闰规则是依定朔、定气置闰,即“无中置闰”之月是指朔望月而非历法月,若本月中气时间在下月合朔之前,则其实相当于中气还在本月内,不当置闰。定气、定朔置闰之法明末李天经就已提出1,南怀仁所论基本重复李天经所言。但这个辩解明显避重就轻,一年内出现两个无中气之月是采用定朔、定气所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也是前代不采用定气注历的主要因素,在整个清代的历史上,就有八处这样的例子。[1]汤若望也曾对这种情况作出过处理规定:“求闰月,以前后两年有冬至之月为准,中积十三月者,以无中气之月,从前月置闰。一岁中两无中气者,置在前无中气之月为闰。”[13]1732南怀仁的论述明显有意回避了这一点。事实上,南怀仁于康熙七年上书指责吴明煊闰月有错的理由就是,吴氏所报闰月若依定气排算是有中气的,破坏了“无中置闰”的原则。但若新法也须在“无中”之月择一而闰,岂不同样也破坏了“无中置闰”的原则,在历争背景下这一情况是南怀仁必须回避的。即便是按《时宪历》中的处理方案,也还是会出现特殊情况,如清嘉庆年间(1796—1820)钦天监处理这个问题的一段材料就说明了这一点:嘉庆十八年癸酉,时宪书系闰八月。是年冬至在十月内,为向来所未有。因推算十九年三月亦无中气,可以置闰,经管理钦天监定亲王(绵恩)等奏闻,奉旨:“详细再行通查。”旋据奏称:“康熙十九年、五十七年俱闰八月,是年冬至仍在十一月,与郊祀节气均相符合。今嘉庆十八年闰八月,冬至在十月内,则南郊大祀不在仲冬之月,而次年上丁、上戊又皆在正月,不在仲春之月,且惊蛰、春分皆在正月,亦觉较早。若改为十九年闰二月,则与一切祭祀节气均属相符。复将以后推算至二百年,其每年节气及置闰之月,俱与时宪书无讹。”上从之。时宪科五官正王嵩龄、何元泰、陈恕、何元海蒙恩各加一级云。[17]三定气注历是清朝斗争的主要目的之一置闰的本质是为了调节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时间差,使得某中气常在某月,不论是使用平气还是定气,这一目的是一致的。如果使用平气,则调整方案很简单,只要在无中气之月置闰即可。若采用定气,由于各节气的时间参差不齐,问题就会复杂得多,可能会出现一年之内两处可闰的情形。但只要把置闰规则稍作调整,也可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