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6始业教育:怎样学好语文?(一)
重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落实。(二)
重视阅读和写作。(略)(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
培养良好的习惯。1书写规范的习惯:要求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在此基础上力求更美观。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简明古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解决预习或课外阅读时遇到的困难,懂得许多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3广泛阅读的习惯,同时注重积累和运用。
要求每周写至少一篇读书笔记(格式要求:分标题、文体、作者、出处、好词好句、内容提要、感想或点评等方面来写)
关于写感受:采用“引——议——联——结”的模式写,力求从多角度分析思考。4朗读背诵的习惯。宋代朱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除课后要求背诵的语段外,又如:精彩语段、文言文、古典诗词、名人名言等)5经常练笔的习惯。生活中学会用心观察、思考、感悟,自己有了意思、情感能随时、及时动手写出来。(思考生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6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托尔斯泰:“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永远摈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从文题、开头、结尾、语言、结构等方面)7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如课前查找有关资料,积累生字词等(课后读读写写的字词,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预习中不认识或字形、字音模糊的字词。)8学会多听多说等。(四)注重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2、《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掌握P10中的生词及课文中不懂的字词,初步养成查字典的习惯。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意义。3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能够较顺畅的进行复述。4让学生积极参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和思维活动,感受在困难面前不屈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对的心理,在思考和体会中得到启发。5通过多角度的、创新性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初步形成善于提问的习惯。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2理解文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意义。 3针对这篇课文,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试着合作解决问题。教学安排:两课时预习作业:P10注音并解释。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以自行解决为主;2复述课文,培养整体感知能力;3注意文章中的心理描写及其详略安排;4体会文章中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1在整体感知中体会深刻的人生哲理,领会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2学习文章心理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3’)先介绍这篇课文的教学安排:第一节课基本分析完这篇课文主要的知识点,第二节课安排简单的辩论。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把这首诗念一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同学们,这首诗歌为一位双目失明的残疾人所写,他道出了在黑暗中与困难做斗争的深刻感受。失去了视觉,生活也就失去了色彩,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但是这首诗的主人并没有在眼前的黑暗中消沉下去,他仍然在坚强的生活着。虽然他的生活中没有了阳光,但是阳光却永远存在他的心里。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同学们,这首诗歌为一位双目失明的残疾人所写,他道出了在黑暗中与困难做斗争的深刻感受。失去了视觉,生活也就失去了色彩,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但是这首诗的主人并没有在眼前的黑暗中消沉下去,他仍然在坚强的生活着。虽然他的生活中没有了阳光,但是阳光却永远存在他的心里。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是的,我们都是生活中之人,谁能没有困难,谁能不遇到困难?比如父母亲突然下岗了,家中的经济陷入了困境;再比如,你想在考试中拿下第一名,但是却苦于连最简单的一道作业题都做错。在困难面前,我们常常感到的是困惑和失望,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的面对困难,从困惑和失望中走出来呢?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等一下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复述比较完美。(约7分钟)二、解决生字词(课件,并与检查课前预习相结合)(2分钟)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啜泣(chuò)着眼(zhuó)纳罕(nà)(hǎn)解释:训诫嶙峋纳罕小心翼翼啜泣三、复述课文(5分钟)提示:起因、经过和结果或者提问:(启用课件)故事发生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美国,费城。时间——57年前7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共有几个孩子——5个。他们一起在这闷热天里做了一件什么事——爬悬崖。(谁能描述一下这个悬崖?)爬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我”被困在崖壁上,进退两难。后来又是如何摆脱困境的呢?——杰克找来了父亲,并在父亲的指导下,通过每次移动的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得到了什么启发——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达的地方。总结:复述课文,就是要让你描述一下故事的情节,就像你在向别人介绍你看过的一部电影或者一集电视连续剧一样。其中有几个原则是要把握住的,那就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有哪些人参与、他们在一起发生什么事,这件事又是如何发展下去的,最后的结果又是如何?只要将这几点交代清楚了,听的人也就基本上了解了其中的情节,如果你能将这几点贯穿得再连贯些、流畅些,那就更加的完美。过渡:在这件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哪一部分最精彩,最扣人心弦?——在父亲的指导下,逐渐的摆脱恐惧,增加信心,一步一步慢慢爬下悬崖的过程。四、分析摆脱困境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及其详略安排(10分钟)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在父亲还没到来之前,“我”的心理状态如何(请找出课文中的字词回答):“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直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这些精彩的词句生动地刻画了“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其中有强烈的恐惧感,有深深的后悔。为什么呢?因为他深处险境,却没有战胜险境,征服悬崖的信心和勇气。为什么他会这样,而别人不会呢?课文的开头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可见,原因是他的体弱多病。但是体弱多病就不需要坚强吗?错了,生活是不允许软弱的,在困难面前人人都需要坚强,就像刚上课时提到的那首诗的主人,虽然双目失明,但却没有消沉,反而越发的坚强。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我”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最初:父亲来到悬崖底下,当他用安慰的口气要“我”下来时,我的反应如何——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这说明当时“我”的信心有没有——毫无信心)接着:听了父亲的指导,我的态度如何变化:“我似乎能办得到”,“我顿时有了信心”。(这说明了“我”当时的信心怎样——开始萌发)当这一点信心开始萌发之后,我便敢迈出第一步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开始!随后:在迈出了第一步之后,我的心理又发生了何种变化呢?“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这说明了他这时的心理状态是信心大增。于是,在得到了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之后,我们看到文中的主人公又迈出了第二步、第三步,从眼前的每一小步做起,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主人公慢慢地爬下了悬崖,一脚踩在了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时他的心理状态怎样: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为什么呢?因为他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走出了软弱和恐惧,取得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巨大的成就。或许这就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从此找到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找到了战胜困难,征服困难的方法,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最后到达目标。五、细节分析:1(10分钟)为此,主人公啜泣了,这里的“啜泣”和前面的“啜泣”动机一样吗?(不一样)请同学补充回答:(要点如下: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也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分角色来朗读一下主人公心理发生变化的过程,再体会一下他的两次啜泣。从“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一个读父亲,一个读“我”,其他同学读剩下的部分。)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感受主人公由软弱到战胜软弱的整个变化过程。(读约5分钟)六、讨论(8’)从这部分中我们看到,从软弱到坚强,这是一个不寻常的经历。生活中越不寻常的经历,越能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课文中哪一段提到了这种影响?(最后一段)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1’)最后一段。思考一下作者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给两分钟简短讨论,之后请五名左右的同学起来发表看法,要做笔记,以备作业之用。题目:“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中的“经验”指什么?要点:这“经验”可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在学生发表完看法之后,略做评论。七、作业:1从作者所学到的这些经验中,你悟出了什么?也可谈谈你对同学发言的看法。(要求两百字以上,下节课交流。)2准备一个辩论题: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又是为什么?(要求先在纸上列出提纲。)3复习本节课提到的字词,下节课小测。板书设计:在父亲的指导下: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我顿时有了信心”。)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最后
巨大成就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第一节课所讲的生字词。(用小测的形式,以课下注释和P10的为主)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3从对文中几个人物的认识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即互帮互助,同甘苦共患难,真诚相待等)教学重点:1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深化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认识。2启发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困难。教学过程:一、小测。巩固字词掌握。(5’)二、回顾(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的是作者童年时在爬悬崖过程中的一次遇险经历。在他深处险境中,父亲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原则使他逐渐转变了心理状态,逐渐地增强了信心,最终战胜了软弱和胆小,征服了陡峭的悬崖。这是一个不寻常的经历,正是这一个不寻常的经历使他学到了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成为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也给了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三、说话练习(10’)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拿出昨天的作业。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感悟。主要的几个角度有:1一步一个脚印的作风,不要好高务远,而要从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脚踏实地的朝着目标前进。(踏实)2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有耐心。(耐心)3在困难面前要有信心,要有征服困难的勇气。(信心)4在遭遇挫折中,要沉着应战,集中精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四、辩论:(20’)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又是为什么?活动安排:先提问,并进行统计。喜欢的人物一般会有三个:父亲,“我”和杰利。不喜欢的人物一般会有:以上三个和其他四个孩子。让学生各自陈述理由,围绕其中较有争议的几个人(一个或者两个)展开辩驳。对于一个人,赞成的和不赞成的分成两大组坐开。然后展开约6、7分钟的辩驳。每边各请一位同学进行记录,最后由这两位同学来总结各自的理由。教师点评:(从如何做人的角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点评的关键:父亲:一般来讲有喜欢他的理由,但要注意一个问题,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下来,可为什么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对父亲这一形象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辩论。)因为父亲深深地知道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不错,这样做虽然是有点冒险,但我认为父亲在表面的镇定底下一定也是捏了一把冷汗,他已经随时做好了冲上去的准备。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父亲的做法有一定的风险,但作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很明智的。“我”:对于主人公,一般持肯定态度,虽然软弱,并且是有原因的,但是他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体弱多病的阴影。这个人物一般没有多大争议。杰利: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即要分清他做的对的地方和他做得不太恰当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1看到“我”被困悬崖中,杰利为什么虽然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五、想象练习:(5’)课后练习二,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先思考2分钟,再提问,可以相互补充。适当做点评和指导,并以此为作业,字数不限,题目自拟。六、总结: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作者小时候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也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经验。从中,我们懂得了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同时我们也看到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从而受用终身。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生活中悟到道理,并服务于生活,使自己收益。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在这篇课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请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汪国真的一首诗(P10),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坚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是何等重要!4紫藤萝瀑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迸、溅、挑逗、穗、绽、琼、伫、凝、傍、伶仃、虬、酿”;理解“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虬卧龙”等词语的语境义。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文章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品评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学习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教学重点:品味词语及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教学难点:对十多年前紫藤萝的遭遇的理解。教学方法:在多媒体辅助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构新的学习。学习策略:听读、朗读、圈画、自主研究、小组讨论、质疑交流、拓展延伸。教学时间:三课时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1、听音乐,看画面,说感受。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轻音乐响起。问题:用一个字形容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美)美在何处?任选一个角度,用一句话描述。你觉得眼前的紫藤萝花像什么?2、教师小结并出示课题:大屏幕出示: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师小结:不同的人对同一景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女作家宗璞的眼里,这些紫藤萝花又像什么呢?大屏幕出示:紫藤萝瀑布3、快速浏览课文,搜索信息:为什么作者说紫藤萝花像瀑布?讨论明确: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起终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她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4、师小结过渡:面对着紫藤萝瀑布的勃勃生机,作者又将带给我们怎样与众不同的感受呢?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并思考:大屏幕出示要求:(四人小组可分工合作完成)(1)标出自然段(2)听准下列字音:迸、溅、挑逗、穗、绽、琼、伫、凝、傍、伶仃、虬、酿(3)圈画出下列词语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虬卧龙(4)面对紫藤萝花,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可以从文中找一些关键词句。(5)作者想通过紫藤萝花告诉我们什么?(从文中找出句子)2、小组交流,推选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明确:(板书)作者的感情变化:看花——惊异(“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宁静喜悦(“它带走了这些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忆花——遗憾(“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悟花——振奋(“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的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3、教师小结:原来,作者写花不仅仅是为了花本身的好看,而是这一片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给了她一份惊异,蒙田说:“哲学缘于惊异。”从而又引起了作者心灵的震撼,引发了她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悟。由景悟道,悟出人生之道,这便是作者的借景抒情的写法。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1、自主朗读,品味语言:要求:从文中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2、小组学习,品评语言:(1)小组内轮流朗读自己挑选的句段,并说说它好在哪里,作者由此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2)推选一位同学到班级交流。3、品读全文,美点寻踪:(1)点拨:所谓美点,就是文章中自己认为写得最真切、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与有力的感染力的,或写得最含蓄而隽永的等等。大屏幕出示教师示范:1、美在用词:“挑逗”贬义褒用,极富动感。2、美在比喻:“紫藤萝瀑布”写出了紫藤花开的恣肆风流,辉煌灿烂。以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3、美在开头:美在起笔突兀,出人意表,这样的开头往往能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自然,简洁,别致。(2)小组合作,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小组长负责记录组员的发言。(3)班级交流(实物投影仪):
美在比喻,“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由帆而舱而引出花的河流,一连串的比喻,意境很广阔,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美在拟人,“欢笑、挑逗、推着、挤着”等词语赋予了紫藤萝花人性,把花写活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蕴藏在心中的细微感受。
美在结尾,含蓄的写出了作者难以自抑的真情。
美在思想内容,花成了人生和事业的象征。欢笑的花、忍俊不禁的笑容传达了生的喜悦,稀零的花串表达了作者失落惆怅的情绪。
美在主题,作者通过紫藤萝花告诉我们,花和人都会遭遇不幸,但是人们要记取历史,扬起生命的风帆,并将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之中,才能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4)小结:美点寻踪的角度:用词、修辞、借景抒情四、质疑交流,拓展延伸1、学生就课文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提问,并向全班推荐:
最有价值的一问:
最有难度的一问: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
“蜂围蝶阵”这个词如何理解?2)
“生死谜、手足情”指什么?3)
忆花这一段有何作用?4)
如何理解“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句话?2、教师向学生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3、鼓励学生向作者质疑: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评价课文的优劣。4、看画面,运用联想与想象,口头作文:《我喜欢花》(要求注意用词、修辞、借景抒情)大屏幕出示一组花的画面5、师点评后小结全文:一树蓬勃旺盛、花开如瀑的紫藤萝感染了作者,给身心疲惫的作者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是由花悟道。其实,宗璞笔下写了许多种花,都从中体悟到了不同的人生哲理。大屏幕出示:《水仙辞》:“人们读赞美水仙的淡薄,它的生命所需要不过是一盆清水。其实那块茎里,已经积蓄足够的养料了。人的灵魂所能积蓄的养料,其丰富有时是更难想象的罢。”《好一朵木槿花》(描写作者惊讶的发现在砖块钢筋地下伸出绿枝,开出花朵后的木槿花):“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中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生活毕竟是轰轰烈烈的时候少,平平淡淡的时候多,如果你能从花的开落、雁的来去、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中感悟生活,那么,作文便不再是一桩苦差事,心灵也会因此而丰富,生命更会因此而有滋有味。五、布置作业(大屏幕显示)1、摘抄并背诵文中的精美句段;2、在摘录本上摘抄一页关于各种花的描写。附:(1)写作背景: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2)作者简介: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为会员。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5、童趣一、教学步骤1、导入。听音乐《蜗牛与黄鹂鸟》,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它那轻快的旋律正反映了同学们快乐而有趣的童年时光,因为童年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做游戏,养小动物等,你还能回忆起你童年最快乐最有趣的时刻吗?什么游戏最令你念念不忘?(学生自由谈)是啊!童年是最美好的。但美好的一刻总是转瞬即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将那一瞬间记载下来,定格在记忆的画面里?这里就有一位清代的小商人,他小时候没有电动汽车、飞机、坦克,也没有小动物陪伴,但他却靠自己的丰富想象,照样度过了一个愉快有趣的童年。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才识之人——沈三白(沈复)。(简介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清道光29年王韬为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2、整体感知,读。同学们,这是我们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在这个现代感很强的年代,学习这些古人的文章,有何裨益呢?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一)、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自由读),接着一生范读,正音。童稚()藐()小项为()之强()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凹()凸()土砾()壑()庞()然大物蛤蟆()呀()然一惊(二)放声读,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作/青云白鹤/观。6、果如/鹤立云端,为之/怡然称快。7、蹲其身,使/与台齐。8、见/二虫斗草间。9、盖/一癞蛤蟆。四人小组比读,力求准确无误。注意读音,及时纠正。(三)、齐读,力求流畅。在正音的基础上,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四)、说读,读懂文意。1、说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2、不能理解的讨论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解答。(1)、童趣童趣,趣在何处?文章中写了几件有趣的事情?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趣事:夏蚊成雷、花台草木、观虫斗癞蛤蟆(2)、你最喜欢哪一件,尝试用现代汉语讲述翻译出来。个别词句老师点拨。1、张目对日——睁大眼睛直视太阳。2、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秋毫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3、纹理——物体上呈线条的花纹。4、夏蚊成雷——夏天的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5、心之所向——心里这么一想6、项为之强——脖子因为抬头长久看也变得僵硬了。7、果如鹤唳云端——果然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8、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9、凹凸——高低不平。10、壑——山沟或大水坑。11、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五)、想象读,读懂心情。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揣摩下列句子所表现出来的心情。(六)、表演读,读出感情。在读懂心情的基础上,练习读出感情,并上台表演朗读。(七)、自由读,力求背诵。自由读,竞赛背。(八)、研读,带着问题读。请大家看以下的话题,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讨论话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1、作者看到的物有什么特点?平淡无奇的物2、作者从这些物中是否获得了趣味?其乐无穷的趣3、为什么作者会有这些趣味?怎样才是又情趣的人?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自由的心灵生活的情趣4、你从中获得什么样的认识?(九)全班齐读或齐背结束课堂。(十)作业①熟读、翻译全文,并把原文和翻译一同写在作业本上。②把你童年的趣事中最精彩的一个写在作业本上。6理想流沙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音、形、义。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诵《理想》,以及《流沙河作品》。3.情感目标:领悟理想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诵《理想》,并领悟诗歌的主旨。考试目标:“读一读,写一写”中的音、形、义。课前准备:1.《流沙河作品》2.学生准备朗诵抽查,每大组推荐一个人。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联系《在山的那边》导入。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二、了解有关作者三、初读感知大声朗读课文,并试着把各节内容用一句话概话出来,关联前后,串联成一篇精悍的小散文。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理想。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同时理想却也使人乐观,使人充满斗志,充满活力,使人淡薄名和利。所以拥有拥有理想,你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任何人都可以拥有理想,一旦拥有你就要珍惜,一旦实现你更要奋进。树立理想吧,现在正是实现理想的大好时光。四、再读诗歌,读出感情1.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教师穿插指导朗读的方法(感情的把握、重音的确立、节奏的划分、语气语调的变化)。学生在此基础上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请几位学生挑选其中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读读,其余同学评评。3.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五、三读诗歌,读出疑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后质疑。学生问,学生答,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六、问题探究1.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从中懂得了什么?2.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或哪一句?为什么3.文中大量运用了哪种修辞,有何作用?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其中第1节采用比喻、顶针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七、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学生读读并结合本文谈谈感想,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1.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2.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高尔基3.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4.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高尔基八、语言仿写运用仿照第一节诗写一段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九、小小朗诵会四个人进行小组赛,发取小奖品。十、作业1.作业本2.流沙河其他作品诵读10《论语》十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和辉煌成就。二、教学重点: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三、教学难点: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四、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别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人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在“成语”类记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难句翻译”类练习: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五)作业1.背诵《论语》十则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第三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课文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里面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学习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养成好的语感,同时,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将整体感知和重点理解结合起来,注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阅读教学设计:11春学情预估:<<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质兼美,适合朗读,但对于刚跨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有一块内容往往会流于空泛即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所以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讲解得细一些,让学生获得一点方法,在后面几课可以半扶半放到全放。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3.朗读、背诵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巢Cháo巢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按照迎接春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歌颂春天,理清文中的思路: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1.第一段:迎春(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and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水涨Zhǎng“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草好,人欢乐。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朗读背诵。(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3.第三段:颂春。朗读8、9、10节。(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五、作业: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板书设计总写一切山、水、太阳的脸(远)草:钻、嫩、绿、满、软绵绵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绘春分写风:抚摸、酝酿雨:细、密人:赶趟儿
颂春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教学后记:1.本单元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2.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3.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12济南的冬天
学情预估:《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但学生普遍不喜欢此文,原因在于没法领略这份美,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显得重要。教学本文,可以在11课讲读的基础上放一放,改为讲读讨论。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教学重点1.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2.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教学难点:景物描述的方法。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讲读-讨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指导]1.背诵课文1-3段。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发髻镶嵌澄清水藻贮蓄暖和(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二)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三)检查预习:1.6人背书片断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四)解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六)理清文章脉络: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参考:天气山景水色(七)分析第一部分:1.问题设计:(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2)用了什么写法?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3.抽签提问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参考:温晴: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伦敦(无日)济南(响晴)热带(日毒)济南(温晴)(八)课堂练习:(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完成课后练习二,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十)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2.巩固生字生词。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二)学习新课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讨论并归纳:(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讨论并归纳:(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10.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三)小结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四)课堂练习: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写完交流。(五)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附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老舍第一部分(1):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的写法,突出“温晴”“宝地”。第二部分(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过渡总写济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暖和安适第2段:阳光朗照下的山。第3段:薄雪覆盖下的山。第4段:城外的远山。第5段: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教学后记:未学之前首先背诵,此做法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写作及语言的积累。其次解决课文采用先总后分法,易于总体把握。学习写景方法用讨论法,可以检测学生的收获。13山中访友(选学课文)学情预估:这虽是一篇选学课文,但却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写景散文,它极具情趣颇有童话色彩,适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可以将本课设计成环环新奇、步步有趣的阅读课,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读课文,品语言,绘画面.入意境,悟文情。从而达到“既培养解读、鉴赏能力,又提升人与自然应和谐交融的生态伦理价值观的教学目的。阅读教学设计:(简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活期待(二)初读文本,清理信息采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你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景物的名字,画出你认为最妙的词,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三)合作探究,,品语析“形”探究一下,我在朋友家里看见了什么,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合作学习指导,展示学习任务:将景物分成五组,形成五幅画面: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落叶、小花,每个小组任选一幅进行探究。口述画面内容;介绍最欣赏的词句;为画面填标题。合作汇报,一人读课文,一人口述内容,一人欣赏词句,一人上黑板板书,还要准备回答其他组同学的提问。(四)人文合一,动情悟神.“我”回家了,他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仍然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举办一个联欢会,已对各位好友发出了邀请,会前他准备接受2分钟采访,你想采访他什么?现在整理录音带,每位朋友请尽量将讲话内容浓缩为一句话,说时请自报家门,并点明对谁说。如“我是蚂蚁,我对主人说”,“我是主人,我想对大家说”,“我是山泉,我对瀑布说”等等。(五)融情升华,拓展现在让我们与“我”一样,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怀着美好的心情,表情朗诵全文。今天,你最得意的学习是哪一环节?回家干什么?整理以前的风景照,写上解说文字,组成“我与自然风光”集。▲教学后记:处理了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实践了改变学习方式的探讨,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组织到位,实在具体。14.秋天(选学课文)学情预估:此诗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学生难以理解。可以采用朗读,讲读,辅以练习的方法。阅读教学设计:(简案)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机动)教学过程:(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1.老师出示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学生齐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刘禹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2.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有关秋天的诗句。(二)导入新课刚才我们欣赏了不少关于秋天的佳词妙句,下面我们学习一首现代诗人何其芳所写的现代诗——《秋天》,看看作者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三)简介作者: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散文家。原名何永芳。(四)老师讲解全诗并加以朗读指导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或“渔家秋景图”)。画面包含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本节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五)课堂练习(略)板书设计:秋天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课后小结: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教学后记:开头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当堂练习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独特的体验与感受。15古代诗歌五首学情预估:我国是诗的国度,学生对古诗其实并不陌生,所以熟读成诵应该不成问题。但要学生赏析诗歌,七年级的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所以,老师不妨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枯藤昏鸦天涯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三)学习《观沧海》1.作家作品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小结: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五)学习《次北固山下》1.作家作品简介《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2.朗读这首诗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4.题解: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5.总结: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6.当堂背诵。第二课时(一)学习《钱塘湖春行》1.作家作品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小结: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二)学习《西江月》1.作家作品简介。《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2.题解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4.小结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抽查几个交流。第三课时(一)学习《天净沙·秋思》1.解题:“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4.布置作业: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二)课堂练习:阅读下列古诗,完成相应练习。(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写景诗。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4.本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二)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三)老师点拨: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怀写景诗。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4.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十、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曹操东汉四言乐府登山望海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五言律诗驾舟扬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诗赏花观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宋词夏夜出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元曲悲秋思乡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第四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课文所反映的是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学习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提高其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阅读教学设计:16化石吟学情预估:《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可以用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可以用联想想像法,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可以用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难点。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专利知识产权合同
- 2024五星级酒店食品供应与采购劳务合同
- 2024外架搭设合同
- 2024软件项目委托开发合同
- 2024年度旅游景点开发合作协议
- 2024年度安置房买卖合同中的违约责任
- 2024年度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合同
- 文书模板-充电桩股份转让合同
- 2024年度货物买卖合同商品描述与支付方式详解
- 2024年幼儿园教育联盟协议
- 国开电大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 形考任务6实训报告
- GB/T 34120-2023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要求
- 跨国企业中方外派人员的跨文化适应
- 《道路交叉设计》课件
- 《活着》读后感-课件
- 体检报告汇总分析中风险的防范
- 村里建群管理制度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研究5300字】
- 2024年中核汇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上海市2024届高三7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等级考)(解析版)
- 肺炎护理查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