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渡汉江》全诗_第1页
宋之问《渡汉江》全诗_第2页
宋之问《渡汉江》全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之问《渡汉江》全诗宋之问《渡汉江》全诗原文

《渡汉江》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意在写思乡情切,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感动、担心、畏怯的简单心理。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宋之问《渡汉江》全诗,盼望大家喜爱!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家乡越近心中越害怕,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解释

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阔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鉴赏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感动而又简单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状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状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现,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境况,失去任何精神安慰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苦痛,都历历可见,鲜亮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简单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精彩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家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可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根据常情,这两句好像应当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认真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由于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当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忧同时的到来,形成急迫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冲突心理状态。这种冲突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殊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进展:原先的担忧、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好像立刻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明,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马上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别状况下心理冲突进展的必定。“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迫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苦痛。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进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惊、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别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奇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马上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冲突心理和苦痛心情。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