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藩影响研究述略_第1页
明代宗藩影响研究述略_第2页
明代宗藩影响研究述略_第3页
明代宗藩影响研究述略_第4页
明代宗藩影响研究述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宗藩影响研究述略

2007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法院、凤泉区委、区政府共同组织。参加这次讨论会的代表共60多位学者,分别来自北京、湖北、广西、安徽、河南等省市。这是明代藩王学的一个全国性盛会。这次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42篇。论文的内容涉及到明代宗室文化影响、潞王陵及相关研究、国内其他藩王(皇)陵的建筑、考古、艺术、旅游等不同方面的研究。现将会议讨论情况及部分论文作简要介绍。1.全面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方面的论文数量较少。毛佩奇(中国人民大学)《重新审视明朝》,对目前史学界持明朝皇帝均系凶残、昏庸之辈的观点,给予了严厉的批判,建议大家重新审视明朝。作者认为,只有正确全面地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我们才能正确的把握住历史事件的本质,切忌孤立的看待问题;他还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是片面的看到了事情本身带来的后果,而忽略了明朝是建立在疮痍满目的元朝之基础上的大背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只有且只能用“重典”、“猛药”。据此作者提出要为明朝形象正名。张德信(中国明史学会)《明代藩王制度》,阐述了明代藩王制度在整个明代政治制度的地位,并进一步分析了它的性质。上述观点虽不无可商量之处,但两位专家关于如何正确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的精辟论述,让与会者受益匪浅。2.明代社会的影响苏全有(河南师范大学)《明代宗藩影响研究述略》,认为伴随明代始终的宗藩问题,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均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作者认为,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最巨,历来为诸多学者所关注。田中华(河南省沁阳市文物局)《明代藩王奢华的王府生活及其众生相》,认为明代封藩建制形成、导致了明代社会上庞大的寄生阶层。周红梅(湖北省钟祥市明显陵)《明世宗藩邸“从龙功臣”考》,认为“从龙功臣”的升迁呈现着十分明显的强化和拱卫皇权的意图。3.做好相关研究无论是人数还是论文数量均居首位,讨论也最为热烈。其中河南省有关部门正在积极为潞王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积极工作,因此潞王陵的现状与保护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余晓川(河南省古建研究所)《潞简王墓现状判读与保护规划思考》,发前人所未发,对潞王陵的历史沿革、组成与现状进行研究。指出潞王陵申遗现存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此现状做出专项评估,制定出规划与保护原则、目标、基本对策及总体布局。赵会军(河南省古建研究所)《潞简王墓保护与利用问题初探》,对潞王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作了探讨。作者着力最多的是结合潞王陵的文物价值对潞王陵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作了分析。李惠萍(河南省新乡市文化局)《潞王陵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谈及对潞王陵的保护,关键要以法律、法规做保障。刘呈安(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文物管理局)《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下潞简王墓之价值考量》,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世界遗产申报程序的法规文件为标准,从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比较分析四个方面,对潞简王墓进行考量评估,进一步明确该遗产的价值所在,以便于有关的宣传和保护工作。苏东鹏(河南省新乡市潞简王墓博物馆)《从申遗的角度客观审视潞王陵的价值内涵》,对潞王陵的自然条件、山川形势以及建筑布局作了价值分析。宋玉林(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委)《关于潞简王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几点建议》,认为应该提高潞王陵的知名度,为申遗做准备。在会议的自由讨论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就潞王陵的申遗工作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毛佩奇,谈了三点看法:一是继续加强对文献的发掘;二是对潞王陵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包括文物、美术、建筑、音乐、数学、天文书法篆刻等相关学科在内的整体的系统工程,还要加强不同领域的合作研究;三是希望有关人员对潞王陵的保护工作不断地加强和长期持续发展。张德信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此次的个案研究很深入,但是,希望借此次讨论会重新启动前期中断的明代藩王研究会;应专门抽一个时段集中讨论潞王陵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找出薄弱环节,要有目的性,突出解决问题;潞王陵的发展要善于借助外围的力量。王兴亚(郑州大学)指出,要在申遗的大背景下,各地明陵要做到优势互补,要同心协力。田中华提到,此次研讨会涉及潞王生平的研究很少,今后对其及其家世的研究要进一步加强。杜彤华(新乡市文化局)建议当地有关部门要尽快展开潞王陵文物的征集与保护工作。苏德荣(河南省新乡市潞简王墓博物馆),也道出了自己工作中的困惑:潞王陵的文物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盗墓者抢盗一空,并且有关潞王的有关叙述多来自民间传说,相关文字记载比较匮乏,希望就此能得到各位专家的帮助与支持。胡汉生(北京市明十三陵)根据自己亲身筹备明十三陵申遗工作的经历,着重谈了三点:第一,要提高重视程度,要有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撑,除了文物区外,还要建有缓冲区,并且要有明确的界限;第二,加大环境整治的力度,尽最大可能的恢复原有风貌(并专门强调在进行文物修缮时,要先用旧材料,后用新的);第三、加强防火及文物的安全防范,实事求是地撰写相关文本。此番讲话对潞王陵的申遗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深受与会者的好评。4.藩王园林规制此次会议收到的有关明代藩王陵(皇陵)建筑方面的论文有十篇,其中关于潞王陵的有七篇。王兴亚《明潞王陵的建造及其特点》,认为潞王陵规模宏伟、结构完整、庄严肃穆,体现了明王朝国力强盛、中外文化合璧的时代特点和风格。苏德荣《潞王陵与全国明代藩王陵比较研究》,经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的对比分析,得出:潞简王陵区现存的建筑群是全国257座明代藩王陵园中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藩王陵园。杜彤华《潞简王墓“营造逾制”初探》,从建筑规模、门钉的使用、“龙”图案及楹联用语四个方面,探究了该墓的“营造逾制”。苏东鹏、郭宸光(河南省新乡市潞简王墓博物馆)《明潞王墓建筑规制简论》也认为潞王陵是严重违制的产物。王明宏(河南省新乡市潞简王墓博物馆)《潞王陵墓葬堪舆初探》,认为潞王陵的建造是我国传统风水环境理论的一个典型范例。苏东鹏、郭宸光《明潞简王陵次妃赵氏墓规制布局初探》着重于赵次妃墓规制的研究,并呼吁加强对此的关注。李波涛(河南省卫辉市文物旅游管理局)《明藩王之首潞王与卫辉镇国塔》,对佛道合一的镇国塔的来龙去脉作了研究。明十三陵方面,高小华(北京十三陵)《昭陵墓主及其陵寝建筑》,对明代第十二位皇帝朱载垕及其李氏、陈氏、李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进行了研究。姚丽蓉(北京十三陵)《明思陵石五供制度分析》,从营建思陵的政治环境、工程组织者的心态异趣入手,分析了思陵与其他明皇陵石五供制度的迥然不同。该文还配有思陵与长陵的石五供照片。朱俊芳(北京十三陵)《明世宗及其永陵》,对明代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及其三位皇后陈氏、方氏、杜氏的合葬陵寝做了考察和研究。5.关于提升提升收押权的内容,应注意营造民间传播进一步研究我国社会化蕾(北京十三陵)《明十三陵营建所用楠木考》,通过实地考察,指出明陵建造时大量使用了楠木,并着力介绍了长陵使用楠木的情况及原因。李斌(湖北钟祥市明显陵)《明显陵用砖铭文考》,对明显陵建筑用砖的铭文进行了研究,并配有实图照片。刘玉(广西桂林市桂海碑林博物馆)《靖江王陵墓群铭文刻石概述》一文,希望通过对靖江王陵墓群所保存的铭文石刻的分类概述,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靖江王陵。苏德荣《潞王封号封地考》,对潞王朱翊镠的封号以潞安命名,而其藩府却定于河南卫辉的情况进行了考证。徐玉立(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潞简王墓墓碑方趺释疑》,认为潞王墓碑所使用的方趺并不意味着其身份的降低,此中原因是:第一,潞王墓碑是碑而不是碣,且体量硕大,没有失去应有的名分等级;第二,该墓碑是螭首(俗称“龙首”)也没有失去应有的身份等级;第三,墓碑虽是方趺,但不是素面,而前后左右皆高浮雕有八条龙纹,且龙爪皆是五爪;第四,潞王墓碑首高于异姓王一尺六寸,身高出一尺,趺高出一尺二寸。作者认为,这既说明潞王身份地位高于其他一切品官和异姓王,又能表现出他恪守人臣之道。安喜萍(河南省卫辉市文物旅游局)《关于潞王府的遗址调查》,对潞王府的遗址进行了调查。刘呈安、许艳伟(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文物局)《潞王陵相关民间传说的历史考证》,对民间流传的潞王及其陵墓的传说进行了考证。苏东鹏《浅述明潞简王墓祭碑群的历史价值》认为,对潞王墓祭碑群的内容分析,可以了解到该陵地宫墓葬人数和墓葬规制;有四通墓祭碑皆提及伏羌伯毛国器,从而填补了《明史·毛忠传》和《明史·功臣世表》之阙缺。6.对该陵的雕塑艺术的考察艺术方面的论文包括石雕艺术、音乐、书法等。这方面苏德荣做了综合性的论述,他独辟蹊径,在分析研究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加以验证,写成了《明代宗室的文化成就》一文,文章总述了明代宗室在史学、诗文、书法、音乐、戏剧、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认为明王室优越的生活条件为此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杜景丽(河南省沁阳市朱载堉博物馆)《“乐律圣人”朱载堉和他所处的时代》,除对朱载堉所取得的成就概述外,还用大量笔墨分析了当时的政治背景、资本主义的萌芽、都市生活的繁荣对整个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石雕艺术方面,曾祥忠(广西桂林市靖江王陵)《桂林靖江王陵神道石雕制度杂谈》,认为该陵的神道石雕之独特之处在于继承了唐宋以来的特点,作者还提出:明朝其他六处帝王陵墓是明朝神道石雕制度中的断代史,而靖江王陵却是一部带有地方性的通史。王鸿(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潞简王墓石雕艺术探寻》,以环境——建筑——群体—个体为主线,对潞简王墓优秀的石雕艺术作广角度、深层次的探寻。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还提到潞王墓建筑石雕的一些不足和国事的衰微之一致的看法。杨晓英(河南省潞简王墓博物馆)《明潞简王墓龙纹饰特点简述》,对潞王陵中随处可见的皇家陵寝的主要表现的龙纹饰作了简述。音乐方面,郝丙鹏(河南省潞简王墓博物馆)、苏东鹏《浅述明二世朱常淓的音律成就》,认为朱常淓在音乐方面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古音正中》和潞琴独特的制作上。杜景丽《“乐律圣人”朱载堉和他所处的时代》,提到朱载堉最杰出的成就是在世界音律学史上首创了十二平均律。田中华《明代藩王奢华的王府生活及其众生相》一文中也有相关论述。书法方面,吕名军(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朱常淓书法艺术漫谈》,认为朱常淓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方面辑录前人书法成果而编的《述古书法篆》;二是在书法艺术实践方面擅于真、草、隶、篆的书写。贺惠陆(河南省新乡市文化局)《小潞王朱常淓书法篆刻艺术》,主要对朱常淓的印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7.学术研讨会和青年学者的成长方面的研究易新明(广西桂林靖江王陵)《靖江王陵的文化力量与旅游价值》,认为靖江王陵的文化力量是多层次的;作者还指出,他们通过主动与国际接轨、使用互联网和行业联合来突显靖江王陵的优势。王明宏《潞王陵文化旅游之管见》,认为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要正确把握好文物的保护。王董丽(河南省新乡市旅游局)《潞王陵发展旅游的一些对策建议》,认为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也应对陵园文化内涵、资源的吸引力进行深度开发,扩大旅游影响力,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郭宸光《博物馆的市场营销》,提出利用博物馆的资源、改善经营状况、增加收入已是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迫切任务。这次学术讨论会是潞王陵开发和挖掘以来一次全国性的综合学术讨论会。与以往王陵学术讨论会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是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会议收到的论文,质量很高。从这些论文来看,各地的明陵研究都有新的进展,一些学者还为明代藩王陵寝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专题研究也取得了总结性成果。与会专家、学者也普遍反映这次讨论会水平很高,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交流机会。第二是一大批青年学者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参加会议的老、中、青三代学者的比例来看,我国明代帝(藩)王研究队伍的学术梯队已经形成。之外,青年学者的成长还表现在学术水平上,会议收到由青年学者编写的论文占70%以上,这足以说明不少青年学者已在某些专题、领域有所建树,这是我国明代帝(藩)王学兴旺发达的希望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