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散文中的隐逸情结_第1页
元散文中的隐逸情结_第2页
元散文中的隐逸情结_第3页
元散文中的隐逸情结_第4页
元散文中的隐逸情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散文中的隐逸情结

隐约感一直是中国古代作家永恒的主题,但在元朝没有如此强烈、广泛地出现。唐朝以前的许多隐士生活在自然景观中。没有名利问题,他们的精神也得到了放松。虽然物质生活非常贫穷,但他们仍然保持着高度的正直,受到人们的尊重。盛唐隐逸的特点是以退为进,目的是出。概言之,即在客观条件不利又力不能改的时候不必强求,可以暂避,目的就是明哲保身。这只是它的最低要求,而它的终极目的是蓄势以待,审时而动,等待时机成熟,仍要脱隐而出。宋代最为士大夫所青睐的是虽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而元代大量出现的隐逸题材中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因素。元代出现了赞陶潜讽屈原的现象,涌现出大量乐道作品。隐逸作品中作者语言大胆,这些都不同于其他朝代。如再用传统眼光来看,有些问题似乎是说不通的。考虑到元代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繁荣期,汉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当时盛行的全真教的教化和相对宽松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这些交融过程中出现的突出因素,或许是解释元代隐逸作品不同风貌的一个突破口。故而本文试从这些方面做些探索,权作“引玉之砖”。一游牧民族与中原交流的多元影响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它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一统天下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中外文化交流最活跃、社会情况极为复杂的一个朝代。随着蒙古族的入主中原,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的政治文化交流也日渐增多,各民族间的互相学习与彼此影响给整个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文学等带来一系列的变化。而在文学方面,单就隐逸这个题材来说,元代的隐逸也出现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色。(一)“心有陶潜”的文学表现历代的文人写到归隐时,都会提到巢父、许由、严子陵、邵平、范蠡、陶渊明等人,而元代文人对陶渊明更是情有独钟。他们动辄以陶氏的归隐为理想,对这个理想的归隐楷模顶礼膜拜,这从元散曲中大量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摹本进行的创作可见一斑:……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酒旋沽,鱼新买,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马致远[南吕·四块玉《恬退》)叹光阴,如流水,区区终日,枉用心机。辞是非,绝名利,笔砚诗书为活计。乐齑盐稚子山妻。茅舍数间,田园二顷,归去来兮。仗权豪,施威势,倚强厌弱,乱作胡为。我劝你,休窒闭,此等痴愚儿曹辈。利名场多少便宜。寻饥得饥,凭宝得宝,归去来兮。(滕斌[中吕]《归去来》)而且,陶渊明在元代文人心目中不但是隐者形象,还是智者的化身。陶渊明的种菊南山下,饮酒山林中,依柳靠五湖的形象也在元代文人的笔下多次重现,对陶渊明的向往与追求已蔚然成风,不管是哪种情况的归隐,言必称陶潜。郑光祖在《正宫·塞鸿秋》中写道:门前五柳浸江路,庄儿紧靠白蘋渡,除彭泽县令无心做。渊明老子达时务,频将浊酒沽。识破兴亡数,醉时节笑拈着黄花去。郑光祖俨然将陶渊明当作了“识时务”、超脱世外的偶像,陶氏的那种生活状态或许是元代很多知识分子的精神向往和目标,他们或身体力行的实践着,或相望而不得,只能心向往之,在文字中抒发自己的这种情怀。据不完全统计,《全元散曲》中共有五十多位曲家在二百多首作品中提及陶渊明和他的归隐生活。而被历代文人所推崇的屈原在元代却备受冷落,甚至被人嘲讽,笑他不识时务,枉送了性命。这类作品在《全元散曲》中也不少见,甚至被拿来做反面教材,教人不要学他。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贯云石[双调]《殿前欢》)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鳖。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张养浩[中吕]《普天乐》)三闾当日,一身辞世,此心倒大无萦系。淈其泥,啜其醴,何须自苦风波际。泉下子房和范蠡,清,也笑你;醒,也笑你。(陈草庵[中吕]《山坡羊》)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麯埋万丈虹蜺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白朴[仙吕]《寄生草·饮》)文人历来对屈原的殉国和爱国主义情怀,都抱有一种崇敬和仰视的态度,希望能有更多屈原那样的正义直臣,也希望他们所处的时代不要再发生这种无忠臣立足的悲剧。可在元代散曲中却有那么多讽刺屈原的作品,这不能不让人诧异。对陶渊明的崇拜是历代隐逸思想里的必备内容,可元代对他的推崇似乎远远超出其他朝代,这两种现象并存,我们便不得不从元代的大环境中去寻找答案了。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有着很多其他朝代不曾出现的现象和矛盾,以农耕为主的中原汉文化和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新的事物;各民族间的文化、政治、经济、风俗等也出现了很多交叉;众多民族和文化的共存势必会让统治者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的政策有所调整,这一切在文学中必有所反映,而这些情况的原因却有它的多样性。在元散曲中出现的“赞陶潜讽屈原”的现象,我们需要关注更多的或许是儒家文化在元代的影响。(二)明代文人对该民族文人的崇拜和崇拜汉文化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其主要思想就是儒家精神,儒家所讲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历来是文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标。他们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之时,一些士人选择退隐江湖,去“独善其身”。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和分裂长达数百年,在这种朝不保夕的社会环境里,使魏晋时期的文人陷入一种恐慌,一些文人被莫名其妙卷进政治斗争而惨遭杀戮,为了保全性命,也由于儒家思想中的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理念77,163,众多魏晋士人纷纷选择归隐山林,在诗酒中求醉,在神仙道化中求仙,于是便有了“竹林七贤”的佳话,也有了魏晋风流的流芳。有元一代,是蒙古族用铁骑征服的朝代,落后民族入主先进文化领域地区,少数民族文人在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受到汉文化的濡染和熏陶,纷纷开始学习汉文化,而儒家思想也在这种学习和交流过程中被他们潜移默化的吸收,并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心态。著名的少数民族文人,如回族的萨都剌、维吾尔族的贯云石、蒙古族的杨景贤等,他们都曾在作品中感叹世事。在蒙古大军征伐过程中,杀戮和战乱是随处可见的,又由于蒙古族尚武尚勇的性格,以及入主中原后对儒家文化的轻视,蒙古族统一初期,朝廷重武轻文,许多文人不被重用,种种复杂的社会现实,动乱不堪的生活现状在元代文人的笔下多有反映: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志高如鲁连。德过如闵骞。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无名氏[中吕·朝天子《志感》)动荡的社会和不公平的待遇,也使元代文人体验到了魏晋士人的痛苦处境,并纷纷效仿他们的归隐。陈草庵在[中吕·山坡羊中曾有如此感叹:林泉高攀。齑盐贫过。官囚身虑皆参破。富如何。贵如何。闲中自有闲中乐。天地一壶宽又阔。东,也在我。西,也在我。……官资新受。功名将就。折腰为在儿曹彀。赋归休。便抽头。黄花恰正开时候。篱下自教巾漉酒。功,也罢手。名,也罢手。既然这个社会贤愚不辨,忠奸不分,朝廷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倒不如做个置身世外的烟波钓叟,扮一回飘摇无忧的活神仙,到山水中去寻找别样的情趣。像陈草庵这样的元代文人不在少数。其他如卢挚的[双调·沉醉东风《退步》、关汉卿的[越调·斗鹌鹑《女校尉》、白朴的[仙吕·寄生草《饮》、马致远的[双调·清江引《野兴》等作品,都有着深刻的轻功名富贵、慕山水渔樵的情怀。此外元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推崇比任何时代更甚。汉族文人的推崇自有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体系的渊源,而少数民族文人对陶氏的推崇便只能说是汉文化影响的结果了。贯云石在[双调]《殿前欢》中写道: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一时怀抱俱无奈。总对天开。就渊明归去来。怕鹤怨山禽怪。问甚功名在。酸斋是我。我是酸斋。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贯云石对陶渊明和屈原的事迹应该是熟悉的,在这里他和元代大多数文人一样,对屈原的自沉汨罗而死不以为然,却肯定了陶渊明的归隐,这可以看出他们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运用。儒家讲究国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屈原身为楚国的贵族和重臣,当朝廷腐败、君王昏庸、奸佞当道,在“众人皆醉”的社会现实中,屈原依然选择了为国殉难,这让元代文人不愿接受。元代社会的复杂使元代文人的仕宦之心已淡,而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归隐,正好符合他们的心境。在陶渊明开拓的精神家园里,他们企图找到一些心灵的慰藉,也表现出对残酷现实的一种反抗。种种儒家思想的隐约再现,在元代其实并不奇怪,蒙古人虽然处于统治地位,可以从制度上限制、武力上镇压,但是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落后民族进入先进文明地区后,最终被先进文化所包围的规律就体现在意识领域。当然汉文化也在各民族的交融中受到影响,各民族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互通有无,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的中华民族,而汉文化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因此元代文人不同心态、不同形式的隐逸作品都可以在民族融合和交流的大背景下找到依据。正是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现实,才有了元散曲中独特的隐逸情结。二(一)《乐道》:我的修身之地,不忘“神恶鬼”仔细分析元散曲中隐逸作品的话,你会发现一个或许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现象,那便是出现了大量乐道作品。作者或劝人淡泊名利、远离官场,或劝人及时行乐、勿忧子孙,或劝人享受田园生活之趣,超脱世俗尘杂之扰,甚至还有对如何修道成仙、如何炼制丹药的描写。这些作品在整个隐逸作品中占到一定比例,已经值得注意了。人生于世,休行非义,谩过人也谩不过天公意。便攒些东西,得些衣食,他时终做儿孙累。本分世间为第一,休使见识,干图甚的。休图官禄,休求金玉,随缘得过休多欲。富何如,贵何如,没来由惹得人嫉妒。回首百年都做了土。人,皆笑汝;渠,干受苦。……休学谗佞,休学奔竞,休学说谎言无信。貌相迎,不实诚,纵然富贵皆侥幸。神恶鬼嫌人又憎。官,待怎生;钱,待怎生。……天机参破,人情识破,归来闲枕白云卧。向岩阿,且婆娑,琴书笔砚为功课。轩裳倘来何用躲。行,也在我;藏,也在我。(张养浩[中吕]《山坡羊》)张养浩一首《山坡羊》道尽了修道的诸多好处,劝人们远离尘世的种种欲念,不贪图富贵,不争名逐利,不要为了转眼成空的虚名而蹉跎岁月,到仙山中去求得真谛,求得逍遥世外的一种安逸。再看下面同样称颂修道的作品:……一心待悟真常修物理,萦方寸绝名利,离尘寰远世交。游阆苑达仙契。呀,我如今参透静中奇,识破动中机。人我山为平地,是非海波浪息。莫待要呆痴,将意马心猿系。休纵放奔驰,现一轮皓月辉。……颂南华讲道德,谈周易见天心,察地利明人事,须持心炼已。分宾主,定浮沉,辨疏亲,识老嫩,通造化,别真伪,晓屯蒙否泰交。知消长盈虚意。甚的是先天至极。打破了太虚空,便是那出世超凡大道理。(范康[双调·新水令《乐道》)此外,还有一些乐道作品中直接写了如何修炼、如何炼丹等具体的修道事宜:炉中真汞长黄芽,亭上仙桃绽碧花。吟边苦茗延清话,玄玄仙子家。小舟横浅水平沙,芳草眠驯兔,绿杨啼乳鸦,门掩青霞。(张可久[双调·水仙子《道院即事》)金丹大药不难求,家家有种可自修。修,休离丹灶头,无中有,坎离颠倒收。……天边月,月上弦,卯酉不虚传。八两汞,八两铅,一觔全,照破了三千及大千。……天边月,月应炉,铅汞鼎中居。金凭火,练就珠,一葫芦,三百八十四铢。(无名氏[南吕]《金字经》)隐逸作品中劝人远离世俗、修身养性或者求仙问道的思想其他朝代也有过,可像元代散曲中这种赤裸裸的修道事宜,在其他朝代中或许并不常见。为何到了元代,道教能有如此盛行的势头,而社会盛行修道的风气又是由何而来,这些或许要结合当时具体的社会背景来分析。(二)道教的兴盛与全真教的盛行既是依托,也是杂元朝在统一后的管理中,由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它采取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蒙古族信仰萨满教,但在统治地域版图扩张和迁徙以及最后的管理过程中并不排斥其他宗教信仰,有时甚至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例如对藏族地区的统治,利用对藏传佛教的肯定和支持,取得了大多数人的拥护。忽必烈曾让藏僧八思巴传授灌顶,让他造蒙古新字,又任他为帝师,兼领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僧俗事务。帝师在朝中地位尊贵,“百年之间,朝廷所以礼敬而尊信之,无所不用其至。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4520如果说佛教在元朝的自由发展是因为政治原因的话,那么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的信仰自由,更多的便是民族交流过程中的自由融合,当然其中统治者的支持和扶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谓“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焉者矣”1322,统治者支持的宗教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即便是不太受关注的其他宗教,在统治者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也都蓬勃发展。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他以老庄思想为依托,强调出世精神,有时更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这种宗教往往在乱世中盛行。全真教是产生于金代、兴盛于元朝的一种新型的道教,它认为现实是黑暗的,人生也充满忧患,而且一切都虚幻易逝,为了逃避一切,必须抛开尘缘、涤荡尘心,在修行中保全精、气、神,并将之炼为内丹,生命便在内丹中超脱肉体,超越尘世,进入永恒美丽的世界。元太祖时期,丘处机应召谒见太祖成吉思汗,受到嘉奖,并被授命掌管全国的道教事务,从此全真教进入全盛时期。出于乱世的全真教,教义的精华可以概括为:去除人我是非、反对酒色财气、收束心猿意马、摆脱名缰利锁等。这种思想吸引了大批处于社会底层的文人纷纷加入,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丝毫不掩饰这种情怀,他们虽心怀天下,可现实的无情只能让他们在山林江湖间修身养性,大量此类元曲的涌现正好为此佐证。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狂嬴。五十岁除分昼黑。刚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走鸟飞。子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卢挚[双调]《蟾宫曲》)……天堂地狱由人造。古人不肯分明道。到头来善恶终须报。只争个早到和迟到。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休向轮回路上随他闹。白云深处青山下。茅庵草舍无冬夏。闲来几句渔樵话。困来一枕葫芦架。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煞强如风波千丈担惊怕。(邓玉宾[正宫·叨叨令《道情》)元代文人的生活中有太多影响他们归隐的因素。生逢乱世,受异族统治,最初的战乱与种种民族政策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阴影;全国统一后,各民族人民共处共生,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中,儒家思想的渗透,无道则隐与心怀天下的思想在元代文人心中纠结着,再加上当时盛行的全真教的引导,因而整个元代文坛充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隐逸情结。可以说全真教与元代的隐逸情结是相辅相成的,全真教的宣扬与推波助澜也助长了更多隐逸情结的滋生。三(一)林泉之念,前展其乐隐逸的文人多是因为对朝廷和社会现状不满,或不得志,满腔才情无处施展,愤而归隐。在历代隐逸作品中,文人也多是“顾左右而言他”,含沙射影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满腹牢骚却只能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即便如此,历代的文祸却并不少见。奇怪的是,元代的隐逸作品作者不但有地位低下的汉族文人,也有身居高位的蒙古族高官;作品语言不再是遮遮掩掩的影射,好多已经是直抒胸臆,甚至矛头直指朝廷。如此大胆的语言和作者身份的迥异都是其他朝代很少见的。宁可身卧糟丘。赛强如命悬君手。寻几个知心友。乐以忘忧。愿作林泉叟。[混江龙]布袍宽袖。乐然何处谒王侯。但樽中有酒。身外无愁。数着残棋江月晓。一声长啸海门秋。山间深住。林下隐居。清泉濯足。强如闲事萦心。淡生涯一味谁参透。草衣木食。胜如肥马轻裘。[天下乐]明放着伏事君王不到头。休休。难措手。游鱼儿见食不见钩。都只为半纸功名一笔勾。急回头两鬓秋。[柳叶儿]则待看山明水秀。不恋您市曹中物穣人稠。想高官重职难消受。学耕耨。种田畴。倒大来无虑无忧。(不忽木[仙吕·点绛唇《辞朝》)不忽木(1255—1300年),祖父海蓝伯是康里贵族,成吉思汗袭取康里王国,虏其全部以归,海蓝伯不知所终,十个儿子都被俘虏,幼子燕真赐给庄圣皇后。不忽木是燕真次子,后被朝廷重用,归属于蒙古族3163。他用汉语写作,是著名的元曲家。不忽木身为朝廷重臣,深得重用,思想深处却依然有归隐之念,而且语言大胆,“宁可身卧糟丘。赛强如命悬君手。”这在其他朝代的归隐作品中是少见的。无论是关汉卿的“叹功名似水上浮沤”([越调·斗鹌鹑《女校尉》),还是白朴的“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双调·沉醉东风《渔夫》),亦或是卢挚的“为功名枉争闲气,相位县官高待则甚底,也不入麒麟画里”([双调·沉醉东风《退步》),甚至阿里西瑛的“醒时诗酒醉时歌,瑶琴不理抛书卧”([双调·殿前欢《懒云窝》),贯云石的“竞功名有如车下坡”,“避风波走入安乐窝”([双调·清江引),这些文人在元代的复杂政治人文环境下依然心向山林,烟波钓叟渔樵话也是他们共同向往的精神家园。这样看来,元代文人的隐逸情结似乎并不单单是民族压迫和异族入侵后文人的无奈选择那么简单了,同其他朝代的归隐相比而言,元代的隐逸情结有更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而林泉之念背后的情怀也是需要格外关注的。正如前文所言,元代文人的归隐情况复杂。我们说到归隐,往往会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和战争等因素来找根源,可是面对元代文人的这种复杂情况,这些因素还不足以解决所有的疑惑,故而笔者试从民族文化交融这个角度略作分析,希望能有所补充。(二)元代文人隐逸情结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交融蒙元政权是一个多民族利益的共同体。蒙古人统一中原后,为便于治理,也为了团结大多数人,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在元代后期政治上重用汉臣,并任用其他少数民族一些有能力的人;经济上,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并存,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文化与汉族为代表的中原农耕文化相容共生;宗教上,实行信仰自由政策,各民族有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大宗教并存的局面;文化上,以汉文化为主体,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繁荣,最终形成了华夏文明;民风民俗上,各民族在相处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互通有无,有些风俗民风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样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一个相对宽松的开放局面,给元代文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